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是不是中国历史上战争最为频繁的时期?如果是,那战争发生的频率有多高?

回答
要说中国历史上战争最频繁的时期,那春秋战国无疑是绕不开的。这段长达近六百年的时间,几乎就是一部浓缩的战争史诗。如果要用“频繁”来形容,那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这段历史的脉络:春秋时期(约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6年),是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国崛起,纷纷争霸的时代。而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则是在春秋末期几大强国兼并小国的基础上,由七个主要的国家——秦、楚、齐、燕、赵、魏、韩——进行你死我活的统一战争。

那么,战争发生的频率究竟有多高呢?这其实很难给出一个精确到“每年发生多少场”的数字,因为古代战争的记录方式、烈度以及我们对“战争”的定义都会影响统计。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感受它的“高频率”:

1. 诸侯争霸与兼并,小规模冲突不断:

春秋初期,虽然周天子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但实际权力已经旁落。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霸权,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频繁地发动战争。这些战争有的是为了争夺土地和资源,有的则是为了树立霸主的威望,惩罚不服从的国家。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时有多少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根据史书记载,周初有“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方针,封了大量的诸侯国。虽然经过一些小规模的兼并,但春秋时期仍然存在着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大小不一的国家。这些国家之间,就像一盘散沙,谁拳头大,谁就有可能去“会盟”其他国家,或者直接出兵攻打弱小的邻居。

即使是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春秋五霸”,他们的称霸之路也是靠一场场战争打出来的,比如齐桓公的北伐山戎、南征淮夷,晋文公的城濮之战,它们都是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而这些大战役之间,更是穿插着无数次国与国之间的边界冲突、袭扰、围城以及对盟友的救援。可以说,一旦一个国家实力稍有起色,或者面临生存危机,战争的导火索就很容易被点燃。

2. 战国七雄的你死我活的生死局:

到了战国时期,情况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经过春秋末期的兼并,只剩下七个主要的大国。这七个国家,实力强大,疆域广阔,他们的目标不再是争夺霸权,而是彻底消灭对手,实现统一。

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合纵连横”下的外交与军事并举。国家之间的关系异常复杂,今天你联合我攻打他,明天他联合我打你。这种外交策略的背后,必然伴随着频繁的军事行动。一旦“合纵”失败,或者“连横”成功,大规模的战争就不可避免。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魏国 在战国初期可以说是最强的国家之一,但它承受了来自秦、赵、齐等国的轮番攻击,比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等。
秦国 在商鞅变法后崛起,其战略目标就是“横扫六合”,统一天下。这就意味着它要不断地与魏、赵、楚等国进行大规模的战争,比如著名的函谷关之战,以及后来秦国灭赵、灭楚的战争。
赵国 为了争夺战略要地,与秦国进行了长期的殊死搏斗,比如长平之战,这场战役的惨烈程度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坑杀了数十万赵国士兵。
楚国 作为南方大国,也始终是秦国东进的主要障碍,两国之间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战争,最终被秦国所灭。

战国时期的大国崛起,往往是以吞并小国为基础的,这本身就意味着战争频率的上升。而且,一旦形成几个强国鼎立的局面,它们之间的矛盾就会更加尖锐,战争也更具毁灭性。

3. 战争规模与残酷程度的升级:

春秋时期,战争虽然频繁,但相对而言,战争的规模和技术还不是那么极致。诸侯之间的战争更多的是以贵族为主体,讲究礼仪,甚至是“不杀匹夫”。

但到了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大规模使用,兵役制度的改革(比如郡县制和征兵制),战争的规模和残酷程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一次战役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士兵参与,死亡人数也达到了惊人的程度。长平之战就是一个极致的例子。而且,战争的目的也从争夺霸权变成了彻底的消灭和统治,这使得战争的性质更加残酷。

如何理解“频繁”?

如果从年份上看,你很难说每年都有大战爆发。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它的“频繁”:

地区性冲突常态化: 即使没有全国性的大战,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小规模冲突、边境摩擦、掠夺性进攻也几乎没有停止过。这些小摩擦累积起来,就构成了整个时期高度军事化的社会氛围。
战略性战役的间歇期不长: 尽管大规模战役之间可能隔几年甚至十几年,但一旦出现战略机遇,战争就会迅速升级。例如,秦国灭六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每个阶段都伴随着关键性的战役。
军事活动贯穿始终: 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战略的制定、军队的建设、边境的防御都成为国家运作的核心内容。军事力量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生死存亡,这种高度的军事化,本身就意味着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

总而言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异常动荡和血腥的时代。我们可以说,战争几乎是贯穿始终的主旋律,无论是大国之间的生死搏杀,还是小国之间的生存挣扎,亦或是地区性的冲突和掠夺,都使得这个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战争最频繁、最残酷的时期之一。与其说是“频繁发生战争”,不如说战争已经成为那个时代社会结构和政治博弈的固有属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春秋战国时期不是中国历史上战争最为频繁的时期。

关于中国历代战争统计最详细的是【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主编的《中国历代战争年表》,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这书我有一本扫描版的PDF格式,2003年版,分为上下两册。





书中关于中国历代战争次数统计:(历史各阶段划分只为统计方便不做历史分期)


书中所有的战争统计均有明确历史记载:




我根据《中国历代战争年表》按时间顺序统计所计算出的历代战争频率如下 (单位:次/年) (历史各阶段划分只为统计方便不做历史分期)


春秋:395÷(770-476)=1.34

战国:230÷(475-221)=0.91

春秋战国总计:(395+230)÷(770-221)=1.14

秦:10÷(220-207)=0.77

西汉+新朝:124÷(206+24)=0.54

东汉:277÷(220-25)=1.42

两汉+新朝总计:(124+277)÷(220+206)=0.94

三国:71÷(265-220)=1.58

西晋:84÷(316-265)=1.65

东晋:272÷(420-317)=2.64

两晋总计:(84+272)÷(420-265)=2.30

南北朝:178÷(580-421)=1.12

隋:88÷(617-581)=2.44

唐:193÷(906-618)=0.67

五代十国:73÷(960-907)=1.38

北宋、辽、金、西夏:255÷(1127-960)=1.53

南宋、金、蒙:294÷(1279-1127)=1.93

辽宋夏金蒙总计:(255+294)÷(1279-960)=1.72

元:208÷(1368-1280)=2.36

明:578÷(1643-1368)=2.10

清:426÷(1911-1644)=1.60





部分朝代总计划分排名(单位:次/年):

NO.1隋:2.44

NO.2 元:2.36


NO.3
两晋总计:2.30

NO.4 明:2.10

NO.5 辽宋夏金蒙总计:1.72

NO.6 清:1.60

NO.7 三国:1.58

NO.8 五代十国:1.38

NO.9 春秋战国总计:1.14

NO.1 0南北朝:1.12

NO.1 1两汉+新朝总计:0.94

NO.12 秦:0.77

NO.13 唐:0.67







各朝代详细划分排名(单位:次/年):
NO.1东晋:2.64

NO.2隋:2.44

NO.3元:2.36

NO.4明:2.10

NO.5南宋、金、蒙:1.93

NO.6西晋:1.65

NO.7清:1.60

NO.8三国:1.58

NO.9北宋、辽、金、西夏:1.53

NO.10东汉:1.42

NO.11五代十国:1.38

NO.12春秋:1.34

NO.13南北朝:1.12

NO.14战国:0.91

NO.15秦:0.77

NO.16唐:0.67

NO.17西汉+新朝:0.54









历朝历代综合划分排名:

NO.1东晋:2.64

NO.2隋:2.44

NO.3元:2.36

NO.4两晋总计:2.30

NO.5明:2.10

NO.6南宋、金、蒙:1.93

NO.7辽宋夏金蒙总计:1.72

NO.8西晋:1.65

NO.9清:1.60

NO.10三国:1.58

NO.11北宋、辽、金、西夏:1.53

NO.12东汉:1.42

NO.13五代十国:1.38

NO.14春秋:1.34

NO.15春秋战国总计:1.14

NO.16南北朝:1.12

NO.17两汉+新朝总计:0.94

NO.18战国:0.91

NO.19秦:0.77

NO.20唐:0.67

NO.21西汉+新朝:0.54



不同的划分方式会得到不同的战争频率排名,从部分朝代总计划分排名可以得出隋朝战争频率最高,从各朝代详细划分排名可以得出,东晋战争频率最高,从历朝历代综合划分排名可以得出,东晋战争频率最高。

哪个时代战争频率最高,要看具体的划分方式,但是春秋战国时期不是中国历史上战争最为频繁的时期。


(码字不易,统计计算排名更不易,路过的亲们留个赞支持一下吧 ~~~☆⌒(*^-゜)v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中国历史上战争最频繁的时期,那春秋战国无疑是绕不开的。这段长达近六百年的时间,几乎就是一部浓缩的战争史诗。如果要用“频繁”来形容,那真是再贴切不过了。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这段历史的脉络:春秋时期(约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6年),是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国崛起,纷纷争霸的时代。而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7.............
  • 回答
    春秋战国,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诸侯争霸,烽火连天,最终由秦始皇结束了乱世。在这场群雄逐鹿的舞台上,楚国无疑是实力雄厚、疆域辽阔的一方诸侯。地处南方,沃野千里,人口众多,文化灿烂,似乎一切条件都指向了统一中国的目标。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最终走向统一的却是偏居西北的秦国。那么,楚国究竟为何没能一统.............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征战,血雨腥风。这场看似残酷的权力争夺,究竟在当时诸侯和民众心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他们是否有着“华夏内战”的自觉?这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各国之间征伐不断,但“华夏”这个概念,在当时已经悄然成型,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认知。 这种影响并非.............
  • 回答
    将西方希腊城邦时期与中国西周时期(包含春秋早期)在国家政权形式和社会制度上进行比较,确实能发现一些有趣的共鸣之处,尽管它们各自独立发展,拥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简单地说,“很大的共同点”可能有些夸张,但“显著的相似性”则更为贴切。一、 国家政权形式:分布式权力与有限的中央集权 希腊城邦: 希腊城邦的.............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周王)对各诸侯国的控制力逐渐减弱,直至名存实亡,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分封制度的根基松动:宗法制与血缘关系的衰落周朝建立之初,实行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下的分封制。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是所有诸侯的宗主,诸.............
  • 回答
    春秋战国,那可不是个太平盛世,当兵跟咱们现在参军可完全不是一码事。那时候的战场,那叫一个血腥、凶残,而且对于士兵来说,生活也是五味杂陈,没有个好身体和点子,真就是在刀尖上跳舞。你想啊,那时候国家还没那么统一,诸侯林立,三天两头就打仗。战争不再是贵族之间比试兵器那么简单,而是全民皆兵的时代了。但凡能拿.............
  • 回答
    韩信这个人,放在春秋战国那个烽火连天、诸侯争霸的年代,如果也像他生活的大秦末年一样,有机会统兵作战,那绝对是顶尖高手之列,而且是那种能改变历史走向的狠角色。你想想,春秋战国时期,那是多少名将辈出的时代啊。有孙子、吴起这样运筹帷幄、兵法大家,也有白起、李牧这样攻城略地、百战不殆的战神。韩信要是到了那个.............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那可不是咱们今天说的“城市”那么简单。它是个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于一体的庞大实体,是那个时代权力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普通老百姓生活最直接的依托。想象一下,那时候的城,首先是坚固的军事堡垒。城墙是主角,那可不是随便堆点土的土坡。各国都在卯足了劲儿修筑高大厚实的城墙,主要材料嘛,.............
  • 回答
    假如知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那这“学派”的出现本身就足以掀起一场思想的风暴,甚至可能颠覆当时的知识传播和论辩模式。我们不妨细细想象一下,这会是怎样一番景象。知乎学派的诞生与特质:首先,知乎学派的创始人,我们不妨称之为“问者先生”或“答者君”。他们的核心思想便是“集众智而解万惑”。在那个以口传、.............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文明是否比大一统之后的秦汉时期更有活力和战斗力?这是一个颇具吸引力的问题,也引人深思。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来细细剖析。首先,从“活力”这个角度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无疑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生命力。这是因为,那个时代,周天子虽然名义上是共主,但实际统治力早已衰微,各诸侯国凭借.............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人,从根本上讲,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塑造了早期华夏文明和后来中华大一统帝国的重要力量。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探讨:1. 血缘与宗族渊源:秦国的先祖可以追溯到周朝的王室。秦国的第一位国君——秦嬴(即非子)是周孝王时期被封于秦地(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的一个诸侯.............
  • 回答
    春秋战国,那是一个思想的熔炉,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也孕育了后来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儒家思想。每当我们谈论起儒家,总会冠以“主流”、“正统”的头衔,仿佛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是那个时代最优越的哲学体系。但仔细审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再回溯儒家一路走来的痕迹,我们会发现,说儒家“最优越”,恐怕过于简化,也忽.............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名士名臣们在各国之间游走为官,这在当时并非“叛国投敌”或“不忠不义”之举,反而是一种普遍且被认可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结构、政治理念以及文化背景。一、 政治分裂与“国家”概念的模糊首先,春秋战国时期并非一个统一的“国家”概念,而是诸侯林立的时代。名义上,周天子.............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春秋战国时期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各国君主名字里“桓公”、“庄公”这样的称谓非常普遍。这可不是什么巧合,也不是什么“AI痕迹”,这背后是一套非常成熟且影响深远的命名和谥号制度,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并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体现。首先,我们要明白,“桓公”、“庄公”这些不是他.............
  • 回答
    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史料记载数量和丰富程度的巨大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社会变迁和记录方式演进的必然结果。简单来说,西周时期,由于社会结构、文化重心和记录技术的限制,史料的产生和保存都相对有限;而到了春秋战国,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思想的活跃以及记录载体的普及,史料的生产和流传便呈现出爆炸式的增.............
  • 回答
    关于春秋战国到三国两晋时期人名多为单字姓名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之所以出现这种趋势,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当时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命名习惯等方面来解读。一、姓与氏的演变:单字为姓氏的根源在先秦时期,姓氏制度与宗法制紧密相连。早期,“姓”是作为一种血缘标志,通.............
  • 回答
    这是一种挺有意思的心态,有点像一个喜欢古风但又希望生活在一个现代便利社会的人。你想想,春秋战国时代那是个什么光景?先说“向往”的部分。那时候虽然乱,但也有很多让人觉得“酷”的地方。 思想的火花四溅: 那时候诸子百家争鸣,孔子、老子、墨子、孙子……各种大牛轮番上场,提出了无数影响深远的思想。你看看.............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霸主的称号确实存在一定的规律,但并非完全固定,而是随着时代发展、霸主身份以及其宣扬的政治目标而有所演变。总的来说,这些称号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并有其内在的逻辑和演变过程:一、 上古传承与宗法认同: “天子”的衍生物: 在周朝早期,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诸侯的地位是分封而来的。因此,早期的.............
  • 回答
    要将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拍成《权力的游戏》这样的电视剧,那可真是太有得拍了!而且毫不夸张地说,晋国的历史本身就自带了《权力的游戏》式的戏剧张力和残酷性,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让我们一层层剥开它,看看究竟有多么适合搬上荧屏。首先,得有人物!而且是那种让你又爱又恨,让你猜不透下一步会做什么的人。《权力的游戏.............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其地位名义上尊崇,但实权早已旁落。在这种权力真空之下,周天子众多庶子的去向,也变得五花八门,不像他们的同父异母兄弟(嫡子)那样,拥有相对明确的继承权和政治前途。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核心问题:周天子有嫡子和庶子之分。 嫡子,也就是正妻所生的儿子,是王位继承的首要人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