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是怎样的?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那可不是咱们今天说的“城市”那么简单。它是个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于一体的庞大实体,是那个时代权力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普通老百姓生活最直接的依托。

想象一下,那时候的城,首先是坚固的军事堡垒。城墙是主角,那可不是随便堆点土的土坡。各国都在卯足了劲儿修筑高大厚实的城墙,主要材料嘛,有的是夯土,一层一层用力夯实,夯得紧实无比,那厚度,估计能让马车在上面跑。有时候也会用石头或者砖头来加固城墙的底部和顶部,尤其是那些兵家必争之地,城墙简直就是铜墙铁壁。城墙上还会建有垛口、女墙、城楼、角楼,这些可都是为了防御敌人进攻设置的。更别说城门了,那是重中之重,通常会有多层门楼,吊桥、闸门什么的,一旦敌人攻上来,层层设防,让你寸步难行。有的城池还会挖护城河,水深流急,更是增加了防御的难度。城内还会修建大量的兵营、箭楼,以及储存粮草武器的仓库,一切都围绕着“战”来展开。

当然,城可不只是为了打仗。它更是政治权力中心。国君的宫殿,处理政务的大殿,都在城内最核心的位置。官员们办公的场所,宗庙祭祀的场所,也都设在城中。所以,城是整个国家的缩影,国君在那里发布政令,影响着全国的命运。城内的布局也很有讲究,通常是中轴对称,规划严谨,体现了当时的礼制思想。比如,宫殿区一般在城的中心偏北,方便国君居住和处理事务。

经济生活也在城中汇聚。虽然那时候也有很多乡村,但城市的商业活动、手工业生产,才是那个时代经济最活跃的部分。城内会有专门的市集,各种各样的商品在这里交易。有粮食、布匹、金属制品、日用百货,还有一些贵族的奢侈品。工匠们也在城内设立作坊,生产各种精美的器物。虽然那时候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银行,但金钱的流通、货物的交换,主要都发生在城里。城内的居民构成也很复杂,除了贵族、官员、士兵,还有大量的工匠、商人、农民(进城务农或进城赶集)、仆役等等。

文化和思想也在城中孕育和传播。虽然那时候的教育不像现在这么普及,但大学、学宫,以及一些贤士的居所,往往集中在城里。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比如孔子、孟子,他们游说诸侯、讲学授徒,很多活动都是在各个城市的学宫或 private residences(私人住宅)进行的。虽然大部分的普通百姓不识字,但城里的祭祀活动、节日庆典,各种戏剧、音乐表演,都是他们了解文化、感受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

从居民的居住情况来看,城内是有等级划分的。国君和贵族住在豪华的宫殿和宅邸,这些地方通常有高墙围护,内部装饰华丽。官员和富商住在宽敞的宅院,也有一定的院落和防御设施。而普通的百姓,比如手工业者、小商人,他们则住在相对简陋的房屋里,可能是一个院子,也可能是几间连在一起的房屋。贫困的居民,甚至可能住在更简陋的棚屋里。城内的道路规划也反映了这种等级,主要街道宽阔,通向重要的政治和商业区,而居民区的小巷则可能比较狭窄。

更有意思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国人”与“野人”的区别。城内居住的,通常被认为是“国人”,他们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是国家的公民,可以参军,参与国事。而居住在城外,围绕着城市周边进行农业生产的,则是“野人”。这种区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权利分配。城,是权力与特权的象征。

最后,别忘了,那时候的“城”并不总是单独存在的。很多时候,一个强大的诸侯国,会有多个城,比如都城、军事重镇、贸易中心等等,它们构成了一个国家的骨干网络。而这些城池之间,也通过道路相连,方便了物资运输和军事调动。

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城”,是一个多功能的复合体,是一个浓缩了当时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微观世界,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一个聚集地,更是那个时代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力量的象征。理解了那时候的“城”,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就是用来防御外敌的堡垒,左传中记载说有宗庙先君之主的,叫做都,没有的就叫邑,也可以说大一点的叫都,小一点的叫邑。基本是集中的居民居住点,有城墙或者连在一起的建筑物,并且有领主建立统治,这种东西被称为城,考工记中说城有三级,有王城,诸侯城,都城之分。

春秋战国时的城池,是无法做到城墙延绵几十里的,所以当时有句话叫做“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既铸造小型城池保护君主,然后在小型城池外面造围墙来守护民众,我记得春秋时有个领主谋反,民众不愿意跟随他,这个领主发现了以后就无奈的逃跑,民众们送他走,每出一层城墙,民众就在后面关闭这层城墙的门。

这就是郭,围绕君主城池而建造的一圈一圈的大圆,也许是土围子,也许是木栅栏。居民们居住在这里,有敌人入侵时就增修工事来防御,不过郭的防御,只是聊胜于无。

夏朝二里头宫殿的遗址,就是一座护卫君主的城池,用夯土台子垒砌地基,打造高台,在上面建造了一个小房子和一圈墙壁,形成一个小院子,这就是早期的城。

郑州的嚣都遗址,是用夯土垒起来的一个大土城,奴隶主聚集在一个地方,奴隶居住在另一个地方,依靠城池南北的两条河流防御。

安阳殷墟的城墙很短,依靠壕沟防御,利用了地利。

西周周幽王被犬戎烧毁的那两个都城,丰和镐京,出现了瓦顶,而不再是茅草之类的简易防水器材,这两座城,也依靠沣河来防御。

这是周原的城池,也就是一圈房子围成一个院子,然后留一个狭窄的出口作为门。


到了后来,平王东迁,到了成周,也就是洛阳,当时叫洛邑,宗周被人打的完犊子了,一片废墟焦土。周王朝开始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战争规模开始扩大。出现了几十里方圆的大形城池,里面居住着几千人甚至几万人,士农工商分别住在城池的各个区域,在城内就可以有规模化的生产生活,并且建立了庞大的粮仓来支持战争储备。

燕国的下都,是战国时代的一个著名城池,他的城郭不互相包含,而是横向发展,而战国邯郸城的城郭相隔数十里,中间都是大片田地,这也是邯郸城动辄被人围困的很惨的一个原因,太重视郭的生产,战时打急眼了,民众来不及逃向城内,只能向北或者向东逃向其他城池。

山东鲁城,是一个典型的自然式发展的城池,民众依靠君主的堡垒,向外辐射,最终形成包围城堡的郭,并且最后加固了郭,挖出护城河。

个别闲着没事做的人,比如江苏武进的淹城,有三重城墙,三重护城河,整个城池成了三重俄罗斯套娃一样的小岛,铸造于春秋时代,当时有个留国攻打过这座城,围困+火攻,在秋天点燃了城内的枯草,才攻了下来。岳飞后来在这里屯兵过。

上面的都是防御用的军事政治要冲,周朝手工业商业有很大的发展,在各个道路的汇集点都有或大或小的商业城镇出现,城与市结合起来,形成了城市,铁器和瓦的发明,加上战争的日益剧烈,这些商业都城迅速成为了第一批新时代的堡垒,排水设施和防御选址都很考究,并挖了护城河,运粮供水都很方便。向临淄和易县这种巨大的城池,周长达到二十公里,一面城墙就有五公里长,守卫城池需要数万士兵和无法计算的粮草。

孟尝君父子居住的薛城,据估计最长边也应该有二公里,依靠山脉和河水,只用修建一两面城墙,飞航经济实用,依靠城池来控制周围广大农村,圈养武装士兵,达成自己的统治。

到了汉代的长安城,城墙厚度超过三十米,上面能够奔驰骑兵,修建房屋,曲阜的城墙从西周一直到汉代,都在加固,往上添砖加瓦,因此最厚处打到11.7米,完全可以在上面居住。这样的城池加上护城河,是根本无法攻克的,只能填平护城河来阻止守军运粮,并长久的围困,双方比拼粮食和国力,看谁的粮食最先吃光,谁的援军最先断绝。这样的城池,就是固若金汤。

战国时济南城的城门,有四米宽阔,这样的城池很明显是为商业考量巨多,而敌军来围攻时,守军会用砖头或者夯土,将门永久性堵死,全城人民从此下定决心在城内居住数年,直到敌军撤退,守军再拆毁城墙,以供军民出入。

春秋的城不重视于防御,因为当时的建材技术达不到,只能用夯土等脆弱的东西去建造围墙,大城比较简陋并且数量很少,小规模的城更是屈指可数。到了战国时代,这些大规模的城池开始扩建,而小型的城池堡垒也开始雨后春笋一样,随着封建领主的增加而增加了,不管大小城池,都加强了城墙,使得领主们能够更稳固的守卫自己的财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