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是怎样的?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那可不是咱们今天说的“城市”那么简单。它是个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于一体的庞大实体,是那个时代权力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普通老百姓生活最直接的依托。

想象一下,那时候的城,首先是坚固的军事堡垒。城墙是主角,那可不是随便堆点土的土坡。各国都在卯足了劲儿修筑高大厚实的城墙,主要材料嘛,有的是夯土,一层一层用力夯实,夯得紧实无比,那厚度,估计能让马车在上面跑。有时候也会用石头或者砖头来加固城墙的底部和顶部,尤其是那些兵家必争之地,城墙简直就是铜墙铁壁。城墙上还会建有垛口、女墙、城楼、角楼,这些可都是为了防御敌人进攻设置的。更别说城门了,那是重中之重,通常会有多层门楼,吊桥、闸门什么的,一旦敌人攻上来,层层设防,让你寸步难行。有的城池还会挖护城河,水深流急,更是增加了防御的难度。城内还会修建大量的兵营、箭楼,以及储存粮草武器的仓库,一切都围绕着“战”来展开。

当然,城可不只是为了打仗。它更是政治权力中心。国君的宫殿,处理政务的大殿,都在城内最核心的位置。官员们办公的场所,宗庙祭祀的场所,也都设在城中。所以,城是整个国家的缩影,国君在那里发布政令,影响着全国的命运。城内的布局也很有讲究,通常是中轴对称,规划严谨,体现了当时的礼制思想。比如,宫殿区一般在城的中心偏北,方便国君居住和处理事务。

经济生活也在城中汇聚。虽然那时候也有很多乡村,但城市的商业活动、手工业生产,才是那个时代经济最活跃的部分。城内会有专门的市集,各种各样的商品在这里交易。有粮食、布匹、金属制品、日用百货,还有一些贵族的奢侈品。工匠们也在城内设立作坊,生产各种精美的器物。虽然那时候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银行,但金钱的流通、货物的交换,主要都发生在城里。城内的居民构成也很复杂,除了贵族、官员、士兵,还有大量的工匠、商人、农民(进城务农或进城赶集)、仆役等等。

文化和思想也在城中孕育和传播。虽然那时候的教育不像现在这么普及,但大学、学宫,以及一些贤士的居所,往往集中在城里。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比如孔子、孟子,他们游说诸侯、讲学授徒,很多活动都是在各个城市的学宫或 private residences(私人住宅)进行的。虽然大部分的普通百姓不识字,但城里的祭祀活动、节日庆典,各种戏剧、音乐表演,都是他们了解文化、感受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

从居民的居住情况来看,城内是有等级划分的。国君和贵族住在豪华的宫殿和宅邸,这些地方通常有高墙围护,内部装饰华丽。官员和富商住在宽敞的宅院,也有一定的院落和防御设施。而普通的百姓,比如手工业者、小商人,他们则住在相对简陋的房屋里,可能是一个院子,也可能是几间连在一起的房屋。贫困的居民,甚至可能住在更简陋的棚屋里。城内的道路规划也反映了这种等级,主要街道宽阔,通向重要的政治和商业区,而居民区的小巷则可能比较狭窄。

更有意思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国人”与“野人”的区别。城内居住的,通常被认为是“国人”,他们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是国家的公民,可以参军,参与国事。而居住在城外,围绕着城市周边进行农业生产的,则是“野人”。这种区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权利分配。城,是权力与特权的象征。

最后,别忘了,那时候的“城”并不总是单独存在的。很多时候,一个强大的诸侯国,会有多个城,比如都城、军事重镇、贸易中心等等,它们构成了一个国家的骨干网络。而这些城池之间,也通过道路相连,方便了物资运输和军事调动。

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城”,是一个多功能的复合体,是一个浓缩了当时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微观世界,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一个聚集地,更是那个时代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力量的象征。理解了那时候的“城”,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就是用来防御外敌的堡垒,左传中记载说有宗庙先君之主的,叫做都,没有的就叫邑,也可以说大一点的叫都,小一点的叫邑。基本是集中的居民居住点,有城墙或者连在一起的建筑物,并且有领主建立统治,这种东西被称为城,考工记中说城有三级,有王城,诸侯城,都城之分。

春秋战国时的城池,是无法做到城墙延绵几十里的,所以当时有句话叫做“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既铸造小型城池保护君主,然后在小型城池外面造围墙来守护民众,我记得春秋时有个领主谋反,民众不愿意跟随他,这个领主发现了以后就无奈的逃跑,民众们送他走,每出一层城墙,民众就在后面关闭这层城墙的门。

这就是郭,围绕君主城池而建造的一圈一圈的大圆,也许是土围子,也许是木栅栏。居民们居住在这里,有敌人入侵时就增修工事来防御,不过郭的防御,只是聊胜于无。

夏朝二里头宫殿的遗址,就是一座护卫君主的城池,用夯土台子垒砌地基,打造高台,在上面建造了一个小房子和一圈墙壁,形成一个小院子,这就是早期的城。

郑州的嚣都遗址,是用夯土垒起来的一个大土城,奴隶主聚集在一个地方,奴隶居住在另一个地方,依靠城池南北的两条河流防御。

安阳殷墟的城墙很短,依靠壕沟防御,利用了地利。

西周周幽王被犬戎烧毁的那两个都城,丰和镐京,出现了瓦顶,而不再是茅草之类的简易防水器材,这两座城,也依靠沣河来防御。

这是周原的城池,也就是一圈房子围成一个院子,然后留一个狭窄的出口作为门。


到了后来,平王东迁,到了成周,也就是洛阳,当时叫洛邑,宗周被人打的完犊子了,一片废墟焦土。周王朝开始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战争规模开始扩大。出现了几十里方圆的大形城池,里面居住着几千人甚至几万人,士农工商分别住在城池的各个区域,在城内就可以有规模化的生产生活,并且建立了庞大的粮仓来支持战争储备。

燕国的下都,是战国时代的一个著名城池,他的城郭不互相包含,而是横向发展,而战国邯郸城的城郭相隔数十里,中间都是大片田地,这也是邯郸城动辄被人围困的很惨的一个原因,太重视郭的生产,战时打急眼了,民众来不及逃向城内,只能向北或者向东逃向其他城池。

山东鲁城,是一个典型的自然式发展的城池,民众依靠君主的堡垒,向外辐射,最终形成包围城堡的郭,并且最后加固了郭,挖出护城河。

个别闲着没事做的人,比如江苏武进的淹城,有三重城墙,三重护城河,整个城池成了三重俄罗斯套娃一样的小岛,铸造于春秋时代,当时有个留国攻打过这座城,围困+火攻,在秋天点燃了城内的枯草,才攻了下来。岳飞后来在这里屯兵过。

上面的都是防御用的军事政治要冲,周朝手工业商业有很大的发展,在各个道路的汇集点都有或大或小的商业城镇出现,城与市结合起来,形成了城市,铁器和瓦的发明,加上战争的日益剧烈,这些商业都城迅速成为了第一批新时代的堡垒,排水设施和防御选址都很考究,并挖了护城河,运粮供水都很方便。向临淄和易县这种巨大的城池,周长达到二十公里,一面城墙就有五公里长,守卫城池需要数万士兵和无法计算的粮草。

孟尝君父子居住的薛城,据估计最长边也应该有二公里,依靠山脉和河水,只用修建一两面城墙,飞航经济实用,依靠城池来控制周围广大农村,圈养武装士兵,达成自己的统治。

到了汉代的长安城,城墙厚度超过三十米,上面能够奔驰骑兵,修建房屋,曲阜的城墙从西周一直到汉代,都在加固,往上添砖加瓦,因此最厚处打到11.7米,完全可以在上面居住。这样的城池加上护城河,是根本无法攻克的,只能填平护城河来阻止守军运粮,并长久的围困,双方比拼粮食和国力,看谁的粮食最先吃光,谁的援军最先断绝。这样的城池,就是固若金汤。

战国时济南城的城门,有四米宽阔,这样的城池很明显是为商业考量巨多,而敌军来围攻时,守军会用砖头或者夯土,将门永久性堵死,全城人民从此下定决心在城内居住数年,直到敌军撤退,守军再拆毁城墙,以供军民出入。

春秋的城不重视于防御,因为当时的建材技术达不到,只能用夯土等脆弱的东西去建造围墙,大城比较简陋并且数量很少,小规模的城更是屈指可数。到了战国时代,这些大规模的城池开始扩建,而小型的城池堡垒也开始雨后春笋一样,随着封建领主的增加而增加了,不管大小城池,都加强了城墙,使得领主们能够更稳固的守卫自己的财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那可不是咱们今天说的“城市”那么简单。它是个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于一体的庞大实体,是那个时代权力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普通老百姓生活最直接的依托。想象一下,那时候的城,首先是坚固的军事堡垒。城墙是主角,那可不是随便堆点土的土坡。各国都在卯足了劲儿修筑高大厚实的城墙,主要材料嘛,.............
  • 回答
    要将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拍成《权力的游戏》这样的电视剧,那可真是太有得拍了!而且毫不夸张地说,晋国的历史本身就自带了《权力的游戏》式的戏剧张力和残酷性,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让我们一层层剥开它,看看究竟有多么适合搬上荧屏。首先,得有人物!而且是那种让你又爱又恨,让你猜不透下一步会做什么的人。《权力的游戏.............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能跻身七雄之列,绝非偶然,而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演变、政治军事改革以及地理环境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与秦、楚等国相比,韩国显得相对弱小,但其能够独立发展并与强国抗衡,其生存之道和发展策略同样值得深入探讨。一、 韩国的起源与地理优势韩国的形成是晋国分裂的直接产物。春秋时期,晋.............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一股“一言不合就自杀”的风气确实存在,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极端,也并非“一言不合”就立刻寻死。这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那个时代深刻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和政治生态。要详细地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 士阶层的特殊地位与困境:首先得明白,春秋战国时期能留名史册,或者说有能力、有.............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宋朝以及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宋朝,它们都以“宋”为名,这其中有着历史的渊源和传承,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一些特点。要深入了解它们为何都叫“宋”,我们需要逐一看待,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封国与起源首先,让我们回到“宋”这个名字的源头——.............
  • 回答
    在春秋战国时期,要说当时的人们是否存在一个统一的、如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民族认同”感,答案是相当模糊且复杂,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明了。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我们现在谈论的“民族”概念,是近代以来才逐渐形成的,它通常包含共同的语言、文化、历史记忆,以及最重要的——一个明确的、共享的政治实体或国家归.............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人,从根本上讲,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塑造了早期华夏文明和后来中华大一统帝国的重要力量。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探讨:1. 血缘与宗族渊源:秦国的先祖可以追溯到周朝的王室。秦国的第一位国君——秦嬴(即非子)是周孝王时期被封于秦地(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的一个诸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理解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个核心点。确实,当我们翻阅史书,看到对都城建设的描述时,常常会听到“规制”、“方正”、“中轴”这些词汇,似乎古代都城就应该是横平竖直、严谨对称的。但考古发掘出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遗址,却常常呈现出一种“形态各异的不规则平面”,这让我们不禁要问:为.............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车战,那可是叱咤风云、气势恢宏的战场盛景,可以说是那个时代军事力量的象征。然而,到了后世,这种以战车为主的作战方式,却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变得鲜为人见。这背后,其实有着一系列深刻的时代变革和军事技术演进的复杂原因。咱们这就一点一点地掰扯明白。首先,得说说战车本身是怎么来的,以及它为什.............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其地位名义上尊崇,但实权早已旁落。在这种权力真空之下,周天子众多庶子的去向,也变得五花八门,不像他们的同父异母兄弟(嫡子)那样,拥有相对明确的继承权和政治前途。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核心问题:周天子有嫡子和庶子之分。 嫡子,也就是正妻所生的儿子,是王位继承的首要人选。.............
  • 回答
    春秋战国,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诸侯争霸,烽火连天,最终由秦始皇结束了乱世。在这场群雄逐鹿的舞台上,楚国无疑是实力雄厚、疆域辽阔的一方诸侯。地处南方,沃野千里,人口众多,文化灿烂,似乎一切条件都指向了统一中国的目标。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最终走向统一的却是偏居西北的秦国。那么,楚国究竟为何没能一统.............
  • 回答
    要说中国历史上战争最频繁的时期,那春秋战国无疑是绕不开的。这段长达近六百年的时间,几乎就是一部浓缩的战争史诗。如果要用“频繁”来形容,那真是再贴切不过了。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这段历史的脉络:春秋时期(约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6年),是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国崛起,纷纷争霸的时代。而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7.............
  • 回答
    假如知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那这“学派”的出现本身就足以掀起一场思想的风暴,甚至可能颠覆当时的知识传播和论辩模式。我们不妨细细想象一下,这会是怎样一番景象。知乎学派的诞生与特质:首先,知乎学派的创始人,我们不妨称之为“问者先生”或“答者君”。他们的核心思想便是“集众智而解万惑”。在那个以口传、.............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人名字听起来“奇怪”,甚至像外文音译,这背后有着非常丰富和复杂的历史文化原因。这并不是简单的“外文音译”,而是古代中国姓名文化、民族融合、礼仪制度以及时代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姓、名、氏、字、号的演变与复杂性首先要明白,我们今天所理.............
  • 回答
    春秋战国那会儿,别说国家之间了,就是同一国家内部,语言的差异也相当明显。你可以想象一下,秦国人在战场上喊“撤退”,可能用的词和楚国人在集市上讨价还价用的词,听起来就完全不一样。当时,“国”的概念跟现在不太一样,更像是大家族或者势力范围。每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统治中心,周边地区又被不同的封建贵族瓜分,这.............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文明是否比大一统之后的秦汉时期更有活力和战斗力?这是一个颇具吸引力的问题,也引人深思。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来细细剖析。首先,从“活力”这个角度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无疑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生命力。这是因为,那个时代,周天子虽然名义上是共主,但实际统治力早已衰微,各诸侯国凭借.............
  • 回答
    想要深入了解春秋战国与秦汉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得下一番功夫,不能光看热闹。这可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文化、军事,哪一样拿出来都能说道说道。我给你列一列,都是些实打实的好书,涵盖了各个方面,保证让你读得透彻,也尽量说得详细点,让你明白为啥要看这些。一、 基础打底,宏观把握在你深入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战争一个非常核心的对比点。确实,如果我们把古希腊城邦的战争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摆在一起看,会发现一个显著的差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出兵规模,普遍比古希腊的城邦战争要大得多。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涉及到了很多方面,我试着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地道一些,让你听着像.............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霸主的称号确实存在一定的规律,但并非完全固定,而是随着时代发展、霸主身份以及其宣扬的政治目标而有所演变。总的来说,这些称号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并有其内在的逻辑和演变过程:一、 上古传承与宗法认同: “天子”的衍生物: 在周朝早期,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诸侯的地位是分封而来的。因此,早期的.............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与嫡子相对)能够继承爵位,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优先于嫡子继承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比例不低。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社会结构、宗法制度、权力斗争以及爵位继承的实际运作。一、 宗法制度的“嫡长子继承”并非铁板一块首先要明确一点,虽然“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以来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