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国都,考古未发现有记载的方正、中轴对称的都城形制,而是形态各异的不规则平面?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理解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个核心点。确实,当我们翻阅史书,看到对都城建设的描述时,常常会听到“规制”、“方正”、“中轴”这些词汇,似乎古代都城就应该是横平竖直、严谨对称的。但考古发掘出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遗址,却常常呈现出一种“形态各异的不规则平面”,这让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一步步来分析:

1. 史书记载的“规制”与实际情况的复杂性

首先,我们要明白,史书上的记载,尤其是那些比较晚期、带有理论化倾向的著作,往往是对历史的一种“提炼”和“理想化”。比如,《周礼》里关于都城规划的一些设想,就被后世很多人视为理想蓝图。但《周礼》成书的时间本身就比较晚,其内容很多是对周代早期制度的一种追溯和规范,未必能完全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具体实践。

诸侯国各自为政,国家大小、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等等都千差万别。一个新建立的诸侯国,或者一个正在扩张中的诸侯国,它的都城建设总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夜之间就按照一套完美的蓝图来建造。

2. 历史进程中的“因地制宜”与“渐进式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战争频仍,诸侯争霸,国力此消彼长。在这种动态的环境下,都城的建设和扩张,更多的是一种“因地制宜”和“渐进式发展”的结果。

地理环境的约束: 很多诸侯国的都城,最初可能就是建立在一些天然的地形优势区域,比如依山傍水,易守难攻。河流、山丘、湖泊等自然地貌,很难允许城市完全按照方正的几何形状来布局。河流的弯曲、山体的起伏,都会直接影响到城墙的走向和城市的内部街道格局。为了最大化利用土地、适应地形,城市的平面自然就呈现出不规则的形状。
军事防御的优先: 在那个战争随时可能爆发的年代,军事防御是都城建设的首要考量。城墙的修筑要紧密结合地形,选择最容易防御的点,同时也要考虑到城墙的长度和维护成本。因此,很多城墙的轮廓,就是根据地形的需要而设计的,并非简单的方块。
早期城市形态的延续: 很多诸侯国的都城,并非从零开始新建,而是继承了早期聚落的基础。这些早期聚落可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其布局受到居住习惯、社会组织、祭祀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肌理。当诸侯国将这里定为都城后,也往往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扩建和改造,很难完全推倒重来,重新按照新的“方正”标准来规划。

3. 城市功能的演变与多样化

都城不仅仅是国君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它还承载着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等多种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功能的需求也在不断演变。

早期城址的拓展: 很多诸侯国的都城,从最初的王城(国君的宫殿、官署所在)开始,然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逐渐向外拓展,形成城郊、市集、手工业区等。这种层层推进、逐步扩张的过程,自然会导致城市整体平面出现不规则的演化。
功能区的独立性: 不同的功能区,如宫殿区、贵族居住区、普通市民区、商业区、手工业区等,它们在选址和布局上可能也会有各自的侧重点。例如,宫殿区可能追求庄严和封闭,而商业区则更注重交通便利。这种功能分区的存在,也会使得整个城市的规划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而非统一的方正。
“都”与“城”的概念: 需要注意的是,“都”和“城”在古代概念上是有区别的。一些文献提到的“都”,更多指的是国君所在的政治中心区域,其范围可能相对集中。而“城”则可能指更广阔的防御性建筑群。在一个诸侯国的都城遗址中,我们考古发现的往往是不同时期、不同功能的城墙、宫殿、道路、墓葬等等,这些要素的组合,自然会形成一个复杂的、非均质的平面。

4. 考古发掘的局限性与解释的挑战

当然,我们也得承认考古发掘本身存在的局限性。

遗迹的层层叠压: 城市遗址往往是层层叠压的,后代的建设可能会覆盖、破坏前代的遗迹。我们现在看到的,可能是经过多次改造、扩建后留下的痕迹,想要从中剥离出某个特定时期、最初设定的“规制”,难度很大。
完整性的难题: 即使发现了城墙,也未必能找到完整的城垣轮廓,或者说,我们找到的可能只是城市的一部分。对城市整体平面进行准确的判断,需要海量的数据和精密的测量。
“中轴”的定义: 即使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中轴线,也未必是现代意义上严格的、贯穿整个城市的几何中轴。可能只是某个重要建筑群(如宫殿)的布局中轴,或者只是某一个区域的中心轴。

举例说明:

我们可以看看一些具体的例子:

郑国故城: 郑国故城(今河南新郑)的城址,虽然有夯土城墙,但其平面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方正。考古发现显示,其城墙的走向受到周边地形和早期聚落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不规则性。
晋国都城(绛、晋阳): 晋国的都城,如绛(今山西翼城),其平面也不是方正的。后来的晋阳(今太原)也经历过多次扩建,城市形态复杂。
楚国都城(郢): 楚国故城(今湖北荆州)的考古发掘,也展现了一个规模宏大但平面并不完全方正的都城。

总结来说,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都城的“形态各异的不规则平面”,是历史发展、地理环境、军事需求、社会功能演变以及早期城市形态延续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史书上记载的“方正”、“中轴”等规制,更多是一种后世的理想化总结,或是针对特定区域、特定时期(比如汉代以后,城市规划的集权化和规范化程度更高)的描述。而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变革的时代,其城市建设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是“因势利导”的产物,而非完全脱离现实的“纸上谈兵”。

所以,当我们看到这些不规则的城市平面时,不应感到意外,反而应该从中读出那个时代诸侯国在复杂环境中生存、发展、建设的真实轨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提问中“记载的方正、中轴对称的都城形制”似乎是指《周礼·考工记》?和东周考古材料比较的话,可以知道《考工记》匠人营国关于城市规划部分的文本性质不是对既有城市模式的记录,顶多是一份东周并未完全实现的理想规划,甚至不少人认为是按照西汉长安城的布局事实附会加工而成。相比之下《管子·乘马》所记载的内容与东周诸侯国都城布局更符合。

中国古代都城中最早到元大都的城市规划才真正贯彻了《周礼•考工记》营建都城的思想,之前的都没有。

如果不算考工记中提到的“九经九纬”、“面朝后市”、“左祖右社”之类,只以“方正、中轴对称的都城形制”为标准,最早的应该是隋大兴唐长安城。更早的都城一般都不是非常“方正”,或者有圆角、曲折边,或者整体形状不符合正方形或者长宽比较接近1的长方形。

如果标准只是纵贯全城的中轴线,长方形也算方正的话,最早的都城是东汉末至曹魏的邺北城。


为什么春秋战国都城形态各异?一是因为城市本身是动态发展的,考古发现的经常是各个时期的叠加状态或某一时期的废弃状态,很难知道原始蓝图或者关键节点上建设者的想法;二是可能因为当时并未对整个城市(含郭区)的形状有统一规划,只规划了城市的某些局部,其他功能区任其有机生长;三是从理论上西周比东周更有可能有一个等级化的固定模板,但由于政治上的分裂,即便曾有通制大概春秋中期以后也不再有约束力,即处于旧制破坏、新制尚未确立的时期。

西周的城尤其是西周晚期,目前发现的似乎以横长方形为主。如:

房山琉璃河遗址(燕都,5平方公里以上)中的董家林城址,东西800多米,南北残存残存300余米,始建于西周早期。

周原遗址(30平方公里)的凤雏城,约90万平方米,西周晚期。

洛阳韩旗周城,4平方公里,始建于西周晚期,汉魏洛阳城之下。



其他还有滕州薛国故城、襄阳楚王城、三门峡李家窑遗址(虢都上阳)等。曲阜鲁国故城可能也始建于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各城墙部位或有所不同)。因此这些城如果沿用到东周的话当然也不会是正方形的。

西周城址近方形的包括:

高青陈庄遗址(约9万平方米),城址始建于西周早期,边长180多米,城内面积不足4万平方米。有人认为是齐国早期都城。

荥阳娘娘寨遗址(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其中内城始建于西周晚期,面积14万平方米?(含城墙和城外环壕,只计城墙的话边长约200多米、面积约5万余平方米)。(外城始建于春秋,横长方形)

荥阳官庄遗址(130万平方米),其中小城始建于西周晚期,边长约190米,面积3.6万平方米左右。(大城始建年代稍晚,横长方形,31万平方米)

娘娘寨和官庄这两个遗址可能与虢国、郐国有关。

如果把视野扩大到东周诸侯国国都之外的地方城市,还能找到很多方形城址。

总之建成方形的城墙没有技术上的困难(最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淮阳平粮台、新密古城寨的城址就很方),但是方城围起来的区域只是城市的一小部分,性质和郭城不同,更像是保卫统治阶层所用的宫城或其他防御设施。全城都建成方形(并且有中轴线贯穿全城)是后起的观念。


不止春秋战国没有,秦汉魏晋南北朝都城也没有强求方正。一些城市是利用前代旧都,不易体现规划观念,但是新建的都城,如汉长安城和东魏邺南城,城墙非但没有保持方方正正的意思,反而故意做得比较曲折:

《三辅黄图》:“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

《邺都宫室志》邺都南城条引无名氏《邺中记》云:城东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高欢以北城窄隘,故令仆射高隆之更筑此城。掘得神龟,大踰方丈,其堵堞之状,咸以龟象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理解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个核心点。确实,当我们翻阅史书,看到对都城建设的描述时,常常会听到“规制”、“方正”、“中轴”这些词汇,似乎古代都城就应该是横平竖直、严谨对称的。但考古发掘出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遗址,却常常呈现出一种“形态各异的不规则平面”,这让我们不禁要问:为.............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霸主的称号确实存在一定的规律,但并非完全固定,而是随着时代发展、霸主身份以及其宣扬的政治目标而有所演变。总的来说,这些称号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并有其内在的逻辑和演变过程:一、 上古传承与宗法认同: “天子”的衍生物: 在周朝早期,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诸侯的地位是分封而来的。因此,早期的.............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车战,那可是叱咤风云、气势恢宏的战场盛景,可以说是那个时代军事力量的象征。然而,到了后世,这种以战车为主的作战方式,却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变得鲜为人见。这背后,其实有着一系列深刻的时代变革和军事技术演进的复杂原因。咱们这就一点一点地掰扯明白。首先,得说说战车本身是怎么来的,以及它为什.............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人名字听起来“奇怪”,甚至像外文音译,这背后有着非常丰富和复杂的历史文化原因。这并不是简单的“外文音译”,而是古代中国姓名文化、民族融合、礼仪制度以及时代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姓、名、氏、字、号的演变与复杂性首先要明白,我们今天所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春秋战国时期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各国君主名字里“桓公”、“庄公”这样的称谓非常普遍。这可不是什么巧合,也不是什么“AI痕迹”,这背后是一套非常成熟且影响深远的命名和谥号制度,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并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体现。首先,我们要明白,“桓公”、“庄公”这些不是他.............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宋朝以及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宋朝,它们都以“宋”为名,这其中有着历史的渊源和传承,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一些特点。要深入了解它们为何都叫“宋”,我们需要逐一看待,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封国与起源首先,让我们回到“宋”这个名字的源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战争一个非常核心的对比点。确实,如果我们把古希腊城邦的战争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摆在一起看,会发现一个显著的差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出兵规模,普遍比古希腊的城邦战争要大得多。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涉及到了很多方面,我试着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地道一些,让你听着像.............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与嫡子相对)能够继承爵位,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优先于嫡子继承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比例不低。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社会结构、宗法制度、权力斗争以及爵位继承的实际运作。一、 宗法制度的“嫡长子继承”并非铁板一块首先要明确一点,虽然“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以来确.............
  • 回答
    在春秋战国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此起彼伏,这就对各国统治者和他们身边的臣子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那个时候,国家就是一个巨大的军事机器,一切都围绕着战争运转。一个能干的大臣,如果只会舞文弄墨,纸上谈兵,那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能够领兵打仗,指挥千军万马,才能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中为自己的国家赢得.............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一股“一言不合就自杀”的风气确实存在,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极端,也并非“一言不合”就立刻寻死。这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那个时代深刻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和政治生态。要详细地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 士阶层的特殊地位与困境:首先得明白,春秋战国时期能留名史册,或者说有能力、有.............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能跻身七雄之列,绝非偶然,而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演变、政治军事改革以及地理环境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与秦、楚等国相比,韩国显得相对弱小,但其能够独立发展并与强国抗衡,其生存之道和发展策略同样值得深入探讨。一、 韩国的起源与地理优势韩国的形成是晋国分裂的直接产物。春秋时期,晋.............
  • 回答
    济南:鲁地风云变幻中的政治脊梁要探究济南何时成为山东的政治中心,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从春秋战国的烽烟,一路看到现代的繁华。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日期,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其中充满了地理、经济、军事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迁。 济南:时代的潮水涌来的落脚点济南,这座被古人称为“沃野千.............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其地位名义上尊崇,但实权早已旁落。在这种权力真空之下,周天子众多庶子的去向,也变得五花八门,不像他们的同父异母兄弟(嫡子)那样,拥有相对明确的继承权和政治前途。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核心问题:周天子有嫡子和庶子之分。 嫡子,也就是正妻所生的儿子,是王位继承的首要人选。.............
  • 回答
    春秋战国,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诸侯争霸,烽火连天,最终由秦始皇结束了乱世。在这场群雄逐鹿的舞台上,楚国无疑是实力雄厚、疆域辽阔的一方诸侯。地处南方,沃野千里,人口众多,文化灿烂,似乎一切条件都指向了统一中国的目标。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最终走向统一的却是偏居西北的秦国。那么,楚国究竟为何没能一统.............
  • 回答
    假如知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那这“学派”的出现本身就足以掀起一场思想的风暴,甚至可能颠覆当时的知识传播和论辩模式。我们不妨细细想象一下,这会是怎样一番景象。知乎学派的诞生与特质:首先,知乎学派的创始人,我们不妨称之为“问者先生”或“答者君”。他们的核心思想便是“集众智而解万惑”。在那个以口传、.............
  • 回答
    想要深入了解春秋战国与秦汉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得下一番功夫,不能光看热闹。这可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文化、军事,哪一样拿出来都能说道说道。我给你列一列,都是些实打实的好书,涵盖了各个方面,保证让你读得透彻,也尽量说得详细点,让你明白为啥要看这些。一、 基础打底,宏观把握在你深入细.............
  • 回答
    要深入了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更早的贵族文化,就像是在一层层剥开历史的洋葱,每一层都带着独特的气息和故事。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系列线索的汇集,需要你像个侦探一样去发掘和梳理。下面我为你梳理一下可以探索的方向和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尽量让你感受到那种“亲手触摸”历史质感。首先,我们要明白,春秋.............
  • 回答
    韩信这个人,放在春秋战国那个烽火连天、诸侯争霸的年代,如果也像他生活的大秦末年一样,有机会统兵作战,那绝对是顶尖高手之列,而且是那种能改变历史走向的狠角色。你想想,春秋战国时期,那是多少名将辈出的时代啊。有孙子、吴起这样运筹帷幄、兵法大家,也有白起、李牧这样攻城略地、百战不殆的战神。韩信要是到了那个.............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名士名臣们在各国之间游走为官,这在当时并非“叛国投敌”或“不忠不义”之举,反而是一种普遍且被认可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结构、政治理念以及文化背景。一、 政治分裂与“国家”概念的模糊首先,春秋战国时期并非一个统一的“国家”概念,而是诸侯林立的时代。名义上,周天子.............
  • 回答
    要说春秋和战国时期战争性质的转变,得从那个时代的根子上来讲。简单来说,春秋时代就像是一群各有地盘的诸侯,他们虽然有矛盾,但总体上还认一个“老大”,那就是周天子。而战国时代,则是这个“老大”彻底没落,诸侯们之间不再讲究礼义廉耻,而是赤裸裸地拼实力,想把所有人都吞下去。春秋时期:争霸,为了“名义上的老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