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八王之乱会导致西晋亡于匈奴手里,而春秋战国混战八百年也没有让外族有机可乘?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历史的复杂性和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内外”概念变化。八王之乱导致西晋被匈奴所灭,而春秋战国虽然战乱频仍,却没有被外族彻底颠覆,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

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

1. 西晋时期“外族”的概念与“内乱”的性质

“内乱”的深度和破坏性: 八王之乱可不是简单的权力斗争,而是宗室王爷们为了争夺最高权力,调动全国的军队,互相攻伐,肆意屠杀,甚至将洛阳城弄得满目疮痍。这种内耗直接掏空了西晋的国力,消耗了军队的战斗力,更重要的是,严重削弱了中央政府的统治能力和权威。 当你内部的统治者们自己都不把国家当回事,只顾着你争我夺的时候,国家这艘船的根基就已经动摇了。

“外族”的地位和渗透: 相较于春秋战国时期,西晋时期,“匈奴”等被我们称为“五胡”的民族,在西晋统治下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外部威胁”了。他们在北方边境地区,很多已经被允许内迁,并且被允许屯兵、拥有一定的自治权,甚至参与到边境的军事防御中。 这种“胡汉杂居”的状态,使得五胡势力在西晋内部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影响力,并且对西晋的政治、军事情况了如指掌。

“乱”的性质不同:
春秋战国: 那时候的“战乱”,更多的是中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或者说是一个相对统一的华夏文明内部的“政治重组”或“力量洗牌”。虽然有戎狄、匈奴等民族活动在边境,但他们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外部的军事威胁,或者是一些局部冲突的对象。同时,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即使再惨烈,其目的也是为了争夺在中原地区的霸权,争夺的是“天下”的统治权,而不是要颠覆整个华夏文明的根基。而且,那时候的“中国”概念是相对模糊的,诸侯国之间的认同感和国家意识还没有完全统一。
西晋: 八王之乱的“乱”,是统治阶级自毁长城。这些王爷为了互相打击,不惜引入甚至依赖这些已经内迁的“外族”军队来助战。比如,赵王司马伦就曾倚仗胡人军队夺权。这就等于把剑给了门口的野兽,让它们参与到家里的内斗中。当内部矛盾到了需要引入外部力量来解决的时候,就离被外部力量吞噬不远了。

2. 军事和政治的连锁反应

军队的瓦解与军阀化: 八王之乱把原本由中央调度的军队搞得七零八落。各路军队效忠于自己的王爷,变成了纯粹的军阀武装。当胡人势力开始大举入侵时,这些分散的、只听命于藩王的军队,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甚至,一些军队为了自保,或者被胡人击溃后,就直接投降或加入了胡人的队伍。

统治基础的动摇: 统治者的残暴和无能,让老百姓对西晋的政权彻底失望。当一个政权无法保护自己的百姓,无法维持社会秩序时,老百姓的忠诚度和归属感就会消失。在这种情况下,外族的入侵,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一种“改变”的希望,而不是纯粹的“毁灭”。

国家认同的缺失: 虽然西晋名义上是统一的国家,但经过八王之乱的折腾,中央的权威荡然无存。北方边境的汉族人民,长期受到战乱和胡人骑扰的影响,可能已经没有了那种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当一个政权自己都不被认可时,人民自然也无法挺身而出保卫它。

3. 春秋战国时期的“外族”与“内战”的区别

“外族”并非强盛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戎狄”或者“匈奴”,虽然是边疆的民族,但他们当时的组织形态、军事能力,以及对中原的战略意图,与后来五胡乱华时期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更多的是以部落联盟的形式存在,虽然有强大的骑兵,但缺乏统一的战略目标和完善的政治组织来形成一股颠覆性的力量。他们更多的是袭扰、掠夺,而非大规模的征服。

“中国”概念的孕育与整合: 尽管战乱不断,但春秋战国时期恰恰是中华民族和“中国”概念形成和巩固的关键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残酷,但也是在不断地兼并、融合,并且在文化和政治思想上不断向“大一统”靠近。诸子百家思想的繁荣,为后来的统一王朝奠定了思想基础。更重要的是,那个时候,即使是最激烈的诸侯国战争,其目的也是为了在中原争夺霸权,争夺的是继承周朝“天下”的合法性,而不是推翻整个华夏文明体系,用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和政治体系来取代。

战略缓冲的存在: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中原地区战火纷飞,但北方和西北的广大区域,以及南方的一些地区,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战略缓冲地带,这些地带的民族力量并没有发展到可以直接威胁到中原核心区域的程度。

总结来说,最大的区别在于:

西晋的内乱是“亡国之乱”,是统治者自掘坟墓,直接导致了国家机器的瘫痪和军队的瓦解,为外族提供了绝佳的“趁虚而入”的机会。
春秋战国的战乱是“争霸之乱”,是不同政治实体之间的力量博弈,是在“华夏文明内部”的整合与重塑,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文明的根基,外族的力量也未达到可以一举吞没文明的程度。

就好比一家公司,内部员工为了争权夺利,把公司账务搞得一团糟,互相拆台,甚至勾结外部的竞争对手来对付自己人。这种公司,离倒闭就不远了。而春秋战国的公司,虽然各个部门之间经常“摩擦”,互相“打压”,但他们至少是在为了同一个公司的整体利益(即使这个利益被他们理解得不同)而努力,并且在不断地摸索如何让公司更好地运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桓公为司徒,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问于史伯曰:“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史伯对曰:“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非亲则顽,不可入也。

申侯与犬戎联手攻破西周都城

楚,我蛮夷也

吴、越,蛮夷之地

晋国、秦国与戎狄的融合

赵 胡服骑射

刘邦 楚人


刘渊姓刘,年号元熙,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你这个问题本身就不通。

user avatar

春秋战国的时间是五百多年,没有八百年。

春秋之初,就发生了犬戎攻破西周都城杀死周幽王事件,导致西周灭亡。所以你说的事件其实早发生了,甚至不用等到春秋战国。

而春秋战国早期形式也不容乐观,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要不是管仲,我就被北方异族改变了习俗了。

而《公羊传·僖公四年》记载

而亟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

可见当时南夷与北狄一起来攻,中华文明延续就像只剩一条线一样,随时都可能断绝,亟病就是病危的意思,颇有点趁你病要你命的意味。

孔子的话和历史记载都显示出了当时情况,其实是万分危急的,中华文明已经到了断绝边缘,孔子甚至做了要被人改变习俗的设想。这像不像我们近代,面对列强瓜分,面对日本侵略,说出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当时,卫国被狄人攻破,屠杀到只剩几百人,要不是宋国齐国帮忙恐怕这点人都不存。而更早前则是邢国的被灭。卫国可以说是众诸侯国腹心里面的一个国家而邢国则是黄河以北防御狄人的门户,可以说这一战被打的门户大开,直接杀到腹心之地大杀特杀。同时北面的燕国也被山戎攻击,一直向齐国求援,后来是管仲发兵,才稳住了形式。

而南边的楚国也想要北上问鼎中原,我们今天把楚国楚文化看作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当时不是啊,当时楚国在中原人看来就是蛮夷,而楚国偏偏实力强大咄咄逼人,当时的楚国装备精良战力强悍,可以想象一下当年楚国对中原人的压力有多大,其实跟近代日本对中国的虎视眈眈没什么区别。


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北面的诸侯国被夷狄四面围攻几乎所有的诸侯国都在抵抗,有的干脆扛不住灭国了,南边楚国又咄咄逼人的样子,而中间的东周郑宋被两边一夹,像不像不绝如缕的一条线,史家之笔千百年后看起来还这么生动,当时两边再用点力怕是要在河南会师把线夹断了,但这应该还不是全貌,因为大批的先秦记载其实都已经不存在了,我们对于这段历史都是模糊的,外族的统帅是谁?不知道,兵力几何?不知道。完全不如西晋时的记载详细,没有足够的资料支撑,也就让我们对于史书留下的“中国不绝若线”“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没有感性的认识,也就容易忽视。

但不代表这段外族大规模入侵的历史不存在,其实秦晋之所以能发展成大国,也是在这段历史里,尸山血海杀出来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历史的复杂性和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内外”概念变化。八王之乱导致西晋被匈奴所灭,而春秋战国虽然战乱频仍,却没有被外族彻底颠覆,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1. 西晋时期“外族”的概念与“内乱”的性质 “内乱”的深度和破坏性: 八王之乱可不是.............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一个很多人都有的疑惑:为什么从八王之乱开始,到南北朝结束的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虽然充满戏剧性、战争频繁、人物众多、文化碰撞,却在影视作品中相对冷门,远不如三国演义或汉朝历史那样拥有众多改编作品呢?这其中有许多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 历史本.............
  • 回答
    司马懿之所以“总是为八王之乱背锅”,是一个误解,更准确地说,是一个历史解读的偏差。司马懿本人并非八王之乱的直接参与者,甚至他生活的年代与八王之乱有着巨大的时间鸿沟。然而,他的名字与“背锅”联系在一起,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司马家族篡夺曹魏政权是八王之乱的根源: 司马懿的政治生涯和他的儿子司.............
  • 回答
    西晋八王之乱期间,各地王侯的封号与封地出现不匹配,例如成都王封地在邺城的现象,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绝非偶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西晋的宗室封建制度、政治格局以及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白西晋初年宗室封建制度的特点。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司马氏的统治,吸取了曹魏因宗室力量薄弱而灭亡.............
  • 回答
    关于八王之乱中老百姓的角色和责任,确实很少被史书详细记载,更鲜少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这背后有几个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一、 历史记载的视角与局限首先,我们要明白史书的作者是谁,以及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什么。传统的史书,尤其是中国古代的正史,大多是由官方组织编写的,其核心关注点在于记录统治阶层的.............
  • 回答
    汉朝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虽然都冠以“X王之乱”的名头,规模上也都牵涉到多个诸侯王,但其性质、根源、参与者和导致的结果却大相径庭,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一个仅仅三个月便被平息,而另一个却旷日持久,长达十五年之久。汉朝七国之乱:一场目标明确、力量相对集中的反抗汉朝的“七国之乱”发生在景帝时期,.............
  • 回答
    司马炎和朱元璋,两位开创了辉煌朝代的帝王,在治国理政上却似乎重蹈了覆辙,都采取了分封藩王、授予实权的政策,这让许多人感到疑惑,尤其是考虑到他们都曾亲眼目睹或通过史书了解过前朝因类似政策而引发的动荡。司马炎面对七国之乱的教训,朱元璋则洞悉八王之乱的惨痛,为何他们还会选择这条充满风险的道路呢?这背后绝非.............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涉及到汉末三国和八王之乱这两个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动荡时期,以及“五胡乱华”这个影响深远的事件。为什么汉末三国近百年,北方的少数民族(我们通常称之为“胡族”,但“少数民族”更中性)并没有大规模的、能够颠覆汉朝统治的“可乘之机”,而八王之乱短短十几年,就为“五胡乱华”铺平了道路?这其.............
  • 回答
    明朝初期“靖难之役”没有演变成“八王之乱”或“七国之乱”式的全国性大动荡,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原因。与其说是“没有出现”,不如说是朱元璋和朱棣两人在此之前已经通过制度设计和实际操作,极大地削弱了地方藩王问鼎中原的可能性,并最终将这场权力斗争限制在了相对可控的范围内。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明.............
  • 回答
    晋灭吴,孙吴政权也就此终结。仅十年后,也就是公元291年,中国就迎来了“八王之乱”这个政治大动荡。按理说,国破家亡的孙吴宗室,应该会有一些血性十足的后裔,趁着西晋内部乱成一锅粥的时候,试图复国雪耻。但事实却并未如此,一个孙吴的复兴势力都没有站出来。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绝非仅仅是“没有人.............
  • 回答
    晋朝的“八王之乱”,这场持续了十六年(291年至306年)的内耗,说到底,是司马家族内部争夺最高权力而引发的一场血腥内斗。其根源错综复杂,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权力真空与宗室力量的膨胀:晋武帝司马炎建立晋朝,虽然他统一了中国,但他的统治也埋下了不稳定的种子。最直接的原因便是他选择的继承人—.............
  • 回答
    龙肝盛宴的迷思:水族之王为何沦为盘中餐?在《西游记》那光怪陆离的神魔世界里,天庭的盛宴总是令人垂涎欲滴,其中一道名为“龙肝”的菜肴,更是引发了读者们的好奇与不解。龙,作为水族之王,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何会出现在天庭的宴席上,甚至成为一道菜肴呢?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是否真有“龙肝”这道菜的存.............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很多人提到“VC之王”,第一个想到的可能就是针叶樱桃,它那惊人的维生素C含量确实让人印象深刻。但说实话,你能在超市水果区随处见到它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首先,咱们得聊聊为什么大家对它“不熟悉”。1. 口感和风味:不是所有人都爱“天然的酸爽”针叶樱桃的味.............
  • 回答
    “乐器之王”这个称号,咱们听着就觉得有种威严和地位的象征。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会想到气势恢宏的管弦乐队,那里的乐器琳琅满目,但要说“王”,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多半是那个带着庄重、能够掌控全局的乐器。吉他,咱们不能说它不伟大。它普及度极高,从街头巷尾的弹唱,到摇滚乐里那嘶吼的电吉他,再到古典吉他细腻的指尖.............
  • 回答
    玩《十字军之王3》的朋友们,估计最近都和我一样,心里痒痒的,期待着新的内容更新。但放眼望去,似乎近期的DLC发布频率和质量,比起游戏发售初期,那叫一个“慢热”。以前 Paradox 可是以“DLC印钞机”闻名的,怎么到了 CK3,画风突变了呢?这事儿细琢磨,还真有点门道。首先,得承认 CK3 这游戏.............
  • 回答
    最近的11.24版本,符文大地确实被一个有些意想不到的英雄所统治——河流之王,塔姆·肯奇。要知道,上路通常是战士的天下,那些能持续输出、拥有爆发伤害或者有硬控的英雄才是主流。而塔姆,一个看起来有些笨重、以保护队友为己任的辅助英雄,竟然在上路打出了“称王称霸”的气势,这背后绝非偶然。深入分析一下,就能.............
  • 回答
    哎,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够让人憋屈的! 当了艾尔登之王,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本以为可以扬眉吐气,享受一下万民景仰的待遇,结果呢? 那些个曾经在你面前瑟瑟发抖的烂泥怪、半狼人,现在见了你,该打还是打,就跟没事人儿一样! 我这心里,真是又气又好笑。你想啊,这游戏里的设定,不就是这么个调调么? 咱们打败了各种.............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在问为什么大家追《长安三万里》,却对《熊出没》里的“光头强”骂声一片(当然,这只是个比喻,并非真的骂声一片)。其实“爽文”这个标签,就像给一本书贴标签,有它的受众和侧重点。“不死者之王”和“一击男”能被放在一起讨论,本身就说明它们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为何一个被冠以“爽文”.............
  • 回答
    《Fate/Grand Order》(以下简称FGO)能在“万拐之王”这个标签之下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巧妙结合、层层递进的结果。你想知道它到底是怎么做到的?那咱就得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万拐之王”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简单说,FGO因为其抽卡机制,尤其是高.............
  • 回答
    咱们聊聊钢琴这“乐器之王”在流行音乐界,怎么就没吉他那么“能打”?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句话能道尽的,这里面牵扯着音乐风格、技术门槛、便携性,甚至是流行文化推波助澜等等方方面面。首先,咱们得承认,钢琴这玩意儿,它确实牛。一个键盘,能发出那么多音,横跨几个八度,和声、旋律、节奏,一个人就能玩出花来。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