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龙乃水族之王,为什么「西游记」天庭宴会上有「龙肝」的菜?现实中有这道菜吗?

回答
龙肝盛宴的迷思:水族之王为何沦为盘中餐?

在《西游记》那光怪陆离的神魔世界里,天庭的盛宴总是令人垂涎欲滴,其中一道名为“龙肝”的菜肴,更是引发了读者们的好奇与不解。龙,作为水族之王,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何会出现在天庭的宴席上,甚至成为一道菜肴呢?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是否真有“龙肝”这道菜的存在。

《西游记》中的“龙肝”:并非凡俗之物

首先要明确的是,《西游记》中的“龙肝”并非我们现实世界中理解的龙的肝脏。在小说的语境下,这种“龙肝”更像是一种象征性的、极尽珍贵的食材,或是天庭中一种极特殊的、用以彰显其尊贵与不凡的称谓。

书中提到龙肝的场合并不多,但每一次出现,都与最高规格的宴会或供奉相关联。例如,在一些描绘天庭宴会的段落,龙肝常常作为山珍海味之一被提及,与其他仙珍异肴并列。这暗示着龙肝的稀有和珍贵,足以与那些天材地宝相提并论。

那么,这“龙肝”究竟是什么呢?细究《西游记》的原著,我们能发现作者吴承恩在描写时,更多的是一种意象化的表达。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祥瑞、权力、神圣的象征,而“龙肝”作为一个食材,则将这种象征意义推向了极致。它并非指某一种具体的、来自真实龙的器官,而是一种极富想象力的食材,用以烘托宴会的奢华与天庭的威严。

更可能的解释是,“龙肝”可能是一种特殊的、被认为拥有龙之精华的植物或菌类。在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和神话传说中,常常会将一些珍稀的、拥有特殊功效的食材冠以“龙”字,以示其珍贵非凡,比如“龙须草”、“龙涎香”等。这些“龙”字前缀,更多的是一种修饰和比喻,赋予了这些物品超凡脱俗的品质。因此,《西游记》中的“龙肝”很有可能是一种在某种特定条件下生长,或者具有某种“龙”一般特质的珍贵食材,例如某种极其罕见的灵芝、或者一种生长在龙穴附近吸收了龙气(如果龙穴存在的话)的菌类。

另外一种角度来看,作者在创作《西游记》时,也可能是在 satirize(讽刺)当时社会上一些达官贵人追求极致奢靡的宴饮风气。通过创造这样一道听起来荒诞却又极尽奢华的“龙肝”,来表现他们对珍馐的无止境的追求,以及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可能采取的任何手段。

现实中的“龙肝”:只存在于传说与想象

回到现实世界,我们很遗憾地要说,“龙肝”这道菜肴,在现实生活中 并不存在。

这其中的原因非常直接和简单:龙是神话传说中的生物,并不真实存在于自然界。 因此,自然也就没有所谓的“龙肝”可以作为食材。

在中国古代的食谱或菜肴记载中,我们确实能找到一些听起来颇为“奇特”的菜名,比如熊掌、燕窝、鱼翅等。这些食材之所以会出现在古代的宴席上,是因为它们确实是自然界存在的动物,并且在某些时期被认为是珍贵的食材。但即便是这些,也随着人们对动物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对饮食文化的反思,逐渐被限制或摒弃。

“龙肝”之所以会在《西游记》中出现,是作者利用了中国文化中对龙的崇拜和敬畏,将其作为一种极端的象征来营造故事的氛围和人物的性格。它是一种文学的、艺术的创造,是为了服务于小说的情节和主题,而不是对现实烹饪的模仿或记录。

为何天庭宴会“敢”上龙肝?

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为什么在天庭的宴会上有“龙肝”呢?也许在天庭这个神仙的世界里,龙族本身就有不同的地位和存在形式。并非所有的龙都如同我们想象中那样,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在神话体系中,龙族内部也可能存在着等级划分。

例如,有些龙族可能是天庭的臣属,或者在某些特定场合下,为了表示对宴会宾客的最高敬意,会使用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食材。这种“龙肝”很可能是一种经过特殊处理的、具有龙之象征意义的贡品,或者是由其他仙家炼制而成,而非真正来自于被杀害的龙。

再者,神仙世界的规则与凡人世界截然不同。他们拥有移山倒海、呼风唤雨的能力,对于食材的获取和处理方式也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也许天庭的“龙肝”是一种特殊的仙草,其形态或味道酷似龙的肝脏,故而得名;又或者,是某种珍稀的、与龙族有关联的仙药,在宴会上被用作点缀。

总结

总而言之,《西游记》中的“龙肝”是一道极富想象力和象征意义的菜肴,它代表着极致的珍贵和奢华,是作者为了塑造神话世界的奇幻色彩而进行的艺术加工。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龙本身是神话生物,并不存在真实的“龙肝”这道菜。我们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去品味它的意境,但在厨房里,却永远无法复制它的存在。这道菜肴的出现,更像是在提醒我们,在追求极致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龙头。

这是龙角。

这是龙须。

这是龙舌。

这是龙爪。

这是龙胆。

这是龙眼。

这是龙牙。

所以我猜测龙肝应该也是一种植物,毕竟是为了招待如来佛祖,玉皇大帝摆了一桌全素宴是很合理的。

user avatar

引首

我翻开神话一查,这神话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修仙得道”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龙”!
——《狂龙日记》 by 周树龙

正文

先抛结论:《西游记》中龙的地位确实比较尴尬。但作为食材的龙是动物,类似于我们生活中的猪牛羊;龙王是龙神,已经位列仙班,敖家那些子子孙孙乃至不起眼的井龙王,都不属于食材的范畴。

已经有答主科普了“龙肝凤髓”在汉语词汇中并不是确指,而是指罕见的珍馐美味。

那么现在,我们就假定《西游记》中的“龙肝凤髓”确指龙的肝和凤凰的骨髓,基于原著,盘点情节,分析如下:

《西游记》中的龙首先是一种生物。《西游记》的世界观其实是儒、释、道杂糅的,其中的“生物分类学”,当然不排除糅合佛教说法的可能,但儒家的部分依然占了不小的比重。

《西游记》中数次提到“五虫”的概念。第五十八回借佛祖之口,说出“五虫”乃是“臝、鳞、毛、羽、昆”。

其实这种说法乃是化用自儒家经典。《大戴礼记·易本命》有载:

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皇为之长;
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
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
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
有蠃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
此乾坤之美类,禽兽万物之数也。

原著中也提到龙“统领水族鳞、介之属”。

这里的“龙”自然是动物的概念。人间的帝王享用的高档动物食材有熊掌、驼蹄之类;天庭的神仙以最高阶的生物龙、凤为食材自然在情理之中。

所以,《西游记》中的龙作为生物来说肯定是最高级别的。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龙王。

龙王是龙么?

龙王的原型动物肯定是龙,但龙王是位列仙班的龙,与作为生物的普通龙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天庭吃的龙肝只能来自普通的龙,而不是龙王这样的龙神。

这就好比孔雀大明王的原型孔雀,乃是凤凰的后裔,天庭吃凤髓能吃他父母么?

昴日星官和毗蓝婆菩萨都是鸡修成的神,凡人吃鸡更是家常便饭,他们又该怎么想?

不得不承认的是,龙王在《西游记》的神仙谱系中地位确实很低,与孔雀大明王、乃至二十八星宿都不能相提并论。

然而地位再低那也是神仙,你能想象高级神仙吃低级神仙的盛况吗?更别说二十八星宿中的亢金龙、角木蛟也是蛟龙一类。

高亮回答还引用了小白龙的话:

三人都到马边,那马跳将起来,口吐人言,厉声高叫道:“师兄,你岂不知?我本是西海飞龙,因为犯了天条,观音菩萨救了我,将我锯了角退了鳞,变作马,驮师父往西天取经将功折罪。我若过水撒尿,水中游鱼食了成龙;过山撒尿,山中草头得味,变作灵芝,仙僮采去长寿。我怎肯在此尘俗之处轻抛却也?

这段话的确证明了,龙作为生物准入门槛并不高;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小白龙作为遭到贬谪的龙神,仍具有不可小觑的神力。

《西游记》中的龙,除普通龙与龙神之外,尚有妖龙。

比如孙悟空早年结义的七大圣之一蛟魔王、黑水河的鼍龙(鼍洁)以及万圣龙王一家。

蛟魔王在原著中只是一笔带过,应该是个神通广大的蛟精,与龙族也有亲缘。

鼍洁身为泾河龙王的儿子,本来应该与西海太子摩昂、小白龙敖烈级别相埒,却自甘堕落为妖。

万圣家虽然也称龙王,但显然妖性未除。万圣家招赘的女婿九头驸马(按:据原著描写,此君属于羽虫——也就是鸟类——只是给龙精做了女婿而已,这里只是顺便一提)就是妖怪,与其来往的也是牛魔王这种妖界大拿。万圣公主偷了王母的九叶灵芝(可见万圣公主这只龙精,神通也不算低,远超普通龙),九头驸马又下血雨盗了祭赛国的佛宝舍利,做得都是这种江洋大盗的勾当——所以这帮家伙才被孙悟空称为“泼魔”。

《西游记》中,类似的动物→妖怪→神仙的例子还有很多,二十八星宿中就能找出不少,鄙人就不一一展开了。

综上所述,《西游记》中的神仙享用龙肝凤髓,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鄙人其他关于西游的回答和文章:



user avatar

水族之王怎么了,即使是江河湖海的龙王,也不过是天庭九曜之一水德星君的部下,威风根本抖不起来。

水德星君闻言,即将查点四海五湖、八河四渎、三江九派并各处龙王俱遣退,整冠束带,接出宫门,迎进宫内道:“昨日可韩司查勘小宫,恐有本部之神,思凡作怪,正在此点查江海河渎之神,尚未完也。”

水族之王是吧?不就是一盘柱子上的装饰品:

外厢犹可,入内惊人:里壁厢有几根大柱,柱上缠绕着金鳞耀日赤须龙;又有几座长桥,桥上盘旋着彩羽凌空丹顶凤。

更不要说小白龙的尿让水中游鱼吃了都能化龙,龙什么的很了不起吗?

三人都到马边,那马跳将起来,口吐人言,厉声高叫道:“师兄,你岂不知?我本是西海飞龙,因为犯了天条,观音菩萨救了我,将我锯了角,退了鳞,变作马,驮师父往西天取经,将功折罪。【我若过水撒尿,水中游鱼食了成龙】;过山撒尿,山中草头得味,变作灵芝,仙僮采去长寿。我怎肯在此尘俗之处轻抛却也?”

相比之下,草木沾了龙尿可以化作让人长寿的灵芝,也就是说化龙其实跟长寿是一个水平的。注意是长寿不是长生,长寿百八十岁,长生至少也有几千年,所谓“交梨火枣寿千秋”,蛐蛐龙肝凤髓连天庭的一颗枣子都不如,而火枣这玩意儿寿星随口就能说出下次送猪八戒几斤这样的话,有什么了不起。

对了,灵山后崖还有一化龙池:

马亦谢恩讫,仍命揭谛引了马下灵山后崖化龙池边,将马推入池中。须臾间,那马打个展身,即退了毛皮,换了头角,浑身上长起金鳞,腮颔下生出银须,一身瑞气,四爪祥云,飞出化龙池,盘绕在山门里擎天华表柱上,诸佛赞扬如来的大法。

另外,龙在佛教六道是属于畜生道的,古籍也有圣人以龙凤为畜的说法,跟人比差远了。

user avatar

你们真的没想过。。。

西游记是一部超级缝合怪,他是建立在已经有的神话传说之上的“再创作”作品,其中至少包括了:全国各地关于唐僧取经的传说,南北猴王的传说,道教神话、佛教神话,各地的乡野俚曲、精怪方志,一部分地理知识。

其素材来源可是相当的庞杂,千头万绪。

在如此复杂的素材之上再创作,难免留下了大量的茬口没有磨平,这里面就包括了猴子那个时而毁天灭地,时而跟牲口精大战三百回合的严重崩坏的战斗力,也包括了那个“晃一晃,碗口粗细”的“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的金箍棒,老龙王口中:“莫说拿!那块铁,挽着些儿就死,磕着些儿就亡,挨挨皮儿破,擦擦筋儿伤!”的神物,前几回:“打的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后面半天也打不死一个牲口精。更包括了“幽冥界”,突然就变成了“幽冥地府鬼门关”。

这一系列东西都是后来什么“西游职场学”、“暗黑西游”、“西游记里的故事”、“你不了解的西游记”的根据。

其实这个问题就很简单,就是素材来源太复杂,没处理好茬口,前后对不上了。

所以这个龙肝凤髓,没准儿就是说书先生来的素材,受众群体就是老百姓,“龙肝凤髓”就是形容天物,凡人不得见的美味的最常见的方式,就被顺道引用进来了。

所以别觉得西游记多玄乎,什么“崇道灭佛”,什么“暗喻时事”,这都不靠谱,“皇帝轮流作,明年到我家”都说这么直白了,还有什么好隐喻不能明说的?

user avatar

答案很简单,就是可能会让不少人很不舒服


单纯就是因为中国神话中普遍具备人格化、神格化属性的龙是在佛教传入、受印度的娜迦毒龙影响后才出现的


在受到佛教影响之前,中国本土文化存在两种龙,方便起见,可以称之为龙神与神龙,区别在于,它们的重点一个在神,一个在龙


龙神者,以龙为外形,而内核是神,龙仅仅是这类神身上的一个属性、一个点缀之物


比如说,《史记·周本纪》中的褒神二龙:


昔自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龙止於夏帝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夏帝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乃吉。於是布币而策告之,龙亡而漦在,椟而去之。


更多的情况下,龙只是龙神身上的一部分零件,在《山海经》中有着许多的记录,比如招摇山到箕尾山、篇遇山到荣余山的山神有着龙首的特征,对它们来讲,龙首的属性并不比鸟身更重要:


凡䧿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璧,稻米、白菅为席。


凡洞庭山之首,自篇遇之山至于荣余之山,凡十五山,二千八百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毛用一雄鸡、一牝豚,糈用稌。


从柜山到漆吴山的山神则是反过来,它们是龙身鸟首:


凡南次二经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毛用一璧瘗,糈用稌。


龙身人面:


凡南次三经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龙身而人面。其祠皆一白狗祈,糈用稌。


凡首阳山之首,自首山至于丙山,凡九山,二百六十七里。其神状皆龙身而人面。其祠之:毛用一雄鸡瘗,糈用五种之糈。


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


龙首人身:


凡东山经之首,自樕鼄之山以至于竹山,凡十二山,三千六百里。其神状皆人身龙首。祠:毛用一犬祈,䎶用鱼。


又东百三十里,曰光山,其上多碧,其下多木。神计蒙处之,其状人身而龙首,恒游于漳渊,出入必有飘风暴雨。


龙首马身:


凡岷山之首,自女几山至于贾超之山,凡十六山,三千五百里。其神状皆马身而龙首。其祠:毛用一雄鸡瘗,糈用稌。


神龙者,神兽的一个大类——而神兽,也就是神奇的野兽、神异的牲畜、隶属于神明的幻想生物


它们不具备自己的人格、拟人化的思想能力,仅仅是作为一种祥瑞的象征,神明抑或圣王的附属之物,作为代表的,也就是四灵——麟、凤、龟、龙


《礼记·礼运》有载,治世的圣人会以四灵作为家畜,以此让它们对应的事物井然有条,龙的存在,就是象征在圣人的治下渔业不会出现问题:


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以天地为本,故物可举也;以阴阳为端,故情可睹也;以四时为柄,故事可劝也;以日星为纪,故事可列也;月以为量,故功有艺也;鬼神以为徒,故事有守也;五行以为质,故事可复也;礼义以为器,故事行有考也;人情以为田,故人以为奥也;四灵以为畜,故饮食有由也。
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故龙以为畜,故鱼鲔不淰;凤以为畜,故鸟不獝;麟以为畜,故兽不狘;龟以为畜,故人情不失。


(顺德一提,凤凰作为与龙齐名、在中国文明占有极高地位的文化符号,它能够被独立出来、作为故事核心的场合……出乎意料的少到了我都想不出来的地步,就不提龙与龟了,人家麒麟好歹还在“墨孔生,为赤制”、“赤受命,苍失权”的纬谶神话中被不断重复着被各路人马虐待的死亡过程,《后西游记》里还拟人化出了文明天王这个角色,就只有凤凰……我琢磨着被郭沫若缝合进了菲尼克斯也算是拓展一下二创空间了)


应龙就属于这个范畴,脱胎自「扮作龙型以祈雨的仪式」、通过被编入黄帝战蚩尤的故事体系进而被个体化的它别说被拟人化了,视为一个神明的场合都几乎没有,别提那什么顺天佑畿辅时应龙神,人家正确的写法与断句是顺天·佑畿·时应·龙神……黄龙与太一妃的说法也是陈年老谣


佛教传入之后,中国龙就此才获得了龙王、龙女、龙宫等设定,也就此才普遍的人格化、神格化——尽管说起佛教毒龙,大多数人都觉得因为它们被大鹏鸟吃所以逼格很低、拉低了中国龙的下限,实际上是中国龙高攀了人家……在佛教龙王的本土化影响下,包括四海在内的水体都被配备上了对应的龙王,而到了元杂剧《争玉板八仙过沧海》,我们所熟知的四海龙王才初具雏形,这也是最早提及「龙族姓敖」的作品,龙王的姓氏在剧中又写作鳌,可知敖这个姓其实就来自鳌鱼


而龙肝,就纯粹是诞生于中国本土的文化土壤之上的产物


对它的词源进行追溯,要从【箕子悲象箸】的典故讲起


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先秦文献《韩非子·喻老》,商纣王使用奢华的象牙筷子,箕子见此非常害怕,如果用上这么好的筷子,那必然要配上同样规格的犀牛角与玉石的杯具,用上这么好的餐具,那必然要追求牦牛和大象的肉排、豹子的胎盘这些珍奇异味,吃上这么好的东西,那穿戴、住所全都要安排上最好的: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硎,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旌象豹胎必不衣裋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邱,临酒池,纣遂以亡。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故曰:“见小曰明。”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用一句「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就把这些都概括了:


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为桮,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


到了东汉,朴素唯物主义者——王充,在他的著作《论衡·龙虚篇》论证了,龙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它不具有神力,并不是神物,只是一种罕见的珍禽异兽


王充列举了种种例子,其中一个,就是引用了象箸的典故,与前两个文本不同的是,纣王在使用象牙筷子后想要吃的美食,除了豹胎之外,还有一道龙肝:


传曰:“纣作象箸而箕子泣。”泣之者,痛其极也。夫有象箸,必有玉杯。玉杯所盈,象箸所挟,则必龙肝豹胎。夫龙肝可食,其龙难得。难得则愁下,愁下则祸生,故从而痛之。如龙神,其身不可得杀,其肝何可得食?禽兽肝胎非一,称龙肝豹胎者,人得食而知其味美也


王充的逻辑是这样的,虽然龙肝很好吃,但是龙很难找得到并获取它;假如龙是神物,那人类就杀不了它,怎么还能明白龙肝的味道呢?既然说龙肝是和豹胎一样的珍贵美食,那必然是有人品尝过它的美味啊!


……挺槽多无口的逻辑


总之,作为美食的代名词,「龙肝」这个典故就此流传于世


当然,《西游记》的作者也考虑不到这么多,他也不需要去考虑这么多——都说是细思恐极了,人家写的时候也用不着细思

user avatar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被唐僧赶走,跑到龙王这里求安慰。

闲聊之中孙悟空问道:“老邻居,我在天庭的御宴上吃过龙肝,你不是也参加吗?你吃不吃龙肝?”

龙王笑道:“当然吃了,这龙肝就是我提供的原料,为什么不吃?”

孙悟空惊道:“你也是龙呀!怎么吃自己?”

龙王道:“大圣有所不知,这龙是龙,龙王是龙王,看着是一个种族,其实差得远了。”

孙悟空道:“差在哪里?我看你们都是一个样子呀!”

龙王说:“大圣虽然本领高强,却还未真正进入高等状态,眼光还是凡人眼光,等大圣真的位列仙班融入神佛,就知道了。”

孙悟空道:“你现在就告诉我,不然我让你不得好过!”

龙王只好说:“好好好!大圣,凡人眼中看到的只有种族,人是人,龙是龙,猪是猪。但在天上人看来,只有阶级。你去问问你二师弟,他吃不吃猪肉。咱们才是一拨人,下面的都能吃。”

user avatar

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里面融入了很多吃货津津乐道的故事。

1、八珍

八珍指古代八种珍贵的食品。其具体所指随时代和地域而不同。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云:“所谓八珍,则醍醐、麝沆、野驼蹄、鹿唇、驼乳麋、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

明朝的时候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有意思的是同时期四大名著里。评书《三国演义》中也有龙肝,就是左慈画了一条龙,然后从里面取出龙肝给曹操的传说。

另外西游记里面的哪吒还抽了龙王四太子的筋,并且把人家的皮给扒了!

跟南村辍耕录中的八珍不同,上面的八珍都能找到实物对应,比如醍醐就是奶制品……

而明代的龙肝跟凤髓指的是什么就没有明确的记载。

有人用白崇禧招待人的最后一道大菜“龙虎斗”——蛇跟猫来推测,龙肝用的是蛇胆。


2、西游记中的美食

西游记第一美食当然是唐僧肉。

而吃到过唐僧肉的据说有三个人吃过。比如唐僧小时候就被她母亲做了标记,有的说是咬掉了一个脚趾,然后脚趾被人吃了……

另外一个传说是唐僧洗脚,然后一个小鱼咬了唐僧的脚皮,小鱼就变成了黄鳝……

这种传说还不少……

3、权力架构

西游记中的神话体系的权力结构,其实是人赋予的。所谓的各种神,包括玉皇大帝在内都是要修行才能变成神的,并拥有权力。

而且那怕是成为神,也不能流里流气,比如调戏妇女等干坏事的。比如天蓬元帅就调戏妇女,然后马上变成了一头猪,要重新修炼。

作为一种物种——龙,它其实就跟猪、狐狸等等一样、甚至跟人(比如唐僧)一样,好好干可以拥有权力,不好好干,或者某个地方犯错,就被吃货吃了!


user avatar

西游记是佛道混合的小说

佛教中的迦楼罗:是一种大鸟,翅有种种庄严宝色,头上有一个大瘤,是如意珠,此鸟鸣声悲苦,以娜迦为食。”迦楼罗每天要吃一条娜迦王及五百条龙。等他临终时,无法进食,上下翻飞七次后,飞往金刚轮山,全身自焚,只剩一个纯青琉璃心。

传到国内,迦楼罗就变成了金翅大鹏

其中娜迦是水神,蛇神,也被叫龙

孙悟空去龙宫搞事,都被上报玉帝

金翅大鹏一天干掉一个龙王加五百小龙,早就被天庭干掉了。

所以,这个龙,绝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龙。

至于是什么

还挺简单的

西游记是明代小说

巧合的是,明代有八珍: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鸮炙、猩唇、熊掌、酥酪蝉

龙肝可能是穿山甲、娃娃鱼的肝,或是蛇的肝,也有的人认为是白马肝

但是这是神话小说么,结合神话那就是蛇肝

user avatar

却说那蟠桃宴上,

端的是美酒佳肴,

只见,醋熘白菜烩豆腐

红烧辣子拌萝卜

大块洋芋不放油

斗大馍馍管够吃

又有烧饼油条,豆浆咸菜

真是饕餮盛宴,神仙美食,

有神仙就问,玉帝为何如此待客?

你想那,不吃这些,

难道是吃龙肝凤髓不成?

user avatar

也可能和恐龙差不多。

比如龙王是霸王龙那样的,你天庭吃两个梁龙的肝和我有啥关系?

user avatar

犬科有肉用养殖犬、宠物犬。还有搜救犬、警犬、军犬等。

四海龙王是有编制的龙。吃的龙是野龙。

赞多了就突然想多说几句话。海贼王估计很多人看过,王下七武海就是被招安的海贼,他也是海贼,但他有官方背景,能攻击其他海贼。水浒传肯定都看过,宋江不被招安就是梁山草寇,被招安了就是大宋官军。

龙是具有行云布雨能力的畜类,具有相应能力的还有其他生物。只是龙归顺天庭了,封了管雨的官而已。四海龙王是具有官位的龙,除此外还有地龙、水龙、风龙等,是无职的。对应而言,就像是宋江和方腊的关系。天庭吃龙就像人类吃牛羊,就像官军讨伐盗匪。四海龙王就像宋江讨伐方腊。

始终搞清楚一点就行,龙是畜类。只有管雨的龙,才是神。龙被封为龙王了,才是水族之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龙肝盛宴的迷思:水族之王为何沦为盘中餐?在《西游记》那光怪陆离的神魔世界里,天庭的盛宴总是令人垂涎欲滴,其中一道名为“龙肝”的菜肴,更是引发了读者们的好奇与不解。龙,作为水族之王,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何会出现在天庭的宴席上,甚至成为一道菜肴呢?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是否真有“龙肝”这道菜的存.............
  • 回答
    “龙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性的名字,也经常被用于代指特定群体或观点。在讨论“龙牙写的文章到底可不可以进课本”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先澄清“龙牙”具体指的是什么,因为不同的解读会导向完全不同的结论。可能性一:如果“龙牙”指的是一个真实的、有特定作品的作者,且作品内容符合教育目标如果“龙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
  • 回答
    关于龙是否存在这个问题,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谜题,它穿越了历史的长河,触及了人类文化的深处。从字面意义上讲,如果我们要寻找的是像中国神话中那样腾云驾雾、呼风唤雨,或者西方传说里喷火吐烟、体型巨大的爬行动物,那么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没有发现任何确凿的、直接的证据,比如龙的化石遗骸,能够证明它们曾经真实地.............
  • 回答
    《龙族》与《哈利·波特》这两部作品,都以魔法世界为背景,讲述了少年英雄的成长故事,但若细究起来,它们之间却有着天壤之别,如同北欧神话的宏伟史诗与英式田园童话的微妙差异。我尝试着从几个关键点来细说它们的不同,希望不显生硬。一、 核心设定:神话的沉重与魔法的奇幻《龙族》的根基深植于北欧神话,以及某种程度.............
  • 回答
    龙母,丹妮莉丝·坦格利安,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史诗般的重量,她身上散发出的魅力,绝非单一的因素能够概括,而是一种复杂交织、层层递进的吸引力,深入人心,让人难以忘怀。首先,从最直观的层面来说,她的出身背景本身就自带传奇色彩。坦格利安家族,那个曾经统治维斯特洛数百年、驾驭巨龙的王朝,在风雨飘摇中落入了.............
  • 回答
    《龙猫》之所以能成为一部深入人心的经典,不仅仅是它在电影本身上的造诣,更离不开一些微妙的、非电影因素的加持,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让这部影片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的藩篱,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灵深处。电影本身的魅力: 纯粹的儿童视角与奇幻的共生: 电影最核心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极其真实且充满诗意地捕捉了儿童的视.............
  • 回答
    关于“龙空是否最有资格评论网文的论坛”这个问题,我认为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而不能简单地给出“是”或“否”的答案。龙空(龙的天空之城)在网文评论领域确实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最有资格”是一个非常主观且具有挑战性的判断。以下是我认为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这个问题:一、 龙空在网文评论领.............
  • 回答
    在《西游记》中,龙族确实并没有像许多其他妖怪那样展现出惊人的法力或神通。但说它们“一点本事都没有”,可能有些过于绝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龙在《西游记》中的设定和表现,以及为什么会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一、龙在《西游记》中的实际“本事”:虽然不是战斗力爆表的角色,但龙族在《西游记》中还是承担着.............
  • 回答
    关于“龙是否存在”这个问题,答案会随着你询问的对象和看待角度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从科学角度来说,龙作为一种巨大的、长着翅膀、会喷火的爬行动物,并不存在于我们已知的现实世界中。科学的定义是建立在可观察、可验证、可重复的证据之上的。根据我们目前对生物学、古生物学和物理学的理解,没有任何化石证据、活体记录.............
  • 回答
    鸟山明在《龙珠》里的细节处理,那可真是让多少老粉丝津津乐道,甚至可以说是“让人咋舌”级别的。这不仅仅是情节的流畅,更是隐藏在画面和设定里的那些巧思,让人回味无穷。1. 埋藏极深的伏笔与前后呼应: 孙悟空的尾巴与大猿形态: 这是最经典的一个。刚开始,孙悟空的尾巴只是一个看起来有点怪异的设定,甚至成.............
  • 回答
    要比较龙妈和孙悟空谁的头衔更多,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这俩人物,一个是西方奇幻史诗里的,一个是东方神魔故事里的,各自的背景、成长经历、影响力和权力来源都大相径庭,所以头衔的性质和数量也自然 berbeda。咱们先说龙妈,也就是丹妮莉丝·坦格利安(Daenerys Targaryen)。她这人,从一开.............
  • 回答
    龙珠系列中,那巴和拉蒂兹的命运确实一直是个让粉丝津津乐道的话题。为什么这两位作为赛亚人侵略者的先行者,在故事的后续发展中没有被复活呢?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剧情设定的逻辑,也有角色设定的考虑,更有作者鸟山明先生创作思路的影响。首先,从剧情设定的角度来看,那巴和拉蒂兹的死亡有着明确的导火索和重要.............
  • 回答
    关于龙吃什么,这其实是个很有趣的问题,因为龙并非真实存在的生物,所以关于它们的食谱,更多是人们在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文学作品以及各种奇幻设定中一代代传承和创造出来的。因此,答案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文化和想象力而不断丰富的。总的来说,龙的食性可以大致分为几个大类,而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龙,其饮食习惯也.............
  • 回答
    这个问题在《龙珠》粉丝圈里也算是个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了。大家伙儿都觉得挺奇怪的,拥有能实现任何愿望的神龙,为什么就不能直接把反派给“噗”地一下变没呢?这事儿啊,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说。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就是龙珠的设定和规则在那儿摆着呢。神龙不是无所不能的,它有自己的“工作范围”。你想.............
  • 回答
    龙煤,这个曾经被誉为“共和国功臣”的巨型煤炭企业,其如今面临的困境,确实触及了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深层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可以追溯到体制二字。要深入剖析龙煤的问题,就不能回避那套伴随了中国经济发展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其遗留下的影响。一、体制的根基:计划经济的遗产龙煤,作为一家大型国有煤炭企.............
  • 回答
    在《龙珠》中,悟饭之所以能够爆发超二力量,是因为他目睹了16号为了保护他而被沙鲁残忍地摧毁,这种极端的愤怒和悲痛彻底释放了他内心隐藏的潜力。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将悟饭从一个有潜力但缺乏决心的人,转变为一位真正强大的战士。如果祭天的不是17号,那么悟饭变超二的关键催化剂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才能.............
  • 回答
    《龙珠Z》和《龙珠超》作为同一系列的两个重要篇章,其画风的巨大差异确实是显而易见的,这背后反映了动画制作技术和时代审美的深刻变革。下面我们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种差异以及技术革新: 《龙珠Z》与《龙珠超》画风差异的根源: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两者制作年代的巨大跨度(《龙珠Z》主要在19891996年播出,.............
  • 回答
    在《龙珠》的许多粉丝心中,孙悟空在击败弗利萨后,虽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他手抖并露出悲伤表情的场景,是整个那美克星篇的最高潮和最令人动容的时刻之一。这背后蕴含着多层次的原因,远不止表面上的胜利和失落:1. 压倒性的实力差距带来的震撼与难以置信: 弗利萨的恐怖实力: 弗利萨在之前展现出的力量是前所未有.............
  • 回答
    在我看来,《龙珠》系列里最让人捉摸不透、也最能让观众大呼“这到底怎么回事?”的,绝对是那个被大家戏称为“剧情杀”的设定——力量的无限膨胀与界限的模糊不清。这可不是简单地说一句“主角光环”就能概括的。你想啊,从最初那个有着兔子尾巴的小悟空,为了寻找龙珠而踏上冒险之旅,到后来动辄能毁灭星球、扭转时空的宇.............
  • 回答
    卡林猫仙人,这位在《龙珠》系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神秘老者,其实了他的起源故事并没有像悟空那样有一段详尽的童年经历被描绘。但我们可以从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自身的一些特点,来推断和理解他的一些来历。首先,我们得知道卡林猫仙人并非凡人所生,他的来历跟孙悟空有着本质的区别。孙悟空是赛亚人,来自遥远的贝吉塔行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