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八王之乱中老百姓的责任为什么一直没人提?

回答
关于八王之乱中老百姓的角色和责任,确实很少被史书详细记载,更鲜少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这背后有几个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

一、 历史记载的视角与局限

首先,我们要明白史书的作者是谁,以及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什么。传统的史书,尤其是中国古代的正史,大多是由官方组织编写的,其核心关注点在于记录统治阶层的活动、政治事件的脉络、王朝的兴衰以及战争的胜败。那些能够影响国家走向的大人物——皇帝、宗室、权臣——是史书的绝对主角。

而普通百姓,在统治者和权力斗争的宏大叙事中,往往是“背景板”。他们的生活、苦难、甚至在事件中的作用,如果不能直接影响到权力的转移或战争的结局,就很可能被忽略。八王之乱本质上是一场围绕皇权展开的宗室内斗,其核心是权力真空下的各方争夺,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固然凄惨,但在权力玩家的眼中,可能只是他们需要“争取”或“压制”的资源,而不是能够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

二、 “百姓”概念的模糊性与个体命运的原子化

在古代社会,“百姓”并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概念。他们分散在广袤的土地上,有农民、手工业者、商人、流民等等,各自有不同的生计和遭遇。在兵荒马乱的时代,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填饱肚子、如何躲避战乱、如何保护家人,个体命运的原子化使得他们很难形成统一的意志或集体行动,更不用说在史书上留下集体性的“责任”记录了。

想想看,一个史官在记录八王之乱时,他会怎么写?他可能会写“赵王伦拥兵自重”、“齐王冏图谋不轨”、“司马颖发兵讨伐”,但要详细描述“某地的农民因为饥荒而反抗”、“某地的商人为了自保而与某支军队勾结”,这需要极其详尽的田野调查和大量的个人口述记录,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三、 “责任”的定义与归责的指向

从现代的视角来看,我们将“责任”更多地指向那些有能力做出选择并承担后果的群体。在八王之乱这样的大规模动乱中,直接的责任主体当然是那些发动战争、争夺权力的皇族和军阀。他们是决策者,是冲突的源头。

而老百姓,在那个时代,更多的是被动的承受者。他们被征发为兵,被掠夺财物,被迁徙流离。他们的行动,很多时候是出于生存本能,是被逼无奈的选择。例如,为了活命而跟随某支军队,或者为了生存而偷窃粮食,这些行为很难用“责任”来苛责。我们不能站在一个现代的道德高地上,去要求那些在生死边缘挣扎的个体承担改变历史进程的“责任”。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老百姓在其中的“作用”。虽然不是主动的“发动者”,但他们的生存状况和选择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走向:

兵源的来源: 战乱时期,军队的扩张往往需要征发大量青壮年。老百姓的生计如果被破坏,他们为了生计或免受兵灾,可能会选择参军。而一旦有军队经过,为了避免被抢掠,一些百姓甚至可能主动“投靠”更有实力的一方,以求得暂时的庇护,这无形中也成为了某些派系兵力的补充。
物资的供给: 军队的开拔和作战离不开粮草物资。百姓的耕作、储存,以及在战乱中幸存下来的物资,都可能成为军队争夺的目标。当军队缺乏补给时,掠夺百姓的物资是常态,而百姓为了保护这些仅有的生存资料,也可能发生小规模的冲突或抵抗,虽然这种抵抗往往是零散的。
信息传递与地方控制: 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地方上的消息传达和对地方的控制,往往需要依靠当地的居民。虽然这更多是统治者利用的工具,但百姓对某些政权的接受程度、对消息的传播态度,也会影响到地方的稳定程度。
灾难的催化剂: 当统治者内部已经开始动荡时,民生凋敝、百姓怨声载道本身就会成为一个不稳定的因素。虽然老百姓不会主动发动宫廷政变,但他们对统治者的不满,以及因此产生的各种“不安分”的行动(如小规模的劫掠、逃亡潮),都可能加剧社会动荡,为统治者的崩溃提供“舆论”和“事实”基础。

四、 评价标准的错位

史书和后世的讨论,往往倾向于从政治和权力斗争的角度去评价历史事件。在这种框架下,老百姓的角色更多是被动的,他们的“责任”也就不容易被纳入考量。如果将评价标准拓展到社会层面,比如社会结构是否稳固、民生是否安宁,那么老百姓的生存困境和他们的反应,就应该被更严肃地看待。

五、 总结来说:

老百姓在八王之乱中没有“责任”被大肆提及,主要是因为:

1. 史书的视角集中于统治阶层,不关注个体或群体的“百姓”的详细记录。
2. 古代社会中“百姓”群体过于分散和原子化,缺乏集体行动的记录。
3. 老百姓在乱世中更多是承受者和被动者,他们的行为更多是出于生存本能,用现代的“责任”概念去苛责是不合适的。
4. 历史的叙述和评价往往侧重于政治和军事斗争,而忽略了社会层面的影响。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老百姓对历史进程完全没有影响。他们的生计被破坏、被裹挟、被掠夺,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本能反应,都以一种更为隐蔽和间接的方式,构成了那个时代社会动荡的一部分。只是这些“作用”更多地体现在他们自身的苦难和对战乱走向的被动适应上,而非作为主动的“责任方”被载入史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确实,老百姓责任蛮大的

老百姓应该雄起,把司马氏和当时依附于司马氏的贵族,不管出生的还是没出生的,直接灭九族,让这个阶层彻彻底底的消失在历史中,一个不留的。

什么八王什么王八的,都是什么玩意,留着这些德行不行,能力不行,不能治国安邦,也不能保国安民,只会拼命剥削老百姓和内斗,还他么铺张浪费的玩意干什么,当柴烧啊?

可惜老百姓不给力啊。

user avatar

因为“权责对等原则”:平时举天下之力供一人,出了问题怪天下人没供好你,这是典型的“只要享用的权利,不要治理的责任”,这不好。

以上是我为了摘掉标签的补充,下面是原回答:






知乎史圈越来越吓人了。

本来我以为“这届百姓不行”已经是暴论的极限,现在竟然发展成“这届百姓有罪”???

user avatar

你这不是提了吗,难道你不是人?

user avatar

哈哈哈哈哈,这不就是“原子弹下无冤魂”吗的西晋版吗?你以为你换张皮,别人就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了?藏头露尾的,笑死人了。

……………………………………………………………………

要解答这个问题也很简单:“群众”虽然由人组成,但作为一个整体是一盘散沙,不具备人格的主体性。“群体意志”并不存在,它要么是清晰明确的精英集团意志的体现(明确核心的政权),要么是无数个体扶乩式角力后不受主观控制的结果(无核心领导的乱世)。而追责是针对人格主体的行为,无法适用于无人格主体性的群众整体。

所以,群众不存在“责任”,从古到今,针对群众的屠城、种族灭绝、战略轰炸、丢原子弹、奴隶劳工……和“承担责任”从来没半点关系,要么是人类兽性的释放,要么是功利主义的计算结果,大约可称之为“直接暴力”。

而人类对需要承担责任的主体进行追责、惩罚的方式是司法审判、明正典刑。这和上述针对群体的直接暴力有本质区别。当然,以前的司法程序可能非常粗糙简陋,比如祭司宣判这个人有罪,让大家把他杀死,但和现今的诉讼没有本质区别。

那末,首先动机上群众不存在群体责任,然后程序上五胡乱华、八王之乱中对群众的屠杀不具备审判性质,谈“老百姓的责任和他们被屠杀的关联性”是毫无意义的。顺便,原子弹亦同理。区分“责任兑现”和“直接暴力”的标准和正义与否无关,只关乎动机主体的存在性和程序的定义。

都2020年了,题主还抱着群众有罪人民担责的幼稚观念,只不过是缺乏基本历史素养的表现。

user avatar

自古以来,百姓最无愧。

黑泽明《七武士》中有这样一段话。

你们把农民当作什么,以为是菩萨吗?简直笑话,农民最狡猾,要米不给米,要麦又说没有,其实他们都有,什么都有,掀开地板看看,不在地下就在储物室,一定会发现很多东西,米、盐、豆、酒……到山谷深处去看看,有隐蔽的稻田。表面忠厚但最会说谎,不管什么他们都会说谎!一打仗就去杀残兵抢武器,听着,所谓农民最吝啬,最狡猾,懦弱,坏心肠,低能,是杀人鬼。
但是..……是谁令他们变成这样的?是你们,是你们武士,你们都去死!为打仗而烧村,蹂躏田地,恣意劳役,凌辱妇女,杀反抗者,你叫农民怎么办,他们应该怎么办?

你当然可以说这届民众不行。

可这些民众不行,到底是谁造成的?统治者还是百姓自己?

为什么文帝时百姓就风清气正,凭什么惠帝时百姓就愚昧无知?

那些统治国家的世族和官员们争权夺利,酒囊饭袋,腐败堕落,残害忠良,却要求百姓做圣人?

没错,从人数来看,寒门和百姓是最多的。

但从题目看,题主可能不太理解寒门是什么意思。

寒门不是很多人所理解的自耕农。他们是地主。没有那么好的家世的地主。没有四世三公,但有着自己的武装,占据土地,在地方上有着极大优势的地主。

西晋是一个连寒门都混不下去的时代。

在西晋,普通百姓保住性命就已经很艰难了,责任?

晋惠帝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

何不食肉糜?

对啊,老百姓没饭吃了,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八王之乱中老百姓的角色和责任,确实很少被史书详细记载,更鲜少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这背后有几个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一、 历史记载的视角与局限首先,我们要明白史书的作者是谁,以及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什么。传统的史书,尤其是中国古代的正史,大多是由官方组织编写的,其核心关注点在于记录统治阶层的.............
  • 回答
    八王之乱,一段充满血腥与权谋的西晋王朝的黑暗史,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内乱中,涌现出了许多曾经显赫一时,却又最终沦为历史尘埃的武将。他们或是手握重兵的皇亲国戚,或是出身将门之后,但在这场以“王”为名的权力争夺战中,许多人最终的结局都充满了悲剧色彩。要说在这场混乱中留下深刻印记的武将,就不得不提王浑。他可以.............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历史的复杂性和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内外”概念变化。八王之乱导致西晋被匈奴所灭,而春秋战国虽然战乱频仍,却没有被外族彻底颠覆,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1. 西晋时期“外族”的概念与“内乱”的性质 “内乱”的深度和破坏性: 八王之乱可不是.............
  • 回答
    晋八王之乱与南明内斗,同为汉族政权内部的剧烈动荡,但若论“内斗巅峰”,其内涵和外延却有着显著的区别。要判断哪个是巅峰,我们需从几个维度深入剖析:一、 参与人数与权力层级: 晋八王之乱: 这场动乱的核心参与者是司马氏家族的宗室诸王。晋朝的宗室藩王拥有相当大的权力,甚至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这在历史上.............
  • 回答
    晋朝的“八王之乱”,这场持续了十六年(291年至306年)的内耗,说到底,是司马家族内部争夺最高权力而引发的一场血腥内斗。其根源错综复杂,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权力真空与宗室力量的膨胀:晋武帝司马炎建立晋朝,虽然他统一了中国,但他的统治也埋下了不稳定的种子。最直接的原因便是他选择的继承人—.............
  • 回答
    西晋八王之乱期间,各地王侯的封号与封地出现不匹配,例如成都王封地在邺城的现象,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绝非偶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西晋的宗室封建制度、政治格局以及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白西晋初年宗室封建制度的特点。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司马氏的统治,吸取了曹魏因宗室力量薄弱而灭亡.............
  • 回答
    司马懿之所以“总是为八王之乱背锅”,是一个误解,更准确地说,是一个历史解读的偏差。司马懿本人并非八王之乱的直接参与者,甚至他生活的年代与八王之乱有着巨大的时间鸿沟。然而,他的名字与“背锅”联系在一起,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司马家族篡夺曹魏政权是八王之乱的根源: 司马懿的政治生涯和他的儿子司.............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一个很多人都有的疑惑:为什么从八王之乱开始,到南北朝结束的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虽然充满戏剧性、战争频繁、人物众多、文化碰撞,却在影视作品中相对冷门,远不如三国演义或汉朝历史那样拥有众多改编作品呢?这其中有许多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 历史本.............
  • 回答
    曹操魂归乱世,能否再谱汉末奇迹?设想一下,当那雄才大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时空裂缝中,发现自己跌跌撞撞地站立在永嘉之乱的残垣断壁之间,眼前是满目疮痍,耳畔是兵戈扰攘,这又将是怎样一番景象?他能否凭借他那足以撼动天地的魄力与谋略,在这个已然千疮百孔的王朝残骸上,重现汉末那个波澜壮阔.............
  • 回答
    “八王之乱”,这四个字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宛如一颗颗不祥的陨石,划破了西晋王朝那本应承载着统一大业的苍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与其说这是一场权力斗争,不如说这是一场深刻的政治病症的爆发,其根源之深,其后果之烈,都值得我们细细剖析。要评价“八王之乱”,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某个人的野心或某几场战役.............
  • 回答
    《全面战争:三国》的“八王之乱”DLC预告片,无疑是给一直期待内容更新的玩家们打了一剂强心针,也激起了许多关于这款DLC的讨论和期待。要评价这部预告片,我们可以从几个核心的维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背景的引入与改编: 核心亮点:DLC预告片最直接地展现了“八王之乱”这一极其特殊且混乱的三国历史时期.............
  • 回答
    汉朝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虽然都冠以“X王之乱”的名头,规模上也都牵涉到多个诸侯王,但其性质、根源、参与者和导致的结果却大相径庭,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一个仅仅三个月便被平息,而另一个却旷日持久,长达十五年之久。汉朝七国之乱:一场目标明确、力量相对集中的反抗汉朝的“七国之乱”发生在景帝时期,.............
  • 回答
    “八王之乱”这个DLC,说实话,刚公布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打鼓的。毕竟《全面战争:三国》之前几个DLC,虽然说不上差,但总感觉在“惊喜”这方面没能完全戳中我。特别是那个价格,确实是让我犹豫了好一阵子。不过,架不住对三国史的好奇心,以及想看看这次创意总监又要整什么新活,最终还是掏了腰包。整体印象:一股清.............
  • 回答
    晋灭吴,孙吴政权也就此终结。仅十年后,也就是公元291年,中国就迎来了“八王之乱”这个政治大动荡。按理说,国破家亡的孙吴宗室,应该会有一些血性十足的后裔,趁着西晋内部乱成一锅粥的时候,试图复国雪耻。但事实却并未如此,一个孙吴的复兴势力都没有站出来。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绝非仅仅是“没有人.............
  • 回答
    司马炎和朱元璋,两位开创了辉煌朝代的帝王,在治国理政上却似乎重蹈了覆辙,都采取了分封藩王、授予实权的政策,这让许多人感到疑惑,尤其是考虑到他们都曾亲眼目睹或通过史书了解过前朝因类似政策而引发的动荡。司马炎面对七国之乱的教训,朱元璋则洞悉八王之乱的惨痛,为何他们还会选择这条充满风险的道路呢?这背后绝非.............
  • 回答
    明朝初期“靖难之役”没有演变成“八王之乱”或“七国之乱”式的全国性大动荡,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原因。与其说是“没有出现”,不如说是朱元璋和朱棣两人在此之前已经通过制度设计和实际操作,极大地削弱了地方藩王问鼎中原的可能性,并最终将这场权力斗争限制在了相对可控的范围内。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明.............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涉及到汉末三国和八王之乱这两个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动荡时期,以及“五胡乱华”这个影响深远的事件。为什么汉末三国近百年,北方的少数民族(我们通常称之为“胡族”,但“少数民族”更中性)并没有大规模的、能够颠覆汉朝统治的“可乘之机”,而八王之乱短短十几年,就为“五胡乱华”铺平了道路?这其.............
  • 回答
    《雍正王朝》中的“八王议政”是贯穿全剧的重要情节,也是八阿哥胤禩集团走向衰败的关键节点。要说老八为什么会输,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他自身一系列的性格缺陷、政治策略失误,以及未能看清时局、抓准机遇所致。一、 根基不牢,缺乏绝对的合法性支撑: 血脉并非唯一优势: 尽管胤禩是皇帝的儿子,但康熙皇帝在.............
  • 回答
    《雍正王朝》中,老八胤禩逼宫那场戏,之所以只有王文昭和张廷玉敢站出来替雍正说话,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人性、权力格局以及角色本身的立场和能力。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剖析。首先,要明白这场逼宫的性质。老八他们并非真的想“逼宫”雍正退位,而是利用皇子病重、朝野动荡之机,集合亲信,意图逼雍正做出妥协,例如.............
  • 回答
    八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在三级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设立警务室,这一举措具有深远意义,将会在多个层面发挥关键作用,为医院安全、医患关系、医疗秩序乃至社会治安稳定贡献力量。以下将详细阐述其可能发挥的作用: 一、 保障医院安全,维护就医秩序这是设立警务室最直接和最核心的作用。1. 快速响应和处置突发事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