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雍正王朝》中的八王议政,老八为什么会失败?

回答
《雍正王朝》中的“八王议政”是贯穿全剧的重要情节,也是八阿哥胤禩集团走向衰败的关键节点。要说老八为什么会输,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他自身一系列的性格缺陷、政治策略失误,以及未能看清时局、抓准机遇所致。

一、 根基不牢,缺乏绝对的合法性支撑:

血脉并非唯一优势: 尽管胤禩是皇帝的儿子,但康熙皇帝在立储问题上一直摇摆不定。胤禩虽然聪明,善于笼络人心,但他在继承问题上缺乏像太子胤礽那样“嫡出”的天然合法性,也没有像三阿哥胤祉那样在学术和军务上有扎实的根基。他的优势更多是来自于个人魅力和人脉,这在关键时刻难以转化为压倒性的支持。
“明保”的尴尬处境: 康熙晚年,废太子胤礽的事件给朝局带来了巨大的动荡。胤禩在这个时期被“明保”,成为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但这种“明保”并非康熙出于对胤禩才能的完全认可,而是多方力量博弈的结果,尤其是以马齐为代表的汉臣集团,他们看重的是胤禩的“贤德”名声,希望以此来稳定朝局。这种来自外部的推举,使得胤禩在争取人心时,也背负着“顺水推舟”、“趁火打劫”的嫌疑。

二、 性格缺陷与政治手腕的局限:

过于在意民意,缺乏决断: 胤禩最大的优点是善于笼络人心,这让他赢得了“八贤王”的美名,在朝野内外拥有广泛的支持。然而,这也恰恰成为他的致命伤。他过于在意自己的声誉,害怕承担责任,在关键时刻往往表现出犹豫不决,难以做出大刀阔斧的政治决断。例如,在处理西北军务、赈灾等重大事件时,他总是希望做得滴水不漏,既要得民心,又要不出差错,结果反而错失了良机,或是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
“拉一派打一派”的策略失误: 胤禩集团虽然势力庞大,但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他们常常采取“拉一派打一派”的策略,试图通过分化瓦解其他皇子集团来巩固自己的地位。然而,这种策略在面对像四阿哥胤禛这样沉稳且目标明确的对手时,显得有些幼稚。胤禛能够审时度势,借力打力,而胤禩则常常顾此失彼,被对手牵着鼻子走。
对利益的分配不均: 虽然胤禩集团中有不少官员,但随着权力的集中,对于利益的分配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一些核心成员如马齐、隆科多等人,他们的支持并非完全出于对胤禩个人的忠诚,更多的是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一旦胤禩集团的声势下滑,或者他们的核心利益受到威胁,这些人的立场就会动摇,甚至转投他人。

三、 政治策略的被动与战略性错误:

未能抓住“治水”的战略机遇: 康熙晚年,北方大旱,治水成为朝廷关注的焦点。四阿哥胤禛通过积极参与治水,展现了其治水才能和勤政务实的形象,赢得了康熙的信任和民心。而胤禩在这个问题上,虽然也曾出力,但其表现远不如胤禛那样深入人心。他更关注的是如何通过“贤名”来吸引支持,而忽略了实际的功绩才是皇位继承的硬道理。
在“火耗归公”问题上的失算: “火耗归公”是雍正皇帝上位后推行的一项重要改革,旨在解决地方财政混乱、官吏贪腐的问题。这项改革触及了地方官吏的利益,但最终得到了民心的拥护。在改革初期,胤禩集团因为对这项改革持保留甚至反对态度,未能及时抓住这个改革的政治契机,反而让胤禛赢得了主动。
对雍正的低估与误判: 胤禩集团一直将雍正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但他们对雍正的理解似乎停留在表面。他们认为雍正“孤僻”、“专断”,容易被孤立。然而,他们低估了雍正的政治智慧、隐忍能力以及对时局的洞察力。雍正能够隐忍多年,厚积薄发,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惊人的执行力和魄力,这都是胤禩集团未能预料到的。

四、 外部环境的变化与对手的强大:

康熙皇帝的态度转变: 康熙皇帝虽然晚年有些糊涂,但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他并非完全没有自己的考量。他看到太子胤礽的反复,也看到其他皇子之间的争斗,他更看重的是能够真正稳定大清江山、有魄力进行改革的君主。随着对胤禛政治手腕和务实作风的了解加深,康熙对胤禛的信任也在逐步增加,这使得胤禩集团的优势逐渐被削弱。
四阿哥胤禛的崛起: 胤禛是胤禩最强大的对手。他不像其他皇子那样张扬,而是默默耕耘,积累政治资本。他在处理政务、笼络人心、打击对手方面都表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技巧。从“九子夺嫡”的博弈来看,胤禛是最终的胜利者,他的崛起直接挤压了胤禩集团的生存空间。

总而言之,老八胤禩的失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过于依赖个人魅力和民意基础,而忽略了实际的政治实力和深远的战略布局。他在关键时刻的犹豫不决,以及对对手的低估,都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最终,在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的双重压力下,胤禩集团的政治野心如同泡沫般破灭,以悲剧收场。他的失败,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政治教训:在权力斗争中,光有声望和人脉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的是坚定的意志、敏锐的判断和敢于担当的魄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谈正史,不论原著,只说电视剧。

也不以“雍正早已看穿一切,欲擒故纵,只是让老八自己跳出来,然后趁机拿下”为前提,假设这次就是老八处心积虑、突然发难,雍正措手不及、九死一生。

八王爷看上去好像千算万算、步步为营,一切尽在掌握中,还谦虚地说只有九成胜算,剩下一成是天意。其实让我说,他是机关算尽、处处漏洞,顶多一成胜算,这一成胜算还是天意。

因为他漏算了三个人。

第一个,十三爷。

八爷说的明白,上次争位失败是因为没有兵权。这倒没错,算说到点子上了。但他这次打算怎么掌握兵权呢?一个是拉拢隆科多,控制禁军,一个是让关外铁骑进关,共管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兵权。就这?

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在他的整个计划中,毫无十三爷的影子?我怡亲王就这么不配拥有名字?是觉得老十三活不了几天了吗?那为什么不能再等等,等老十三死了再发难呢?这么多年不是也忍过来了吗,就等不了这几天?

要搞兵权,是不可能绕过十三爷的。你和老十三同朝为官这么多年,就不知道十三爷在军中的影响力有多大吗?

说真的,就算没有弘昼提前通风报信,十三爷去丰台大营夺回兵权这回事,假设一切按照老八的计划进行,逼宫的时候老十三也在殿上,真要谈崩了必须兵谏的时候,你来多少兵都没用,只要老十三一句话“你们想造反吗”,全得缩回去。

十三爷在军中的威望实在太高了,高到只要他活一天,军队就不会听别人的话。举个例子,隆科多既然决定参与逼宫,他掌着九门,那第一件事就应该是关闭九门,断绝京城内外的消息和交通吧?那老十三是怎么去的丰台大营?想必十三爷来到城门前,城门紧闭,守城官兵:“没有隆中堂的命令,谁也不能出京!”然后十三爷从轿子里探出头来:“连我也不行吗?”官兵一看:“哟,十三爷,您请便。”

在十三爷面前,你隆科多军机大臣又如何,九门提督又如何,算个什么东西?

老八的人在军队中毫无根基。唯一能和老十三在军队方面争一争的,是老十四。注意,只是争一争,不是分庭抗礼。当初老十三已经主动提出来让老十四重新出山,雍正都同意了,结果老九提前一封信,把这事搅黄了。我真不知道是有多蠢才会这么做,脑袋被驴踢了吗?为什么要这么做?就为了给雍正拆台?是,老十四自己也有夺位之心,和八爷党貌合神离,放出来可能不好控制,但现在你们的共同敌人是雍正啊,首要目标是把雍正赶下台啊。敌人的敌人是朋友,连这点都不懂还玩阴谋呢?虽然就算老十四出来,雍正也不会让他插手军队,但只要能重新活动,就算不管军队,老十四在军中的影响力也会慢慢恢复的,虽然不及老十三,但等老十三一死,要夺军权,老十四是能说上话的,而且怎么夺,老十四的办法肯定比老八这二把刀强多了。

要夺军权,居然完全无视老十三,甚至都没有哪怕派个人监视老十三的行踪,就凭这,你什么天大的计划,第一步就完了。

那退一万步说,就算老十三未必真能这么掌控军队,或者老十三真是身体不行无法上朝,总之,军队的事是搞定了,那就能逼宫成功了吗?

那就到漏算的第二个人了,就是张廷玉。

老八决定动手的一个原因,是觉得经过田文镜之事后,雍正已经尽失人心,得罪了全天下的读书人。所以民意在他们那边,满朝文武在他们那边。但真实情况呢?

老八说的没错,满朝文武,出来替雍正说话的,就一个位高权重的张廷玉,一个雍正掌过灯的王文昭。但反过来,人家起码还有两个人出头,您这边呢?您的八爷党呢,您的人心呢?有一个人站出来为你们说话吗?只会窃窃私语起起哄,有一个能打的吗?

说白了,争夺皇位这种事,实在是太大了,大到作为一个人臣,谁都不敢当出头鸟。满朝文武,虽然可能立场不同,利益不同,派系不同,但遇到这种天大的事,该怎么做每个人心里都跟明镜儿似的。

电视剧里有很多这样的场景:国家摊上大事了,朝堂之上,皇帝问众位爱卿有何良策?众大臣你看我我看你,没人搭茬。这时一个大臣站出来提了一个建议,皇上问众卿以为如何?马上乌泱泱全跪下了:此计甚妙,陛下圣明……早干吗去了?或者,皇帝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或者要杀某一个大臣,满朝文武还是你看我我看你,没人说话,这时好不容易一个大臣壮着胆子站出来,巴拉巴拉说一大堆,最后跪下磕头:请皇上三思!然后肯定又是乌泱泱全跪下了:请皇上三思……

就这么回事,在这种关键时刻,强出头实在是很危险的事,一个不小心,就有掉脑袋的风险。所以大家都只能观望,等某一个人(还得身份级别够高)站出来先表个态度,然后大家随声附和,反正法不责众,就算皇帝龙颜再大怒,也不能把大伙都咔嚓了吧?

而这个能站出来振臂一呼的人,就是百官之首,张廷玉和马齐,或者说,主要是张廷玉。

八爷您做官这么多年,不是善于揣摩人心吗?怎么连这么点为官之道都不明白呢?还是说你觉得连张廷玉也不会出头,甚至还站在你这边呢?

你和张廷玉同朝为官这么多年,就不知道张廷玉是个什么样的人吗?

从电视剧里看,君臣之间,雍正对张廷玉是绝对信任,十分倚重,张廷玉对雍正也是忠心不二,鞠躬尽瘁,二人之间甚至有超越君臣关系的知己之感,雍正在张廷玉面前都能说些推心置腹的话(同样是说心里话,这和对李卫的关系不一样,李卫是奴才,雍正对张廷玉其实是挺敬重的)。而且张廷玉是个没有私心、心怀社稷的忠直之臣,雍正的新政好不好,他知道,虽然新政触及了官僚士绅包括他自己的利益,但对国家对百姓是好的,所以张廷玉对雍正的政策(至少也是绝大部分政策)是支持拥护的。而对八爷,张廷玉从在康熙朝时就清楚他的为人,对八爷党的只知争权夺利、置苍生社稷于不顾是很不以为然的。他们上了台,国家还不是一夜回到解放前?所以,张廷玉怎么可能站在八爷这边,赞同八王议政呢?

就算很多人不相信政治人物也有理想,有道德,有情怀,有私人感情,无非权利二字而已,都是利己主义者,那如果这样的话,张廷玉更不可能支持老八了啊。人家老八自己都说的很清楚,一旦八王议政,张廷玉这个军机大臣就没权了啊。从利益最大化这个角度来考虑,张廷玉也得为雍正说话啊:如果张廷玉支持雍正的话,八王议政成功了,他作为前朝重臣、百官之首,老八也不能把他怎么样,最多靠边站,八王议政不成功,雍正对他就会更加信任,此后圣眷更渥;如果张廷玉支持八王,八王议政成功了,他大权旁落,最多得个位高而无权的虚衔,八王议政不成功,他这就算得罪雍正了,是八王从党,最好也就落个革职还乡吧?简单说,支持老八,最好的结果,无权,最坏的结果,死;支持雍正,最好的结果,地位更高,最坏的结果,无权。不管怎么算,对张廷玉来说,支持雍正才是最优解吧?

所以,只要张廷玉不站出来支持八王议政,满朝文武也不会出面支持八王议政,大家就是围观而已,斗法还得你们哥俩自己斗。

而另一位重臣马齐,看剧中表现,说好听点叫持重,说难听点叫世故,这种时候肯定不会出头。他虽然对雍正可能有意见,但最起码,是会保持中立的。

至于八爷党,看着声势浩大,但这种人都是为了利益聚在一起,没有什么操守道德可言,平时起起哄还行,真到这种正经场合,百无一用。君不见电视里平时八爷密谋,除了老九老十老十四,常见的就俩白胡子老头,不过也就是随声附和:八爷高明,八爷咱什么时候动手?可曾见他们献过一个有用的计策?这俩算是心腹中的心腹了吧,这次逼宫,也没站出来啊,其他人就更可想而知了。

除了张廷玉外,在这种场合,还有可能站出来说话的就是那帮御史言官了。不过那时候,孙嘉诚早被年羹尧杀了,李绂罢官回乡了,谢济世、陆生楠也被雍正杀了,言官没了领袖,也只是一帮乌合之众而已。(而且啊,假如这几个人还在朝上,就算站出来说话,也一定是向着雍正的。在这帮清流心里,维护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是圣人之道,即使对雍正再不满,那也是君,八王议政这种以下犯上的事纯属大逆不道,上折子,弹劾他!)

再退一万步说,假如张廷玉也支持八王议政了,那满朝文武也就跟着支持了。雍正真成了孤家寡人,就会妥协了?

这就是老八漏算的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人:雍正。

老八啊老八,你跟你四哥斗了一辈子了,就不知道你四哥是个什么样的人?前朝的时候,有名的冷面王,做事雷厉风行,谁都敢得罪,谁的面子都不给。现在当了皇上了,为了年羹尧,不惜跟满朝文武作对,为了田文镜,更是敢跟全天下读书人硬刚。关汉卿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是一颗煮不烂、砸不碎、响当当的铜豌豆,什么时候低过头服过软?就凭你们,让我退让?朕就不知道妥协这俩字怎么写!

真到了这一步怎么办?你还真敢跟皇上兵戎相见啊?如何收场,如何下台?如果逼雍正同意八王议政,然后架空雍正,扶弘时上台,别管吃相多难看吧,从道义上还能说过去。真要是撕破脸,不是你们被赐死,就是真弑君,那可真就是无颜面见列祖列宗了,还他妈的议什么政。

那位说了,老八他们不用亲自出手啊,可以学司马昭对付曹髦啊,假别人之手弑君不就得了?问题是借谁之手?满朝文武别想了,您说这故事他们都知道,成济什么下场他们更清楚。隆科多?更别指望了,老家伙坏得很,也精得很,人家说了,底线是扶弘时上台,弑君他可不干。那普通小兵呢?真当图里琛的御前侍卫是吃干饭的啊?别说什么图里琛大智若愚扮猪吃老虎,是,他肯定不是表面上那么憨厚,心思细着呢,肯定也会为自己的利益打算。但康熙雍正哪个傻?为什么都如此信任图里琛?大节上图里琛拎得清,御前侍卫就是保护皇上的。

所以啊,从一开始,八爷这个八王议政的计划,就根本行不通。

不是还有一成胜算是天意么?没错,这个天意,就是雍正在和老八对峙的时候,突然暴毙。

雍正的身子骨本来就不行,这么多年来积劳成疾,更是日薄西山。他性格又是不服输,盛怒之下,急怒攻心,突然得个脑血栓、脑卒中、心肌梗死啥的是完全有可能的,就算没死,起码也会昏迷不醒不能视事了。哎,大家看啊,我们可没碰皇上一下啊,我们就是在和皇上议论朝政,虽然态度可能有点冒犯,但也是一片忠君体国之心,皇上不同意,我们也不敢违抗,谁知道皇上自己……这样靠着雍正的神助攻,老八的八王议政计划就成功了。

但,就算雍正死了,他老八就能安安稳稳地搞他的八王议政了吗?

弘历还在啊。

雍正想传位给弘历,这是全天下都知道的事,而且这些年雍正一直在培养弘历,让他办事立功,让他树立威望,让他笼络人心,所以雍正死了,虽然没有遗诏,但应该由弘历继位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毫无争议,比康熙死时的局势简单明了多了。其实就连弘时,估计也是这么认为的。

现在弘历没在京城,老八还可以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强行推弘时上台,仗着他手里有兵权(雍正暴毙之前,老十三如果在的话,也肯定暴毙了),又是亲王,可能能成功。但下一步呢?

暗杀是不可能的了,弘历现在在李卫那儿,雍正驾崩的消息一传来,李卫肯定把弘历保护得严严实实的。

那就诏弘历回京咯。唉,这不跟当年康熙驾崩,老十四面临的困局一样吗?老十四不是失败了吗,弘历也这下场吧?

其实不然。一是俩人性格不同,在这种生死抉择的时刻,弘历的杀伐果断是老十四根本比不了的。老十四看着精明,但性格缺陷太明显,平时咋咋呼呼是个狠角色,一到关键时刻就犹犹豫豫,难怪成不了大事。二来,俩人面临的情况也不同。老十四当时是手握重兵,但粮草被年羹尧卡着脖子呢,粮草一断,大军寸步难行,他就算有起兵争位的心,也做不到。那既然不能起兵,只好单身随图里琛进京了。这既是性格使然,也是形势所迫。但弘历现在手里没有兵啊,没人能卡他的脖子,下一步怎么行动,他的余地很大。

当初诏老十四进京的是图里琛,那现在老八敢不敢再叫图里琛干这活啊?

既然弘时上台,八王议政了,那张廷玉肯定靠边站了。老八若真敢派图里琛去,那好,后边的剧情应该就是这样的:走之前的深夜,图里琛暗访张廷玉,张廷玉面授机宜,将一封密信交给图里琛。图里琛见到弘历后,表面上宣读圣旨,新君即位,诏宝亲王即刻进京。私下里,把信交给弘历。打开一看,张廷玉把八爷逼宫的详细经过叙述一遍,最后说,天下人心,在宝亲王这里,请宝亲王详细筹划,暗中联络各地督抚,然后举起清君侧大旗,振臂一呼,必然天下响应。京城这里,有老臣在,尽可放心。

即使没这些剧情,没派图里琛去,接下来事情的走势其实也是一样的。

首先弘历肯定不可能坐以待毙,乖乖上京。举兵争位是百分之百的。

其次李卫是雍正铁杆,绝对是全力支持弘历的。

但李卫这点兵不够用啊,没关系,有人可以联络。谁?岳钟琪。

岳钟琪身为汉人而能任大将军,手握重兵,应该很感激雍正的知遇之恩的。而且他以岳飞后代自居(虽然侍奉的是金人后裔),忠君的人设是要树立的,弘时很明显得位不正,弘历是众望所归,如果弘历联络他,我想他肯定是会响应的。而且如果能成功,他这可是从龙之功啊(而且是头功),封侯拜相不是指日可待?这个诱惑,也不可谓不大。

李卫所在的两江,是天下富庶之地,军饷不用愁,还能断了朝廷财源。岳钟琪的西北大军是百战之师,天下无敌。雍正另一个铁杆田文镜执掌河南,四战之地,战略位置重要(就算田文静在河南不得人心,但河南举子罢考风波正是弘历去平息的,弘历在河南人望极佳,冲这个,河南的士绅们也得捏着鼻子支持田文镜)。而且弘历可以打出“清君侧”的大旗,这个口号实在是再政治正确不过了,君侧的罪名我都替他想好了:“允禩等逆贼逼死先皇,情如曹霍;跋扈新君,欲效莽卓……”

现在振臂一呼,真可以说是天下响应了。其他督抚大员呢?极可能响应。在他们的意识里,这江山本来就应该弘历继承么。就算这些地方督抚中有八爷党的人,但八爷党是以利相聚的,一旦外放地方,自己掌权后,这种关系就会变淡的。所以就算不响应,也是观望,看双方打一仗再说,朝廷胜了,就起兵勤王,诛杀叛党;弘历胜了,就起兵响应,从龙入京。

如果弘历起兵,八爷能怎么做呢?

我替他想了想,只能打呗。能用的兵,无非三种。

第一,步军统领衙门的兵。这个太不靠谱了。隆科多就靠不住,本来想押宝弘时的,现在可好,得重新押宝了。再一个步兵统领衙门的战斗力也很值得怀疑,武警肯定干不过解放军对吧。

第二,关外铁骑。这个嘛,我觉得也不太靠谱。首先关外铁骑有多少?不一定多。再一个,关外铁骑真就那么厉害吗?不好说。雍正整顿旗务让关外八旗兵入京,是因为内地的八旗兵丁承平日久,战力废弛,想让关外的八旗兵帮着训练。但关外的八旗兵就不是承平日久了吗?没听说关外一直在打仗嘛。那如何知道关外的八旗兵就比关内的八旗兵厉害呢?就因为关外是苦寒之地,外界诱惑少?关外条件艰苦是不假,但八旗兵丁的待遇可不低,应该比关内的八旗兵更高吧?凭什么人家就不能堕落了?以我看,当时真正的精兵,就西北岳钟琪那一支,一直在西北平叛,当得身经百战之名。而且关外这四个旗主王爷也不是铁板一块啊,睿亲王都罗就跟他们不是一心嘛。再者,先前有关外八旗将领共管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之事,关内之兵和关外之兵心有芥蒂吧?能不能好好配合不好说。所以如果西北军和东北军遇上,我赌西北军会赢。

第三,就是老十四放出来后,掌握的西山锐健营和丰台大营的兵力。相对来说,这支部队是最靠谱的了。但老十四能不能真正掌握这支队伍呢?还真不好说。一是老十四被幽禁这么多年了,志气消磨,还有没有争胜之心不好说。二是老十四对军队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也值得怀疑。老十四在军队中有影响力是不假,但要看跟谁比,跟老十三比,那是不够看的。俩人性格不同,老十三是有名的侠王,性情豪爽豁达,以诚待人,这种性格在军队中很吃得开,所以老十三在军中的威望,靠的是性格和真情,官兵对十三爷的感情,是敬,所以他才能在圈禁十年后刚出来,就重新控制军队。而老十四器量褊狭,格局不大,凡事以己为先,他在军中的威望,更多靠的是王爷的身份和战功,所以官兵对老十四的感情,是畏。所以他在幽禁多年后,能不能很快恢复在军中的威望,很难说。而且在他离开军队后,雍正肯定对他的嫡系心腹进行过清洗。三是正因为十三爷在现在这支军队中的威望太高,官兵的情感是偏向十三爷的,顺带着也是偏向雍正的,能否真心出力,也值得怀疑。最后啊,就算老十四能掌控军队,老八对他就没猜忌吗?不会不担心他打败弘历,功高震主,反戈一击,喧宾夺主吧?老八最想看到的局面,应该是老十四和弘历两败俱伤吧,那是不是会对老十四多有掣肘呢?

总之,我觉得,真打起来,老八这边必败无疑。

然后,弘历大军兵临北京城下,这时候隆科多应该开始开城门投诚了吧?

现在最着急的是谁?新皇上啊。但朝政都被八爷掌控,他又有什么办法呢?只好求教于老臣张廷玉了吧,毕竟张廷玉是三朝老臣,两边都又能说得上话。那张廷玉能怎么说呢?多半是:“宝亲王和皇上毕竟是亲兄弟,皇上荣登大宝,宝亲王高兴还来不及,又岂能谋反?宝亲王起兵的目的,真的只是清君侧而已……”话说到这份上,还不明白么?于是下边就是历史上演过无数次的戏码了:皇上召八爷九爷等入宫议事,然后摔杯为号,一举拿下,送于军前,请宝亲王发落……

弘历又能怎么办呢?我能杀了他们吗?我还要当明君仁君呢,杀亲叔叔这事我能干吗……要说三哥你也真不会办事,你光把人头送过来不就行了吗?我能怎么办,只好数之以大罪十款,本当极刑,但念他们是圣祖亲儿子、先皇亲兄弟,所以死罪可免,仅削除宗籍,交宗人府永远圈禁;但逼死先皇罪大恶极,活罪难逃,着改其名为阿其那、塞思黑……

然后率兵上殿,兄弟抱头痛哭,弘历自解兵权,弘时封其为摄政王,一切军国大事,悉以付之……

过两天,就该禅让了。

所以啊,历史是不可改变的,老八啊,他注定失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雍正王朝》中的“八王议政”是贯穿全剧的重要情节,也是八阿哥胤禩集团走向衰败的关键节点。要说老八为什么会输,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他自身一系列的性格缺陷、政治策略失误,以及未能看清时局、抓准机遇所致。一、 根基不牢,缺乏绝对的合法性支撑: 血脉并非唯一优势: 尽管胤禩是皇帝的儿子,但康熙皇帝在.............
  • 回答
    在《雍正王朝》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剧中,八阿哥胤禩(以下简称八爷)是一个极具复杂性和悲剧色彩的人物。他聪明、有才华、善于笼络人心,但最终却没能登上皇位,反而一步步走向衰败。要说八爷最失败的地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政治策略上的短视与摇摆不定: 缺乏明确的政治立场和核心理念: 八爷的政治.............
  • 回答
    唐国强老师在《雍正王朝》中塑造的雍正皇帝,简直堪称是中国电视剧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角色。我至今还记得当年看这部剧时的震撼,特别是他站在那里,一言一行,都仿佛是从历史书中走出来的。要评价他的演技,我觉得得从几个维度来细说,也尽量不那么“官方”地说。首先,人物的复杂性与层次感。雍正这个人,本身就不是个简单.............
  • 回答
    雍正王朝中,十七阿哥胤礼深夜来访,邬思道却劝雍正帝不见。这事儿可得好好说道说道。当时,雍正帝刚登基不久,内忧外患,如履薄冰。皇子之间的权力斗争,更是如影随形,稍有不慎,便可能被卷入漩涡。十七阿哥胤礼,年轻有为,又素来得人心,虽然之前没有像其他几位阿哥那样与雍正争夺得那么激烈,但其潜在的影响力,邬思道.............
  • 回答
    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中,关于隆科多举报六叔佟国维这件事,究竟是隆科多主动为之,还是佟国维授意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和深入探讨的情节。从剧情的脉络和人物的性格来看,我认为隆科多举报佟国维,是隆科多基于自身利益和对局势的判断,主动采取的行动,但其背后不排除受到佟国维间接的“点拨”或“暗示”,甚至可.............
  • 回答
    《雍正王朝》中“雍正杀子”的情节,无疑是全剧中最令人心惊胆战、也最能引发争议的一个片段。我一直觉得,这不仅仅是剧情的推动,更是对权力残酷性、帝王心术以及人性复杂性的极致展现。咱们得从头捋捋,这个情节出现在哪儿,当时是个什么背景。那是老四(雍正)还没即位,还在跟八爷、十四爷争皇位的时候。他刚把那个生病.............
  • 回答
    朋友,我懂你的感受,追完《大明王朝1566》和《雍正王朝》这种厚重、权谋、还原历史细节的“正剧”,再去看那些浮光掠影、情节简单的剧,确实会觉得味同嚼蜡,就是所谓的“剧荒”。别担心,我这里有好几部,绝对能让你重拾那种烧脑又过瘾的感觉,而且这几部剧在制作上也都非常用心,考究程度不亚于你提到的那两部标杆。.............
  • 回答
    《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作为两部极具影响力的历史正剧,在拍摄上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侧重点,共同奠定了“王朝剧”的标杆。虽然同属一个系列,但两部剧在诸多拍摄特点上又有所区别,体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物的命运和性格。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它们的拍摄特点: 《康熙王朝》的拍摄特点:《康熙王朝》作为开创性的作.............
  • 回答
    电视剧《雍正王朝》以其深刻的历史洞察、精良的制作和演员们精湛的演技,成为了一部经典的宫廷剧。剧中确实隐藏着许多意味深长的小细节,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和剧情层次,更能引发观众对历史、人性以及政治的深刻思考。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些我认为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1. 胤禛的“字”与身份的转变: .............
  • 回答
    《雍正王朝》里年羹尧后期那一段,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又替他惋惜。你想啊,一个从小兵打拼到封疆大吏,立下赫赫战功,深受皇上倚重,这得是什么样的能力和胆识?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人物,最终却被自己的骄纵和不羁给毁了。说起来,年羹尧也不是一天就变成这样的。你看他一开始,虽然也有些张扬,但那更多的是一种自信,一种.............
  • 回答
    《琅琊榜》与《雍正王朝》这两部剧,无疑是中国权谋剧的两座高峰,但它们各自的魅力与局限,却有着鲜明的对比。要详细分析它们的优缺点,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琅琊榜》的优点: 极致的“苏”爽感,淋漓尽致的智谋展现。 这是《琅琊榜》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地方。梅长苏,一个集才华、美貌、智慧于一身的“妖孽”.............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同样是围绕权力展开的争斗,为何《权力的游戏》火遍全球,而《大明王朝1566》和《雍正王朝》这些国产精品却显得“曲高和寡”?这中间的门道,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涉及到文化背景、叙事方式、制作水准、观众口味,乃至一些更微妙的心理因素。咱们先聊聊《权力的游戏》,它到底有什么魔力.............
  • 回答
    要说老八胤禩为什么没能当上雍正王朝的太子,这事儿就得从头说起了,得把朝堂上的那些弯弯绕绕,还有八爷他自己的一些个事儿都捋一捋。这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慢慢聊。首先得说,咱们这位老八,胤禩,在康熙晚年那会儿,那可是风头正劲。他是良妃生的,良妃虽然位分不高,但那会儿康熙对她挺宠的。所以胤禩从小就得宠.............
  • 回答
    《雍正王朝》中,老八胤禩逼宫那场戏,之所以只有王文昭和张廷玉敢站出来替雍正说话,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人性、权力格局以及角色本身的立场和能力。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剖析。首先,要明白这场逼宫的性质。老八他们并非真的想“逼宫”雍正退位,而是利用皇子病重、朝野动荡之机,集合亲信,意图逼雍正做出妥协,例如.............
  • 回答
    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中,康熙帝对皇位继承人的选择,绝非仅仅依靠一腔父爱或者一时的偏好,而是一场精心策划、步步为营的政治博弈。康熙皇帝以其非凡的政治智慧,通过一系列深思熟虑的布局,将他认为最适合继承大统的四阿哥胤禛推上了皇位。要详细说明康熙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分析:一、 严.............
  • 回答
    《雍正王朝》和《大明王朝1566》都是中国历史剧中备受赞誉的经典之作,但从豆瓣评分以及观众的普遍反馈来看,《大明王朝1566》似乎更胜一筹。这其中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为何《大明王朝1566》评分 8.7 而《雍正王朝》为 7.9。核心差异:叙事重心与历史厚度 《大明王朝1566.............
  • 回答
    雍正王朝里,上书房大臣面见皇上时的自称确实会因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礼仪问题,更折射出官场文化、君臣关系以及当时政治氛围的微妙之处。简单来说,这种称谓的变化,是臣子在表达对皇上的尊重、表明自己的身份和态度的同时,也试图在特定场合下,为自己争取一些灵活性或侧面表达一些意思。咱们不妨从几个.............
  • 回答
    雍正王朝里隆科多背叛佟国维,这绝对是剧中最令人扼腕叹息,也最引人深思的一段情节。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层面来捋一捋。首先,得说说这爷俩儿的背景和关系。隆科多和佟国维,那是佟家的两位当家人,而且是亲舅甥关系。佟国维是隆科多的舅舅,在朝中地位那是相当显赫,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是康熙皇.............
  • 回答
    《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这两部剧,都是非常经典的国产历史剧,深受观众喜爱。它们在艺术表现上非常出色,但也的确在一些地方与史实有所出入。要说出入有多大,这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因为历史研究本身就是在不断修正和深化的过程中,而且电视剧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必然会有艺术加工的成分。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
  • 回答
    《雍正王朝》与《康熙王朝》都是中国电视史上的经典之作,但如果一定要说“更胜一筹”,那么《雍正王朝》在许多观众心中确实拥有更高的评价。这并非否定《康熙王朝》的杰出,而是《雍正王朝》在几个关键维度上做得更为深刻和出色。下面将详细阐述为什么《雍正王朝》更能赢得“更胜一筹”的赞誉:1. 角色塑造的深刻性与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