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雍正王朝中老八为什么没当上太子?

回答
要说老八胤禩为什么没能当上雍正王朝的太子,这事儿就得从头说起了,得把朝堂上的那些弯弯绕绕,还有八爷他自己的一些个事儿都捋一捋。这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慢慢聊。

首先得说,咱们这位老八,胤禩,在康熙晚年那会儿,那可是风头正劲。他是良妃生的,良妃虽然位分不高,但那会儿康熙对她挺宠的。所以胤禩从小就得宠,长大了更是文武双全,待人接物也相当得体,人缘特别好,在朝臣里呼声很高。那时候,康熙皇帝自己也有点意属的意思,虽然没明说,但很多大臣都看出来了。这就像一个默许的信号,让胤禩觉得自己非常有希望。

可是,这当太子这事儿,可不是光靠人缘好就能行的。还得看皇帝的心思,还得看他有没有那个“天命所归”的架势,更得看他有没有能力压住场子,收拾得住那些老臣和藩王。

第一,太子之争,康熙心里有数,但更看重嫡庶和治国能力。

康熙帝是个非常精明的老狐狸,他自己登基的时候也是经历了九子夺嫡的血腥场面,所以他对皇子争储这件事心里门儿清。虽然胤禩人缘好,能力也不错,但他毕竟是庶出。康熙心里是有“嫡长子继承制”这个规矩的,虽然他自己打破过,但关键时刻,这个规矩还是有分量的。再说了,康熙晚年身体不好,他需要的是一个真正能够担负起治国重任的皇子,而不是一个只会笼络人心的“好好先生”。

胤禩虽然会做人,但真要说治国理政,跟几个兄弟比起来,总感觉差那么点意思。尤其是跟他的大名鼎鼎的七哥胤褆(就是那个大阿哥)比,虽然胤褆粗鲁,但至少有过领兵打仗的经验。再跟那十二阿哥胤祹比,胤祹在财政上有些能力。跟那十三阿哥胤祥比,胤祥更是文武皆备,对康熙忠心耿耿。而胤禩呢?他更像一个“外交家”或者“公关”,擅长经营人脉,却没有那种雷厉风行的决断力,也没有那种能让所有人都信服的“王者之气”。

第二,站队问题,决定了他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康熙晚年,朝局不稳,尤其是西北边疆的战事,让康熙操碎了心。这时候,谁能帮他分担,谁能让边疆稳定,谁能让他放心,这才是康熙最看重的。

胤禩,因为他“爱民如子”的名声,加上他善于经营,确实吸引了一大批追随者,其中不乏一些有影响力的大臣。比如当时的吏部尚书王掞,还有其他一些在朝中说得上话的人,都或多或少地倾向于胤禩。这在康熙看来,是“结党营私”,是“威胁皇权”。康熙最怕的就是皇子们因为争夺太子之位而形成强大的派系,这会动摇国本。虽然康熙可能也想过让胤禩当太子,但胤禩身边那些“一股一股”的势力,让他感到不安。他甚至担心,一旦胤禩当了太子,这些人的力量会更加膨胀,到时候连自己都压不住。

反观他的几个兄弟。大阿哥胤褆虽然莽撞,但对康熙是真心效忠,而且有军事才能。而后来成为雍正的那位四阿哥胤禛,虽然当时并不显眼,但他踏实肯干,勤勤恳恳,在江南赈灾、处理黄河水患这些大事上都表现出了非凡的能力和责任感。更关键的是,胤禛为人相对孤高,不善于拉拢人心,这反而让康熙觉得他更纯粹,更不会形成党派。

第三,他自己的一些“小动作”让康熙更加警惕。

康熙虽然身体不好,但他对朝堂上的事情还是了如指掌的。胤禩在朝臣中的好名声,很多时候也是他自己有意无意地经营出来的。比如在一些关键的场合,他会表现出“体恤民情”的样子,或者在处理一些政务时表现得非常“公正”。这些在很多人看来是优点,但在康熙看来,可能就是一种刻意的表现,一种在为自己积累政治资本的表现。

更重要的是,后来康熙决定立太子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让皇子们自己写下自己认为最适合当太子的人选。而胤禩,当时竟然把票投给了自己的七哥胤褆!这件事对康熙的打击非常大。康熙认为,这是胤禩在和胤褆串通一气,在密谋什么。要知道,胤褆可是已经被康熙因为大不敬和“祝寿”的事情给禁锢了,这个时候胤禩还去支持胤褆,康熙怎么能不警惕?这说明,胤禩虽然表面上不争,但他内心深处还是在争,而且还在暗中与其他皇子勾结。

第四,最终的稻草——立储的“游戏规则”改变。

康熙在最后的几年,身体越来越差,他也在为皇位的继承做最后的打算。他曾经想立过好几个皇子为太子,但都被各种原因废掉了。比如太子胤礽,就是因为行为不端而被废。而胤禩,虽然一直有呼声,但康熙始终没有下定决心。

康熙最后立胤禛为太子,有几个重要原因。首先,是经过了长期考察,胤禛的政治能力和责任感得到了康熙的认可。其次,是在胤褆被废之后,朝堂上的势力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胤禩虽然有人缘,但他身边的势力,康熙始终不放心。而胤禛,他没有形成强大的党羽,他更像一个孤臣,一个能够稳定朝堂,继承康熙遗志的人。

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康熙知道自己不可能再活多久了,他需要的是一个能立刻接手,并且能让朝局稳定的皇子。胤禛在这方面显然比胤禩更有优势。即使胤禩有再好的名声,也抵不过康熙对皇权稳定性的顾虑。

所以,总而言之,胤禩之所以没能当上太子,原因有很多:

嫡庶之分是先天劣势。
治国能力方面,虽然不算差,但与他有能力的兄弟相比,并不突出。
结党营私的嫌疑,让康熙对他产生了不信任感。
关键时刻的政治判断失误(比如支持胤褆)更是直接葬送了他的机会。
康熙对皇权稳定性的极度重视,最终让他选择了更为“稳妥”的胤禛。

这就像一场棋局,胤禩虽然棋子很多,走法也看似漂亮,但每一步棋都踩在康熙的雷区上。康熙需要的不是一个会做人会笼络人心的人,而是需要一个能把江山社稷牢牢抓在手里,能让他放心的继承人。在这一点上,胤禛比胤禩更胜一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大家觉得老八能当上太子?就拿雍正王朝来说说老八为什么不能当太子。

1.黄河赈灾/江南筹款+国库亏空。

黄河暴涨河水冲垮大堤,上百万百姓流离失所,冲毁民房上万间。太子胤礽对答引发康熙不满,老八呢,先是拍了一通康熙马屁,还质疑是地方官员谎报灾情,意图骗取赈灾款和粮食。而雍正先是跑了一趟户部清查粮款,估算大概需要多少钱粮可以赈济灾民。一查不要紧,堂堂康熙盛世国库存银仅有五十万两!谁主管户部?老八胤禩。户部亏空的钱都哪去了?全都让老八胤禩借给京城京官和宗室宗亲了。

康熙此时极为震怒,老八胤禩撂挑子了。先说自己主管户部办事不力,请求治罪。康熙痛骂胤禩拨款抢修河堤赈灾是一派胡言,国库亏空如此,没有余粮去赈灾和加固河堤。最后还是雍正请旨下江南筹款赈灾和抢修河堤。

雍正爷去江南筹款赈灾,老八胤禩在干嘛呢?京城作画、吃西瓜。因为灾民进城,老九门人任伯安给主子胤禟写信求救,老八暗示老九让御史参奏雍正煽动灾民闹事,同时让老九门人任伯安按兵不动。这段老八跟老九说灾民不过年了,真的很讽刺,老八老九老十在京里吟诗作画吃冰镇西瓜,跟雍正和老十三辛苦筹款赈灾形成对比。谁在认真做事,谁在使阴招发邪力?

江南赈灾结束后,康熙帝筹划追缴国库亏空,对皇子说谁能追缴全部国库欠款功封王。老八干什么呢?这位"八贤王"胤禩又撂挑子了,说自己主管户部不力,请求革去主管户部之职。老八私下里对老九老十老十四说,这亏空牵扯上上下下的人,追缴太难。借着老十四的口说出,要是真的把这些欠款追缴回来,得罪不少人。老八和太子都推举雍正爷来追缴欠款,太子是希望雍正爷保护自己借款的人,而老八觉得这是个得罪人的差事,让雍正爷来做合适。最后,康熙帝还是让雍正去追缴欠款。

雍正爷回京,大阿哥和老八暗地里给雍正爷接风仪式上下绊子,老八还被雍正爷呛了一句。雍正爷领了差事之后,老八暗地里给老臣魏东亭出主意,指出太子也有欠款,撺掇雍正查太子。老十和众官员当街卖家当,田文镜赶来制止,老十出手鞭打田文镜。八贤王胤禩及时出现,跟老十三一起制止老九的胡闹。

结局是雍正爷只追缴回三成欠款,康熙帝一看积重难返,停止追缴国库亏空。雍正爷自请办差不力革去郡王,老八也跟着求情,康熙帝驳回,罚俸一年。

2.任季安刘八女刑部替囚案。

九爷门人任伯安的弟弟任季安QJ民女并且致死,表亲刘八女出面贿赂官衙用张五哥替死囚,堂堂大清国刑法部门,从地方到中央三法司被银子塞住脑子,甚至代表康熙勾决死囚的太子胤礽也被拉下水。张五哥的妹妹阿兰去京城找十三爷告状,雍正爷给十三爷出主意如果要揭,就把天捅个窟窿。十三爷就奏请康熙爷去拦法场,康熙爷极其震怒,拦了法场,亲自审理,确认替死囚无疑,就以清理刑部冤狱的名义,清查三法司和刑部。

国库亏空查出来太子是最大的借户,手下人想着给太子爷补亏空就想帮着搞银子,恰好就有这么个机会。老九一直和老八交好,任伯安也投其所好,送了不少古玩字画书籍给老八胤禩。康熙爷得知死囚被换,特别是在自己眼皮底下,国家法制机器沦为摆设,故愤然去法场揭了这个洞。但冷静下来的康熙帝想明白,从地方到中央,从三法司刑部到地方臬台,一路上来大小数十名官员,甚至代表天子勾决死刑犯人的太子也牵涉其中,太子要真的牵涉其中到底要不要处理。而雍正爷的谋士邬思道点出来,太子因为黄河赈灾、国库亏空还有这次的替死囚失去圣心,无论谁借着死囚案扳倒太子,自绝朝廷自绝皇帝。而老八胤禩问计与佟国维,佟国维觉得老八应该接手死囚案,毕竟康熙爷希望有人站出来做事,就怕不做事,不怕不做错事。

毕竟太子牵涉其中,康熙爷也希望慎重处理。雍正爷听了邬思道的话,但又顾虑着要是不能帮父亲分忧,这就是不孝,就把自己折腾病了。佟国维借着由头就举荐老八胤禩。康熙爷顺水推舟不仅准了奏请,还派了十三爷帮办。所以,康熙爷还是顾着面子,并不希望把太子也牵涉进来。老八胤禩很明显没揣摩到康熙爷心思,重新审理死囚替换案,私下诱供肖国兴,供出来太子也牵涉其中。老八连夜拿牌子进宫,把肖国兴供状递交给康熙爷。这不就是逼着康熙废太子吗?康熙爷拿着肖国兴供状给张廷玉看,张廷玉一看,这个节骨眼上废太子,肯定会挑起众皇子争夺皇储,故而烧了肖国兴的供状和胤禩的奏折。

康熙爷没办法草草结案,太子保住了,但是已经失去圣心。

3.热河围猎、太子伪书调兵

由于失去圣心,康熙帝让老八代太子赐宴蒙古王公和西藏喇嘛。围猎场上,老八又演了一次活捉猎物。看起来假如太子被废,老八是合适代替胤礽为储君的人选。老八和老十四一起走了一步险棋:老十四模仿太子笔记手书调兵谋反。恰好碰上太子和郑春华丑事发现,太子和十三爷去了野外。康熙帝惊恐之下,提升大阿哥老三雍正老八为亲王,牵制太子权力。还是张廷玉临危不乱,点出来太子调兵手谕可能有假。康熙爷冷静下来,看了调兵手谕想彻查,转眼一想从无查起。若论争储君,众皇子人人有份,这假调兵手谕人人都有可能去伪造。这事儿就不了了之,从而引出朝野立储君之事。

4.朝野推举新太子

阅览古今通史,但凡皇帝立储,基本上都是乾坤独断。既然有人想让太子废了,那么肯定会急不可耐地跳出来。康熙爷从热河回京之后,就囚禁了太子胤礽。太子师傅王掞在乾清宫痛骂朝臣和众阿哥没有好好劝谏太子,但还是拦不住康熙爷下旨让朝臣推荐新太子人选。老十也不知道从哪里找了一个茅山道士张德明给老八看相,说八爷有储君之气,当王天下。康熙爷听了笑说,江湖道士说的话也代表民意。佟国维一看按耐不住串通京官和地方官联名保举胤禩当新太子,上书房众大臣除张廷玉也联名上书保举老八胤禩。但老八没料到的是这个佟国维两面下注,让自己侄子隆科多参了自己一本。

康熙爷一看朝野联名保举老八,这王师傅骂的对啊,众朝臣和部分皇子没有做好自己本分,除了张廷玉雍正和老十三没人推举胤礽。你要站在康熙爷的位置看,这朝臣都被老八收买了啊,所谓民意这么大。老八做什么了,让朝臣众口铄金一致推举老八?太子虽然失去圣心,但是毕竟是监国主政三十余年的太子,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康熙要处罚佟国维,老八又出来给佟国维求情。

这件事儿让康熙爷看清了满朝文武也就是张廷玉雍正老十三是真心对太子,王师傅骂的不无道理。况且太子调兵手谕是假的,顺水推舟恢复了胤礽的太子地位。同时也看清了老八势力遍布朝野,从六部京官到地方都有老八的人,罢了佟国维是给老八胤禩敲警钟。

5.推荐大将军王

朝廷派遣的西北平叛大军,全军覆没,主将传尔丹阵亡。康熙爷希望在皇子中选一个贤者,代天子出征,号大将军王。老十四在私下里给老八分析,这个大将军王也将是未来的太子,所以必须争到大将军王这个位置。朝会上老九老十说主帅不用上前线,大军主帅就是运筹帷幄的主,众皇子中最贤良当数老八,这个大将军王非老八胤禩莫属。王师傅站出来说,废太子胤礽也合适大将军王,胤礽常思戴罪立功,兵法还说哀兵必胜,用胤礽当大将军王肯定会一鼓作气荡平叛军作乱。还是雍正爷的谋士邬先生说的对,为君当有胸怀,要有为公为国之心。雍正爷所以朝会上举荐会带兵且主政兵部的老十四做大将军王,康熙爷恩准封老十四做大将军王。


大家都在称赞老八胤禩,什么八大王八贤王,胤禩那里贤了?

首先,公器私用。堂堂大清国国库在胤禩管理下,仅存银五十万两。大部分都让胤禩挪借给宗氏宗亲和众大臣,户部尚书不是胤禩,但他管理户部,这事胤禩至少是个默许的态度。把国库的银子借给朝臣宗亲贵胄,自己落个"八贤王"美名。

其次,沽名钓誉。在雍正爷江南赈灾筹款参三十多个官员渎职的时候,佟国维不是说,要是让八爷去了,一个官员都不会参。灾民流离失所,黄河河堤失修决口,地方官和河道都没有责任?国库亏空如此,不想着挽回损失,出了事儿就撂挑子,黄河修堤-得罪人,不去;也江南赈灾筹款-得罪人,不去;国库欠款追缴-得罪人,还不去!重担都是别人挑,事儿都是别人做的,美名是他的,还有屡次为他人请愿免罪,贤王办事没见到,反倒是这个时候屡次贤良,这"贤王"真"贤良"啊。

第三,不明是非。替死囚案从三法司刑部到地方州府道县这么多层,不比追缴国库亏空得罪人吗?为了保护老九,顺带扳倒太子,老八接了这个差事。他为了拉太子下水,居然诱供肖国兴,拿着这份供词连夜进宫。最可笑的就是在新太子推选,康熙帝说了一句江湖道士也许代表着民意,老八手下这些党羽纷纷上书推荐,联名折子一部接着一部,京官地方官络绎不绝。倘若老八真的有学有术就会想到,历朝历代立太子都是皇帝乾坤独断,有哪回是靠皇帝下旨官员举荐太子的。结果,八爷党被康熙爷察觉,佟国维被勒令致仕,给了胤禩大大的警告,不得结党营私。正因为推举新太子案,胤禩彻底失去盛宠。

康熙爷是圣主明君,老八这点手段,他老人家还是看得很明白的。

user avatar

看电视剧一定要懂历史。

我们总是说清承明制,而在立太子后的布局这个制度上,却是清承晋制,甚至最后一样的失败过程。

一个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一个清圣祖时的“九子夺嫡”。

贾后把愍怀太子拉下台,对她有什么好处么?贾后全族被杀为愍怀太子偿命。

胤禔胤禩把太子胤礽拉下台有什么好处么?胤禔终身圈禁,胤禩黜宗籍。

晋惠帝时,贾后的母亲郭槐就劝说贾后,要正视愍怀太子司马遹已经长大的事实,正视太子司马遹是未来的皇帝,把贾家的利益与太子司马遹的利益尽量捆在一起,与太子司马遹共治天下,才是维持贾家尊贵地位的长久之道。【注1】然而贾后和贾家少壮派力量没有听从郭槐的话,而是废杀了太子司马遹。最后,很快贾后全族为愍怀太子司马遹偿命。

对胤禔和胤禩而言(胤禔和胤禩为同一个政治团体先后的领袖),正视1岁半即被立为皇太子的胤礽是无可争议的未来皇帝,在这个框架下去追求自己的利益的最大化,才是最符合他们的利益的。然而,他们选择了跟贾后和司马家的那群王爷一样的路,一心要把太子胤礽拉下台。

1726年胤禩死于幽所,1735年被幽禁26年的胤禔死于家中,如果他们读历史的话,在临死前,他们有没有想到公元300年被废杀的贾后以及之后“八王之乱”中相继被杀的王爷。也许他们曾经以为自己比贾后和司马家的那群王爷聪明,然而最后他们跟贾后和司马家的王爷一样的失败。1400多年的历史长河,历史又重演了一遍。

老八当不上太子很正常,能当上太子才不正常。

我见过的对康熙朝的“九子夺嫡”最不客气的评论是(大致上的原话):

康熙那几个儿子更是上窜下跳,他们的支持者根据他们的特点为他们造势,听上去好像都挺有道理。

这个评论来自某写政治史的大拿,这位大拿的水平如何,我只要告诉你,他读完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红宝书等。他的著作长达500多万字,系统剖析汉初、三国、两晋南北朝、唐末、明末的皇权政治和豪门寡头政治。【注2】

同样这位大拿对康熙朝立储失败的评论是(原话):

康熙立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清初是贵族政治。在贵族政治下,立储失败几乎是必然的,因为不论怎么布局都会出现问题。对此只要看一下两晋南北朝隋唐(唐玄宗之前)的历史,就可以知道了。
随着官僚政治逐渐成熟,各种自成系统力量被分割瓦解,立储自然变得简单了。

我引这位大拿的话就想说明一个问题,你觉得中央政治舞台中心厮混了一辈子,看透了群臣表演的康熙帝,看不懂这一切么?既然康熙帝能看透彻这一切,那康熙帝有什么理由立老八当太子呢?

很多人思考康熙朝立储之争,站在很多皇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就是不站在康熙帝的角度。

从胤禩一派的角度说:胤禩足够优秀,所以,皇帝应该废掉太子胤礽,立胤禩为太子。

当然了,从胤禔等人角度也是差不多的道理。

从康熙帝的角度就是:你做梦!

皇太子是什么样的位置?皇帝唯一合法的继承人。是天下利益汇聚之地。这个位置岂是你想坐上去就坐上去的。你也太把自己当根蒜了。

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作为嫡次子,想取代嫡长兄长李建成的太子地位,那是带领自己的小弟,拿着全家人的脑袋和全族人的前途,用玄武门之变的鲜血搏出来的。

有没有庶子取代嫡长子成为皇太子的?有!唐玄宗李隆基。为什么他能当太子,他哥哥李成器当不了太子,因为他爸爸睿宗的皇位就是靠他夺下来的。面对如此牛X无比的李三郎,即使是庶子,他的哥哥嫡子李成器也只能主动退让太子位。【注3】而实际上,睿宗也就是在皇位上走个过程,就退位给李隆基,自己当太上皇去了。

【注3】睿宗即位,与侍臣议立皇太子,佥曰:“除天下之祸者,享天下之福;拯天下之危者,受天下之安。平王有圣德 ,定天下,又闻成器已下咸有推让,宜膺主鬯,以副群心。”睿宗从之。

胤禩有哪点能和唐太宗、唐玄宗比呢?

如果胤禩有唐太宗,唐玄宗的水平,康熙帝敢不立他为太子么?

再早一点的历史中,面对外戚、功臣、以及世外高人的共同支持的太子刘盈,汉高祖刘邦最后终于不敢坚持废太子了。【注4】【注5】

【注4】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不知所为。上从破黥布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张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上详许之,犹欲易之。
【注5】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衣冠甚伟。 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

胤禩如果真的有这么强大的支持力量,康熙帝敢不立他为太子么?汉高祖作为开国皇帝,面对如此强大支持太子的力量,都不敢再坚持自己的想法立赵王如意为新太子了,康熙帝作为一个继承父祖之业的皇帝,如果胤禩真的是众心所向他还敢坚持复立胤礽为太子么?

雍剧里给我们讲述的一个童话故事就是,太子之所以能当30多年的太子,是因为他的母亲是皇后。包括网络上的很多历史爱好者、甚至一些三流的历史学者的文章里也是这种观点。

太子胤礽之所以1岁半就被立为太子,确实是因为他的母亲是皇后。而实际上历史上能成为太子的人,除了皇帝没有嫡子,其余情况下基本也都是因为他们的母亲是皇后。母亲是皇后所以当太子怎么了?母亲是皇后当太子是常态,母亲是皇后当不上太子才是非常态。

但是他能当36年的皇太子,显然就不是什么子以母贵这么简单的事了。汉武帝的太子刘据,7岁立为太子,38岁起兵失败自尽。东汉光武帝的太子刘强,2岁立为太子,19岁被废。晋惠帝的太子司马遹,即愍怀太子,12岁立为太子,23岁被废杀。唐太宗的太子承乾,8岁立为太子,26岁被废。唐高宗的太子李弘,5岁立为太子,23岁猝死,死因存疑,随后其同母弟,22岁的李贤被立子,太子26岁被废。唐玄宗的太子李瑛,10岁立为太子,32岁被废杀。这么多太子中,能在太子位上坚持20年以上的只有三位,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在太子位31年,唐玄宗的太子李瑛在太子位22年,清圣祖的太子胤礽在太子位36年。两晋南北朝的一群被废杀的太子,或者登上皇位不久就被废杀的太子,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所以只要多看点史书,对社会,对人情世故多点了解的人都绝对不敢认为胤礽能居储位36年,是单纯依靠所谓的“子以母贵”。【注6】【注7】

【注6】初,帝以太子不慧,恐不堪为嗣,常密以访后;后曰:“立子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也!”
【注7】上疑太子仁弱,密谓长孙无忌曰:“公劝我立雉奴,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无忌固争,以为不可。

在康熙47年一废太子前,你能从清朝官方史书上找出康熙帝玄烨这样公开表达对皇太子胤礽能力不满的言语么?

一个皇太子的能力怎样,皇帝最有发言权,因为只有皇帝最关心自己的江山能否一世二世乃至万世的存续下去。而官僚们,不管嘴里说着多么冠冕堂皇的道理,他们在乎的都是自己的利益。

一个儿子能力怎样?他的父亲最有发言权,尤其是这个父亲还是至高无上的皇帝。

而事实上,别说胤礽当太子的时候了,即使他被废黜后,康熙帝依旧对他的能力表达肯定。【注8】【注9】【注10】

【注8】朕初次中路出师,留皇太子办理朝事,举朝皆称皇太子之善。
【注9】皇太子胤礽,久践青宫,夙标誉望,克殚诚孝,笃守恪恭。
【注10】二阿哥何曾不好?二阿哥学问骑射艺能,并无可议之处。

这三次评价,分别是一废后和二废后的评价。

“英雄惜英雄”“英雄相惜”,能让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能力,长达40多年都持肯定态度的,绝不会是所谓因为他的出生,只会是因为他个人的能力,他本人足够优秀。

既然皇太子能力没任何问题,胤禩也没唐玄宗那样的水平,那从康熙帝的角度喜欢皇太子胤礽不喜欢胤禩有什么奇怪呢?

至于有部分大臣支持胤禩,跟康熙帝有什么关系?如果让那些大臣真的能选择,他们还想选择自己当皇帝呢,难道康熙帝就要把皇位也让出来?

历史上,唐太宗和唐玄宗都成功上位了,然而,历史上试图上位却万劫不复的失败者是数不胜数的。东吴孙权之子鲁王孙霸、西晋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囧、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唐太宗之子魏王李泰;唐肃宗之子越王李係;明成祖之子汉王朱高煦等等。如果古代无数政治强人做出来的皇权布局,能让你随便破局上位,那“家天下”早就消失了。

胤禔胤禩也许认为他们会是唐太宗唐玄宗那样的幸运儿,可是最终他们的名字只能与东吴鲁王孙霸、西晋八王、唐越王李係这些人放在了一起。


文章开头的提到的清承晋制,指的就是康熙朝立太子用的是晋武帝司马炎开创的制度,可以称之为“晋武帝模式”,这套模式与官僚政治成熟时,立太子后,就把其他皇子打发到封地去的“明太祖模式”所不同的就是。面对强大的贵族势力,不得不给太子配置强大的个人班底,以用于老皇帝去世后,太子登基时,能够有足够的势力对抗贵族集团。因为愚忠皇权的古人只存在于某些人的想象中,皇权之所以能够高高在上,是因为有巧妙的权力布局来牵制各方利益集团。在为太子配置了强大的东宫班底后,为了太子的势力不失去控制,皇帝不得不安排其他皇子牵制太子。俗称太子主政次子主军,或者太子次子并重。这套模式下还会辅以外戚势力、诸王势力对太子皇子的势力进行再牵制。康熙朝先用来牵制太子的是直郡王胤禔,复立太子后是贝勒胤禩。

这些被皇帝有意扶持,和太子争斗的皇子们,并不是皇帝当真对这些不是太子的皇子有多疼爱,才给予超乎常规的厚待。如大皇子胤禔,八皇子胤禩这样,被皇帝有意扶持,和太子竞争制衡的皇子们,在历史长河中数不胜数,如东吴孙权之子鲁王孙霸、后赵石虎之子石韬、唐太宗之子魏王李泰、唐肃宗之子越王李係、宋徽宗之子郓王赵楷、明成祖之子汉王朱高煦等等。他们的结局也都大同小异,因为面对巨大的权力诱惑时,他们总是想着能再上一步,就会取代太子成为皇位继承人,而最终他们大多成了万劫不复的乱臣贼子,所以诸葛亮郭子仪才被人传颂。


【注1】广城君郭槐,以贾后无子,常劝后使慈爱太子。贾谧骄纵,数无礼于太子,广城君恒切责之。及广城君病,临终,执后手,令尽心于太子,言甚切至。又曰:“赵粲、贾午,必乱汝家事;我死后,勿复听入。深记吾言!”后不从,更与粲、午谋害太子。《资治通鉴》

【注2】这位大拿是泪痕春雨

【注3】《旧唐书》

【注4】《史记》

【注5】《史记》

【注6】《资治通鉴·晋纪》

【注7】《资治通鉴》

【注8】【注9】《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四十八年

【注10】《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康熙五十七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老八胤禩为什么没能当上雍正王朝的太子,这事儿就得从头说起了,得把朝堂上的那些弯弯绕绕,还有八爷他自己的一些个事儿都捋一捋。这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慢慢聊。首先得说,咱们这位老八,胤禩,在康熙晚年那会儿,那可是风头正劲。他是良妃生的,良妃虽然位分不高,但那会儿康熙对她挺宠的。所以胤禩从小就得宠.............
  • 回答
    《雍正王朝》中的“八王议政”是贯穿全剧的重要情节,也是八阿哥胤禩集团走向衰败的关键节点。要说老八为什么会输,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他自身一系列的性格缺陷、政治策略失误,以及未能看清时局、抓准机遇所致。一、 根基不牢,缺乏绝对的合法性支撑: 血脉并非唯一优势: 尽管胤禩是皇帝的儿子,但康熙皇帝在.............
  • 回答
    《雍正王朝》中,老八胤禩逼宫那场戏,之所以只有王文昭和张廷玉敢站出来替雍正说话,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人性、权力格局以及角色本身的立场和能力。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剖析。首先,要明白这场逼宫的性质。老八他们并非真的想“逼宫”雍正退位,而是利用皇子病重、朝野动荡之机,集合亲信,意图逼雍正做出妥协,例如.............
  • 回答
    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中,关于隆科多举报六叔佟国维这件事,究竟是隆科多主动为之,还是佟国维授意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和深入探讨的情节。从剧情的脉络和人物的性格来看,我认为隆科多举报佟国维,是隆科多基于自身利益和对局势的判断,主动采取的行动,但其背后不排除受到佟国维间接的“点拨”或“暗示”,甚至可.............
  • 回答
    雍正王朝中,十七阿哥胤礼深夜来访,邬思道却劝雍正帝不见。这事儿可得好好说道说道。当时,雍正帝刚登基不久,内忧外患,如履薄冰。皇子之间的权力斗争,更是如影随形,稍有不慎,便可能被卷入漩涡。十七阿哥胤礼,年轻有为,又素来得人心,虽然之前没有像其他几位阿哥那样与雍正争夺得那么激烈,但其潜在的影响力,邬思道.............
  • 回答
    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中,康熙帝对皇位继承人的选择,绝非仅仅依靠一腔父爱或者一时的偏好,而是一场精心策划、步步为营的政治博弈。康熙皇帝以其非凡的政治智慧,通过一系列深思熟虑的布局,将他认为最适合继承大统的四阿哥胤禛推上了皇位。要详细说明康熙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分析:一、 严.............
  • 回答
    唐国强老师在《雍正王朝》中塑造的雍正皇帝,简直堪称是中国电视剧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角色。我至今还记得当年看这部剧时的震撼,特别是他站在那里,一言一行,都仿佛是从历史书中走出来的。要评价他的演技,我觉得得从几个维度来细说,也尽量不那么“官方”地说。首先,人物的复杂性与层次感。雍正这个人,本身就不是个简单.............
  • 回答
    《雍正王朝》中“雍正杀子”的情节,无疑是全剧中最令人心惊胆战、也最能引发争议的一个片段。我一直觉得,这不仅仅是剧情的推动,更是对权力残酷性、帝王心术以及人性复杂性的极致展现。咱们得从头捋捋,这个情节出现在哪儿,当时是个什么背景。那是老四(雍正)还没即位,还在跟八爷、十四爷争皇位的时候。他刚把那个生病.............
  • 回答
    《雍正王朝》和《大明王朝1566》都是中国历史剧中备受赞誉的经典之作,但从豆瓣评分以及观众的普遍反馈来看,《大明王朝1566》似乎更胜一筹。这其中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为何《大明王朝1566》评分 8.7 而《雍正王朝》为 7.9。核心差异:叙事重心与历史厚度 《大明王朝1566.............
  • 回答
    在《雍正王朝》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剧中,八阿哥胤禩(以下简称八爷)是一个极具复杂性和悲剧色彩的人物。他聪明、有才华、善于笼络人心,但最终却没能登上皇位,反而一步步走向衰败。要说八爷最失败的地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政治策略上的短视与摇摆不定: 缺乏明确的政治立场和核心理念: 八爷的政治.............
  • 回答
    雍正王朝里,上书房大臣面见皇上时的自称确实会因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礼仪问题,更折射出官场文化、君臣关系以及当时政治氛围的微妙之处。简单来说,这种称谓的变化,是臣子在表达对皇上的尊重、表明自己的身份和态度的同时,也试图在特定场合下,为自己争取一些灵活性或侧面表达一些意思。咱们不妨从几个.............
  • 回答
    雍正王朝里隆科多背叛佟国维,这绝对是剧中最令人扼腕叹息,也最引人深思的一段情节。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层面来捋一捋。首先,得说说这爷俩儿的背景和关系。隆科多和佟国维,那是佟家的两位当家人,而且是亲舅甥关系。佟国维是隆科多的舅舅,在朝中地位那是相当显赫,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是康熙皇.............
  • 回答
    《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作为两部极具影响力的历史正剧,在拍摄上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侧重点,共同奠定了“王朝剧”的标杆。虽然同属一个系列,但两部剧在诸多拍摄特点上又有所区别,体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物的命运和性格。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它们的拍摄特点: 《康熙王朝》的拍摄特点:《康熙王朝》作为开创性的作.............
  • 回答
    《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这两部剧,都是非常经典的国产历史剧,深受观众喜爱。它们在艺术表现上非常出色,但也的确在一些地方与史实有所出入。要说出入有多大,这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因为历史研究本身就是在不断修正和深化的过程中,而且电视剧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必然会有艺术加工的成分。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
  • 回答
    电视剧《雍正王朝》以其深刻的历史洞察、精良的制作和演员们精湛的演技,成为了一部经典的宫廷剧。剧中确实隐藏着许多意味深长的小细节,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和剧情层次,更能引发观众对历史、人性以及政治的深刻思考。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些我认为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1. 胤禛的“字”与身份的转变: .............
  • 回答
    《雍正王朝》与《康熙王朝》都是中国电视史上的经典之作,但如果一定要说“更胜一筹”,那么《雍正王朝》在许多观众心中确实拥有更高的评价。这并非否定《康熙王朝》的杰出,而是《雍正王朝》在几个关键维度上做得更为深刻和出色。下面将详细阐述为什么《雍正王朝》更能赢得“更胜一筹”的赞誉:1. 角色塑造的深刻性与复.............
  • 回答
    话说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里,邬思道这个人,那叫一个精明强干,鬼点子多得数不清。他辅佐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十八件要案,一件件都打点得服服帖帖,把个雍正皇帝推上了皇位,这功劳簿上,邬思道的名字绝对是头一份儿。可按理说,这君臣二人,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恩情可谓是.............
  • 回答
    在《雍正王朝》这部剧里,每当早朝前,咱们都能看到有太监甩着鞭子,在朝堂上“啪啪”作响,这场景可真是够劲儿。很多人看了都好奇,这甩鞭子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它可不是单纯地为了制造点响动,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清场”和“肃静”。你想啊,早朝可是国家大事,皇帝要处理的是军国大事,文武百官云集.............
  • 回答
    电视剧《雍正王朝》无疑是一部极其成功的历史剧,它以其精良的制作、深刻的人物塑造和扣人心弦的剧情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许多人对雍正皇帝的认知。然而,作为一部艺术创作,它在遵循历史大框架的同时,也为了戏剧效果和人物塑造,进行了一系列的改编和虚构,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与真实史料存.............
  • 回答
    说雍正“被吹上天”是因为《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绝非全部真相。电视剧的巨大影响力无疑是重要推手,但雍正本人的历史功绩和后世解读的演变,才是其“被吹上天”的根本原因。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仔细聊聊这个话题。首先,我们得承认,《雍正王朝》这部剧的魔力。这部剧是2001年的作品,由唐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