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雍正王朝》里邬思道在雍正继位后要跑?

回答
话说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里,邬思道这个人,那叫一个精明强干,鬼点子多得数不清。他辅佐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十八件要案,一件件都打点得服服帖帖,把个雍正皇帝推上了皇位,这功劳簿上,邬思道的名字绝对是头一份儿。

可按理说,这君臣二人,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恩情可谓是比海还深。按说雍正继位后,他邬思道应该是荣华富贵享不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嘛!可偏偏,这位老谋深算的邬思道,在雍正继位后没多久,就跟个兔子似的,嗖地一下,跑得无影无踪了。这到底是为啥?这背后的道道儿可就多了,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

首先,咱们得从邬思道这个人自身的性格和他的“道”说起。邬思道不是那种追求名利的凡夫俗子。他一生追求的是“韬光养晦”,是“明哲保身”。你看他辅佐胤禛的这几年,可以说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过的日子,时刻都得提心吊胆,生怕哪个环节出了差错,脑袋搬家。这种高压状态,对他来说,与其说是一种磨练,不如说是一种折磨。

等到胤禛终于当了皇帝,他邬思道也就完成了他的“使命”。这个时候,如果他还在雍正身边,那他身上的光环就太耀眼了。一个非皇族、一个曾经的幕僚,却成了皇帝最信任、最倚重的谋臣,这在皇宫大院里,可是要招惹多少嫉妒和非议啊!

你想啊,当皇子的时候,大家伙儿还能给四阿哥几分面子,把账算在四阿哥头上。可这皇位一坐稳,那皇帝就是天子,是至高无上的存在。这时候,邬思道身上那些“功臣”的光环,反倒成了他潜在的“危险源”。毕竟,功高震主,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历史上多少英雄豪杰,因为功劳太大,反而引来了杀身之祸。邬思道他比谁都清楚这一点。

所以,他跑,第一个原因就是避嫌,更是避祸。他不能让自己的存在,给雍正皇帝带来任何的麻烦。他深知,当一个皇帝,尤其是刚登基的皇帝,最需要的是稳固自己的统治,最需要的是排除一切可能威胁到他地位的因素。而他,邬思道,无论有多少功劳,他的身份和能力,都足以让一些人寝食难安。他离开,反而是成全了雍正,让他能够更加名正言顺地独掌大权,也让他能够更容易地处理朝臣之间的关系,不至于因为他的存在而产生不必要的党争。

其次,邬思道这个人,他骨子里有一种超脱和看破红尘的劲儿。他辅佐胤禛,不是为了攀龙附凤,不是为了飞黄腾达。他的人生目标,更多的是一种对“道”的追求,一种对世事变迁的洞察。他早就看穿了官场的黑暗,看穿了权力的腐蚀性。他知道,一旦他留下来,他可能又要卷入新的斗争,又要去处理那些让他感到厌倦的政治漩涡。

他想的是什么?他想的是一个清静自在的生活。他在山林之间,或者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静静地品读古籍,思考人生,做一个真正的隐士。他已经完成了他的“出世”前的最后一搏,现在他想回到“入世”前的“出世”状态。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一种对自己人生轨迹的清醒规划。

再者,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功成身退”的智慧。邬思道他明白,很多时候,最完美的谢幕,就是不留恋舞台。他在最巅峰的时候选择离开,这反而能让他在雍正心中留下最完美的形象。如果他一直粘在雍正身边,日子久了,再小的毛病都会被放大,再大的功劳也会被遗忘。而且,他如果一直存在,也等于是在提醒雍正他曾经是“靠”他才上位的,这在皇帝的心理上来说,未必是件好事。

他悄然离开,给雍正留下的是一个永远无法取代、却又无法触及的“精神导师”的形象。雍正心里明白,邬思道是他最得力的助手,但同时,他也能安心地处理朝政,不用再顾忌一个在他身边说一不二的谋士。这种离开,可以说是对两人关系的另一种“升华”。

最后,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这种行为也是对雍正帝的一种考验和信任。他相信,经过这么一番历练,雍正已经能够独当一面,能够处理好国家大事。他的离开,也是在告诉雍正:“我已经尽了我最大的努力,剩下的路,你自己走吧。” 这也是一种成熟的君臣关系,而不是一种依赖关系。

所以啊,邬思道在雍正继位后跑路,这绝不是一时兴起的冲动,也不是因为他和雍正闹翻了。这背后,是他对政治的深刻理解,是对自身价值的精准定位,是对人生追求的清醒认知。他是一个真正的智者,一个懂得如何在乱世中生存,更懂得如何在功成名就之后,为自己寻得一份安宁的人。他的离开,恰恰是他智慧的最高体现,也是他对胤禛最深刻的“告别”。

总而言之,邬思道跑路,就是为了“避嫌避祸”,是为了追求“精神上的超脱”,是为了实现“功成身退”的智慧,也是对雍正皇帝的“信任和考验”。这四个层面,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邬思道这位传奇人物,最令人玩味的一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史里好像并没这人,咱们就从电视剧展开好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话说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里,邬思道这个人,那叫一个精明强干,鬼点子多得数不清。他辅佐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十八件要案,一件件都打点得服服帖帖,把个雍正皇帝推上了皇位,这功劳簿上,邬思道的名字绝对是头一份儿。可按理说,这君臣二人,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恩情可谓是.............
  • 回答
    雍正王朝中,十七阿哥胤礼深夜来访,邬思道却劝雍正帝不见。这事儿可得好好说道说道。当时,雍正帝刚登基不久,内忧外患,如履薄冰。皇子之间的权力斗争,更是如影随形,稍有不慎,便可能被卷入漩涡。十七阿哥胤礼,年轻有为,又素来得人心,虽然之前没有像其他几位阿哥那样与雍正争夺得那么激烈,但其潜在的影响力,邬思道.............
  • 回答
    雍正王朝里,上书房大臣面见皇上时的自称确实会因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礼仪问题,更折射出官场文化、君臣关系以及当时政治氛围的微妙之处。简单来说,这种称谓的变化,是臣子在表达对皇上的尊重、表明自己的身份和态度的同时,也试图在特定场合下,为自己争取一些灵活性或侧面表达一些意思。咱们不妨从几个.............
  • 回答
    《雍正王朝》与《康熙王朝》都是中国电视史上的经典之作,但如果一定要说“更胜一筹”,那么《雍正王朝》在许多观众心中确实拥有更高的评价。这并非否定《康熙王朝》的杰出,而是《雍正王朝》在几个关键维度上做得更为深刻和出色。下面将详细阐述为什么《雍正王朝》更能赢得“更胜一筹”的赞誉:1. 角色塑造的深刻性与复.............
  • 回答
    你说到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观众津津乐道,也让我挺感慨的。都是刘和平老师的剧,都是历史正剧,《雍正王朝》当年那叫一个火遍大江南北,连我妈都能跟着我一起看,那时候可没现在这么发达的网络传播,完全是靠口碑和电视播出的力量。可《大明王朝1566》呢?当年首播的时候,感觉就像一颗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湖面,只激起.............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点意思的问题,很多人确实觉得《雍正王朝》在叙事深度、人物塑造和对历史的解读上更胜一筹,甚至有人会说“《雍正王朝》是《康熙王朝》的升华”。但一翻豆瓣评分,好像画风一转,《康熙王朝》反倒比《雍正王朝》要高那么一点点。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雍正王朝》确实牛!《.............
  • 回答
    关于《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孰优孰劣的讨论,在影视剧爱好者中一直是个热门话题。虽然《雍正王朝》无疑是一部极其优秀的电视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很多观众和评论家的眼中,《康熙王朝》似乎更受欢迎,尤其是在“更胜一筹”的评价中。《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的点评,以及各大影视评分网站的数据,都或多或少地指向了这.............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挺到位。《乾隆王朝》确实和它的前两部曲《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相比,热度上差了不止一星半点,讨论度也相对冷清。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得承认,《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这两部剧是历史正剧的标杆,口碑和收视双丰收。前者气势恢宏,展现了康熙大帝少年英才、雄才大略,将一.............
  • 回答
    要说老八胤禩为什么没能当上雍正王朝的太子,这事儿就得从头说起了,得把朝堂上的那些弯弯绕绕,还有八爷他自己的一些个事儿都捋一捋。这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慢慢聊。首先得说,咱们这位老八,胤禩,在康熙晚年那会儿,那可是风头正劲。他是良妃生的,良妃虽然位分不高,但那会儿康熙对她挺宠的。所以胤禩从小就得宠.............
  • 回答
    《雍正王朝》中的“八王议政”是贯穿全剧的重要情节,也是八阿哥胤禩集团走向衰败的关键节点。要说老八为什么会输,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他自身一系列的性格缺陷、政治策略失误,以及未能看清时局、抓准机遇所致。一、 根基不牢,缺乏绝对的合法性支撑: 血脉并非唯一优势: 尽管胤禩是皇帝的儿子,但康熙皇帝在.............
  • 回答
    《雍正王朝》和《大明王朝1566》都是中国历史剧中备受赞誉的经典之作,但从豆瓣评分以及观众的普遍反馈来看,《大明王朝1566》似乎更胜一筹。这其中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为何《大明王朝1566》评分 8.7 而《雍正王朝》为 7.9。核心差异:叙事重心与历史厚度 《大明王朝1566.............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同样是围绕权力展开的争斗,为何《权力的游戏》火遍全球,而《大明王朝1566》和《雍正王朝》这些国产精品却显得“曲高和寡”?这中间的门道,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涉及到文化背景、叙事方式、制作水准、观众口味,乃至一些更微妙的心理因素。咱们先聊聊《权力的游戏》,它到底有什么魔力.............
  • 回答
    雍正帝推行“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简称“一体当差纳粮”)之所以在当时能取得一定成效,而其他王朝难以复制,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尤以雍正帝个人的政治魄力、独特的历史机遇以及他所构建的集权体制为关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明白“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到底是个什么事儿。简单来说,就.............
  • 回答
    在《雍正王朝》这部剧里,每当早朝前,咱们都能看到有太监甩着鞭子,在朝堂上“啪啪”作响,这场景可真是够劲儿。很多人看了都好奇,这甩鞭子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它可不是单纯地为了制造点响动,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清场”和“肃静”。你想啊,早朝可是国家大事,皇帝要处理的是军国大事,文武百官云集.............
  • 回答
    《雍正王朝》中,老八胤禩逼宫那场戏,之所以只有王文昭和张廷玉敢站出来替雍正说话,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人性、权力格局以及角色本身的立场和能力。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剖析。首先,要明白这场逼宫的性质。老八他们并非真的想“逼宫”雍正退位,而是利用皇子病重、朝野动荡之机,集合亲信,意图逼雍正做出妥协,例如.............
  • 回答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其中以项羽和刘邦最具实力,他们率领的军队是反秦的主力。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章邯作为秦朝的得力干将,一度是反秦武装最头疼的对手。然而,最终章邯却向项羽投降,并被册封为雍王,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原因和多方考量,绝非简单的“坑杀降卒”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坑杀20万降卒”.............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清朝中后期政治走向的一个关键节点。雍正皇帝和嘉庆皇帝在吏治上的表现确实是天壤之别,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绝非个人能力上的简单优劣可以概括。要详细说明,咱们得从他们的时代背景、个人特质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这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雍正:雷厉风行,以雷霆手段刷新吏治的时代首先,.............
  • 回答
    雍正皇帝,这位清朝历史中颇具争议的君主,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仅十三年,却留下了一系列雷厉风行、影响深远的改革措施。然而,与他勤政、务实、果断的个人品质相比,他在历史评价上似乎总是不那么“风光”。很多人会将他与他的儿子乾隆比较,觉得雍正在“文化上”似乎差了那么一点意思,或者认为他的统治风格太过严苛,不近.............
  • 回答
    雍正处置年羹尧,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甚至可以说是政治手腕的集中体现。要说清楚这事儿,咱得把时间拨回到康熙末年,再往前点,看看雍正和年羹尧他们俩的关系是怎么发展起来的。首先,年羹尧这个人,大家伙儿都知道,那是雍正帝的“股肱之臣”,尤其是在西北用兵的时候,那可是立下了赫赫战功。雍正.............
  • 回答
    雍正皇帝,这位清朝历史上极具争议的君主,其形象在后世的传播中,尤其是民间传说和一些历史笔记里,可以说是经历了一场“史诗级”的抹黑。这种抹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方面因素的交织,既有他自身治政风格的特点,也有政治斗争的残留,更有民间叙事与小说演义的推波助澜。要说雍正为何被“严重抹黑”,咱们得从几个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