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诸多影视剧排名《雍正王朝》不如《康熙王朝》?

回答
关于《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孰优孰劣的讨论,在影视剧爱好者中一直是个热门话题。虽然《雍正王朝》无疑是一部极其优秀的电视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很多观众和评论家的眼中,《康熙王朝》似乎更受欢迎,尤其是在“更胜一筹”的评价中。《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的点评,以及各大影视评分网站的数据,都或多或少地指向了这一点。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排名”上的差异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太多复杂且微妙的因素,远不止简单的“喜欢”与“不喜欢”。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细致地分析:

一、 历史人物的魅力与时代背景的承载:

康熙:千古一帝的宏大叙事与个人魅力
“大一统”的开创性: 康熙皇帝的一生,恰恰是中国历史从分裂走向集权的关键时期。他平三藩、收台湾、驱逐沙俄,完成了民族的统一和国家的整合,这本身就是一段波澜壮阔、充满史诗感的历程。电视剧《康熙王朝》抓住了这一点,将康熙塑造成一位力挽狂澜、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观众很容易被这种开创性的历史伟业所吸引。
“少年天子”的成长与蜕变: 电视剧从康熙年轻时登基,在孝庄皇后的辅佐下逐渐成熟,最终成为一代明君的过程,展现了他“少年老成”的政治智慧、“仁爱”的统治理念,以及面对内忧外患时的决断与担当。这种人物的成长弧光,非常具有戏剧张力,也更容易让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崇敬感。
多线并行的宏大格局: 《康熙王朝》不仅仅是讲一个皇帝的故事,它还涉及到君臣关系、国家治理、民族矛盾、外交斗争等多个层面,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历史画卷。观众在观看时,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一个伟大王朝初期的勃勃生机。

雍正:改革的艰难与政治斗争的深刻
“孤臣”的改革与牺牲: 雍正皇帝最显著的标签是“改革者”。他以雷霆手段整顿吏治、推行新政,如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秘密立储等,这些改革对于后世清朝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些改革触动了太多既得利益集团,使得他的统治充满了挑战和争议。电视剧《雍正王朝》非常忠实地展现了这一点,但这种“深刻”和“复杂”反而可能让一些观众感到沉重,难以像《康熙王朝》那样获得纯粹的“爽感”。
政治斗争的残酷与孤独: 雍正王朝的核心是围绕着权力斗争展开的。无论是即位之初的“九子夺嫡”遗留问题,还是其在位期间对贪腐和特权的严厉打击,都充满了阴谋、算计和残酷的政治较量。这种“黑暗面”的展现,虽然真实深刻,但对于追求轻松观影体验的观众来说,可能会显得压抑。雍正本人也被塑造成一位“孤臣”,这种“孤”也让他的形象少了几分亲和力。
历史评价的两极分化: 历史上对雍正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赞其勤政、有为,有人批其刻薄、多疑。这种争议性也体现在电视剧中,虽然剧集力图展现其复杂性,但其改革的艰辛和政治斗争的血雨腥风,让观众很难像对待康熙那样,形成一个简单而光辉的英雄形象。

二、 叙事风格与观众的观影期待:

《康熙王朝》:大气磅礴的史诗感与人物塑造的“光环”
宏大叙事与英雄主义: 《康熙王朝》在叙事上更偏向于宏大叙事和历史正剧的风格,尤其强调康熙这位“千古一帝”在关键历史时刻的个人作用。电视剧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慷慨激昂的台词,以及陈道明老师炉火纯青的表演,成功塑造了一个近乎完美、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康熙形象。这种“大写的人”的塑造,更容易赢得观众的崇拜和喜爱。
情感表达的直接与有力: 剧中的情感表达相对直接而有力,无论是康熙的忧国忧民,还是他对大臣的信任与疏远,都清晰地传递给观众。一些经典桥段,如“怒斥群臣”、“围场射猎”等,都充满了戏剧张力,让观众看得热血沸腾。
对“盛世”的描摹: 尽管《康熙王朝》也展现了当时的困难,但总体上给人一种国家蒸蒸日上的感觉,这种“盛世”的氛围更容易让观众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雍正王朝》:现实主义的深刻与人物性格的“棱角”
深刻的政治寓言与权谋斗争: 《雍正王朝》更侧重于展现一个王朝内部的政治生态和权力运作。它深入到官场的细枝末节,揭示了腐败、私利、派系斗争等现实问题,并通过雍正的改革来探讨如何治理国家。这种深刻的洞察力和对人性的复杂描摹,让这部剧更像是一部政治寓言,而非单纯的帝王传记。
人物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剧中的人物,包括雍正本人,都不是非黑即白的。他们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有自己的立场和动机。例如,张廷玉的圆滑,年羹尧的刚愎自用,李卫的机灵,都在历史的框架下展现得淋漓尽致。雍正本人更是充满了矛盾:他勤政到近乎偏执,但也被指责为刻薄寡恩;他铁腕反腐,但也加速了人才的流失。这种复杂性让角色更加真实,但也可能让一些观众觉得不够“爽快”。
对历史的“反思性”: 《雍正王朝》并非一味歌颂,而是对历史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反思。它展现了改革的艰辛,也揭示了改革可能带来的代价。这种反思性或许会让一些观众觉得不够“解压”,甚至有些沉重。

三、 演员表演与角色塑造的契合度:

陈道明饰演的康熙: 陈道明老师塑造的康熙,几乎成为了无数观众心中“康熙”的标杆。他将康熙的英明神武、深沉睿智、仁爱宽厚展现得淋漓尽致,其强大的气场和对角色的精准拿捏,为《康熙王朝》增添了无数光彩。观众很容易被陈道明“自带光环”的表演所折服。
焦晃饰演的雍正: 焦晃老师的雍正同样是艺术高峰。他以一种内敛、深沉、充满力量的方式,展现了雍正的复杂性。然而,与陈道明老师那种外放式的帝王气概相比,焦晃的表演更具内秀,他将雍正的隐忍、孤独、以及内心的煎熬通过眼神和微表情传达出来,这种表演的张力非常强大,但对于一些追求直接情感宣泄的观众来说,可能不如陈道明的康熙那样“抓人”。

四、 观众群体的偏好与时代背景下的文化诉求:

《康熙王朝》:更符合大众对“明君”的期待
在信息相对不那么发达的年代,大众对于历史人物的认知往往更倾向于简单、光辉的英雄形象。《康熙王朝》所呈现的康熙,正是大众心中“明君”的理想化代表:文韬武略,心怀天下,受到百姓拥戴。这种积极的叙事和正面的人物形象,更容易获得广泛的喜爱。
其大气磅礴的叙事风格,也更容易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包括一些对历史不那么了解的普通观众。

《雍正王朝》:更受对历史和政治有一定理解的观众青睐
《雍正王朝》的观众群体,可能对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或者对政治、权力运作有更多的思考。他们更能欣赏剧中对政治斗争的深刻揭示,对人物复杂性的刻画,以及对历史事件的细致还原。
该剧更像是一部“需要思考”的剧,它的魅力在于其深度和内涵,而非简单的观赏性。这种属性,使得它在特定观众群体中拥有极高的口碑和忠诚度,但可能不如《康熙王朝》那样“出圈”。

总结来说,之所以有许多影视剧排名《雍正王朝》不如《康熙王朝》的现象,并非是《雍正王朝》不好看,而是:

1. 《康熙王朝》的叙事更符合大众对“帝王史诗”的期待,更具宏大叙事和英雄主义色彩,人物形象更光辉,情感表达更直接有力,更容易获得普遍的喜爱。
2. 《雍正王朝》则更侧重于现实主义的深刻描绘,展现了改革的艰辛和政治斗争的残酷,人物复杂且具有争议性,更考验观众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其“深刻”和“真实”反而可能让部分观众感到沉重或压抑。

这就像是品尝美酒,有人喜欢醇厚浓郁的红酒(雍正王朝),有人则更偏爱清冽爽口的白酒(康熙王朝),口味不同,欣赏的角度也不同。《雍正王朝》所展现的深度和复杂性,在很多资深观众心中是无与伦比的,但从大众传播和观影接受度来看,《康熙王朝》可能更胜一筹。两者都是不可多得的经典,只是吸引的群体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截止到2021年2月,两剧在豆瓣评分均为9.2,不过康熙王朝曾经比雍正评分高倒是真的。

这俩剧都是当年的爆款,不过就现在的观赏体验来看,显然是新世纪拍摄的康熙王朝看着更“舒服”,注意,此处只针对电视剧而言,不考虑史实等因素

一个是画面更清晰,色调更明亮,这个很重要,雍正王朝色调昏暗看着累(印象中康熙王朝是我国第一批高清电视剧)

一个是节奏变得更快,看着比较放松,毕竟大多数人看电视剧是图个休闲不是烧脑

这俩剧的情节其实已经和二月河关系不大了,二月河的小说只是提供了个基本设定,甚至连导演的色彩都不是那么浓,这俩剧都是有着编剧鲜明个人风格的电视剧。

雍正王朝和大明王朝1566,北平无战事一样,是刘和平的历史寓言,典型的刘式慢节奏,暗线多,细节多,台词高深(有的时候甚至有点故作高深,这是典型的刘和平的风格)不仔细琢磨容易看不懂,相比之下康熙王朝是朱苏进的爽文,人物关系简单,网文风格的权谋,甭管对不对吧,反正看的是不用太过脑子

虽然康熙王朝bug一堆,但不能否认它作为演义性质的电视剧是很优秀的,优点有:

节奏适当,线索清晰,康熙童年,擒嗷拜,平三藩,收台湾,征葛二蛋,去世,穿插康熙和几个女人的恩怨情仇,俩儿子的争位,俩大臣的党争,俩妃子的宫斗,康熙怒斥贪腐,快刀斩乱麻,叙事明白轻快。应该说朱苏进很擅长做这种事,就是把人物关系尽可能简单化,甚至删掉大量重要人物,把几个人的事迹合并给一个人,让一个电视剧里尽可能包含更多的内容还不至于烧脑或拖沓,江山风雨情,朱元璋乃至臭名昭著的新三国都是这样。

当然,硬伤也多,我孝庄,五百年前铁木真入关灭北宋,宝日龙梅强暴康熙,以及九子夺嫡变成两子夺嫡,准格尔愣是编出一个篮齐格格和阿密达大汗,弄了个和清朝和平共处大团圆(葛尔丹策灵和策妄阿布拉坦表示:……),容妃被送去洗厕所,这种剧情简单粗暴或经不起推敲的地方太多了,当然,如果你不细琢磨,这些可以当做不存在。毕竟乔家大院里都道光年间了还有准格尔呢……电视剧,特别是我国和美国的历史剧,当真你就输了,嗯美剧也喜欢胡说八道,反正中国人对西方历史也不了解看不出来,沙雕美国人对西方历史同样不了解也看不出来,康熙王朝同理,其实作为电视剧满足叙事清晰节奏适当扣人心弦,就是合格的电视剧,真想学知识应该去看书才对。

然后康熙王朝在朱苏进的电视剧里其实是硬伤最不多的,至少时间线没bug,江山风雨情里陈圆圆在天启七年出生,李自成造反时她就16了,人物形象也还算符合民间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加上朱苏进讲故事的能力确实不错,还有陈家林大导演把关,分数高也在情理之中。

康熙王朝的优点正好是雍正王朝的缺点,反过来讲雍正王朝的优点也正好是康熙王朝的缺点。

雍正王朝节奏慢,人物多,台词深奥,剧情从来点到为止,甚至全剧高潮的八王逼宫,双方交锋也是绵里藏针,最后一句送三位王爷回家就打发了,看着不爽,和老百姓认知中的皇帝一怒杀你全家的印象非常不符合,但人物形象更贴近史实,没有那么多虚构人物(相比之下康熙王朝小一半主角是虚构的)言谈举止文雅考究颇有古风,对权谋的理解也深刻。

康熙王朝对皇帝的理解是,皇帝就要刻薄寡恩,杀伐果断,无情无义,别问为啥,问就是你功高震主,问就是皇帝心思你别猜,类似于皇帝种地金锄头(然而历史上的康熙对功臣恰恰还不错,甚至有些放纵,例如李光地最后明明以大学士、吏部尚书终,电视剧里硬是给莫名贬去当县令了,别问为啥,问就是兔死狗烹,朱苏进对权谋的理解确实是地摊级)

雍正王朝对皇帝的理解是,皇帝刻薄寡恩无情无义应该有着更高的追求,比如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革除积弊为了江山永固

显然是后者立意高,但还是那句话,作为电视剧叙事节奏慢就肯定得承担一部分没耐心的观众看不下去的后果。

结尾PS,很多人不喜欢康熙王朝的原因主要是胡编乱造的太多外加所谓脸谱化的无脑吹康熙,但其实这个问题在其他历史剧里也同样存在,而我国半数以上历史剧不仅胡编乱造,连清晰的、全须全尾的讲一个故事都办不到,要么就是打着历史剧的幌子泼狗血爱情剧,在一堆草鸡里康熙王朝不说是鹤,好歹也是只鹅

比如《万历首辅张居正》,开幕雷击,为了突出张居正,高拱直接变成谄媚大奸臣,而且张居正那个刚正不阿呕心沥血的形象比康熙还脸谱化……而且除了唐国强饰演的张居正,其他角色不知道是不是收音的问题,说话都像喉咙被糊住一样模糊不清

再比如《汉武大帝》,这个剧倒是不错,但叙事私以为太散乱,宫廷斗争,开疆拓土和爱情戏驳杂不清(当然胡枚导演的剧或电影很多都有这个问题)远不如康熙王朝紧凑,更像是华服展,剧情什么的,反正我看一遍下来没觉得刘彻有啥雄才大略,就靠头铁外加运气好,台词硬伤比康熙王朝还多

其余如《大汉天子》一类“历史剧”,很多都分不清重点,康熙王朝有感情线但感情线是支线,很多历史剧会给人天下大事都是为了抢女人争风吃醋导致的

还有《乾隆王朝》,外号和珅传

《嘉庆王朝》,非常遵守正史,但流水账

这么一比康熙王朝是不是还不错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