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春秋时期为什么诸侯军队能随意穿越别国境内?

回答
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军事行动确实比后世要自由得多,诸侯军队得以随意穿越别国境内,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的历史语境中去,抛开后世那种森严的国家主权观念。

首先,我们得明白,春秋时期所谓的“国”和我们今天理解的国家概念是不同的。那时的“国”,更像是贵族家族的封地,是周天子分封给各个诸侯的领地。诸侯对自己的领地有相当大的自主权,但同时又隶属于周天子这个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这种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结构,决定了各国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国与国之间的对等关系。

一、宗法制下的“兄弟之邦”与礼乐秩序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虽然各自为政,但很多国家之间都存在着亲缘关系。比如,宋国是商朝的后裔,卫国和鲁国是周公的后代,陈国也是周公的后代。这些国家之间往往是“兄弟之邦”,有着共同的祖先和文化渊源。

在这种“兄弟”关系下,跨国军事行动,尤其是为了声援或讨伐共同的敌人,或者为了维护“天下秩序”(尽管这个秩序已经开始崩坏),是可以被理解的。大家共同遵循一套“礼乐”制度,这套制度虽然在春秋时期被打破得厉害,但仍然是维系政治合法性和社会秩序的重要精神纽带。

当一个诸侯国受到侵犯,或者有人违背了“礼”的原则,其他诸侯国可以以“替天行道”或者“救邻之急”的名义出兵。在这种情况下,借道他国,或者与邻国合作夹击敌人,是相对容易被接受的。你不能指望一个拥有同宗血脉的诸侯,为了所谓的“国界”而袖手旁观,尤其是在大义当前的时候。

二、周天子的名义与号召力

虽然周天子的权威在春秋早期就已经大不如前,但他仍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当周天子发布“王命”,号召诸侯出兵,或者调解诸侯之间的争端时,各诸侯国是不能轻易违抗的。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响应天子的号召,诸侯军队穿越别国境内去勤王或者参与会盟,是符合当时的政治逻辑的。当然,这种“穿越”也并非完全不打招呼,通常会征得被穿越国家的同意,或者至少是以一种较为友好的姿态。被穿越的国家,如果不同意,也可能面临政治压力,甚至被指责为“不顺王命”。

三、军事实力与战略需求

春秋时期,各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战争的规模和性质也逐渐扩大。为了在战争中取得优势,诸侯国需要灵活运用兵力,占据有利地形。

1. 迂回包抄与战略纵深: 很多时候,直接进攻敌人会遇到坚固的城防或者地形的阻碍。这时,通过盟友或邻国的领土进行迂回包抄,可以避开敌人的正面防御,从侧翼或后方发起攻击,从而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比如,齐国要攻打鲁国,可能会借道宋国或者卫国,从鲁国最薄弱的方向发起进攻。
2. 追击溃敌: 当击溃敌军后,为了彻底歼灭敌人,追击部队往往需要穿过敌军的国土,甚至进入邻近的友邦,直到将敌人赶尽杀绝。这时候,边界的界限就没有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战场上的军事目标。
3. 军事援助与结盟: 当一个诸侯国需要援助时,盟友军队为了及时赶到战场,自然需要快速通过他国的领土。这种援助往往是根据盟约进行的,被援助国也有义务为援助国提供便利。

四、缺乏明确的国家边界与主权意识

与现代国家不同,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疆界”概念并没有那么清晰和牢固。领土往往是围绕着城市和人口聚居区来划分的,很多地区是未开发的或人烟稀少的。这种模糊的边界使得军队的穿越更容易,因为你很难说清楚“这是谁的领土”,或者“我们不能踏入这里”。

更重要的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主权观念在春秋时期几乎是不存在的。诸侯效忠于周天子,而非完全独立于他国之外。这种“臣属”关系,使得各国之间的交往,包括军事行动,更多的是一种“宗族内部”的事务,而不是“国家对国家”的事务。

五、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虽然礼乐制度还在,但春秋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最根本的还是“力”和“势”。强大的诸侯国,比如齐桓公、晋文公,他们有能力在各国之间施加影响力,甚至强制要求他国允许军队过境。

如果一个国家实力强大,并且有明确的军事意图,那么他们穿越别国领土的障碍就会小很多。而被穿越的国家,如果实力不如对方,或者与对方是盟友,那么通常会默许,或者至少不敢公开阻止。一旦阻止,可能就会招致军事报复。

举个例子来说明:

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争霸,常常需要在更广阔的区域调动军队。如果晋国要攻打一个靠近楚国的附庸小国,而这条路线必须经过另一个相对中立的国家,比如郑国。晋国可能会以“声讨楚国侵犯王室”或者“共同防御楚国扩张”为名,要求郑国允许军队过境。郑国如果实力不如晋国,或者与晋国是盟友,就可能同意。就算郑国不情愿,也很难拒绝晋国的要求,否则可能自己也成为晋国的目标。

再比如,齐国要援助鲁国对抗莒国,如果齐军的最近路线需要经过卫国,齐国会向卫国提出请求。卫国考虑到齐国的强大以及与鲁国的亲密关系,很可能会同意。卫国也有义务在战争时期支援盟友,如果拒绝,也可能被视为“不仁不义”,影响自己的国际地位。

总而言之,春秋时期诸侯军队随意穿越别国境内,是那个时代特殊政治结构(宗法制、分封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周天子)、军事战略需求、模糊的疆界概念以及逐渐弱化的礼乐秩序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与后世那种严格区分国界、强调国家主权的观念是截然不同的。军事行动更多地是在一个相对松散的政治联盟内部进行的,或者是在“实力至上”的原则下进行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锦熙 邀请。反对鬼狂歌的回答,支持汉唐天的回答。我在另一个回答中提到了西周春秋的国家地图,呈现的是多个点的形态;而到战国国家形成了面的形态,也才有了相对明确的国界线。所以严格来说,诸侯军队随意穿越的也不是国境。 林屋公子:周只是战胜了商,为何可以大封宗室功臣于东方?

1、其实玩过《帝国时代》的朋友,都很好理解为什么早期国家是一个点或者多个点的形态。农民被派遣去挖矿伐木,离城镇中心之间都是很大空地。而你限于当时的人、财、物,早期根本没有能力建设城墙,来把经济区域和城镇中心围起来,所以往往是对城镇中心和经济区域分别保护。你实际占领的区域实际上就是你的国家;而在你多个据点中间的空地,只要你没有足够兵力驻守,敌人是可以随便进出的,当然也不能算入你的国境。

2、回到西周时期,西周的分封其实就是“蛮夷”之中插入若干“华夏”势力,那么在当时国家一定都是比较狭小的。《孟子·告子下》说“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说“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齐晋秦楚,其在成周甚微,封或百里,或五十里”。齐国在分封时还与莱夷争夺都城营丘、鲁国分封后也与徐戎多次血战。尽管金文有土地纠纷的记载,但这只是发生在近王都的土田。

3、春秋时期随着辟土服远的军事活动,很多国家从一个点(国都)变化为多个点(国都+县邑/采邑)。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不少随意穿越的例子,比如大家熟悉的秦国三帅伐郑、楚庄王成周问鼎,完全没经历攻城掠地就轻松抵达对方国都。甚至很多所谓的边塞也形同虚设,顾栋高《春秋大事表》的《春秋列国不守关塞论》就列举了很多案例。这些都证明领土国家还没有形成,就算到春秋末年,宋郑之间仍然有弥作、顷丘、玉畅、嵒、戈、钖等六块空地。

4、认为西周诸侯、大夫分封有明确界限,明显是受到《周礼》的影响。战、汉儒生把西周看作一个大一统王朝,那么后世出现各种真真假假的制度和设想,自然全部算在总设计师周公身上,这是一种托古改制的理念。既然在他们心里西周是领土制国家,既然天子—诸侯—大夫井然有序,那么剩下的就是切蛋糕一样划分界限了。实际上如上所述,西周是国野国家;诸侯分封大夫也只可能发生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春秋时期,而一国一城的西周诸侯是没必要分封的。

5、题主最后列举的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发,实际上个标准的民间故事。在《左传》中,根本没有提伍子胥过昭关,而且伍子胥也是先到宋郑再到吴国。到《吕氏春秋》才有了过昭关的说法,之后被《史记》所沿袭。再往后面的野史《吴越春秋》,又虚构了伍子胥碰见渔父和击濑女的故事;到了小说《东周列国志》中,才有伍子胥一夜白头的说法。可见伍子胥过昭关,是个经过历代层累的传说故事,不能以此作为证明楚国边防森严的证据。

6、另一个广为人知的齐、燕移动边界的故事,又是个标准的寓言故事。我在之前的回答也有提到过 林屋公子:春秋时燕国在干嘛?为何没有任何存在感?战国又是怎么跟齐国结下怨的? 在《左传》中,齐桓公救助的燕国实际上是南燕,也没有提到两国存在边界。战国时期南燕早已灭亡,戎狄也已经被压制在北方,所以这个故事才被移植到北燕身上,由此诞生了老马识途等一系列传说。而北燕和齐国的交界,也正是战国才形成的。

上图出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图出自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很明显,国与国之间的国界线根本是不存在的。很多网图,不靠谱。

===================================

补充:本来只是反对一下当时的高票,没任何过激的语言。没想到引来答主鬼狂歌在评论区疯狂秀下限,那么就请大家看完回答后,有兴趣可以移步到评论区,了解一下这位世界历史圈第一高人,毕竟他敢间接喷顾颉刚和杨伯峻是连《列国志》都不熟的历史柯南。他要说自己第二,谁敢自称第一呢?

===================================

再补充:评论区一些朋友不太懂什么是国野国家,这里稍微解释下。国就是周人居住区,国以外统称野。国野是国与非国的意思,不是城和乡的意思。所以在典型西周国野形态中,国界线是国和野的界线,不是国和国的界线。而就算到春秋时期,国野界限开始消失,国有了一定的区域概念,但依然没有形成领土国家。春秋初年的国仍然有国都含义: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军事行动确实比后世要自由得多,诸侯军队得以随意穿越别国境内,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的历史语境中去,抛开后世那种森严的国家主权观念。首先,我们得明白,春秋时期所谓的“国”和我们今天理解的国家概念是不同的。那时的“国”,更像是贵族家族.............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头说起,不能只看表面上的数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动辄暴兵几十万”和明朝萨尔浒“十二万都费劲”,这背后牵扯到的方方面面,可不是简单一句“生产力发达”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把那时候的实际情况一点点掰扯清楚。春秋战国时期:兵员的“来源”和“构成”首先,我们要明白,春秋战国时期所谓的“几十万大.............
  • 回答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能够集结几十万大军,而明朝后期,像萨尔浒战役这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却显得捉襟见肘,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简单来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生产力发达”就能完全解释的。我们要从当时的社会结构、战争模式、后勤保障、政治动员能力以及信息传递效率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理解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个核心点。确实,当我们翻阅史书,看到对都城建设的描述时,常常会听到“规制”、“方正”、“中轴”这些词汇,似乎古代都城就应该是横平竖直、严谨对称的。但考古发掘出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遗址,却常常呈现出一种“形态各异的不规则平面”,这让我们不禁要问:为.............
  • 回答
    清朝的“秘密立储”制度,与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立嫡长子继位的情况,看似都打破了“长幼有序”的传统,但两者在根源、机制、社会背景以及最终导致的后果上,都有着天壤之别,这解释了为何前者相对稳定,而后者却频频引发剧烈动荡。首先,我们得理解“立贤不立长”和“不立嫡长子继位”这两个概念的差异。清朝的“秘密立储.............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霸主的称号确实存在一定的规律,但并非完全固定,而是随着时代发展、霸主身份以及其宣扬的政治目标而有所演变。总的来说,这些称号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并有其内在的逻辑和演变过程:一、 上古传承与宗法认同: “天子”的衍生物: 在周朝早期,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诸侯的地位是分封而来的。因此,早期的.............
  • 回答
    春秋时期之所以许多战争带有“礼仪性质”且不轻易灭国,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原因。这并非简单的“不打仗”,而是战争在当时社会结构和政治逻辑下的特殊表现形式。首先,我们得明白“礼仪性质”并非指战场上双方彬彬有礼、你敬我让。它更多地体现在战争的发动、进行方式、以及战后的处理上,都受到当时.............
  • 回答
    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的惨剧,绝非偶然,而是当时政治生态、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波诡云谲、权力斗争白热化的时代真相。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礼崩乐坏:宗法制度的松动与周天子的权威衰落西周时期,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统治秩序虽然也有等级森严,但至少在.............
  • 回答
    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西部这片土地上,一支名为“戎狄”的族群能够盘踞二百余年,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一朝一夕或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要深入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看看当时的具体环境和各方力量的较量。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春秋时期的“戎狄”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单一民族,而.............
  • 回答
    春秋时期,群星璀璨,百家争鸣,涌现了无数影响深远的思想家。然而,纵观历史的长河,最终能像孔子和孟子那样,深刻地塑造中国文化和政治制度,并被后世万世尊崇的,却寥寥无几。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思想本身的魅力,也有时代的选择,更有历史的沉淀。一、 思想的普适性与现实关怀:孔孟.............
  • 回答
    这几个问题连起来看,确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们都涉及到古代战争中非常关键的“背叛”和“情报”环节,而且发生的时代跨度也很大。咱们一个一个来捋一捋,尽量说得细致点,就当咱们俩在这儿闲聊历史了。先说智伯水攻晋阳和韩魏背叛的事儿。这个事儿发生在战国初期,大概是公元前453年左右。当时啊,晋国被三家卿大夫——.............
  • 回答
    春秋末期,天下风云变幻,旧的秩序摇摇欲坠,新的思潮涌动。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变法图强的想法并非凭空而降,而是源于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矛盾,以及人们对未来的思考和期盼。一、 礼崩乐坏,旧的秩序不再适用春秋时期,周朝的封建宗法制度已经走了下坡路。周天子威望扫地,诸侯国之间实力对比悬殊,战争频繁。传.............
  • 回答
    春秋航空为何不选择加入中航信,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技术接入问题,而是牵扯到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发展战略以及对自身市场定位的精准把握。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剖析春秋航空的运营逻辑和中航信在航空分销体系中的角色。首先,我们必须理解中航信(中国航空信息集团有限公司)是什么。简单来说,中航信是中国民航业最.............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人名字听起来“奇怪”,甚至像外文音译,这背后有着非常丰富和复杂的历史文化原因。这并不是简单的“外文音译”,而是古代中国姓名文化、民族融合、礼仪制度以及时代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姓、名、氏、字、号的演变与复杂性首先要明白,我们今天所理.............
  • 回答
    春秋晚期,赵氏作为晋国的六卿之一,确实如日中天,几乎掌握了晋国的实权。然而,进入战国前期,赵氏(后来成为赵国)在三晋(赵、魏、韩)中却显得最为弱势。这其中的原因复杂且多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详细分析:一、晋国“三家分晋”的背景与赵氏的起点:要理解赵氏的没落,必须先回顾晋国的“三家分 晋”。春秋.............
  • 回答
    要说春秋和战国时期战争性质的转变,得从那个时代的根子上来讲。简单来说,春秋时代就像是一群各有地盘的诸侯,他们虽然有矛盾,但总体上还认一个“老大”,那就是周天子。而战国时代,则是这个“老大”彻底没落,诸侯们之间不再讲究礼义廉耻,而是赤裸裸地拼实力,想把所有人都吞下去。春秋时期:争霸,为了“名义上的老大.............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名士名臣们在各国之间游走为官,这在当时并非“叛国投敌”或“不忠不义”之举,反而是一种普遍且被认可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结构、政治理念以及文化背景。一、 政治分裂与“国家”概念的模糊首先,春秋战国时期并非一个统一的“国家”概念,而是诸侯林立的时代。名义上,周天子.............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春秋时期政治格局和尊称演变的一个有趣侧面,其中牵涉到周礼、诸侯的实力以及时代的变化。我们不妨来仔细梳理一下。首先,要明确的是,在周朝的宗法制体系下,诸侯的最高尊称是“公”。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头衔,更是一种基于血缘和周天子册封的身份象征。周天子是“王”,而诸侯无论多么强大,其名义上的地.............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春秋战国时期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各国君主名字里“桓公”、“庄公”这样的称谓非常普遍。这可不是什么巧合,也不是什么“AI痕迹”,这背后是一套非常成熟且影响深远的命名和谥号制度,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并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体现。首先,我们要明白,“桓公”、“庄公”这些不是他.............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