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雍正的历史评价不高?

回答
雍正皇帝,这位清朝历史中颇具争议的君主,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仅十三年,却留下了一系列雷厉风行、影响深远的改革措施。然而,与他勤政、务实、果断的个人品质相比,他在历史评价上似乎总是不那么“风光”。很多人会将他与他的儿子乾隆比较,觉得雍正在“文化上”似乎差了那么一点意思,或者认为他的统治风格太过严苛,不近人情。但要说雍正的历史评价不高,其实是一种略显片面的说法。事实上,随着史学界对他的研究日益深入,对他的正面评价也越来越多,只是相比起他的后代,他的“国民度”或许差了点意思。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人们会觉得雍正“评价不高”。

严苛的统治风格与政治高压: 雍正皇帝以“铁腕”著称。他登基之初,就面临着康熙朝晚年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官员腐败、财政空虚、国库亏空、八旗生计艰难等等。为了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雍正展现出了惊人的魄力和精力,他推行了一系列激进的改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摊丁入亩”和“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减轻了广大农民的赋税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可谓是功在千秋的德政。而“火耗归公”则有效遏制了地方官员克扣税银的行为,增加了官员的养廉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吏治。

然而,这些改革的推行过程却充满了铁血和强制。为了肃清官场腐败,他设置了密折制度,鼓励官员互相揭发,这种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震慑作用,但也制造了一种人人自危、互相猜忌的政治氛围。他对反对派毫不留情,例如著名的“吕留良案”,牵涉甚广,许多人因此被杀或流放,这种残酷的政治打击让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们噤若寒蝉,对他的评价自然也低不下去。很多人认为他是个“暴君”,一个不顾文人感受的统治者。

“文字狱”的阴影: 雍正朝的“文字狱”是另一个导致其评价受损的重要原因。为了维护统治的合法性和思想的统一,雍正政府对涉及诋毁清朝、指责满洲统治的文字进行了严厉的打击。一些文人仅仅因为言辞不当、用词歧义,就被罗织罪名,轻则革职流放,重则处死。这无疑是对思想文化自由的压制,也给后世留下了他是一位钳制思想、文化专制的君主的印象。

历史记载的倾向性: 早期的一些历史记载,尤其是受传教士和西方人影响的记录,往往侧重于描述雍正的“专制”和“残酷”。而清朝内部的史官,在修撰官方史书时,也可能因为政治考量或者个人好恶,对雍正的某些行为进行了选择性记录或评论,导致一些更为积极的方面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与康熙、乾隆的对比: 康熙皇帝被誉为“圣祖仁皇帝”,一生经历了太多伟大的成就,奠定了清朝的盛世基业。而乾隆皇帝则在他父亲打下的基础上,将清朝的疆域和影响力推向了顶峰,而且他本人风流倜傥,文化修养深厚,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极大地提升了他在民间和文化界的好感度。相比之下,雍正皇帝在“文化光辉”上似乎显得逊色不少,他的勤政和改革虽然重要,但不如康熙的开创性,也不如乾隆的辉煌和浪漫。

然而,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雍正的功绩,并给予了更高的评价。

“康乾盛世”的奠基者和巩固者: 很多人认为,没有雍正十三年的苦心经营和改革,就没有乾隆朝所谓的“盛世”。康熙末年的积弊,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很可能导致国力衰退。雍正通过一系列改革,整顿了吏治,充实了国库,为乾隆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制度基础。比如,“摊丁入亩”这一项改革,就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

勤政务实的典范: 雍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勤政皇帝。他每天处理奏折,批阅文件,常常忙到深夜,睡眠时间极少。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对臣下也同样严格。他提倡“以实事求实效”,反对空谈和虚浮。这种务实的精神,在追求功绩和名望的皇帝中尤为可贵。

改革家气质: 雍正身上有着强烈的改革家气质。他敢于触动既得利益集团,敢于挑战陈规陋习。他推行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养廉银”、“改土归流”等措施,都是针对当时社会存在的严重问题的有力举措。这些改革不仅提升了国家财政收入,改善了吏治,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国家的长远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民族融合的贡献: 雍正在促进满汉民族融合方面也做出了贡献。他鼓励汉族官员参与政务,任用有才能的汉臣,并对一些阻碍民族融合的政策进行了调整。例如,“改土归流”政策,就是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同时也是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汉族统治制度的一种方式,虽然存在强制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对秘密立储制度的完善: 雍正皇帝完善了秘密立储制度,避免了康熙晚年因皇位继承问题而引发的“九子夺嫡”的残酷斗争,为清朝后期的稳定继承制度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而言之,认为雍正的历史评价不高,更多的是一种“相对”的评价。

相比于康熙的开创性和乾隆的辉煌,雍正的统治时期似乎显得更加“沉重”和“内敛”。他的改革是治标又治本的,其效果往往需要时间来显现,不像乾隆朝那样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光鲜亮丽。他的严苛手段和政治高压,也确实给当时的社会留下了一定的心理阴影。

但是,如果我们抛开那些主观的文化偏见和对“风度”的追求,客观地审视他在位期间所推行的改革和所取得的成就,就会发现,雍正皇帝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和勤政的君主。他以一己之力,为清朝的繁荣稳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是清朝历史上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

或许,现代史学界对他的评价正在逐渐回升,越来越多人能够理解他改革的艰巨性和历史意义。只是,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几个皇帝,他们的功绩不如他们的故事来得吸引人,雍正便是其中一个。但他的存在,绝对不应被简单地“评价不高”来概括。他是一位值得被认真研究和尊重的君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还是先说结论:整体上讲雍正帝并没有“历史评价不高”。他的历史评价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雍正帝去世后(1735)至19世纪晚期:官私史书均对这位名列“列祖列宗”的“世宗宪皇帝”歌功颂德;

(2) 19世纪晚期至1920年代新文化运动时期:近代民族主义在否定清朝中逐渐兴起,大量关于清代的负面评价与谣言浮出水面;对雍正帝的恶评作为这种大气候的一环出现,他被塑造为“夺嫡”、“凶残”的形象;

(3) 1920年代至1980年代清史学科逐渐发育:因袭上一阶段结论,仍然出于“恶评清朝”的缘故而对雍正帝持有负面评价;

(4) 1980年代后期至今:雍正帝被塑造为刚劲有力的改革者,其历史评价基本是正面的。

因此可以说,雍正帝“历史评价不高”,主要发生在20世纪前期;而且这种“历史评价不高”主要来自于人们对清朝的恶感。进一步说,对雍正帝的污名化,既是对清朝施加污名化的一个结果,又是对清朝施加污名化的手段之一,这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如果能够了解清末民初反满思想,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雍正帝的历史形象会不断变化。

/*————以下展开叙述。——————*/

“历史评价”是一个并不太好解释的事情。特别是对于清代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由于对清朝历史的书写与评价从19世纪后期开始(对,清朝灭亡之前问题就出现了)一再处于政治思潮的影响之下,长期未能发育为健全的”史学“,导致清代人物的评价也变得非常复杂。各位看其他朝代的史书,往往会觉得人物的历史评价基本是确定的,例如曹操有谋略、刘备能用人之类,但对于清朝历史而言,其实大多数人物事迹整理及传记发掘工作都是1980年代以后、清史学科稍有发展的过程中才诞生的。学术史上将这一流派称为“清代人物研究”,认为它是清史学科发育成熟的重要动力。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暂时放下不谈。

在“清代人物研究”出现以前,人们(很少数的清史学者也好,历史教师和文人也好,普通学生和读者也好)对清代人物的评价,往往并不是基于史料所展现的历史事实、针对某个人的看法,更多的是在一些基础并不充分的历史叙述影响下,结合一些流行的谣言,来“脑补”出一个形象。当然这距离一种科学的历史认识非常远,但当时的人们并不能察觉到这一点。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在20世纪末以前,清史史料披露得非常少,连学者都读不到多少东西,遑论通俗读物写作者及一般读者。那么大多数人的选择只能是看一些“以前的人写的书”,因袭旧有的历史书写——而这个“以前的人写的书”,几乎都是源自清末民初编写的历史读物。这就是我们讨论清代历史人物评价的起点。


1. 19世纪后期以前对雍正帝的评价:官方口径,大行皇帝/列祖列宗,非常正面

各位可能都知道清朝文网严密,忌讳极多。在政治压力之下,清朝人对自己身处时代的历史,或者说“当代史”的写作有很大顾虑。在18世纪中期以前,可能都没有多少可读的“当代史”读物;而18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国史馆传记及《清实录》逐渐被文人官吏抄出传播,以及一部分官修史书的流传,清朝人才开始有稍微丰富一些的“当代史”阅读。换句话说,18世纪后期出现的“本朝国史”,很大程度上源自官方叙事体系及官方披露史料。在这一状况下,对身为“列祖列宗”之一的雍正帝,自然不会有任何负面评价。唯一可能会让人得窥雍正帝负面印象的官方文献《大义觉迷录》,在乾隆时期遭到禁毁;当时人的撰述中,很少有该书痕迹留下。

那么是否有私修的当代史阅读?当然存在。这就又绕回了文字狱的问题。文字狱对18世纪中后期最大的影响,在于它对修书者和出版者都施加了精神上的压力,造成了一种“自我抑制”现象,即自觉地审查出版物是否“违碍”甚至“悖逆”——这一点王汎森先生在《权力的毛细管作用》一书中有非常精彩的分析,我不打算抄书。故而可以说,即便有零星的人表示过不满,这种意识亦无从传开。

总之,很难想象会有对雍正帝不利的“历史评价”在18世纪中后期流行。事实上我们可以去从18世纪后期的两种带有反清色彩的大众文化——秘密教门与天地会——中窥探那个时代的人是否恶评雍正。天地会话语的特点是“蒙冤-反抗”(对此,李恭忠有非常好的分析,见《蒙冤叙事与下层抗争:天地会起源传说新论》一文,载《南京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并没有对雍正帝有恶评;而秘密教门白莲教也找不到这种意识。这不难反映出,当时即便是下层老百姓,也是不会对雍正帝有什么特别的恶感的,不然这些反清大众文化早就与之结合了。

这里要提一下乾隆初政的所谓“翻案”问题。诚然,乾隆初年对雍正时期的许多改革措施有过修改,对大行皇帝所用之人有过一些处置,清史学界习惯称之为“翻案”。但乾隆帝从未对乃父加以任何负面评价。相反,当王士俊(田文镜的政治继承人)奏疏中触及“翻案”一事,立遭重谴。

(20180410补充一则有关的史料。1813年天理教林清起义攻入皇宫,绵宁(后来的道光帝)枪击数人有功得嘉奖。据朝鲜《李朝实录》纯宗十四年(1814年)所载朝鲜人在北京探听到的说法,京师有风声认为绵宁有可能是皇位继承人,“中外属望,以为酷肖雍正帝云。”——“酷肖雍正帝”在这里显然是说绵宁“有皇帝样儿”的正面评价。显然在当时,也就是19世纪前期京城公共舆论里雍正帝是一个模范皇帝。本条史料蒙张瑞龙《天理教事件与清中叶的政治、学术与社会》一书提示,在此表示感谢。)

然而,负面的书写没有流传开,不代表不存在。雍正帝即位后,其政敌便已将许多谣言流传开,并最终酿成曾静案——事实上,考虑到雍正帝主要政敌允禩等人及其家人,再加上雍正年间得罪被惩的大量官吏及其亲属,可能会对雍正帝留下负面记忆的人数是相当之多的。这些人除一部分被处决者外,被流放到各地者为数不少,他们对雍正帝无疑有负面情感,愿意传播谣言。这是“恶评雍正”在人员群体上的基础。而《大义觉迷录》的颁行、曾静的巡回宣讲,无疑也是为负面谣言进一步流传埋下了伏笔——虽然雍正帝的本意是要“把一切说明白”,但从历史的走向来讲,应该说是事与愿违的。必须要说的是,由于这些人在政治上处于低谷,而且书籍等信息载体的使用也很受限制,因而对雍正帝的负面观感并不是成体系地流传下来,而是零零星星地隐伏下来,很多具体信息湮没了,只剩下一些语焉不详的片断,可能凭借口传或极其隐晦的记载在小范围中流传。可是,这些隐伏下来的零星意识(几乎可以改说是“零星遗忘”),最终在雍正帝去世一百多年以后突然绽放,变为“恶评雍正”的资源。

(一个补注:看到数位答主认为雍正得罪了士绅,所以士绅诋毁他。这应该说是个误解。“耗羡归公”改革令州县可以有自己支配的经费,不必以灰色手段摊派差役,很大程度上是对下级官员及地方绅士的解放。可参见《州县官的银两》。)


2. 20世纪初对雍正帝的评价:“因为要黑清朝,所以黑雍正”;“残暴贪婪”

19世纪最后几年,清朝在军事、边疆事务中均一败涂地,这种危机给当时的人造成了一种恐慌与怀疑感。而近代启蒙思想的东传,则把这种怀疑感与民族革命联系在了一起。在东京的留日学生、华南的会党及一部分革命党人的共同作用下,近代启蒙思想演变为带有强烈反满反清色彩的一种政治话语。它将清末中国的一切问题都归因于满洲人的统治,认为只有彻底铲除满洲人(即革命)才能解决危机。这一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邹容的《革命军》,读过它的人恐怕都会对其中鼓吹对满人作肉体消灭的强烈仇恨心态记忆深刻。这部分历史展开来讲可以说很长很长,我们只说关键的部分:反满兴汉,与当时的“科学观念”如卫生观念、种族人类学等联系了起来,这让仇视满人带有了“进步”的“科学”意义(这方面情况可参见石川祯浩《中国近代历史的表与里》);而当反满思想被赋予了“启蒙”、“进步”的科学意义以后,一些受此思想影响的人便开始论证反满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了。其结果是,从清朝末年开始,清朝的历史地位长期处于负面评价之下。

然而,此时梁启超等人搞的“史学革命”还未发生,一般的作者尚无法从社会发展/变迁的高度来批判清朝,大多数人眼中的历史仍是“帝王将相”那一套(说实话,现在很多人也是这样的)。这令这场“恶评清朝”的运动,在历史书写的范畴里,主要集中于两条线:其一是浓墨重彩地声讨明清鼎革之际的杀戮,其二是粗言恶语地咒骂清朝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后者便是“恶评雍正”的来由。

我不想长篇大论地解释清朝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在这场运动中被塑造成了什么形象——有些污名化实在是让人觉得无语——但不妨留下这么一点结论:雍正帝在清朝诸帝中间算是被丑化较多的一人。许多在18世纪后期隐伏起来的观念,虽然疑信难详,但在这一风尚之下被当成信史写进书中,广为流传。这方面有两种汇编性质的书籍可以让我们得窥究竟。一种是民国九年出版(注意,这是汇编的出版时间,实际上所收之书的出版时间已经不可考)的《清代野史》(1987年巴蜀书社标点再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在此基础上复加选辑出版,后者为易得之书,经常参与京东满减活动),另一种是小横香室主人在1936年纂成的《清朝野史大观》(上海书店1981年重印,近年来该书标点本反复被各种出版社再版、重印)。这两种书籍都不是由专业史家撰写的,作为史书来讲价值很低,但却能让我们看到20世纪初的通俗读物里对雍正帝的评价。我们也无需大段撮抄史料,只需要看看《清代野史》里所收录的《清代外史》目录就知道这种书的风貌了:



另外一种《清代野史大观》里关于雍正帝的条目,也都是这类货色:



我觉得看到这里,读者大概也能搞明白了:这种书其实本质上就是宫闱秘闻,挂着“反满”的旗号满足读者较为庸俗的好奇心(事实上这是当时启蒙读物的普遍情况,见张仲民《种瓜得豆:清末民初的阅读文化与接受政治》一书)。这里面有些记载可能能追溯到前面提到的雍正初年得罪之人传谣,但大多数事情都是作者基于一些莫名其妙的小说再开脑洞的结果,比如说不止一种书提到吕四娘,实则此事之妄诞不言自明。不过,对于一个在20世纪初的历史爱好者而言,他能读到的清朝史书,可能只有这些东西。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侯宝林与刘宝瑞的相声《讲帝号》,里面刘宝瑞捧哏时自称最近在读清史,并列举了一些书名。现在看来,其中除了《东华录》之外,几乎没有一种正经书,原因很简单——关于清朝的正经书,在刘宝瑞的时代就是看不到的。

在这一风潮之下,雍正帝的历史形象逐渐被塑造为“弑父篡位”、“杀弟屠母”、“滥杀功臣”、“贪婪狠毒”等等,对他的评价便迅速走向负面了。

更有趣的是,一些在19世纪以前本来是普通历史读物,但到20世纪反而因其涉及雍正而大放异彩,衍生出许多和19世纪以前完全相反的解读。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就是萧奭的《永宪录》。该书本来是对雍正时期一些重要邸抄的汇编,这是18世纪常见的政治读物;但到了20世纪初,该书被当成“记载了雍正皇帝真相”的读物而被重新发现、翻印、广为流传,和该书本来的历史地位截然不同。

那么,学术界呢?20世纪初,清史还是一个非常幼小的学科,一些学者出于各种原因涉足这一领域,并以撰写通史、整理史传等方式尝试做一些学术性较高的工作——尽管它们并不很符合今天的学术规范。他们当然也会涉及雍正帝的评价。我不是很喜欢大段抄录文献,这里仅举一个例子就够了,萧一山《清代通史》(中华书局有影印本)第889-890页:

胤禛承康熙政宽之后,出之以严厉之威,执法绳人,乾纲独揽,一时吏治整饬、财政充裕,时弊尽革,有足多者。……胤禛践阼,内苦于诸王之排挤,外困于臣僚之党习,……即应付各方,亦觉不易。胤禛首嚴吏治,戒飭群臣,則怃忽者可以知警;偵騎四出,刺採陰密,則亢逆者町以知畏。然諸王不殺,禍根難除,於是不得不採非常之手腕;雖曰阋墙禍慘,蓋亦不得已也!雍正十三年施政之本,俱用『嚴』『法』二字……胤禎嘗言:『自古爲政者,皆言寬嚴相濟,所謂相濟者, 非方欲寛而雜之以嚴,方欲嚴而雜之以寬也。惟観乎其時,審乎其勢,當寬則寛,當嚴則嚴而已。… 總之,寛严適協其宜,乃爲相濟,非滲雜於寬嚴之間,而爲子莫之執中也。』此種見解,極爲高明, …… 是眞能知文化之眞諦,治術之根源者矣。淸室之基礎,至此乃大定焉。康雍兩朝,其治術正相反,然 天下之事物,惟相反者乃能相成。乾隆極盛之世,卽兩朝相成之結果也。

萧一山仍然深受前面提到的通俗读物的影响,但他力图在宫闱屠戮之外去评价雍正,考虑国家治理与政治影响。应该说这是一种带有局限性的突破,受制于知识积累的不足(除了吏治宽严以外说不出什么别的),虽与今天我们的学术范式不同,但仍应得到较高评价。除萧一山外,孟森(这位是清代政治史的开山鼻祖人物)等人也涉及过雍正评价问题,限于篇幅,我不再抄录了。这是雍正评价问题在学术界内的起点。可以看到,通俗读物对学术界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而由于史料有限,史学界想要探讨严肃问题也很困难。

这种局面一直延续了下来。“史学革命”出现后,中国历史的写作重心转移到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上,对“反满”“批斗清朝”的热情有所降低。但清朝历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无从得到进一步讨论了。新文化运动以后编写的一些教科书,涉及清朝的内容,口径基本都会来自这样一种污名化的叙事;即便个别编写者对反满话语有一些成见,一个人又没有能力去读、又没多少东西可读,怎么可能单枪匹马建立一个新的叙事体系呢?

伴随着这一基本叙事,雍正帝也长期被看作是清朝的“暴君”。1948年蒋经国去上海“打虎”时,便有恨之者比之为雍正皇帝,即讥讽其敛财而残暴之意。

我们党早期的清史学科,也仍然无法离开这一叙事体系。从1940年代延安时期开始,清史的作用长期仅限于编写教科书、给各级学校学员作历史培训。延安的历史学家们并非“饱学鸿儒”的中老年人,大多成长于20世纪初。民族革命与马列主义两套叙事影响之下,这一批历史学者大多保持“民族危亡-革命有理”的观点,进而对清朝持一简单的负面看法(尽管他们不一定像民初通俗读物那样热衷于宫闱秘闻),是很自然的。

这一观点,在1940年代以降的党校、干部培训班等培训体制中得到宣讲,并在这些组织编写的简明历史读物中有所体现。建国后文化教育体制逐步建立,其中的干部们对清史的了解主要也是来自上述脉络。“余荫”直至今日,形成了“雍正暴虐”这样一种宽泛的、广为人知却又不总得到认同的历史印象。(这方面情况可以参见我的这个答案:2014 年,清史的编撰进展如何?



3. 1980后期开始,雍正帝形象走向正常化

很高兴你能看到这里……我不是故意写这么长的。很多事情在历史学人看来属于常识,但各位读者看来未必如此,我也很抱歉啊。

1970年代后期开始,几种重要的清代史籍《清史列传》《清史稿》《清实录》《清会典》陆续由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或影印本。这些图书大都不是首次被人读到(即便极其罕见的史料如《清实录》,孟森也曾看过);然而,这一轮出版热潮,由于中华书局发达的图书销售网络和官方图书馆体系广泛铺开等缘故,令这些图书获得了不曾有过的关注度。以往秘藏宫中或在小范围内流传的图书,现在则购置颇易,这是清末民国靠琉璃厂书肆流通书籍时所无法比拟的。至此,清史终于有了可靠且易得的参考书。

而随着第一历史档案馆开放阅览档案,许多档案得以出版,清史的史料视野进入了一个爆炸状况。很多在以前不可研究的问题,比如康雍乾三朝的政治史、社会史,就此门户大开。可以看到,萧一山的时代,对雍正时期的改革只能泛泛而论;而随着四十大本《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的出版,结合《清实录》,我们终于可以直面雍正朝政治改革的实践了。


到1990年代中期,雍正朝政治史的研究成为了显学,这些研究显示出雍正帝博采众议,并且对官僚体系采取了大胆的管理策略,推动“耗羡归公”、“摊丁入地”等财政体系改革措施,化解康熙中后期国家治理过程中产生的诸多弊病,对18世纪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基本上是体现了皇帝铁腕改革者的正面形象。

这方面成果最主要的体现,便是戴逸先生主编的《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当中由郭成康编写的“政治卷”。同一时期还有另一本著作,虽非中国大陆研究者所写,但更符合今天读者(特别是清史稍有了解的进阶读者)的口味:曾小萍(Madeleine Zelin)《州县官的银两》。直到今天,关于雍正时期改革的研究,仍未结束。(近年的研究姑举一例:刘凤云:《雍正朝清理地方钱粮亏空研究——兼论官僚政治中的利益关系》,《历史研究》2013年第2期,第44-64页。)

而在大众历史方面,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历史小说《雍正皇帝》于1999年被改编为电视剧《雍正王朝》,并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黄金时段播出。今天知乎各位用户想必对这一电视剧的巨大影响已经深有体会,我在此也不想再多废话,只想提示一点:这一电视剧在当时受到的评价是高度两极分化的。我之前找过这方面情况,仅就我还记得的情况而言,当时有相当多的文化口干部(一般并非高校及研究机构工作人员,而是在其他与文宣体制有关单位供职的、会写豆腐块文章的人)及文人对这部电视剧“翻案”的问题提出了批评(有的人用词相当……粗俗),认为该片没有是非观念、颠倒黑白、为昏君贴金、会动摇党心民心,等等。我们不难看到,这其实是反满历史读物对大众史学所留下的影响。

(这种争议性,其实和今天网上对“翻案”文章的争论很像——无法站在历史的层面讨论,就只能诉诸情感,声称“你这么说他会造成怎样怎样的后果”之类。)



4. 结论+一点多余的话

这个答案已经很长了。我在最后要强调一下这一番解释的结论:

(1) 雍正帝去世后(1735)至19世纪晚期:官私史书均对这位名列“列祖列宗”的“世宗宪皇帝”歌功颂德;

(2) 19世纪晚期至1920年代新文化运动时期:近代民族主义在否定清朝中逐渐兴起,大量关于清代的负面评价与谣言浮出水面;对雍正帝的恶评作为这种大气候的一环出现,他被塑造为“夺嫡”、“凶残”的形象;

(3) 1920年代至1980年代清史学科逐渐发育:因袭上一阶段结论,仍然出于“恶评清朝”的缘故而对雍正帝持有负面评价;

(4) 1980年代后期至今:雍正帝被塑造为刚劲有力的改革者,其历史评价基本是正面的。

事实上在这个过程里,我们看到,启蒙写作(尽管抹黑雍正帝的这些写作并没有多少科学性,并不真的符合“启蒙主义”,但考虑到时代背景,暂且叫“启蒙写作”应该也无妨)对20世纪中国人的历史观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它可以轻易地让中国人相信一个人是暴君,而且直到近一个世纪后还有人坚持不疑。雍正帝由于其改革家形象与改革开放以后的大趋势相应和而在读者/观众心中产生了共鸣,基本上完成了“翻案”的使命,但对于形象更为复杂的乾隆帝、嘉庆帝,至今还处在很麻烦的状况。一些不怎么读书、靠拍脑门来“编造历史”的人,可能看见一些20世纪初的野史就来对清史大放厥词;以前在北大未名BBS历史版当版务的时候,有几个人天天来粘贴这类“野史”及其读书笔记,“鞭挞满清罪恶”——要是1920年代这么干,可能还挺时髦的,时至21世纪再这么做就有点可笑了。有几位网友一直要我对皇汉之类的问题发表立场、并指责我不懂皇汉,事实上在他们列举的人走红以前(而且是“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以前”),早就有人干过类似的事情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太愿意回答知乎下面关于清代历史地位、清代人物评价问题的缘故——在我看来很多常见误解,都是被这些启蒙时代的反满写作留下的陷阱困住、只能在泥淖里互相殴打的结果。对于这一状况,站在岸上的人当然可以告诉他们去干点什么有用的,但硬要站在岸上的人跳下来一起打,感觉有点搞笑啊。当然也应该指出,不仅常人会中招,连许多老一辈学者——如果他们早早停止阅读新史料——也会受此限制。解决之道,其一当然是要不断拓宽阅读面,广泛阅读史料,其二——一般重点都放在后面啦——便是要广泛汲取“他山之石”。在我看来,无论是发育较清史早得多的“前半截历史”(即宋代以前的中国史),还是学术脉络有所歧异的美国汉学清史研究,都很可以作为我们阅读和思考清史的参照,帮助我们看到那些“一叶障目”的误解。这也是我一直强调的一点:先读书,再说话。了解了学术史、对一两个问题有一定的史料纵深,再来评价清朝也不迟。

最后的最后,从这个案例里,我们可以真切地明白两个道理:应该适度开放与当代政权有关的历史资料应该允许人们在学术讨论的范畴内整理和讨论当代史。如果不是18世纪中后期的文字狱导致人们对本朝史事了解太少,清末民初反满思潮下撰写的野史也不会这么泛滥——当然,近代思潮东传、民族主义扬弃历史这个大背景摆着,也许一切都是命。

user avatar

我出生在八十年代前期,我们同学离反右、文革都很遥远了,但是,随着大家找到各自的职业道路,有一个职业对毛主席的评价高度一致,那就是文科大学教师。他们对毛的评价就是负分,你要是发表了任何积极评价,他们会很意外地用一种看傻瓜的眼光看着你。
不好意思,我离题了。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俩把同一群体得罪得很厉害。


我还没说毛好话呢,你们看评论中已经有人来报到了,就是这个样子。

user avatar

不仅雍正评价不高,凡是对地主文人统治阶级下手的,管你干过什么好事儿,评价都不高。嬴政,刘邦,朱元璋,XXX,这些中国历史上的功勋巨擘们,流传下来的黑料一箩筐一箩筐。反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赵家和民国,即使干出了中国历史上顶级屈辱的靖康之耻和万恶旧社会,总有源源不断的文人歌颂啊洗白啊。屁股决定脑袋,舆论的阵地你不占领,敌人就会占领。

user avatar

只看两件事: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是公认的事情吧?历史学家还承认一件事:雍正一朝少贪官。甚至有更绝的:雍正一朝,无官不清。为什么“无官不清”?

曾经看过雍正如何反贪的几个手段(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还在上高中时看的,数据记的不是很正确哈):

1、搁康熙、乾隆俩朝,贪官自杀就算了,也不追还贪污的银子了,尤其是康熙晚年“仁政”,大家好好好才是最好的“治天下”——这里的“大家”可是当官的,不是老百姓哦,所以才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一说——乾隆沿用了爷爷的方式,而雍正不干,贪官自杀了?抄家!把贪官的老婆女儿媳妇连贪官老娘都卖了当官 妓、儿子女婿带贪官老爹都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家产+卖人的钱还不足以抵贪污的银子?凡是至亲,一律抄!什么时候抵得上贪污的银子,什么时候不抄!

2、反贪风暴在雍正一朝,那是时时刻刻不带歇的,印象里雍正在位13年,杀掉贪官,省部级以上的就有130多位,而康熙乾隆在位一共121年,杀掉省部级官员好像是12位?而且还不一定是贪官;

3、去查地方,钦差大臣屁股后面跟着一群候补官员,钦差受贿,这群候补官员只要有一个检举揭发属实了,钦差下狱,检举揭发的这位候补官员上位——TMD为了当上官,这群狼虎视眈眈的盯着钦差大臣,鸡蛋里都要挑出骨头的;

4、杀人搁菜市口那儿,印象中,雍正这狠角曾经下令在京副省部级及以上官员通通去观刑,那次杀的是他亲家,也是省部级官员;

……

仅仅是这些,绝对得罪天下几乎所有官员。你雍正嗝屁了,再有人胡编乱造污蔑你,哎,乐都乐不及呢,鬼去追查?

吕四娘刺杀雍正,民间传说的挺广吧?官员咋不禁止呢?咋不追查呢?

细思下来,查抄吕留良的时候,吕四娘才多大?几岁的小女孩,能逃的掉?行,她挺有本事的,逃了,去查抄吕府的官员敢不上报?屁股后面可缀着一群候补官员等着挑你的茬,把你干掉,自己上位呢。哦对了,雍正对自己承认没办好事的官员,处理归处理,绝对不会杀,被检举出来的,难说;

这是对官,还有对读书人呢?本来人家读书人是不当差不纳粮的,你把人家整的斯文扫地,跟一群贩夫走卒……哎,编排个事儿,私下里传出去,反正老百姓喜闻乐见,他们可不会考虑那么多,对于“皇帝老儿上朝,左边是打烧饼的,右边是炸油条的,想吃烧饼就吃烧饼,想吃油条就吃油条,还不给钱!”喜闻乐见吧?那不就传开了嘛。

有带节奏的,有看到也不管的,还有群众基础。想不传开都难!至于真的假的,呵呵,谁操那心?

user avatar

要说这个“历史上”是什么史。

第一,正史。现在写雍正的类似正史的,只有《清史稿》吧?您觉得在《清史稿》上雍正的评价是正面还是负面的?

第二,野史。这个确实评价不高,但古代的野史,都是读书人写的么(首先你得识字啊),谁都知道,雍正得罪了天下读书人。

第三,当代历史主流观点。这个雍正评价可不低哦,在被划到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总代表的所有皇帝里,他可是起码被评价为有作为的,不如他爹(有争议),但比儿子强(没问题)。上过高中历史课的都知道,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改土归流,设立军机处(这个不符合历史进步但有利大清统治)……满满的都是功绩啊。

最后,题主举的例子,其实是民间对雍正的评价。以前嘛,确实可以说是愚民,都是听知识分子咋说就咋样,还爱听八卦段子,雍正的评价当然不高了。但现在,还是这帮子老百姓,您看看网上,有多少想给四爷生猴子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