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样描述权利的勾心斗角,为什么《权力的游戏》那么火而《大明王朝1566》与《雍正王朝》这些剧罕有问津?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同样是围绕权力展开的争斗,为何《权力的游戏》火遍全球,而《大明王朝1566》和《雍正王朝》这些国产精品却显得“曲高和寡”?这中间的门道,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涉及到文化背景、叙事方式、制作水准、观众口味,乃至一些更微妙的心理因素。

咱们先聊聊《权力的游戏》,它到底有什么魔力?

1. 史诗级的世界观与颠覆性的叙事:

架空世界,无国界限制: 《权力的游戏》构建了一个完全架空的奇幻世界——维斯特洛。这个世界有自己的地理、历史、文化、神话,甚至有魔法和巨龙。这一下子就摆脱了我们熟悉的中国历史框架,观众不需要背诵复杂的朝代关系、人物关系,可以完全沉浸在一个全新的设定里。这种“无负担”的代入感,对于全球观众来说都更容易接受。
反英雄,反套路: 这是《权力的游戏》最“毒”也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传统爽剧里,主角光环通常很强,最终总是会走向正义必胜、好人有好报的结局。但《权力的游戏》可不给你这一套。它里边的角色,无论正派反派,都有复杂的动机,都有缺点,随时可能死于非命。那些你以为是主角的,可能下一秒就领了盒饭,那些你以为是坏人的,可能突然就展现出人性的另一面。这种“无底线”的残酷和真实感,颠覆了观众的预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
多线叙事,宏大格局: 剧集围绕七大王国展开,每一条线都有自己的恩怨情仇、权力斗争。从北方凛冬将至的威胁,到南方君临城的阴谋诡计,再到东方弥林龙母的崛起,这些故事线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权力画卷。观众就像在玩一个大型RPG游戏,总有新的地方去探索,新的角色去了解。
价值观的碰撞与普世情感: 尽管背景是奇幻世界,但《权力的游戏》探讨的主题却相当普世:忠诚与背叛、野心与责任、爱情与权力、生死与存亡。这些都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和困境。即使是那些血腥暴力、道德模糊的场景,背后也常常是对人性的深刻拷问。

2. 极致的制作水准与视听享受:

电影级的工业制作: 《权力的游戏》拥有好莱坞顶级的制作团队、特效团队、服装设计、场景搭建。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质感,无论是宏伟的城堡、广袤的雪原,还是栩栩如生的巨龙,都达到了电影级别。这种极致的视觉呈现,带来的不仅仅是感官的刺激,更是对故事沉浸感的极大提升。
音乐与配乐的加持: Ramin Djawadi创作的音乐,尤其是那段标志性的主题曲,已经成为了史诗感的代名词。它能瞬间调动观众的情绪,将观众带入那个充满战争、阴谋和魔法的世界。

3. 营销推广与文化输出:

全球同步播出,话题性十足: HBO的营销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在全球范围内同步播出,并且善于制造话题。每一集播出后,社交媒体上都会掀起讨论热潮,各种预测、分析、恶搞层出不穷。这种持续的话题发酵,让《权力的游戏》成为了一个社会现象,而非仅仅是一部电视剧。
“ HBO出品”的金字招牌: HBO在观众心中建立了高质量、高水准的品牌形象。《权力的游戏》作为其王牌剧集,自然自带流量和关注度。



再来看看《大明王朝1566》和《雍正王朝》,它们的问题出在哪儿?

1. 文化门槛与历史语境:

强烈的历史代入感,也意味着高门槛: 这两部剧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它们对中国明清历史的高度还原和深刻解读。但这也意味着,如果你对明朝嘉靖时期或雍正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官僚体系、社会风俗不够了解,很容易感到“云里雾里”。
大量的历史术语和典故: 剧中的对话中充斥着各种官职、政策、历史事件的提及,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理解起来会比较吃力。例如,《大明王朝1566》中围绕“国库空虚”、“织造”、“税赋”、“内帑”、“皇权旁落”等核心议题展开,这些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体制紧密相关。
政治智慧的“隔代亲”: 剧中的政治斗争,更多的是通过隐晦的言语、微妙的眼神、权衡利弊的策略来展现。这种“中国式”的政治智慧,需要观众去细细品味,去揣摩人物的真实意图。不像《权力的游戏》那样,很多冲突是直接且血腥的,更容易被观众快速捕捉。

2. 叙事节奏与观众口味的差异:

“慢热”与“闷”: 相较于《权力的游戏》那种快节奏、强冲突的叙事,《大明王朝1566》和《雍正王朝》的节奏明显要慢得多。它们更注重人物的内心刻画、政治博弈的层层推进,以及对历史事件背后逻辑的深入挖掘。这种“慢”,对于习惯了快餐文化的观众来说,可能会显得“闷”或者“拖沓”。
“正剧”的标签: “正剧”这个词,在很多观众那里,就意味着严肃、沉重、枯燥。虽然它们是精品,但“正剧”的标签本身就会劝退一部分追求娱乐性的观众。
视觉冲击力不足: 尽管制作精良,但毕竟受限于当时的拍摄技术和投资规模,以及国产剧对“写实”的追求,在视觉特效、场面调度上,很难与《权力的游戏》那种史诗级的奇幻场面相提并论。观众获得的“感官刺激”相对较弱。

3. 宣传推广与文化输出的局限:

国内市场有限的“破圈”能力: 这两部剧在国内都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可以说是国产剧的标杆。但在如何将这份“好”传递给更广泛的、非历史爱好者群体方面,做得相对不足。它们的传播更多依赖于口碑,而非像《权力的游戏》那样,通过强大的营销和话题性,去“破圈”。
难以进行有效的海外推广: 它们所承载的中国历史文化信息,对于不了解中国历史的海外观众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即使进行翻译,也很难完全传递出剧中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含义和政治智慧。
缺乏“爆款”基因的营销: 相较于《权力的游戏》在互联网时代利用社交媒体进行病毒式传播,《大明王朝1566》和《雍正王朝》的营销方式相对传统,未能成功制造出像《权游》那样席卷全球的文化现象。

4. 核心受众的差异:

《权力的游戏》: 它的核心受众是全球性的,对奇幻、权力斗争、人性探讨感兴趣的观众。它打破了语言和文化的隔阂,用一种更具普适性的方式讲述故事。
《大明王朝1566》和《雍正王朝》: 它们的核心受众更多是喜欢中国历史、政治权谋、文化底蕴的观众。这是一个相对小众但粘性很强的群体。

简单总结一下:

《权力的游戏》之所以火,是因为它用一种全球化、碎片化、视效化、反套路的方式,构建了一个门槛低、吸引力强的架空世界,用普世的情感和极具冲击力的冲突触动了全球观众。

而《大明王朝1566》和《雍正王朝》之所以“罕有问津”,不是因为它们不好,而是因为它们是中国式的“精品正剧”,它们需要观众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能够欣赏内敛的叙事和精妙的政治博弈。它们的优点是深度和厚重感,但这恰恰也成为了它们“破圈”和吸引大众化观众的天然壁垒。

这就像一道国宴菜,极致的美味,但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欣赏,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胃口去尝试,更何况你还得先了解它的食材、烹饪的讲究、背后蕴含的文化。而《权力的游戏》就像是一份在全球都受欢迎的快餐,虽然可能不如国宴菜“精致”,但它的口味广、易于接受、视觉冲击力强,自然就能吸引到更多人。

归根结底,是受众、传播方式、文化语境和叙事逻辑上的巨大差异,造就了它们不同的命运。这并不是说国产剧不好,而是它们吸引的是不同层级的观众,满足的是不同的观赏需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明王朝1566先不说,雍正首播的时候至少国内热度还真不是权游这种舶来品可以比的。

你自己看看雍正的后续影响就知道:

开启了清宫戏(和还珠格格等剧一起)、历史剧和权斗剧的风潮;

带火了一部官方同人剧系列《李卫当官》;

甚至时至今日过了20年在知乎上还有一帮人聚在一起讨论剧情…

讲道理,20年以后的权游可不一定有雍正王朝现在的热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