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康熙王朝与雍正王朝与史实出入究竟多大?

回答
《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这两部剧,都是非常经典的国产历史剧,深受观众喜爱。它们在艺术表现上非常出色,但也的确在一些地方与史实有所出入。要说出入有多大,这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因为历史研究本身就是在不断修正和深化的过程中,而且电视剧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必然会有艺术加工的成分。

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主要方面来看看这两部剧跟史实比起来,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康熙王朝》:

这部剧以康熙皇帝一生为线索,展现了他如何从一个少年皇帝成长为一个雄才大略的明君。

人物形象的艺术升华:
康熙帝: 剧中的康熙简直是“全能型”选手,文能治国,武能征战,对天文地理无所不知,还时刻保持着年轻人的热情和精力。历史上,康熙确实是位勤政的皇帝,但也并非神人。他也有烦恼,也有决策失误的时候,比如他对八旗子弟的重用,导致八旗逐渐腐朽,这一点在剧中就被大大弱化了。而且,他晚年为了皇位继承问题,也确实经历了不少波折,但剧中对九子夺嫡的描写,更多是为了戏剧冲突,很多细节都被进行了艺术化处理。
索额图、明珠: 这两位是康熙朝权倾朝野的大臣,剧中把他们刻画成互相争斗,明争暗斗的典型。历史上,他们确实是政治对手,但关系并非如同戏剧中那样剑拔弩张,有时也会有合作。而且,他们最终的结局,以及各自政治生涯的高潮和低谷,剧中也做了一定的调整以服务于剧情。
容妃: 剧中的容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虚构人物,她聪明美丽,对康熙用情至深,是康熙晚年的一抹亮色。历史上,并没有容妃这个人,康熙的后宫虽然嫔妃众多,但并没有一位叫容妃的。这个角色的存在,更多是为了填补康熙情感上的空白,以及提供一个更具人情味的视角。

事件的戏剧化处理:
三藩之乱: 剧里把这场战争描绘得惊心动魄,康熙几乎是指挥若定,运筹帷幄。历史上,平定三藩的战争虽然艰苦,但过程也充满了复杂性,例如吴三桂的起兵并非完全出于个人野心,而是有其复杂的政治背景。而且,康熙在军事上的指挥,也并非总是亲力亲为,更多是依赖于他选拔的将领。
收复台湾: 剧中将施琅收复台湾描绘得异常艰难,甚至还加入了一些康熙的亲自策动。历史上,施琅收复台湾是其个人能力和战略眼光的体现,康熙给予了支持,但也不是事事都插手。
雅克萨之战: 这场中俄边界战争,剧中将其描绘成一场正义之战,康熙领导下的清军英勇无敌。历史上,雅克萨之战的胜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时的火器优势和战术运用,而俄国方面也有其自身的战略考量。剧中的描绘更侧重于民族情感和国家荣耀。

部分情节的虚构:
康熙下江南: 康熙确实多次下江南,体验民情。但剧中对某些微服私访的描写,增加了许多戏剧性的情节,比如与百姓的亲密接触,甚至是一些民间传说故事的融入,这些都属于艺术加工。
“我儿,我孙”的对话: 康熙对后代子孙的教诲,尤其是对皇位继承人的那种焦虑和期望,在剧中被反复强调。虽然康熙确实关心皇位继承,但这种直接的、情感化的表达,更多是为了塑造他“仁君”的形象。

《雍正王朝》:

这部剧则聚焦于雍正皇帝在位期间的改革和励精图治。

人物形象的刻画:
雍正帝: 剧中将雍正塑造成一个勤勉、严厉、充满改革魄力的帝王,甚至带有“血性”。历史上,雍正确实是一位非常勤政的皇帝,他推行的改革,如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改土归流等,对清朝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他也被一些野史和民间传说描绘得比较“刻薄”,甚至有些“暴戾”。剧中的雍正,在一定程度上中和了这两者,既展现了他的雷厉风行,也保留了他作为皇帝的复杂性。
年羹尧: 剧中将年羹尧塑造成一个有勇有谋的将领,对雍正忠心耿耿,但最终因骄纵跋扈而招致杀身之祸。历史上,年羹尧确实是雍正朝的股肱之臣,在西北平叛中功勋卓著,但他的结局也是因为功高震主,以及在权力斗争中站错了队。剧中对他从巅峰到跌落的过程,有一定的艺术夸张。
张廷玉: 剧中的张廷玉是雍正的得力助手,是改革派的代表人物。历史上,张廷玉确实是雍正、乾隆两朝的名臣,在政治上非常稳健,是当时朝廷的“定海神针”。
九子夺嫡(雍正时期): 剧中对九子夺嫡后期,也就是康熙末年雍正与诸兄弟争夺皇位的过程,有非常详细的描绘。虽然九子夺嫡是历史事实,但剧中的一些具体情节,比如“血洗”八爷党、雍正对八爷、十四爷的残酷手段,在史料上并没有如此明确的记载,很多是根据当时的政治斗争氛围和人物性格进行的合理推测和艺术加工。

事件的改编与侧重:
“改土归流”: 剧中对“改土归流”的改革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强调了雍正推行这项政策的决心和困难。历史上,“改土归流”是雍正朝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虽然过程也充满了斗争,但剧中将其作为雍正改革成就的一个缩影,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
“火耗归公”: 这一政策在剧中也有详细展现,是雍正减轻百姓负担、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举措。
“摊丁入亩”: 同样是雍正改革的重要内容,剧中也进行了生动的展现。
“文字狱”: 剧中对文字狱的描写,比如吕留良案,是为了展现雍正严厉镇压反对派的手段。历史上,雍正确实严厉打击异己,文字狱在他统治时期也较为突出,但具体案件的细节和处理方式,剧中可能有所简化或集中。

对历史细节的处理:
“滴血验亲”: 剧中为了证明胤禛的生母身份,使用了“滴血验亲”的情节。虽然在古代有一定的民间验亲方式,但“滴血验亲”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历史上是有争议的,剧中使用这一情节更多是为了推动剧情,制造悬念。
政治斗争的具象化: 雍正朝的政治斗争非常复杂,剧中通过一些具体的场景和人物对话,将这些斗争具象化,比如“年羹尧案”的处理,既有政治博弈,也有情感纠葛。

总结一下,这两部剧与史实的出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看:

1. 人物塑造的艺术化: 电视剧需要塑造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角色,所以会放大某些性格特征,比如康熙的“圣君”形象,雍正的“改革家”形象。一些历史人物可能在剧中被赋予了更多人性化的光辉,或者被塑造成了某个特定时代的代表。
2. 情节的戏剧化处理: 为了吸引观众,电视剧会制造冲突、悬念和高潮。历史事件在叙述时,会选取更具戏剧性的角度,省略一些平淡的细节,甚至重新组织时间线,或者将一些分散的事件集中起来。
3. 时间线的调整: 电视剧为了叙事流畅,可能会将一些本来发生在不同时间段的事件,为了更集中地展现某个主题,而进行一定程度的时间上的压缩或调整。
4. 虚构人物与情节的加入: 比如《康熙王朝》中的容妃,以及一些为了推动剧情而设计的对话和场景,都属于艺术创作的范畴。
5. 侧重点的不同: 电视剧是为了展现某个特定主题或人物,所以会对历史事件进行取舍,更侧重于展现能够服务于主题的部分。

出入有多大?

要给一个量化的说法很难。如果从“史实”的角度来看,很多情节都是“不准确”的,甚至有“虚构”。但如果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它们都非常成功地抓住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核心精神,并通过精彩的叙事和表演,让观众了解了那个时代的一些重要方面。

我的看法是:

这两部剧是很好的历史入门读物,它们让我们对康熙和雍正这两位皇帝有了更感性的认识,了解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所面临的挑战。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它们终究是电视剧,是艺术的再现,而不是百分之百的纪录片。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康熙和雍正,以及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最好的方式还是去阅读史书,比如《清史稿》,以及相关的历史研究著作。电视剧可以作为兴趣的起点,但不能作为唯一的知识来源。

总的来说,《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在艺术上是成功的,它们虽然有与史实出入的地方,但这些出入并没有颠覆历史的基本走向,更多是为了艺术表现和观众的接受度服务。我们可以欣赏它们的精彩,同时也能理性看待它们与史实的差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相信看过两部电视剧的大部分朋友会认为,《雍正王朝》更接近史实。因为这部电视剧塑造的雍正,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像《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中的康熙太过完美了。

然而我要说的是,《康熙王朝》中的大部分事情,都是真的,很多细节都尊重了史实。而《雍正王朝》中的大事,大部分是虚构的,换句话说,电视剧中的雍正,并不是真实的雍正。

像得知三藩叛乱后,康熙的第一反应是御驾亲征;像康熙南巡时,几个和尚试图以红衣炮炮击康熙;像康熙祭拜明太祖陵,行三跪九叩之礼;像康熙巡查山西,督抚迎驾至直隶境内,康熙大怒,处罚山西官员。

等等,以上电视剧片段,都是出自清朝正统史料。

至于《雍正王朝》中所谓的康熙朝晚期国库亏空,扯淡。

康熙朝确实存在官员拖欠国库银两的问题,但并不存在国库亏空的事儿,我随便举几个例子。

康熙四十八年十月二十五日,这已经是康熙晚期,这一天康熙谕旨:

因江南淮安府、扬州府、徐州水灾最重,其所属二十二县卫康熙四十九年地丁银五十九万三千八百两予以豁免;因河南、山东部分州县受灾,康熙四十九年商丘等六县应征地丁银二十万二千肆百两,济宁等四州县应征地丁银十四万六千六百两通行豁免。

也就是说,仅仅这一天,康熙就免了近一百万两的税赋。要是国库没钱,康熙能这么大方吗?

再例如:

还是康熙四十八年十一月初十,康熙跟内阁几个人说话:

“现在户部库报存贮五千余万两,时当承平,无军旅之费,又无土木工程,朕每年经费极其节省,此存库银两并无别用,去年酌免钱粮至八百余万两,而所存尚多。因思从前恐内帑不足,故将外省钱粮尽收入户部,以今观之,未为尽善。”

所以呢,康熙跟内阁商量,打算干这么件事儿。

“朕意欲将康熙四十九年库银预备各省用度,为之抵算。至五十年,将天下应征钱粮一概豁免,如近省有支用之事,则以户部存银给发应用。”

也就是说,康熙打算在康熙五十年全年,不向老百姓要钱了。

这是国库亏空吗?

至于康熙干的大事儿就更不用说了,康熙一辈子干的几件大事儿,电视剧里都有,我之前文章也写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

但是《雍正王朝》,绝大多数情节是虚构的,先举几个小例子。

隆科多是佟国维的三儿子,并不是佟国维的侄子;黄河发大水国库没钱,雍正、老十三去筹款,是虚构的;在议举新太子的时候出卖佟国维的是张玉书,不是隆科多;隆科多是大阿哥的门人,并不是八爷或四爷的门人;雍正上台不久就把他的三哥干掉了,两人关系没多好;康熙废第一次废太子的之后,雍正确实保举过废太子,但当康熙公开表扬他的时候,他又不承认;策妄阿拉布坦和罗卜藏丹津不是一伙儿的,事实上,他两仇深似海,不久前还动过手;年羹尧、李卫都出身名门,并非雍正家奴;雍正干掉老八的时间是雍正四年,并不是雍正晚期。

等等。

当然,以上都是小事儿。

下面说说几个原则性问题。

先说说雍正朝的西北用兵。

电视剧中的康熙朝的“传尔丹”全军覆没,应该指的是“傅尔丹”全军覆没,即和通泊之战。但这件事情实际上发生在雍正九年,康熙朝的对外战争,从来没有全军覆没过。

而雍正朝打的这一仗,可谓赔了血本。

兵员损失情况,去了2.5万人,回来了0.2万人,约1/4的八旗野战精锐兵团就这么败光了。战后,京都八旗几乎家家戴孝,派出去8000人,回来的不足百人。

战后,雍正皇帝签署了清朝第一个不平等的划界条约,约定的清准边界将康熙朝已经实际控制的科布多割让给了准噶尔汗国。科布多,即现在的蒙古国西部地区。


比战争结果更可恨的是,雍正在做战前准备过程中的神操作。

康熙打仗,从来没有主动挑事一说。

打雅克萨,是因为沙俄侵略东北,东北诸部请求康熙发兵,康熙这才动手。而且动手前还拉拢喀尔喀蒙古拦截沙俄本土援军,将战场范围内的所有力量都为我所用。

打噶尔丹,是因为噶尔丹侵略喀尔喀蒙古(今天蒙古国),喀尔喀一堆汗王跑到清蒙边境求救,表示只要圣主发兵,战后我们都归附,康熙这才出兵。出兵前,康熙还派人联系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让他起兵掏噶尔丹的屁股,与清军东西夹击,事半功倍。

打西藏,是因为准噶尔汗国入侵拉萨,青海蒙古诸部头领跑到北京求救,康熙也没有立刻发兵,让青海蒙古自己先上,然后才派老十四出兵。

打仗,战斗力是一方面,博弈更重要,你得争取最多的力量去打击对你危害最大的人。而后发制人,才能更准确地判断战场形势。

而雍正呢,他喜欢先发制人。

和通泊之战前,准噶尔汗国已经被康熙打残了,所以雍正感觉这种菜鸡只要平推就是了。所以,他先派人去跟准噶尔汗国划界,再积极调兵准备打人家。

准部大汗策妄阿拉布坦听闻这个消息,是走投无路啊。打吧,怕打不过人家,和谈吧,雍正又是个二愣子,怕是谈不拢。无奈之下,他不得不向自己祖孙三代与之斗争了百余年的宿敌沙俄求援。他派人去莫斯科找沙皇,表示如果俄国出兵救援,自己可以臣属俄国,仿土尔扈特部之例。多亏后来准噶尔汗国胜了,策妄阿拉布坦重新对俄用兵,不然,整个准噶尔汗国就成了沙俄的自古以来了。

你说雍正蠢不蠢。

别急,还有更蠢的。

雍正在打准噶尔之前,决定先与沙俄划定外蒙古的边界。

之前的《尼布楚条约》已经划定了清俄东北的边界,而康熙收复的喀尔喀蒙古和科布多的边界还没有划定,于是,雍正就拍图里琛去出使俄国,要求划界。

这不是脑子进水了吗?人家俄国在清准之间是中立方,现在你要对准噶尔动手,却去找中立方划定边界,人家可能让步吗?

所以,俄国人认为这会儿划界对自己有利,同意了图里琛的请求。

1727年7月3日,清俄双方代表在离恰克图(中文名为买卖城,之前是与沙俄交易的城镇)10多公里的布尔河畔举行谈判,清朝派去的首席谈判代表是佟佳·隆科多,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那个隆科多。

客观来说,隆科多是个很有水准的人。

在划界前,隆科多与胡比图已经提前去阿尔泰山一带走访,隆科多主张先划定西侧边界。为勘察清俄边界地形,隆科多沿大梁(阿尔泰山)走了一千余里,对清俄边界的山脉走向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

开始谈判后,隆科多表现强硬,要求现场一切遵照中方礼节,俄国代表萨瓦不接受,双方发生冲突。

在随后的谈判中,隆科多坚持用当年康熙和索额图商定的喀尔喀蒙古边界,即以今天的东萨彦岭、安加拉河、贝加尔湖、大兴安山为界,俄方不同意,双方未达成任何协议。


然后,俄国人开始使用阴招。

在北京的俄国传教士巴多明结识了当时的大学士(内阁成员,相当于宰相)马齐,送给他价值1000卢布的貂皮,换算成中国同期库平银约八百两。马齐收了东西,把雍正的谈判底线、清廷内部的态度、雍正计划对准噶尔动手的事儿全部告诉了俄国人。

巴多明把这个消息转给了俄国代表团团长萨瓦,萨瓦让其在北京运作,达到撤换隆科多的目的。不久之后,朝中御史参劾隆科多结党营私,私藏玉牒。

雍正帝抓到罪证后,不顾隆科多正在谈判的现状,立即谴人将其逮捕回京,随后抄家;当年十月,定隆科多四十一条大罪,于畅春园附近外围筑屋三楹,将隆科多永远禁锢。

因为隆科多之前兼领理藩院的事务,所以还是很有外交经验的。他被抓走了,原来第二顺位谈判代表博尔济吉特·策棱成了首席。这个博尔济吉特·策棱是康熙的女婿,雍正的妹夫,很猛,很勇敢,立了不少战功。但是,他真的不会谈判。

比起隆科多这种策划过康熙遗诏的政治老手,他在这方面就像个孩童一般。而雍正为了早点解决清俄边境问题,以便发动后来那场全军覆没的征伐准噶尔之战,又不断催促,这样就导致这位驸马爷几乎答应了沙俄的全部要求。

沙俄通过这个条约,得到了贝加尔湖、乌丁斯克、色楞格河下游等地,甚至连后来《恰克图条约》的签订地恰克图也划给了沙俄。而此前恰克图曾是中俄边境边贸重镇,绝对在清朝的实际控制中,清政府还曾派理藩院司员驻其地,中文名字为买卖城。还有色楞格河下游地区,沙俄此前从未染指,也被驸马爷大笔一挥,全部给了沙俄。



上图更为直观,当时清朝控制恰克图,俄方控制乌兰乌德(当时叫乌丁斯克),隆科多方案正是取双方实控的中间线,这样的话清朝就可以控制部分贝加尔湖。而最终的边界线,却定在了恰克图。

正是这个条约,将贝加尔湖永远让给了沙俄。

二十多年前,已经归附清朝的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为阻止沙俄本土援军救援雅克萨,派其弟西第什里率8000人与沙俄500名火枪手、1400名哥萨克在此地血战。喀尔喀蒙古人围住色楞格斯克达两个月之久,使沙俄无法东援。而双方血战的地点,就是被雍正割出去的地方。

这是出卖国家、出卖祖宗!

再说说青海的事儿。其实青海的叛乱,就是雍正一手造成的。

雍正上台那会儿,形势是这样的。

准噶尔的策妄阿拉布坦率军奇袭拉萨,杀死了和硕特汗国汗王拉藏汗,康熙派老十四为大将军王,率军进军西藏,驱逐准噶尔军队。准部将领大策凌敦多布战败,退回准噶尔。

老十四上报康熙,计划乘着西藏胜利的东风,分三路一举攻灭准部。康熙六十年十一月,老十四回京与康熙商量来年进剿策妄阿拉布坦事宜,康熙同意其计划,老十四随即返回甘州,开始进军,到康熙死的那会儿,清军已经打下了乌鲁木齐。

此时准噶尔刚刚在西藏大败,北边沙俄又进军桑斋湖,西边的哈萨克也虎视眈眈,三路清军应该是很有可能剿灭策妄阿拉布坦的。

然后,就在这会儿,康熙死了,还没登基的雍正立刻断了老十四大军的粮草供应,并火速召其回京。

雍正到底有多急呢?

在康熙去世后第二天,他就命令爱新觉罗·延信驰驿赴甘州掌抚远大将军印信,并下了一道密谕,内容如下:

“你抵达后,将大将军王所有奏折、所有朱批谕旨及伊之家信全部收缴封固后奏送。如果将军要亲自带来,你从速开列缘由,在伊家信带至京城前密奏。你若手软疏怠,检阅奏文后,并不全部交来,朕就生你的气了!若在路上遇见大将军,勿将此谕稍有泄露。”

而这种火急火燎的召回,就导致西北的五万大军群龙无首,进军准部的行动也就停了下来。

饶是如此,倒还可以接受。

可是雍正不知道,一个人的怒火正在燃烧,这个愤怒的人叫罗卜藏丹津,而他的愤怒是很可以理解的。

罗卜藏丹津,全名博尔济吉特·罗卜藏丹津。黄金家族后裔,固始汗的之孙、达什巴图尔之子,按照辈分,他是被大策凌敦多布干掉的拉藏汗的亲叔叔。

事情是这样的。

准噶尔人偷袭西藏,干掉了拉藏汗,青海蒙古向康熙求援,为首的就是罗卜藏丹津。康熙告诉罗卜同学,你先带人上,我的大军随后就到,如果你表现好,我就让你当青海蒙古大汗。

罗卜兄高兴地不得了,打辅助、搞后勤,忙得不亦乐乎。然而等到仗打完了,他就发现这个事情有点不对了。

仗打完了,罗卜兄去找老十四,要求兑现诺言,在青海地区恢复和硕特汗国,给予他汗王的称号。

但是大将军王却没给他好脸,丝毫不提康熙答应的事,反而责备他之前进军迟缓,还举例说明,人家南路几天几天到达指定地点,你又是几天几天到达,就你这表现,还好意思要汗号?

至于罗卜兄是否真的消极怠工我也没法考证,但是联系到这是给自己挣荣誉,他应该不会太消极。而老十四所说的很有可能是吹毛求疵,毕竟挑毛病这种事情,只要你干活,总能挑出来。

罗卜兄当然很不高兴,但是紧接着,让他更不高兴的事就来了,康熙的奖励通知书到了。

罗卜兄跟他同族的一群蒙古王公一起跪听奖励,大家的心情都是很激动的。根据这份奖励清单,罗卜兄他侄子察罕丹津被封为亲王,罗卜兄他侄子的儿子额尔德尼额尔克托克托鼐被封为郡王,正当罗卜兄纳闷怎么还没念到自己的名字时,他听到了属于他的赏赐:纹银二百两,缎五匹,没了。

太伤自尊了,真的太伤自尊了。别急,还有更让罗卜兄伤心的。

之前的青海西部基本是罗卜兄的领地,但是他的大侄子察罕丹津由于在本次战役中表现突出,还封了王,这样就需要给他册封领地,可是清朝是不愿意给他已被清军控制的地盘,于是大笔一挥,你去跟你叔叔罗卜藏丹津挤一挤吧。

白干了,彻底白干了。

罗卜兄心中的怒火如同滔滔江水,延绵不绝,此仇不报,我枉叫罗卜!

可是当时老十四坐镇西北镇场子,他有火也不敢发。而雍正火急火燎的把老十四召回后,西北瞬间群龙无首,接班的爱新觉罗·延信不过是个贝子,威望、能力都不够,所以罗卜藏丹津心一横,反他娘的。

就这么反了。

所以说,西北所谓的叛乱,也是雍正一手造成的。如果老十四继续在西北镇场子,给罗卜兄两个胆儿他也不敢。

而后来平定罗卜兄的叛乱,也没有电视剧演得那么邪乎。年羹尧奏报的所谓:

“挑唆远近喇嘛及百姓二十余万人,掠牛马,烧草谷,抗官兵,犯西宁,青海大乱。”

一定是有点夸张的。

17世纪中叶,全青海加起来也就二十多万人,这里面包括老人、孩子、和尚、妇女等等,罗卜兄能调动的军队大概也就万把人,所以说,对清军而言,这也是实力碾压。

再说说雍正的用人。

雍正的用人,简单说就是:任人唯亲、前恭后倨、喜怒无常、乱改祖制。

雍正元年三月初五日,刚刚即为的雍正帝即以自己亲书的匾额赐给他的几个心腹大臣,怡亲王允祥的是“藩式宗英”;隆科多的是“世笃忠贞”;马齐的是“朝之隽老",年羹尧的是“青天白日”。而同属内阁的老八,却没有得到雍正的匾额。

太明显啦。

年羹尧和隆科多,一个是他的大舅哥,一个是他的亲娘舅。

雍正帝即位之后,因隆科多拥戴有功,命其与大学士马齐总理事务,并且承袭一等公的爵位,加授为吏部尚书,后加封为一等阿达哈哈番。雍正元年,隆科多加封为太保。

年羹尧平定青海战事后,晋升为一等公,同样被加封为太保。

除此之外,雍正还给了这两个人一个超级权力,人事权。凡是这两个人推荐的人,雍正一概启用,年羹尧的举荐谓之“年选”,隆科多的举荐谓之“佟选”。

不仅听他两的举荐,甚至雍正自己任用官员,也要征询他两的意见。

有一次,雍正想把陕西官员调往他省升用,问年羹尧:

“你舍得舍不得?”“据实情奏来,朕依尔所请敕行。”

这哪是君臣议事,简直是两口子商量事儿,作为上下级,这是很不正常的。

而仅仅过了两年,年羹尧就出来了九十二款大罪,隆科多少一些,是四十一款,从雍正上台到事发,年羹尧平均每月犯3款大罪,隆科多0.9款。

就这么两个人,雍正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跟他两如胶似漆,正常吗?

所以,要么是前期雍正瞎眼了,要么就是他两的罪是编的。

马齐干了啥我上面说了,这里不再赘述。

而老十三就更离谱了。

有清一代的铁帽子王,那是必须有大的军功才能封的。多尔衮、多铎、代善、济尔哈朗、硕塞、勒克德浑、豪格、岳讬,哪个不是死人堆里滚出来的世袭罔替。而老十三呢?一辈子没作为统帅打过一仗,雍正却给了他个铁帽子。

如果你在雍正朝,你服吗?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雍正,毕竟雍正一朝,凡是当过统帅,即“某某大将军的”,都没有善终。

老十四不必说,年羹尧也不必说。首任抚远大将军爱新觉罗延信,雍正五年永久圈禁;宁远大将军岳钟琪,雍正十年十月,以"误国负恩"等罪被夺官拘禁;靖远大将军傅尔丹,雍正十三年被逮捕到京师下狱,并追论傅尔丹和通呼尔哈诺尔及乌逊珠勒失机之罪,公议当死。

高危行业啊,还想什么世袭罔替,能保住命就不错了。

最后说个有趣的。

四爷爱给人改名,想必大家都知道,但四爷并不仅仅给老八改过,事实上,他给不少人都改过。

这里我举两个人的例子。

第一个叫钮祜禄·阿灵阿,这位老兄是雍正他亲妈的妹妹的老公,也就是雍正的亲姨夫,是康熙初年四大辅政之一遏必隆的第七子。这位老兄在康熙朝是康熙倚重的重臣,清史稿形容:

“凡一切军机奏议无不恰合上心,一时大臣无有出其右者。圣祖仁皇帝恩遇甚隆,常赐上方动用之件及上亲乘名马。”

阿灵阿死后,康熙命四爷、皇五子、皇十子,皇十七子以及镶黄一旗大臣侍卫护送其灵柩至墓所,并追谥“敏恪”立在碑墓上,可见康熙的倚重之情。

第二个叫纳兰揆叙,康熙朝重臣纳兰明珠次子。

这位老兄也算是康熙朝的一个重要人物,先后干过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礼部侍郎、工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位。康熙皇帝很早就评价揆叙“人品极好”,对揆叙极为重用。康熙五十六年揆叙病死,康熙赐谥号“文端”。

雍正二年,雍正给这两个已经死了的人下了这么一道谕旨,内容摘录如下:

“本朝大臣中,居心奸险,结党营私,惟阿灵阿、揆叙为甚。“
”当年二阿哥之废,断自圣衷。岂因臣下蜚语遂行废立?乃阿灵阿、揆叙攘为己力,并蛊惑诸王是以日夜谋为造作无稽之谈相传闻,致皇考愤懑,莫可究诘,此朕与阿灵阿揆叙不共戴天之恨也。“
”将阿灵阿墓碑改镌‘不臣不弟暴悍贪庸阿灵阿之墓’,揆叙墓碑改镌‘不忠不孝阴险柔佞揆叙之墓’,以正其罪。“

看见没,四爷不仅喜欢给活人改名,连死人都不放过,这一点跟武则天有点像。我个人认为极其幼稚,跟小时候给人家起外号的行为差不多。

中间那段儿文言文很多人看不懂,我翻译一下:

大致的意思就是:当年我二哥被废了,是我爹的本心(暗指康熙打算立自己为储君),怎么会因为下面大臣的意见就擅自废立呢?而阿灵阿和揆叙蛊惑诸王(当然主要是蛊惑阿其那啦),夜以继日地制造谣言,散播无稽之谈(也就是康熙打算立老八),导致把我爹气得不轻,因为这件事儿(表面是因为气着我爹了,其实是因为不推举他当太子),我与阿灵阿、揆叙有不共戴天之恨。

明白了吧?

其实事情是这样的。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召集满、汉大臣,问诸皇子中孰可为皇太子者,揆叙及阿灵阿、鄂伦岱、王鸿绪等私下商量,推举皇八子允禩。

又不是他们主动推选的,是人家康熙问的,大臣们就推举了老八。因为这点事儿,就不共戴天?还得把人家的墓碑给改了,这是得有多损。

雍正四年,雍正下令诛杀阿灵阿之子阿尔松阿,籍没家产。妻子发遣宁古塔,后改发遣广西烟瘴地,入辛者库为奴。

真的至于吗?

当然,雍正也并非一无是处。

雍正执政最大的亮点就是他的几项利国利民的政策,即“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火耗归公”等。

但需要说明的是,摊丁入亩的基础工作,也就是核算人口和土地,是在康熙年间完成的。康熙五十一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

而“官绅一体当差”的政策并没有大规模推广,即使是雍正朝也只在河南、湖北试行过,乾隆登基后立刻叫停了该项政策。

只有火耗归公运行的不错,而之所以运行的不错,是因为地方官虽然不收火耗了,但是朝廷开始发养廉银了。

雍正元年,雍正创建了这项薪给制度,本意是想借由高薪,来培养鼓励官员廉洁习性,并避免贪污情事发生,因此取名为“养廉”。

养廉银通常为本薪的10倍到100倍,光绪《清会典事例》记载:总督为13000至20000两,巡抚为10000至15000两,布政使为5000至9000两,按察使为3000至8444两。

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养廉银比之前进的火耗多多了,所以火耗归公就归公了。

综上,雍正确实干了不少实事、好事儿,但是真的没有电视剧吹得那么邪乎。综合来看,他比他爹、他爷爷、他儿子的水平差远了。

而康熙对其的评语,“为人轻率,喜怒不定”,是比较中肯的。

就这些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这两部剧,都是非常经典的国产历史剧,深受观众喜爱。它们在艺术表现上非常出色,但也的确在一些地方与史实有所出入。要说出入有多大,这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因为历史研究本身就是在不断修正和深化的过程中,而且电视剧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必然会有艺术加工的成分。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
  • 回答
    《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作为两部极具影响力的历史正剧,在拍摄上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侧重点,共同奠定了“王朝剧”的标杆。虽然同属一个系列,但两部剧在诸多拍摄特点上又有所区别,体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物的命运和性格。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它们的拍摄特点: 《康熙王朝》的拍摄特点:《康熙王朝》作为开创性的作.............
  • 回答
    《雍正王朝》与《康熙王朝》都是中国电视史上的经典之作,但如果一定要说“更胜一筹”,那么《雍正王朝》在许多观众心中确实拥有更高的评价。这并非否定《康熙王朝》的杰出,而是《雍正王朝》在几个关键维度上做得更为深刻和出色。下面将详细阐述为什么《雍正王朝》更能赢得“更胜一筹”的赞誉:1. 角色塑造的深刻性与复.............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点意思的问题,很多人确实觉得《雍正王朝》在叙事深度、人物塑造和对历史的解读上更胜一筹,甚至有人会说“《雍正王朝》是《康熙王朝》的升华”。但一翻豆瓣评分,好像画风一转,《康熙王朝》反倒比《雍正王朝》要高那么一点点。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雍正王朝》确实牛!《.............
  • 回答
    关于《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孰优孰劣的讨论,在影视剧爱好者中一直是个热门话题。虽然《雍正王朝》无疑是一部极其优秀的电视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很多观众和评论家的眼中,《康熙王朝》似乎更受欢迎,尤其是在“更胜一筹”的评价中。《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的点评,以及各大影视评分网站的数据,都或多或少地指向了这.............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挺到位。《乾隆王朝》确实和它的前两部曲《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相比,热度上差了不止一星半点,讨论度也相对冷清。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得承认,《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这两部剧是历史正剧的标杆,口碑和收视双丰收。前者气势恢宏,展现了康熙大帝少年英才、雄才大略,将一.............
  • 回答
    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中,康熙帝对皇位继承人的选择,绝非仅仅依靠一腔父爱或者一时的偏好,而是一场精心策划、步步为营的政治博弈。康熙皇帝以其非凡的政治智慧,通过一系列深思熟虑的布局,将他认为最适合继承大统的四阿哥胤禛推上了皇位。要详细说明康熙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分析:一、 严.............
  • 回答
    《康熙王朝》片头曲《向天再借五百年》之所以选择“五百年”,并非一个随意确定的数字,而是与历史、文化、戏剧主题以及歌曲本身的寓意等多方面因素紧密结合,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解析:一、 从历史角度看:朝代更迭与时间尺度 历史的循环与生命力: 五百年,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尺度。在中.............
  • 回答
    在《康熙王朝》这部恢弘的历史剧中,葛尔丹无疑是最为鲜明且令人印象深刻的“反派”角色。当然,用“反派”来定义一个叱咤风云的草原领袖,或许有些简单化了,但从汉族王朝(即清朝)的视角和电视剧所要呈现的主题来看,葛尔丹的角色功能和行为逻辑,确实让他成为了康熙皇帝宏图霸业道路上的最大阻碍,也最能激发剧情张力的.............
  • 回答
    在《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中,容妃去洗恭桶这一情节,并非源于什么嫔妃争宠的手段,更不是什么为了博取康熙关注的刻意为之。它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女人在深宫之中,在面临巨大压力和责任时,所展现出的非凡担当和人格魅力。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当时,康熙帝正全力以赴地治理黄河水患,这关系到民生社稷的根本。而在这关键时刻.............
  • 回答
    《康熙王朝》中,苏麻喇姑之所以不愿嫁给康熙,这背后牵扯着多方面的情感、立场和时代背景,远非简单的“不愿意”三个字能概括。她的选择,既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坚守,也是对儿时情谊的珍视,更是对那个时代身份局限的深刻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白苏麻喇姑的身份和她与康熙之间关系的特殊性。苏麻喇姑并非寻常宫女,而是孝庄.............
  • 回答
    在《康熙王朝》这部恢弘的历史剧中,姚启圣无疑是康熙帝身边一位举足轻重但又充满争议的人物。说康熙“恨死了”姚启圣,甚至“恨不得杀了他”,这种说法在剧中的体现,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是信任与猜忌、倚重与拂逆、君臣之道与个人性情激烈碰撞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姚启圣的“.............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我想起看《康熙王朝》的时候,确实对其中几次提到彼得大帝的桥段留下了深刻印象。要说为何要“刻意强调”,我觉得与其说是“刻意”,不如说是为了烘托康熙的伟大,同时在历史的对照下,给观众更鲜明的感受。首先,得说说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康熙皇帝在位时期,中国正处于清朝由盛转衰的开端。而在遥.............
  • 回答
    说起来,看《康熙王朝》看到热泪盈眶,这感觉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它像是把我拽进了那个时代,让我亲身经历了康熙皇帝的喜怒哀乐,体会了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位帝王的艰难与担当。有好几个瞬间,真的是我一边抹眼泪一边盯着屏幕,心里那叫一个翻江倒海。印象最深的一段,大概是鳌拜伏法之后,康熙才十四五岁,却要面.............
  • 回答
    《康熙王朝》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国产历史剧,自2001年播出以来,便以其宏大的历史叙事、深刻的人物刻画以及精良的制作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观众的喜爱。要评价这部电视剧,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的厚重感与叙事能力: 史诗般的格局: 电视剧以康熙帝60年的统治为轴线,串联起了清初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 回答
    《康熙王朝》,这部剧啊,真是让人又爱又恨,欲罢不能。说实话,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就被它深深吸引了,那种大气的场面,跌宕起伏的剧情,还有陈道明老师那炉火纯青的演技,简直就是一场视觉和心灵的双重盛宴。首先,它为什么能成为经典? 陈道明,他就是康熙本人! 这句话不是夸张。陈道明老师的演绎,把康熙皇帝身上.............
  • 回答
    要说陈道明老师那版的《康熙王朝》最经典的一段,这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因为他演得太好了,好多桥段都深入人心。不过,如果非要挑一个我个人觉得最触动、最能体现陈道明老师演技和康熙这个人物复杂性的片段,那绝对是“削藩劝进”这一整条线,尤其是其中几个关键的场景。大家可能都会想起康熙在朝堂上跟老臣们据理力争,.............
  • 回答
    稚嫩的魔法师,这个名字在网络文学圈儿里,绝对是自带几分号召力的。他的上一部作品《汉武大帝》,可以说是一部现象级的历史群像小说,文笔老辣,情节跌宕,对历史人物的解读也颇有新意,当时可是圈了一大票忠实读者。所以,当他放出风来要开新坑——《康熙王朝》时,那关注度,自然是高得不像话。这新坑刚一露头,就引起了.............
  • 回答
    如果康熙生而为汉人,那将是另一番光景,一段截然不同却同样波澜壮阔的历史。一、皇权的正统性与内政改革的基石首先,最大的不同在于皇权的合法性。康熙如果生为汉人,他将继承的是大明或是另一个汉人王朝的皇位。这意味着他无需面对满汉矛盾这一核心的统治难题,也无需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手段来巩固满洲统治的合法性。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有意思,也触及了皇权争夺最核心的那个点。说实话,让康熙的九个儿子“当个王爷无忧无虑”?那对他们来说,可能比登天还难。咱们得先明白,在那个时代,皇位可不是一般的“职位”,它是整个帝国权力、财富、荣耀的中心。当亲王,那确实是人上人,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但王爷的“无忧无虑”,和皇帝的“无忧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