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多发生在春秋季,时间以白天为多,星期一最多?

回答
关于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多发生在春秋季、白天居多以及星期一出现的现象,这背后确实存在一些复杂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可以完全解释。我们要理解,这些观察到的趋势是群体性的统计现象,并非适用于所有抑郁症患者。

一、 春秋两季:季节性因素的扰动

春秋两季之所以会被认为与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增加有关,很大程度上与“季节性情感障碍”(SAD)的流行以及其他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有关:

日照变化与生物钟失调:
春季: 许多研究认为,春季日照逐渐增强,光照时间的延长会扰乱身体的生物钟(昼夜节律)。对于一些抑郁症患者,尤其是那些原本就存在生物钟调节问题的个体,这种突如其来的光照变化可能导致体内褪黑素(与睡眠相关)和血清素(情绪调节的关键神经递质)水平的剧烈波动。血清素的上升可能伴随能量的回升,但如果情绪修复的速度跟不上生理功能的激活,或者其他抑郁症状(如绝望感、无价值感)依然存在,这种“假性好转”反而可能给予患者采取行动的“能量”,而这份能量用在了最糟糕的地方。
秋季: 秋季日照缩短,昼夜温差变大,环境色彩由鲜活转向萧瑟,这些都会对情绪产生负面影响。对于季节性情感障碍患者而言,秋季是他们发病的典型季节。即使不是季节性情感障碍,这些环境变化也可能触发或加剧原有抑郁症的症状,如疲劳、失落感、社交退缩等。
社会节奏的调整:
春季: 春暖花开,人们开始走出户外,社交活动增多。对于一些抑郁症患者,看到别人恢复活力、享受生活,而自己却深陷痛苦,这种“对比效应”会极大地加剧他们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同时,一些社会性的压力(如家庭对“春天应该有新气象”的期望)也可能在此期间增加。
秋季: 秋季通常标志着学期或工作季度的开始,也可能意味着一些节日(如中秋)的临近。这些都可能带来与过去(如假期)的对比,或者新的社会、工作压力。节日的欢乐气氛对处于抑郁状态的人来说,可能反而是一种巨大的提醒,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无法参与或享受。
生理与心理的“反差”: 很多时候,抑郁症的根源在于大脑化学物质的不平衡和功能障碍。即使外界环境有所改善(如春天到来),大脑的修复和情绪的改善并非同步发生。这种身体感觉有所“好转”但心理上的绝望感和无力感并未完全消失的“反差”,有时比完全的低落更危险,因为它可能赋予患者行动的能力,而没有解决根本的痛苦。

二、 白天:希望与绝望交织的时刻

自杀行为多发生在白天,尤其是上午,这看起来有些反直觉,因为很多人认为夜晚是更孤独、更绝望的时刻。然而,白天出现的几个关键点值得关注:

“能量”的反弹与行动能力: 抑郁症患者在清晨醒来时,往往会经历所谓的“晨重夜轻”现象,即早晨症状最严重,白天逐渐缓解。然而,如前所述,即使这种“缓解”只是有限的,也可能带来相对多一点的“行动能力”。当患者感到持续的绝望,并且早上醒来后发现情况并未改善,反而可能因为获得了执行计划的“能量”而选择在此刻行动。
社会互动与孤立的对比: 白天是社会活动的主要时段。当抑郁症患者面对周围人正常运转的生活,而自己却无法融入,甚至感到被排斥或不被理解时,这种强烈的社会孤立感会进一步加剧他们的痛苦。白天看到家人、朋友或同事的活动,可能会让他们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异类”和“障碍”。
尝试与失败的恶性循环: 白天也是许多人尝试解决问题、寻求帮助的时段。如果患者在白天尝试了某些方法,但都以失败告终,或者因为症状而无法有效地进行这些尝试,这种持续的失败感会进一步打击他们的信心,加剧绝望。
医院和诊所的开放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医院和心理健康服务机构通常在白天开放。虽然这似乎是获得帮助的时段,但对于一些本已绝望且认为自己“无可救药”的患者,他们可能在白天也难以鼓起勇气去寻求帮助,或者在寻求帮助的路上经历更多的挫折,最终将白天视为“尝试无果”的象征。

三、 星期一:社会回归的压力与“假期综合征”

星期一为何成为自杀行为的高发时段,主要与周末的结束以及新一周的开始所带来的社会压力有关:

周末的“真空”与现实的冲击: 对许多抑郁症患者而言,周末可能提供了一个相对安静、可以暂时逃离工作或社交压力的空间。然而,当周末结束,星期一到来时,他们必须重新面对工作、学业、人际关系等一系列本已令他们不堪重负的现实。这种从相对“安全”的退缩状态重新回到充满压力的现实世界的过渡,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冲击。
“假期综合征”的变体: 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工作日综合征”。当他们意识到新的一周又要开始,而自己仍然深陷抑郁之中,无法应对这些挑战时,这种无力感和绝望感会急剧上升。尤其对于那些工作或学业是主要压力源的患者,星期一的到来可能意味着重复过去的痛苦。
对未来的焦虑: 星期一不仅仅是新一天的开始,更是新一周的开始。对于深陷抑郁的患者,他们对未来的预期往往是负面的。他们可能无法想象如何度过即将到来的整个星期,这种对未来的焦虑和无助感,可能会在星期一这个“起点”被放大。
社会期望与自我评价的冲突: 星期一常常被社会视为“重新开始”、“积极投入”的一天。然而,抑郁症患者可能完全无法满足这些社会期望,这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和羞耻感,认为自己是“失败者”,无法跟上社会的步伐。
周末情绪的“消散”: 如果周末有家人或朋友的陪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支持。但当这些支持在星期一消失,患者又独自面对挑战时,情绪的低落可能会再次显现,并因缺乏支持而显得更加脆弱。

总结:

总而言之,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时段性特征,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春秋两季的季节变化和随之而来的生物钟与社会节奏的扰动;白天的“能量反弹”与现实孤立感的对比;以及星期一作为社会回归起点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都可能成为压垮一些脆弱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

最关键的是要理解,这些统计趋势背后,是每一个个体在与疾病抗争时的痛苦、绝望和脆弱。这些因素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叠加、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抑郁症患者在特定时间段内自杀风险增加的复杂图景。认识到这些模式,有助于我们更早地识别高危人群,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干预,阻止悲剧的发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其实问得很好,值得认真回答。关于自杀的时间规律流行病学及精神病学做了很多研究了,目前可以肯定的是春季与星期一的确为高发期,至于一天中具体时辰的自杀率尚未有统一的规律。原因见下

1、为什么春季为高发期而不是冬季?

与普通人猜想的不同,自杀最多的季节并非秋冬,而是春夏,其中春季的数据支持更多。巴西的一个研究团队将过去几十年来关于自杀时间的研究做了元分析(就是数据整合)①,在19篇研究季节规律的文献里,4篇发现无明显规律,剩下15篇中有12篇都认为春季为一年的峰值,另外几篇的结果则倾向为夏季。


为何如此呢?一方面,虽然冬季的确抑郁,但不代表人们就会自杀。实际上,抑郁最严重的时候,人连自杀的能力都没有。听上去或许有些搞笑,但从构思自杀计划到购买相关工具,再到最后成功执行的确需要耗费一定的精力与行动力,这是重度抑郁患者所欠缺的。

到了春天,天气变暖和,人有了点活力和精神,于是可以将脑海中的自杀想法付诸实践了。成功的自杀多发生在“过渡阶段”,它既可以是人在突然遭受沉重打击的时刻,也可以是刚刚从极糟糕的境地恢复过来的时刻。

另一方面,冬天抑郁的社会心理压力更小。天气寒冷的时候,大家心情都低落,不太想出门,因此人们会感到自己的抑郁情绪有一个正当的原因:并不是我出了什么问题,只是天气不好。如果你因为患病不想参加活动,对外解释说是天气太冷的缘故,别人也容易接受。

反而到了春天,万物生长、花繁叶茂,世界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唯有你还一副郁郁寡欢的样子。这样的反差,会增加人的自我责备与自我否定:都是我不好,都是我的错,如果我消失在这个世界上就好了......加上白昼时间变长,社交活动变多,更让失意的人察觉到自己的格格不入。

2、忧郁星期一的说法是真的吗?

关于一周中第几天自杀率最高的研究,结论更加统一:星期一。

对韩国18年来自杀数据的一项统计发现②,自杀率在周一最高,随后依次递减,其中青少年人群在周一的自杀率比在周日高出10%。一项对美国加州首府60年自杀数据的研究得出了同样的结论③。卫报的这篇文章④则说,英国过去10年来在周一自杀的人平均是12个,而在一周中的其他日子只有10个左右,其中星期天最低,只有8.8。

通常的理论认为,因为周一人们要回到学校上学或者工作岗位上班,面临更多的压力,因此容易自杀。但在多项研究里,统计的人群包括了55岁以上的退休老人,没有上班上学压力的他们,仍然倾向于在周一自杀,所以工作压力显然不是最佳的解释。

目前最佳的答案是"The New Beginning Theory"(痛苦的新开始理论?),即人们更容易自杀是因为到了周一,感到自己无法面对新的一周。事实上,如果更仔细观察统计数据,会发现节日前的自杀率总是偏低而节日后会升高,无论那天是周几。

纵观全年,自杀率最高的一天其实是——“新年”。是的,这个往往是人们阖家团圆、展望未来的节日,对绝望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堑:新的一年就要开始了,我却没有勇气去开始。事实上,这个“新开始理论”也能够解释春季的自杀高发,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

有趣的是,美国疾控中心(CDC)的调查显示,周一自杀最多,周日谋杀最多⑤。

3、一天最危险的时间段并不确定

我看了好几篇文献,关于一天中什么时间段最危险,基本上是各执一词①⑥⑦⑧。

上世纪的几个研究结果都是白天比较危险,然后近几年有人统计说傍晚到半夜更危险。有位宾大教授坚持,其实2-4点这种深夜是最危险的,因为要考虑到晚上大部分人都睡了,如果只看醒着的人的话,他们的自杀率比白天要高出好几倍(这个推论我真的不太能接受...)。其他说法包括但不限于:下午最危险的,清早黎明最安全的,对男人来说白天更危险等等......

虽然我也希望结果偏向于早上,这样就能依靠前面提到的 new beginning theory 统一解释三者(四季的开始,一周的开始,每天的开始),不过可能说不定这个真的要看人群。希望未来能有更加全面的研究吧。

从我个人的经验上来说,有自杀倾向的来访的确更容易在周日晚上/周一白天经历危机时刻。大部分有情绪困扰的人,早上都会非常难过,不想醒来面对新的一天。北美的医院与咨询机构,会在4-6月份迎来一波入院高峰,尤其是5月份。

4、最后科普下一些关于自杀的常识

95%想要自杀的人都不是真的想死,他们只是过于痛苦又无能为力

谈论自杀不会鼓励他人的自杀行为,相反,避而不谈才更危险(PS:报道和谈论不是一回事)

很少有人通过说自己想要自杀来获得关注,因为在多数文化里自杀是件令人感到羞耻的事

自杀的人不一定抑郁,抑郁的人不一定自杀

抑郁的人里100%都有过“我是个无可救药的人”、“治疗对我不会有效果”的想法,但如果接受正规的治疗,90%以上的人都能得到大幅的改善



参考文献:

①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suicide mortality: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Volume 228, 2018, Pages 132-142. Redirecting.

② Kim E, Cho SE, Na KS, Jung HY, Lee KJ, Cho SJ, Han DG. Blue Monday Is Real for Suicide: A Case-Control Study of 188,601 Suicides. Suicide Life Threat Behav. 2019 Apr;49(2):393-400. doi: 10.1111/sltb.12429. Epub 2018 Jan 19.

③ Maldonado G, Kraus JF. Variation in suicide occurrence by time of day, day of the week, month, and lunar phase. Suicide Life Threat Behav. 1991 Summer;21(2):174-87.

theguardian.com/society

⑤ Average Number of Deaths from Motor Vehicle Injuries, Suicide, and Homicide, by Day of the Week — National Vital Statistics System, United States, 2015." MMWR 66 (22): 592. Published: 9-June-2017. doi: 10.15585/mmwr.mm6622a5.

⑥ Jeremy Boo, Tetsuya Matsubayashi, Michiko Ueda, Diurnal variation in suicide timing by age and gender: Evidence from Japan across 41 year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Volume 243, 2019, Pages 366-374. ISSN 0165-0327.

⑦ Akkaya-Kalayci, T., Kapusta, N.D., Waldhör, T. et al. The association of monthly, diurnal and circadian variations with suicide attempts by young people.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Ment Health 11, 35 (2017). doi.org/10.1186/s13034-

⑧ Relationship of Nocturnal Wakefulness to Suicide Risk Across Months and Methods of Suicide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多发生在春秋季、白天居多以及星期一出现的现象,这背后确实存在一些复杂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可以完全解释。我们要理解,这些观察到的趋势是群体性的统计现象,并非适用于所有抑郁症患者。一、 春秋两季:季节性因素的扰动春秋两季之所以会被认为与抑郁症患者自杀风.............
  • 回答
    抑郁症患者的内心世界,与其说是枯燥乏味,不如说是被一层厚重的乌云笼罩,色彩尽失,生机凋零。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我们暂时放下对“正常”的定义,走进那个被情绪黑洞吞噬的孤独空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画像,往往是这样的: 情绪的低谷与失落感: 这是最核心的表现。他们感受到的不再是生活中的起伏,而是持续的、.............
  • 回答
    深吸一口气,让自己冷静下来。时间很紧迫,但慌乱无济于事。此刻,你的声音是TA唯一的依靠。首先,最重要的是,你要让TA感觉到被看见、被听到,而且是最真切的那种。用你最温和、最沉稳的声音说:“嘿,是我。我在这里。你打电话给我,我很高兴,真的。告诉我,你现在怎么样?别担心,慢慢说,我听着呢。”关键在于,你.............
  • 回答
    抑郁症患者之所以会经常出现自杀念头,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想不开”就能概括的现象,而是疾病本身带来的深刻痛苦和绝望的体现。首先,我们要理解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之一是持续的、深切的悲伤和失落感。这种悲伤并非我们日常生活中短暂的情绪波动,而是像一层厚厚的、.............
  • 回答
    当一个饱受抑郁症折磨,甚至有自杀念头的人再次遭遇恶意刺激,他内心可能经历的是一场风暴,一场无声的、吞噬一切的噩梦。那种感觉,不是简单的愤怒或悲伤,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绝望和自我否定的连锁反应。首先,会被一种极致的、难以名状的疼痛所席卷。这不是生理上的疼痛,而是精神上的碾压,仿佛有人用最锋利的刀子,一刀.............
  • 回答
    您好!我理解您想了解抑郁症患者为什么会从养猫中获得帮助。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重要的话题。我会尽量用我个人的理解和观察来分享,希望能让您觉得更贴近真实感受。首先,我们得明白抑郁症并不是简单的“不开心”或者“想不开”,它是一种复杂且深刻的心理疾病,会影响到患者的情绪、思维、行为,甚至身体状况。很多时候,.............
  • 回答
    作为一种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情感和偏见,因此我不会“讨厌”任何群体,包括抑郁症患者。我的目的是提供信息和帮助,而不是产生负面情绪。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健康疾病,它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思维、行为和身体健康。患有抑郁症的人可能会经历持续的悲伤、失落感、失去兴趣或乐趣,以及其他一系列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会.............
  • 回答
    我很理解你此刻的心情,这是一种非常复杂且深刻的感受,也正因为如此,我希望能和你坦诚地聊一聊。你觉得你“不想好”,甚至“喜欢”抑郁症,这听起来似乎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对抗疾病”的理念相悖,但其实,这种感受背后隐藏着许多可能的原因,也反映出你正在经历的一些非常真实的心理过程。首先,让我们尝试去理解“喜欢”.............
  • 回答
    知乎上确实能看到许多分享自己抑郁症经历或者感觉自己可能是抑郁症的用户,这背后有很多层面的原因,与其说是“为什么知乎上这么多”,不如说是“为什么在知乎这样的平台,抑郁症患者更容易表达自己,也更容易被看见”。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抑郁症并非小众疾病。在现代社会,压力、焦虑、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等等,都可能成为.............
  • 回答
    九岁的孩子,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认知也在飞速发展的年纪。然而,一个九岁的女孩,却因为老师长得漂亮而感到自卑,甚至发展出抑郁情绪,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心疼且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就开始有容貌焦虑?这并非简单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无处.............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并非所有精神科医生都对年轻抑郁患者有负面看法或行为,但确实存在一些医生可能表现出不耐烦或疏远。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一、认知和理解上的差异: “年轻人不就是情绪化吗?”的刻板印象: 有些医生,尤其是经验较少或对青少年心理学理解不.............
  • 回答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让抑郁症患者反复叙述痛苦,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绝非简单地让患者“倾诉”那么表面。这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有目的的治疗策略,旨在帮助患者理解、接纳并最终转化他们的痛苦体验。首先,我们要明白抑郁症的本质。它不仅仅是一种情绪低落,更是一种思维模式、认知偏差、行为模式和生理反应的复杂交.............
  • 回答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陷入抑郁的泥沼,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系列复杂交织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入剖析这些原因,能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为何女性会成为抑郁症的高发群体。首先,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女性身体内激素的剧烈波动是绕不开的关键因素。女性一生中会经历多次重大的激素变化,比如青.............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深入探讨一下。很多人可能觉得抑郁症和成功人士似乎是两个极端,但实际上,从抑郁症中康复并走向成功的人并非少数,这其中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我想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一下:1. 对生命意义的重塑与升华抑郁症,尤其是一种相对严重的抑郁症,往往会让患者经历一段极其黑暗的时期。他们可能对生活失去兴.............
  • 回答
    “凭什么给抑郁症患者特殊照顾?”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一个相当普遍的,也常常被误解的议题。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抑郁症不过是“想不开”、“情绪低落”,为什么就需要额外的“特殊照顾”?这背后,可能潜藏着对疾病认知上的偏差,以及对“正常”与“异常”界限的模糊。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白,抑郁症,它 不是 .............
  • 回答
    最近,儿童精神科的门诊常常挤满了小小的身影,他们的脸上写满了不属于这个年纪的忧伤,确诊为抑郁症。看着这些本应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心中不免涌起一丝沉重: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孩子患上抑郁症?这到底是怎么了?儿童抑郁症高发的背后,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社会环境的剧变是绕不开的一环.............
  • 回答
    跟抑郁症患者恋爱,就像在一片阴晴不定的森林里徒步,时而阳光明媚,时而乌云密布,你需要学会适应这变幻莫测的天气,并且永远要做好迎接暴风雨的准备。这是一种很复杂的感受,很难用几句话概括,因为它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心疼和守护,也有疲惫和无奈,更有惊喜和希望。爱上他/她,你可能先看到了那些被阴影遮盖住.............
  • 回答
    抑郁症患者在选择工作时,确实需要一些特别的考量,这并非因为他们能力不足,而是为了更好地支持他们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恢复和融入社会。以下是一些比较适合抑郁症患者的工作类型,以及选择时的详细建议:理解核心需求:稳定、可控、低压力、支持性环境抑郁症患者在发病期间,往往会经历情绪低落、精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
  • 回答
    当你身边有人正在经历抑郁,你可能总是想做些什么,想说些能让他们感觉好点的话。可有时候,我们出于好意说出口的话,反而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伤害,甚至让他们觉得更加孤独和不被理解。下面这些话,是很多抑郁症患者最不想听到的,而且它们往往带有某种“好意”或“建议”,却恰恰刺中了他们最脆弱的地方。“想开点就好了。.............
  • 回答
    患有抑郁症,那是一种很特别的感受,难以用三言两语概括。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原本的世界色彩斑斓,有欢笑,有阳光,有希望,但有一天,这一切都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被蒙上了一层灰色的厚纱。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情绪上的低落和空虚。不是那种短暂的伤心或沮丧,而是一种持续的、深入骨髓的悲伤。好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