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给人第一印象很乐观正能量,但和ta接触时间久以后却会感到很痛苦?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人际交往中一个非常普遍也相当微妙的现象。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初见时被一个人身上散发出的那种阳光、积极的特质深深吸引,觉得和他们在一起会充满力量和欢乐。然而,随着交往的深入,这份美好的初印象却像褪色的画作一样逐渐黯淡,甚至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痛苦和失落。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人性的复杂和交往的深度。

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

1. 角色扮演与真实自我:

社会角色的需要: 在很多场合,尤其是在社交场合或者初次见面时,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戴上一个“优化版”的面具。这种面具不是为了欺骗,更多的是为了适应社会规则,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或者仅仅是因为当下环境让他们倾向于展现出某种特质。乐观积极,通常是更受欢迎、更能拉近距离的特质。想象一下,谁会想在一个重要的社交场合表现得垂头丧气、怨天尤人?
渴望被喜欢: 我们都渴望被他人认可和喜爱。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乐观和积极能够吸引他人、建立良好关系时,我们可能会下意识地强化这些特质。这种强化可能是一种习惯,也可能是一种策略,目的是快速建立起积极的人际连接。
隐藏的防御机制: 有时候,过度的乐观和积极,甚至是一种“强颜欢笑”式的表现。他们可能正在经历内心的挣扎、压力或者不安全感,但选择了用一种阳光的外表来掩饰。他们可能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的脆弱,或者认为展现负面情绪会给他人带来负担。这种表面的乐观,就像是一层薄薄的糖衣,包裹着可能并不那么甜蜜的内心。

2. 表面积极背后的潜在问题:

“毒性积极主义”(Toxic Positivity):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有些人过分强调积极,甚至将负面情绪视为“错误”或“不可接受”。当你在他们面前表达真实的担忧、沮丧或不满时,他们可能会迅速否定你的感受,或者用“想开点”、“一切都会好起来”之类的空泛话语来回应。这种“治愈系”的反应,表面上是给予安慰,实际上却剥夺了你表达和处理真实情绪的空间,让你感觉不被理解,甚至觉得自己是“不正常”的。
逃避现实与责任: 有些人习惯于用乐观来逃避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和责任。他们可能在问题出现时,总是抱着“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心态,却很少主动去解决。随着交往的深入,你会发现他们的乐观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进展,反而可能因为他们的不作为,让你承担更多的压力和后果。
情绪价值的有限性或不对等: 最初的乐观和积极为你提供了宝贵的情绪价值,让你感觉轻松愉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可能会发现,这份情绪价值是单向输出的,或者说,他们只接受你的积极,却无法在你需要时给你同样的支撑。当你在生活中遇到真正的困难,需要一个能和你一同面对阴影的人时,他们却可能因为无法适应负面情绪而选择回避,或者继续用表面的乐观来“应对”,这会让你感到深深的孤独和失望。
缺乏深度和真实性: 持续的、纯粹的乐观,如果缺乏对生活复杂性的认知和接受,可能会显得有些肤浅。他们可能不擅长处理复杂的情感,或者不愿意深入探讨人生的起伏。当你们的关系需要更深层次的交流,触及到生活的灰色地带时,他们可能会感到不适,从而退缩到他们擅长的那个“阳光”维度,让你觉得无法与他们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深度连接。
情绪管理能力不足: 所谓的“积极”可能是一种情绪管理的“技巧”而非真正的内心状态。当遇到无法控制的压力或挑战时,他们可能无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反而会变得易怒、焦虑,或者将自己的负面情绪以一种不恰当的方式转移到亲近的人身上。最初的乐观只是他们情绪控制住时的表现,一旦失控,真实面目就可能显露出来,让你感到措手不及,甚至受伤。
“人设”崩塌的失望: 毕竟,没有人能永远保持100%的乐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在某些时刻也会流露出疲惫、沮丧或困惑时,如果他们的“人设”过于单一,我们会感到一种被欺骗的失落,觉得那个最初吸引我们的形象是虚假的。这种失落感,比看到一个人有起伏更让人痛苦,因为它质疑了我们最初的判断和关系的基础。

为什么会感到“痛苦”?

这种痛苦并非简单的失望,它往往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契约的打破: 你之所以会被最初的乐观吸引,可能是基于一种潜在的心理契约:和这个人在一起,你能获得放松、快乐和支持。当现实与你的预期不符时,你会有被辜负的感觉。
自我价值的质疑: 当对方无法接纳你的负面情绪,或者你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你可能会开始质疑自己,认为自己的感受是不被允许的,或者自己不够好,才无法让对方保持那份“美好”。
情感上的孤立: 尽管身边有人,但无法真正地进行深层的情感交流,无法得到真实的理解和共鸣,这会带来一种深刻的孤独感。你可能感觉自己像是在对着一个只会说“没关系”的墙壁说话。
关系的退化: 从最初的充满期待,到后来的小心翼翼、回避深入话题,甚至是感到压抑和消耗,这种关系上的退化本身就是一种痛苦的体验。你付出了情感,却得到了负面反馈,这会让你感到心力交瘁。

总而言之,从最初的“阳光女孩/男孩”到让你“感到痛苦”的转变,往往不是因为对方的恶意,更多的是人性的复杂性、沟通的技巧与深度之间的张力,以及他们在关系中实际能够提供的情绪支持的能力。而我们自身,也在关系中不断学习和调整自己的期待。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在交往中保持一份清醒和自我保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符合你说的一半,你的疑惑我看着回答一半。

第一次见我的人多数都会觉得我外向乐观健谈,但是我自评确实挺自私的,很难信任别人----但不代表我没有信任的人,我有,只是很少(三四个),而你不是这其中一个罢了。

题主你自己也说了这种人比较独立自我----我喜欢的人和我信任的人,从来都是我自己选的,而不是你用“付出”换来的----是的,这是自私的一种,因为我从来就不会因为谁对我好而产生对他格外的信任,信任于我而言是交心得来的,不是时间耗出来的。

对于别人的帮助和关心我确实认为是理所应当----因为这是你的自由和你的选择,你选择对一个人好的时候为什么要期待别人同等的回馈给你?你当然可以这么期待,你可以说这是社会默认约定,但是我就问你有哪条物理法则规定了你的帮助和关心我就肯定会有同等回馈么?如果你张嘴要求提供帮助并且要我等值回馈,那我确实可能会在考虑到自己的情况后拒绝你最开始的帮助。

你看到的是你的帮助和关心我认为理所当然,但你似乎忽略了相应的我从来不苛求甚至不主动请求你对我进行帮助和关心。 题主你需要搞清楚一点,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和习惯“人情往来”的。

要说压抑和累,有朋友反馈过这个问题,因为不在同城后我就从来不主动找他们聊天,不记得他们的生日,过节不发信息,朋友圈不点赞不回复,不讲仪式感,我的生活开心不开心从来跟他们没一点关系,而这让他们感觉我什么都不在乎-----我一开始也会觉得他们批判的很有道理,该改,但后来越想越不对劲,这不就是在我身上找存在感么?不好意思,我真的不太关心,自己的生活都还有一大堆事儿要关注而没时间呢。我没有找你聊天真的是因为没什么可聊的,如果有事情要谈,如果有可以一起high的兴趣,那自然找你了。而且本身就不是没话找话的人,贼烦那种没屁事儿非要聊天的人。我干嘛要随时跟你汇报我最近过得好不好在干吗啊?我干嘛要关心你最近过的好不好在干吗啊?你是我男朋友么?你帮我找工作么?你能带我出去旅游么?你能切切实实帮我解决眼前问题么?你能给我带来开心的大笑么?如果都不能,那我为什么要找你聊天,我为什么要在道不同的情况下在你身上花大量时间呢?


不过不是很清楚题主你说的【不坦诚】是什么意思,我这个人坦诚的宛如三岁光屁股小孩,这一部分就不作回答了。

//语气有点硬,题主不要介意,赶时间,这个答案写的快就有话直说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人际交往中一个非常普遍也相当微妙的现象。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初见时被一个人身上散发出的那种阳光、积极的特质深深吸引,觉得和他们在一起会充满力量和欢乐。然而,随着交往的深入,这份美好的初印象却像褪色的画作一样逐渐黯淡,甚至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痛苦和失落。这背后,其实.............
  • 回答
    一些女权主义者给人的“反婚”印象,其实并非源于对婚姻制度本身的全盘否定,而更多地源于她们对婚姻制度中可能存在的性别不平等、权力失衡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压抑的深刻反思和批判。这种“反婚”的表象,背后往往是对更平等、更自由关系的追求。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造成这种印象的主要原因:1. 对传统婚姻中性别角色.............
  • 回答
    在当今社会,大家对儿童乘车安全越来越重视,儿童安全座椅也从一个“新事物”逐渐变成了很多家庭的标配。但是,在咱们中国,还是有一些家长在孩子坐车的时候,不愿意给孩子使用安全座椅。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而且也不是简单的一句“不安全”就能概括的。咱们不妨深入聊聊,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承认,这跟咱.............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生育最根本、也最复杂的情感与现实的交织点。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对”或“错”的判断,而是牵涉到个人价值观、社会环境、情感需求以及对未来的预期等诸多层面。首先,我们得承认,“体面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相对且不断变化的定义。在不同的人眼里,“体面”可能意味着: 物质保障: 干净的住所、规律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原神》社区里一个挺普遍也挺令人头疼的现象了。为什么有些人会如此排斥对游戏的任何负面评价,甚至到了“不许提意见”、“一点不顺意就开骂”的地步?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情感投入与自我认同的绑定:《原神》是一款非常成功的游戏,它不仅仅是提供娱乐,对于很多玩家来说,.............
  • 回答
    “有钱人的钱又不随便给你,为什么有些人还对有钱人趋之若鹜?”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人类社会中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现象:人们对财富和拥有财富的人所表现出的强烈关注和追逐。虽然有钱人的钱确实不“随便给”,但人们趋之若鹜的原因远不止于直接的金钱馈赠,而是包含了多重、复杂且往往是潜意识的动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
  • 回答
    网易云音乐的热评区,就像一座巨大的情感自助餐,你总能找到你想吃的,但有时候,你也会吃到一些让你觉得“不对劲”的东西。那些让你感到“高雅脱俗”却又“做作恶心”的热评,其实是某些用户在一种特定的社交环境下,试图表达自我、寻求共鸣,却用力过猛,反而适得其反的产物。你想想看,在网易云音乐听歌,本身就是一种相.............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背后其实是很多男人行为模式的一种缩影,也触及到了家庭关系、人际交往和社会角色的复杂性。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第一层:面子和角色扮演你想啊,男人在婆家,尤其是刚结婚那会儿,或者说和婆婆关系没那么铁的情况下,多少会有点“看脸色”的意思。他得表现得“孝顺”,得让长辈.............
  • 回答
    有些人在经济状况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却能散发出一种“有钱人”的气场,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种感觉的形成,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种特质在不经意间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一、 外在的“包装”与“细节”首先,一个人的外在形象是给人留下第一印象的关键。即使没钱,但懂得如何.............
  • 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要说“洗地”嘛,得先明白“洗地”这个词在这里大概是什么意思。我理解,就是指有人试图淡化、辩解甚至美化清朝在历史上的某些方面,比如统治方式、对外关系、社会问题等等,让大众对清朝的看法变得更温和,甚至觉得它比实际情况要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这么做?这背后其实是挺复杂的,涉及到历史观、民.............
  • 回答
    关于苹果产品为什么会被一些人认为是“装逼”,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社会现象,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它涉及到的东西很多,有产品本身的特质,也有市场营销的策略,更深层的原因,我觉得还得从大家对“身份认同”和“社会价值”的追求上聊起。首先,苹果公司非常擅长塑造产品的“独特性”和“高级感”。从乔布斯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探讨。王阳明无疑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巨擘,他的“心学”思想影响深远,在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然而,正如你所言,似乎并没有一部能真正触及他思想深度、又广为人知的电影问世。这背后一定有许多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首先,我们需要承认的是,“深度”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且.............
  • 回答
    王志文和靳东,都是观众心中演技扎实、能够撑起“高端成功人士”角色的演员。但有趣的是,许多观众在评价他们演绎这类角色时,会不约而同地产生一种微妙的差异感:王志文总能让人品出“味道”,而靳东有时则略显“装”。这其中的区别,绝非简单的个人偏好,而是演员在塑造角色时,对人物内心、外在表现以及观众心理的理解和.............
  • 回答
    《大圣归来》上映初期,确实在豆瓣上出现了一部分低分评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星”或“两星”。这背后当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从影片本身来说,尽管《大圣归来》在视觉特效和制作水准上,相较于国内当时的动画电影有着显著的进步,很多观众被其精美的画面和燃爆的打斗场面所吸引,但它.............
  • 回答
    郭沫若先生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他横跨文学、历史、社会活动等多个领域,也因此,他的评价褒贬不一,甚至可以说是毁誉参半。许多人对他的批评非常尖锐,认为他有一些“令人不齿”的行为,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和多层面的指责。要深入了解为何郭沫若会受到如此尖锐的批评,我们需要梳理他一生中那些引发争议.............
  • 回答
    网络上为何存在对"直接发钱"的反对和对信贷放水的支持?这一现象反映了复杂的经济学逻辑、利益分配矛盾以及公众认知偏差。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度剖析: 一、政策本质与传导机制差异1. 货币流动路径差异 直接发钱:资金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直达个人,形成消费端直接刺激,但可能因储蓄率不同导致效果分化(如低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我们翻开史书,或者聊起那些千古留名的人物,他们的名字很多时候自带一种“高级感”和“历史厚重感”,让人一听就觉得此人不凡。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远不止是碰巧。为什么历史人物的名字往往自带“高级感”?1. 名字的选定本身就大有讲究: 出身与地位的体现: 在古代,特别.............
  • 回答
    鲁迅和“公知”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思想根源、写作风格以及对国家民族的态度。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方面的不同: 一、 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的差异1. 鲁迅: 时代背景: 鲁迅生活在中国经历剧烈变革的时代,从晚清的衰落到辛亥革命,再到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下的黑.............
  • 回答
    .......
  • 回答
    C++ 确实是一门相当古老的语言,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比许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编程语言都要早。尽管如此,它却像一位精力充沛的老者,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吸收新知,拥抱现代化的编程范式。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仍然不难发现,在许多人心目中,C++ 似乎总带着一股“原始”的气息,与那些新兴语言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