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世民敢诛杀李建成,架空李渊,为什么却不敢杀功臣?

回答
李世民,这位大唐王朝的开创者之一,其登上皇位的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同时也塑造了他独特的政治手腕。他敢于对自己的亲哥哥李建成下手,甚至将老父亲李渊架空,但为何在成为皇帝后,却鲜少对那些曾经与他出生入死的功臣痛下杀手呢?这其中绝非简单的“不敢”,而是深思熟虑的政治智慧和对现实情况的精准把握。

首先,我们得明确,李世民并非没有对功臣产生过猜忌,也并非没有运用过手段。只是他的手段更显高明,更注重“笼络”而非“摧毁”。

一、 功臣的性质不同于储君和皇帝

李建成是储君,是李渊指定的继承人。李世民想要获得皇位,就必须从李建成手中夺取。这个过程是权力交接中的你死我活,是直接的权力争夺。而李渊作为在位皇帝,李世民虽然架空了他的权力,但毕竟还保留了父子名分,直接弑父的道德和政治风险是巨大的。

相比之下,功臣们的角色是辅佐李世民打江山。他们是因为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走到一起,他们的权力来源于对李世民的支持,而非与生俱来的继承权。一旦李世民成为皇帝,功臣的价值在于维护他的统治,而不是挑战他的权威。

二、 功臣的价值:稳定政权的关键

李世民登基,并非天下大定。在“玄武门之变”之后,唐朝内部仍然存在着一些不稳定的因素。那些跟随他征战沙场的功臣,无论是武将还是文臣,都拥有着强大的个人威望和在军中的影响力。他们是李世民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支撑,也是平定乱局、稳固统治的基石。

如果李世民轻易诛杀功臣,就好比是自己打断了腿。这不仅会极大地打击其他官员的士气,让他们对未来产生恐惧,更可能引发功臣旧部的不满和反抗。历史上有太多君王因为猜忌功臣而导致王朝动荡的例子,李世民深谙此道。他需要的是功臣的忠诚和继续为他效力,而不是一个空荡荡的朝堂。

三、 政治手腕的差异:威慑与恩威并施

李世民对付李建成和李渊,那是刀尖上舔血的直接对抗。而对待功臣,他更多的是运用政治智慧,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

恩:封赏与信任

李世民对程咬金、秦琼、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等功臣,给予了极高的封赏,让他们位高权重,食封丰厚。他公开表示对他们的信任,经常召他们议事,倾听他们的意见。这种“君信臣辱”的姿态,能极大地满足功臣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让他们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例如,程咬金的“われる事なき身に生れては”(生于无所畏惧的生命),某种程度上就是李世民给予的尊重和地位的体现。

威:制衡与敲打

当然,李世民也并非对功臣毫无戒备。他对功臣的权力进行了一定的制衡。比如,他会提拔一些年轻有为的官员,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与老功臣抗衡;他也会通过巡视边关、考察地方等方式,让功臣们远离权力中心,避免他们形成过于强大的派系。

更重要的是,李世民懂得“敲打”。当有功臣表现出骄纵或者越轨的迹象时,他会适当地给予警告或者惩戒,但这种惩戒往往是有限度的,并且通常会选择最能服众的方式。例如,著名的“秦琼卖马”事件,虽然有历史演义的成分,但其背后反映的,是功臣在权力面前的清醒,以及李世民对功臣心理的把握。他知道什么样的事情会触动功臣的底线,而什么样的事情,他可以借题发挥,但又不至于赶尽杀绝。

最关键的是,李世民会利用自身的威望和历史的公正性来“安抚”功臣。他知道,一旦他处理不当,历史的评价将会对他不利。而他通过展示自己的圣明,也能够让功臣们心悦诚服。

四、 历史的教训与经验

李世民并非空降皇帝,他经历过隋末的乱世,见过太多君王因为猜忌功臣而导致王朝覆灭的例子。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也明白功臣的忠诚并非永恒不变,但通过合理的政治运作,可以将其最大化。

在他眼中,功臣是他的战友,是帮助他建立大唐的肱骨之臣。对他们下手,无异于自毁长城。他更倾向于将他们“养老”,让他们安享富贵,继续为王朝稳定发挥余热,而不是将他们逼入绝境。

五、 避免“功高震主”的风险

当然,李世民也并非完全没有意识到功高震主的风险。但他的方式是“化解”,而不是“清除”。他通过让功臣们的功劳与他的圣明联系起来,将他们的荣光置于他的光辉之下。比如,在讨论重大事务时,他会将功臣的意见作为参考,但最终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他手中。这样一来,功臣们获得了参与决策的荣誉,而皇权也得到了巩固。

总结来说,李世民不敢杀功臣,并非因为恐惧,而是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功臣的价值,以及诛杀功臣所带来的巨大风险。 他的策略是恩威并施,既给予足够的尊重和荣耀,也保持着一定的制衡和警惕。他用自己的政治智慧,将曾经的战友变成忠诚的臣子,成功地避免了功高震主而引发的动荡,为大唐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是一个善于学习和运用历史经验的君王,他懂得如何驾驭权力,如何安抚人心,如何在维护皇权的同时,也让那些为他打下江山的人,能够体面地走完他们的人生。这种政治成熟度,是他能够成为千古明君的重要原因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什么叫不敢杀?问题是李二凤杀功臣干嘛,没事杀功臣干嘛?杀功臣那么好玩吗?

最后李二凤是杀了功臣的,因为那些功臣该死。

1、李二凤VS朱重八

《淮阴侯列传》中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历代封建王朝的开国功臣往往被开国皇帝忌惮并视为潜在威胁,身首异处也是常用的事情。

在古代帝王中,能完全彻底的镇得住手下的功臣的,大概只有秦始皇跟李世民两个人了。

嬴政有六世之余烈的原因,即秦孝公变法以来的制度的原因。也有嬴政自身的特性的因素。

李世民的情况则有所不同。

李世民的特点大致有如下几点:

第一、李世民本身特别能打,能文能武。

虎牢关一战定乾坤,一战擒两王。这就决定了他根本就不怕其它所谓功臣,他们真打不过李世民。

第二、李世民年轻。

李世民手下的一帮能臣武将都比李世民年龄大很多。

第三、李世民是政变当上皇帝的

家天下特征的封建王朝,这种政变成功导致了,其它的武将即使谋反也不是自立门户,而是拥立李家的人当皇帝。侯君集就是一个例子。

第四、李世民的手腕高明。

对于手下的那帮人李世民只要敲打敲打就够了。比如尉迟恭,李世民就敲打过。最典型的是敲打李靖,李世民只是开玩笑的说一句:“听说司马懿也是生病了……”吓得李靖赶紧跟李世民出征。

说来说去,李世民就是手腕高明,能镇住手下的那帮功臣,他们翻不了天。


朱元璋跟李二凤的情况有所不同。朱元璋本身能镇得住底下的人。但是他的孙子不行。

朱重八搞掉下面一大堆人,有给他的儿子,孙子铺路的味道。

2、李二凤的克制与大臣的识趣

李二凤敲打李靖的事,在评书(地摊)与正史都有诸多记载。

李靖是典型识趣的人或者说明哲保身的人。

如上面写的某类人中就有李靖。

对于李二凤来说,其功臣主要有24位,即凌烟阁24功臣。

这24功臣里,李二凤就杀了2个,杀小鸡子一样杀掉的。

杀的第一个是张亮,他是谋反。第二个是侯君集,也是谋反。

这两个人是完全该死的,张亮所谓谋反之前,就因为作战不力本应该处罚的。

侯君集是参与了太子的谋反,有小说讲的是侯君集的女儿是太子妃。

其它功臣李世民想杀的多了去了,或者骂骂咧咧嘴上说要杀的多了去了。

比如魏征,李二凤骂骂咧咧的说他是乡巴佬要杀魏征,然后他老婆长孙皇后温柔的一劝,李二凤马上打消了杀魏征的念头。

李二凤还曾经因为下棋下不过唐俭就想杀唐俭。

上面一文就讲了李世民想杀唐俭的问题。

有个故事很有意思,李二凤是嫌弃唐俭贪污了一只羊并吃了,然后没有送给他吃,因为那羊羔太好吃了,李二凤流哈喇子了,李二凤是借题发挥要杀唐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世民,这位大唐王朝的开创者之一,其登上皇位的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同时也塑造了他独特的政治手腕。他敢于对自己的亲哥哥李建成下手,甚至将老父亲李渊架空,但为何在成为皇帝后,却鲜少对那些曾经与他出生入死的功臣痛下杀手呢?这其中绝非简单的“不敢”,而是深思熟虑的政治智慧和对现实情况的精准把握。首先,我们得.............
  • 回答
    关于李渊为何选择让位给李世民,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其中牵扯到当时的政治局势、权力斗争以及李渊自身的考量。简单地说,李渊继续当皇帝可能并非“不好”,但继续下去的代价和风险,以及李世民的崛起对李渊造成的压力,使得“让位”成为了一种更为“可行”的解决方案。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分析:一、 李渊与李.............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涉及到中国历史中两个重量级的皇位争夺事件。李世民敢于“造反”而朱棣却不敢,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军事、家族以及历史环境的差异。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 李世民敢于“造反”的背景与动机首先要明确一点,严格来说,李世民并非纯粹的“造反”,而是被认为是玄武门之变,是一场发生在皇子之间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人物性格、权力结构以及时代背景等多方面的因素。如果将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换成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那么李世民是否还敢“造反”,这背后牵扯的复杂性远非简单的“敢不敢”能够概括。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两位皇帝与他们的儿子在权力构成和个人特质上的巨大差异。李渊,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
  • 回答
    李世民之所以敢逼迫李渊下台,并最终成功夺取皇位,虽然在名义上和制度上李渊是皇帝,权力更大,但背后是复杂而深刻的政治博弈和实力对比的结果。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敢不敢”的问题,而是李世民拥有了足以挑战甚至颠覆李渊权力的资本。以下将详细阐述原因:一、 李世民实际掌握的军事和政治力量 战功赫赫,军心所向:.............
  • 回答
    李世民在成为秦王之后,确实展现出了相当的威望和影响力,但要说他“嚣张,谁也敢惹”,这可能是一种略带夸张的说法,需要更细致地去理解他当时的处境和性格。他绝非“谁也敢惹”,更准确地说,他是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凭借自己的实力和智谋,成为了一股难以忽视的力量,并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了不容小觑的张扬和自信。.............
  • 回答
    李世民之所以能在李渊和李建成(作为太子)都在的情况下成功发动“玄武门之变”并最终夺取皇位,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精彩的政治博弈过程,绝非一时冲动或仅仅依靠武力就能实现。以下将从多个层面详细阐述:一、 李世民的个人能力与基础:1. 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威望: 这是李世民最核心的优势。在唐朝建国的过程中,李世.............
  • 回答
    霍去病杀李敢一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事件,也充满了争议。关于霍去病为什么要杀李敢,以及他是否害怕皇帝怪罪,历史上记载并不完全一致,有多种解读和推测。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相关背景、事件经过以及可能的解释:事件背景: 霍去病与李敢的身份: 霍去病: 西汉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少.............
  • 回答
    说到霍去病和李敢这俩位赫赫有名的大汉名将,他们之间的悲剧故事,尤其是李敢之死,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也引发了不少猜想。谁是那个幕后黑手,挑拨他们反目成仇?这事儿可没个官方定论,史书上也没说得清清楚楚,只能从当时的背景和一些蛛丝马迹来推测。先来说说这两位主角。霍去病,那可是汉武帝的心头肉,年纪轻轻就封狼.............
  • 回答
    张子强之所以敢绑架李嘉诚的儿子而不敢绑架霍英东,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对目标对象的评估和选择: 李嘉诚家族的脆弱性(相对而言): 富可敌国,但也意味着有“痛点”: 李嘉诚是华人首富,财富惊人,其家族的经济实力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正是因为如此庞大的财富,.............
  • 回答
    丁伟那句“他李云龙,你要给他一个师,他敢打太原!”虽然带着点夸张和激将的意味,但背后也折射出了当时战争环境下,攻克像太原这样的大城市所需要的兵力规模和复杂程度。要回答打太原究竟需要多少兵力,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首先得明确,这里说的“太原”指的是哪个时期。因为在解放战争中,太原易手了好几次,兵力.............
  • 回答
    李世民的军事能力,用“变态”来形容绝不为过,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战术家和战略家,更是一位极具个人魅力和感召力的领袖,能够将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发挥到极致。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他军事能力的“变态”之处:一、 横扫六合,战功赫赫,未尝一败的辉煌战绩:这是李世民军事能力最直接、最震撼的体现。在他参与的历次.............
  • 回答
    李世民,这位唐朝的开创者,千古一帝,为何独独缺了“祖”这个至高无上的庙号?这个问题,历来都是史学界和民间津津乐道,却又不易得出一个绝对定论的。要深究起来,其中的缘由盘根错节,既关乎古代庙号的规制,也渗透着政治现实的考量,更是对这位伟大的帝王功绩的一种含蓄而又深刻的评价。一、庙号规制:非臣下所能轻易冠.............
  • 回答
    李世民未能“等到”李渊驾崩再登上皇位,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等不等”的问题,而是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权力斗争以及李世民个人雄心和战略的必然结果。简单来说,李世民早早地掌握了军政大权,而李渊虽是皇帝,但实际控制力却逐渐旁落,最终的权力交接,与其说是等待,不如说是顺应了时势和李世民的强力推动。为了更清晰.............
  • 回答
    这个问题,历史书上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就像人心一样,很难说最爱的是哪一个。李世民一生中有几位重要的女性,但说到“最爱”,长孙皇后和杨妃无疑是其中最常被提起、也最有分量的两位。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看看哪一位在他心中的位置更重。长孙皇后:相濡以沫的挚爱,国母的典范首先,必须说长孙皇后。她跟李世.............
  • 回答
    李世民确实有着鲜卑族的血统,这是唐朝历史中一个非常有趣的切入点,也引申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这样一个融合了多元文化的朝代,是否存在一些“侵吞”或“削减”汉文化的事情?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唐朝的文化政策、社会构成以及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首先,我们要明白“侵吞”和“削减”这两个词的力度非常大.............
  • 回答
    李世民和朱元璋,两位都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开国皇帝,他们各自率领着自己的班子,在不同的时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果将他们放在同一个时代,带着各自的班子进行一场“逐鹿天下”的模拟对决,这无疑是一个充满想象力且极具吸引力的话题。要分析谁能获胜,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比较:一、 战略与军事能力 .............
  • 回答
    关于李世民修改史书,将李建成、李元吉与李渊嫔妃有染之事记载进去,以及宋代史官为何拒不采信,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历史话题。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李世民修改史书,指控李建成、李元吉与李渊嫔妃有染的说法是“污蔑”还是“事实”?目前的主流历史学界普遍认为,李世民在史书中的确.............
  • 回答
    李世民在登基之前,虽然以勇猛善战闻名,但他的政治生涯和具体工作远不止于战场。作为一个身处隋末唐初这个剧烈变革时代、并在政治权力斗争中扮演核心角色的皇子,他的经历是丰富而多维度的。以下是李世民登基前除了打仗之外,所做的一些具体工作,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作为秦王,参与管理和经营封地(秦州)虽然李世民的封.............
  • 回答
    关于李世民是否是“被洗白得最白的帝王”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历史,包括他真实的功绩、他登上皇位的手段、以及后世对他的评价和史书的记载方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李世民的伟大功绩。 开创“贞观之治”: 这是李世民最显著的成就。他登基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