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世民登基前除了打仗还做过哪些具体工作?

回答
李世民在登基之前,虽然以勇猛善战闻名,但他的政治生涯和具体工作远不止于战场。作为一个身处隋末唐初这个剧烈变革时代、并在政治权力斗争中扮演核心角色的皇子,他的经历是丰富而多维度的。以下是李世民登基前除了打仗之外,所做的一些具体工作,尽量详细地讲述:

一、作为秦王,参与管理和经营封地(秦州)

虽然李世民的封地主要是秦州,但由于他常年随军征战,封地的实际经营多由亲信或官员代为管理。然而,即便如此,作为封君,他也负有对封地的责任,包括:

政治治理的影子: 尽管不在身边,但他需要对封地内的民政、刑法、税收等有基本的了解和指示。例如,他会过问封地内的民情是否安稳,百姓是否受到压迫等,并可能通过信件或派遣心腹进行了解和督促。
经济支持的来源: 封地的税收和资源是皇子们维持其势力和军队的重要经济来源。虽然具体细节不详,但可以推测他需要确保封地的经济能够为他提供足够的财政支持。
培养亲信和支持者: 在封地里,他有机会任命和培养一批忠于自己的官员和将领,这些人构成了他未来政治和军事班底的重要部分。

二、参与朝政,辅助和监督隋朝统治

在隋朝末年,隋炀帝昏庸无道,天下大乱,李世民作为晋王(后为秦王)和朝廷的重要成员,在一定程度上也参与了朝政的讨论和运作:

早期参与对边疆和重大事件的讨论: 在隋炀帝征伐高句丽等战争期间,作为将领的儿子,他有机会参与对军事战略和后勤保障的讨论。例如,关于是否征伐高句丽,以及征伐的策略,肯定有过朝廷内的讨论,而李世民作为有军事才能的皇子,他的意见可能会被听取(尽管隋炀帝不一定采纳)。
察觉和反馈民情: 随着天下动荡,各地起义频发,李世民虽然在外征战,但对朝廷的腐败和民情的恶化是有深刻体会的。他可能会通过各种渠道向父亲李渊或其他朝臣表达自己的忧虑,并提出一些改革或应对的建议。
在洛阳和长安的短期逗留期间,接触宫廷政治: 虽然主要活动在战场,但李世民偶尔也会回到都城,此时他有机会接触到更直接的宫廷政治,了解权力斗争的暗流,以及观察朝臣们的表现。

三、组建和训练自己的军事力量,为日后起兵奠定基础

这是李世民登基前最核心、最具体的工作之一:

招募和培养精锐部队: 李世民在跟随父亲李渊起兵的过程中,非常注重招募和培养自己的嫡系部队。他善于笼络人心,吸引了许多有才能的将领,如尉迟恭、秦琼、程咬金、徐茂公(李绩)、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这些人后来成为他的“十八学士”或重要将领。
亲自训练和指挥: 他不仅是战场上的指挥官,也亲自参与部队的训练和战术演练。他注重士兵的士气和训练水平,使得他的部队战斗力极强。
建立高效的后勤和情报系统: 任何一支强大的军队都需要良好的后勤保障和情报支持。李世民在征战过程中,必然会建立一套相对高效的后勤运作机制,并可能依靠自己的关系网来获取必要的信息。
战略规划和军事思想的形成: 在多年的征战中,李世民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事思想,如重视地形、善于用兵、出奇制胜等。他在战前会进行周密的战略部署,战中灵活应变。

四、协助李渊起兵,并发挥关键作用

这是李世民政治生涯的关键转折点,他在其中承担了极为重要的具体工作:

劝说李渊起兵: 当天下大乱,隋朝统治摇摇欲坠之时,李渊曾一度犹豫不决。李世民是极力劝说李渊起兵反隋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指出这是建立功业的绝佳时机,并且他对李渊的军事能力和政治眼光有着深刻的认识,相信父亲能够成事。
策划和执行关键战役:
太原起兵的谋划: 在李渊还是太原留守时,李世民就参与了起兵的秘密策划,包括如何集结力量、如何应对可能的反扑等。
进攻长安的关键决策和指挥: 在李渊起兵后,李世民在攻打长安的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他提出的“遥尊灵应皇帝(隋炀帝之孙杨侑)”的策略,既在道义上占了优势,又避免了与隋朝中央力量的直接对抗,为进军长安奠定了基础。他指挥了对长安的围攻,并成功夺取了这座战略要地。
镇压其他反王和割据势力: 在唐朝建立初期,李世民还负责镇压了王世充、窦建德、刘武周等重要的反王和割据势力。这些战役不仅巩固了唐朝的统治,也为唐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他以少胜多,在虎牢关之战中击败了窦建德和王世充的联军,这是他军事生涯中的一个巅峰之作。
管理和稳定占领区域: 在军事行动的同时,李世民还负责对被占领区域的初步管理和稳定工作,安抚百姓,恢复生产,维持秩序。这显示了他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家,也具备一定的治理能力。

五、参与唐朝的早期政治治理和制度建设

虽然他的主要身份是军事统帅,但随着唐朝的建立,他也逐渐参与到早期政治的建设中:

参与朝议和决策: 作为唐朝最重要的一位皇子,李世民会参与一些重大的朝廷议事和决策过程。他与父亲李渊、长孙无忌、房玄龄等谋臣一起,共同商议国家大事。
提出政治改革建议: 在他看到朝政存在的不足之处时,他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例如,他可能会关注法律的制定、官员的选拔、民生经济的发展等问题。
被封为秦王,地位日益重要: 随着军功的累积,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地位仅次于太子,成为实际上的“监国”或军事统帅。这意味着他在处理政务方面拥有更大的权力,并且被寄予厚望。
玄武门之变前的政治布局和准备: 虽然这是李世民登基前最黑暗的阶段,但它也是他进行的一系列“具体工作”的一部分。为了应对“秦王”和“太子”的权力斗争,他积极争取朝臣的支持,拉拢军事力量,并与其亲信策划了“玄武门之变”。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政治沟通、人心收买、情报侦察、军事部署等具体活动。

总结

李世民登基前的工作,绝非仅仅是披甲上阵的武夫。他是一位具有战略眼光、军事才能、政治敏锐度和领导能力的皇子。他的具体工作涵盖了:

军事方面: 招募、训练、指挥军队,制定作战计划,取得辉煌战果,巩固唐朝基业。
政治方面: 劝说李渊起兵,参与朝政讨论,提出治国建议,争取朝臣支持,进行政治布局。
管理方面: 在一定程度上管理封地,稳定占领区域。
个人发展方面: 培养自己的亲信和支持者,形成强大的政治和军事集团。

正是这些在登基前所做的丰富而具体的各项工作,为李世民日后能够成功登上皇位,并开创“贞观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领导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世民一直很忙的。

十六岁之前没啥记录,小孩嘛。

十六岁开始算。


按《新唐书》,十六岁那年他去雁门关云定兴处做事,帮忙解了隋炀帝之围。

十八岁那年李渊守太原,与历山飞作战被围,李世民轻骑突围,所向披靡,万军之中救了爹。

后来四十多岁时他回忆:“朕少在太原,喜群聚搏戏。”用现在的话,就是年轻时一群人瞎玩。

然而按《旧唐书》,李世民这时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说直白点就是私下搞串联。题外话,李隆基后来也是在长安到处跟人赌博玩耍,伙同了万骑将士,才搞定了太平公主。

《新唐书》更厉害,索性就暗示,就是世民忽悠老爹起事的。

则现代普通人读高中的年纪,他已经在串联搞事情了。


太原起兵了。

打霍邑,下雨没粮了,李渊想撤兵。世民劝别退,李渊不听,要撤;世民在账外嚎啕大哭,终于劝回了李渊。

然后亲自带几个人到城下引诱宋老生出战,再亲自上阵砍杀,取了霍邑。所谓双刀砍缺、血盈衣袖,就这么来的。

除了打仗,他也得忙许多具体事务。所谓长安父老赍牛酒诣旌门者不可胜纪,他要一个一个劳而遣之,一无所受。还要搞管理,军令严肃,秋毫无所犯。

再击破薛举十万人,巩固长安。

按《新唐书》,他还带兵打了一次洛阳,没打下来,回来时用埋伏,破了段达。

一路脚步不停。


武德元年,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注意这个尚书令:众所周知,三省六部里尚书省长官。唐初尚书省地位还高过中书门下。

即:李世民是他爹自己的宰相。


武德元年浅水原之战。

二年镇守长春宫。刘武周和宋金刚在河东搞事情。李世民力劝李渊别放弃河东,自己去打宋金刚。到武德三年春天赢了,收复河东旧地。没怎么休息,回来立刻七月攻打王世充。

一直打到武德四年六月,王世充和窦建德都搞定,京剧所谓《锁五龙》,凯旋。

那年秋天,海内渐平,他开始搞文学馆,于是有了十八学士。

题外话,也就是武德四年,萧翊帮李世民搞到了他最喜欢的东西:《兰亭序》。

太宗为秦王日,见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及知在辩师处,使萧翊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

武德四年十二月,东征刘黑闼,打到五年赢了,平河北。又平了徐圆朗。

如此马不停蹄打了几年仗,武德六年没事了,继续当自己的尚书令。

武德七年秋天,突厥二可汗入寇。

按《旧唐书》,有人劝李渊放弃长安跑路算了,世民死劝,行吧。

《新唐书》说了,世民直接带百骑去和可汗会盟,把人劝退了。

这是他第三次通过进谏,改变唐朝内政外交的大事了。

武德八年,进位中书令。又尚书令,又中书令。

武德九年夏天,遂有玄武门之变。八月太宗即位,开始另一种生活。


合计世民十六岁之前没太多记录,有也是传说。

十六岁据说雁门解围,十八岁招贤纳士帮爸爸搞事情,十九岁起兵劝爸爸打霍邑。

二十岁平薛举薛仁果。

二十二岁平刘武周宋金刚。

二十三岁平王世充窦建德。

二十四岁平刘黑闼徐圆朗。

二十五岁继续当宰相。

二十六岁解决了唐朝迁都与否的路线问题并摆平了突厥。

二十七岁进位中书令。

二十八岁开始当太宗。

真是忙。

除了征战之外……日常搞文学馆、抚关中父老、参赞外交。

霍邑哭劝老爹,刘武周起劝老爹别弃河东,突厥起劝老爹不要迁都,三次劝谏都很关键。


至于日常工作嘛,别忘了他是尚书令,后来还加了中书令。

后来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们在尚书省干的啥,之前萧瑀封德彝他们在中书省干的啥,理论上李世民日常就得干啥。

他当尚书令中书令时的细节没记载,却也不奇怪。日常工作嘛,本来就没法一一记录。

唐朝柳芳和宋朝洪迈都说过,都念叨房玄龄千古贤相,可是你看《房玄龄传》,简直没啥可记录的功劳。的确。比如看《新唐书》,就是描述房玄龄如何加官进爵,如何跟太宗对答,太宗如何宠爱他关心他的身体饮食,没了。

日常工作,本来就不会一一记录的,但不妨碍李世民做事情,不妨碍他是唐朝首批宰相


所以了:十八岁开始马不停蹄打仗几乎无岁不征,武德元年到武德五年几乎都在战场度过,回长安要搞安抚搞管理要劝谏老爹偶尔还要哭出来,还要去尚书省中书省上班主持处理日常工作。

还得考虑到他天下顶尖的射箭和骑术,那也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得天天练——这不后来玄武门还能射死大哥么?——这也很花时间,还得在《兰亭序》和书法上,和秦府十八学士一起消磨掉些功夫。

回过头来想想,从他十六岁到二十八岁的人生,那真是塞得满满当当,十几年做了别人几辈子的事,哪里抽得出恁多时间的?

只能说是精力旺盛体质好,毕竟是打宋金刚时三日不解甲二日不吃饭都能硬挺的人哪。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嘛,某种程度上是个好问题,因为涉及到了我一直想讲的一些东西。

不过呢,在正式回答问题之前,我们要先来看一张图:

秦王李世民武德年间征战时间表

上图完整体现了李世民从晋阳起兵到登基为帝的全过程,其中黄色部分即为征战时间

(解释一下:纵向代表年份,横向代表月份,月份按公历计算,因为旧历有闰月,隔几年就会出现13个月的情况,不方便统计;其中不足15天的算半个月,超过15天算整月。另外武德二年“出镇长春宫”由于距离长安比较近,因此用较淡的黄色表示。)

看完有什么感受吗?

什么叫“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啊!

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有人问“李世民登基前除了打仗还做过哪些具体工作”……嗯,知名历史人物,要求总是要高一些的,可以理解。

另外说到这想起了一个笑话:

问:为什么李渊要让太子“非军国大事,悉委决之”?

答:因为军国大事他都委秦王了。

……

好吧,我承认这个笑话是我原创的。


现在回到问题本身:李世民登基前除了打仗还做过哪些具体工作?

答:“打仗”本身就包罗了几乎一切的具体工作。

我不是在说废话。关于这件事,东方有《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西方有《君主论》:“君主除了战争、军事制度和训练之外,不应该有其他的目标其他的思想,也不应该把其他事情作为自己的专业”——甚至哪怕是李世民登基后,整理一下大事年表,你依然会发现他不是在打仗,就是在筹备打仗的过程中。

有些人以为的开国战争,是拉着军队去干架就完事儿了;实际上的开国战争,是从下至上重新建立统治秩序,形成新的组织结构与得利集团。因此,开国时期的一切事情,都与打仗有关。

不过既然问的是打仗之外的事情,我们就先从关系不大的开始讲起,比如:

1.视察田亩

武德二年二月,唐高祖李渊初定租庸调法,闰二月壬寅(初二日),命人分头巡视关中州县春耕情况:太子建成巡京师近郊,秦王李世民巡京师以东,右仆射裴寂巡京师以西。

(二年闰月)壬寅,皇太子及秦王世民、裴寂巡于畿县。——《新唐书•高祖本纪》
隋末道消,运为阳九,盗贼蜂起,饥馑荐臻,四海之民,坠於涂炭。……然年谷不登,民多困乏,一物失所,有甚纳隍,宜加存问,救其疾苦。可令皇太子建成巡京城侧近诸县,秦王世民巡京城以东,右仆射裴寂巡京城以西,诣彼闾阎,见其耆老,观省风俗,廉察吏乏绝之徒,量加赈给。如有冤滞,并为申理。高年疾病,就致束帛。——《全唐文•卷一》

本次参与巡视的三个人分别是皇太子、尚书令和尚书右仆射(当时未设左仆射),李渊也在随后的初十日(庚戌)“微行查风俗”,可见这是唐朝建立之初的一次执政能力检查,与军事并无直接关联。如果非要深究的话,当时李世民正屯驻在长安以东的长春宫(渭南市大荔县),陕东道行台也已设立,就正好让他把东面都给巡了。

而且李世民的这次巡查范围很广,一路跑到了土门县(今富平县东北),时任县令李大亮因治理县境卓有成效,得到了李世民的褒奖:

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下书劳之,赐马一匹、帛五十段。——《旧唐书·李大亮传》

2.陕州修渠

这个比较简单,直接上原文了:

有广济渠,武德元年陕东道大行台金部郎中长孙操所开,引水入城,以代井汲。——《新唐书·地理二》
武德中,为陕东道行台金部郎中, 出为陕州刺史,自州东引水入城,以代井汲,百姓于今利之。——《旧唐书·长孙操传》

长孙操是长孙皇后的从叔,李世民的得力助手之一。武德元年长孙操出任陕东道行台金部郎中,在陕州开凿了广济渠。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看到这里会说,渠是长孙操开的,跟李世民有啥关系?(别笑,我不说的话真的会有……)因为陕东道行台是为东征洛阳而设立的前线军政机构,其组织架构类似朝廷尚书省,人员略少,而之所以要设立行台省,是因为东征要准备许多事情。比如陕州是重要的漕运节点,因此修建水渠无论是从农业生产还是从战争后勤的角度,都是陕东道行台义不容辞的任务。

这就回到了上面讲到的问题:你说“关东战区民政部库藏司”修建水渠这一具体工作,到底算是跟打仗有关还是无关?

3.并州屯田

(不要问我为啥跟田杠上了,不是垦田就是灌田,农耕时期可不都跟土地有关么)

突厥数为边患,并州大总管府长史窦静表请于太原置屯田,以省馈运;议者以为烦扰,不许。静切论不已,敕征静入朝,使与裴寂、萧瑀、封德彝相论难于上前,寂等不能屈,乃从静议,岁收数千斛,上善之,命检校并州大总管。静,抗之子也。(武德六年)十一月,辛巳,秦王世民复请增置屯田于并州之境,从之。——《资治通鉴·唐纪六》

还是那个问题:你说“边境州县向朝廷请求屯田实边,曾经亲临视察过的宰相支持了这一提案”算不算跟打仗有关的工作?

4.外交

(来个高大上的,不搁田地里转悠了)

许多人都知道,武德后期的李世民为了抵御突厥,分化瓦解颉利的势力,跟突利可汗结拜了“香火之谊”,其实在此之前,李世民与西突厥的一位莫贺设也结拜了兄弟:

太宗又前,令骑告突利曰:“尔往与我盟,急难相救;尔今将兵来, 何无香火之情也?亦宜早出,一决胜负。”突利亦不对。太宗前,将渡沟水,颉利见太宗轻出,又闻香火之言,乃阴猜突利。……其叔侄内离,颉利欲战不可,因遣突利及夹毕特勒阿史那思摩奉见请和,许之。突利因自托于太宗,愿结为兄弟。——《旧唐书·突厥上》
咄陆可汗泥孰者,亦称大渡可汗。父莫贺设,本隶统叶护。武德中,尝至京师。 时太宗居籓,务加怀辑,与之结盟为兄弟。——《旧唐书·突厥下》

秦王与突利结为兄弟一事发生于武德七年,而早在此前的武德五年,李世民就在山西主持过对突厥的“抵御加和谈”事宜了:

(武德五年)六月,刘黑闼又引突厥万余骑入抄河北,利复自率五万骑南侵,至于汾州。又遣数千骑西入灵、原等州,诏隐太子出豳州道,太宗出蒲州道以讨之。时颉利攻围并州,又分兵入汾、潞等州,掠男女五千余口,闻太宗兵至蒲州,乃引兵出塞。——《旧唐书·突厥上》
突厥从介休至晋州,数百里间,数骑数十万,填映山谷。及见元璹,责中国违背之事,元璹随机应对,竟无所屈,因数突厥背诞之罪,突厥大惭,不能报。……颉利纳其言,即引还。太宗致书慰之曰:"知公已共可汗结和,遂使边亭息警,爟火不然。和戎之功,岂唯魏绛,金石之锡,固当非远。"——《旧唐书·郑元璹传》

此外,位于今东北地区的靺鞨部落酋帅突地稽,也曾于武德五年李世民讨伐刘黑闼期间“遣使诣军营”,从北面的定州配合夹击刘黑闼:

有酋帅突地稽者,隋末率其部千余家内属,处之于营州……武德初,遣间使朝贡,以其部落置燕州,仍以突地稽为总管。刘黑闼之叛也,突地稽率所部赴定州,遣使诣太宗请受节度,以战功封蓍国公。 又徙其部落于幽州之昌平城。……贞观初,拜右卫将军,赐姓李氏。——《旧唐书·北狄》

至于为什么小秦王跟夷狄打得如此热络也不必太奇怪:自古军事外交不分家,战场上得不到的谈判桌上也得不到。加上当时中原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能找到一个既镇得住场子又能代表唐朝高层政治态度的人就当仁不让了。

另外,武德年间跟秦王李世民有关的最有趣的外交事件,既不来自突厥也不是突地稽,而是远在西域之外“昭武九姓”中的(东)曹国:

(武德)七年七月,康国、曹国并遣使来朝。高祖以二国远至,劳之甚厚。康国使者罗什支顿首曰:“陛下圣德远被,臣故不远万里。”曹国使者曰:“臣本国以臣为健儿,闻秦王神武,愿在麾下。”高祖大悦,因厚遇之。——《册府元龟•帝王部•来远》

实话实说,有点心疼高祖……

(高祖:有核国的感觉还是挺爽的,可是我的这个核弹头他有自己的想法。)

关于粟特使者的事,还有一个小小的旁证:

这张敦煌文书残片,正面是用粟特文书写的波斯伊朗传说中的英雄鲁斯塔姆降魔的故事,反面则有一列小字“胡秦王傳一卷”——这些迁徙到敦煌的粟特人,将他们熟悉的英雄史诗与汉地流行的《秦王破阵乐》结合到一起,通过“胡秦王”这种称谓让他们的故事在汉地流传开来。[1]

5.招揽人才

(这条是个重点,然而现在我有事先走了,年后再续~)


[1]尹磊. 唐代传奇帝王与伊朗英雄的丝路相会[J]. 形象史学,2018上半年:76-82.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