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把李渊换成朱元璋,李世民敢造反吗?大家怎么看?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人物性格、权力结构以及时代背景等多方面的因素。如果将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换成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那么李世民是否还敢“造反”,这背后牵扯的复杂性远非简单的“敢不敢”能够概括。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两位皇帝与他们的儿子在权力构成和个人特质上的巨大差异。

李渊,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其权力基础相对稳固,但他在位期间,尤其是后期,展现出一定的懈怠和对政务的疏忽。他的儿子们,特别是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拥有自己的势力,并且在征讨和治理方面都有所建树。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李渊在位的后期,内部的权力斗争已经白热化,而李世民恰好抓住了时机,并且拥有了足够的军事和政治支持。李渊本人虽然贵为天子,但在面对儿子们激烈的权力争夺时,其果断性和决断力似乎有所不足,给李世民留下了可乘之机。

而朱元璋,那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存在。朱元璋从赤贫出身,一路披荆斩棘,以雷霆手段扫平群雄,建立大明。他的性格是极为强悍、多疑且恩威并施的,但恩威之下,更多的是对权力的绝对掌控和对异己的毫不留情。他不仅是皇帝,更是那个时代的“终结者”,将一个腐朽的王朝彻底埋葬,然后用自己铁血的意志塑造了一个新的帝国。

如果将朱元璋放在唐朝的位子上,李世民还会是那个敢于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吗?我认为,可能性会大大降低,甚至可以说,他几乎不敢。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朱元璋对“造反”的容忍度为零。朱元璋本人就是从底层革命起家的,他深知权力来之不易,也最痛恨功臣对皇权的觊觎。他在位期间,对那些有功劳、有野心、可能威胁皇位的臣子和皇子,进行了一系列残酷的清洗,例如胡惟庸案、蓝玉案等,牵连甚广,株连甚众。他的儿子们,比如太子朱标,虽然得到了他的喜爱,但也时刻受到他的监视和告诫。朱元璋的手段之狠辣,超出常人想象,他对任何潜在的威胁都会提前扼杀在萌芽状态。

第二,朱元璋对儿子的掌控极为严密。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们,虽然有期许,但同样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他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制衡他们,防止他们形成独立的势力。例如,他会将儿子们分封到各地,让他们在自己的监视下治理,同时又会相互牵制。朱元璋还会安插亲信到儿子们的军队和身边,一旦有风吹草动,他就能立刻知晓。相比之下,李渊对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军事和政治羽化,虽然也有所察觉,但并未能有效阻止其势力的壮大。

第三,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并非是孤注一掷的冲动,而是有其深厚的背景和周密的准备。李世民之所以能发动政变,是因为他长年征战,积累了极高的威望和军功,在朝廷和军中有大量的支持者,例如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等人。同时,他与太子李建成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而李渊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显得优柔寡断,给了李世民喘息和反击的机会。

如果朱元璋是皇帝,他绝不会允许李世民积累起如此强大的个人势力。他会比李渊更加主动地去压制和分化李世民的势力,并且在他可能构成威胁的初期就采取行动。朱元璋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坐视自己的儿子羽翼丰满,更不会容忍他们公开的权力争夺。他更可能会采取“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一旦怀疑,就绝不留情”的策略,对李世民进行严密的监控和制衡。

想象一下,如果李世民试图集结力量,比如暗中联络大臣、调动军队,朱元璋很可能在李世民还没有形成实质性威胁之前,就已经洞察一切,并采取雷霆般的手段。他也许会以“不孝”、“谋逆”的罪名,直接将李世民拿下,甚至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猜忌和威严,就能将李世民置于死地。朱元璋对待潜在威胁的果断和残酷,是李渊所不具备的。

因此,李世民敢不敢“造反”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面对的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面对铁腕治国的朱元璋,李世民或许会将这份“敢”转化为隐忍、试探,甚至在不触碰朱元璋底线的情况下,默默积蓄力量。但公开的发动政变,其风险将会是不可估量的,因为朱元璋很可能不会给他第二次机会。

总而言之,将李渊换成朱元璋,李世民“造反”的可能性会微乎其微。这不仅仅是因为朱元璋的个人能力和影响力,更是因为他所代表的那种对权力的绝对掌控和对任何挑战的零容忍。在朱元璋的统治下,任何敢于挑战皇权的企图,都将面临毁灭性的打击。李世民或许依然是那个雄才大略的秦王,但他能否在朱元璋的阴影下,成功地发动一场改变命运的政变,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我的看法是,他更可能选择在不动声色中积蓄力量,或者将这份野心深深地埋藏起来,直到朱元璋驾崩,才有机会继承大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换成朱元璋最多也不过是多了个judy,老朱家的儿子又不是没造过反

user avatar

李世民敢于造反的基础有三:

1、在于李渊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委任他军权,使他在这一基础上拥有了一个由长孙无忌、房、杜、尉迟敬德等人组成的强大班底。

2、当时众多的军政高层在李世民发动政变的情况下要么保持中立、要么或明或暗的支持李世民。李渊不得不退位。

当李渊听到李世民杀其兄弟时,可想而知他的震惊与悲痛。但当他问大臣们如何处理时,他最亲信的重臣、也是太子的支持者裴寂不敢说话了,而两位重臣——南梁皇族萧瑀和南陈皇族陈叔达却公开说李世民干得对,估计这一下李渊心里就没底了。

政变前,李世民咨询过李靖与徐世绩,关于此事有两种记载:一说二人表示愿效犬马之劳、一说二人保持中立。

就算保持中立也是不对,对于这种叛乱行为应该立刻举报才是。他们等于在默认李世民。

李渊曾经要杀李靖,李世民求过情,徐世绩也跟过李世民,所以他俩对李渊不会有多少效忠与情感。

另外李氏皇族举足轻重的李神通与李孝恭也态度暧昧。李神通与李世民关系很好,当初李世民因战功给他田地竟然还惹火了李渊,他对于李渊倒霉估计是乐观其成。

李孝恭平定江南后被弹劾,虽然李渊没找他大事,但也大大削减了他的权力,他也不会对保卫李渊的皇位有什么积极性。

换而言之,当时的军政高层很多是抱着一种旁观者的态度,这使得李渊心里没底。

3、再加上李唐刚刚开国,而且当时李渊只有这么三个成年的儿子,自己却已经60岁了,其余的儿子不到十岁,干掉李世民,谁来当太子?李唐必然风雨飘摇。

为了顾全大局,李渊退位了。

这就和李隆基听到李亨登基且已经得到了西部朔方各镇支持时,选择退位一样,属于顾全大局和实力不占优势下的一种选择。

我们不必考虑天降朱元璋,多想几种可能:

1、如果李渊像朱元璋一样亲自打天下,不给儿子带兵,李世民拿什么造反?

2、如果李渊除了这三个之外,还有手握重权的儿子,那么李世民恐怕也不敢妄动。

3、如果李渊让李建成领衔打天下,那李世民也没有机会,但这样一来,恐怕李建成的权力就失控了。

4、李世民铤而走险的直接原因是在他派张亮到洛阳布局被李渊发现后,李渊决定全面削减他的权力,李世民知道一旦如此,自己再无机会,就此决定孤注一掷。

那么如果李渊没有以这么大力度整治他,他可能也就不会立刻发动政变。

5、如果李渊不用儿子打仗,而用其他功臣或亲戚,那李世民也没有机会,但这样其他人就可能失控。

6、如果李神通、李孝恭、李靖、徐世绩都非常忠于李渊,那李世民也不敢造反。

李世民造反成功的原因,与其说是他能力超群突破时代,不如说是具体政治格局的作用。

在南北朝,包括在唐代,这种儿子掀翻父亲的事情很多。李隆基替换了父亲李旦;李亨替换了父亲李隆基;唐宪宗和宦官联合推翻了父亲唐顺宗;唐穆宗和宦官陈弘志联合杀了父亲唐宪宗。就连李世民的儿子李承乾也做大到要谋反的地步。在南北朝,儿子做大威胁皇帝的那就更多,萧赜把他父亲萧道成逼的进退失据,宋文帝的儿子直接杀了他的父亲。

换而言之,当时的政治格局非常利于皇子做大。

而且,其他皇子与太子争夺太子之位的条件与皇子有没有很大功劳无关。李泰和李承乾争,李泰有什么功劳?胤禩和胤礽争,胤禩有什么功劳?

如果李渊是朱元璋这种性格,那么他可能更激烈的打压李神通、李孝恭、李靖、李世民等人。

这样就可能有两种极端化的结果:


1这些人被他干掉,然后就是他与太子李建成的博弈,这也一点不轻松,况且也不知道李元吉会有什么做法。这也是为什么李渊不会废了李世民的原因,因为没有李世民的存在,李建成就一支独大了。


2这些人在打压下积极联合,以更大的力量发动政变,这就是玄武门之变以另一种形式上演。

李渊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用的统帅就是那几个儿子加亲戚。

第一、李渊权高位重,起点太高,所有外姓一开始就是臣仆,所以他只重用儿子亲戚,其他外姓只能心甘情愿的辅佐,去给他十几岁的儿子打下手,不像朱元璋、刘邦,他们刚拉队伍时,与其他将领的关系更接近梁山那种大哥二哥的关系。刘邦肯定不敢在刚当沛公的时候就让萧何给刘肥打下手。

以下众人是他在太原起兵时的一部分元从下属,看看他们的背景,就可以知道当时李渊的政治地位有多高:

殷峤,字开山,雍州鄠县(今陕西户县)人,祖籍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隋朝秘书丞殷僧首之子。殷僧首,陈朝司农卿、光禄大夫、明威将军、晋陵太守殷不害之子。殷不害的父亲殷高明,是南朝梁尚书中兵郎(《南史》作尚书兵部郎)。祖父殷任是南朝齐豫章王萧嶷的行参军。

长孙顺德,隋朝大将军长孙恺之子。

温大雅,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人,北齐文林馆学士温君悠长子。

裴寂,字玄真,蒲州桑泉人,追赠绛州刺史裴瑜之子。

唐俭,并州晋阳人,北齐左仆射唐邕之孙,隋朝戎州刺史唐鉴(彻)之子。

唐邕,字道和,酒泉晋昌(今甘肃省安西县)人。北齐司空唐灵芝之子。

权弘寿,魏并州刺史,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千金郡公权景宣之子;北魏陇西郡守、赠秦州刺史权昙腾之孙。

刘弘基,雍州池阳(今陕西泾阳县)人,隋朝河州刺史刘升之子。

窦琮,扶风平陵人。北周大将军、雍州刺史、大宫伯、酂国公窦恭之子。窦恭,西魏太傅、雍州牧、上柱国、邓国公窦炽之子。北魏征北大将军、太保、雍州牧,建昌孝公窦略之孙。

刘文静,父亲刘韶为隋仪同三司,祖父刘懿用为石州刺史。

全是世代官宦之家,而这些人也分别被分配到李渊和三个儿子手下。

第二、他有成年的儿子,所以重用自己儿子带兵为主。不然他一定就得像曹操那样自己带兵加重用其他亲戚。

后世推崇李世民的人认为李世民功劳太大、没有他就没有大唐,和他比李建成就是没有任何成绩的废物,所以李渊应该让他当继承人。

李渊统一天下的主要原因是他在群雄中的实力几乎是压倒性的,李世民取得胜利的基础是李唐面对任何一个对手都实力占优,所以李渊不会觉得李世民的能力神奇到需要给他太子之位。

对于李渊来说,李建成主要是负责辅政,“非军国大事,悉委决之”,也就是说军国大事李渊决定,日常工作李建成全权负责,功劳也恨大。这就好像,萧何与韩信之于西汉开国、李善长与徐达之于大明开国,不论谁的功劳更大,但肯定没有特别悬殊的差距。

如果真的在实力功劳上有悬殊的差距,那么所谓嫡长子的法理其实没什么用。李世民要是和他哥李建成真有那么大功劳实力的差距,就应该是像李隆基一样,他哥嫡长子李成器主动让位、他爸也跟着禅位。

刚才说到李渊的政治地位,李渊家是西魏八大家之一,李渊一开始就占了北方第一重镇晋阳,在隋文帝时期,一开始镇守晋阳的是亲儿子晋王杨广,后来是另一个儿子汉王杨谅,就可以看出这里有多重要。

在当时,这是仅次于洛阳、长安、江都的重镇,长安洛阳是隋炀帝的孙子镇守,江都是隋炀帝坐镇。在当时的地方级官员中论爵位、官职、重要性、独当一面,没有人可与李渊相比。

用一个不精确的比喻就是当时天下有四大军区:南方江都军区、西部长安军区、中原洛阳军区、北方太原军区。李渊是太原军区一把手。

李渊刚一起兵,关中响应,他女儿和堂弟李神通拉了近十万人的队伍,几个月后他的侄子李孝恭又囊括了汉中、巴蜀,此时论地盘,天下没有一股势力可与之抗衡。

在李渊刚刚打到长安北面,就有“诸军二十余万众会焉”,打长安时李渊手下就有20来万军队。

此时关中西部他女儿还有数万大军;留守山西太原的李元吉及其他山西占领区的军队也至少两三万人;山西南部的屈突通还有数万大军未降;李渊留下和他们对峙的刘文静军队也至少有几万人;不久屈突通部投降,这些加起来就差不多十几万了。不久李密兵败带两万精兵降唐;王世充政变大将庞玉带领一万多骑兵部队投奔李渊;再加上不久河池太守萧瑀来降,萧瑀击退过薛举,兵力也不会太少,这加起来又有起码四五万人。

那么待李渊在关中站稳脚跟,他已经有了30万以上、甚至可能40万军队,这个数量不但对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各路军阀是压倒性的,甚至可能不少于他们的总和。

随后,李唐在浅水原击败割据陇右的薛仁杲大将宗罗喉、雀鼠谷击败割据山西北部的刘武周大将宋金刚、在洛阳击败王世充都是一招:与对方对峙,等对方粮尽军心动摇,然后击败敌人。这说明李唐的军事资源和战争潜力相对敌人占据压倒性优势。

当对战窦建德时,李唐占据关中、巴蜀、陇右、山西大部,河南大部已经投降李唐,而窦建德连河北都没有完全控制,在他的后方,幽州罗艺和蔚州高开道是支持李唐的。

这时李唐拥有的就类似于北周宇文邕统一北齐前的态势,但北周不占据山西,却占有一部分荆襄;北齐却完整占据山西、河北、山东以及河南大部,李唐统一北方的难度远远小于北周。

陇右薛家赢了第一次浅水原之战,第二次输了,薛家就完了。

刘武周打下好几个郡,大破李元吉,雀鼠谷输了一次就完了。

王世充被李唐一围就完了。

但李唐,第一次浅水原之战被打的大败,没事,接着打。

河东被刘武周打的大败,没事,接着打。

李唐的战争潜力远超他人,其他军阀输了一次就出局,李唐则不是。

在南方没有开发完成,中原又无险可守的情况下,能单独和关中板块对抗的只有河北板块,这也是窦建德、刘黑闼几次挑战李唐的根基。

但窦没控制整个河北,而李唐控制的不只关中。而且,窦建德连北面的幽州罗艺都拿不下,两人是互有胜负,他又怎么可能拿下李唐。

另外,李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地理位置。隋末战争的主战场其实在河南,李密众号百万,围攻洛阳。洛阳本来就囤有重兵,隋炀帝又命王世充带5万江淮精兵北上,又让庞玉率领关中大军东出增援,又调各地军队加入战场,双方连场大战,洛阳守军屡受重创,损失惨重。隋炀帝被杀后,宇文化及率领十万禁军北上,被李密击败,但李密也和宇文化及两败俱伤。不久王世充政变,并击败李密。

而当时山西南部、关中、汉中、巴蜀则比较空虚,特别是关中大军东调,关中空虚,李家在关中又实力强大,这才让李渊一下子获得了巨大的地盘。而王世充政变后,庞玉带着很多部下军队投奔了李渊。

反之,如果隋炀帝把李渊封在其他地方当官,比如山东、荆襄,那李家基本上就很难成功上位称帝。甚至李渊第一回合被消灭都有可能。

李世民能力很好,但对已经拥有巨大优势的李唐来说不是不可替代,不是缺了他李唐就会灭亡。李建成几次带兵也没出什么问题,李孝恭收服巴蜀、岭南,平定荆襄萧铣、征服淮南、统一江南,也不错。

而且由于他们兄弟先后平定过河北刘黑闼,所以可以做个对比:

刘黑闼第一次七月造反,十二月下旬恢复窦建德全部地盘,该月李世民出兵,二月交战,三月被李世民击败。

刘第二次从突厥借兵,六月造反,十一月下旬恢复窦建德全部地盘,该月李建成出兵,十二月交战,正月初五刘被抓。

基本没什么区别,但在史书上,如果敌人是被李世民打败的,那敌人往往被写的强大无比,势不可挡,战斗过程精彩纷呈、险象环生,几乎没人提过有益意见,全是李世民算无遗策,有人提意见也大多在事后被证明是错误的。

如果是轮到敌人是别人打败的,那对手往往被写的不值一提,整个过程平淡无聊,而且满屏都是其他部下提出的良策,主帅像个摆设。

有人可以做个对比,著名军事家李靖。李靖最开始作为李世民的幕府成员参与洛阳之战,以功授开府。但是我估计很多人都对李靖的这一次经历没什么印象,那就对了,因为历史没记录他干了什么。

按资治通鉴的说法,李靖的开府应该来自于武德元年,他作为李世民部下,跟随李世民作为右路军和左路李建成参与第一次洛阳之战,在此期间,他立功受奖。不过,他给李世民干了什么一样都没写。

这一次基本无功而返,唯一记载的一次较大胜利是李世民反击敌军,如果李靖能立功到开府后的地步,那最可能是在此期间立功,但没留下只言片语。

李靖后来出将入相,封卫国公,他第一次作为唐臣立功的原因居然不写,你等到李靖给李孝恭当部下,在“指挥部”里辅助李孝恭平定荆襄,那就满屏都是他的意见良策,李孝恭跟个摆设似的。

谁看了这样的历史也会认为李世民是大唐唯一的将才统帅,其他人都是废物。但李渊也不会认为李世民的作用重要到要凌驾于他哥哥之上。

李世民的个人能力很优秀,缩短了李唐统一天下的时间,但如果没有李世民,李唐统一天下的概率依然压倒其他势力。但内斗的可能性几乎不会降低。

另外,我们看李世民的记载会感到很不寻常,在刘邦、刘备、朱元璋、高欢、曹操等人的征战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不少重量级人物在旁提出意见,指正或辅助他们。

但看李世民征战的时候,我们几乎看不到这类人的意见,全是李世民的独角戏、全是他个人算无遗策,这是非常不正常的,现实中是不可能的。

历代王朝开创者身边都有类似张良、陈平、萧何这样的人物,换而言之,一个军事集团如果想要成功,除了有军事人才,还要有搞政治的,这些人有的搞后勤、有的搞参谋、有的处理各部关系、有的全能,而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比如刘伯温、李善长、诸葛亮、荀彧等等,这类人物在主君征战过程中提过什么谋划,记载很多、很详细,历史也对他们抱以比较正面的态度。

但李世民,乃至李唐征战天下那几年,李唐的张良、陈平、萧何是谁?几乎找不到,历史留下的是李世民的独角戏。

从李世民的凌烟阁功臣榜可以看出,他心里可能认为对他帮助最大的是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如果从李渊的角度讲,他可能认为是李建成和裴寂。

(有人指出最后一句有问题,我写的时候是按照排除李世民之外的人中谁在李渊心中功劳最大写成的,但没写明,后来想一想,排除这三个得到资源最多的儿子,功劳最大的应该是李孝恭和裴寂。)

但这几个人到底在李唐统一的过程中提供什么谋划就几乎没有记载,李建成和裴寂基本是废物,真正的原因应该是李世民对历史记录的个人偏好导致的。

后来魏征出于某种心理,他把劝谏李世民的内容给别人看,在他死后此事被揭发,结果李世民听闻此事暴跳如雷,“亲扑其碑”,亲手把他墓碑推倒了,原来许诺嫁给他儿子的公主也不嫁了。但结果是魏征成了李世民臣子中最显眼的,因为历史上留了太多他劝谏的对话。

大家本来心里就有杆秤,现在看这个情况,都明白以前为李世民谋划的内容最好不要显露出来,于是从大业十三年就跟着他,在称帝前跟了他十年的房玄龄、杜如晦在史书里全成了大酱油,一次有意义的谋划意见都没有;李建成、裴寂、包括李渊成了拖后腿的废物;李孝恭成了靠别人成功的无能之辈。

举三个例子:

一、房玄龄。

在他的墓志铭中写:“攘万人之敌,飞箭下亿丈之城,故以敷畅军谋,弼舞干而制胜”,换而言之当时大家都知道房玄龄在征战期间有很多出谋划策的行为,这也非常符合“房谋杜断”的形象,但还真就一件谋划都没留下。

“攘万人之敌”指的是陇右薛仁杲号称万人敌,这应该是第二次浅水原之战;“飞箭下亿丈之城“,指的应该是攻打洛阳。“故以敷畅军谋,弼舞干而制胜”,这都是指房玄龄在军事谋划、出奇制胜上有重大贡献,但他的传记在这一时段完全没有相关记载,写的都是他向李世民推荐了一些人。

杜如晦也一样,他俩的传记那真是平平无奇,在军事方面毫无功劳。

二、秦叔宝。

今天的新旧唐书都记载是李世民派秦叔宝在美良川打败了尉迟敬德,并在后来逼其投降,但秦叔宝儿子的墓志铭写的是:“考叔宝,隋龙骧将军,从高祖神尧帝擒尉迟敬德。”

换而言之,李渊从长安到前方支援李世民攻打宋金刚,他直接参与了策划指挥,指派秦叔宝等打败并逼尉迟敬德投降,但史书上把李渊直接改成李世民。

三、唐俭。

新旧唐书写在李渊从晋阳南下长安的途中,仅仅因为遇到下雨,就吓得一度有退兵的提议,只有李世民一个人哭劝李渊改变主意。

但大唐创业起居注里写的是因为去结盟突厥的刘文静久久不归,并且有传言说突厥要联合刘武周攻打太原,李渊才犹豫的。而唐书删除了这个合理的理由,把李渊写成遇到下雨就吓得要死的废物。

同时,大唐创业起居注里是李渊问李建成、李世民的主张,他俩都主张南下。而唐俭墓志铭里写的是唐俭劝李渊继续南下。换而言之,当时劝李渊的是一批人,李世民只是其中之一。

任何人读了李世民主导的历史,第一印象必然是“没有李世民,就没有大唐朝”,但李渊显然不会这样认为,因为他知道实情。

————————————

因为有些人对文字的理解产生了一些歧义,所以稍微说明一下。

我说李世民是在李唐实力超过对手的情况下取胜的,有人就非得理解成这种说法意味着李世民能力不行。这有关系吗?

还有人非得理解成如果李世民是在李唐实力超过对手的情况下取胜,那就意味着世界上不存在以弱胜强。这都是怎么理解的?

user avatar

造什么反?

这爷俩一高兴能打到多瑙河去。

user avatar

李渊:我陇西李氏,富有龟玉,前代皇王,多起微贱,劬劳行阵,下不聊生……什么?要把我换成个叫花子?我可去你的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人物性格、权力结构以及时代背景等多方面的因素。如果将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换成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那么李世民是否还敢“造反”,这背后牵扯的复杂性远非简单的“敢不敢”能够概括。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两位皇帝与他们的儿子在权力构成和个人特质上的巨大差异。李渊,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复杂,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如果在玄武门之变的关键节点,不是李渊坐在那个位置上,而是朱元璋,那李世民能否成功登位,这其中的变数可就大了去了。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一、 人物性格与政治手腕的根本差异:首先,李渊和朱元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他们的“帝王之术”也是南辕北辙。 .............
  • 回答
    如果《演员请就位》这档节目,将原有的四位导演换成李安、王家卫、张艺谋、姜文,那么这档节目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选角到点评,从舞台呈现到观众认知,都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这已经不再是《演员请就位》,而更像是一场中国乃至世界顶尖电影艺术家的盛会,是对演员表演进行最高等级的淬炼和审视。以下是基于这四位.............
  • 回答
    关于《长安十二时辰》中李必这个角色,由易烊千玺出演究竟好不好,甚至是否由张一山来演会更好,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触及到了演员与角色的契合度,以及观众对角色的期待。咱们先聊聊易烊千玺的李必。不得不说,易烊千玺在《长安十二时辰》里的表现,很多观众是认可的。他演出了李必那种少年老成、胸怀大志、背负.............
  • 回答
    隋朝第三位皇帝隋恭帝杨侑,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印记并不深厚,更多的是作为隋朝走向灭亡的标志性人物。而关于您提到的“如果以谋反为由,下旨把李渊诛九族,隋朝就可以继续统治下去了吧?”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来深入剖析一下,看看这是否真的能扭转乾坤,让大隋王朝重焕生机,还是仅仅是一个过于简化的设想。首先,.............
  • 回答
    李渊作为开国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理论上确实可以下诏罢免李世民的所有官职。但要详细分析这其中的可能性和潜在后果,还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君臣关系以及政治考量等多个层面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确李渊的皇帝身份。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从法律和制度层面来看.............
  • 回答
    穿越回盛唐,站在尚未挥洒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李白面前,手中却早已集结了他毕生的惊世之作。这场景,想想就够叫人拍案叫绝,也够让人替那位“诗仙”捏一把汗。如果我真这么做了,李白的人生轨迹,怕是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连锁反应,更是难以估量。首先,最直接的,就是李白个人的“名声”问题。试想一下,一个初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也触及了历史的关键节点。如果唐朝不是李家,而是由关陇贵族中的鲜卑人建立,那么历史的轨迹,尤其是后世对“盛唐”的歌颂以及“唐”作为中华王朝的属性,很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让我们试着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一、 盛唐歌颂的根基:李唐政权的文化与政治遗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后世为何如.............
  • 回答
    小李在午后时分,怀着一颗平静而又略带期待的心,轻手轻脚地推开了卧室的门。她刚从娘家回来,丈夫张强说是加班,让她先睡一会儿。想着给他一个惊喜,她本想偷偷看看他是否真的在休息,却不想,迎接她的,是一幅足以颠覆她世界观的景象。卧室里一片昏暗,窗帘被拉得严严实实。床榻上,依稀可见两个纠缠的身影,正是她日思夜.............
  • 回答
    说到游戏圈里的那些事儿,李根状告广州库洛科技(《战双帕弥什》开发商)这事儿,绝对算是一件让人津津乐道又颇有讨论价值的“大事件”了。毕竟,这可不是什么小打小闹,而是玩家直接把一家游戏公司告到法庭上,这其中的故事和原因,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要说李根为什么会把库洛科技告上法庭,这事的源头,还得从.............
  • 回答
    李白写《蜀道难》之所以字字泣血,句句惊心,把那蜀道描摹得如同鬼门关一般艰难险阻,并非他有意要夸大其词,而是他实在描绘的是当时巴蜀地区山川地貌的真实写照,更是对那种通行不便、与世隔绝的境况的一种深沉慨叹。这首诗之所以让人读来如临其境,感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山川形势的险绝与奇峻: .............
  • 回答
    关于李湘在三亚租房直播期间,将房屋弄成“猪圈”的传闻,以及她事后发布声明否认并内涵三亚的事件,确实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和讨论。想要详细地梳理这个事件,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并尝试去理解各方的观点和可能的动机。事件的起因与经过(根据公开信息和坊间传闻):首先要明确的是,关于“猪圈”的说法并非来自李湘本.............
  • 回答
    画家李壮平将其女儿作为裸模一事,无疑是一件极具争议和复杂性的事件,也引发了公众多方面的讨论和审视。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艺术创作的边界、伦理道德的考量、亲权关系的特殊性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冲突等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首先,艺术创作的自由与界限是绕不开的起点。艺术创作的本质在于探索、表达和突破。艺术家往往.............
  • 回答
    李诞的《新知懂事会》最近这一期,因为付鹏那句“去世之前尽量把钱花完,不要给后代留太多钱”的观点,确实激起了不少讨论。这观点不新鲜,但放在当下社会语境里,尤其由一个大家熟知的、在消费主义语境下成长起来的公众人物提出来,总会让人多品味几分。付鹏的观点背后,可能隐藏着几种解读: 一种是对“遗产”的消极.............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饶有兴致的假设。如果李渊老人家就这么赖着皇位不肯让贤,那李世民的日子恐怕就没那么舒坦了。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看看这“秦王”得使出哪些招数来。首先,得明白李渊当时的处境。他虽然是皇帝,但身体状况可能不如从前了,而且朝中也有不少人盯着他的宝座。最关键的是,李世民这儿子,手握兵权,战功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中国古代政治和历史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个人能力与家族背景的互动作用。如果把李渊和李世民这对父子的关系抽离,单独考察李渊本人,他能否成为开国皇帝?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李渊的个人条件和所处时代。李渊出身于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他的家族在北朝时期就已.............
  • 回答
    李渊在立李建成为太子的同时,若真的下诏赐死李世民,那历史的走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大唐的命运也将因此被改写。这绝非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其复杂程度足以让人扼腕叹息。首先,我们得设身处地地思考当时的情境。李渊在位期间,李世民功勋卓著,是平定天下、开创盛世的绝对核心人物。秦.............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如果李世民不是李渊的儿子,而是李渊手下的杰出将领,那么他的历史地位和结局会与现实情况大相径庭。要回答他是否会超越韩信,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方面:一、 李世民的才能与贡献(脱离皇子身份)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即使没有皇子身份,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依然是顶尖的。.............
  • 回答
    如果李世民才能一般,李渊还能统一全国,建立唐朝吗?隋末群雄谁最有机会统一全国?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让我们深入思考历史的偶然性、必然性,以及关键人物在其中的作用。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 如果李世民才能一般,李渊还能统一全国,建立唐朝吗?结论: 李渊统一全国并建立唐朝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甚至可以说非.............
  • 回答
    作为一个历经沧桑、深谙帝王之术的李渊,若要避免玄武门之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不能靠一厢情愿的“祈祷”。这其中涉及复杂的政治权谋、人伦情感的拿捏,以及对局势变化的敏锐洞察。我深知,江山易主,血脉相残,这是最令人心痛的结局。但作为大唐的开国皇帝,我有责任、有义务去尽力维系这份来之不易的基业,也尽力避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