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世民当秦王的时候很嚣张吗,谁也敢惹吗?

回答
李世民在成为秦王之后,确实展现出了相当的威望和影响力,但要说他“嚣张,谁也敢惹”,这可能是一种略带夸张的说法,需要更细致地去理解他当时的处境和性格。

他绝非“谁也敢惹”,更准确地说,他是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凭借自己的实力和智谋,成为了一股难以忽视的力量,并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了不容小觑的张扬和自信。

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

一、他为什么是“秦王”?

首先要明白,李世民成为秦王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封号,而是他作为李渊集团核心人物的地位象征。李渊起兵反隋,李世民是其中最重要的策划者和执行者。他在平定王世充、窦建德等强大割据势力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李唐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因如此,他在家族内部和新建立的唐朝中拥有崇高的地位和极大的话语权。

军事上的无敌光环: 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他几乎是以一己之力,为唐朝扫清了北方的所有障碍。王世充、窦建德等枭雄,在他面前都成了阶下囚。这种辉煌的战绩,自然让他拥有了一种“战无不胜”的底气,在那个崇尚武力的时代,这便是最硬核的资本。
政治上的核心作用: 虽然是李渊称帝,但李世民是实际上的开国功臣和军事统帅。他的存在,是李唐王朝合法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支柱。如果没有他,李渊未必能坐稳皇位。

二、李世民的性格特质与“嚣张”的解读

李世民本身就不是一个甘于平庸、畏首畏尾的人。他的身上融合了勇猛、果敢、智慧和野心。在年轻、有为且功高盖世的情况下,他自然会表现出一些被后人解读为“嚣张”的特质。

自信与自负的边界: 他对自己能力的高度自信是毋庸置疑的。这种自信让他敢于挑战强大的敌人,也敢于在政治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时这种自信可能会被理解为不容置疑的权威,甚至是对他人意见的忽视。
不羁的少年意气: 即便是成为秦王,李世民也只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青年才俊。这个年龄段的人,往往带有年轻人的锐气和不羁。他不会像一个老谋深算的政客那样隐藏得滴水不漏,他的喜怒哀乐,他的锋芒,都可能更加直接地展露出来。
对兄长和父王的“不敬”: 在与嫡长子李建成的权力斗争中,李世民确实表现出了相当的强势和直接。他对李建成的能力和政治手段并不完全认可,甚至在某些场合会流露出轻视。他对父亲李渊的某些决策,有时也会表达不同意见,甚至暗中采取一些行动。这种行为,在讲究尊卑有序的封建王朝,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也容易被看作是“不把长辈和兄长放在眼里”。

三、“谁也敢惹”的程度分析

“谁也敢惹”是一种相对说法,并不是说他真的可以为所欲为,但足以说明他在当时的政治生态中,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倚仗。

对一般大臣: 对于那些没有背景、没有功绩的一般大臣,李世民确实可以凭借自己的威望和功劳,轻易地压制或忽视。他不需要像其他皇子那样小心翼翼地讨好任何人。
对同辈皇子(尤其是李建成): 这是最能体现他“嚣张”之处的方面。他与李建成的矛盾公开化,争夺太子之位,是当时朝堂上的焦点。他不会顾忌李建成的太子身份,在政治角力中毫不留情。他有自己的势力,有自己的支持者,并且在军事上拥有绝对优势,这让他敢于直接挑战太子。
对李渊: 对李渊,李世民的“嚣张”是有限度的。毕竟李渊是他的父亲,是皇帝。李世民的很多行动,虽然有不敬之嫌,但出发点往往是为李唐江山考虑(至少他是这么认为的),或者是在李渊默认或默许的情况下进行的。他不会 openly 挑战李渊的权威,但会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表达强硬立场,甚至在李渊的儿子们之间形成对抗时,不采取温和的调和手段。他的很多行为,其实是在利用李渊对他的信任和依赖,以及他自身的功绩来施加影响力。
对朝中其他势力: 李世民也并非孤军奋战。他笼络了一批有能力的大臣,如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这些人也成为了他的坚实后盾。他与这些人的关系,以及他能够调动的资源,都让他有底气对抗朝中可能出现的反对声音。

四、具体事例说明

玄武门之变前的暗流涌动: 在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的时期,两人的矛盾已经非常尖锐。李世民频繁举办武事活动,招揽人才,聚集兵马,这在当时是被很多人看在眼里的。虽然名义上是为了“为国效力”,但其政治意图昭然若揭。他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拉拢”和“打压”都十分直接,有时甚至会公开讥讽李建成。
对李渊的某些“不配合”: 在某些政治决策上,李世民会表现出自己的主张,并且不轻易妥协。虽然历史上记载李渊对李世民的军事才能非常倚重,但父子之间并非没有摩擦。一些史料中提到李渊对李世民的一些做法有所不满,但又无可奈何。

总结来说,李世民在当秦王时期,是一位战功赫赫、意气风发、胸怀大志的青年才俊。他的“嚣张”不是无理取闹的泼皮无赖,而是在功绩、能力和野心的加持下,一种自信到近乎傲慢的表现。他敢于在政治舞台上直接挑战权威,尤其是在与兄长李建成的权力斗争中,他展现出了毫不退让、甚至主动出击的姿态。他并非“谁都敢惹”到可以肆意妄为,但他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已经拥有了足够的资本和实力,让很多人不敢轻易招惹,同时也让他能够将自己的意志贯彻得更加彻底。 他的这种特质,既是他成功的关键之一,也是他后来与太子产生激烈冲突的重要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特别嚣张。

隋末乱战中,唐军好不容易包围了洛阳,结果窦建德提兵十万,要唐军退出洛阳。

他不。

他领着三千人冲阵,凿穿了窦建德的十万大军。

于是整个中原都归他了。

突厥人打过来,皇帝和太子都想迁都的时候,他要打回去。

于是他真的打回去了,还把曾经劫掠关中的突厥可汗抓了回来,转职成舞蹈演员,为节日气氛增光添彩。

高句丽横行辽东,经历过隋末的老人都说要忍,当年隋炀帝百万大军讨伐都饮恨离去,还使得王朝覆灭。

他要打,他说九州不能不全。

于是他领兵亲征,开疆千里,歼敌十五万,把高句丽彻底打回鸭绿江以南。

而后王朝更强盛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世民在成为秦王之后,确实展现出了相当的威望和影响力,但要说他“嚣张,谁也敢惹”,这可能是一种略带夸张的说法,需要更细致地去理解他当时的处境和性格。他绝非“谁也敢惹”,更准确地说,他是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凭借自己的实力和智谋,成为了一股难以忽视的力量,并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了不容小觑的张扬和自信。.............
  • 回答
    李世民,秦王 시절,权倾朝野的巅峰究竟有多大?谈到大唐王朝的缔造者,李世民的名字总是绕不开的。而在他登基为帝之前,身为秦王,并担任天策上将一职的时期,无疑是他权力和影响力达到一个惊人高度的黄金阶段。这段时期,他不仅掌握了实际的军事指挥权,更在朝堂内外培植了自己的势力,其影响力之深远,几乎达到了可以与.............
  • 回答
    说到李世民做秦王那会儿,官位之多,确实让人眼花缭乱,也难免会让人好奇,他究竟是怎么应付得过来的。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讲,才能明白其中的门道。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官位,尤其是到了隋唐时期,和咱们现在理解的“职位”概念不太一样。那会儿的官职,除了实际掌管事务的“实职”之外,还有很多是带着荣誉性质的.............
  • 回答
    要说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谁在军队里支持者更多,这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背后牵扯到太原起兵时的具体情况,以及李唐政权早期军事实力的构成,还有两位秦王各自的笼络手段和个人魅力。先看看李建成这边:李建成作为太子,他的“正统性”是天然的优势。在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下,储君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朝中大臣.............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人物的评价体系、政治合法性的构建以及粉丝文化的形成。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一、 历史背景与政权性质的差异: 刘邦与秦朝: 秦朝的性质: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虽然短暂,但其制度(郡县制、统一文字、度.............
  • 回答
    李世民和朱棣,两位都是开创了自己王朝盛世的关键人物,但他们在夺取权力后,都选择了保留了原有的国号,没有更迭为自己发迹之地或封号的名称。这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厚的政治考量和历史惯性。李世民为何不改国号为“秦”?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消除潜在的威胁而采取的雷霆手段。他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因为历史上,尤其是在唐朝建立之初,确实有好几位“秦王”。但如果我们说“唐朝只有李世民一个秦王”,那可能是指在唐朝最为人熟知的、最具影响力,并且是最终登基为帝的那位“秦王”。要深入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往前推一推,回到唐朝还没建立的时候,看看李世民的“秦王”身份是怎么来的,以及.............
  • 回答
    说起玄武门之变后李渊为何不直接传位给李世民,反而还要经历立太子的过程,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李渊的个人考量以及李世民需要巩固的权力基础。直接传位,看似简单直接,但在当时那种充满变数的环境下,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动荡。首先,咱们得明白玄武门之变是怎么回事。这可不是什么君臣间的和平交接,而是.............
  • 回答
    关于李渊为何选择让位给李世民,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其中牵扯到当时的政治局势、权力斗争以及李渊自身的考量。简单地说,李渊继续当皇帝可能并非“不好”,但继续下去的代价和风险,以及李世民的崛起对李渊造成的压力,使得“让位”成为了一种更为“可行”的解决方案。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分析:一、 李渊与李.............
  • 回答
    李渊毕竟是李世民的父亲,而且在秦王府的势力发展以及后来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李渊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随着李世民势力的日益壮大,特别是在玄武门之变后,他掌握了实权,这让李渊的处境变得非常微妙。李渊虽然是开国皇帝,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更像是那个奠定基础的角色。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他看到了李世民的能力和魄力,.............
  • 回答
    李世民是否“真的”那么想当皇帝,这是一个历史学家们津津乐道、同时又充满争议的话题。说实话,任何一个生活在那个年代,具备政治抱负和卓越才能的皇族子弟,对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都难免心生向往。但如果要说李世民是那种“不当皇帝誓不罢休”的野心家,那可能就过于简化了。他的“想”和“做”,背后牵扯着太多复杂的因素.............
  • 回答
    李建成能否达到李世民的成就,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假说,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两人对调一下位置,而是要深入剖析他们各自的性格、能力、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即便是“假如”的情况下,历史发展可能出现的不同轨迹。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李世民之所以能取得“贞观之治”的辉煌成就,并.............
  • 回答
    李嘉欣的“小三”事件和随之而来的舆论争议,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这背后牵扯到情感伦理、公众人物形象、媒体塑造以及大众心理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我们需要抽丝剥茧,从不同角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回到事件本身。李嘉欣与刘銮雄的恋情,是香港娱乐圈颇为轰动的一段往事。刘銮雄当时是有.............
  • 回答
    提到易学习给李达康当纪委书记,这事儿啊,在咱们《人民的名义》的观众心里,绝对是绕不开的一个经典桥段,也是剧情张力的一个重要体现。这事儿怎么看?我这脑子里想到的,可不是什么官方通告,也不是什么学术分析,而是当时看剧时,那种又好气又好笑,又有点替易学习捏把汗的复杂心情。首先得说说易学习这个人。他给人的第.............
  • 回答
    李元吉之所以甘心与李建成联手,以及他是否拥有当太子的野心,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问题。不能简单地用“甘心”或“没有野心”来概括,其中包含了政治现实、个人性格、家族利益、时势所迫等多重因素的交织。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李元吉的背景和在李渊时期的地位: 李渊的幼子: 李元吉是李渊最小的儿子,.............
  • 回答
    李达康作为《人民的名义》中的一位重要角色,其政治前途一直是观众关注的焦点。要分析他是否有机会当省长,我们需要结合他在剧中的表现、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可能的未来发展方向来进行详细的探讨。首先,回顾李达康的优势和特点: 能力出众,实干派: 李达康最鲜明的标签就是“能吏”。他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强的敏锐度和.............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又兴奋的问题!如果李云龙、丁伟、孔捷和楚云飞这四位老爷子成了我的研究生导师,我这研究生生涯绝对是要上天还是入地,全看我自己的造化了。具体跟谁,我得好好斟酌一番,毕竟这关系到我未来的学术之路,乃至整个人生观的塑造。首先排除的是孔捷。 别误会,不是说孔捷不行。恰恰相反,孔捷是一位非常稳.............
  • 回答
    关于李国庆方面发布当当人事调整公告,宣布俞渝负责当当公益基金,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事件,因为它涉及了当当网的创始人李国庆与俞渝之间长期以来股权纠纷和个人恩怨的最新进展,也预示着双方在权力分配和公司未来发展方向上的新一轮博弈。为了更详细地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事件背景:创始人之间.............
  • 回答
    李国庆率 4 大汉赴当当夺回公章,宣布全面接管当当,“罢免”俞渝一事,是当年中国互联网界一个颇具轰动性的事件。要详细了解真实情况,我们需要从事件的起因、过程、各方说法以及最终结果等多个层面来分析。事件的起因:股权纠纷与夫妻失和李国庆和俞渝这对曾经的中国互联网界的“神雕侠侣”,在共同创办当当网并将其打.............
  • 回答
    当当网的这个操作,说实话,挺让人玩味的。一边是公司治理的混乱,另一边是这种“硬核”的维权方式,怎么看怎么透着一股子江湖气,但又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当前公司治理中可能存在的脆弱环节,以及在权力斗争中,企业不得不采取的一些非常规手段。为什么选退伍军人?这背后是什么考量?首先,退伍军人这几个字一出来,给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