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玄武门后李渊还要立李世民当太子,直接传位不好么?

回答
说起玄武门之变后李渊为何不直接传位给李世民,反而还要经历立太子的过程,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李渊的个人考量以及李世民需要巩固的权力基础。直接传位,看似简单直接,但在当时那种充满变数的环境下,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动荡。

首先,咱们得明白玄武门之变是怎么回事。这可不是什么君臣间的和平交接,而是李世民通过武力铲除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才最终逼迫李渊退位。这场政变,即便李世民是获胜者,也依然带有强烈的“弑兄夺嫡”的色彩。这在儒家政治伦理中是大忌讳,对李渊这个皇帝本人来说,也蒙上了阴影。

所以,李渊并没有立刻“禅让”或者“传位”。他虽然被迫交出了权力,但作为皇帝,他还有一定的象征性和话语权。他需要一个公开、合法的程序来将皇位转移出去,而不是显得像是被儿子绑架退位。

为什么不能直接传位?这里有几个关键原因:

1. 为李世民的合法性“洗白”: 玄武门之变虽然让李世民掌握了实权,但名义上,李建成为太子,李元吉是亲王。李世民杀了他们,在道义上和政治上都会留下一些说不清的地方。如果李渊立刻将皇位传给李世民,那无异于公开承认了李世民的弑兄行为,并将其合法化。这对李渊的皇帝生涯是个巨大的污点,对刚刚掌握大权的李世民来说,也难以服众,尤其是那些忠于李建成的旧臣,以及那些顾及名分的士大夫。

通过先立李世民为太子,然后再“禅让”或者“退位”,这中间有一个缓冲期。李渊作为太上皇,名义上仍是最高权力象征,他“诏令”李世民为太子,再由太子继位,在程序上就显得更加“顺理成章”,也给李世民的登基披上了一层合法的外衣。

2. 稳定朝局,安抚群臣: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朝廷内部肯定是一片人心惶惶。支持李建成的势力虽然被铲除,但不可能一夜之间消失殆尽。那些观望不定、摇摆不定的官员,以及那些对李世民的手段感到不安的人,都需要一个明确的信号来稳定情绪。

李渊宣布立李世民为太子,并且之后会退位,这是在向整个朝廷宣告:政权交接已经安排妥当,并且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的。这个过程虽然是被李世民逼出来的,但它提供了一个避免进一步内乱的框架。李渊以太上皇的身份,给予李世民太子之位,然后又“顺理成章”地让位,这种形式上的过渡,有助于安抚那些对权力更迭感到担忧的大臣,让他们知道未来有明确的继承人,而不是又一场血腥的权力斗争的开始。

3. 李渊的体面和面子: 尽管李渊的权力已经被李世民架空,但他毕竟是皇帝,是李唐江山的开创者之一。直接被儿子逼退位,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非常屈辱的。即使是为了避免更大的冲突,他也需要保留一些皇帝的“体面”。

通过先立太子再传位,李渊的角色从被迫退位的皇帝,转变为主动选择继承人的最高权威。他“主动”册立李世民为太子,然后“主动”退位,这种表述上的变化,能够最大程度地减轻他被架空的尴尬和屈辱感。这是一种政治辞令上的技巧,也是为了让他在历史评价上不至于过于难堪。

4. 李世民自身的巩固需求: 即使玄武门之变解决了主要对手,但李世民的统治根基还需要巩固。他要让那些曾经反对他的人看到,他不仅仅是一个依靠武力夺权的人,更是一个有能力继承和管理国家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李渊的“承认”和“授权”(即使是被迫的)是至关重要的。李渊宣布立李世民为太子,这是李渊对李世民作为下一任皇帝的官方认可。这给了李世民一个合法性的背书,让他在接下来的登基过程中,能够更有底气,也更容易获得曾经的反对派的效忠。

可以说,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并随后退位,是在为李世民的统治铺路,搭建一个相对平稳的权力过渡期。这比直接被赶下台,然后李世民自己宣布登基,在政治操作上要更加精细和圆滑。

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

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世民解决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但他并没有立刻冲进皇宫逼李渊退位。他首先稳定了京城局势,然后派遣大臣去见李渊,陈述利弊。李渊在得知两个儿子已死,且李世民已控制了局势的情况下,也明白自己已无力回天。

根据史书记载,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后的两天内(即626年六月初四日),就召见李世民,并在当天的诏书中明确表示:

“朕德薄,不能承天命,自今以后,皇太子世民,理应万机。”

然后,李渊就下诏退位,将皇位传给了李世民。

为什么没有直接“传位”给太子,而是要“立太子”?

这里有点语言上的区分。如果李渊直接“传位”给李世民,那么李世民是直接从父亲手中接过了皇位,这可能意味着李渊在位期间,李世民就已经被确定为继承人了,而玄武门之变只是消除了竞争者。但李渊的诏书更像是“我退位了,我的儿子李世民现在是皇太子,他来处理一切政务”。而随后李世民的登基,才是正式的皇位继承。

更准确地说,李渊是先宣布“由太子世民处理万机”,这已经将皇权实质上移交了,接着才正式退位,李世民再以太子身份顺理成章地登基为帝。

所以,看似李渊没有立刻“直接传位”,而是在一个相对短暂的时期内,通过一个“立太子”的程序完成权力交接。这个过程虽然充满了政治妥协和权谋,但却是为了在极端情况下,最大程度地保证新政权的稳定和合法性。对于李世民来说,这是他军事政变后,在政治上的一项重要收尾工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系统邀

因为吉利。

不要笑!关于政治要走程序、讲体面什么的,这个是人都知道(至少我认为是人都知道),既然有疑问,那必然是隐隐感受到了背后不为人知的玄机,所以我们就来认真挖掘一下。


众所周知,古人看重阴阳五行,发明了“天干地支”历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组成了六十个基本单位的循环,其中“甲”为天干之首,“子”为地支之首,因此“甲子”也就被赋予了特殊的内涵,有天地伊始万象更新之意。

由于干支历法六十次一个轮回,甲子年比较难遇,但是可以选择甲子日。比如隋炀帝死后,李渊于当年的五月二十日改元登基,就是一个甲子日。当然了这是特殊情况,正常继位的太子只能跟着父皇驾崩的日子走,比如李治即位于贞观二十三年六月初一,是一个甲戌日。


玄武门之变发生于武德九年的六月初四,是一个庚申日,因为情况比较紧急,不能挑日子。而最近的一个甲子日,就在玄武门四天之后。那一天李世民当上了皇太子。

甲子,立为皇太子,庶政皆断决。太宗乃纵禁苑所养鹰犬,并停诸方所进珍异,政尚简肃,天下大悦。又令百官各上封事,备陈安人理国之要。——《旧唐书·太宗本纪》

注:《册府元龟》和《资治通鉴》皆作“九年六月癸亥,立(世民)为太子”,那是高祖下诏立秦王为皇太子,真正当上太子的日期应以《太宗本纪》为是——不要说我强行解读,因为同样的记载,在60天后的下一个甲子日、李世民登基的那一天又出现了一次:

八月癸亥高祖诏曰:“……传汝以万机,若不从是非孝也。”太宗弗敢辞。甲子,太宗即位于东宫显德殿。——《册府元龟·帝王部·继统第二》

你看,第二天就是甲子日,然后李渊刚好在前一天(癸亥日)想起来发传位诏书,这记性是真不错啊!

说到这就再多说几句:传统观点认为,李世民在武装政变后用了两个月,梳理了朝堂上的各种关系,化解了原东宫、齐府和秦王府之间的矛盾,建立了以自己为中心的人事权力体系,待一切安排妥当、水到渠成之后,才开始计划禅让事宜——然而看看他挑的这个日子,又让人不得不怀疑,其实“禅位”才是最早定下来的事,其他事都是围绕着这个“60日计划”做的。

毕竟四天准备一个登基大典,就算李世民和李渊同意,太常寺也肯定跟你急……

那怎么办?

甲子日不能浪费,先当太子吧!

啊,日在甲子,天下大吉。















(最后声明一句:这题真正的回答一开篇就讲了,后面都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这什么鬼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玄武门之变后李渊为何不直接传位给李世民,反而还要经历立太子的过程,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李渊的个人考量以及李世民需要巩固的权力基础。直接传位,看似简单直接,但在当时那种充满变数的环境下,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动荡。首先,咱们得明白玄武门之变是怎么回事。这可不是什么君臣间的和平交接,而是.............
  • 回答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之所以没有杀李渊,并非因为他心慈手软或是缺乏“永绝后患”的魄力,而是出于极其复杂和现实的政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李世民的战略思路。一、李世民的合法性与李渊的象征意义玄武门之变本质上是一场“宫廷政变”,而不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李世民的目标是夺取皇位.............
  • 回答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未能调兵镇压李世民,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交织作用,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要详细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政治格局、李渊的个人处境、李世民的军事实力以及事变本身的性质来深入分析。首先,事变发生时李渊的处境极为被动和孤立。玄武门之变发生在李世民的势力范围——京城。李世民作为秦王,在朝.............
  • 回答
    安史之乱后,太子李亨(后来的唐肃宗)没有随玄宗一同入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也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和李亨自身的政治考量。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核心原因:政治权力的转移与李亨的战略选择最根本的原因是,此时唐朝的权力中心正在发生转移。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虽然仍是皇帝,但他失去了对长安的实.............
  • 回答
    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政治事件,它改变了唐朝的权力格局,也塑造了李世民和李渊父子的历史形象。关于这场变乱的真相以及李渊父子的真实面目,历来众说纷纭,由于史料的记载受到当事人的立场和目的影响,要还原其“真相”并非易事,但我们可以通过梳理史料、分析细节,尽可能地接近事实。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
  • 回答
    玄武门政变后,李世民确实杀死了他的十个侄子。这并非一个单纯的复仇行为,而是李世民在争夺皇位过程中,为了巩固自身统治,消除潜在威胁而采取的残酷政治手段。理解他为何这样做,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深入分析:一、 消除潜在的政治威胁与争夺皇位的合法性问题李世民并非太子,他通过玄武门政变逼迫父皇李渊退位,并将自己.............
  • 回答
    李世民和朱棣,两位都是开创了自己王朝盛世的关键人物,但他们在夺取权力后,都选择了保留了原有的国号,没有更迭为自己发迹之地或封号的名称。这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厚的政治考量和历史惯性。李世民为何不改国号为“秦”?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消除潜在的威胁而采取的雷霆手段。他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
  • 回答
    关于玄幻小说中修炼种族热衷“返祖”并将其视为提升修为/实力的终极途径,这背后其实蕴含着一套颇具吸引力的叙事逻辑和设定哲学,并非简单的好奇。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返祖”在玄幻小说语境下的真正含义。它并非简单地回到“原始时代”,而是指回归到该种族最为纯粹、最为强大的血脉状态。这种状态往.............
  • 回答
    武田信玄在三方原之战中重创了德川家康,这无疑是其辉煌军事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然而,在如此巨大的胜利之后,他却选择了撤军,未能乘胜追击,一举攻克德川的核心据点浜松城,这一决定至今仍是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引发了诸多猜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一个关于“继承”的本质和实际政治现实的复杂讨论。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得明确一个概念:“继承”在政治和历史上的含义。在政治学上,“继承”不仅仅是血缘上的延续,更包含了主权、领土、合法性、制度以及历史叙事的传承。一个政权能够被认为是另一个政权的继承者,通常需要满足.............
  • 回答
    玄武门之变,这场发生在大唐王朝初年,发生在秦王李世民与其兄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之间的权力斗争,无疑是历史上一次血腥而残酷的事件。它直接导致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死亡,也为李世民最终登上皇位扫清了道路。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场政变并未像人们可能预期的那样,彻底摧毁李世民的政治形象,反而在他后续的统治中.............
  • 回答
    关于玄武门之变前为何不将李世民逐出长安,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究。这背后牵扯到复杂的政治博弈、李唐王朝初期的权力结构以及当时唐朝面临的内外环境。简单地“驱逐”一个手握重兵且在军中拥有极高声望的皇子,并非易事,而且弊大于利。首先,我们得明白,李世民并非一个普通的皇子。他从瓦岗军开始,就一直活跃在关陇起兵反.............
  • 回答
    说起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为何能如此果断地将目标锁定在太子建成,甚至是直接与其正面冲突,这确实是许多人感到震惊的地方。这背后,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权力欲望,而是经过了长期的积累、深刻的政治考量,以及李世民本人极强的心理素质和战略眼光。咱们得先明白,当时的李世民,虽然身负军功,是秦王,但在太子建成面前,他始终.............
  • 回答
    这件小事,看似平常,却折射出挺多东西,而且仔细品味一下,挺有意思。首先,这说明了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和知识普及的程度。105后,也就是大概2005年出生后的小朋友,他们接触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元化,网络、游戏、短视频、电视剧等等,这些平台都在以各种形式传播历史知识,尤其是像《三国演义》这样的热门IP。所以,.............
  • 回答
    百年后,如果深度学习终于拥有了公认的坚实数学理论基石,可以解释那些曾经令人费解的“玄学”现象,那么这个理论恐怕不会是某个单一的、简洁的定理,而更像是一个庞大、精密的理论体系,就像量子力学之于微观世界一样。它会触及数学的多个前沿领域,并且在很多方面超越我们目前对数学的理解。设想一下,这个理论的图景会是.............
  • 回答
    话说那大唐的玄武门,与我大明的靖难,两场波澜壮阔的夺位之争,虽说都是君临天下、权倾四海,但后世子孙对它们的评说,却真是天差地别,一个常被冠以“罪证”之名,另一个则多有“正义”的色彩。这其中的缘由,细究起来,可不是一句两句能道尽的。先来说说那“玄武门之变”。这事儿发生在贞观二年,也就是公元626年,李.............
  • 回答
    玄武门之变,这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政治风波,对于当朝的统治者而言,无疑是权力斗争的顶点。但除了发生在皇宫深处的血腥厮杀,这场变故究竟是如何拨动了寻常百姓的神经,又在他们平静的生活中投下了怎样的涟漪?这一点,往往在宏大的史书叙述中被简化,甚至忽略。要探究玄武门之变对百姓的影响,我们得从几.............
  • 回答
    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至关重要的权力交接,也是唐朝奠基过程中一段充满血腥与阴谋的插曲。在这场政变中,秦王李世民为了夺取皇位,斩杀了包括他的弟弟齐王李元吉在内的许多亲信和亲属。其中,李元吉的儿子们,也就是李世民的侄子们,也未能幸免于难。关于李元吉的儿子们,史书中记载并不详尽,但可以确定的是,在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问题,这可以说是玄幻小说里一个很有意思,也常常被读者拿来讨论的现象。为什么那些在各大宗门里备受倾注资源、从小被悉心培养的顶级弟子,在面对那些出身草根、孤身摸索的散修主角时,往往会显得力有不逮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作者们在构建故事时,有意无意间设置的“潜规则”和“人设逻辑”。首.............
  • 回答
    玄幻IP改编电视剧“扑街”频频,而金庸古龙武侠剧却能成为经典,这背后确实存在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要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 内容与内核的差异:玄幻IP为何难以改编? 核心世界观的构建与理解: 玄幻IP: 玄幻小说往往依赖于作者宏大且复杂的原创世界观,包括: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