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渊为何没有调兵镇压李世民?

回答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未能调兵镇压李世民,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交织作用,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要详细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政治格局、李渊的个人处境、李世民的军事实力以及事变本身的性质来深入分析。

首先,事变发生时李渊的处境极为被动和孤立。

玄武门之变发生在李世民的势力范围——京城。李世民作为秦王,在朝中经营多年,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政治羽翼。而李渊作为皇帝,虽然掌握最高权力,但他的统治基础在太子李建成一派和秦王李世民一派的角力中,实际上已经逐渐被侵蚀。事发当天,李世民以“二贤王”被谗言所害为名,发动兵变,首先控制了玄武门。玄武门是宫城的北门,也是当时重要的军事关隘。李世民的军队一旦控制了玄武门,就意味着他掌握了进出宫城的重要通道,并对宫禁的安保形成了直接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李渊想要调集忠于自己的军队,必须首先能够突破李世民对宫城的封锁。然而,李渊此时能够倚仗的力量,主要集中在一些宿将和少数近卫部队,但这些力量是否能迅速有效地集结并与李世民的主力对抗,是存疑的。更关键的是,李渊的判断和反应速度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他可能根本没有预料到李世民会如此迅速和决绝地发动兵变,或者即使有所预感,也来不及组织有效的抵抗。

其次,李世民在事变前已经完成了对京城军事力量的布局和控制。

李世民作为“天策上将”,在京城拥有自己的军事驻地和核心将领,如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等人。他在此之前就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包括赏赐、拉拢和重用,将京城附近的关键部队和将领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当兵变爆发时,李世民能够迅速集结一支精锐的、对他效忠的军队,并且这些军队的行动是经过周密计划的。

相比之下,李渊作为皇帝,虽然理论上可以调动全国的军队,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京城周边才是兵权的关键。而京城内掌握实权的将领,大部分都已倾向于李世民。即使李渊能够发出调兵的命令,这些命令能否被忠实执行,或者被执行前是否会被李世民截获,都是未知数。更不用说,迅速从遥远的地方调集一支足以对抗李世民精锐的军队,在古代的通讯和交通条件下,根本无法及时完成。

第三,李渊的个人处境和对李世民的倚重,也削弱了他镇压的决心和能力。

李渊在位期间,李世民一直是他的重要臂膀。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李世民立下了赫赫战功,是李渊统治合法性和帝国安全的重要保障。李渊虽然偏爱太子李建成,但他同样深知李世民的才能和他在军队中的威望。在某种程度上,他可能也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进行平衡,而无法完全压制其中一方。

事变发生后,李世民直接控制了宫城,并将李渊软禁在西宫。在这种被挟持的状态下,李渊的行动自由和决策能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即使他有任何镇压的意愿,也无法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实现。他更可能是在李世民的软硬兼施下,为了避免进一步的流血冲突,而被迫接受了现实。

第四,李世民在事变后的策略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事变发生后,李世民并没有对李渊赶尽杀绝,而是以一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迅速掌控了朝政。他一方面通过军事手段消灭了太子李建成的势力,另一方面又对李渊表现出“孝顺”和“忠诚”的态度,并未直接废黜李渊。这种策略使得李渊的反对力量难以形成有效的组织和反击。

李世民控制了京城和皇宫,并迅速通过政治手段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地位,例如逼迫李渊禅位,并迅速被册立为太子。这种高效且果断的政治操作,使得李渊在事变发生后,已经失去了进行有效反击的政治和军事基础。

最后,从政治角度来看,李渊也可能在权衡利弊后做出了“不抵抗”的选择。

李渊的统治已经面临着太子和秦王两派势力的激烈斗争,这实际上已经让他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李世民的兵变虽然不义,但他在军事上的绝对优势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李渊强行调兵镇压,很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内战,不仅会进一步损害唐朝的统治根基,也会让他自己成为流血冲突的中心。

在李世民已经控制住局面的情况下,李渊可能意识到强行抵抗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而他自身也已无力回天。在这种情况下,选择“默认”或者“接受”李世民的行动,虽然是被动的,但也可能是他在当时条件下,为了保全自身以及避免国家动荡而做出的艰难选择。他也许还抱有一丝希望,即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换取唐朝的稳定和延续,即使是以牺牲自己的皇位为代价。

综上所述,玄武门之变后李渊未能调兵镇压李世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李渊在事变发生时处于被动和孤立的地位,京城的军事力量已被李世民牢牢控制;李世民的军事部署和行动的突然性与决绝性;李渊本人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倚重与无奈;以及李世民事变后的政治策略,共同导致了李渊的无力调兵镇压。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政变,更是一场权力斗争的极端体现,其中包含了复杂的政治博弈和个人处境的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皇帝的权力,不是来自于皇帝这个职务,而是来自于以皇帝为首的整个统治体系。

举个例子,如果皇帝让你去死,你会不会心甘情愿的去死?你会想尽一切办法不死,最后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只能死。但是如果现在有一个其他办法,不但能不死,还能活得很好,你会遵守皇帝的圣旨去死,还是换一个活法?

人呀,说一千道一万,其实还是要为自己的利益服务的。

玄武门之变后,整个统治体系都认为李世民应该继任皇位,这时候李渊调兵镇压李世民,这等于下个圣旨让将领去死。因为极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兵还没有进京,传来消息李渊驾崩,李世民继位,下旨让你去死。

2、兵还没有进京,传来消息李渊突然觉得应该“父慈子孝”,所以让你退兵等着李世民将来继位让你去死。

3、正准备召集兵马突然发现自己家舅子、姥爷、干爹全部不想死。你只好放弃招兵坐等李世民来赐死。

4、正准备召集兵马突然发现自己的手下全部不想死。你只好放弃招兵坐等李世民来赐死。

5、你终于召集了兵马,结果发现已经被其他不想死的将领包围了。

这个将领只要不是傻瓜,必然会这样想,他一旦这样想,响应圣旨的机会有多大?


李渊不是傻子,他知道这个圣旨一下意味着什么,所以他是不会下这个注定会失败的圣旨的。他能怎么办呢?搞一场政变干掉李世民?且不说他为什么要干掉自己这个最出色的儿子,李世民必然不会给他这个机会。

user avatar

初,高祖以义兵起太原,已定天下,悉罢遣归,其愿留宿卫者三万人。高祖以渭北白渠旁民弃腴田分给之,号"元从禁军"。后老不任事,以其子弟代,谓之"父子军"。及贞观初,太宗择善射者百人,为二番于北门长上,曰"百骑"…… ——《新唐书•志第四十•兵》

翻译一下:唐高祖李渊太原起兵定天下后,遣散了绝大部分义军,留下愿意继续宿卫皇宫者3万人。以渭河北岸白渠(今陕西省泾阳县、三原县、西安高陵区一带)周边被流民丢弃的肥沃土地分给他们,号称“元从禁军”。后来有年老不能任事的,儿子顶上,号称“父子军”。

“渭北白渠”驻扎地,距离皇宫最远的泾阳县在西安咸阳机场边上,不堵车一个小时开到市中心,最近的高陵区就在现西安市内——古代没有汽车,按照“陆行之程,马日七十里,步及驴五十里”来个紧急状态倍道行军,半天时间也赶到了吧?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元从禁军,在玄武门当天竟然消失得无影无踪!要不是《新唐书•兵志》特意提了这么一句,光看历史叙事根本感受不到这样一支军队的存在。

要知道,根据史学研究结论,太原起兵是李渊“完全自己”主导的,当时的18岁小屁孩李世民既没参与也没有能力组织这样一场大型的军事行动。对于“当了皇帝后就无法再上战场”的李渊来说,太原起兵更是他唯一自己搭建、亲身指挥、塑造一支最忠诚的嫡系力量的机会。

……

该如何评价?“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系列??

--------------------------------------------

更新补充一个小故事(这回答被抓了一次,无语……):

(卢)袭秀者,其祖方庆,武德中,为察非掾,秦王器之。尝引与议建成事,方庆辞曰:"母老矣,丐身归养。"王不逼也。贞观中,为藁城令。——《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五》

这段原始史料出自唐•刘肃《大唐新语》,主人公卢方庆因为有后人参与了神龙政变而被记了一笔——据史载,卢方庆武德时期为察非掾(后改称殿中侍御史),深得秦王李世民器重,拉他一起来讨论“建成事”(《大唐新语》载“六月同事”)。然后卢方庆以母亲年老为由,请求回家孝顺老娘。

然后,李世民“王不逼也”,就这么放他走了!走了,了……末了贞观年间还提拔他当了藁城令(唐初殿中侍御史为正八品,而最低的“诸州中下县令”也是从七品上)。

很多人都知道李世民“问于李靖、李勣”的故事,并且坚定地认为李靖李勣这两位地方将领像旁系军fa一样坐山观虎斗是正常的、李世民拉拢不到他们是实力不足的体现——那么,李世民在长安都骚扰到侍御史那里去了也是实力不足的体现?侍御史不去告诉皇帝也是正常的??

……

说李世民赢在阴险李渊输在没想到,李世民就差在长安上空架个喇叭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未能调兵镇压李世民,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交织作用,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要详细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政治格局、李渊的个人处境、李世民的军事实力以及事变本身的性质来深入分析。首先,事变发生时李渊的处境极为被动和孤立。玄武门之变发生在李世民的势力范围——京城。李世民作为秦王,在朝.............
  • 回答
    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政治事件,它改变了唐朝的权力格局,也塑造了李世民和李渊父子的历史形象。关于这场变乱的真相以及李渊父子的真实面目,历来众说纷纭,由于史料的记载受到当事人的立场和目的影响,要还原其“真相”并非易事,但我们可以通过梳理史料、分析细节,尽可能地接近事实。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
  • 回答
    关于玄武门之变前为何不将李世民逐出长安,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究。这背后牵扯到复杂的政治博弈、李唐王朝初期的权力结构以及当时唐朝面临的内外环境。简单地“驱逐”一个手握重兵且在军中拥有极高声望的皇子,并非易事,而且弊大于利。首先,我们得明白,李世民并非一个普通的皇子。他从瓦岗军开始,就一直活跃在关陇起兵反.............
  • 回答
    玄武门之变,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宫廷政变,其背后原因复杂,牵涉到唐朝建立初期的政治格局、权力分配以及两位储君的个人性格和野心。将这场悲剧完全归咎于李渊的“纵容”或许过于片面,但李渊在处理儿子之间的矛盾和权力继承问题上的确存在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唐朝建立之初。李渊能从一.............
  • 回答
    玄武门之变,这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政治风波,对于当朝的统治者而言,无疑是权力斗争的顶点。但除了发生在皇宫深处的血腥厮杀,这场变故究竟是如何拨动了寻常百姓的神经,又在他们平静的生活中投下了怎样的涟漪?这一点,往往在宏大的史书叙述中被简化,甚至忽略。要探究玄武门之变对百姓的影响,我们得从几.............
  • 回答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之所以没有杀李渊,并非因为他心慈手软或是缺乏“永绝后患”的魄力,而是出于极其复杂和现实的政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李世民的战略思路。一、李世民的合法性与李渊的象征意义玄武门之变本质上是一场“宫廷政变”,而不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李世民的目标是夺取皇位.............
  • 回答
    要探究玄武门之变与突厥突袭渭水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我们需要将这两件历史事件放在唐初复杂的政治和军事背景下进行梳理。笼统地说,这两件事本身是独立发生的历史事件,但它们的发生时间相近,并且都对当时的唐朝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它们之间存在的间接影响或者说是相互“呼应”的可能。要详细说,就.............
  • 回答
    玄武门之变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宫廷政变,它不仅直接导致了秦王李世民登上帝位,更对之后唐朝的皇位继承制度和政治格局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为唐朝后期的皇权稳定与动荡埋下了伏笔。一、打破了原有的继承秩序,确立了嫡长子继承的强化在玄武门之变发生之前,唐朝的皇位继承并没有完全形成一套铁板钉钉的.............
  • 回答
    玄武门之变,那场改变大唐命运的惊心动魄的政变,李世民夺取太子之位的行动,自然少不了对潜在威胁的清除。说到处决那几个侄子,这事儿确实是历史记录中比较“微妙”的一笔,很多细节都带着一种不确定性。但根据我们能找到的史料来看,主动担当这个“脏活儿”的,最有可能的,是李世民的心腹大将——尉迟恭。为什么是尉迟恭.............
  • 回答
    玄武门之变,这场发生在大唐王朝初年,发生在秦王李世民与其兄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之间的权力斗争,无疑是历史上一次血腥而残酷的事件。它直接导致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死亡,也为李世民最终登上皇位扫清了道路。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场政变并未像人们可能预期的那样,彻底摧毁李世民的政治形象,反而在他后续的统治中.............
  • 回答
    唐朝玄武门之变与清朝九子夺嫡,两者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权争夺事件,都伴随着血腥与政治斗争。但若论及惨烈程度,唐朝玄武门之变在直接暴力冲突的规模和残酷性上,要比清朝九子夺嫡更为惨烈。下面我将详细对比两者,从多个维度进行阐述: 唐朝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背景: 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与太子.............
  • 回答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弑兄杀弟,虽然最终登基为帝,但如果在这场权力斗争中,他或者他的心腹意外地将父皇李渊也一同杀害,那对李世民的统治绝对会产生极其深远且负面的影响,甚至可能直接导致他的统治崩塌。首先,合法性的崩塌是最大的危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虽然手段残酷,但名义上是为了“清除奸臣”,同时也是为了争.............
  • 回答
    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至关重要的权力交接,也是唐朝奠基过程中一段充满血腥与阴谋的插曲。在这场政变中,秦王李世民为了夺取皇位,斩杀了包括他的弟弟齐王李元吉在内的许多亲信和亲属。其中,李元吉的儿子们,也就是李世民的侄子们,也未能幸免于难。关于李元吉的儿子们,史书中记载并不详尽,但可以确定的是,在玄.............
  • 回答
    玄武门之变如果李世民意外身亡,那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关键的分岔点。历史的车轮将会朝着一个完全未知的方向滚去,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的不仅仅是皇权传承,更是整个大唐的命运。首先,直接受损的是李唐政权的稳定性和合法性。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发动玄武门之变,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他作为秦王的军事实力和在朝廷中的人脉.............
  • 回答
    穿越成李渊,距离玄武门之变仅剩四天!这个局面,可谓惊心动魄,危机四伏。作为李渊,你肩负着大唐江山,更要面对儿子们之间残酷的权力斗争。这四天,你每一步都将影响无数人的命运,甚至大唐的未来。以下是基于历史的详细分析和应对策略,力求将每一步都考虑周全:首先,明确你的核心目标:1. 稳定局势,避免流血冲突.............
  • 回答
    李世民,这位大唐王朝的开国功臣,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提及他,人们往往会第一时间想到“玄武门之变”,那场发生于长安皇城玄武门内,ことで唐太宗李世民与其弟建成、元吉兄弟相争,最终夺取皇位的事件。玄武门之变,无疑是李世民政治生涯中最关键也最具争议的一幕。那么,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李世民除.............
  • 回答
    李世民和朱棣,两位都是开创了自己王朝盛世的关键人物,但他们在夺取权力后,都选择了保留了原有的国号,没有更迭为自己发迹之地或封号的名称。这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厚的政治考量和历史惯性。李世民为何不改国号为“秦”?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消除潜在的威胁而采取的雷霆手段。他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
  • 回答
    玄武门之变,那可是唐朝历史上一次惊心动魄的权力洗牌。李世民能在那一夜之间,从一个诸王之争的参与者,摇身一变成为大唐王朝的继承人,这绝非偶然,而是他多年筹谋、精准布局、果断出手的必然结果。尤其是在控制李渊这关键一环上,李世民更是展现了他超凡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很多人可能觉得,李世民发动政变,直接冲进.............
  • 回答
    话说那大唐的玄武门,与我大明的靖难,两场波澜壮阔的夺位之争,虽说都是君临天下、权倾四海,但后世子孙对它们的评说,却真是天差地别,一个常被冠以“罪证”之名,另一个则多有“正义”的色彩。这其中的缘由,细究起来,可不是一句两句能道尽的。先来说说那“玄武门之变”。这事儿发生在贞观二年,也就是公元626年,李.............
  • 回答
    作为一个历经沧桑、深谙帝王之术的李渊,若要避免玄武门之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不能靠一厢情愿的“祈祷”。这其中涉及复杂的政治权谋、人伦情感的拿捏,以及对局势变化的敏锐洞察。我深知,江山易主,血脉相残,这是最令人心痛的结局。但作为大唐的开国皇帝,我有责任、有义务去尽力维系这份来之不易的基业,也尽力避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