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皇帝的权力,不是来自于皇帝这个职务,而是来自于以皇帝为首的整个统治体系。
举个例子,如果皇帝让你去死,你会不会心甘情愿的去死?你会想尽一切办法不死,最后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只能死。但是如果现在有一个其他办法,不但能不死,还能活得很好,你会遵守皇帝的圣旨去死,还是换一个活法?
人呀,说一千道一万,其实还是要为自己的利益服务的。
玄武门之变后,整个统治体系都认为李世民应该继任皇位,这时候李渊调兵镇压李世民,这等于下个圣旨让将领去死。因为极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兵还没有进京,传来消息李渊驾崩,李世民继位,下旨让你去死。
2、兵还没有进京,传来消息李渊突然觉得应该“父慈子孝”,所以让你退兵等着李世民将来继位让你去死。
3、正准备召集兵马突然发现自己家舅子、姥爷、干爹全部不想死。你只好放弃招兵坐等李世民来赐死。
4、正准备召集兵马突然发现自己的手下全部不想死。你只好放弃招兵坐等李世民来赐死。
5、你终于召集了兵马,结果发现已经被其他不想死的将领包围了。
这个将领只要不是傻瓜,必然会这样想,他一旦这样想,响应圣旨的机会有多大?
李渊不是傻子,他知道这个圣旨一下意味着什么,所以他是不会下这个注定会失败的圣旨的。他能怎么办呢?搞一场政变干掉李世民?且不说他为什么要干掉自己这个最出色的儿子,李世民必然不会给他这个机会。
初,高祖以义兵起太原,已定天下,悉罢遣归,其愿留宿卫者三万人。高祖以渭北白渠旁民弃腴田分给之,号"元从禁军"。后老不任事,以其子弟代,谓之"父子军"。及贞观初,太宗择善射者百人,为二番于北门长上,曰"百骑"…… ——《新唐书•志第四十•兵》
翻译一下:唐高祖李渊太原起兵定天下后,遣散了绝大部分义军,留下愿意继续宿卫皇宫者3万人。以渭河北岸白渠(今陕西省泾阳县、三原县、西安高陵区一带)周边被流民丢弃的肥沃土地分给他们,号称“元从禁军”。后来有年老不能任事的,儿子顶上,号称“父子军”。
“渭北白渠”驻扎地,距离皇宫最远的泾阳县在西安咸阳机场边上,不堵车一个小时开到市中心,最近的高陵区就在现西安市内——古代没有汽车,按照“陆行之程,马日七十里,步及驴五十里”来个紧急状态倍道行军,半天时间也赶到了吧?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元从禁军,在玄武门当天竟然消失得无影无踪!要不是《新唐书•兵志》特意提了这么一句,光看历史叙事根本感受不到这样一支军队的存在。
要知道,根据史学研究结论,太原起兵是李渊“完全自己”主导的,当时的18岁小屁孩李世民既没参与也没有能力组织这样一场大型的军事行动。对于“当了皇帝后就无法再上战场”的李渊来说,太原起兵更是他唯一自己搭建、亲身指挥、塑造一支最忠诚的嫡系力量的机会。
……
该如何评价?“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系列??
--------------------------------------------
更新补充一个小故事(这回答被抓了一次,无语……):
(卢)袭秀者,其祖方庆,武德中,为察非掾,秦王器之。尝引与议建成事,方庆辞曰:"母老矣,丐身归养。"王不逼也。贞观中,为藁城令。——《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五》
这段原始史料出自唐•刘肃《大唐新语》,主人公卢方庆因为有后人参与了神龙政变而被记了一笔——据史载,卢方庆武德时期为察非掾(后改称殿中侍御史),深得秦王李世民器重,拉他一起来讨论“建成事”(《大唐新语》载“六月同事”)。然后卢方庆以母亲年老为由,请求回家孝顺老娘。
然后,李世民“王不逼也”,就这么放他走了!走了,了……末了贞观年间还提拔他当了藁城令(唐初殿中侍御史为正八品,而最低的“诸州中下县令”也是从七品上)。
很多人都知道李世民“问于李靖、李勣”的故事,并且坚定地认为李靖李勣这两位地方将领像旁系军fa一样坐山观虎斗是正常的、李世民拉拢不到他们是实力不足的体现——那么,李世民在长安都骚扰到侍御史那里去了也是实力不足的体现?侍御史不去告诉皇帝也是正常的??
……
说李世民赢在阴险李渊输在没想到,李世民就差在长安上空架个喇叭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