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玄武门之变和突厥突袭渭水二者有关联吗?

回答
要探究玄武门之变与突厥突袭渭水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我们需要将这两件历史事件放在唐初复杂的政治和军事背景下进行梳理。笼统地说,这两件事本身是独立发生的历史事件,但它们的发生时间相近,并且都对当时的唐朝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它们之间存在的间接影响或者说是相互“呼应”的可能。要详细说,就得把它们各自的来龙去脉捋清楚,再看看有没有交织点。

玄武门之变(公元626年6月4日)

这场发生在唐朝初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说白了就是李世民为了夺取太子之位,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兄弟——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并逼迫唐高祖李渊退位,最终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史称唐太宗。

背景深厚: 李世民之所以会走到这一步,并非一时冲动。自李渊起兵建立唐朝以来,李世民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尤其是平定王世充、窦建德等主要割据势力。这让他赢得了朝野上下的广泛拥戴,也培养了一批忠于他的文臣武将。而太子李建成虽然也是李渊的长子,但在军事和政治影响力上,似乎不及李世民。这种力量的对比,以及李渊对储位安排的摇摆不定,使得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直接导火索: 随着李渊年事渐高,加之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俩日益增长的对李世民的忌惮和排挤,双方的冲突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李建成和李元吉联合起来,不仅在朝堂上排挤李世民的党羽,还试图削弱他的兵权。传说中李世民也因为被李渊猜忌而有性命之忧,最终在魏徵等人的建议下,决定先发制人。
过程与结果: 在那个六月天,李世民以召李建成和李元吉入宫为名,在玄武门设下埋伏,成功将两人击杀。随后,他向李渊陈述情况,并展示了李建成、李元吉的罪证。李渊在震惊之余,鉴于当时的情况和李世民的实力,只能顺水推舟,册立李世民为太子,并在不久后退位,李世民遂即皇帝位。

玄武门之变巩固了李世民的权力,为他日后开创“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但它也暴露了唐朝初年皇权内部的激烈斗争,是一场血腥的宫廷政变。

突厥突袭渭水(公元626年夏秋之间,确切时间不详,但紧随玄武门之变后不久)

紧接着发生在玄武门之变之后不久的,是北方的突厥对唐朝边境的骚扰,最著名的一次就是发生在渭水附近(也有说法是渭水北岸)。

突厥的背景: 当时,北方的突厥汗国虽然经历了内部的动荡(如颉利可汗继位后的集权),但依然是唐朝强大的边患。他们长期以来就对中原地区虎视眈眈,并伺机南下掠夺。尤其是在唐朝建立初期,国力尚在恢复之中,边境防御并非无懈可击。
突袭的原因: 突厥人选择在这个时间点进行突袭,很有可能与他们观察到的唐朝内部的政治局势有关。他们得知唐朝发生了一场重大的权力更迭,尤其是新皇刚刚继位,政权是否稳固,边境是否空虚,都是突厥可汗需要评估的因素。对于突厥这样依赖军事实力和外部掠夺来维持统治的游牧民族来说,唐朝的内部混乱恰恰是他们一次难得的“机会”。
渭水之战的紧张: 史书记载,突厥军队一度兵临渭水(也有说法是渭水之北,靠近都城长安),这无疑对刚刚经历政变的唐朝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现实威胁。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不久,如果都城受到威胁,其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将受到严重挑战。

两件事的关联性分析

现在我们来看这两件事是否有关联:

1. 时间上的巧合与“机会窗口”论:
玄武门之变发生在626年6月初,而突厥的这次大规模突袭发生在当年夏秋之间,时间上非常接近,可以说是紧随其后。
从战略角度看,突厥的这次行动更像是抓住了唐朝内部权力过渡的“机会窗口”。通常情况下,突厥人发动大规模进攻前会进行侦察和评估。当他们发现唐朝刚刚经历了一场宫廷政变,新皇帝李世民的统治根基尚未完全稳固,朝廷内部可能存在混乱和防务空虚的情况时,他们很可能认为这是一个出兵的好时机,以期获得最大的战果,或者通过展示军事力量来巩固自身地位。
可以想象,突厥的侦骑在长安附近活动,一定能够察觉到唐朝内部的巨大动荡。他们会评估这是否是进攻的好时机。

2. 外部压力对内部局势的影响:
虽然突厥的突袭是外部因素,但它在政治上对玄武门之变后的李世民政权施加了额外的压力。李世民刚刚登基,最需要的是稳定内政和树立权威。如果此时边境失守,都城受到威胁,那无疑是对他统治的巨大打击,会让那些观望者和潜在反对者认为他的统治不稳。
因此,李世民需要迅速应对突厥的威胁,以证明自己有能力保卫国家,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在史书中,确实有记载唐太宗李世民亲自率军迎击突厥,甚至采取了非常强硬的策略(例如“渭水之盟”,虽然具体细节有争议,但其核心是唐朝在军事上占据了某种优势,逼迫突厥退兵)。
从这个角度看,突厥的突袭在某种程度上“迫使”李世民需要更快速地展示其统治能力和军事才能,尽管他本人早已证明了这一点。这次外部的危机,反而可能成为他巩固内部统治的一个契机。

3. 并非直接因果关系,而是相互作用:
要明确的是,突厥的突袭并不是“导致”了玄武门之变,也不是玄武门之变“策划”了突厥的突袭。它们是两个独立的历史事件。
然而,它们之间的关联更像是一种“相互作用”或者“呼应”。玄武门之变创造了唐朝内部的权力真空和潜在的不稳定性,而突厥的突袭则利用了这一潜在的不稳定性。反过来,突厥的突袭又对刚刚上台的李世民政权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总结来说

玄武门之变和突厥突袭渭水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因果联系,但存在着重要的时间上的巧合和政治上的相互作用。突厥选择在唐朝权力更迭的关键时期发动突袭,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唐朝内部虚弱的判断和试图从中获利的战略考量。而突厥的突袭,也反过来对新上任的唐太宗李世民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迫使他必须迅速展现其统治能力和军事实力,以稳定内政、巩固权力。

将这两件事放在一起看,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唐朝初年那种复杂而动荡的政治军事环境。玄武门之变是内部矛盾的爆发,而突厥的突袭则是外部挑战的体现。两者共同塑造了李世民即位之初所面临的局面,也为他如何运用智慧和力量应对危机,最终奠定贞观盛世的基石,提供了生动的注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关联。

1.李建成推荐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出征抵御突厥,李渊采纳,把秦王帐下将领调拨给李元吉,还至少一次性解雇了天策府60多骨干。此举造成李世民无法出征,李元吉也没有出征,秦王系人马人人自危,即使跟李元吉出征也将无心战事,其他功臣、朝臣嗅到即将对秦王开刀的信号也会各有心事,突厥则喜上眉梢,加紧南侵。

2.李建成和李元吉筹划昆明池事变,调集了他们的军队(唐初军制,太子、秦王、齐王三人各有专属府兵),李渊用太白现秦分的莫须有罪名逼李世民自杀,李世民当然也要把精力放在自卫反击上,帝国的头脑们没一个顾得上外敌。

3.武德九年之前的几年,突厥年年入侵,其中每年大可汗亲自出动的大规模入侵,大部分时候都是以秦王出发了/秦王到达了结束,突厥人在唐廷派出李世民之前,有充裕的时间抢个够。为何武德九年李渊和李建成、李元吉选择这个时间节点对李世民动手,是得到了什么核武器,不再怕秦王不出、突厥不退了吗?还是实际一点,得到了突厥可汗的某种承诺与配合呢?值得玩味。

4.上溯到武德初年,李建成在李渊的授意下出兵逼丰州总管张长逊(张长逊是加盟商,李渊不放心他掌兵驻守地方)入朝,然后割让丰州、榆林等地给突厥,造成唐朝失去河套,关中北大门洞开。武德七年,李建成建议火烧长安,迁都山南,把关中让给突厥,李世民力谏阻止。在随后的五龙坂战役中,唐军后方粮道断绝,要知道李世民远征河北外线作战都能保证自己的粮草,五龙坂离长安只有一百公里,属于内线作战,为何粮道断绝?是天灾还是人祸?

综上,李渊李建成有没有利用突厥来谋杀李世民,清除天策府,答案不言自明。正因如此,触发了玄武门事变,李世民先下手为强。

5.渭水之盟是突厥大军最后一次入侵,可以说是亡命一搏,之后颉利可汗再一次见到长安城已经是坐在囚车里了。

所以,虽然没有玄武门也许就能避免突厥直抵长安城下,但李世民将计就计,利用渭水之盟震慑、麻痹了突厥,同时激励了唐朝军民奋勇雪耻,倒也不是坏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探究玄武门之变与突厥突袭渭水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我们需要将这两件历史事件放在唐初复杂的政治和军事背景下进行梳理。笼统地说,这两件事本身是独立发生的历史事件,但它们的发生时间相近,并且都对当时的唐朝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它们之间存在的间接影响或者说是相互“呼应”的可能。要详细说,就.............
  • 回答
    话说那大唐的玄武门,与我大明的靖难,两场波澜壮阔的夺位之争,虽说都是君临天下、权倾四海,但后世子孙对它们的评说,却真是天差地别,一个常被冠以“罪证”之名,另一个则多有“正义”的色彩。这其中的缘由,细究起来,可不是一句两句能道尽的。先来说说那“玄武门之变”。这事儿发生在贞观二年,也就是公元626年,李.............
  • 回答
    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政治事件,它改变了唐朝的权力格局,也塑造了李世民和李渊父子的历史形象。关于这场变乱的真相以及李渊父子的真实面目,历来众说纷纭,由于史料的记载受到当事人的立场和目的影响,要还原其“真相”并非易事,但我们可以通过梳理史料、分析细节,尽可能地接近事实。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
  • 回答
    关于玄武门之变前为何不将李世民逐出长安,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究。这背后牵扯到复杂的政治博弈、李唐王朝初期的权力结构以及当时唐朝面临的内外环境。简单地“驱逐”一个手握重兵且在军中拥有极高声望的皇子,并非易事,而且弊大于利。首先,我们得明白,李世民并非一个普通的皇子。他从瓦岗军开始,就一直活跃在关陇起兵反.............
  • 回答
    玄武门之变,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宫廷政变,其背后原因复杂,牵涉到唐朝建立初期的政治格局、权力分配以及两位储君的个人性格和野心。将这场悲剧完全归咎于李渊的“纵容”或许过于片面,但李渊在处理儿子之间的矛盾和权力继承问题上的确存在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唐朝建立之初。李渊能从一.............
  • 回答
    玄武门之变,这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政治风波,对于当朝的统治者而言,无疑是权力斗争的顶点。但除了发生在皇宫深处的血腥厮杀,这场变故究竟是如何拨动了寻常百姓的神经,又在他们平静的生活中投下了怎样的涟漪?这一点,往往在宏大的史书叙述中被简化,甚至忽略。要探究玄武门之变对百姓的影响,我们得从几.............
  • 回答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未能调兵镇压李世民,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交织作用,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要详细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政治格局、李渊的个人处境、李世民的军事实力以及事变本身的性质来深入分析。首先,事变发生时李渊的处境极为被动和孤立。玄武门之变发生在李世民的势力范围——京城。李世民作为秦王,在朝.............
  • 回答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之所以没有杀李渊,并非因为他心慈手软或是缺乏“永绝后患”的魄力,而是出于极其复杂和现实的政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李世民的战略思路。一、李世民的合法性与李渊的象征意义玄武门之变本质上是一场“宫廷政变”,而不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李世民的目标是夺取皇位.............
  • 回答
    玄武门之变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宫廷政变,它不仅直接导致了秦王李世民登上帝位,更对之后唐朝的皇位继承制度和政治格局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为唐朝后期的皇权稳定与动荡埋下了伏笔。一、打破了原有的继承秩序,确立了嫡长子继承的强化在玄武门之变发生之前,唐朝的皇位继承并没有完全形成一套铁板钉钉的.............
  • 回答
    玄武门之变,那场改变大唐命运的惊心动魄的政变,李世民夺取太子之位的行动,自然少不了对潜在威胁的清除。说到处决那几个侄子,这事儿确实是历史记录中比较“微妙”的一笔,很多细节都带着一种不确定性。但根据我们能找到的史料来看,主动担当这个“脏活儿”的,最有可能的,是李世民的心腹大将——尉迟恭。为什么是尉迟恭.............
  • 回答
    玄武门之变,这场发生在大唐王朝初年,发生在秦王李世民与其兄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之间的权力斗争,无疑是历史上一次血腥而残酷的事件。它直接导致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死亡,也为李世民最终登上皇位扫清了道路。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场政变并未像人们可能预期的那样,彻底摧毁李世民的政治形象,反而在他后续的统治中.............
  • 回答
    唐朝玄武门之变与清朝九子夺嫡,两者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权争夺事件,都伴随着血腥与政治斗争。但若论及惨烈程度,唐朝玄武门之变在直接暴力冲突的规模和残酷性上,要比清朝九子夺嫡更为惨烈。下面我将详细对比两者,从多个维度进行阐述: 唐朝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背景: 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与太子.............
  • 回答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弑兄杀弟,虽然最终登基为帝,但如果在这场权力斗争中,他或者他的心腹意外地将父皇李渊也一同杀害,那对李世民的统治绝对会产生极其深远且负面的影响,甚至可能直接导致他的统治崩塌。首先,合法性的崩塌是最大的危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虽然手段残酷,但名义上是为了“清除奸臣”,同时也是为了争.............
  • 回答
    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至关重要的权力交接,也是唐朝奠基过程中一段充满血腥与阴谋的插曲。在这场政变中,秦王李世民为了夺取皇位,斩杀了包括他的弟弟齐王李元吉在内的许多亲信和亲属。其中,李元吉的儿子们,也就是李世民的侄子们,也未能幸免于难。关于李元吉的儿子们,史书中记载并不详尽,但可以确定的是,在玄.............
  • 回答
    玄武门之变如果李世民意外身亡,那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关键的分岔点。历史的车轮将会朝着一个完全未知的方向滚去,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的不仅仅是皇权传承,更是整个大唐的命运。首先,直接受损的是李唐政权的稳定性和合法性。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发动玄武门之变,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他作为秦王的军事实力和在朝廷中的人脉.............
  • 回答
    穿越成李渊,距离玄武门之变仅剩四天!这个局面,可谓惊心动魄,危机四伏。作为李渊,你肩负着大唐江山,更要面对儿子们之间残酷的权力斗争。这四天,你每一步都将影响无数人的命运,甚至大唐的未来。以下是基于历史的详细分析和应对策略,力求将每一步都考虑周全:首先,明确你的核心目标:1. 稳定局势,避免流血冲突.............
  • 回答
    李世民,这位大唐王朝的开国功臣,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提及他,人们往往会第一时间想到“玄武门之变”,那场发生于长安皇城玄武门内,ことで唐太宗李世民与其弟建成、元吉兄弟相争,最终夺取皇位的事件。玄武门之变,无疑是李世民政治生涯中最关键也最具争议的一幕。那么,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李世民除.............
  • 回答
    李世民和朱棣,两位都是开创了自己王朝盛世的关键人物,但他们在夺取权力后,都选择了保留了原有的国号,没有更迭为自己发迹之地或封号的名称。这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厚的政治考量和历史惯性。李世民为何不改国号为“秦”?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消除潜在的威胁而采取的雷霆手段。他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
  • 回答
    玄武门之变,那可是唐朝历史上一次惊心动魄的权力洗牌。李世民能在那一夜之间,从一个诸王之争的参与者,摇身一变成为大唐王朝的继承人,这绝非偶然,而是他多年筹谋、精准布局、果断出手的必然结果。尤其是在控制李渊这关键一环上,李世民更是展现了他超凡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很多人可能觉得,李世民发动政变,直接冲进.............
  • 回答
    作为一个历经沧桑、深谙帝王之术的李渊,若要避免玄武门之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不能靠一厢情愿的“祈祷”。这其中涉及复杂的政治权谋、人伦情感的拿捏,以及对局势变化的敏锐洞察。我深知,江山易主,血脉相残,这是最令人心痛的结局。但作为大唐的开国皇帝,我有责任、有义务去尽力维系这份来之不易的基业,也尽力避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