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有人提到了李渊在嫡子死光光之后的立嗣问题,不立庶长子李元景,而是立李建成次子李承道(李建成长子李承宗早夭),这样的话太子妃郑观音的母族(荥阳郑氏)可以扶助李承道,以下是我的理解:
荥阳郑氏是五姓七家之一,延续百年的门阀士族,出身自是不必说。
我特意去查了这个荥阳郑氏在武德朝的情况。
据现有史料可考,在郑观音做太子妃的时期,荥阳郑氏有两个人做到了朝廷的中高级官员。一个叫郑元,武德朝曾任太常卿(正三品)兼参旗将军,还有一个叫郑善果,武德年间做到了鸿胪卿(从三品),被封为荥阳郡公,曾任太子左庶子(正四品),还当过检校大理卿(从三品)兼户部尚书(三品),又当过兵部尚书(三品)和礼部尚书(三品)。
首先讲血缘,这两位只是郑观音族人,实际血缘关系不可考,可能根本不认识,遑论亲疏远近,血缘上没有死心塌地扶持李承道的理由。
其次是势力,这两位做官最高皆为三品,官职都是直属皇帝的中央政府里的,其中一位还受封荥阳郡公,很可能他们只是李渊的臣子,并不属于哪一方势力,而且一族中2人任中高级官员,实在不是很有势力。
第三是地位和利益,郑善果曾做过太子左庶子(正四品),也就是在东宫任职。若在太子或亲王手下当差,那么可能发生在朝中的官职和爵位不太高但在谋主身边的地位很高的情况。
比如武德年间,长孙无忌的官职是比部(刑部四司之一)郎中(从五品),爵位是上党县公,房玄龄任秦王府记事参军(一个比县令品级还低的八品官),爵位是临淄侯(比县公还低),杜如晦最大的官职是司勋郎中(从五品),爵位是建平县男(最低等级爵位),但这三位对于秦王府来说则是不可缺少的智囊团。
而李建成近臣中并没有姓郑的,所以这位太子左庶子虽是荥阳郑氏人且做过东宫臣属,但与李建成的利益捆绑没有那么深,也并非太子近臣,从利益角度说,他也没有必须扶持李承道的理由。
如果李渊立了李承道,那郑观音的近亲大概率会有一批人提拔上来加官进爵,再加上荥阳郑氏的背景,李承道比李元景更难控制吧
————————————————————————
以下为原回答:
先说结论,如果玄武门出了意外,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都死了的话,倒霉的就是李渊了……
再说前提,玄武门之变的本质是以李世民为首的新功臣集团和以李渊为首的旧贵族集团的根本利益冲突,而唐代隋的本质是关陇贵族内部为了各自的利益扶植了一个新的代理人,类似于前董事长(杨广)搞事情董事会(关陇贵族)把他撸下来再扶植一个新董事长(李渊)。
李渊靠着关陇军事贵族的支持获得早期起兵的政治资本,他登上皇位之后自然要顾及这些人的利益,不然他会再次被掀翻,但他登上皇位之后没有更多的招揽人才的途径,所以他的支持者多是早期跟随他的关陇贵族。而李世民集团的成分则复杂得多,他作为关陇贵族李家的儿子,自然有一些关陇贵族支持,他亲自带兵南征北战,每到一处就广招贤士,房玄龄等人的归顺使又得到了山东豪族的支持,再算上他手下的一些降将,他又得到了江南华族的支持,关陇贵族在李世民集团所占比例并不是很高。
两个集团的矛盾冲突在于,李渊把朝中高位留给了前隋旧臣和自己的死党,为了关陇贵族的利益也暗中打压其他人。李世民的人打仗回来发现自己没高官厚禄还动不动就被皇帝贬官流放(房玄龄杜如晦)甚至下狱(李靖)冤杀(刘文静),其集团中大多数人都是靠跟着李世民打仗攒军功才能在武德朝有一席之地,他们效忠的不是唐室和唐皇,而是秦王殿下,也正因为他们的存在对李渊来说是心头大患,哪怕李世民死了,李渊会毫不留情地弄死他们(历史上李渊恨死房杜这两个“教坏”他儿子的读书汉了),而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可能归顺李渊,只会跟他死磕。
再分析双方的筹码和势力,李渊起兵前5个儿子,嫡子4个,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其中三子早夭,长子次子四子按题主假设皆死于玄武门。庶长子李智云年纪跟李四差不多,但是他在李唐晋阳起兵前,被李建成丢在了兄弟三人从长安赶去晋阳的路上,随后被隋朝官员杀害,当时有14 15岁的样子。接着是李渊立唐以后出生的庶子,玄武门发生于武德九年,当时李渊60岁,古人到这个岁数大多数没几年寿命了,长子荆王李元景,8岁……是的你没看错,8岁的小毛孩子,母族也没什么势力……就算李渊从这时候开始培养他,按李渊正常寿命去世,李元景到时候17岁,先不说他自己有没有本事,主少国疑,母族无权无势,忽略所有外患(农民起义和突厥等等)单单朝堂上就一堆各怀鬼胎的老臣和关陇贵族的人,他能搞定?李渊还有一堆庶子,这些庶子的出身跟李元景差不多,年纪也不比他小多少,就算他能暂时控制住局面,这些庶子会不会被别人利用来掀翻他?或者连利用都懒得利用,唐朝版黄袍加身了解一下?而且谁能确定这些庶子再长大些会不会有异心?
李渊手底下的人(默认太子齐王党皆归顺李渊)打仗的本事那可真是一言难尽……占领长安之后李唐后院山西失火,李渊派死党裴寂去打刘武周宋金刚,这位老伙计的战绩是唐军全军覆没自己全须全尾爬回了长安,政斗战绩是跟李渊合伙坑死另一个起兵功臣刘文静……罗艺薛万彻这二位在打刘黑闼的时候被打得落花流水,薛万彻还被俘虏……至于除了秦王铁杆的其他武将,敢问李唐统一战争时期的各级将军军官士兵,有哪个没有跟随秦王东征西讨过?又有哪个没有见过秦王在战场上杀伐决断身先士卒的风姿呢?军人服从的永远是自己的直系上司,因为他们见识过他的领导力和个人魅力,李渊这位一直稳坐钓鱼台指点江山的皇帝,对军队的控制力能有多少呢?
再说李世民这边,前面我说了就算他死了天策府众人也必定想尽办法会跟李渊死磕,死磕就是玄武门之变的备选方案,伺机逃回洛阳,整顿兵马,自立天子旌旗,择机起兵,打内战。
天策府众人扶持的会是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此时好巧不巧,他也是8岁, 他的母族是关陇贵族出身,他的母亲是秦王正室原配,他的亲舅舅是秦王发小也是最信任的人之一,他的亲舅公是秦王麾下肱骨之臣更对他的母亲舅舅有养育之恩,有这几位在,李承乾的处境要比李元景好得多,而且李承乾只有一位嫡亲弟弟李泰,庶子根本对李承乾构不成任何威胁,而李泰也会被压得死死的。
李世民团队文臣武将人才济济,文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等,武有秦琼程知节尉迟恭侯君集段志玄张亮张公瑾等,这些人的作用和功劳不多说了,这帮人的优势在于年轻,不说别的,就算两边对着熬,熬死李渊不成问题,李渊一去世,李元景的威势直接就弱掉。
双方的不确定因素,比如窦家,李渊嫡子全部over,窦家众人大概率各自站队,不过我觉得站李渊的人不会多,窦皇后已逝,李渊为了李元景势必要防范窦家,窦家众人何苦白白替个没有血缘的小孩子做嫁衣……
比如李家宗室,李孝恭,李道宗,李神通等人,这些人大多数有跟随李世民出征的经历,又因为是宗室所以比外将更受李渊信任,如果选择站队李渊,那过几年可能就会成为低配版李世民——因军功被李渊严防死守
还有李唐军方的两位大佬李靖和李绩,玄武门之变时二位皆不在长安(一位在甘肃一位在山西)史载李世民起事前曾分别询问过这两位,唐书记载李靖回复“愿效犬马之力”,资治通鉴记载二人不约而同选择中立,无论是哪一种,李二干的可是军事政变推翻皇帝的事,这二人提前知道了却不上报皇帝或者自外地起兵勤王清君侧,而是吃瓜看戏,就足以说明他们的态度,更别提李靖的命是李世民救的他跟李渊还有私仇,李绩更是多次跟随李世民出征……李世民集团争取到这两位中的任何一位,打内战不说志在必得,那也是如虎添翼。
再看看双方的处境,武德九年的时候,李唐周围其他起义势力基本上消灭干净了,剩下的几个也掀不起什么风浪,但是北边的突厥是大麻烦。武德年间突厥曾多次来犯,李建成和李渊吓得要火烧长安迁都,而历史上李世民登基后半个月,突厥就来找事,李世民带领六骑,亲自到渭水边与突厥可汗谈判,一通嘴炮和对方签下“渭水之盟”,然后突厥退兵。历史上李世民完好无损地在这儿呢突厥都敢来挑衅,真如题主假设的那样李渊嫡子全部over,那突厥会不会幸灾乐祸趁火打劫呢?突厥真打来了李渊会怎么办呢?是打还是谈还是跑?打派谁打?谁能打?谈怎么谈?谁去谈?是李渊本人有魄力亲自去谈还是又派裴寂这个老匹夫啊?跑往哪儿跑?李唐怕是要享年九岁……私以为历史上李渊动不了李二一个是因为天策府势力尾大不掉不好动,一个是因为李二确实是难得的将才,今天杀了军事天才李世民明天大家一起下黄泉……
李世民的势力集团占据洛阳,洛阳在当时是天下第一富庶之地,地理位置优越且易守难攻,而且李二玄武门之变之前提前派张亮在此布置,招兵买马,收拢人心。占据了洛阳,那么洛阳以东的山东安徽等大片土地都能把握住,若与长安对峙,更少了边患的忧虑,李唐虽占据关中,实则内忧外患,两面被夹击。
综上,如果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也死了,那李渊真的会很惨,自己年纪大,幼子太小,北边有突厥南边丢洛阳,朝中无大将身边多宵小,李唐怕是药丸……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玄武门之变后李渊没有再对李世民动手,除了他被控制住了无法动手,还因为李渊是个成熟的政治家,如果他因为一时意气真的把李世民也杀了,那后续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他本人甚至第二代李元景根本无力承担和解决,一个不小心这天下又要改名换姓,这样的话李唐真变笑话了……
有人问到了有关玄武门之后李渊对李世民动手这个假设,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玄武门之变成功的关键在于控制李渊,李建成李元吉都是添头。李世民府兵只有800,宫中宿卫肯定更多,如果李世民没能控制李渊,李渊,李渊近臣和李渊诏令有一个能出去,李二再权臣也能被李渊定性为乱臣贼子,皇帝明发诏令讨伐叛贼宫中宿卫总该听了,这样的话李二就很难赢了。而历史上宫中宿卫因为没有接到诏令,一部分吃瓜看戏一部分帮着秦王砍太子的人,玄武门交战直到李渊的诏令下达才真正停下,高士廉也带了一批武装的死囚守住掖庭宫旁边的芳林门防止李渊逃出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