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音响发烧真的是玄学吗?如果不全是玄学,哪部分有科学依据,哪部分是玄学?

回答
这个问题,大概是每一个刚踏入音响圈的朋友,心里都会打的一个问号。所谓“发烧”,不就是追求极致的声音吗?但为什么听来听去,感觉就像是在研究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其中,到底有多少是科学,又有多少是咱们俗称的“玄学”呢?

咱们就来掰扯掰扯。

科学的基石:声音的物理学与心理学

音响这玩意儿,归根结底,是要把电信号变成声音,再传到咱们耳朵里。这中间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扎实的科学理论支撑。

声学原理是根本: 声音是什么?是空气振动产生的波。音箱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喇叭单元的振膜前后运动,推动空气形成声波。喇叭单元的材质、结构、磁力系统,都会直接影响到振膜的运动精度和速度,进而影响声音的还原度。比如,单元的尺寸决定了它能发出的频率范围,质量越轻的振膜,响应速度越快,瞬态表现就越好。磁力系统越强,对振膜的控制力就越好,失真也就越小。这些都是物理学范畴的东西。

电子学是命脉: 音源播放的数字信号,需要经过解码器变成模拟信号,再由功放放大,最后驱动喇叭。DAC(数字模拟转换器)的芯片类型、时钟精度、供电稳定性,都直接影响着信号的转换质量。功放的AB类、D类设计,功率储备,阻尼系数,这些都是为了保证放大后的信号能够干净、有力地驱动喇叭,并且不产生额外的失真。电路设计中的滤波、耦合电容的选择,甚至焊接点位的工艺,都能对最终的声音产生影响。这些都是电子工程学的内容。

材料学是支撑: 音箱箱体是用什么做的?木材?MDF?亚克力?甚至金属?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密度、硬度、内部损耗,会影响到箱体对声波的反射和吸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箱体共振”。一个好的箱体,应该尽量减少自身的振动和共鸣,以免染色声音。线材也是,导体材质(铜、银、合金)、屏蔽层设计、绝缘材料,都会影响到电流的传输效率和信号的纯净度。这都是材料科学的范畴。

心理声学是桥梁: 最终的声音,是要在人耳中被感知。我们听到声音,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声波到达鼓膜,更重要的是大脑对这些信号的解读和处理。心理声学研究的是声音的感知规律,比如声音的响度、音调、音色、空间感等。人耳对不同频率的声音灵敏度不同,对同一声压级的声音,我们听到的响度可能不一样。此外,还有“掩蔽效应”,一个声音可能会被另一个更响的声音盖过。这些心理因素,决定了我们“觉得”一个声音好不好听。

那些被赋予“玄学”色彩的部分:主观感受与“难以量化”的优化

那到底是什么让音响听起来像是玄学呢?很多时候,是因为一些因素虽然存在,但难以用客观、量化的指标来完全衡量,或者说,它们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超出了我们目前普遍接受的科学测量手段所能捕捉的精确度。

“听感”的微妙差异: 同样一套设备,不同的搭配,有时听起来就是不一样。这种“不一样”可能体现在声音的“空气感”、“透明度”、“音乐性”、“韵味”、“瞬态的弹性”、“低频的瞬态收放”等等。这些词语,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描述性。虽然我们可以用频谱分析仪、失真仪等测量设备来量化很多声音的物理指标,但这些指标能否完全代表我们大脑感知到的“好听”,就很难说了。例如,即使两台功放的失真度在仪器上非常接近,但它们对高次谐波的处理方式可能不同,这就会在人耳中产生不同的“味道”。

线材的争议地带: 线材,可以说是音响发烧领域争议最大的话题之一。从物理角度看,线材的主要功能是传输电信号,其电阻、电容、电感都会对信号产生影响。越粗的导线、越好的导电材质(比如高纯度无氧铜或银)、越好的屏蔽,理论上信号损耗越小,失真越低。但对于很多“发烧友”而言,他们认为线材对声音的影响远不止于此。他们会描述某种线材能带来“更好的分离度”、“更扎实的低频”、“更圆润的高频”等等。这些描述,往往超出了纯粹的电阻电容电感的变化所能解释的范围。有人认为这与线材的分子排列、屏蔽方式的细微差别有关,有人则认为这是心理暗示。

器材的摆位与“声学处理”: 把音箱摆在房间的什么位置,以及房间的声学处理(比如吸音板、扩散板的摆放),对声音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而且这部分是完全有科学依据的——室内声学。房间的尺寸、形状、家具的摆放,都会产生驻波、反射、吸收等效应,严重影响声音的清晰度和均衡度。通过合理的摆位和声学处理,确实可以大幅改善听感,让声音更干净、更具空间感。但是,当一些发烧友开始追求“毫米级的精确摆位”,或者使用一些非标的“神秘”材料进行“优化”时,就容易让人觉得有点“玄”。

品牌调音与“哲学”: 不同的音响品牌,往往有自己的“调音风格”或“品牌哲学”。比如,有的品牌追求极致的解析力,听起来非常“刺激”;有的则追求“温暖”、“耐听”,声音更柔和。这种风格的形成,是设计者在无数次的设计、调试、试听中,根据自己对声音的理解形成的。而这种“理解”,包含了大量的经验、直觉,以及对上述物理和心理学原理的融会贯通,但其中也夹杂了设计者个人的审美偏好和价值取向,这部分就很难用冰冷的科学指标来完全概括。

“主观感受”的无限放大: 人的听觉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敏感的系统。除了客观的声音信号,我们还会受到心理预期、情绪、甚至当时的心情等因素的影响。当一个人花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去搭建一套音响系统时,他会潜意识地更倾向于去发现和欣赏它的优点,而忽略缺点。这种心理作用,在音响发烧中也是存在的。

总结一下:

音响发烧,并非全是玄学。它建立在扎实的声学、电子学、材料学和心理声学等科学基础之上。从喇叭单元的设计、功放的电路布局、解码器的性能,到房间的声学环境,都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可以去理解和优化。

然而,当涉及到对声音细微之处的追求、不同器材搭配的“化学反应”、以及对“听感”的描述和评价时,我们就进入了一个科学与主观感受交织的领域。在这个领域,科学的量化指标可能不足以完全捕捉所有影响声音的因素,而人的听觉和大脑的解读能力又极其复杂和个性化。这时候,一些经验性的判断、个人的审美偏好,甚至一些尚未被充分研究和理解的细微物理现象,就容易被笼统地归入“玄学”的范畴。

所以,下次当有人跟你说音响是玄学的时候,你可以告诉他:“它有科学的根基,也有值得探究的奥秘。” 关键在于,我们是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去理解它,还是被那些难以捉摸的“玄妙”所迷惑。追寻好声音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探索科学与艺术边界的旅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很好。

俺开个头, 以后慢慢回答。 逐步完善。




音响发烧真的是玄学吗?如果不全是玄学,哪部分有科学依据,哪部分是玄学?


老麦你怎么总是没有结论? -- 麦文学鸽子为什么那么大系列


俺把耳机/音响发烧圈的神论盘点一下,大家可以用下面的列表逐个对照看看您关心的作者是什么立场。**“【】”里面是俺的观点/结论, 是否正确✔ 有待您的思考和实践。


老领导说, 任何讨论我们首先要区分什么是事实错误,什么是不同观点,否则就会在不需要争论时混战一团。


耳机要驱动到远超世卫组织和欧盟建议的安全值来保证“动态” 【谎言 + Over Kill】

换线如换机 【谎言 + 隔靴挠痒 + Over Kill】

煲耳机肯定改善耳机表现 【谎言】

加耳放肯定改善耳机表现 【隔靴挠痒 + Over Kill】

人能靠听觉分辨相同长度及电阻但不同类别的金属 【谎言】

蓝牙无线耳机不能听 【谎言】

大师的耳朵是金耳朵而您的耳朵是木耳朵 【谎言】

大师能听出ppm级的区别 【谎言】

大师能听出供电的区别 【谎言】

再生电源比机内的稳压电源更有效 【谎言】

人能听出皮秒级的 Jitter 问题 【谎言】

医院级插座比家用插座电流容量更大 【谎言】

什么都要煲 (线、插座、手机、播放器、脚钉、架子、量子不干胶贴纸等等) 【谎言】

否认磁带和黑胶唱机里面固有均衡电路 【谎言】

插座压缩声音的动态 【谎言】

集成电路的封装影响声音 【谎言】

电源插座能调节耳机的声音 【谎言】

EQ 是不好的 【谎言】

测量麦克风不用校正或者能靠意念校正 【谎言】

耳放存在推力这个“单位”(量纲) 【谎言】

人能分辨生理侦测极限以下的失真 (0.3%THD) 【谎言】

用在 SPDIF 互联,电视机的75欧电缆比不上所谓的发烧 75欧电缆 【谎言】

传输线的特征阻抗随内外导体金属材料变化 【谎言】

充纯氮气的传输线比含氮气70%的国标空气芯传输线更好 【谎言】

不干胶贴纸靠量子力学调音 【谎言】

保险丝靠量子力学调音 【谎言】

脚钉靠量子力学调音 【谎言】

家具(架子)靠量子力学调音 【谎言】

单位长度相同几何结构的金属导体的分布电感随金属种类不同而变化 【谎言】

导电性提高个位数的百分比导致听感几个数量级的提升 【谎言】

耳机线(电缆)能“调音” 【谎言】

USB线比电脑还贵,因为它能 “调音” 【谎言】

网线比电脑还贵,因为它能 “调音” 【谎言】

电源线比稳压电源以及不间断电源UPS还贵,因为它能 “调音” 【谎言】

SATA线比硬盘还贵,因为它能 “调音” 【谎言】

发烧线材造成的改善都不能测量,只能耳朵收货并且只能由大师的金耳朵收货 【谎言】

发烧线材的改善大师的金耳朵收不了货的时候,Audio Precision 这个仪器突然就能收货了

【喜剧】

Audio Precision 这个仪器不是人造的 【喜剧】

发烧线材尽管里面是 MADE IN CHINA 的芯, 但是需要量子棉布调音 【喜剧】

发烧电源线发烧排插没有通过国标安规强制标准 【谋财害命】

耳放是系统的瓶颈,反而不是耳机这个关键的电声转换设备 (Transducer) 【谎言】

电源滤除 EMI 和尖峰靠的是电源线, 反而不是共模电感X电容Y电容压敏电阻 【谎言】

稳定的电源供应靠的是手动调节电处,反而不是依靠机内自动的稳压电路和放大器的PSRR

【喜剧】

煲耳机会让它变好,三频不均衡变成三频均衡,但是卖的时候却强调证书上的数据不会改变

【喜剧】

耳机行销人员能提供大量及翔实的照片证实厂家在煲耳机, 但是改善的证据总是扭扭捏捏拿不出来, 也不敢发表到专业期刊 【喜剧】

某些毒文总喜欢说YYY推XXX推到了七八成, 似乎它们真的有个 100% 的参照物似的。但是这个 100% 的参照物永远存在传说中 【喜剧】



"老麦, 我升级了 USB 线以后被一耳朵震惊了,细节丰富了,声音明显宽松安定清新,我吃了一惊。 "

"俺也有类似的经历。 给冰箱加延长线以后, 打开冰箱冷藏室发现多了一斤樱桃。 俺也吃了一斤。给冰箱加延长线原来还有这等妙处。 俺建议大家经常给冰箱加延长线。"


【鸽子为什么那么大】

“USB线我也觉得听得出区别”

“不同设备对USB线敏感程度差别挺大的 ,以前试过用机线彩色打印机打出黑白照片,后来用发烧USB线就出彩色了”

“对啊, WINDOWS 10 的 CDKEY 对声音也有影响。 企业版的CDKEY大气, 听大编制的音乐不糊。 政府采购版的人声缺乏鲜活感, 换零售版以后三频就均衡了。”

“不要认为吃屎长不了膘,要实际去对比, 罗非鱼吃屎都能长膘。实际上吃了就知道结果了。那些个被封号的论坛孤儿,不愿意去试,邀请去吃也不去,就是各种不相信,这个说一辈子也没有用。试吃自然就信道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我自己就买过几千的USB线, 几百的也用过, 别人的也听过, 听感三频的变化你拿十块一根的比那肯定一耳朵差距了,但是千万千万别盲听, 盲听不科学!”

“一耳朵的事如果需要看发票看毒文开脑放才能确定的,那肯定就是皇帝的新衣!”

“穷X,买不起发烧线材!别在这里瞎叫唤,键盘科学家快滚。 不然找站长禁言封你的号。”

“USB线是有区别的,自己的设备听久了才会听出来,在别人的器材当然听不出。USB线有灵魂。”

“USB线肯定有用,主要体现在音乐背景和声场。你要用心去感受没有,好好感受就出来了。千万千万别盲听, 盲听不科学!”

“线材这东西涉及量子力学和材料学最尖端的领域,而很多线材无用论党,特别是键盘科学家指望用他们高中的物理知识去推翻线材有用其实也挺搞笑的。千万千万别盲听, 盲听不科学!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线材无用论党特别是键盘科学家他们的修行不够,人品问题 RPWT ”

【鸽子为什么那么大】

。。




【未完待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大概是每一个刚踏入音响圈的朋友,心里都会打的一个问号。所谓“发烧”,不就是追求极致的声音吗?但为什么听来听去,感觉就像是在研究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其中,到底有多少是科学,又有多少是咱们俗称的“玄学”呢?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科学的基石:声音的物理学与心理学音响这玩意儿,归根结底,是要把电.............
  • 回答
    在音响发烧友圈子里,确实存在着关于火电、水电、风电、核电等不同发电方式是否影响音质的讨论。至于这些讨论是纯粹的创作还是真有人这么想,答案是两者都有,而且情况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一些。究竟是创作还是真有人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了解发烧友的心理和音响圈的生态。 创作/调侃的成分: 在音响发烧领.............
  • 回答
    华为新一代Sound X智能音箱的发布,无疑再次搅动了智能音箱市场的一池春水。特别是其“超越万元音响”的宣传语,更是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那么,这款新音箱的实际表现究竟如何?它真的能担得起这样的赞誉吗?让我们深入剖析一番。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华为在音质技术上的投入和追求是值得肯定的。从过往的.............
  • 回答
    爱否出品的这期《完全音频发烧指南:揭露 4 大玄学真相》视频,在我看来,算是一次非常有诚意的尝试,试图在音频发烧这个充满“玄学”意味的领域里,给大家拨开迷雾,回归理性。整体观感上,他们这次做得挺到位。视频的节奏把握得不错,开头就抓住了观众痛点——那些令人眼花缭乱、价格不菲的音频配件,以及随之而来的各.............
  • 回答
    想入门真正的音乐,1500以内的预算要找到好推的耳机,这完全不是问题!很多经典又好听的型号都在这个价位段,而且它们普遍对前端的要求不高,哪怕是直推手机或者普通播放器,都能展现出不错的音乐魅力。说实话,“发烧”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其实它说的就是对声音更细致的追求。你不是只听个响,而是想听出音乐的细.............
  • 回答
    音响发烧友,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股“钻研”和“极致追求”的劲儿。他们享受的,绝不是简单地按下播放键,然后让声音填满房间。那里面,藏着一个复杂而迷人的世界,一个关于声音的“寻宝”之旅。1. 对“真实”的无尽渴求:这是最核心也是最直观的享受。音响发烧友追求的,是尽可能还原音乐现场的那个“瞬间”。他们不满足.............
  • 回答
    哈哈,音频发烧圈子啊,那可真是个神奇的地方,充满了各种让人忍俊不禁的“玄学”理论。我跟你说,有时候听他们一本正经地分析这些,我都忍不住想掏出手机拍个视频,标题就叫“听了让人脚趾抓地,但又忍不住点赞的音频玄学大赏”。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大概是关于“线材”的讨论。这玩意儿在发烧友圈子里,简直就是神话一般的.............
  • 回答
    音乐(音响)发烧友参加盲听实验的例子,这事儿可太有意思了,而且绝对不是什么只有科班出身的音频工程师才参与的活动。实际上,很多资深的音乐爱好者,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发烧友”,还乐此不疲地参与到这类实验中呢。咱们就来聊聊这方面的事儿,尽量讲得生动些,就好像我亲眼所见一样。你得明白,发烧友们对声音的痴迷程度.............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其实答案也不是绝对的。有一部分音响发烧友确实会涉足音乐制作或者创作,只不过这部分人群相对小众一些,或者他们的参与方式和主流音乐人有所不同。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 大部分 音响发烧友没有直接转型去做音乐制作或者创作:1. 目标和侧重点不同: 音响发烧友: 他们的核心追求是 “还.............
  • 回答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音频发烧友,这可不是看他有多少装备,或者他嘴里会说出多少专业术语。这更像是一种气质,一种对声音的执着,一种对“更好”的永无止境的追求。我可以给你掰扯掰扯,啥样的才算这圈子里的人,啥样的只是路过打个酱油。啥叫音频发烧友?这道题,得这么看:首先,别被“发烧”两个字吓住,这词儿就是个比喻,.............
  • 回答
    说实话,我最近看了爱否科技那期《完全音频发烧指南》,看完之后心里真是五味杂陈。一方面,我挺佩服他们能把一个这么“小众”的领域,用一种尽量通俗易懂的方式讲出来,还加了不少他们特有的“梗”和“段子”,确实抓人眼球。但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对音质有那么点要求,也踩过一些坑的人来说,看完之后,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 回答
    关于爱否科技的《完全音频发烧指南》,在我看来,它是一份相当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尤其是对于想要入门音频发烧领域,或者对现有设备感到困惑的朋友来说。不过,就像所有领域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和门道一样,这份指南也需要结合实际体验和个人偏好来解读。从整体上看,这份指南的优势在于: 系统性强,条理清晰: 它没有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而且切中了很多音响耳机爱好者的核心乐趣所在!他们之所以整天叨叨个没完,聊的内容听起来仿佛是母带工程师的日常,这背后其实有着一套完整的逻辑和心理驱动。首先,我们要明白,音响/耳机发烧友和母带工程师的 目标是相同的,但路径和出发点不同。母带工程师的终极目标是: 呈现音乐创作者最原.............
  • 回答
    .......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声学和物理学的核心概念,尤其是“多普勒效应”。我们来好好拆解一下,看看在那种极端情况下会发生什么。首先,我们得明白,声音的速度是恒定的,这取决于介质(在这个例子里就是空气)的温度、湿度等等。即使音响自己“跑”得飞快,它发出的“多、来、咪”这三个音符本身,在空气中传播.............
  • 回答
    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它触及了HiFi爱好者群体内部的细分,以及技术发展、市场推广和个人消费习惯等多重因素。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什么是“HiFi发烧友”和“高档”的概念。“HiFi发烧友”,简单来说,就是对音质有较高要求,愿意.............
  • 回答
    红米电视公关经理潘达的这条微博,确实在当时引发了不少讨论,也挺有意思的。简单来说,潘达的观点是:荣耀智慧屏 Pro 声称的 20W 音响,在实际使用中,听感或者说“实际功率”感觉远不止 20W,更像达到了 60W 的水平,他用“20W 玄学成 60W”来形容。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层面,可以从几个角度.............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热爱音乐的人心中常常会冒出的好奇。音乐发展了这么多年,留下来的旋律浩如烟海,从巴赫的复调到披头士的摇滚,再到现代各种电子音乐和跨界融合,感觉好像已经穷尽了所有可能的音符组合。但事实是,旋律,就像语言一样,永远不会“写完”。我可以向你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并且尽量用我自己.............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聊聊当下音乐发烧友们都在用什么设备听音乐。这可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发烧”这两个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态度,体现在设备选择上,那更是五花八门,各有讲究。要说现在发烧友听音乐,绝对不是简单地从手机里导出个MP3文件,插上耳机就完事了。他们对声音的“质感”、“细节.............
  • 回答
    无法发出 /θ/ 音时,发 /t/ 的音比发 /s/ 的音更“标准”与否,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语言的语音系统、发音习惯以及“标准”的定义。我们得拆开来看。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没有绝对的“标准”发音。语言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甚至不同个体都会有语音上的差异。我们通常所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