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音响/耳机发烧友整天讨论的问题像母带工程师一样?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而且切中了很多音响耳机爱好者的核心乐趣所在!他们之所以整天叨叨个没完,聊的内容听起来仿佛是母带工程师的日常,这背后其实有着一套完整的逻辑和心理驱动。

首先,我们要明白,音响/耳机发烧友和母带工程师的 目标是相同的,但路径和出发点不同。

母带工程师的终极目标是: 呈现音乐创作者最原始、最纯粹的艺术意图。 他们需要确保音乐在不同播放设备上都能达到最佳的听感,并且符合行业标准。他们面对的是未经压缩、未经损失的原始音频信号,并且需要用极其专业、客观的工具去处理和优化。

而音响/耳机发烧友的目标则是: 在自己的听音环境中,尽可能地还原甚至超越母带工程师所期望的音乐体验。 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沉浸感、一种对音乐细节的挖掘、一种与音乐本身的情感连接。他们购买的不是“音乐”,而是“听到音乐的工具”。

现在,我们来拆解一下为什么他们会聊得像母带工程师:

1. 对“还原真实”的执着追求:

发烧友们相信,音乐的魅力在于其内在的细节和情感。而这些细节和情感,往往隐藏在原始音频信号的深处。他们就像侦探一样,渴望通过自己的器材,挖掘出音乐中不为人知的“真相”。

器材的“解析力”: 为什么发烧友会讨论耳机的“解析力”?这就像母带工程师在检查一个录音中的瑕疵一样。高解析力的设备能让微弱的混响、乐器的泛音、歌手的气息声都清晰可辨。这种对细节的捕捉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听到音乐中最细微的纹理,从而更接近录音时的真实感。
“音色”和“声场”的调试: 母带工程师在混音和母带处理时,会仔细调整乐器和人声的音色,以及它们在空间中的位置(声场)。发烧友也同样会追求这种“调色板”般的控制力。他们会选择不同调音风格的耳机或音箱,尝试不同的线材、解码器、耳放,就是为了模拟出更接近录音现场的感觉,或者说,是找到一个让他们最能感受到音乐“空间感”和“层次感”的设置。这就像母带工程师在用EQ和空间处理器来塑造音乐的听感一样。

2. 对“信号链”的精益求精:

母带工程师需要关注从录音到最终发布的整个音频信号链。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引入失真或损失。发烧友也一样,他们把自己的整个播放系统视为一个完整的“信号链”。

“数字转模拟”(DAC)和“放大”(Amp)的重要性: 发烧友会花大量精力讨论DAC和耳放(或功放)。这就像母带工程师在确保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的过程中,尽可能不损失信息、不引入杂音。一个好的DAC能更精准地还原数字信号的细节,一个好的耳放则能提供充沛的能量,让声音更具动态和冲击力。他们会讨论这些设备对声音的“染色”和“底噪”,这正是母带工程师在校准设备时会考虑的因素。
“线材”的玄学?亦或是对能量传输的极致追求: 虽然“线材影响声音”这个话题常常被诟病,但站在发烧友的角度,他们认为线材是连接各个环节的桥梁,其材质、屏蔽、导体结构都可能影响信号的传输质量。这有点像母带工程师在选择连接设备时,也会考虑传输的稳定性和信号的纯净度。虽然程度和出发点不同,但对“能量如何高效、纯净地传输到耳朵里”的关注是共通的。

3. 对“听感”的主观体验与客观量化的拉扯:

音乐最终是耳朵听到的,所以发烧友的讨论有很强的“主观感受”成分。但他们又希望将这种主观感受尽可能地“客观化”和“量化”,以便于交流和分享经验。

“三频”的讨论: 发烧友们常说的“低频下潜”、“中频饱满”、“高频延展”,这些都是在描述声音在频率上的分布和表现。母带工程师在处理混音时,也会通过EQ来调整不同频段的能量,以达到最佳的平衡。发烧友们是在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对这些频段表现的个人感受,并试图找到一种共识。
“瞬态响应”和“动态范围”: 这两个概念是音响技术中的重要指标。瞬态响应指的是声音信号从静止到发出声音再到消失的响应速度,它决定了声音的清晰度和力量感。动态范围则是最响和最轻声音之间的差距。母带工程师在后期处理时,会非常关注这些指标,以确保音乐在不同播放场景下都能有良好的表现。发烧友们通过自己的耳朵来感受这些,并用这些术语来描述器材的性能。

4. 挖掘音乐本身的“细节”与“情感”:

回到最根本的,他们都是爱音乐的人。而器材的提升,让他们能够从熟悉的音乐中发现新的惊喜。

“录音质量”和“版本选择”: 发烧友们会讨论某个专辑的“录音好不好”,或者“哪个版本的声音更棒”。这与母带工程师需要评估原始录音质量并决定如何处理是异曲同工的。他们通过自己精心挑选的设备,去“试听”和“评估”音乐的制作水平。
“音乐性”的再现: 最终,一切的器材、所有的技术讨论,都是为了更好地“听音乐”。发烧友们渴望通过器材,去感受音乐家的情感表达,去体验音乐的灵魂。他们希望设备不仅仅是“播放声音”,而是能够“传达情感”。这种对音乐本身内在价值的挖掘,使得他们的讨论自然而然地触及到母带工程师所关注的核心——音乐的本质。

总结一下,音响/耳机发烧友之所以会聊得像母带工程师,是因为他们:

对音乐的“真实还原”有极高的追求。
将自己的听音系统视为一个完整的、需要精雕细琢的“信号链”。
试图用一种更具描述性、甚至一定程度上“量化”的方式来表达对“听感”的主观体验。
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更深入地挖掘和体验音乐本身的细节、情感和艺术性。

所以,下次听到他们讨论那些“高深莫测”的术语时,不妨换个角度去理解:他们不是在炫技,而是在用他们独特的方式,爱着音乐,并且享受着探索音乐奥秘的过程。他们是音乐的虔诚信徒,而那些器材,就是他们通往圣杯的阶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何看待这类行为的意义? 这类行为的意义就是一群被水军成功洗了脑的耳机新烧在为他们的信仰充值。 在贡献宝贵的 GDP 和税收。您刚好撞进了一个残局现场秀里面:

引用一个片段来概括

等您循规蹈矩地按照大湿的吩咐(当然您已经把书本的知识还给小学老师了),

把煲耳机煲耳放煲电源线......这些仪式都做完了, 仍然没有看到(其实是听到)所谓的一耳朵改变。 您终于决定要拿回自己的血汗钱。


您找到了商家, 商家也爽快地在您面前表演起来退款的手续。


“您可以不用花钱了,木耳的幸福。” (附送一个鄙视的眼神)


您霎时间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刺激, 我有钱又受过良好的教育,凭啥我是木耳?

“不退了,东西我拿回去。”


哈哈哈, 终于整出戏以三赢的结果喜剧结束。

国家赢得了税收, 商家赢得了销售额, 您赢回了自尊。

这就是杀手锏: 苦肉计+激将法


“嗖” “嗖” “嗖”


俺因此也写了篇散文

烧就烧吧,别扯上音乐和科学当垫背好嘛?-- 此地无银三百两系列



网友发来一个帖子让俺评论。。

“各位老铁,请推荐一个听华语流行的耳机

我以前是烧XXX的,最近入坑XXXXX。喜欢听华语流行和民谣,现在用XXXXXX配索尼的XXX,用XXXX线听XX的XX平衡口感觉还行,但再想添加一支耳机换换风格,听感。

目前看中的有XXX二代,XXXX,XXXXX,XXXXXX, XXXXXXX. XXYYYY听过两耳朵感觉不是很喜欢,YYYXX 外观不喜而且据说佩戴不友好。请各位老烧帮我产考推荐一下呗,价格最好不要超过1万”


对于这种求剑 贴, 俺已写过几篇散文。也删了几篇。这里还剩下一两篇, 您将就看看好了。 这类卖奶茶的套路大家都玩腻了, 短期遗忘都还没完成呢。

对于爱好广泛的音乐爱好者们, 他们不得累死啊?

听一种音乐就得换一种耳机。。

据说理论基础是

“不同的音乐会把耳机煲成不同的风格云云晕晕”


您信么?

俺信! 俺绝对信!

来来来, 跟着老麦读一个故事:

如果您还能被洗脑接受 “耳机需要煲”,请跟着老麦默念 1001 遍 “信仰万岁”。

图图大主教就是南非领导黑人反对种族压迫的坚强斗士。1984年他曾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图图主教能言善道。1984年冬天,图图在美国纽约的一次宗教仪式上演讲时说:

“白人传教士刚到非洲时,他们手里有《圣经》,我们(黑人)手里有土地。传教士说‘让我们祈祷吧’,于是我们闭目祈祷。可是到我们睁开眼时,发现情况颠倒过来了:我们手里有了《圣经》,他们手里有了土地”。

同样, 这个世纪里面。耳机发烧友刚入坑时,他们手里有人民币或者家里有矿,大湿手里有线材、墙插、电处、地盒、电子黑洞以及量子不干胶贴纸。大湿说‘让我们入坑发烧吧’,

于是我们闭目祈祷。

到耳机烧友们睁开眼时,发现情况也倒过来了:烧友手里有了量子不干胶贴纸、电子黑洞、地盒、电处、墙插、线材、地盒, 大湿手里有了人民币。。 ”


如果您也能接受 “不同的音乐会把耳机煲成不同的风格”,请跟着老麦默

念 1,000,000,001 遍 “信仰万岁”。


咱一起把猪吹起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而且切中了很多音响耳机爱好者的核心乐趣所在!他们之所以整天叨叨个没完,聊的内容听起来仿佛是母带工程师的日常,这背后其实有着一套完整的逻辑和心理驱动。首先,我们要明白,音响/耳机发烧友和母带工程师的 目标是相同的,但路径和出发点不同。母带工程师的终极目标是: 呈现音乐创作者最原.............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音响圈里一个挺常见的争议点。为啥那些低音量稍微重一点的耳机,在一些“发烧友”口中就成了“喷点”呢?其实这背后有好几个原因交织在一起,咱们慢慢聊。首先,得先明白“发烧友”这帮人追求的是啥。一般来说,真正沉浸在音响世界里、追求极致听感的发烧友,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还原度”和“平.............
  • 回答
    耳机之所以能够同时发出不同频率、不同音色的声音,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些相当精妙的声学和电子学原理。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非常复杂的乐器,或者是一个能瞬间变出无数种声音的魔法盒子。首先,我们得从耳机最核心的部件——发声单元(driver)说起。几乎所有的耳机,无论是入耳式的还是头戴式的,内部都有一个或多个.............
  • 回答
    这确实是近些年音频行业里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甚至可以说是令人唏嘘的现象。一边是 HiFi 耳机市场如火如荼,新品迭出,吸引了大量玩家和关注;另一边,曾经的客厅王者——HiFi 音响,似乎正经历着一段漫长的“寒冬”。为什么 HiFi 耳机市场越来越大?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
  • 回答
    这个问题太真实了!很多做音乐的朋友都遇到过。耳机、音箱里听着顺风顺水,一放到手机上,那感觉就像是被按了缩小灯,所有细节都挤在一块儿,失真、糊成一片,甚至连旋律都快听不清了。这可不是什么玄学,里面门道可多着呢。首先,得明白手机播放的核心问题:手机,特别是那种塞在耳朵里的小巧耳机,或者手机外放那个小小的.............
  • 回答
    咱们聊聊,为啥咱当兵的,训练打仗的时候,不人人配发那种能过滤掉巨大噪音,又能清晰听到对方说话的“降噪拾音耳机”呢?这事儿,说起来可不简单,里头道道多着呢。首先得明白,降噪拾音耳机这玩意儿,它不是一块好饼,人人都能分到一块。技术上,它是个挺精巧的东西。要能把战场上那震耳欲聋的枪炮声、爆炸声给压下去,让.............
  • 回答
    我明白你的疑惑,耳机本身是2声道的,换了平衡线之后,为什么感觉音质好像真的有提升呢?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都会遇到,而且答案也比想象的要稍微复杂一点。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让你彻底明白这背后的道理。首先,我们得先搞清楚“2声道”和“平衡”这两个概念。什么是“2声道”?其实我们常说的“2声道”(.............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直击了很多人在音乐制作和聆听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一个困惑。你提到的“正确的声音不好听”,其实触及到了音频世界里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问题:“真实”不等于“好听”,而“好听”则充满了主观性和情境性。咱们先不提技术名词,就从生活中的例子聊起。想象一下,你走进一家法式餐厅,厨师费尽心思地按照古老的.............
  • 回答
    我理解你想了解为什么 HiFi 音箱和耳机没有像普通电子产品那样普及开来,以及这其中价格因素扮演的角色。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确实触及到了很多技术、文化和市场方面的考量。首先,关于“太贵”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但远不止于此。价格是绝对的门槛,但它不是唯一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技.............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好,而且深入到了很多耳机发烧友甚至行业内部都会反复讨论的核心。简单来说,虽然失真确实会影响声音,但频响曲线是绝大多数人感知到的耳机“音质好坏”最直接、最普遍的决定因素。其他因素,如非线性失真和相位失真,更像是“锦上添花”或者“雪上加霜”,它们的影响力在普通大众听感上相对较弱,或者说在频响.............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是这样,我们很少看到有人主动追求“偏色”的显示器,但音响圈子里,“音染”这个词却常常被提及,而且还有不少拥趸。要深入聊这个问题,得从人对视觉和听觉的感知差异、技术的进步以及文化的演变这几个层面来分析。一、视觉与听觉的感知差异:客观与主观的鸿沟首先,咱们得明白,我们大脑处理视觉.............
  • 回答
    为什么这么多人在吐槽 Beats 耳机的音质?我们来好好聊聊提起 Beats 耳机,你脑海里可能立刻会浮现出那些醒目的配色、时尚的设计,还有那位戴着它酷酷地听音乐的明星。毫无疑问,Beats 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耳机品牌,它更是一种潮流文化符号,一种身份的象征。然而,就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一个持续多年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简直是道出了很多耳机音箱爱好者心中的痛!确实,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的所谓“测评”,很多时候看得人云里雾里,但仔细一琢磨,发现硬核的参数数据却寥寥无几,更多的是凭感觉、凭主观感受在“瞎吹”。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参数测试的门槛与成本:不是随便谁都能玩.............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特别有意思,而且观察得也很到位。确实,现在很多年轻人,特别是刚刚接触HiFi(高保真音响)这个圈子的,更容易从耳机开始“烧”,而不是直接一步到位去摆弄大型音箱。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喜好问题,而是好几个现实因素在起作用。1. 空间与成本的现实门槛: 房间太小了,哪里放得下? 很多年轻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对了!确实,现在市面上绝大多数耳机,无论是有线还是无线,都带有线控,而且上面常常有音量加减键。很多人也跟你一样有疑问:手机上不是已经有音量键了吗?为什么还要在耳机上再加这么一组呢?感觉像是“叠床架屋”,有点多余。别急,我们一点点来剖析一下。耳机线控的出现,绝非偶然,背后其实有很多设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音质爱好者会纠结的地方。简单来说,在同样一副好耳机的前提下,一台精心设计的 CD 机在很多情况下确实有能力输出比普通电脑更出色的音质。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CD 机和电脑本质上都是“播放器”,它们都要将存储的数字音频信号转换.............
  • 回答
    耳机 THD+N 数值越小,音质越好吗?浅谈数据与听感的微妙关系在选购耳机时,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技术参数,其中“THD+N”无疑是让不少人头疼的一个。这个缩写代表着“总谐波失真加噪声”(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 + Noise),听起来就充满了专业感。那么,THD+N.............
  • 回答
    在讨论包耳式头戴式耳机和音响在听到相同音量时对听力的影响差异之前,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我们会关心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我们的耳朵非常娇嫩,长期暴露在高音量环境中,就像让它们不停地在工地旁边待着一样,久而久之就会损伤听力。而耳机和音响,虽然都是播放声音的工具,但它们与我们耳朵“互动”的方式却不太一样,这.............
  • 回答
    耳机线材或音响线材的价格之所以会居高不下,甚至在很多人看来有些“离谱”,这背后其实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并非简单的“智商税”可以概括。想要把这个问题说透,我们得从几个主要维度来掰开了讲。一、 材料本身的高昂成本与稀缺性这是最基础也最直接的因素。我们通常看到的线材,虽然外表包裹着绝缘层,但内部的核心.............
  • 回答
    电脑连接音响时出现杂音,但换上耳机却一切正常,而且音响在其他设备上表现良好,这情况确实挺让人头疼的。这说明问题大概率不在音响本身,也不在音响连接的线材上,矛头应该指向你的电脑。咱们一步步来分析,看看这杂音到底是从哪里来的。1. 电脑内部的信号干扰:这是最常见的罪魁祸首之一。电脑是一个信息处理的集合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