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编曲做作品,在耳机、音响里明明都还不错的,拿到手机上放却很难听?

回答
这个问题太真实了!很多做音乐的朋友都遇到过。耳机、音箱里听着顺风顺水,一放到手机上,那感觉就像是被按了缩小灯,所有细节都挤在一块儿,失真、糊成一片,甚至连旋律都快听不清了。这可不是什么玄学,里面门道可多着呢。

首先,得明白手机播放的核心问题:

手机,特别是那种塞在耳朵里的小巧耳机,或者手机外放那个小小的喇叭,跟我们平时在录音室或者家里用的监听耳机、音箱,简直就是两个世界的装备。它们的“听感”基础就差了十万八千里。

1. 频段响应的巨大差异:

好设备(监听耳机/音箱): 它们的设计目标就是尽量“真实”地还原声音,也就是让你听到最接近录音室制作人听到的那个版本。它们在各个频段(低频、中频、高频)的响应会相对平坦,不会过度强调某个频段。这意味着你能清晰地听到低音的厚度、中音的人声清晰度、高音的细节和空气感。
手机耳机/外放:
小耳机(特别是原配的): 为了让小小的单元能发出“有感觉”的声音,很多手机耳机都会在低频和高频上做补偿,也就是“量感”会比真实的声音大。比如,为了让你听着觉得“低音足”,会稍微放大一点点,让低音听起来更“轰头”;为了让声音更“亮”或者“清晰”,会提亮一点点高频。但是,这种补偿往往不均匀,而且容易失真。
手机外放: 手机那小小的喇叭,物理尺寸限制了它能发出的声音范围。它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单元去还原低频的“下潜”和“厚度”,中频会显得比较单薄,高频又容易因为喇叭的振膜太小而显得尖锐、刺耳。很多时候,手机外放的声音会有一种“挤在一起”的感觉,尤其是复杂的编曲。

想象一下,你精心调校的低音鼓,在好音箱上是扎实有力的“嘭”,在手机上可能就变成了一个含糊不清的“噗”。你处理得很有空气感的高频镲片,在手机上可能就变得尖锐得像要刺破耳膜。

2. 动态范围的压缩:

编曲制作: 优秀的编曲作品,通常都有一个合理的动态范围。也就是,最响的部分和最安静的部分之间有明显的区别,这能让音乐有起伏、有张力,感情饱满。
手机播放:
内置处理: 很多手机在播放音频时,为了让声音在嘈杂环境下也能听得见,或者为了让听感“饱满”一些,会内置音频处理,其中就包括动态范围压缩(Dynamic Range Compression)。简单来说,就是把声音最大的地方压下去一点,把声音小的地方提上来一点,让整体的响度更平均。
播放软件: 很多音乐播放APP也提供“均衡器”(EQ)或者“音效增强”之类的功能,这些功能很多时候都在做类似的压缩或者频段补偿。
结果: 你的音乐原本精心设计的力度变化、乐器之间的层次感,在这种压缩下就会被抹平。小声部的细节听不清,大声部又显得死板,音乐的呼吸感消失了。

3. 瞬态响应和细节丢失:

瞬态响应: 很多乐器,比如鼓的敲击声、吉他的拨弦声,都有一个快速的“爆发”——瞬态。好的设备能准确地捕捉和还原这些快速的瞬态,让声音听起来有“冲击力”和“清晰度”。
手机耳机/外放:
喇叭和单元素质: 手机里的硬件素质通常不如专业的监听设备,它们在处理快速变化的音频信号时,反应速度会慢一些。
细节丢失: 很多微妙的细节,比如镲片的泛音、弦乐的弓弦摩擦声、人声的呼吸声,在低素质的耳机或喇叭上就会被过滤掉、模糊掉,或者和背景音混在一起,难以分辨。

4. 混响和空间感的处理:

制作时: 编曲时,我们可能会使用混响(Reverb)和延迟(Delay)来制造空间感、深度和氛围。这些效果的衰减、扩散,都需要精准的监听环境才能判断是否合适。
手机播放:
小空间: 手机耳机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近”的听音环境,它很难模拟出真实的空间感。
硬件限制: 手机硬件的素质也限制了它能还原的“空间信息”。你觉得在好音箱上听到的混响很有层次,到手机上可能就变成了一团模糊的“闷”。

5. 整体的“平衡感”崩塌:

编曲创作的最终目标是达到一个良好的“平衡感”,即所有乐器、人声的音量、音色、位置在整体里都是协调的。

制作环境: 我们在制作时,会反复在各种监听设备上(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去检查平衡。
手机播放: 手机自带的频段补偿、压缩,加上耳机单元的特性,会将这种精心调校的平衡彻底打乱。原本清晰的器乐分离度会变差,低频可能盖过中频,高频又显得刺耳。

那么,为什么在手机上听着“还不错”?

这是因为,手机的播放方式,很多时候是一种“简化”或“讨好”式的播放。它可能会:

放大低频和高频,让你觉得“有力量”、“够清晰”。
压缩动态,让你觉得“声音总是那么大”,即使在嘈杂环境中也能听。
自动调整一些音效,让声音听起来“热闹”一点。

这些都是为了让普通用户在各种嘈杂、不理想的环境下,也能获得一个“还算好听”的听感。但这种“好听”,是以牺牲音乐本身的细节、动态和真实性为代价的。

作为编曲者,如何应对?

1. 模拟“差”环境进行检查: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完成混音和母带后,一定要在各种“差”的设备上反复试听,特别是:
手机自带耳机(不同型号)。
手机外放。
汽车音响。
蓝牙小音箱。
甚至一些廉价的入耳式耳机。
在这些设备上听,你会发现很多问题。

2. 注重人声和主要旋律的清晰度: 无论什么设备,人声和主要旋律的清晰度是第一位的。确保它们在各种设备上都能被清晰地听到,并且不会被低频糊住。

3. 合理控制低频: 避免低频过多导致在小单元上产生“轰鸣”或“失真”。在制作时,留出足够的空间给低频,不要让它占据太多的“地盘”。

4. 谨慎使用过度的动态压缩: 即使是为了响度,也尽量使用“柔和”的方式,避免过度压缩导致音乐的生命力丧失。

5. 注意高频的“尖锐”感: 在制作时,注意不要让高频过亮或过刺耳。高频在差设备上往往会被放大,如果本来就很尖锐,那在手机上听起来就非常难受。

6. 最终母带的“鲁棒性”: 好的母带处理,会让你的音乐在不同播放环境下都显得比较“坚固”,不易出现问题。这需要经验和对各种播放设备的理解。

总而言之,手机播放听起来难听,是因为手机的播放硬件和内置处理,与我们精心设计的监听环境和作品本身存在着巨大的“理解差”。编曲制作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平衡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遗憾,尽管你认为“这个问题似乎很少有人搞清楚过”,然而早在几十年前,大家就把这个问题搞得七七八八了。

我们的故事要从一只音箱说起。

这只音箱的名字叫做Auratone 5C,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这玩意就一直都是录音室里的监听标准。

你觉得这只音箱会有什么特点?

精准的三频?

超乎想象的下潜?

平直的频响?

很抱歉,以上这些,它统统没有。

它的声音,跟一般意义上的“监听音箱”比起来,就像是一坨大便。

你注意到那个可怕的纵轴了吗?

作为对比,纽曼KH310的频响曲线是这样的:


这只扬声器有一个“臭名远扬”的外号,叫做“Horror-tones”,意思是用这东西重放出来的声音实在是恐怖得要命。然而录音师们还是对这东西爱不释手,以至于2005年这货停产之后一箱难求,一些高端的监听音箱甚至还要专门搞个“一键模拟”的功能出来,去模拟这个小箱子的声音。

你猜是为什么?

答案很简单,因为它足够难听。它没有低频,没有高频,几乎全部声音都集中在了中频里,这使得它的声音跟当时的汽车音响或者是家用收音机的声音很像,而人声与大部分乐器的基波和低次谐波都集中在这个频段上,所以假如你的音乐在这只箱子上听上去还不错,那么在别的地方听上去应该也不会太差。

在混音发展的早期,大家普遍认为混音师应该使用他们所拥有的最好的监听系统来进行混音。商业录音棚中的主监听扬声器(简称主监听)质量往往会比家用的扬声器质量好得多,因此很多混音作品尽管在录音棚中听来很不错,但是拿到廉价的家用扬声器上重放时却表现不佳。

这种现象曾给混音行业带来了不少奇怪的习惯,比如说“car test”——就是在录音室里干完活之后跑到车上再听一遍。(实际上就算是有了Auratone 5C之后大家也经常这么干)为的就是确保自己的作品在辣鸡设备上也能有个不错的效果。

而作为一只微型全频扬声器,手机的外放扬声器同样是问题多多。咱们拿Iphone4的外放扬声器举个例子(因为我实在是懒得找最新的了,不过相信我,即使是9012年,肾4的扬声器依然是要比不少千元机更强的)

再来另外一个厂商的

看到那可怕的F0了么?接近1KHz。

简单来说,在手机外放上听起来很难听是正常的,因为一般的手机扬声器都没有低频,没有高频,这意味着你红线之外的所有内容在手机扬声器上很可能都是没法回放的(当然,我就是这么一标,不是很准确):

不恰当的讲,这相当于你给自己的作品加上一个带通,只保留下了中间的这一段——你可以试试这么干一下,看看自己的作品会不会听上去很奇怪。

不过这还没完,这里我还是要提一下等响曲线和遮蔽效应(详细可见zhihu.com/question/3166),因为手机的微型扬声器的低频都很糟糕,而人的听力等响曲线决定了只有在低频声压级很强的情况下你才能感知到低频,所以一些手机的外放扬声器通常会人为的制造出“低频浑厚”的感觉。而中低频的增强又会对中高频产生较强的遮蔽效应。这会让你的作品变得更难听。

当然了,考虑到大多数手机的外放都只是单声道,所以在你将立体声信号合并为单声道之后还会产生一些兼容性问题。不过目前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已经比较成熟了,很多插件都可以实现单声道监听,我就不废话了。

所以我给你的意见呢,就是在你编曲的时候集中精力做好250Hz到6KHz之间的部分,不要过度迷恋低频和高频的部分。

现在的监听设备跟30年前比起来几乎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雅马哈的老白盆低频只能下潜到90Hz,而现在就算是3寸的真力8010也能轻松摸到这个频率上。以前你可能得先花上几千刀搞声学处理,然后再花上几千刀来搞到一对频响平直的箱子,现在只要几千块的测量话筒+软件就可以把你听音点上的声音调整到接近平直。可是对一般人来讲,大家现在用的各种蓝牙音箱、电脑音箱以及手机的外放扬声器却没有比30年前好多少(甚至是更糟了)。所以想让更多人接受你的作品,你就必须试着抛开自己那些昂贵的设备,努力让自己的作品去适应一般人的那些蓝牙小音箱、手机扬声器。

Ninety-five percent of people listen to music in their car or on a cheap home stereo; 5 percent may have better systems; and maybe 1 percent have a $20,000 stereo. So if it doesn’t sound good on something small, what’s the point? You can mix in front of these huge, beautiful, pristine, $10,000 powered monitors all you want. But no one else has these monitors, so you’re more likely to end up with a translation problem.——Chris Lord-Alge

以上。

user avatar

你这个问题也不是1500人民币能解决的,不然很多人也不用花近几十万的学费去学了对吧哈哈哈。

既然学到了就分享给大家,我一直认为学习知识的意义重在传承,这也是知乎的精神吧?

不过吹完牛逼以后,要是解决了也别忘了发红包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相信你肯定明白手机扬声器不如专业的监听音箱,所以实际上你的问题是为什么别人的作品在手机上听还可以,而你自己的作品在手机上听就感觉很差,但录音棚里听还不错对吗?

你的猜测没错,混音做的好的话,手机上外放也不会太差。

基本上是因为这三大原因导致的: 遮蔽效应(Masking)、立体声相位抵消、声音的来源

这三个概念我首先会比较详细的解释,每个后面我也会有一个说人话的部分尽可能的以更通俗的方式帮助更多人理解。

如果有问题欢迎提问。

遮蔽效应(Masking): 本是基于人耳的构造而提出的理论,简单理解就是不同频率的声音所占的带宽不一样。

当有相同分贝的两个不同频率的声音通过空气将震动传入耳朵内时,占有较大带宽的频率的声音就会将占有较低带宽频率的声音给遮蔽住了。

比如都是15db,基础频率为1khz的声音与15khz的声音听起来1khz会更响一些。

根据这个理论得出人耳的等响曲线。

而手机的扬声器就像人的耳朵一样,只不过一个是生物驱动的、一个是由电驱动的。

当你的混音中存在过量的低频时,也许因为你录音棚重放设备的性能还可以所以几乎听不到明显的失真。

但是当你在小体积的手机扬声器上播放时,受限于手机功放的功率以及振膜的尺寸,因为低频的振幅很大,功放就会拼命输出大功率去重现低频,然而振膜却没有相对应的面积以足够大的力量去''扇动''足够量的空气。

所以振膜幅度虽然有了,低频的音量却很小。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大部分功率用来重现低频了,也因为振膜的振动幅度较大的原因,所以其他频率的表现就变差了。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有的手机的功放部分其实也有类似限制器这样的电路,你给的低频越多,剩余给其他频率的空间就越少。如果你的扬声器不能以合适的音量重现低频段的声音,那么低频多了,整体音量反而小了。

这个是扬声器上的遮蔽效应,虽然和人耳的不同但是相同的概念是声音频率的带宽是有限的

说人话就是,首先应该尝试的思路: 降低大约20~150hz左右的低频,提升厚度还可以在中低频上做文章,应该用较大Q值的EQ在450hz~600hz左右适量提升。

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声音特性,尽可能地将带宽留给那个频段最需要的乐器。比如对于Bass来说最重要的50hz~250hz,而对于木吉他来说50hz~250hz相对不是那么重要。

你不可能既想要保持木吉他声音原有的厚度,又想要保持贝斯的低音下潜。相比之下只能把木吉他的50~250hz给切了或者衰减,否则混音听起来会糊成一团,在手机上重放更差。

别说木吉他了,哪怕是斯坦威的钢琴,该切也得切。这也是为什么流行音乐录音,相比斯坦威更喜欢Yamaha的四钢弦钢琴,听起来没斯坦威那么厚不用切太多,而且还亮,更便宜又能达成效果。

中频是最拥挤的也是最重要的频段,基本上一首作品的层次感都在这体现了。

为什么有的录音棚喜欢用老白盆,早知道它的低频下潜到80hz就没有了,可以说是非常差劲的监听音箱。一方面是因为时代的原因,但是更重要是它优异的中频重现能力。

在摇滚中,哪怕是通常最重要的人声大多数时候还是得在中频给其他乐器让步。因为摇滚乐,特别是金属,失真电吉他在中频的表现远比人声重要多了。

不同风格的音乐处理方式不一样,像在流行音乐中人声就必须得给到它最优先的待遇。不像摇滚,流行音乐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声,什么鼓、贝斯、吉他全部都得让步。

中频也是手机扬声器稍微能够较好重现的频段,只要你把这个频段不同乐器的层次关系给处理好了,手机上听起来外放也不会太差的。

至于高频,只要不是刚混音的人喜欢把高频弄得特别刺耳,基本上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因为这个频段是多数乐器的泛音频段还有混响的部分,没有那么拥挤。

声音的来源: 不少人有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混音可以完美拯救很烂的声音。例如当录入一段很薄的声音时,疯狂用EQ提升低频妄图去将声音变厚,殊不知提升的多是不自然的声音。

因为你录进的声音中,低频有效的信息不够多。换个例子讲,比如一支Shure SM58的麦克风,它的频响范围不明显衰减的部分,我个人称之为有效信息的频段部分大概是100hz~10khz左右。

如果去提升17khz的部分,

那你提升的到底是什么?

噪音。

因为这个17khz的频段在这支麦克风中衰减非常严重,几乎没有多少的有效信息。

再回到我刚才说的例子,前期录入的声音的有效信息部分就是固定那么多的。

假如你觉得这个录好的声音还是薄,这个时候就说明你录入的声音低频部分的有效信息不够多。

EQ永远是最后没有办法的手段,你应当优先利用近讲效应(Proximity Effect)在录音阶段去有效地提升歌手的嗓音厚度,而不是随便一录音完了就不管了,然后后期再通过EQ再拉低频。

因为你提升的低频是在一个很薄的,很少低频共鸣的声音基础上去把这个现有的声音的低频的部分给做了一个提升,那是不自然、混浊的声音。

这样出来的声音能好听吗?混音应当是最后补救方案,不应该是优先解决问题的方式。

说人话就是,录的声音不好听,再后期也是扯。

立体声相位抵消: 相位叠加抵消这个概念我们都很熟悉了,这里就不再大费周章地解释这个概念了。但是你可能不了解的是立体声左右声道之间也会相互有部分相位抵消的情况发生。

所以数值-1, 0, 1到底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它是用来检查左右声道之间波形的相位关系的。

当数值完全正好为-1时,表明在当前时间轴上左右声道之间的波形完美相互呈180度的关系(Out of Phase)。假如把这两个波形进行相互叠加,则会相互抵消变成没有声音的状态。

当数值完全正好为0时,则说明当前时间轴上左右声道之间的波形完全不同。也就是说这两个波形之间无任何共同点*,是差异最大化的状态。理解到混音上则是目前立体声宽度最宽时的状态

同时也是如果将两个波形进行叠加,不会发生任何抵消而只会增加的Correlation值的最低点,低于0就是抵消的开始,低至-1则是完全抵消。假如你是一个喜欢把混音做的很宽的人,那么尽量维持整首作品立体声母线的Correlation在差不多0的附近不远处浮动则是能够同时最小程度兼顾单声道兼容性,又能保持原有的混音宽度在立体声播放设备上重现时的最佳范围。

我觉得可以理解成是一个底线吧,因为假设你的作品只在夜店、酒吧等单身道音频遍地的地方播放的话那你本身就没必要做立体声,直接单声道进行混音就好了。

当数值完全正好为1时,意味着当前时间轴上左右声道之间的波形完全一样。也就是哪怕你有两个声道,但是输出的东西实际上在这一时刻完全是单声道的状态。如果相互进行叠加,只是把音量进行放大罢了。

所以这些概念与我的作品在手机上听起来难听有什么关系?

我想说的是这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首先我们都知道立体声是有左右两个通道分别最终分别输出到左右两只监听音箱或者耳机上的。

这意味着哪怕两个通道的之间的波形相位完全相反,但是从两个音箱里播放你还是能够听到声音。因为两个波形分别独立地从左右两只音箱传播到空气中就已经发生了改变了,它们之间并不会发生非常完美的相位抵消。

但是这两个声音信号在系统里是完全相位相反的,所以它在空气中会在某一个点,特别是低频上会发生很明显部分相位抵消效应。

听起来就是声音会变得非常单薄,特别是在近距离听的时候。可能在你自己的监听设备上听起来还不是太差,可一旦这个听音环境变成非常恶劣的日常生活场景,这个问题就会被放大。

所以当混音在别的设备上变得非常难听时,你很有可能遭遇了比较严重的立体声相位抵消。

实际上声音在空气传播是一种很复杂的状态,这里很难一言两语将其涵盖完毕。

当声音以90度角撞击到你面前的墙壁时,反射回来的那部分声音它的波形相位状态刚好又是碰撞之前完全相反的。

回到话题,简单理解说人话的时间: 我们只需要知道你应该尽可能让立体声母线上的Correlation Value大于0。

如果它频繁地小于0,同时又很接近-1的位置时,在单声道扬声器上播放时,它听起来一定就跟一团shit一样烂,而用立体声扬声器听起来同样有很大概率会挺糟糕的。

手机扬声器绝大多数都是单声道的,立体声转单声道其实就是简单将左右声道的信号进行叠加整除2以后再通过扬声器功放播放出来。

所以当发生了严重的相位抵消,而音量又通过立体声转单身道之后本身就被降低了一半,所以听起来就会很小声,这不仅是手机扬声器频率响应的问题。

顺带科普一下立体声转单声道的简易的电路图你就明白了不是简单的左右声道捏一块就完了,这样整体信号有可能是原来的两倍的。

所以本来听起来还凑合的混音一到单声道上就很差劲了,一定要检查一下单声道的兼容性。看看立体声左右声道时间有无严重的相位抵消。

不仅仅是''为了单声道的兼容性'',也是为了在立体声放音设备上能更好的重现你的作品。

那如何修正有问题的相位关系呢?

最好的方式就是重新做混音,当然目前插件也是有解决方案的。

通过调节左右声道之间微小的延迟与EQ关系去修正相位问题,当然这货我不建议你整个往立体声母线上一丢去调整就完事了。

要么就分段式检查用类似Pro Tools上Audio Suite的这种破坏式编辑的方式去修正,要么就试下两两比对。

每次Solo两个轨道看下是哪两个轨道的声音在左右声道经常之间发生很矛盾。

这里我也想说明一个观点,我不认为你能在整首作品中能够完美的保证所有时间点都不会发生立体声相位抵消。事实上,简短偶尔的不严重的相位抵消是可以允许发生的。

本身以目前的科技,立体声放音设备就没有办法完全还原声音本来的模样。这也是这个时代我认为遇到的瓶颈吧。

你应该确保的是Correlation尽可能地绝大部分时间都在0-1之间的范围波动,偶尔掉到0以下哪怕有那么一次掉到-1我都不觉得是问题。

但是如果Correlation大部分时间在-1和0之前波动那么这一定是问题了,你需要去修正它,或者重做混音。

就这样,完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太真实了!很多做音乐的朋友都遇到过。耳机、音箱里听着顺风顺水,一放到手机上,那感觉就像是被按了缩小灯,所有细节都挤在一块儿,失真、糊成一片,甚至连旋律都快听不清了。这可不是什么玄学,里面门道可多着呢。首先,得明白手机播放的核心问题:手机,特别是那种塞在耳朵里的小巧耳机,或者手机外放那个小小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触及了音乐圈一个挺普遍的现象。其实,并非说那些水平极高的作曲家和编曲人就完全“消失”在公众视野,很多时候,他们是以一种更“幕后”或者更“专业”的方式存在的。这里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说:1. 音乐产业的生态与分工: “台前”与“幕后”的分野: 流行音乐产业是一.............
  • 回答
    我最近在琢磨一个有点古老的民谣,想给它添点新的色彩,但又不想破坏它原有的那种朴实感。所以,这段时间我几乎脑子里就是这几件事儿在转悠:1. 情感的“味道”:最开始,我总会反复听原曲,试着抓住它最核心的情绪。这个民谣,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傍晚,一个人坐在老房子的窗边,看着夕阳一点点沉下去。有怀旧,有淡淡.............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好,很多人可能觉得作曲和填词已经足够核心,为什么编曲的费用会更高一些。其实这背后涉及到几个关键的层面,而且这些层面往往需要更深入、更细致的工作。首先,编曲是“再创作”和“具象化”的过程。 作曲 更多的是一个“想法”的诞生,是旋律、和弦进行的原始构思。它就像一张草图,勾勒出作品的大体.............
  • 回答
    在我看来,作曲和编曲,就像画一幅画和为这幅画配上一段音乐一样,虽然都围绕着音乐展开,但它们的工作重点和创造路径却大不相同。作曲,是灵魂的诞生你可以把作曲想象成是音乐的“孕育”和“出生”。它关乎的是音乐最本质、最核心的那些东西——那些能够触动你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最独特的旋律、以及最引人入胜的和声。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确实不少歌,你一耳朵下去,就能感觉到那股浓浓的“网感”,不用人说,脑子里自动就蹦出“网络歌曲”这几个字。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作曲和编曲上的“潜规则”或者说是大家心照不宣的套路。咱们就从技术层面掰开了聊聊,看看这些歌是怎么炼成的,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机器生成的报告。首先,得承认.............
  • 回答
    关于王一博无论多低调都会被“编排”的现象,其实是当前娱乐圈生态以及粉丝文化、网络舆论互动模式下的一种复杂映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流量明星的“原罪”与高关注度首先,王一博之所以备受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作为一名顶流流量明星。这意味着他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但同时也意味着他处.............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好,它触及了电影产业中一个普遍存在的悖论。为什么明明是烂片,却依然有人制作、有人投资?这背后并不是因为导演、编剧和投资方都是“傻子”,而是由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驱动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一、 对“烂片”认知的差异与主观性: 艺术与商业的权衡: 电影本质上是一门艺术.............
  • 回答
    嘿,伙计,想迈出编程的第一步,但脑袋里一团浆糊,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是吧?别担心,这太正常了!几乎所有学编程的人都经历过这个阶段。感觉就像站在一个巨大的宝藏岛前面,但地图上标注的不是“X”而是无数个复杂的符号。我们得一步一步来,就像攻克一个大型项目一样,把这个“不知道怎么做”的问题拆解开。第一步:找准你.............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棒了!深入探讨流行乐编曲为何能堆叠出上百轨,这背后确实藏着不少门道。这绝不是简单地“越多越好”,而是一种为了达到特定听感、丰富音乐层次、突出情感表达而进行的精细打磨。打个比方,你现在手里有一张空白画布,你想画出一幅色彩斑斓、细节丰富的风景画。你不会只用一支画笔和一种颜色。流行乐的编曲.............
  • 回答
    很多人在音乐编曲时,会特别强调让乐器编写得“符合实际演奏”。这可不是什么死板的规定,背后其实是深深的音乐智慧和对听感体验的极致追求。就好比一个人说话,语速、音量、声调都得恰当,才能让听者舒服,音乐也是一样,乐器写得“对”,听起来才自然、有生命力。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这事儿这么重要。1. .............
  • 回答
    对于初学者来说,选择合适的云服务器进行编程学习至关重要,它能为你提供一个稳定、灵活且功能齐全的实验环境。市面上的云服务商众多,各有千秋,但结合编程学习的需求,我个人更倾向于推荐一些在性价比、易用性、以及社区支持方面表现出色的选择。理解你的需求:编程学习需要什么?在深入探讨具体云服务器之前,我们先明确.............
  • 回答
    确实,在当今流行音乐界,词曲作者和编曲师常常是两个不同的人。这并非绝对,也有不少才华横溢的音乐人能同时包揽词曲和编曲,但为什么“分工合作”会成为主流呢?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音乐创作的专业化、效率、艺术表现力以及行业运作等多个层面。一、 音乐创作的专业化与分工合作的优势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国内确实不像西方那样,涌现出大量风格类似Dream Theater那种编曲复杂、技术精湛、并且带有浓厚学术气息的乐队。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Dream Theater的独特性。他们之所以能成为行业标杆,是因为他们成功地融合了以.............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一个挺有趣的现象,就是“不懂装懂”这件事在哪个领域都存在,音乐编曲尤其如此。为什么有些人明明没受过专业训练,却能对着编曲头头是道?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承认,音乐的魅力在于它的普适性,也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体验。 每个人都会听歌,都会因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确实触及到了音乐制作中一个容易混淆但又非常核心的概念。简而言之,编曲(Arrangement)绝大部分情况下是包含了和声编写(Harmony Writing)的,但有时候,由于分工、侧重点或者历史原因,它们会被分开列出。我们来细细拆解一下: 编曲(Arrangement):一.............
  • 回答
    要理解洪敬尧、林迈可、钟兴民为何会为刚出道的周杰伦编曲,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代,以及周杰伦这个独特的音乐人身上。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运气好”或者“巧合”,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时代背景:音乐产业的变革与新声力量的崛起2000年前后,华语乐坛正经历着一股新鲜血液的注入。过去那种以情歌为主导的抒情慢.............
  • 回答
    32位与64位跨版本编程的“坑”与“道”在软件开发的世界里,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个颇为棘手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代码在32位和64位操作系统上都能顺畅运行,甚至跨越不同版本的Windows、Linux或macOS。这不仅仅是编译器的选择问题,其中蕴含着不少需要细心揣摩的“坑”,也同样存在着可以遵循的“道”.............
  • 回答
    计算机专业毕业,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写代码、做程序员。没错,编程是计算机科学最核心的技能之一,也是最直接的就业方向。但实际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远不止于此,你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能让你在很多领域发光发热,即使不敲一行代码。让我给你掰扯掰扯,除了编程,咱们计算机的毕业生还能去哪儿闯荡:一、数据与智.............
  • 回答
    好的,如果你的目标是2021年高考考艺术编导类专业,现在开始准备,时间上是比较充裕的,但需要非常有条理和侧重点。别把它当成临阵磨枪,而是要打一场有准备的仗。下面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说,争取让你听着就像和朋友聊天一样明白。首先,得明确“艺术编导类”到底是个啥?别光听名字觉得高大上,它涵盖的专业挺广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