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曲和编曲有什么区别?

回答
在我看来,作曲和编曲,就像画一幅画和为这幅画配上一段音乐一样,虽然都围绕着音乐展开,但它们的工作重点和创造路径却大不相同。

作曲,是灵魂的诞生

你可以把作曲想象成是音乐的“孕育”和“出生”。它关乎的是音乐最本质、最核心的那些东西——那些能够触动你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最独特的旋律、以及最引人入胜的和声。

旋律(Melody):这是作曲的骨架。一首好听的旋律,即便只是简单的哼唱,也能让人回味无穷。作曲家就是那个能从脑海里捕捉到这些“声音的线条”,并赋予它们生命的人。他会思考旋律的起伏、节奏、力度,它是否能让人产生共鸣,是否能讲述一个故事。
和声(Harmony):这是旋律的血肉,是让旋律听起来更饱满、更有色彩和情绪的支撑。作曲家会选择不同的和弦来搭配旋律,这些和弦的组合会直接影响到音乐的氛围,是欢快、悲伤、紧张还是宁静。有时候,一个巧妙的和弦进行,就能让原本普通的旋律焕发光彩。
节奏(Rhythm):这是音乐的脉搏。作曲家会决定音乐的律动感,是强劲有力还是轻柔舒缓,是规整有序还是自由奔放。节奏的运用,能够极大地影响听众的感知,甚至会让你不自觉地跟着点头或摇摆。
曲式(Form):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需要结构。作曲家会设计乐曲的段落划分、段落之间的连接和发展,比如是简单的AABA结构,还是更复杂的奏鸣曲式。这种结构就像建筑的蓝图,决定了音乐的整体走向和逻辑。
音乐的“思想”或“情感”:最核心的,作曲家是在表达一种感受,一种思想,一种意境。他可能想描绘一场壮丽的日出,表达一种失恋的痛苦,或者仅仅是记录下生活中的一个美好瞬间。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和思想,是通过旋律、和声、节奏等音乐元素来传递的。

简单来说,作曲家是那个“想法”的提出者,是音乐的“概念设计师”。他可能会用钢琴、吉他,甚至只是哼唱来记下他的创意,而这些创意,在最原始的状态下,可能就是一段旋律加上几个简单的和弦。

编曲,是灵魂的华丽外衣

而编曲,则像是为这颗刚刚诞生的灵魂,穿上精致的礼服,赋予它更丰富的表情和更强大的力量。它是在作曲家已经搭建好的骨架和血肉之上,进行精细的“二次创作”和“视觉化”。

配器(Instrumentation):这是编曲最直接的工作。作曲家可能只写下了钢琴和人声,那么编曲家就需要思考,在这基础上加入什么样的乐器才能让音乐更动听?是需要弦乐的温暖、铜管的辉煌,还是鼓和贝萨的节奏支撑?他会根据音乐的风格和情感需求,选择合适的乐器组合,并决定每种乐器演奏什么部分。
声部编写(Voicing):编曲家需要为不同的乐器编写具体的演奏声部。比如,他会决定小提琴是演奏主旋律,还是和声背景;大提琴是演奏低音线条,还是与钢琴一起形成更复杂的和声。这涉及到对乐器音域、音色、演奏技巧的深刻理解。
织体(Texture):织体描述了不同声部之间如何交织在一起,形成整体的音响效果。编曲家可以通过改变声部的密度、活跃程度,来创造出不同的织体,比如厚重的四部和声,还是轻盈的对位,甚至是稀疏的旋律加上简单的伴奏。
节奏与律动的细化:虽然作曲家已经设定了基本的节奏,但编曲家会进一步细化。比如,鼓手如何敲击,贝斯手如何走音,这些都会极大地影响到音乐的律动感和能量。他会设计出符合乐器特性的节奏型,让音乐的脉搏更加鲜活。
动态(Dynamics)与表情(Expression):编曲家会通过控制乐器的力度、速度、音色变化,来赋予音乐更丰富的表情。哪里需要渐强,哪里需要渐弱,哪里需要柔和的处理,哪里需要爆发力,这些都是编曲家需要仔细考虑的。
曲式结构的填充与展开:在作曲家给出的曲式框架下,编曲家会决定每个段落的乐器配置、能量起伏,如何通过不同的乐器组合和演奏方式来丰富和深化音乐的结构,让音乐更有层次感和推进力。
风格的塑造:编曲是让一首音乐真正“风格化”的关键。是爵士风格的慵懒,是摇滚风格的激情,还是古典风格的庄重,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编曲的选择。

简单来说,编曲家是那个“实现者”,是音乐的“视觉设计师”和“声音工程师”。他接收到作曲家的音乐“草稿”,然后用各种乐器、各种技法,将这个草稿“绘制”成一幅色彩斑斓、细节丰富的“声音画卷”。

打个比方,再具体一点:

作曲:就像一个厨师,有了绝妙的食谱,比如“一道鲜美的番茄炒蛋”,他知道主要食材(番茄、鸡蛋)和基本调味料(盐、糖)。他能告诉你这个菜的味道核心在哪里,如何搭配才能算出这份“味道”。
编曲:就像另一个厨师(或者说是同一位厨师在不同阶段),在有了食谱后,他开始思考:
“番茄要用哪种?是圣女果还是普通番茄?怎么切?厚片还是小块?”(乐器的选择和处理)
“鸡蛋是要炒嫩一点,还是炒老一点?要不要打散加入葱花?”(声部编写和乐器演奏的细节)
“我用哪种锅?炒的时候火候怎么控制?要不要淋一点酱油提味?”(织体、动态、节奏的细化)
“这份菜是作为主菜,还是配菜?是搭配米饭,还是面条?”(音乐的整体呈现和风格定位)

两者之间的关系:

作曲和编曲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好的作曲是编曲的基础:没有好的旋律、和声和节奏,再精妙的编曲也难以挽救。作曲家提供了音乐的灵魂,编曲家才能为其注入生命力。
好的编曲能够升华作曲:一个出色的编曲,能够让原本可能相对平淡的旋律焕发惊人的光彩,让音乐的情感表达更加精准和有力。很多时候,我们记住一首歌曲,除了动人的旋律,还有那些令人难忘的乐器演奏和编曲的巧思。
两者可以由同一个人完成:很多音乐家同时身兼作曲家和编曲家,他们能够将创作的全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两者也可以是独立的分工:在大型的音乐制作团队中,作曲家可能只负责核心的旋律和和声,而编曲家则负责具体的配器和细节的打磨。

总而言之,作曲是音乐的“元代码”,是音乐的生命起源;而编曲则是将这“元代码”转化为我们能够听到、感受到、并且充满艺术魅力的“软件界面”,是音乐的“呈现方式”和“情感放大器”。它们都是音乐创作不可或缺的环节,共同构成了我们所听到的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妳要明白,song writer和composer的区别。

user avatar

“编曲”这个词在中文语境中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原载于微博


黑格尔有这么句话

Was vernünftig ist , das ist wirklich , und was wirklich ist , das ist vernünftig .

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这句话被断章取义的曲解为“存在即合理”,迅速成为诡辩者鼓吹一些谬误的武器。而它原本的意思,入乡随俗的说也得是“存在即有因”。


日本在译书这块领先我国太多,现代汉语的大量学术词汇是由日本通过翻译创造出来的。这些外来语在文化交流上的重大意义我想不用多讲,这篇知乎论答如何看待《驳所谓〈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的言论》?已足够解释,对此我也无需对外来语的使用作任何批判。


本文所要系统讲解的【编曲】一词,是由于两国符号系统和语境的差异造成的一系列愚蠢的翻译事故,这个谬误已经入侵到了专业音乐研究者的领域。


曾经我的中学物理教师强调浮力公式要写成【 F = ρ液·V排·g 】而不是常见的“ ρ液·g·V排 ”理由是,按照顺序/邻近关系 ρ·V 之后才有意义而后者意义不明。或许从那时候开始我就语义有了些许的兴趣。

~~~~~~~~~~~~~~~~~~~~~~~~~~~~~~~~~~~~~~~~~~~~~~~~~~~~~~

11月12日修正:关于浮力公式 @黄稻谷 提出ρ·g代表容重,此处仅作为事例不作为观点陈述,感谢。


当然,对于非从业者的圈外大众来讲,不要求专业素养,可当我看到职业的音乐人,甚至专业的音乐人也在使用【编曲】这个词的时候,当部分严肃音乐作曲理论出身的dalao们还在尽力为大家科普【作曲与编曲的区别】【其实作编不分家】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这个翻译事故究竟严重到了什么地步。 很多关于作曲与编曲的解释,悲催的是他们只是按照“编曲”这个词是合理存在的情况下尽可能去解释它们的含义,无异于隔靴搔痒。


【编曲】这个词本来是不应该存在于中文语境里的一个外来词,不仅没必要,也不合理


这里稍作解释,符号学的社会共有性:要求双方必须对某一个符号的基本指代关系有【共同】的认识,才能顺利展开和交流。同时在传播(交流)过程中,若双方没有【共同】的符号系统和经验系统的话,受者是不能保证【还原】传者的信息的。


尽管有人可以说语言文字作为符号传播到了异国含义会发生改变,就连本国语言的意义也会随着时间改变,例如【国家】【名字】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指代完全不同,但这和“编曲”这个词的情况截然不同,前者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人们的生活习惯改变所造成的符号意义改变,和【翻译事故】是两个概念。


为了避免本人写作逻辑太乱我先把属于【太长不看】的结论写一下吧。以下比较有代表性的谬误

并且在文章的末尾我会给出建议性的名词翻译

Q1. 作曲是写主旋律的,编曲是做伴奏的。

Q2. 作曲一词被大众曲解,很多流行歌手的所谓只写人声旋律的作曲并不是真正的作曲。

Q3. 编曲是一个商业音乐/流行音乐领域发明的概念。我国专业术语一般没有这个词

Q4. 编曲是由于日本商业音乐领域用词不严谨,我国盲目效仿的结果。


本文观点

1.广义来说作曲的确不止是人声主旋律。器乐作曲往往需要具备很高级的乐理知识,传统作曲技法的和声,曲式,复调,配器,一个作曲家需要具备能完整写出一首乐曲全部音乐元素的能力,只能写出一条人声旋律的确不能称为作曲家而已。但是,在日本,【编曲家】的确是职业化做伴奏的。


2.否认。人声作为唯一的乐器进行的音乐创作过程,的确可以被称为作曲。歌手在创作过程中可能能只用一把吉他甚至任何乐器伴奏。这之后或委托他人进行的“乐器”部分的或创作或改编就算在古典音乐领域也最多只冠共同作曲人。“作曲”并未被曲解,真正被曲解的是“编曲”一词。


3.否认,编曲在日本的古典音乐领域也大量使用,编曲这个词也不是完全对应中英文翻译的。是日本特有的词。我国专业领域不是少见,而是不存在。


4.否认,用欧美或者中国语境来看待编曲一词才会产生所谓的不严谨。编曲这个词在日本本来就有具体指代的范围。


于是,倘若读者和我针对以上四个刻板印象持有任何不同的观点,那么你就有看下去的意义了。


那么接下来聊聊词语本身究竟是什么意思吧。

【编曲】的具体所指


首先来看一下日语的wiki关于编曲和编曲家的定义

日本における編曲家(musicarrangers)
日本のポピュラー音楽における編曲とは、作曲家の旋律(メロディー)に対して伴奏をつける作業を指す。


編曲(へんきょく、英語: arrangement)は、既存の楽曲において主旋律をそのままに、それ以外の部分に手を加えて、楽曲に幅を持たせる作業の事である。主旋律に手を加える場合は、変奏と呼ぶ。英語表記では「arrangement」「transcription」の2つが用いられるが、「arrangement」の場合は主に、演奏(あるいは音源化)の際に、本来の楽曲のイメージとは異なるイメージを喚起させる目的による改題、編曲を指す。


在日语wiki对【编曲】的定义中包括对现存音乐作品的改编,还提到了变奏一词。这个和arrangement的本意【编配】【改编】基本没有什么出入

而随着电子音乐的发展而诞生的职业的【编曲家】一词就很针对了,是【伴奏】的作者。


日本的商业歌曲是如下格式:


移除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在日本流行音乐圈(乃至受其影响中国流行音乐)的领域,作曲 =【人声旋律】而编曲 =【伴奏】

然而它又不只是伴奏的意思


(这是我手头的一本央院版考级教程)


你可以看到,在古典音乐领域也有编曲这个词,它的含义对应Orchestration管弦乐配器


这是第一个也是最本质的问题所在

因为日语中,没有日文汉字配器这个词

—————————————————————————————————————

11月修正

by 流行追梦人陈文戈

并非日语中不存在配器这个词,而是不存在“配器”这个日文汉字构成的词,和母带工程混音师一样是假名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日语的作曲条目中,作曲理论所包含的和声,对位法,复调,曲式(日本为楽式)等均可以找到对应的词语,唯独没有能对应【instrusmention配器】和【Orchestration管弦乐配器】的词。代替的全都是【编曲】一词。


那么欧美较之日本更发达的音乐产业世界,在描述商业歌曲的制作过程都用哪些名词呢?




不包含MV舞台表演的音频上来说,创作过程只有两个【作曲】【作词】,随后进入制作过程,有三个【录音】【混音】【母带工程】这是最主要的五个步骤。


在这首歌里

ladygaga主要做了什么呢?

lead vocals 主唱

songwriter,唱作人,但有两个含义,歌词的作者和人声旋律的作者

A songwriter is a professional who is paid to write lyrics and melodies for songs

vocal arrangement:人声编配


RedOne负责了什么呢?

除了参与词曲人声部分的制作,还负责了配器instrumentation,录音recording与最主要的音频制作audio engineering&programming。


作曲人————————songwriter(旋律作者)+instrumentation(乐器部分)

作词人————————songwriter(歌词作者)

录音/录音工程师————————Recording

混音(师)————————audio mixing

母带工程(师)——————audio mastering


至于为什么配器是用instrumentation,因为orchestration是管弦乐配器,并不适合用于大量使用虚拟乐器与合成器音色的电子音乐领域


那么arrangement一般是出现在什么场合呢?



出自著名音乐表演家组合ThePianoGuys改编的冰雪奇缘主题曲Let It Go的土鳖视频介绍。


arrangement的中文音乐术语对应的是【改编】和【编配】,改编是在一首已经完成的作品基础上的二次创作。编配则可以涵盖更广义的几乎所有音乐(狭隘一点就是谱面)元素上面的设计。


关于arrangement在流行音乐中的解释

Popular music
Popular music recordings often include parts for brass, string, and other instruments which were added by arrangers and not composed by the original songwriters. Popular music arrangements may also be considered to include new releases of existing songs with a new musical treatment.
These changes can include alterations to tempo, meter, key, instrumentation, and other musical elements.
Well-known examples include Joe Cocker's version of the Beatles' "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 Cream's Crossroads, and Ike And Tina Turner's version of 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s "Proud Mary". The American group Vanilla Fudge and British group Yes based their early careers on radical re-arrangements of contemporary hits.[6][7] Bonnie Pointer performed disco and Motown-themed versions of "Heaven Must Have Sent You."[8]Remixes, such as in dance music, can also be considered arrangements.[9]
Though arrangers may contribute substantially to finished musical products, for copyright and royalty purposes, they usually hold no legal claim to their work.[10]

在功能上,经常要帮助歌手完成配器,有实力的还会担当录混一体的工作。但含义更倾向于改编而且也很少会在personnel中作为一个职能出现。


注意,这是第二个问题所在,编曲人并不是严格对应Arranger


日语里面的编曲人(music arranger)和欧美的arranger(编配者/改编者)是有交织也有区别的一个职业。

A music arranger, also commonly known as a composer, creates musical compositions based on his knowledge and application of music theory. The music may be strictly instrumental or have lyrics composed by the arranger or outside sources. He may work alone or with a partner or group of musicians.

这里随便截取两段,arranger除了会为歌手制作伴奏,更主要的还是担当“作曲家”的职能,会帮助管弦乐队指挥,音乐制作人,音响导演等【编配】出他们所需要的乐曲和音效等。


同时,日本也意识到本国特有的【编曲家】和欧美的arranger有一定的差别,在日语wiki-编曲家的条目下也明确解释了arranger应该被翻译为【编配师】更合适一些。

しかし、英語で「arranger」といえば、「手配師」を指す言葉である。
日本のポピュラー音楽における特有の職業とも言える。

(编曲家是日本特有的职业)


在电子音乐这块,一个卓越的音乐制作人往往同时具备作曲理论(包含和声配器这些完整的能力),还具备录音工程师(recording engineer )混音(mixing)甚至母带工程(mastering)的技能。

An audio engineer (also sometimes recording engineer or a vocal engineer) works on the recording, manipulating the record using equalization and electronic effects, mixing, reproduction, and reinforcement of sound.
Many music arrangers today have their own music studios equipped with necessary tools of the trade including various musical instruments, synthesizers, computers, plug-ins, software, mixers, and microphones. The equipment used usually depends on the arranger's forte and clientele.


而且日本其实是拥有音乐制作人(音楽プロデューサー),录音工程师(レコーディング・エンジニア)和母带工程师(マスタリング・エンジニア)的,只是混音的工作一般分给编曲家或者录音工程师,大多不作为单独的职业列出。甚至连录音和母带都直接省略只写一个编曲:而它指代的含义可以涵盖【配器,编配,录音(包含虚拟乐器和音效的设计),混音】


在国内绝大部分的“编曲”实际上只担当的是配器(即使不实用乐器实录也应该称呼为编配),录音,混音和母带交由他人负责。



这里拿一宇宙第一帅的呆月月的新碟为例

(图没了)

这个【编曲】如果按照中文语境使用【配器】和是最合适的,也正好对应了乐器部分的instrumentation和电子音乐部分的arrangment。


日本的职业编曲家或多或少有完整的工作室,而且艺多不压身,作为经常被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文化工业之中的商业音乐产业,作为一种“产品”而非“艺术品”和学术研究的对象,从业者会为了方便记忆和推广而忽略用语的严谨性。编曲家和音乐制作人啊,录音工程师啊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接近的。

说到这里已经全部讲完了,下面可以完全不看。纯粹是私货。


关于这点,我有一些说法。

我不认为音乐从业者放任编曲一词被滥用的事实不管,不会对整个音乐行业有什么影响。

有相当多的例子,国内外的部分硕博论文所引用的文献,在艰难的追溯之后发现来源竟然可能是一个满嘴跑火车的街头小报杜撰出来的。

倘若九大院的作曲,音工,录音系的学生不严谨,那么连带一些音乐学者也会把这个词合理化,结果则是他们的学生和他们的听众都会把这个词合理化,大众媒介则听从专业人士的说法,就像本文开头黑格尔的那句哲学话语一样,再想勘误就很难了。


而且,对于传统作曲理论的学习者和管弦乐学习者来讲,术语的滥用本文担心会加深所谓“学院派”与职业音乐人的认知不协调,无论是对于挽救岌岌可危的古典音乐,还是像传统媒体向自媒体转型那样为在年青一代中传播更好的音乐教育帮助古典音乐更好的适应当下的音乐产业,我觉得术语的严谨性都是有益处的。


写在最后

职业的音乐人不一定专业, 专业也未必能成为专家,外加术业有专攻, 我在这里无意批判当年的音乐人是怎样把“编曲”一词曲解到今天这个地步的,想要在翻译上面做到准确无误是很难的,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这点可以理解。但新闻传播领域向来对词语锱铢必较,笔者也深知传播过程中词语使用不准确,语境不合会导致什么样的灾难。


在讯息传播过程中,译码者已经曲解了“编曲”的意义,如果专业的音乐人作为信源都无法尽力做到用语准确,那么就是在纵容这个行业所要面对的一切曲解与刻板印象。


ps.第一版立场其实是和现在不一样的,之前我并未意识到日语缺失了配器这一词,这点连不少专业的音乐人也没意识到这个问题,通过和唱功非常卓越的罗大根老湿激情似火(没有,没有)的交流之后,才搞清了矛盾的主要对象。这篇文章更倾向于是【解释】而不是【批判】。


不指望能改善整个业界的环境,只是希望对读者能有任何一点的帮助。

2017.8.4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我看来,作曲和编曲,就像画一幅画和为这幅画配上一段音乐一样,虽然都围绕着音乐展开,但它们的工作重点和创造路径却大不相同。作曲,是灵魂的诞生你可以把作曲想象成是音乐的“孕育”和“出生”。它关乎的是音乐最本质、最核心的那些东西——那些能够触动你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最独特的旋律、以及最引人入胜的和声。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确实不少歌,你一耳朵下去,就能感觉到那股浓浓的“网感”,不用人说,脑子里自动就蹦出“网络歌曲”这几个字。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作曲和编曲上的“潜规则”或者说是大家心照不宣的套路。咱们就从技术层面掰开了聊聊,看看这些歌是怎么炼成的,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机器生成的报告。首先,得承认.............
  • 回答
    我最近在琢磨一个有点古老的民谣,想给它添点新的色彩,但又不想破坏它原有的那种朴实感。所以,这段时间我几乎脑子里就是这几件事儿在转悠:1. 情感的“味道”:最开始,我总会反复听原曲,试着抓住它最核心的情绪。这个民谣,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傍晚,一个人坐在老房子的窗边,看着夕阳一点点沉下去。有怀旧,有淡淡.............
  • 回答
    好的,我来跟你聊聊,怎么把脑袋里的音乐想法变成一首完整的作品,从零开始,一步步走到作曲和编曲的大门。这绝对是一个需要耐心和坚持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我们来掰开揉碎了说,看看这中间到底有哪些必经之路。第一阶段:播下音乐的种子——认识音乐的基本语言很多人一开始接触作曲,可能脑子里已经.............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好,很多人可能觉得作曲和填词已经足够核心,为什么编曲的费用会更高一些。其实这背后涉及到几个关键的层面,而且这些层面往往需要更深入、更细致的工作。首先,编曲是“再创作”和“具象化”的过程。 作曲 更多的是一个“想法”的诞生,是旋律、和弦进行的原始构思。它就像一张草图,勾勒出作品的大体.............
  • 回答
    哥们,作为一个同样在编曲道路上摸索的业余爱好者,我特别理解你纠结于选择第一副靠谱监听耳机的心情。这玩意儿就像你刚开始学吉他时,想找个手感好的琴颈一样,直接影响到你后续的创作乐趣和进步速度。舒尔SRH440和飞利浦SHP9500,这俩都是很多人入门时的热门选项,各有千秋,也各有不适合的地方。咱们就掰开.............
  • 回答
    音乐界的朋友们,最近大家是不是都在议论一个话题:AI编曲这么厉害,我们这些靠着脑子和双手吃饭的作曲编曲师,是不是都要失业了?这个问题,说实话,我自己也琢磨了好久。今天就跟大家聊聊我的看法,尽量说得实在点,掏心窝子那种。首先,我们得承认,AI在编曲这件事上的确是进步神速。你跟它说“给我一段轻柔的钢琴伴.............
  • 回答
    李荣浩一个谱都不认识,却能创作出如此多动听的歌曲,这确实是很多人好奇的事情。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理解:1. 音乐的本质与创作的多种途径:首先,我们需要明白,音乐创作并不必须依赖于识谱。乐谱(五线谱、简谱等)是一种记录和传承音乐的工具,但它并不是音乐本身。音乐的本质在于声音、旋律、.............
  • 回答
    周杰伦、椎名林檎、宇多田光、滨崎步,这四位亚洲乐坛巨星在各自的时代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要进行详细的比较,我们需要从音乐性和乐坛地位两个主要维度入手,并深入剖析各自的特点。 音乐性比较 (作曲/编曲)1. 周杰伦:开创性的融合者,R&B与中国风的集大成者 作曲: 周杰伦的作曲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他.............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触及了音乐圈一个挺普遍的现象。其实,并非说那些水平极高的作曲家和编曲人就完全“消失”在公众视野,很多时候,他们是以一种更“幕后”或者更“专业”的方式存在的。这里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说:1. 音乐产业的生态与分工: “台前”与“幕后”的分野: 流行音乐产业是一.............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可是思考了好一阵子了!作为和你一样的编曲爱好者,我太能理解你纠结的心情了。到底该选作曲系还是录音系,这就像站在人生十字路口,一边是挥洒旋律的艺术殿堂,一边是音符变幻的魔法工厂。不过,说到底,它们服务的是同一个目标——让音乐更动听、更有力量。在我看来,这就像是问你是想当画家还是想当装裱师。画.............
  • 回答
    这事儿可真够劲!“余罪”这本小说,当年可是火得一塌糊涂,多少人熬夜追着看。可到了影视改编这里,作者跟编剧就杠上了,而且是公开的、火药味十足的骂战,这瓜吃得是又香又有点心疼。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作者不满,编剧回应:冰山之下的暗流涌动首先,得明白,作者对自己的作品那可是倾注了心血的。小说里的人物.............
  • 回答
    关于阿里影业徐远翔提出的“不再用专业编剧,而请 IP 的贴吧吧主和同人小说作者做编剧”的说法,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具有话题性和颠覆性的观点。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它,看看它背后可能蕴含的逻辑、潜在的机遇,以及不容忽视的挑战。首先,我们可以从“IP”和“粉丝创作”这两个关键词入手。如今,.............
  • 回答
    嘿,伙计们!作为乐队的吉他手,咱们在现场演出时,可不是简单弹弹和弦或者solo那么简单。咱们得像个指挥家,让吉他这个乐器在四人的配置里,既撑起乐曲的骨架,又能适时地唱出灵魂。那么,怎么才能把节奏和主音这两个角色都扮演好呢?让我来跟你好好聊聊,放下那些AI痕迹,咱们纯粹从实战经验出发!核心理念:沟通与.............
  • 回答
    这事儿,还真是挺让人唏嘘的。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说是有毒小说网因为和资方闹翻了,导致不少编辑和作者都选择离开,这对于一个内容平台来说,无异于是要了半条命。咱们得一层一层地捋一捋。首先,为什么是“有毒小说网”?这个名字本身就挺有意思的,带着点儿反叛、带着点儿不羁。通常这类名字背后,往往代表着平台在内容.............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音乐学考研,作曲和音乐史这两个方向,到底哪个更适合你。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完的事儿,毕竟关系到未来几年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我会尽量把能想到的都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让你心里有个谱。首先,咱们得认识到一点:音乐学,它是个大概念。 无论是作曲还是音乐史,它们都属于音乐学这个大家庭。.............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琢磨了很久了,说实话,音乐教育和作曲这两个专业,真的像两条不同方向但又有着内在联系的小溪,都源自音乐这片广袤的海洋。在我心里,它们都有着难以割舍的吸引力,也各有各的挑战。如果非要我在这两者之间做出一个选择,我会倾向于选择 音乐教育,但这个选择背后,承载了我很多关于音乐的思考,以及我希望通过.............
  • 回答
    赫克托·柏辽兹:浪漫主义的叛逆者与创新者提到柏辽兹,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位才华横溢却又充满争议的法国作曲家。他的一生,如同他的音乐一样,充满了激情、戏剧性和大胆的创新。与同时代的许多人不同,柏辽兹并非出自音乐世家,他的音乐之路更像是一场充满挑战与反叛的旅程。正是这份不羁与独特,塑造了他鲜明的作曲特.............
  • 回答
    没上过音乐学院,但我想在音乐制作和作曲方面有所建树,这事儿靠谱吗?答案是:绝对靠谱,而且大有可为。你想想看,现如今这个时代,信息爆炸,知识获取的渠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广泛。音乐制作和作曲这事儿,虽然学院派有学院派的优势,但绝不是唯一的正解。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优秀音乐人,他们的起点可能也并非是音乐学院的.............
  • 回答
    这本书在准备本科作曲指挥系的和声考试方面,可以说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参考资料,但具体效果如何,还需要结合你的学习基础和目标来细致考量。首先,我们来聊聊这本书在和声知识体系搭建上的优势。一本好的和声教材,通常会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比如音程的构成、调性体系的原理、和弦的建立等等。如果这本书循序渐进地介绍了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