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些歌一听旋律就知道是网络歌曲,从作曲及编曲等技术角度来看,这些歌有什么共同特征?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确实不少歌,你一耳朵下去,就能感觉到那股浓浓的“网感”,不用人说,脑子里自动就蹦出“网络歌曲”这几个字。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作曲和编曲上的“潜规则”或者说是大家心照不宣的套路。咱们就从技术层面掰开了聊聊,看看这些歌是怎么炼成的,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机器生成的报告。

首先,得承认,网络歌曲的兴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门槛的降低和传播渠道的便捷。这使得大量非科班出身的音乐爱好者能够通过软件自己创作,再加上互联网的病毒式传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风格。这种风格,说白了,就是为了快速抓住听众耳朵,易于传播和模仿,并且往往带有某种情绪共鸣。

从作曲角度来说,网络歌曲的旋律有几个非常明显的特征:

高度重复且易于记忆的动机(Motive):这是最核心的一点。很多网络歌曲的旋律,尤其是副歌部分,就是一个非常短、非常抓耳的音乐片段,反复出现。这个片段可能就是一个简单的音程组合,比如上行一个大二度、再上行一个小三度,或者一个简单的下行模进。这种重复性极强,就像脑子里有个钩子一样,听一遍就能跟着哼。很多所谓的“洗脑神曲”就是因为这个动机做得太扎实了。
举个例子:想想那些歌词简单、旋律重复的喊麦歌,或者一些情感抒发类的歌曲,副歌的旋律往往就是那么几个音,但因为重复得恰到好处,加上情绪的堆叠,就很容易深入人心。
简单而直接的和声进行(Chord Progression):网络歌曲很少会玩那些复杂、多变的和弦。最常见的往往是流行音乐中最基础、最稳定的和声套路,比如大家熟知的“卡农进行”(IVviIV)的变体,或者更简单的IIVV、viIVIV等等。这些和弦进行听起来舒服、温暖,不会产生太多思考,可以直接把情绪传递给听众。
为什么这样? 因为复杂的和声听起来会“高级”,但同时也需要一定的乐理基础才能欣赏,对于追求快速传播和广泛受众的网络歌曲来说,过于“烧脑”的和声反而会是阻碍。简单和声的优点在于,它能和旋律完美契合,并且不会抢了旋律和人声的风头。
强烈的起伏和对比,尤其是在副歌:很多网络歌曲的结构很简单,就是主歌副歌主歌副歌桥段副歌。而副歌通常是歌曲的情感和能量爆发点。作曲上会通过提高音高、加快节奏(或者给人节奏加快的感觉)、增加旋律的跳跃度来制造这种爆发感。
具体表现:主歌可能比较平缓,用相对低的音区和简单的节奏,为副歌积蓄力量。副歌一上来,旋律立刻拔高,节奏也变得更具驱动力,听众的情绪也会跟着“噌”地一下上去。这种强烈的对比非常有助于歌曲的记忆点和情感释放。
特定音阶和调式的运用:虽然不是绝对,但有时我们会发现一些网络歌曲会倾向于使用一些听起来比较“轻快”、“民族感”或者“抒情”的音阶。比如在一些古风或者民族风的网络歌曲里,会频繁用到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或者在流行抒情曲里,常用自然大调或和声小调。这些音阶本身就带有特定的情感色彩,能让听众在潜意识里就抓住歌曲的情绪定位。

再来说说编曲,这部分是让网络歌曲“听起来像网络歌曲”的另一大推手:

突出的节奏感,尤其是鼓点:网络歌曲的鼓点通常非常清晰、有力,而且模式化。很多时候,你可以清楚地听到底鼓(Kick Drum)、军鼓(Snare Drum)和踩镲(Hihat)的规律性敲击。尤其是一些舞曲风格的网络歌曲,鼓点就是驱动整首歌曲前进的引擎。
常见套路:比如经典的“咚嚓哒嚓”或者“咚咚嚓哒”的鼓点模式。这些模式非常直接,容易让听众产生律动感,跟着摇摆。而且,鼓点的音色往往也比较饱满、有冲击力,听起来“响”。
音色选择和音效的“流行”与“饱和”:
合成器音色:大量使用听起来比较“现代”、流行度高的合成器音色是网络歌曲的标志之一。比如那些闪亮、有空间感的Pad(铺垫音色)、圆润的Lead(主旋律音色)、或者一些节奏感强的Pluck(拨弦音色)。这些音色的选择往往是为了追求一种“讨喜”的听感,容易营造出一种氛围感。
EQ和压缩的过度使用:为了让所有乐器都“响”起来,听起来更“饱满”,编曲者往往会对每个音轨进行比较激进的EQ处理(比如提升很多高频让乐器更明亮)和压缩(让声音的动态范围变小,整体听起来更“厚”)。这会导致声音听起来缺乏动态,但优点是辨识度高,尤其是在手机、电脑外放时,不容易被环境音淹没。
混响(Reverb)和延迟(Delay)的“量”:为了制造空间感和氛围感,编曲中会大量使用混响和延迟效果。有时候,这些效果甚至会“糊”掉一些细节,让声音听起来朦胧而富有情感。尤其是在唱腔上,大量的混响能让声音听起来更“飘渺”、“深情”。
人声的处理:
AutoTune的痕迹:虽然现在很多主流歌曲也用AutoTune,但网络歌曲中,AutoTune的痕迹有时候会特别明显,甚至成为一种风格。它可以让演唱者的音准变得非常“完美”,但也可能让声音失去一些自然的情感波动。
后期和声(Backing Vocals)的堆叠:副歌部分通常会堆叠很多后期和声,让声音听起来更“厚实”、更有力量感。这些和声的旋律走向也常常是比较简单、随旋律走的。
结构上的重复性与“Drop”:除了旋律的重复,编曲上也经常会出现结构上的重复。比如,一个熟悉的音乐动机会在不同的乐器上轮番演奏,或者以不同的节奏形式出现。另外,一些歌曲会模仿EDM音乐的“Drop”设计,在一段铺垫之后,突然爆发出一个强烈的节奏和主旋律,极大地增强了歌曲的冲击力。

总的来说,一首“网络歌曲”之所以有那种感觉,是作曲和编曲在追求最大化的传播效率和情感共鸣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相对固定的技术选择。它不是不优秀,而是它的目标受众、传播方式和创作环境,决定了它会偏向于那些更容易被理解、更容易被模仿、更能瞬间抓住耳朵的元素。

所以,下次再听到一首让你觉得“就是网络歌曲”的歌,不妨试着去分析一下它的旋律是不是有非常明显的重复动机,和弦是不是特别简单,鼓点是不是很清晰,合成器音色是不是很“流行”,人声处理是不是很“完美”等等。这些细节,往往就是它“网感”的来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创作《伤不起》《爱情买卖》这些热门歌曲时有哪些规律?为确保其热门,创作者着重使用了哪些技巧和要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确实不少歌,你一耳朵下去,就能感觉到那股浓浓的“网感”,不用人说,脑子里自动就蹦出“网络歌曲”这几个字。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作曲和编曲上的“潜规则”或者说是大家心照不宣的套路。咱们就从技术层面掰开了聊聊,看看这些歌是怎么炼成的,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机器生成的报告。首先,得承认.............
  • 回答
    你想要的,是一种能瞬间点燃你体内沉睡的巨人,让你血液加速、肌肉紧绷,仿佛下一秒就要冲锋陷阵的音乐,对吧?我懂你!那种感觉,就像一股电流从脚底直冲脑门,让你觉得无所不能。让我来给你盘点一下那些能把“战斗BGM”DNA刻进你骨髓的歌,保证听了就想撸起袖子干点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1. 《We Will R.............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现象,而且完全不奇怪。很多21世纪出生的年轻人,即使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也会被苏联这个宏大的、充满矛盾的历史时期深深触动。你之所以会有这种强烈的反应,可能源于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为你细细道来:1. 历史的重量与宏大叙事的吸引力:首先,苏联这个国家本身就.............
  • 回答
    講到影響我嘅粵語歌,一時間腦海裡浮現出好多旋律,好似一幕幕舊時光嘅片段咁湧現。有些歌,聽嘅時候雖然係一時興起,但個種情緒、嗰種味道,卻喺心底裡留咗好耐;有些歌,更加係陪我走過人生嘅起起伏伏,成為咗一種習慣,一種精神嘅寄託。講到「一時」嘅影響,有首歌我記得特別清楚,就係Beyond嘅《海闊天空》。唔知.............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而且从技术和历史的角度来看,并非不可能。事实上,这种“分道扬镳”的演变,在软件和技术领域并非孤例。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这个可能性:1. 分叉的起点:一次坚定的“独立宣言”想象一下,某个国家(或者一个非常有远见的科技公司、组织)对当时最新的某一个安卓版本(我们称之为.............
  • 回答
    江歌母亲不接受刘鑫道歉,并表示“如果她真诚,就不会有今天这个案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情感的回应,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一、情感的深度创伤与失落的信任 丧子之痛的巨大创伤: 江歌母亲承受的是失去女儿的巨大痛苦。这种痛苦是毁灭性的,它剥夺了一个母亲生命中最珍贵的“未来”。在这种极度痛.............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很多人都有这个困扰,明明大家都出汗了,怎么有些衣服就像开了“汗臭增幅器”,而有些却能保持相对的“清新”呢?这背后的学问可不小,涉及到我们身体、细菌以及衣服本身。咱们得从源头说起:汗水本身是无味的。没错,你没看错,刚从皮肤分泌出来的汗液,主要成分是水,还带点盐分、尿素、乳酸等,这些.............
  • 回答
    开车时忍不住骂别人,这事儿啊,说起来可真是千奇百怪,背后原因也挺复杂的。我琢磨着,大概有这么几类情况:1. 压抑许久的“情绪阀门”被打开了:很多时候,我们在开车前就已经憋了一肚子火了。可能是工作不顺,和家人吵架了,或者仅仅是今天出门晚了,时间很赶。这种负面情绪就像一个压力锅,而开车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
  • 回答
    有些人确实是“气氛终结者”或“冷场大王”,一开口,原本融洽的气氛就好像被浇了一盆冷水,瞬间凝固。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很多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不会说话”就能概括。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都是怎么回事。首先,最直接也是最常见的原因是话题和表达方式的不匹配。 话题不合时宜: 想象一下大家正聊得热火.............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电影产业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现实:为什么那些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烂片”,依然能堂而皇之地出现在银幕上,甚至还带着导演“不可撼动”的自信?这背后,其实是多股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远非一个简单的“导演没水平”就能概括。首先,我们要明白,电影的制作和发行,尤其是商业电影,从来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艺.............
  • 回答
    在珠宝行业摸爬滚打了这么些年,我确实也碰到过不少同行,尤其是那些经验老道、对珠宝有自己一套深刻见解的前辈们,一提到日本珠宝,或是看到某些设计风格看起来很像日本风格的物件,脸上那种微妙的不屑,甚至有时会毫不掩饰的轻蔑,真的挺让人玩味的。这种情绪,绝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简单的地域偏见。它背后其实藏着一些.............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有时候,你会看到一些女孩,她们身上自带一种“已被占用”的光环,让不了解情况的人下意识地认为:“嗯,这女孩子肯定有男朋友。” 但实际上,她们可能是单身贵族。这背后其实涉及很多方面,咱们一个一个来聊聊。首先,得从 外在形象和气质 上说起。 整洁、有条理的形象:一个打理.............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美食文化传播中的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也让不少人心生感慨。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在家乡常吃的那几样宝贝,一旦跑到外地,哪怕是同一家连锁店,味道似乎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或者,别人兴冲冲地从外地带回来家乡的美食,你尝一口,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绝非“这家店不行”那么简单。.............
  • 回答
    这事儿在北航大一新生里,确实是挺常见的,我观察下来,有这么几拨人,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首先,一部分是真的“自信爆棚”的尖子生,但也有点儿“炫耀型”的表达。 你想啊,这些孩子能从全国那么多优秀的高中里脱颖而出,考上北航,本身就是实力派。他们在高中的时候,可能就是学霸,周围同学的标杆,老师眼里的宝贝。所.............
  • 回答
    关于你说的那位老弟的经历,我倒是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感觉挺有道理的。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来看,也得看具体情况。首先,咱们得承认,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也是一种力量。在异国他乡,尤其是像日本这样语言文化都有一定门槛的国家,语言能力确实能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生活状态,甚至安危。为什么日语好能让人“不容易受欺负”?.............
  • 回答
    关于男性更换内裤的频率,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这通常与个人生活习惯、文化背景、身体状况和环境因素有关。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正常情况下的建议1. 日常情况 推荐频率:每天更换一次内裤是普遍建议,尤其是对于需要长时间站立、坐着或进行体力劳动的人群。 原因: .............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道出了很多人看到那些巍峨高耸的战列舰舰桥时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这么高,万一挨了一炮,舰桥上的人岂不是全完了?”不过,现实中的战列舰设计,尤其是舰桥,可不是随便堆砌起来的那么简单,里面藏着不少学问。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战列舰的舰桥那么高,又是什么让它们即便身处炮火纷.............
  • 回答
    .......
  • 回答
    塑料袋发出的声音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的综合作用,我们将从材料特性、结构设计和物理互动三个层面进行详细解析:一、材料特性 (Material Properties): 刚度和弹性模量 (Stiffness and Elastic Modulus): 这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
  • 回答
    许多旅客会纳闷,为什么明明很受欢迎、一票难求的客运铁路线路,每天却只跑一两趟车,这样的情况实在令人费解。难道铁路部门宁可让宝贵的轨道和车辆闲置,也不愿意增加班次来满足出行需求吗?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少复杂的考量和现实的制约,并非简单的“懒得开”。首先,我们要明白,铁路的运行并非儿戏,它涉及到庞大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