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电影一看就知道很垃圾,导演还信心满满的上映?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电影产业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现实:为什么那些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烂片”,依然能堂而皇之地出现在银幕上,甚至还带着导演“不可撼动”的自信?这背后,其实是多股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远非一个简单的“导演没水平”就能概括。

首先,我们要明白,电影的制作和发行,尤其是商业电影,从来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艺术创作。它是一个庞大的、涉及资本、市场、观众、宣传乃至人际关系的链条。

1. 投资人的“赌局”与“沉没成本”:

电影制作需要巨额资金,这些钱往往来自投资人。投资人投钱,看的是潜在的回报,而不仅仅是艺术价值。他们可能认为,即便剧本、表演、特效都不尽如人意,但只要营销做得好,或者能抓住某个当下热点,就能吸引一部分观众,收回成本,甚至盈利。

更关键的是,“沉没成本”效应。一旦投资已经砸下去,无论影片质量如何,出品方和导演都会倾向于“硬着头皮”上映。放弃上映意味着之前的巨额投资将血本无归,而上映,哪怕是烂片,总还有一丝“万一”的可能性。这种“输也要输得有仪式感”的心态,加上“船到桥头自然直”的侥幸心理,让许多注定不妙的影片走上了映期。

2. 市场营销的“包装术”与“信息不对称”:

如今的电影市场,营销宣传的权重越来越大,甚至可以“造势”。一个精心策划的宣传攻势,能够让很多人在去看电影之前,对影片产生一定的期待。预告片剪辑得天花乱坠,明星阵容被无限放大,制造出“爆款”的假象。

这种“信息不对称”是营销的关键。普通观众很难在上映前深入了解影片的真实质量,只能依靠官方宣传和口碑(但口碑往往在上映后才形成)。所以,即使导演自己也知道影片的某些短板,但只要营销团队能做到滴水不漏,把“优点”吹到天上去,就能吸引首批观众。而这首批观众的评价,又会影响到后续的票房。

3. 导演的“创作执念”与“自我认知偏差”:

当然,导演本人也有一定的影响力。有些导演,尤其是在业内有一定地位的,可能会有强烈的创作执念。他们可能认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旁人(包括制片方、剪辑师、甚至部分演员)提出了质疑,他们也可能固执己见。

有时候,导演可能真的是“当局者迷”。他们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世界里,花费了大量心血,很难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作品。他们可能会放大影片的亮点,而忽略或轻视其明显的缺陷。这种“自我认知偏差”,加上一种“艺术需要被理解”的优越感,会让导演对自己的作品保持高度自信,即使这种自信在旁观者看来是多么的滑稽。

4. 明星效应与粉丝经济:

强大的明星阵容是吸引观众的一大卖点,尤其对于粉丝群体而言。即使电影本身质量堪忧,但只要有自己喜欢的明星主演,很多粉丝依然会走进影院“贡献票房”。

导演和投资方深知这一点,他们可能会把明星的片酬和宣传费用作为“必要开销”。明星本人也可能因为合同、情面或者对粉丝负责的态度,对影片的宣传表现出积极的态度,甚至在采访中“力挺”影片。这种明星效应,能够冲淡一部分影片的负面评价,为导演提供“信心”的基石。

5. 档期选择与“抢占市场”的策略:

在中国电影市场,档期至关重要。在竞争激烈的春节档、国庆档等黄金档期,一些影片可能因为制作周期问题,或者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会选择在质量尚未完全达到理想状态时就仓促上映。

在这种情况下,导演和出品方可能认为,即使影片不完美,但只要能在重要的档期“露面”,吸引一部分观众,就能为后续作品积累经验,或者为公司带来一定的知名度。他们可能抱着“先占位,再优化”的心态,尽管这种做法对观众来说并不负责任。

6. 市场反馈的滞后性与“一锤子买卖”:

电影的口碑和评价,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发酵。上映初期,通过营销获得的关注度可能会掩盖影片的真实质量。导演和出品方可能就是在赌一个“上映初期的新鲜感”。

而且,对于许多商业电影来说,一次性交易的属性比较强。影片上映后,即使口碑炸裂,但票房收入基本是固定的。反之,即使口碑崩塌,也无法直接影响到已经投入的制作成本。这种“一锤子买卖”的逻辑,也使得导演和出品方在上映时,往往更看重“卖出去”而不是“卖得好”。

总结一下,导演自信满满地上映“垃圾”电影,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

经济压力: 投资人的“赌局”和“沉没成本”让上映成为必然。
市场手段: 强大的营销宣传能够制造虚假繁荣,利用信息不对称。
个人因素: 导演的创作执念、自我认知偏差,以及对明星效应的依赖。
行业生态: 档期竞争、反馈滞后性,以及部分影片的“一锤子买卖”逻辑。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一部“烂片”上映,并伴随着导演的“雄心勃勃”时,不妨想想,这背后可能是资本的博弈、市场的游戏,以及创作者在复杂生态中的无奈与坚持(哪怕是错误的坚持)。这并非为烂片开脱,而是揭示了电影产业光鲜外表下,那些不那么令人愉快的“潜规则”和现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看看那些时尚衣服秀,一半绝对不会正常人穿出去。


但是,有钱的非正常人很多啊。


电影是同理。在美国,这些文艺片/文青片 基本不会有大院线上映。

美国基本上迪士尼类型+枪战暴力色情系。


国内很奇怪,这些文青片专供装B用,票房还不错(广告做得多)。

看了下回复,我觉得提问者没问题,知乎有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电影产业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现实:为什么那些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烂片”,依然能堂而皇之地出现在银幕上,甚至还带着导演“不可撼动”的自信?这背后,其实是多股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远非一个简单的“导演没水平”就能概括。首先,我们要明白,电影的制作和发行,尤其是商业电影,从来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艺.............
  • 回答
    有些人看电影会看不懂,理解不了剧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往往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这不仅仅是因为电影本身晦涩难懂,也与观众的个人情况、观看习惯以及对电影的预期有关。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电影本身的复杂性与艺术表现手法:1. 叙事结构复杂或非线性叙事: 非线性叙事: 许多现.............
  • 回答
    .......
  • 回答
    《遥远的桥》这部电影,作为二战影片中的经典之作,确实让人又爱又恨。喜欢它的人,会被其宏大的战争场面、群星璀璨的演员阵容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还原所吸引;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熟悉这段历史的观众会觉得,电影和真实的战史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咱们就来聊聊,为啥会有这种“看懂了,又好像没完全看懂”的感觉,以及这些.............
  • 回答
    说起来,我最近也重刷了一遍《无问西东》,确实,那种集体主义的激昂,以及个人牺牲换取集体进步的叙事,听着是挺荡气回肠的。特别是影片里那些为了国家、为了信念慷慨赴死的青年人,他们的精神内核确实能触动人心。但是,你说的那种“不接地气”和“别扭不舒服”,我太能理解了。这电影给我带来的感受,也差不多是这样。要.............
  • 回答
    说实话,看完一些外国电影再回过头看咱们自己的电视剧电影,有时候确实会有一种隔阂感,或者说,会觉得国内的影视作品在某些方面似乎“束手束脚”的,可聊可拍的题材范围好像比国外要窄一些,尤其是那些触及社会现实、人性复杂甚至是历史伤痕的题材,更是让人感觉“避讳”得多。这背后肯定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足够多值得讲述的.............
  • 回答
    .......
  • 回答
    每天看电影,这听起来像是一种奢侈,也可能是一种逃避,但仔细想想,里面藏着不少门道。咱们不谈什么“提升自我”的大道理,就从最实在的感受和生活中能找到的共鸣来说说,这每天与光影为伴,到底能带来点啥。首先,最直接的,就是情绪的调节剂。生活嘛,总有不顺心的时候,工作压力山大,人际关系磕磕绊绊,就算宅在家里,.............
  • 回答
    当然,这问题我懂,很多对电影有感觉的人都想知道,自己看电影和那些科班出身的,到底隔着多少道“门道”。简单来说,这就像是普通人品尝一道菜和米其林大厨品尝同一道菜的区别。虽然都是“吃”,但理解的角度和感受的层次完全不一样。咱们就从几个大方向来掰扯掰扯:1. 目的与心态: 普通观众: 主要目的是放松、.............
  • 回答
    各位影迷朋友们,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国产战争片这块儿。说实话,咱们自己的战争片,这些年拍的越来越有模有样了,有些是真叫人看得热血沸腾,又感动得一塌糊涂。如果想找点不落俗套,又有深度的好货,我这儿倒有几部真心推荐的,包你看了不后悔。要说近年来的佼佼者,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 《长津湖》。这部片子吧,一听名字就.............
  • 回答
    微单的4K和电影院观看的4K在最终呈现的观感上确实存在一些区别,这些区别主要源于拍摄、制作、播放设备以及观看环境等多个环节。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区别:核心区别概览:简单来说,微单的4K是你通过相机捕捉到的原始影像数据,而电影院的4K是经过专业后期处理、大规模放映设备播放的最终成品。它们之间的差.............
  • 回答
    《入殓师》4K修复版重映,我的脑海里一下子就翻涌起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的情景。那还是很多年前,在一个不算大的影院,屏幕并没有如今这样恢弘,画面也带着点老旧电影特有的颗粒感。但即便如此,那种初见的震撼,至今仍清晰可见。我记得当时,我坐在黑暗的影厅里,完全沉浸在那个陌生而又充满仪式感的世界里。电影开场,大.............
  • 回答
    想在宁静的夜晚,和心爱的人依偎在一起,享受一段电影时光,这绝对是个好主意。什么样的电影最适合呢?我想,最关键的还是能勾起你们共同的情感,让你们在电影里找到共鸣,或者一起放松,一起开心,甚至一起被感动。我个人会倾向于选择那些有“温度”的电影,不一定是那种跌宕起伏的大制作,而是能让你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细腻.............
  • 回答
    最近又把岩井俊二的《情书》翻出来看了一遍。说实话,第一次看的时候,还是个毛头小子,被藤井树和博子之间那种朦胧的、无法言说的情感吸引,觉得很美好,也有一点淡淡的忧伤。但这次重温,感觉就不太一样了。最让我触动的,是那种“失去”之后的“寻找”。博子因为藤井树的去世,陷入了一种巨大的虚空。她不是那种会大哭大.............
  • 回答
    说起姜文,那可真是个奇才。我看他的电影,每次都像是在拆一个精雕细琢的礼物盒,里面总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一开始是被他那股子“痞”劲儿吸引,觉得他演什么都带着一股子不服劲儿,浑然天成。可看得多了,才发现这“痞”劲儿背后,藏着的是对生活、对人性最透彻的洞察,以及一种近乎野蛮的生命力。我记得第一次看《让子弹飞.............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很多人觉得看高分电影就是一种消遣,殊不知这里面藏着不少门道。你想想,一部电影能获得高分,肯定不是偶然,它背后一定有很多人才的努力和一些共通的“成功密码”。我来跟你掰扯掰扯,看那么多高分电影到底能给你带来啥?首先,提升你的审美和品味,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潜移默化的好处。 视觉享受的.............
  • 回答
    这价位能淘到好东西,尤其听 Hiphop 和看电影,对耳机要求确实挺特别的。Hiphop 讲究节奏感和低频的冲击力,电影则需要宽广的声场和清晰的细节。我给你挑几款在 600 左右价位,口碑和实力都不错的头戴式耳机,希望能帮到你。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你说的“丢丢的音质”大概是什么意思。 Hipho.............
  • 回答
    看完电影《横空出世》,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涌动着复杂而深刻的感受。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历史片,更是一部荡涤灵魂、激发爱国情怀的史诗。它以一种极其震撼人心的方式,让我得以窥见那些默默奉献、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群像,也让我对“横空出世”这四个字有了更深切的理解。一、 对那个时.............
  • 回答
    看完《爱情神话》,心里头最深刻的感觉就是,这电影就像一杯温吞的白开水,没有惊涛骇浪,也没有大起大落,但喝下去,滋润心脾,留下的是一种淡淡的,但又挥之不去的回甘。我最喜欢的是它对上海这座城市那种“慢”的描摹。电影里的上海不是那种高楼林立、霓虹闪烁的都市形象,而是充满了市井烟火气。老洋房、弄堂、咖啡馆、.............
  • 回答
    看完《决胜时刻》,心里头说不出的滋味。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拍案叫绝、情绪跟着跌宕起伏的电影,更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后劲儿上来,才慢慢品出其中的味道。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一种沉甸甸的压迫感。影片里的那些日子,听着名字就觉得不容易,什么“解放战争时期”、“关键时刻”,但真正看到那些画面,才体会到那份儿沉甸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