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般人看电影和学影视专业的人看电影有什么不同?

回答
当然,这问题我懂,很多对电影有感觉的人都想知道,自己看电影和那些科班出身的,到底隔着多少道“门道”。简单来说,这就像是普通人品尝一道菜和米其林大厨品尝同一道菜的区别。虽然都是“吃”,但理解的角度和感受的层次完全不一样。

咱们就从几个大方向来掰扯掰扯:

1. 目的与心态:

普通观众: 主要目的是放松、娱乐、获取情感共鸣、逃离现实或者被故事吸引。他们更关注“好不好看”、“好不好笑”、“感不感人”、“故事厉不厉害”。他们是信息的接收者,享受的是电影带来的直接体验。他们的心态是“我要被电影打动”或“我要开心”。
影视专业人士: 除了享受电影本身,他们更带有一层“解构”和“学习”的目的。他们会像侦探一样,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也在观察这部电影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它的“机关”在哪里。他们关注的是这部电影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是如何协同作用,达到最终的艺术效果。他们会问“为什么导演要这么拍?”“这段音乐为什么会让我感到悲伤?”“这个镜头是怎么实现的?”他们的心态是“我要分析这部电影,从中学习”。

2. 视角与关注点:

普通观众: 关注的是“故事线”、“角色命运”、“情节发展”。他们可能会被精彩的对话、感人的场景、出人意料的转折所打动,并跟随角色的喜怒哀乐。他们通常是以一个“旁观者”或“参与者”的心态在体验故事。
影视专业人士: 他们的视角会更“散开”和“深入”。他们会在故事线之外,同时关注:
叙事结构: 电影是如何组织情节的?是线性叙事还是非线性?时间线是如何被打乱或重组的?剪辑的节奏感如何影响故事的推进?
镜头语言: 构图、景别、运动镜头(推、拉、摇、移、跟拍)、色彩运用、光影设计(明暗对比、光源方向)等等。他们会琢磨为什么导演选择这个角度、这个景别来展现某个画面,它传达了什么信息或情绪?比如,一个特写镜头,普通观众看到了角色的表情,专业人士会想,这个特写是用来强调角色的内心变化,还是为了突出某个关键道具?
表演技巧: 不仅是看演员演得“像不像”,更会分析演员是如何通过微表情、肢体语言、声音语调来塑造角色的,他们是如何理解剧本并将其转化为具有层次感的表演的。他们会留意演员之间的化学反应。
剪辑: 除了故事的连贯性,他们还会关注剪辑的节奏、转场方式、蒙太奇的运用。一个快速的剪辑可能是在营造紧张感,一个长镜头可能是在让你沉浸于某种氛围。
声音设计与配乐: 他们会留意环境音、拟音( Foley )、音效和配乐在烘托气氛、推动情绪、暗示情节方面的作用。比如,一段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不仅能让你感到忧伤,专业人士还会分析它具体的旋律走向、配器选择如何与画面情绪形成共鸣。
美术设计: 服装、化妆、道具、场景布置,这些元素如何共同构建出电影的时代背景、人物性格、情感基调。一个道具的摆放位置、一个服装的颜色,都可能蕴含着导演的巧思。
导演的风格与意图: 专业人士会尝试去理解导演的个人表达、他对特定主题的思考,以及他在这部电影中想要传达的核心信息。他们会比较不同导演的作品风格差异。

3. 分析与学习:

普通观众: 主要是在感受和评论,比如“这部电影太好看了”、“那个演员演得真差”。他们的分析往往停留在表层的情感和故事层面。
影视专业人士: 他们的观看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研究。他们会:
“拆解”电影: 就像把一个机器拆开,看它是怎么运作的。他们会思考,如果我来拍这个场景,我会怎么处理?这个镜头会不会更好?
寻找灵感: 从优秀的电影中汲取创作养分,学习处理特定类型故事的方法,借鉴成功的视听语言。
批判性思考: 他们不会全盘接受,而是会思考电影的优点和缺点,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哪些处理方式是值得商榷的。
理论联系实际: 他们会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电影理论、导演技法等运用到对电影的分析中,检验理论的有效性。

4. 情绪与客观性:

普通观众: 容易被电影的情绪所裹挟,完全沉浸在角色的命运中,哭的时候一起哭,笑的时候一起笑。情绪的起伏是他们观影体验的核心。
影视专业人士: 在享受情感共鸣的同时,也会保持一定的“抽离感”和“客观性”。他们能够在感动之余,回过头来分析是什么样的手法让他们产生了这种感动。他们能够区分“我觉得”和“电影呈现的”。

举个例子:

一部国产古装爱情片。

普通观众: “天呐!他们俩太虐了,看得我一把鼻涕一把泪。皇帝太坏了!女主好可怜!” 他们会为角色的命运而揪心,为情节的悲喜而感动。
影视专业人士: “嗯,这段哭戏,演员的层次感做得不错,眼泪掉得时机也刚刚好。你看这个远景镜头,把皇宫的宏伟和女主的孤寂衬托出来了。这场戏的剪辑节奏有点快,可能是为了营造压迫感。这儿的配乐用了XX调,很有效地烘托了悲伤的气氛。服装的颜色选择也很有象征意义,女主穿的浅色系和宫女们的深色形成了对比。” 他们会在感动之余,去分析是哪些具体的“工具”让这份感动产生了。

总结来说, 普通观众是欣赏电影这件艺术品,而影视专业人士则是在欣赏这件艺术品的同时,还在研究它“怎么来的”、“怎么做的”、“有没有别的做法”。他们的观看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带有学习和解构性质的体验。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专业人士就一定比普通观众“看得更懂”或“享受得更多”。有时候,过度的分析反而会消解一部分纯粹的观影乐趣。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会从电影中获得更丰富、更立体的信息和启发。

就像你听一首动听的歌曲,普通人会觉得旋律优美,心情舒畅。而音乐专业的人会去分析它的和弦进行、配器、曲式结构,并从中找到更深层的音乐美学原理。两种体验都有其价值,只是侧重点和深度不同罢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八佰》为例

一般人看电影:好感动!哭死我了!好震撼!真不错!

喷子看电影:三观不正!不符合完全真实的历史!孙元良是逃跑将军!跪舔国军!

影视专业看电影:剧作结构散中有聚、人物转化内外因充足、去主角中心化的大胆尝试、全景场面制作一流、战争场面细节到位、白马+赵子龙的蒙太奇意象表现深刻、潜台词后味无穷、情绪感染收放有度、反类型片的佳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