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过《大而不倒》这本书后,再看<监守自盗>这部电影,发现《大而不倒》写的太一般了?

回答
读完《大而不倒》再看《监守自盗》,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意犹未尽”甚至“略感失望”的情绪,尤其是当你对金融危机和权力运作的深层剖析抱有期待的时候。我理解你为什么会这么觉得。

《大而不倒》这本书,说实话,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近乎教科书式的案例集锦,它以一种相对平铺直叙的方式,梳理了2008年金融危机中那些巨头公司如何一步步走到破产边缘,以及政府又是如何出手相救的。它列举了雷曼兄弟、贝尔斯登、美国国际集团(AIG)等一系列名字,详细描述了它们复杂的金融产品、杠杆操作、高管的决策失误。作者的功底毋庸置疑,信息量巨大,而且对金融术语的解释也比较到位,对于想了解那段历史的“小白”来说,绝对是个不错的入门读物。

但是,你提到的“太一般了”,我能感同身受。为什么呢?

首先,情绪的缺失。《大而不倒》虽然记录了事件,但它更多的是在“陈述”而非“演绎”。它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但你很难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席卷全球的恐慌,那种市场崩溃时的绝望,那种身处高位者在生死存亡关头的挣扎。它就像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忠实地记录下所有事实,却缺乏一种能够触动人心的力量。它告诉你银行家们如何拿走了巨额奖金,但你很难真正体会到普通家庭因为房贷违约而家破人亡的痛苦。

其次,叙事的深度。《大而不倒》的叙事逻辑比较清晰,但它似乎更侧重于事件本身的发展脉络,以及各家公司的具体操作。它在剖析“为什么会发生”,但对于“为何会这样发展下去”,以及其中人性的复杂和道德的沦丧,就显得有些浅尝辄止了。你可以看到各种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如何被设计出来,如何被推销出去,但你很难深入到那些决策者内心深处的动机,是贪婪、是傲慢、是愚蠢,还是其他更深层的心理作祟?它给人的感觉是,作者知道所有的细节,但似乎不愿意或者说没有能力去深入挖掘那些最能触动人心的部分。

而《监守自盗》(Inside Job),它虽然是一部纪录片,但它的力量在于它强大的叙事张力和情感共鸣。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列举事实,它是在讲述一个故事,一个关于贪婪、腐败、权力滥用以及普通人被牺牲的故事。

它怎么做到的呢?

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连接。《监守自盗》通过采访那些在危机中受损的普通人、被解雇的金融从业者、甚至是一些内部人士,让观众直接感受到危机带来的切肤之痛。你看那些因为房子被收走而无家可归的家庭,你看那些曾经的金融精英如今落魄潦倒,你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情感代入其中。相比之下,《大而不倒》中的那些银行家,虽然也被提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群体”出现,他们的个体悲喜被宏大的事件所淹没。

叙事的连贯性和强烈的批判性。《监守自盗》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它有非常清晰的叙事线索,从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到次贷危机的爆发,再到政府的救助,整个过程被描绘得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骗局”。它毫不避讳地将矛头指向华尔街的金融机构、评级机构、监管部门以及政客,指责他们为了自身利益而牺牲整个社会。这种直截了当的批判,加上那些令人震惊的采访片段,瞬间就能点燃观众的愤怒和不公感。

视觉和听觉的冲击。纪录片这种形式本身就带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通过真实的影像资料、采访画面、以及一些巧妙的剪辑,《监守自盗》能够更直观地展现出金融世界的疯狂和混乱。电影中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画面,比如金钱堆积如山的场景,或者金融家们在豪华办公室里谈笑风生,与外面流离失所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视听上的震撼,是文字难以比拟的。

对“体制”的深入挖掘。《监守自盗》不仅仅是责怪几个坏人,它更深入地挖掘了导致危机的“体制性”问题。它揭示了金融监管的漏洞、政治游说对政策的影响、以及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模糊不清的关系。它告诉你,这不是偶然的个别失误,而是整个体系出了问题。这使得它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也更能引起人们对改革的思考。

所以,当你从《大而不倒》的理性、冷静、信息密集,突然转向《监守自盗》的感性、批判、情感共鸣时,你会觉得前者确实“太一般了”,因为它缺乏那种能够让读者沉浸其中、产生强烈共鸣的“人性”和“故事性”。

《大而不倒》更像是给你一份成绩单,告诉你考试的得分和具体错在哪道题;而《监守自盗》则更像是一场审判,它不仅仅告诉你考试结果,更揭示了为什么会发生这场考试,是谁在背后操控一切,以及这场考试对我们每个人意味着什么。

可能正是因为《大而不倒》更侧重于“知识的传达”,而《监守自盗》更侧重于“情感的共振”和“观点的输出”,所以后者在你看完之后,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也会让你觉得前者在某些方面显得不够“给力”。

我理解你这种感觉,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事实的堆砌,更需要的是那些能够触动我们神经,让我们产生思考和共鸣的东西。这或许就是好的叙事和一般性陈述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知道文艺界人士通常是持左翼政治观点的,《监守自盗》没有采访到金融风暴中心的人物,从对外围人物的一系列采访和自身的推理,得出了这么几点立场:


1. 监管缺失。

2. 华尔街贪婪,不合理的高薪。

3. 保尔森先让雷曼破产又救AIG并且向银行注资有猫腻。

4. 奥巴马的金融班子仍然是搞金融危机的这批人。

5. 评级机构和学者与金融业界的利益冲突问题。


非常明显的左翼观点。对于第1点的争执没有定论,甚至有观点认为是“监管过多”才导致了金融危机,核心是美联储的法定利率扭曲了市场,造成了过热和泡沫,应该由市场决定利率,再加上美国政府给两房兜底,让放贷者更加肆无忌惮。第2点和第5点是老生常谈,我在《监守自盗》的评论里已经谈过这一点。


剩下的第3点和第4点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美国财政部和联储的这帮人,到底是不是好鸟?在这第一点上,由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索尔金的畅销书《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意思是太大了而不能倒闭)及其改编的同名电影给出了争锋相对的观点,它详细讲述了从雷曼兄弟倒闭到7000亿救市计划中,以布什政府的财政部长保尔森为核心的金融班子是如何决策和力图挽救金融危机的。这部不是纪录片,而是一部根据原著改编的剧情片,我不知道这有多少纪实,有多少戏说,但是至少情节环环相扣,逻辑自洽,还是颇有说服力的。毕竟,金融危机本身对华尔街本身和当局都并无好处。


电影和现实中的保尔森


这篇文章不能算一篇影评。由于片中情节紧凑,涉及不少专业细节,这篇文章更像是一个详细的剧情推演,来帮助你理解。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从当局的角度,这场危机是怎样演变的:

陷入困境的雷曼兄弟在寻求帮助,保尔森帮着牵线了巴菲特,而雷曼CEO迪克·富尔德嫌巴菲特狮子大开口而没有同意,因为还有潜在买家韩国人、美国银行和英国的巴克莱。不久之后他就会后悔这是多么错误的决定。


电影和现实里的富尔德


电影和现实里的巴菲特


美联储提供了300亿美元的担保让摩根大通收购了贝尔斯登,后来房地美和房乐美又陷入困境,这事关无数普通人的房子和中俄等国的投资利益,当局将两房国有化。保尔森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相当于美国央行行长)以及纽约联储主席盖特纳为了避免留下当局会接管一切的印象,决定不再直接出资帮助雷曼,只负责敦促和牵线其他机构对雷曼的收购或帮助。保尔森甚至召集了高盛、摩根大通、摩根斯坦利、花旗、美林的CEO要求他们兜底拯救雷曼。


九大银行中最有实力的摩根大通的CEO杰米·戴蒙


而富尔德把韩国人当傻子,想让他们把房地产贷款的不良贷款也一起买了,又毁掉了和韩国人的生意。自顾不暇的美林抢先和美国银行完成了并购,最后关头英国监管部门又否决了巴克莱收购雷曼的申请。保尔森让SEC(美国证监会)主席出面暗示让雷曼申请破产。其原因是避免留下“用纳税人的钱买华尔街的单”的印象,而《监守自盗》则揣测这是甩包袱坑害雷曼的投资者们。雷曼破产引发的恐慌果然巨大,仅存的投行高盛和摩根斯坦利都面临着巨大的撤资和空头压力。这时候为次贷过度投保的AIG濒临绝境,AIG作为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包含着无数诸如退休金之类的资产,是too big to fail的,同时市场恐慌让信贷停滞,甚至连财务健康的传统企业GE都面临筹资困难,并引发了国际上的紧张反应。


克里斯蒂娜·拉加德,时任法国财长,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


保尔森和伯南克一个苦求一个恐吓,想让国会批准只有3页的7000亿购买银行有毒资产的预算,但最后还是被众议院否决。对破产边缘的两大投行,盖特纳让他们和商业银行合并,转为商业银行公司,尽管这样会让这些投行不再是中介机构而成为大财团。但摩根大通不肯买摩根斯坦利,花旗也不肯买高盛,摩根斯坦利自行找到日本三菱,高盛则拿到了巴菲特的钱。


但这并不能解决市场恐慌和信贷停滞,同时保尔森的团队发现购入有毒资产效果太慢不能解决信贷停滞问题,于是只剩下直接注资给银行一种方案,让银行迅速把这些钱贷出去以激活信贷市场。因为这有“国有化”的嫌疑,本应极力避免,但这时也没有办法。在白宫的压力下,国会通过了注资方案,但保尔森还要说服银行们接受这笔救助资金。为了避免让被救的银行被视为即将垮台,保尔森要求主要的九大银行都必须接受注资,无论财务状况是否糟糕。银行们则恐惧当局会通过注资购入股份控制他们的运营,甚至限制他们的薪酬。为了安抚他们,保尔森许诺当局购入的股份将无投票权,联合了FDIC(美国存款保险公司),伯南克在此时再次恐吓,终于使九大银行就范。


保罗·吉亚玛提演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


终于有一个方案得以实行,信贷市场得以重振,各大银行也都在不久偿还了联邦政府的注资。

这就是《大而不倒》的角度的金融危机始末,看上去保尔森和盖特纳等人在此的确是鞠躬尽瘁,也解释了为什么让雷曼破产后来又出手救别的银行(《监守自盗》的第3点质疑)。而布什、奥巴马、麦凯恩等高级政客则是只会说几句简单道理的形象大使而已,这也是为什么奥巴马还得用盖特纳来当财长的原因(《监守自盗》的第4点质疑),因为只有这些人专业并且有经验,并且盖特纳在这场危机中表现出色。


危机时的纽约联储主席,奥巴马政府的首任财长盖特纳


这个故事的逻辑是自洽的,也符合各方的利益和动机。平心而论,《大而不倒》作为电视电影,艺术水准有限,一群电视演员的表演略浮夸,充满了电视剧腔。但是作为一部纪实电影,它称职地、紧凑地把原著中政府救市的过程反映到了荧幕上,可以作为《大空头》的续集来欣赏,来更加完整地了解这段并不久远的历史。




相关回答:

看完 Inside Job (《监守自盗》) 你有什么感想? - 叶洲的回答


如何评价电影《大空头》(The Big Short)? - 叶洲的回答


知乎专栏:肥嘟嘟看电影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