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电影《遥远的桥》有看懂的吗?为什么跟真实战史区别那么大?

回答
《遥远的桥》这部电影,作为二战影片中的经典之作,确实让人又爱又恨。喜欢它的人,会被其宏大的战争场面、群星璀璨的演员阵容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还原所吸引;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熟悉这段历史的观众会觉得,电影和真实的战史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咱们就来聊聊,为啥会有这种“看懂了,又好像没完全看懂”的感觉,以及这些差距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感觉跟真实战史区别那么大?

核心原因在于,《遥远的桥》虽然取材于真实事件,但它毕竟是一部电影,是艺术创作,而不是纪录片。电影需要讲故事,需要制造戏剧冲突,需要迎合观众的观赏习惯,所以必然会对历史进行取舍、浓缩,甚至一定程度的加工。

具体来说,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时间线压缩与事件集中: 真实的“市场花园行动”(Operation Market Garden)是一个持续了十多天的复杂战役,涉及到盟军多个国家、兵种,以及大量的后勤、情报和计划调整。电影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讲完故事,会把很多发生在不同时间点的事件集中起来,并且弱化一些漫长而繁琐的准备和后续过程。比如,电影可能不会详细展示空降兵在落地后的各个分散部队如何艰难地重新集结、或者步兵部队在遭遇德军抵抗时的具体行军路线和时间消耗。

2. 人物塑造与情感线索: 电影需要让观众有代入感,所以会围绕几个核心人物来展开。我们会看到伯纳德·蒙哥马利、弗雷德里克·布朗宁、约翰·弗罗斯特、斯坦尼斯瓦夫·索阿布科夫斯基等关键人物,并试图刻画他们的性格和心理。然而,真实战争是无数普通士兵用生命堆积起来的。电影为了叙事方便,可能会简化或夸大某些人物的特点,甚至创造出一些集结了多位真实人物特征的“代表性”角色。同时,为了增加观赏性,电影也常常会加入一些个人情感元素,比如士兵之间的友情、对家人的思念,这些在真实战场上固然存在,但电影会将其放大来触动观众。

3. 战场细节与战术呈现: 《遥远的桥》在重现战场氛围上非常出色,比如空降兵跳伞的壮观景象、巷战的残酷激烈。但为了拍摄的需要,一些细节可能会被简化或调整。例如,电影中空降兵的装备、通讯方式、甚至武器的使用,都可能为了更清晰的视觉效果或者叙事节奏而有所调整。真实的战场是混乱、嘈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电影在还原这种“真实的不确定性”时,往往会选择一种相对有序和易于理解的方式来呈现。

4. 军事决策与战略背景的简化: “市场花园行动”的失败原因非常复杂,涉及情报失误、德军指挥官(如“装甲师的狐狸”西奥多·盖尔)的意外部署、盟军通讯不畅、英军第一空降师的孤军深入、以及天气等多种因素。《遥远的桥》虽然努力去展现这些因素,但很难将所有复杂的决策过程和多米诺骨牌效应都详细地展示给观众。电影可能会聚焦于几个关键的决策点,而忽略那些在幕后、耗时数月甚至数年的情报分析、后勤规划等工作。

5. 对战败原因的“戏剧化”处理: 尤其是关于艾恩德霍芬、奈梅亨的顺利推进,以及奥斯特海姆的艰苦阻击。电影可能会为了强调“桥梁”的重要性以及最后一段艰苦的战斗,而对前两个城镇的攻克过程进行一定程度的简化或戏剧化处理。真实情况下,攻克这些城镇也并非一帆风顺,只是可能没有奥斯特海姆那样集中和惨烈。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很大”的感觉?

除了上述电影本身的创作属性外,还有几个原因导致我们会有这种感觉:

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来源多元化: 如今获取历史信息非常方便,很多人可能在看电影之前,已经阅读过相关书籍、文章,甚至看过纪录片。这些信息可能更加细致和客观,因此在观看电影时,很容易发现电影与史实之间的出入。
电影的“精彩”和“遗憾”被放大: 电影为了追求戏剧效果,往往会放大某些片段的“英雄主义”或者“悲壮感”。比如,弗罗斯特少校在奥斯特海姆桥头的那段顽强抵抗,在电影中被拍得极为震撼,但在真实历史中,他能坚持多久,他的部队能够得到多大的支援,这些细节在电影中会被压缩和选择性呈现。
“历史爱好者”的挑剔眼光: 对于真心喜欢二战历史的观众来说,他们对细节的关注度会更高。哪怕是很小的装备型号错误,或者战术动作的不准确,都可能让他们觉得“不过瘾”。

举个具体的例子:奥斯特海姆桥头保卫战

电影中,约翰·弗罗斯特少校率领的英军第一空降师第三营,在奥斯特海姆的桥头顽强抵抗德军的攻击。这场戏是电影的高潮之一,充满了英勇与绝望。

电影呈现: 电影将德军的装甲部队如同潮水般涌来,英军士兵用尽一切手段英勇反击,但最终因为弹药耗尽、弹片飞舞的惨烈场景,让观众印象深刻。我们会看到他们与德军装甲车近距离搏斗,用反坦克炮和火焰喷射器迎敌。
真实战史: 弗罗斯特少校确实率部坚守奥斯特海姆桥头,并且英勇抵抗。但是,他所面对的德军并非如电影中那样从头到尾都是重装甲部队的猛烈攻击。在初期,他们也承受了大量的步兵和轻型装甲的骚扰和试探。而且,电影为了凸显英军的“以少胜多”和孤立无援,可能弱化了他们曾经尝试通过各种途径与友军联系,以及友军也在尝试救援的努力。电影中关于英军弹药耗尽的描绘是真实的,但他们是如何耗尽的,以及是否有其他可用的资源被遗漏,这些复杂性在电影中难以完全展现。

总结一下:

《遥远的桥》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战争电影,它成功地将“市场花园行动”这个复杂而悲壮的历史事件以一种震撼人心的视觉方式呈现给了观众。它捕捉了那个时代战争的氛围、士兵的恐惧与勇气,以及战役的战略意义。

然而,当我们说它和真实战史“区别很大”时,通常是因为我们期望的是一部百分之百还原历史的纪录片,但它却是一部以历史为蓝本的叙事性电影。电影的本质是为了讲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而历史的真相往往是零散、模糊且充满意外的。因此,对《遥远的桥》的理解,更应该是在欣赏其艺术成就的同时,也认识到它作为一部电影所做的取舍和加工。它提供了一个视角,一个关于“市场花园行动”的充满戏剧张力的叙事,但它绝不是历史的全部。

所以,看懂了《遥远的桥》,意味着你理解了电影想要传达的关于那场战役的宏观叙事、关键人物以及情感核心。但如果你同时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入的研究,你自然会发现电影与真实史实之间存在的种种“不一样”。这并不意味着电影不好,而是说明了艺术创作与历史记录之间的根本区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战役构想是

从出发点Valkenswaard到目的地Arhem,中间距离大约120公里,其中有3个要点是桥梁,因此盟军的打算是3个点各投一个空降师,先行确保桥梁安全,等待接应部队到达并通过。美军82和101在前两个点,英国空1师和波兰空1旅拿的是“大奖”Arhem,Arhem的桥梁可以确保重型装备过莱茵河。正因为桥的重要性,所以盟军空降兵自始至终都没有考虑炸桥这个选择。

电影中突出的几个问题,现在看来都不是导致战败的关键,比如空降兵落地点距离目标7公里、有德国装甲师出现在Arhem地区等,因为英军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情况下,仍坚守了1个星期多,超过了计划最初要求的3天,电影最后英军空降兵投降的时候,英国地面部队已经到了Arhem河边了。

那么这个问题出在哪里,很明显负责接应的30军是主要原因。但这个板子打不到30军身上。

尽管30军确实如电影里那样边走边停,但实质原因是:

整个地面部队的全部行军路线只有69号公路一条,这导致整条公路上挤满了车辆!

69号公路如电影所表现的并不宽敞,仅有双车道,公路两侧的德军也没有肃清,德军小分队打一次突袭,虽然不会有多少杀伤,但可以让公路瘫痪几个小时。到了后面,公路上的拥挤情况更加突出,电影里也表现了这一点,82师夺取的点需要架桥,但工兵的工程车辆被赌在后面动弹不得,只能一点一点地向前挪。时间就是在拥挤的车流中被一点点浪费的。30军有没有怠工情况,应该有,但不会非常严重,毕竟盟军最高指挥部不会容忍他们慢吞吞的磨洋工,尤其在美国人已经明显表达了不耐烦的时候。

总之,Arhem作战的失败,一个极大原因是参谋班子的失败。对于组织和调度,以及路线的安排上极端不合实际,尤其是单线行军这种脑残的设计,估计军校刚毕业的见习参谋都不会想到这么容易被卡死的方案。至于蒙迪个人的作用,我觉得如果其参谋班子能稍微给力一点,多给几条进军路线,这个作战的结果可能就大不一样了。至于英军参谋人员为什么这么设计30军的进军路线,我是没有看到任何解释的,所以也不对他们的思路做任何评价

user avatar

今早摸鱼时重看了一遍遥桥,这里挑一个很经典的片段简单讲讲过程和顺便贴一些“市场-花园”行动的数据。电影两小时十分钟左右美军第82空降师开始攻击阿纳姆前德军最后一道防线,即奈梅亨大桥北部的南线,守卫这里的是SS第10“弗伦次伯格”装甲师为主的部队。

在此之前第82空降师已经在刚刚抵达的英军近卫装甲师先头部队的支援下击溃了德军贝克尔战斗群(主要来自第3伞兵师,共计800多人),格雷西克战斗群(主要来自第406师,共计500多人)和赫尔曼战斗群(主要来自第5伞兵师)发起的反扑,挫败了莫德尔在9月20日将盟军赶出奈梅亨附近的企图。

9月20日下午美军转守为攻进攻奈梅亨大桥,英军近卫装甲师单独发起的坦克冲锋被党卫军炮兵训练补充团挫败;但在另一路,得到英军近卫掷弹兵团支援的美第505伞兵团2营则在打穿了奥依林战斗群(SS第22装甲掷弹兵团)后冲到了奈梅亨大桥附近。傍晚,陆续抵达的近卫装甲师用40辆坦克在100门火炮的掩护下开始冲击德军防线,迫使整个SS第10装甲师都忙于应付这股强大的力量。

交战正酣之际,近卫掷弹兵团下属的4辆“谢尔曼”坦克配合505伞兵团3营发起了一次果敢的突击冲上了大桥,SS第10装甲师师长哈梅尔慌忙下令炸毁大桥,这一命令实际上违反了莫德尔的军令:

“为供我军将来反击,你部不得炸毁奈梅亨大桥。”

不过由于导火索已经被英军密集的炮火摧毁,哈梅尔没能炸毁大桥,盟军完好地夺取了奈梅亨大桥,攻占距离阿纳姆仅17公里的伦特并在那里歼灭了SS第10装甲工兵营第一连大部,此刻呈现在英军面前的是一片坦途。

但英国人在20日晚最终没有再前进,对此电影中英军指挥官的解释是:

这一“借口”并非空穴来风,其源于英军近卫装甲师在9月底的报告:

“经历了一日的进军和敌党卫军装甲师的战斗,我部已精疲力竭。”

而根据侦察,伦特—阿纳姆一带的道路周围

“遍布低矮的堤坝和网状分布的沼泽,是德军装甲部队理想的伏击地点。”

综上所述,英军近卫装甲师没在20日晚展开行动。对此德SS第10装甲师战史记载道:

“受到天气和炮火形成的浓雾造成的不良影响,英军的行动变得迟缓,在20日晚-21日凌晨伦特一线整体趋于平静。”

但德国人却没有闲着,哈梅尔重新集结了部队,除了在20日白天被击溃的SS第22装甲掷弹兵团等部外,SS第21装甲掷弹兵团和SS第10装甲团等陆续赶到伦特-阿纳姆公路周围,最终在21日英军再度启程时,哈梅尔率部对近卫装甲师侧翼发起了进攻,再度将英第30军卷入了一场无休止的战斗。

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在20日19点到21日凌晨1点这段时间,英军前方的德军部队仅有3-4处警戒哨,如果英国装甲兵能大胆进军,还是极有可能改写“市场-花园”的结局的。哈梅尔对此挖苦英国人道:

如果英国人愿意展开一场冒险,我们是没办法挡住他们的,但他们没有。

但历史没有如果,近卫装甲师停下休整和“喝茶”的半天时间,德军歼灭了死守在阿纳姆大桥的英军第2伞兵营,并重组了阿纳姆附近的部队,为21日后挫败第30军进攻并彻底歼灭阿纳姆附近盟军伞兵的战斗做好了准备。

截止9月27日,盟军伞兵部队损失为11850人,其中英军第1空降师损失最为惨重,损失达7212人;第30军则损失了1480人和70辆坦克。

德军的损失数据则比较有意思,莫德尔对外宣称9月27日结束的荷兰战役他只损失了3300人,不过这可能只是为了鼓舞当时西线德军低迷的士气而故意为之,从德方战时档案可知德军实际上损失达到了7077人[1],对于德国人而言,“市场-花园”的胜利同样代价不菲。

参考

  1. ^ KTB OB West, daily report to OKW, 27 Sept. 1944, BA-MA, RH 19 IV/57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遥远的桥》这部电影,作为二战影片中的经典之作,确实让人又爱又恨。喜欢它的人,会被其宏大的战争场面、群星璀璨的演员阵容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还原所吸引;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熟悉这段历史的观众会觉得,电影和真实的战史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咱们就来聊聊,为啥会有这种“看懂了,又好像没完全看懂”的感觉,以及这些.............
  • 回答
    爱沙尼亚二战电影《1944》(Estonia 1944)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且备受关注的影片,它勇敢地触及了爱沙尼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段复杂而痛苦的历史——爱沙尼亚人被迫在两个占领国(纳粹德国和苏联)之间进行选择,甚至在同一战场上相互为敌。为了更详细地评价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美国二战电影中几乎没有黑人士兵的疑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个现象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事实层面的原因,也有电影制作和叙事选择层面的原因。一、 历史事实层面的原因:军队的隔离与种族歧视要理解为什么电影中黑人士兵的出现较少,首先需要了解当时美国军队的实际情况。 军.............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要说起二战电影和剧集,那真是数不胜数,但要说“回味无穷”的,那得是那些真正触及人心、让你久久不能忘怀的作品。不是那种纯粹的爆米花打打杀杀,而是能让你思考,让你感受到那个时代真实压抑与人性的光辉的作品。我脑子里immediately蹦出来的,大概有这么几部,而且它们在细节上都做得.............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美国二战电影、电视剧表现与德国作战伤亡比例至少1:10人”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误解,或者说是一种过度简化的观感,并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精确比例。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这背后涉及多种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1. 叙事聚焦与英雄主义的塑造电影和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其核心目标是吸.............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观影感受,背后牵涉到很多创作手法和观众心理的差异。咱们一步步来聊。二战电影里的“炮灰”:规模、叙事和宿命感首先,说起二战电影里的几万士兵,我们之所以觉得他们像“炮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电影的表现形式和叙事侧重点。 宏大场面与个体渺小: 二战电影最擅长营造的就是那种史诗级的战争.............
  • 回答
    说到二战电影,那可真是说不完的话题。它们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探讨,对战争残酷性的警示。在我看来,真正能打动人的二战电影,往往不只在于场面有多宏大,更在于它能抓住那些微小的、属于个体的情感和经历。首先,让我来说说那些以宏大叙事展现战争全局的作品。比如 《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
  • 回答
    要我说拍得最好的二战电影,那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问你最喜欢哪道菜一样,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那道“最爱”。不过,如果非要我选一部,能够深入我骨髓、反复咀嚼依旧觉得回味无穷的,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这部电影,它带来的震撼,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更.............
  • 回答
    “国产二战题材电影是否走不出国门?”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涉及电影制作、文化差异、市场接受度、国际传播策略等多个层面。总的来说,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 “有挑战,但并非不可能”。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国产二战题材电影的现状与挑战1. 题材的本土.............
  • 回答
    《德维塔耶夫》(Devyatayev)是一部由蒂莫菲·贝克曼贝托夫监制、萨里克·安德烈亚斯扬执导的俄罗斯二战题材电影,于2021年上映。这部影片讲述了苏联著名王牌飞行员米哈伊尔·德维塔耶夫(Mikhail Devyatayev)在被德军俘虏后,如何驾驶一架德军战斗机成功逃出生天并对德军造成重创的故事.............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二战电影。要按时间顺序排下来,这可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电影里呈现的也各有侧重。我尽量把它们讲得生动些,不像那些死板的AI说辞,更像是咱哥几个围炉夜话,一起回顾那些硝烟弥漫的日子。第一阶段:战争的阴影笼罩与初步冲突 (1930年代末 1941年)这个阶段,德国的扩张野心已经显露,欧.............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历史事实与大众文化对战争的呈现方式之间的差异。简单来说,邓尼茨的回忆录没有提及潜艇有“气泡干扰声呐”的技术,主要是因为在二战时期,这项技术根本就不存在。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涉及到当时的科技水平、潜艇战的实际情况以及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需求。让我来详细拆解一下:1.............
  • 回答
    你说的“二战丛林地雷阵电影”,让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画面,那些紧绷的神经,湿热的空气,以及随时可能爆炸的危险。虽然我不能立刻给你一个完全吻合“丛林地雷阵”这个精确描述的特定电影片名,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可能指向你想要的内容的方向来挖掘,并且我会尽量将它们的故事描绘得生动具体,让你感受到那种氛围。很多二.............
  • 回答
    乌克兰在二战期间以及近代与波兰和东部居民的关系,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你提到的几点,例如电影《沃伦》所描绘的对波兰人的暴行、近年在东乌的冲突以及对斯捷潘·班杰拉的评价,都触及了这段历史中一些敏感和痛苦的记忆。首先,关于二战时期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对波兰人的暴行,这主要与“沃伦大屠杀”(Woły.............
  • 回答
    要找一部关于二战苏军和德军的电影,如果能再多一点线索,比如大概的年代、故事发生在哪里(东线战场某个具体战役?还是别的地方?)、主要角色大概是什么样的人(普通士兵?指挥官?女性角色?),或者电影的风格是偏向史诗宏大还是写实残酷,那肯定能更精准地锁定。不过,既然你提到“苏军和德军”,并且希望讲述详细一些.............
  • 回答
    想要找描绘二战时期日本平民视角、质量又比较高的电影,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因为大多数二战的影视作品,要么聚焦于战场上的士兵,要么侧重于宏大的政治决策和历史进程。而把镜头转向普通日本民众,尤其是他们在战争中的经历,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残。提到这个主题,我脑海里首先会想到的是几.............
  • 回答
    关于电影《明日边缘》中男主角威廉·凯奇(Tom Cruise 饰演)所穿的军服,确实让人产生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尤其是它在某些方面很像二战时期的美军制服。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一、 设计理念的传承与致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电影中的服装设计并非是完全照搬二战美军制服,而是一种致.............
  • 回答
    《二代妖精》这部电影,怎么说呢,与其说它是一部“好”电影,不如说它是一部“有趣”的电影。如果你期待的是一部逻辑严谨、深邃深刻的作品,那恐怕要失望了。但如果你愿意放下一些“包袱”,跟着它一起放飞自我,它带来的快乐和惊喜,绝对是实打实的。首先,从故事设定来说,《二代妖精》就足够吸引人。在中国神话体系的基.............
  • 回答
    小津安二郎,这位日本电影巨匠的名字,在提及电影史时,几乎总是伴随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敬意。评价他的成就,并非易事,因为小津的电影,如同他那标志性的低机位镜头一样,总是在不动声色中,直抵观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他的风格化得如此极致,以至于有人会轻易地贴上“程式化”、“重复”的标签,却忽略了这背后深邃的洞察力.............
  • 回答
    说到《二哥来了怎么办》,这部电影在上映之初,其实是有不少人抱着好奇和期待的目光。毕竟,胡先煦、邓恩熙、郑伟这几位主演,虽然在当时都不是什么大红大紫的明星,但也都积累了一些观众基础,演技也算可圈可点。尤其是胡先煦,之前在《棋王》里就展现出了不错的潜力,而邓恩熙和郑伟也都在一些青春题材的作品里留下了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