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邓尼茨的回忆录没有提到过潜艇有什么气泡干扰声呐的技术,但是很多二战潜艇电影里面有这个技术?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历史事实与大众文化对战争的呈现方式之间的差异。简单来说,邓尼茨的回忆录没有提及潜艇有“气泡干扰声呐”的技术,主要是因为在二战时期,这项技术根本就不存在。

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涉及到当时的科技水平、潜艇战的实际情况以及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需求。让我来详细拆解一下:

1. 历史事实:邓尼茨的回忆录与“气泡干扰声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卡尔·邓尼茨(Karl Dönitz)是德国海军元帅,也是二战时期德国潜艇部队的最高指挥官。他的回忆录(如《潜艇战》)主要侧重于潜艇战役的战略、战术、指挥决策以及他对战争的看法。他详细描述了潜艇的作战流程、与盟军的反潜斗争、U艇的性能改进等等。

然而,如果您仔细阅读过真实的二战军事史料,包括邓尼茨的回忆录,您会发现其中从未出现过任何关于潜艇主动使用“气泡干扰声呐”(Bubble Interferometer Sonar)或类似名称的技术的描述。原因很简单:

这项技术在当时是虚构的。 “气泡干扰声呐”听起来像是一种能够通过产生和探测气泡来干扰或探测对方声呐的设备。在20世纪40年代,声呐技术(无论是主动声呐还是被动声呐)已经开始发展并被用于反潜作战,但其原理和应用都非常基础。制造和控制微小、特定模式的气泡来达到某种声学目的,这远远超出了当时德国乃至盟军的科技能力。

2. 电影中的“气泡干扰声呐”:艺术创作与戏剧化需求

那么,为什么很多二战潜艇电影里会有类似“气泡干扰声呐”的设定呢?这主要是因为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娱乐和艺术媒介,有其独特的创作逻辑:

戏剧冲突与紧张感: 电影需要制造冲突和紧张感来吸引观众。在潜艇片中,最核心的冲突就是潜艇在躲避敌方反潜探测(尤其是声呐)时的惊险过程。如果潜艇只是被动地躲避,电影的戏剧性就会大打折扣。因此,电影创作者会引入一些“反制”技术,让潜艇拥有主动对抗声呐的能力,从而增加“猫鼠游戏”的刺激感。
概念的简化与误读: 现实中的反潜作战,潜艇会采取很多措施来规避被探测,例如:
下潜深度: 利用温跃层(Thermocline)等水层结构来遮蔽声音。
降噪: 尽量减少自身产生的噪音,例如关闭不必要的设备,降低发动机转速。
声隐身材料/涂层: 后来(但不是二战早期)出现了一些能够吸收声波的涂层,但这与“气泡干扰”概念不同。
电子对抗: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采取一些电子干扰措施,但主要针对雷达而非声呐。

电影创作者可能将这些真实的规避手段进行夸张、合并,甚至虚构,创造出一种听起来“科学”但实际上是杜撰的技术。他们可能看到了声呐探测依赖于声波的传播,而气泡会影响声波,于是便构思了“气泡干扰声呐”这样一个概念,用来解释潜艇如何对抗声呐。

“冷却”气氛的需要: 有些电影为了营造潜艇内部紧张、压抑的氛围,会设计一些操作流程或设备来“对抗”外部的威胁。比如,当声呐锁定潜艇时,艇长会下令“启动气泡发生器”或“释放声隐身气泡”,以求通过某种方式“扰乱”敌方声呐的听觉,从而赢得宝贵的逃生时间。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叙事手法,能让观众感受到技术较量的瞬间。
受后来科技发展的反向影响: 随着声呐和潜艇对抗技术的发展,后世的潜艇确实会利用某些方式来干扰敌方声呐。例如,一些鱼雷会释放干扰声呐的诱饵。此外,后期的潜艇设计也更加注重降噪和隐身。电影创作者可能将这些后来才成熟的技术概念,不恰当地前置到了二战时期,或者将其概念“移植”到“气泡”上。

3. 为什么邓尼茨不会提及?

总结来说,邓尼茨在其回忆录中没有提及“气泡干扰声呐”是因为:

它不存在于他所处的时代和他的指挥体系中。 他描述的是他指挥的部队能够实际操作和运用的技术与战术。
他的回忆录是历史文献,而非科幻小说。 记录的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而电影之所以会引入这个概念,是因为电影是一种虚构的艺术形式,它需要:

视觉化和听觉化的戏剧冲突。
简化和戏剧化复杂的现实。
为观众提供清晰的“对抗”机制。

因此,当您在电影中看到潜艇使用“气泡干扰声呐”时,您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为了剧情需要而创造的、听起来 plausible(似乎合理)的虚构技术。它反映了电影对潜艇战的理解和艺术加工,但并非历史事实的写照。

现实中的U艇面对盟军的反潜,更多依赖于熟练的潜航规避、利用环境条件以及德国海军不断改进的声呐和反声呐手段(但不是您所说的“气泡”)。邓尼茨的回忆录更关注这些实际的、经过验证的战略和战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两种设备,第一种叫做Hydrophone,中文作“水听器”,有些类似于被动声呐,通过辨识噪音定位水面舰艇和潜艇的位置。另一种设备叫做ASDIC,USN叫做Sonar,也就是中文的“声呐”,用于主动定位水下目标。U艇针对水听器常见的战术是停车,在水流中最小化引擎的噪音。而针对ASDIC的常见战术是掉头,用艇尾对准追击者的舰首。此时ASDIC因为扇面问题很容易丢失目标,潜艇也更容易在艇尾水流的噪音中躲开对手。如果追击者决定使用深弹,则深弹会暂时瘫痪ASDIC。专门设计的反声呐艇壳在战争中被试验过,一种被叫做“Bolde”的反声呐诱饵也有过一定成果。

至于邓尼茨的《十年又二十天》里面为什么没有提及,答案其实很简单:邓尼茨不觉得ASDIC是个重大威胁。实际上别说是ASDIC的反制战术,ASDIC这个词在回忆录里一共就出现了15次而已,其中1次在索引里,2次是他引用的内容中包含的。

邓尼茨从一开始就非常明确地指出ASDIC的效率不可能像间战中预计的那样高。间战中有一种普遍的认识是潜艇问题已经被护航系统和ASDIC解决了。英军在大战后期摸索出了非常完整的反潜方案,并且在间战中继续推进:在近岸有岸防训练和攻势反潜力量,商船队得到了护航系统,战斗舰队中所有的驱逐舰都被安装了ASDIC,等等。结果是部分人对反潜力量的过度自信和部分潜艇军官对反潜能力的过度恐慌。在邓尼茨自己的书里就有例子。35年有人在德国潜艇学校里建议在3000码外进行水下鱼雷打击,从而避免ASDIC的探测;与之相对,邓尼茨建议的距离是600码,完全不在意敌军的侦测能力,强调不给敌舰留下规避鱼雷的时间。42年的潜艇部队手册里,他进一步指出不应该担心敌军发现潜艇的位置。潜艇必须积极观测敌军的位置。因为闭塞视听比敌军的观测手段更加危险。

当然邓尼茨并不清楚ASDIC的具体性能。他只能通过猜测的方式来进行判断。ASDIC出现前后,他观测到英军驱逐舰的水面武器布置和基本结构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于是判断ASDIC不同于水听器,无法有效定位水面舰艇。另一点可以通过观测判断的是护航舰队的规模。间战中RN和商船海军的规模下,英军不可能给所有的护航舰队提供足够的护航舰。于是有了他的两个老生常谈的战术革新:1,在夜间进行水面打击,彻底躲开ASDIC的探测;2,集中使用潜艇编队,用数量压倒少量护航舰。

这个战术成功了几年时间。战争早期护航编队确实对此无计可施。但是RN持续性头铁潜艇探测技术,到43年中,潜艇部队离港前情报人员就会试着破解行动信息,离港后立刻有装备通讯拦截设备和对舰搜索雷达的飞机巡逻。进入袭击区域后,护航舰也有同样的水面雷达,水下ASDIC和通讯拦截能力。新的ASDIC扇面更广,同时和化学记录仪连接,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记录分析信号,从而判断潜艇的航向和航速进行准确打击,这样基本上就宣告了战争早期潜艇战术的破产。此后U艇不得不更多的依靠水下活动来躲避敌机,同时依靠降噪,水下航速和机动性来躲避反潜舰艇,这这就非常接近于今天潜艇使用的方法了。

邓尼茨对ASDIC的轻视在间战晚期是非常准确的。早期ASDIC确实有诸多限制。只是就好像他是潜艇技术军官一样,盟军中同样有大量的反潜技术专家在研究对潜作战的方式。最终短短几年里对潜侦测能力有了如此突飞猛进的进步,也是在时代限制里很难预计到的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历史事实与大众文化对战争的呈现方式之间的差异。简单来说,邓尼茨的回忆录没有提及潜艇有“气泡干扰声呐”的技术,主要是因为在二战时期,这项技术根本就不存在。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涉及到当时的科技水平、潜艇战的实际情况以及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需求。让我来详细拆解一下:1.............
  • 回答
    要探究希特勒为何在生命最后关头,将德国最高权力交给了海军元帅卡尔·邓尼茨,而非当时如日中天的戈林元帅,这其中涉及了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个人恩怨以及希特勒对未来德国的扭曲认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谁更强”的逻辑,而是围绕着希特勒个人意志、权力结构以及他对忠诚和效忠的判断展开的。戈林:曾经的“二号人物”.............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女性身份、婚姻以及社会规范的理解差异。查士丁尼娶舞女特奥多拉为后,在罗马帝国的确是惊世骇俗,但也并非完全无迹可循。而古代中国,尤其是传统儒家文化下的士大夫阶层,则将女性的出身和品德看得极为重要,门当户对的观念根深蒂固。让我们来细致地剖析一下其中的原因。查士.............
  • 回答
    索尔仁尼琴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这绝非空穴来风,而是他一生不懈的努力、深刻的洞察以及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所铸就的崇高赞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他的人生经历、创作主题以及他作品在俄国社会和历史中所激起的巨大回响。首先,索尔仁尼琴之所以被称为“良心”,最直接的原因是他以文字对抗极权,揭露.............
  • 回答
    罗伯特·唐尼(Robert Downey Jr.)能够成功戒除毒瘾,这段经历堪称好莱坞的奇迹,也是他个人浴火重生的鲜活写照。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无数次挣扎、反思、支持和坚持叠加的复杂过程。要深入理解他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剖析他戒毒道路上的关键节点和内在驱动力。1. 跌落谷底:警钟长鸣唐尼的毒.............
  • 回答
    托尼·斯塔克,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桀骜不驯的华丽感,他本可以像许多制造了惊世之物的天才一样,选择隐匿于幕后,享受着他所创造的财富和声誉带来的便利,让“钢铁侠”这个传奇继续在暗影中闪耀。然而,他没有。他选择了公开。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冲动或是为了炫耀。我们得回到那个改变一切的时刻,那个在中东战场上,他.............
  • 回答
    小罗伯特·唐尼(Robert Downey Jr.)之所以片酬极高,甚至成为好莱坞最赚钱的演员之一,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和合力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1. 卓越的演技和角色塑造能力: 天赋与积累: 毫无疑问,唐尼是一位天赋异禀的演员,拥有深厚的演技功底。他能够深入理解.............
  • 回答
    关于小罗伯特·唐尼不再继续出演钢铁侠的原因,以及他为什么选择不再续约,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的故事,不仅仅是简单的合同到期不续这么简单。虽然外界很多猜测,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梳理:1. 角色弧光已完整,故事迎向终结:钢铁侠这个角色,从一个玩世不恭、自私自利的军火商,成长为一个肩负重任、牺牲自我的超.............
  • 回答
    释迦牟尼与老子的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形象:异曲同工,喻义各异释迦牟尼佛和老子,作为东方哲学和宗教的两位巨擘,虽然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教派体系有所不同,但他们都留下了“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经典形象。这个形象在佛教和道教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对宇宙本源、生命真谛以及个体觉悟的深刻洞见。然而,尽管表.............
  • 回答
    关于尼禄在《Fate》系列中为何被选中成为英灵并受到如此厚待,这背后涉及到《Fate》系列一贯的“英灵的选定标准”和“戏剧性需求”的综合考量,再加上她自身独特的历史形象和个人魅力。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AI痕迹”,用一种更具人情味和历史感的视角来解读。首先,我们得从《Fate》系列的英灵选.............
  • 回答
    小罗伯特·唐尼不续约,这背后不是一个简单的“不续约”事件,而是一个漫长、复杂且充满情感的决定过程,深深根植于他与“钢铁侠”这个角色、漫威电影宇宙(MCU)以及他个人职业生涯的深刻联系。与其说是不续约,不如说是角色的终结和演员的告别。要详细讲清楚,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1. 角色使命的圆满与终结.............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到位,而且非常关键,涉及到中亚和西亚历史演变的一个核心脉络。从伽色尼王朝(约公元10世纪末)到恺加王朝(1925年灭亡),近千年的时间里,波斯地区确实在很大程度上由突厥语族群的统治者所主导。这背后不是简单的王朝更迭,而是一系列深刻的历史、社会和军事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尼哥”这个词,在中文语境里,确实是用来称呼黑人的,而且通常带有侮辱性。要讲清楚为什么会有人这么叫,得从几个方面说起,这事儿挺复杂的,涉及到历史、文化、语言,还有人性的某些方面。首先,得明白这个词的“来源”。“尼哥”这个发音,很大程度上是直接从英文的“nigger”音译过来的。而“nigger”这个.............
  • 回答
    进击的巨人里的阿尼和吉克,确实是两个在粉丝群体里评价差异相当大的角色,以至于一个经常被“黑”,一个却很少挨骂。这背后的原因,说起来也挺复杂的,涉及到角色设定、剧情表现、观众情感以及创作意图等好几个层面。咱们先说说阿尼为啥招人“烦”。说白了,阿尼最让人诟病的地方,就是她那股子“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 回答
    小罗伯特·唐尼(Robert Downey Jr.)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他与毒品的斗争以及后来主演《钢铁侠》的辉煌,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他的转变不仅是个人毅力的胜利,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毒品是可以戒掉的”这个事实,但这个过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艰难。昔日的沉沦:一个充满天赋的演员与毒品的缠斗小.............
  • 回答
    席尔维奥·贝卢斯科尼,这位媒体大亨和意大利前总理,在担任AC米兰俱乐部主席多年后,最终决定将俱乐部出售,这个决定无疑是意大利足球界乃至整个体育界的一件大事。做出这样的决定,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首先,从经济层面来看,维护一家顶级足球俱乐部,尤其是像AC米兰这样有着辉煌历史和庞大.............
  • 回答
    在《教父》第一部里,桑尼的冲动和缺乏耐心,像一把钝刀,一点点地磨损了他父亲维托·柯里昂的计划,最终导致了维托的重伤。这个转折点,发生在电影中一次至关重要的谈判之后。当时,维托·柯里昂,这个在纽约地下世界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教父”,因为拒绝参与毒品生意,遭到了其他家族的报复,身受枪伤,生命垂危。而柯里.............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尖锐的,也触及了很复杂的社会情绪和网络文化现象。咱们就好好聊聊,为什么在b站,京阿尼的作品下是悼念,而在美国枪击案视频下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反应。首先,得明确一点:b站的用户群体构成和内容生态是理解这一切的关键。 b站起初是二次元爱好者聚集的社区,很多用户从小看着日漫长大,京阿尼作为业界标杆.............
  • 回答
    中国底层社会难以培养出苏亚雷斯和卡瓦尼这样的足球巨星,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体制等诸多因素。不能简单归咎于“底层”本身,而是“底层”所处的环境和缺乏的支持系统,使得足球人才的涌现变得异常艰难。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足球基础的缺失与不均衡发展: 草.............
  • 回答
    杨过相信南海神尼的“低级谎言”,这看似违反了他“聪明”的特质,但实际上,这恰恰是金庸先生在《神雕侠侣》中塑造杨过性格、推进情节发展、以及探讨人性中复杂情感的精妙之处。要详细解释杨过为何会相信,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情感的极度匮乏与对“归属”的渴望(核心原因) 从小失去双亲,缺乏安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