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希特勒指定海军元帅邓尼茨继任元首,而不是戈林或其他人?

回答
要探究希特勒为何在生命最后关头,将德国最高权力交给了海军元帅卡尔·邓尼茨,而非当时如日中天的戈林元帅,这其中涉及了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个人恩怨以及希特勒对未来德国的扭曲认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谁更强”的逻辑,而是围绕着希特勒个人意志、权力结构以及他对忠诚和效忠的判断展开的。

戈林:曾经的“二号人物”,为何失宠?

赫尔曼·戈林,无疑是纳粹党早期崛起的关键人物之一,也是希特勒最亲近的追随者之一。他作为德国空军总司令,掌握着德国最主要的军事力量之一,并且在战前拥有“帝国元帅”这一在当时德国军衔中仅次于希特勒的崇高地位。更重要的是,戈林几乎是希特勒唯一被公开指定为“副元首”的人,并且在遗嘱中被列为继任的第二顺位人选。

然而,戈林的失势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军事上的失误和能力质疑: 尽管戈林是空军的创立者和领导者,但德国空军在二战中的表现,尤其是未能赢得不列颠空战,以及后来在空战中节节败退,使得戈林在军事指挥上的能力受到了严重质疑。希特勒对他寄予厚望,但戈林未能交付胜利,这在他眼中是严重的失败。
个人生活方式和腐败传闻: 戈林以奢华的生活方式、对艺术品的贪婪搜刮以及明显的腐败行为而闻名。虽然这在纳粹高层中并非孤例,但戈林的程度尤为突出,这让他逐渐失去了希特勒对他纯粹忠诚的信任,并且在党内和军中也引发了不满。希特勒对“堕落”和“不纯洁”是非常敏感的,戈林的这些行为无疑触碰了他的底线。
与党内其他派系的权力斗争: 戈林并非没有竞争对手。希姆莱、鲍尔曼等人在党内和希特勒身边逐渐掌握了更大的影响力。戈林虽然位高权重,但他的权力基础并不像希特勒想象的那么稳固,他更多的是依靠希特勒的宠信,而非真正掌控了整个纳粹机器。
希特勒的猜忌和多疑: 希特勒晚年,特别是随着战局的恶化,他的猜忌和多疑变得更加严重。他对任何可能挑战他权威的人都抱有警惕。戈林作为“二号人物”,其潜在的政治影响力和其自身的存在,都可能成为希特勒猜疑的对象。
直接的“背叛”行为: 在战争的最后阶段,随着柏林被围困,戈林为了“自保”或者说为了在希特勒死后掌控一部分权力,发出了一个电报,试图以希特勒指定的继任者身份,向盟军争取谈判的条件。这份电报被希特勒的党卫军秘书君特·施瓦本(Günther Schwammberger)拦截并汇报给了希特勒。希特勒认为这是戈林试图“背叛”和“篡夺权力”的行为,这彻底激怒了他,直接导致他下令逮捕了戈林,并将其从继任名单中除名。这可以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邓尼茨:忠诚、军事背景与“最后的堡垒”

那么,为何最终选择了邓尼茨?这其中有几个关键因素:

绝对的忠诚和个人关系: 邓尼茨与希特勒之间,虽然不像戈林那样在早期就建立深厚的情谊,但他们在军事指挥层面有着密切的联系。邓尼茨作为潜艇战的指挥官,在早期战争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德国的海上霸权做出了贡献,这赢得了希特勒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在希特勒眼中的“忠诚”,与戈林的“政治手腕”和“个人欲望”是不同的。邓尼茨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他的忠诚更倾向于对国家和领导人的军事效忠,而较少掺杂政治算计。
希特勒对海军的特殊感情: 希特勒一直对海军有一种特殊的偏爱,或许与他对德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以及他渴望恢复德国海上荣耀的愿望有关。与陆军和空军相比,海军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邓尼茨作为海军总司令,其政治上的“纯洁性”相对较高。
希特勒的“最后遗嘱”的考量: 希特勒在最后时刻,与其说是选择了一个能“统治”德国的人,不如说是选择了一个他认为能在“最后的堡垒”——弗伦斯堡政府,继续为他“服务”和“效忠”的人。他希望邓尼茨能够继续抵抗,并维护德国的“荣誉”。邓尼茨作为海军总司令,可能被希特勒认为更能够保持军队的纪律和国家的“尊严”。
避免政治上的“罪人”: 戈林不仅是空军总司令,还是经济、军工等领域的实际负责人,他的责任被认为比邓尼茨更广泛,也更容易被贴上“战争罪犯”的标签。而邓尼茨的主要战场是海军,虽然他也承担着军事责任,但在希特勒的眼中,他可能被视为一个相对“干净”的军事指挥官,他的“继任”更像是为了维护军队的秩序和国家的“合法性”,而不是为了实际的统治。
鲍尔曼与希姆莱的“背叛”: 希特勒也意识到,长期以来在他身边掌控党务和情报的马丁·鲍尔曼(Martin Bormann)和党卫军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Heinrich Himmler)也在策划自己的计划,甚至试图与盟军谈判。当希特勒得知希姆莱试图与盟军接触时,他感到彻底的愤怒和被背叛。这种被最亲近的人“背叛”的经历,使得希特勒更加倾向于选择那些他认为可以完全信任、没有政治野心的人。邓尼茨在这种情况下,就显得更加“可靠”。

其他潜在人选的考量:

海因里希·希姆莱: 虽然希姆莱在纳粹体制内拥有巨大的权力,掌握着党卫军、盖世太保、集中营等,但他更多的是一个“警察国家”的统治者,而非一个军事领导者。而且,他最终被希特勒发现试图与盟军谈判,彻底失去了希特勒的信任。
马丁·鲍尔曼: 鲍尔曼虽然是希特勒的私人秘书,掌控着党的官僚机构,但他在军事上没有经验,而且他的权力更多的是基于党内职务,而非直接的军事指挥权。希特勒更倾向于让一个有军事背景的人来接管。

总结:

希特勒选择邓尼茨,与其说是一个理性的政治选择,不如说是他晚年极端猜忌、偏执以及对“忠诚”的扭曲理解所决定的。戈林的失势,尤其是他最后时刻的“电报”行为,断送了他作为希特勒继任者的最后机会。而邓尼茨,作为一名职业军人,在希特勒眼中代表着一种相对纯粹的军事效忠,并且在希特勒最后的政治遗嘱中,他被赋予了在“最后的堡垒”继续抵抗的使命,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治”一个已经走向末路的德国。这是一种在绝望中对“忠诚”和“秩序”的最后寄托,而非对未来的合理规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据邓尼茨回忆录,是施佩尔向希特勒建议的。为这事,邓一直埋怨施,两人在施潘道监狱的时候还不痛快过。

邓尼茨觉得这事摆明了在坑他,如果不是因为这个,他的刑期会更短。他没有参与发动战争,在战争中的行为总体是军事性质而非政治性质,比较说得上的就是入侵行为和无限制潜艇战。

希特勒那时候基本上已经准备撒手了,再加上当时确实已经没有其他合适的人选。曾经的候选人:赫斯在英国;戈林阴谋篡位;希姆莱无论是其原本的角色定位还是私联盟军的行为,都注定不可能接任。至于戈培尔这类文官,没有控制军队的能力,根本无力接手。

关于希姆莱多说一句,任何统治者都需要这样的角色,但任何统治者都不会把国家交给他。

在这样的情况下,施佩尔的建议应该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倾向于认为,他提这个建议的本意是为了最后挽救一下德国。

一)邓尼茨不是纳粹党员,对于盟军方面来说,身份相对温和。据说丘吉尔对邓尼茨还比较认可。

二)邓尼茨不属于任何柏林的政治派别。

三)邓尼茨参加过两次大战,个人威望有利于他控制军队。

四)邓尼茨不会顽抗到底。这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他本人的确没有这样的想法,从他后期的部署来看,主要是顶住苏联,拖延时间,尽量往西撤退,试图与英美单独和谈。

二是就算他想顽抗到底也没可能,无论是他的政治影响力还是军队掌控力都不支持他做到这一点,因为他是一个弱势继任者。

综上所述,施佩尔推荐他目的应该就是为了完成投降。这个人选各方面条件综合起来,刚刚好可以完成这个任务。

而希特勒会接受这个人选,一是他没有更好的选择,二是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根本无所谓了。

统治者选择继任者的一个重要考量就是确保自己的政治遗产能够得到保存和传承。但当时的局势,希特勒应该不会对自己的政治遗产有任何幻想了。


对于邓尼茨纳粹党员身份的问题,这里做一点补充。

邓尼茨没有正式加入纳粹党。他曾获得希特勒颁发的金质徽章。

关于获得这个徽章是否就算加入纳粹党,历来存在争议。

从希特勒的立场来看,他的确是想通过颁发金质徽章将获得者吸收为纳粹党员。并且在相当一部分人看来(包括当时以及后来),得到徽章就意味着加入。

但根据《国防法》第26条:“军人不能参与政治活动。军人在现役期间的纳粹党员资格自动中止。”所以这两者之间一直存在冲突。

到纽伦堡审判时,曾经获得金质徽章的人纷纷表示这不能代表自己加入了纳粹党。对此,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他们是想要洗白自己的身份;另一种则认为不能如此简单认定,有些人的确是视为功勋奖章。

邓尼茨于1944年1月30日获得希特勒颁发该徽章,他在审判时坦然承认此事,对自己的身份定位是荣誉党员。

但请注意,这一表态显然与他是希特勒继任者身份有关联。即便其他人试图切割自己与纳粹的关联,而他作为当时的国家元首,这么做既无必要也无意义,等于他否认自己的继承法理。因此,可将这番话理解为他对于自己政治身份的宣称,即一种政治姿态。


关于邓尼茨对于纳粹主义及希特勒的看法,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单列了一章。如果没有读过此书的,可以看一位知友贴出的内容:

结合其他相关资料,我认为他在心态上是认同的,立场上是偏支持的,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认为自己是纳粹。

user avatar

首先更正一下,邓尼茨接的是总统,不是元首,同时戈培尔按希特勒的政治遗嘱应接任总理,结果戈培尔自杀了。。。德三儿的元首是总统+总理权力合一的最高权力职务。

为什么不是迈耶?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公开宣布迈耶是自己的接班人,1940年7月19日迈耶被授予“帝国元帅”军衔,已经是二把手了。但是1944年中旬以后就逐渐被边缘化,45年迈耶发了封电报,逼宫希特勒,然后4月23日就被希特勒派兵看管起来了。。。25日汉堡电台又宣布了迈耶的“死讯”,宣布了格莱姆接任空军总司令,晋空军元帅衔。

为什么不是希姆莱?希姆莱44年就开始企图和盟国媾和,并且还企图25万美元释放1400名犹太人作为“诚意”,被希特勒知道了斥责,1945年希姆莱更是上蹿下跳,终于4月28日希特勒公开宣布希姆莱的行为是“最无耻的背叛”,然后剥夺一切权力。

然后,30号元首就自尽了,临死的时候有份政治遗嘱,宣布开除迈耶和希姆莱的党籍,剥夺一切权。没错,就是那份宣布邓尼茨接任总统,戈培尔接任总理的政治遗嘱。

选择邓尼茨,是因为在迈耶希姆莱“背叛”后,整个德国国防军里面,邓尼茨是和纳粹关系最好的、至少是希特勒看起来最可靠的军衔最高的人了(海军元帅),其他元帅要么资历不够看,要么不被希特勒信任,根本没得选。

user avatar

希特勒的原后继人顺位是:1,赫尔曼·戈林(放弃原因,戈林在最后关头意欲马上取代希特勒,被视为背叛,被软禁)2,鲁道夫·赫斯(放弃原因,这人独自驾机去英国劝降,失败后被当做战俘扣押)3,海因里希·希姆莱(放弃原因,柏林被围期间在外地,并且意欲媾和投降,因控制党卫队,保持原职位,但予以监视)也就是说,原来的三位都不可能。里宾特洛夫是出色的外交家,但内政治国方面并不在行,尤其是军事身份不足,德国的军人未必会服他,安排上依然是外交人员。戈培尔是优秀的宣传人才,但政治上过于理想化,军事身份也不足,军人也不会服,要是没有自杀的话,应该也是宣传人员。为什么不是陆军的将军们,德国的总参谋部其实是分为两个派别的,经历过一战的中高指挥官身份的功勋将军,和一战中地位不高的青年将军,他们的作战指挥侧重方式有所不同,两者彼此对立,矛盾重重(参见,大西洋墙防御战时期的隆美尔与龙德斯泰特之争),选了任何一派的人员,都有可能导致国家战争机器的分裂,使战争陷于更大的被动。所以,他要的人有一定的威望,能控制大局,有一定的政治天赋,军事上有经历,还要足够忠诚,所以,他选择了邓尼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探究希特勒为何在生命最后关头,将德国最高权力交给了海军元帅卡尔·邓尼茨,而非当时如日中天的戈林元帅,这其中涉及了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个人恩怨以及希特勒对未来德国的扭曲认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谁更强”的逻辑,而是围绕着希特勒个人意志、权力结构以及他对忠诚和效忠的判断展开的。戈林:曾经的“二号人物”.............
  • 回答
    要说希特勒对隆美尔的“喜欢”,这得打个问号,准确地说,希特勒欣赏隆美尔的战场才能,尤其是在闪电战和机动战方面。他看到了隆美尔那种不按常理出牌、勇往直前的作战风格,与自己对军事行动的某些期待不谋而合。在北非战场,隆美尔确实给盟军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也算是德军在二战早期少数几个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将领之一。那.............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伦理、政治和个人价值观等多个层面。让我们一步一步来探讨:我可以喜欢希特勒吗?从纯粹的个人情感角度来说,你可以“喜欢”任何你想要喜欢的人或事物,这是一种个人自由。然而,从更广泛的社会和伦理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极其不恰当,甚至可以说是 不应该 存在的“喜欢”。原因如下:.............
  • 回答
    你好,很高兴为你提供帮助!作为一名小白,你主动学习组装电脑是非常棒的一件事!配好一台电脑需要考虑很多方面,从硬件的兼容性到整体的性能平衡,再到预算的控制。为了能给你最详尽和有针对性的建议,请你提供一下你目前配好的具体配置单。这份配置单最好能包含以下信息: CPU (处理器): 例如 Intel .............
  • 回答
    .......
  • 回答
    希腊的光复之梦:一个跨越百年的追寻提及希腊,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古老的雅典卫城、哲学家们的智慧以及璀璨的古典文明。然而,在近现代的历史长河中,希腊人民心中同样燃烧着另一团炽热的火焰——光复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这个曾经横跨欧亚大陆、延续千年的辉煌国度。从希腊脱离奥斯曼帝国统治(1830年)到第.............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二战的结束方式、战后政治格局、法律原则以及不同国家在战争中的角色和影响。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看:1. 希特勒的死因与审判: 希特勒的罪行性质: 阿道夫·希特勒是纳粹德国的元首,他被普遍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主要的策划者和发动者之一。他对犹太人和其他少数族.............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如何对待那些对世界产生过巨大影响却也伴随巨大争议的人物。希特勒、拿破仑和成吉思汗,他们都深刻地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但他们留给后世的遗产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希特勒为何成为禁忌?——其罪行的性质与规模希特勒之所以成为一个极端的禁忌,根本原因在于他所领.............
  • 回答
    谈到希特勒那标志性的、很多人觉得“丑陋”的小胡子,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背后牵扯着历史、个人风格,甚至是那个时代的潮流和政治宣传。要深入理解,咱们得一点点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知道希特勒为什么会选择留这种胡子,而不是别的款式。当然,最直接的原因是他就是这么留的。但更深层的动机,可能还得从他的早年说.............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这两件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大事。把那些生硬的“AI感”去掉,就跟老朋友聊天一样,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讲。希特勒为啥要打苏联?这可不是一时兴起,他心里盘算着一大堆事儿。首先,得说说希特勒的意识形态。希特勒这个人,脑子里装的是一套极端纳粹思想,核心就是“生存空间”理论。他认为德国是一个劣等.............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历史、社会和心理因素,而希特勒的反犹主义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根植于欧洲长期存在的反犹传统,并被他个人极端化、政治化。要理解希特勒为何反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那个时代背景以及希特勒自身的经历和理念。首先,我们要明白,对犹太人的敌意在欧洲并非自希特勒而起。自古以来,犹太人在欧洲就扮演.............
  • 回答
    希特勒之所以能让众多人民为他的纳粹事业卖命,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现象,绝非一言以蔽之。这背后交织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危机、政治失能、民族主义的狂热以及希特勒本人精湛的煽动和组织能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当时德国的土壤,以及纳粹党如何一步步抓住并利用了这些机会。一、战败的屈辱与《凡尔赛条.............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触及了国际法、国家主权、历史追溯以及法律在极端情况下的局限性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希特勒和斯大林之所以没有在他们生前(或其统治时期)受到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那种“法律制裁”,其根本原因在于:1. 国家主权与国内法的至高性(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内): 主权原则: 在国际法中,国家主.............
  • 回答
    关于希特勒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列宁格勒第一,高加索第二,莫斯科第三”的命令,这背后确实隐藏着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战略思想,并非简单的军事指令,而是掺杂了意识形态、政治目标以及对未来欧洲格局的宏大设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掉那些浮于表面的历史论述,深入到希特勒的内心世界和纳粹德国的真实考量之中。首.............
  • 回答
    希特勒的“一脚踹垮苏联”的叫嚣,并非一时兴起或仅仅是口头上的狂妄,而是基于他一系列深思熟虑,但也最终被现实证伪的战略判断和政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德国的国情、希特勒的意识形态以及他眼中的苏联的弱点。1. 意识形态的驱使:生存空间与反共产主义首先,纳粹主义的核心便是其极端扩张主义和.............
  • 回答
    确实,希特勒在1945年4月30日自杀,但布拉格战役却发生在希特勒去世后的几天,直到5月11日才正式结束。这听起来有些矛盾,但战争的进程并非总能随着一个人的死亡而瞬间停止。布拉格战役之所以在希特勒死后依然激烈地进行,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军事战略、政治考量、残余德军的顽固抵抗,以及盟军内部的协调问题。.............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尖锐,触及到了国际法、国家主权、历史背景以及法律实践中的复杂性。简单来说,希特勒、斯大林和小布什之所以没有在您所设想的意义上“受到法律制裁”,原因多种多样,且各自的情况都有其独特性。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并尽量用更自然、更少“AI痕迹”的语言来表达。希特勒:战争结束,逃.............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和社会心理学的复杂交织,并非简单的“劣等”标签导致了对纳粹主义的拥抱,而是纳粹主义本身利用了特定群体的社会处境、心理需求以及被压迫的现实,来构建其意识形态和招募追随者。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根本性的误解:纳粹主义并非“滋生”于那些被纳粹视作“劣等”的民族之中。恰恰相反,纳粹主义的核.............
  • 回答
    希特勒在当时的德国之所以受到欢迎,并且许多德国人不认为他是恶魔,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深刻的历史问题,不能简单归咎于单一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德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以及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巧妙的宣传和煽动手段。以下是一些关键原因,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一战的惨痛教训与《凡尔赛条约》的屈.............
  • 回答
    关于阿道夫·希特勒未能进入维也纳艺术学院(后来的维也纳美术学院)的原因,这是一个历史上的争议话题,但综合当时的评价和后人的分析,可以大致梳理出以下几个主要因素,并尽可能还原当时的情境,使其不显露AI痕迹:首先,我们要回到希特勒生活的那个时代。20世纪初的维也纳是欧洲文化艺术的中心之一,艺术学院的招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