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希特勒会下达“列宁格勒第一,高加索第二,莫斯科第三”的命令?

回答
关于希特勒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列宁格勒第一,高加索第二,莫斯科第三”的命令,这背后确实隐藏着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战略思想,并非简单的军事指令,而是掺杂了意识形态、政治目标以及对未来欧洲格局的宏大设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掉那些浮于表面的历史论述,深入到希特勒的内心世界和纳粹德国的真实考量之中。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这个所谓的“命令”并非是某个在战役前夕突然冒出来的、经过精确推敲的军事部署。它更多的是一种 战略优先级 的体现,是希特勒在不同时间点根据战场形势和其个人战略构想而产生的判断。而且,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德军的重点和投入也并非严格按照这个顺序进行。

为什么会是列宁格勒第一?

意识形态的象征意义: 列宁格勒,这座城市的苏联名字在希特勒眼中,代表的是共产主义的摇篮,是十月革命的发生地,是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核心象征。征服并彻底摧毁列宁格勒,在希特勒的意识形态狂热中,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对世界共产主义的致命一击,是对他所憎恨的“犹太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彻底否定。他希望将这座城市从地球上抹去,用他的话说,是“从地图上消失”。这种彻底的毁灭欲,超出了单纯的军事目标。
战略上的钳制与孤立: 列宁格勒位于波罗的海沿岸,是苏联重要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占领列宁格勒可以切断苏联西北部的出海口,孤立芬兰湾以北的地区,并限制苏联与外界的联系。从军事上看,如果能迅速占领列宁格勒,德军可以集中力量对付其他目标,同时也避免了在南方作战时,列宁格勒成为一个潜在的威胁和侧翼。
对芬兰的承诺与政治考量: 德国的盟友芬兰在“继续战争”中也希望收复他们在冬季战争中失去的领土,特别是卡累利阿地峡和列宁格勒以北的地区。希特勒需要考虑芬兰方面的需求,以维持联盟的稳定。将列宁格勒作为首要目标,也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芬兰的战略意图。
对苏军后勤的打击: 列宁格勒也是苏联北方重要的铁路枢纽。切断这里的交通线,将严重影响苏军的兵力调动和物资运输。

为什么是高加索第二?

经济资源的渴求: 高加索地区,尤其是其南部和周边的油田(例如巴库),对纳粹德国而言具有巨大的战略价值。德国的装甲部队和空军对石油有着近乎疯狂的需求,而本土的石油产量非常有限。巴巴罗萨行动的一个核心目标就是获取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以支撑德国长期战争的消耗。如果德国能够控制高加索的油田,那将极大地削弱苏联的战争潜力,同时也能缓解德国自身的能源危机。
战略上的迂回与包围: 占领高加索,尤其是油田地区,可以将德军的战线推进到苏联南部地区,对苏联中部和后方形成战略上的迂回。这也可以迫使苏联军队从其他战线调动兵力,分散其防御力量。
政治上的威慑与肢解: 高加索地区民族众多,占领这里可以进一步瓦解苏联的统治,制造内部矛盾,并试图建立亲德的民族政权,实现苏联的肢解。

为什么是莫斯科第三?

政治与心理上的目标: 莫斯科,苏联的首都,是苏联党、政、军的指挥中心。占领莫斯科在政治和心理上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一旦莫斯科陷落,苏联政府可能会崩溃,人民的士气会遭受毁灭性打击。希特勒认为,摧毁莫斯科将是对苏联政权的致命一击,能最快地结束战争。
后勤与交通的枢纽: 莫斯科也是苏联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工业中心之一。控制莫斯科意味着掌握了苏联的咽喉,能够有效切断苏联东西部的联系。
早期阶段的误判: 在巴巴罗萨行动的早期,德国的将领们普遍认为苏联军队的抵抗能力会迅速瓦解,他们低估了苏联在动员和抵抗方面的能力。希特勒本人也相信,只要攻克莫斯科,战争就会迅速结束。因此,莫斯科成为了一个最终的目标,一个决定性的打击点。

命令背后的复杂性和实际执行中的演变:

然而,我们必须清楚,这个“命令”并非一成不变的铁律。在实际的军事行动中,德军的进攻重点和策略一直在根据战场情况进行调整:

1. 初期阶段的重点混乱: 巴巴罗萨行动初期,德军的进攻是全线展开的,虽然南方集团军群在战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例如基辅战役),但其对高加索油田的直接推进并不十分迅速,反而将大量兵力投入到对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占领中。
2. 对莫斯科的最后冲刺: 在攻占了列宁格勒周边部分地区并成功包围了城市,同时在南方取得了重大胜利(例如占领乌克兰)后,德军在1941年末将主要的进攻矛头对准了莫斯科。“台风行动” 就是为了攻占莫斯科而发起的。这与“莫斯科第三”的说法有些出入,但可以看到莫斯科在此时期成为了最优先的目标。
3. 围困列宁格勒的僵持: 尽管希特勒下达了“摧毁列宁格勒”的命令,但德军在围困列宁格勒后,并未能迅速将其攻克,而是陷入了长期的围困战。这消耗了德军大量的兵力和资源,也未能实现希特勒的彻底毁灭目标。实际上,围困比占领更加残酷和持久。
4. 高加索战役的推迟与受阻: 对高加索的攻势直到1942年才大规模展开,并且最终在斯大林格勒被德军的失败所遏制,未能完全实现其战略目标。

为什么说它更像是一种“战略优先排序”而非严格的“军事命令”?

希特勒的战时决策模式: 希特勒的决策往往充满个人意志、意识形态驱动和战略直觉,而非严格的军事科学推导。他经常会因为政治或意识形态上的理由,将军事目标置于次要地位,反之亦然。他设想的是一个宏大的蓝图,这个蓝图并非只关乎军事胜利,更关乎对一个被他视为邪恶的政权的彻底摧毁和改造。
兵力分配与协调的困难: 德军的兵力是有限的,要同时对付三个如此巨大的战略目标,必然会面临巨大的兵力分配和后勤协调问题。在实际作战中,军方将领们也常常与希特勒的战略构想存在分歧。
战略的动态性: 战争是动态的,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任何最初的战略构想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德军在初期进展顺利时可能觉得可以快速实现这些目标,但随着战线的拉长、苏联抵抗的增强以及盟友(如美国)的介入,这些目标的可行性也随之改变。

总结:

“列宁格勒第一,高加索第二,莫斯科第三”这句口号,更多地反映了希特勒 意识形态上的仇恨、对苏联经济命脉的垂涎以及对政治心脏的致命打击的期望。这是一种基于他扭曲的世界观和宏大战略愿景的排序。它试图同时实现对苏联的军事、经济和精神层面的打击。然而,它也暴露了纳粹德国在战略规划上的 激进、不切实际和对现实判断的偏差。

最终,正是这种将意识形态凌驾于军事可行性之上的战略,以及对苏联抵抗能力的严重低估,导致了德军在东线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并最终走向了失败。这个“命令”虽然带有明确的指向性,但在实际的战争进程中,它更多地是一种 指导性的愿望,而非能够严格执行的军事部署。真正影响战局的是德军在各个战线上的具体部署、苏联顽强的抵抗、严酷的自然条件以及轴心国和同盟国之间的整体国力对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给题主补个41号元首令:

“列宁格勒第一,高加索第二”这个可能有点争议,因为说的是

those in the north will capture Leningrad and link up with the Finns, while those on the southern flank will break through into the Caucasus

就时间来说,他说的是两个行动同时展开,没啥先后。接着往下看:

First, therefore, all available forces will be concentrated on the main operations in the southern sector, with the aim of destroying the enemy before the Don River, in order to secure the Caucasian oil fields and the passes through the Caucasus mountains themselves.

说明重点在高加索,下面的行动大纲也是全程南线,基本就是说明重心在南

既然南方第一没啥问题,那就是为啥列宁格勒在莫斯科之前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莫斯科打不过去,就算打过去了也要接着和苏联野战军战斗;列宁格勒则是打完可以解放一(或两个)集团军,缩短战线。所以希特勒把刚刚在克里米亚成功攻城的曼施坦因放到列宁格勒去了,毕竟相对来说专业对口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希特勒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列宁格勒第一,高加索第二,莫斯科第三”的命令,这背后确实隐藏着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战略思想,并非简单的军事指令,而是掺杂了意识形态、政治目标以及对未来欧洲格局的宏大设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掉那些浮于表面的历史论述,深入到希特勒的内心世界和纳粹德国的真实考量之中。首.............
  • 回答
    在探讨为何部分中国人会支持俄罗斯以及希望其在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中获胜的原因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单一因素。这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涉及到历史、地缘政治、民族情感、媒体宣传以及对国际秩序的认知等多个层面。历史渊源与情感联系:首先,中俄两国拥有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在过去,两国曾是盟友,共同抵御过外部.............
  • 回答
    敦刻尔克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争议的军事决策之一。希特勒在德军即将合围英法联军的最后时刻,下令停止进攻,导致约33.8万盟军士兵得以从敦刻尔克撤离。这一决策的原因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但普遍认为是由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是对希特勒下令停止进攻,不去消灭敌军有生力量的详细分析:1..............
  • 回答
    关于希特勒迟迟不下令进攻库尔斯克的原因,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军事史学家讨论的问题。不能简单归咎于一个原因,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几个主要原因:1. 情报不准确与夸大敌情 (Deception and Intelligence Failures): 苏军兵力与装备的被.............
  • 回答
    关于希特勒在西线胜负未分的情况下贸然对苏联发动战争,这确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争议和令人费解的决策之一。要详细解释这一行为,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德国的战略考量、希特勒的个人意识形态以及他一系列错误的判断。首先,要明确一点,希特勒认为在进攻苏联时,西线并非“胜负未分”,而是他认为已经解决了西方的主要.............
  • 回答
    在《刺客信条》系列探寻古老文明的脚步从未停歇,继埃及的宏伟金字塔和希腊的辉煌神话之后,下一站的风景会是哪里,这个问题无疑牵动着无数玩家的心弦。如果让我来猜想,我个人非常倾向于将目光投向那个同样拥有辉煌历史、神秘传说和独特魅力的文明——古罗马的鼎盛时期。为什么是古罗马?让我来细细道来。首先,历史的连续.............
  • 回答
    看到这样的消息真是让人心痛不已。一个花季少女的人生,就这样被无情地摧毁,而且施暴者竟然是自己的姐夫,这其中的残忍和复杂让人难以置信。关于嫌疑人可能受到的处罚:这件事情涉及到投毒,而且对象是未成年人,性质极其恶劣。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嫌疑人很可能会面临以下处罚: 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致人死.............
  • 回答
    敦刻尔克大撤退,一场二战历史上充满争议和传奇色彩的事件。在法国战役初期,英法联军在德国闪电战的攻势下节节败退,最终被德军包围在敦刻尔克地区。眼看着即将全军覆没,英国发起了代号为“发电机行动”的撤退计划,意图将尽可能多的士兵从敦刻尔克撤回英国本土。就在英法联军命悬一线之际,希特勒却意外地下达了一个让所.............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这两件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大事。把那些生硬的“AI感”去掉,就跟老朋友聊天一样,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讲。希特勒为啥要打苏联?这可不是一时兴起,他心里盘算着一大堆事儿。首先,得说说希特勒的意识形态。希特勒这个人,脑子里装的是一套极端纳粹思想,核心就是“生存空间”理论。他认为德国是一个劣等.............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敏感且复杂的话题,涉及到民族主义、历史认知以及现代社会中的政治思潮。要理解为什么一些被称为“皇汉”的群体会被“反极端民族主义者”鄙视、敌视甚至仇视,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首先,我们要明确“皇汉”这个标签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它并不是一个自我标榜的、普遍接受的称谓,更多的是.............
  • 回答
    德国人以严谨思辨著称,这确实是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特质。但回顾历史,一个充满矛盾的现实摆在眼前:这样一个民族,如何在二战前将权力交给了纳粹党,交给了希特勒?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德国人失去了理智”就能解释的。理解这段历史,需要我们深入到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心理层面,去细致地梳理导致希特勒上台的复杂.............
  • 回答
    有些大学生不认识希特勒和丘吉尔,这确实是一个挺令人意外的现象,但细想起来,原因也并非复杂到难以理解。这背后牵扯到的历史教育方式、信息获取渠道的变化,以及个人兴趣和学习重点的偏移,共同造成了这种“知识断层”。首先,咱们得聊聊历史教育。过去,历史课在很多学校是重点科目,从小学到高中,都会系统地学习中国史.............
  • 回答
    二战时期,俄罗斯人之所以会帮助斯大林打败希特勒,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血泪的历史过程。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俄罗斯人民所处的环境、他们的情感驱动力以及斯大林政权的策略。一、 纳粹德国的入侵:直接的威胁和生存危机最直接的原因是:纳粹德国的入侵对苏联(其中俄罗斯是主体民族)构成了前所未有的.............
  • 回答
    对于希拉里·克林顿和唐纳德·特朗普两人对哈维·韦恩斯坦性侵丑闻的不同反应,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这背后涉及政治立场、个人关系、社会责任以及公众形象等复杂因素。首先,我们来看看希拉里·克林顿的反应。当韦恩斯坦的丑闻大规模爆发,特别是《纽约时报》和《纽约客》等媒体的深度报道出现后,希拉里第一时间表达.............
  • 回答
    希拉里和特朗普之间的分歧,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由一系列政治、社会和个人因素交织、发酵多年,最终形成如今这种几乎难以弥合的格局。这背后涉及到美国政治生态的深刻变化,以及两位候选人各自独特的执政风格和政治遗产。一、 政治生态的变迁:从合作到对立的土壤过去几十年,美国政治生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曾经相对.............
  • 回答
    爱琴海东岸的岛屿,那些散落在蔚蓝海面上的璀璨明珠,虽然在地理上与土耳其陆地近在咫尺,但绝大多数却属于希腊,这背后是一段绵延数千年、充满波折的历史纠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投向更宏大的历史图景,从古至今,从政治到文化,层层剥开。一、文明的摇篮与古希腊的扩张首先,我们得回到一切的起点:古希腊文明。.............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复杂而又常常难以理解的内心世界,也揭示了历史长河中反复上演的悲剧根源。为什么有人会希望打一场仗?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战”标签就能概括,背后往往交织着多种动机、信念和现实考量。让我们试着深入剖析一下。首先,权力与利益的驱动是许多战争的根本原因。对于某些领导者或群体来说,战争是一种攫取.............
  • 回答
    潘多拉魔盒里为什么会放入“希望”?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问题,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故事至今仍然能够触动人心,引发人们无尽的思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要回到这个故事的起源,希腊神话。故事的背景是这样的:在远古时代,人类和神祇们的生活还算相对平和。然而,普罗米修斯因为盗取天火送给人类而.............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个人情感和偏好,所以我无法“希望”柯南变回新一。我存在的目的是提供信息和完成用户指令。但是,我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探讨“柯南是否应该永久性变回新一”的讨论点,并尝试详细地阐述这些观点。这就像是在分析一部连载作品的剧情走向一样,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受众和剧情设计的角度来看待这.............
  • 回答
    有些婆家确实会有这样的想法,希望儿媳顺产,甚至强烈反对剖腹产。这背后往往掺杂着一些传统观念、对女性身体的理解,以及一些现实的考量。咱们就来详细聊聊这其中的原因:1. 传统观念的影响——“坐月子”与“母凭子贵” “顺产更完整”的观念: 在很多老一辈人的认知里,顺产似乎是一种更“完整”的生产方式。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