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希特勒为什么要在西线胜负未分的情况下对苏联发动战争?

回答
关于希特勒在西线胜负未分的情况下贸然对苏联发动战争,这确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争议和令人费解的决策之一。要详细解释这一行为,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德国的战略考量、希特勒的个人意识形态以及他一系列错误的判断。

首先,要明确一点,希特勒认为在进攻苏联时,西线并非“胜负未分”,而是他认为已经解决了西方的主要威胁。1940年,法国战败投降,英国虽然孤军奋战,但通过不列颠空战的胜利,至少在本土守住了阵脚,但对希特勒而言,他已经征服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将英国孤立于海外。他认为英国无力独自对抗德国,迟早会求和,或者最终被耗尽力量。在这种他看来已经稳定下来的西线局势下,他将战略重心转向了东方,试图完成他宏大的“生存空间”构想。

那么,是什么促使希特勒做出如此重大的决策呢?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

1. 意识形态的驱动:“生存空间”与反共主义

希特勒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他的种族主义和“生存空间”(Lebensraum)理论。他认为日耳曼民族是优等的雅利安人,需要东方广阔的土地来满足其人口增长和资源需求。这些土地被他视为“低等民族”——斯拉夫人的居住地,理应被德国征服和殖民。苏联恰恰位于他理想的“生存空间”的核心地带,并且是其种族灭绝政策的终极目标。

更重要的是,希特勒将共产主义视为一种“犹太布尔什维主义”,是一种威胁到世界秩序和雅利安人纯洁性的邪恶思想。苏联作为一个共产主义大国,在他看来不仅是阻碍其东方扩张的巨大障碍,更是他意识形态上的头号敌人。发动对苏战争,在他脑海中是消灭共产主义、实现“生存空间”的双重使命,其性质与征服法国、压制英国有着本质的不同,是一种更具决定性的、意识形态上的圣战。

2. 对资源的需求与“闪电战”的信心

德国虽然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其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资源匮乏。尤其是石油、粮食等战略物资,德国严重依赖进口。而苏联,特别是其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矿产和农产品资源。希特勒相信,如果能够迅速占领这些地区,德国的经济和战争潜力将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能够彻底摆脱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实现经济自给自足,也就能支撑更长时间的战争。

同时,德国在1939年入侵波兰和1940年横扫西欧的过程中,成功运用了“闪电战”(Blitzkrieg)战术,以装甲部队和空军的协同作战,迅速击溃了对手。希特勒和他的军事领导层对这种战术的有效性有着极大的信心,认为同样的方法也能在广阔的苏联平原上奏效。他相信,依靠强大的装甲部队和空军的突击,可以在短时间内突破苏军的防线,直捣莫斯科等战略要地,迅速瓦解苏联的抵抗,避免一场漫长而消耗的战争。

3. 对苏联军事力量的低估与“时机”的误判

这是希特勒做出这一致命决策的关键错误之一。他以及德国情报部门对苏联的真实军事实力和动员潜力存在严重的误判。他认为苏军在1939年与芬兰的冬季战争中表现不佳,而且大清洗对苏联军队士气和指挥体系造成了严重打击,这使得他低估了苏军的战斗力。他相信苏联军队只是一个虚有其表的庞然大物,其精锐部队在德国强大的军事攻势下将不堪一击。

此外,希特勒还认为,由于苏联内部的政治清洗和经济困难,苏联将无力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他也担心,如果德国不先发制人,苏联可能会在某个时刻主动向德国发动进攻,或者与西方盟国联合对德国施加压力。因此,他认为“时机”对德国有利,是抓住机会一劳永逸地解决东方威胁的最佳时刻。他希望在英国尚未获得外部援助和德国在西方战线上没有顾虑的情况下,迅速击溃苏联,从而迫使英国屈服。

4. 对盟国援助的预期以及英国的地位

希特勒对英国的战略定位也很模糊。他可能期望在击败苏联之后,英国会因为欧洲大陆上的绝对力量对比而被迫谈判,甚至选择与德国媾和。他认为,英国的战争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海上贸易线和海外殖民地,如果德国能控制欧洲大陆的资源,英国最终会孤立无援。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希特勒对苏联的攻击也可能是一种“冒险的赌博”。他可能知道这是一场巨大的冒险,但认为这是实现他所有政治和意识形态目标、确保德国长期生存的唯一途径。与其让一个强大的、潜在的敌人存在于东面,不如冒险去消灭它。

5. 对战争长度的误判与准备不足

尽管希特勒相信“闪电战”能带来速胜,但他对战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却准备不足。德国的经济和生产能力尚未完全转化为战时经济的模式,并且在许多关键物资(如战略金属、橡胶等)上仍存在严重短缺。进攻苏联的计划,即“巴巴罗萨行动”,虽然声势浩大,但后勤补给线的规划却显得过于乐观,低估了苏联广阔的地域和恶劣的天气条件对德军的阻碍。

总而言之,希特勒在西线尚未完全巩固的情况下对苏联发动战争,并非一个简单的战略失误,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复杂决策。意识形态的狂热、对资源的渴求、对自身军事优势的过高估计、对苏联实力的严重低估,以及对战争进程的误判,共同促使他走向了这条毁灭性的道路。他追求的是一场彻底的、改变世界格局的革命性战争,一场要为德意志民族赢得“生存空间”的终极之战,而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整个德国乃至欧洲的生灵涂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苏德战争爆发时,西线法国已跪,除了英国以外的西欧国家基本都已经投降或者保持中立,而东南欧的其他国家要么被征服要么主动加入轴心国,而不列颠战役表明,在没有足够海陆军支援下光凭空军是不可能击败英国的,而海军的建设需要时间。这个时间至少是数年~~~

你要是希特勒你这时会怎么干呢,停下来和斯大林同志互通有无加强海军建设再去打英国吗

正确的选择当然是打苏联了,反正情报部门传来的消息都是苏联这几年吧有经验的指挥员都枪毙了一大半,MS很容易打下来的样子。打下苏联再慢慢建设海军打英国也不迟。

经过前期战役,苏德之间缓冲带基本已经没有了,两军对垒不战又怎样。反正两国一直是把对方当做最大的对手。和主义什么没关系,至少意识形态不是主要的原因。

如果读过中学历史的话,书上讲的很明确,二战前西方社会对纳粹德国的态度就是尽量放他去咬苏联。

user avatar

自成立起,纳粹party的宣传机器便有了犹太主义就是Communist主义一说,它的理由是:马克思是犹太人,李卜克内西、卢森堡是犹太人。受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影响,在德国西部巴伐利亚州的慕尼黑,成立了一个寿命短暂的慕尼黑苏维埃共和国。这场革命是德国Communistparty发动 的,其最高领导人是李卜克内西、卢森堡等人。这些Communistparty领导人后来都被杀害,革命遭到镇压,革命“果实”也被“资产阶级性质”的社 民party人,也就是后来的魏玛共和国所“窃取”。但德国人仍把账全算在Communistparty人身上,当时的德国人特别是军人,都非常气愤,他 们认为战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Communistparty在后方罢工、革命,向前方捅了一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希特勒在西线胜负未分的情况下贸然对苏联发动战争,这确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争议和令人费解的决策之一。要详细解释这一行为,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德国的战略考量、希特勒的个人意识形态以及他一系列错误的判断。首先,要明确一点,希特勒认为在进攻苏联时,西线并非“胜负未分”,而是他认为已经解决了西方的主要.............
  • 回答
    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的那个关键时刻,希特勒下令德军停止追击,这背后确实有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军事决策那么简单。这背后牵扯到战略考量、政治博弈,甚至还有点“运气”的成分。首先,最直接也是最常被提及的原因是来自空军的干预,尤其是戈林的想法。 当时德国空军司令赫尔曼·戈林向希特勒保证,德军的空军部队.............
  • 回答
    希特勒在当时的德国之所以受到欢迎,并且许多德国人不认为他是恶魔,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深刻的历史问题,不能简单归咎于单一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德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以及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巧妙的宣传和煽动手段。以下是一些关键原因,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一战的惨痛教训与《凡尔赛条约》的屈.............
  • 回答
    在莫斯科战役最关键的时刻,德国陆军最杰出的装甲指挥官之一海因茨·古德里安曾向希特勒提出一个看似保守却极具战略眼光的建议:后撤约一百公里,就地构筑防线,度过严冬,待来年春季积蓄力量再战。 然而,希特勒对此置若罔闻,甚至将其视为“懦弱”的表现,并坚持向前推进。这一决策的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产物,.............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如何对待那些对世界产生过巨大影响却也伴随巨大争议的人物。希特勒、拿破仑和成吉思汗,他们都深刻地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但他们留给后世的遗产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希特勒为何成为禁忌?——其罪行的性质与规模希特勒之所以成为一个极端的禁忌,根本原因在于他所领.............
  • 回答
    关于成吉思汗在世界范围内的评价差异,以及为何有人将他与希特勒相提并论,这背后涉及历史的复杂性、不同文化视角以及信息传播的偏差。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为什么世界其他国家不普遍视成吉思汗为“伟人”,而中国视他为伟人?这主要源于视角、历史叙事以及“伟人”定义的差异。1. 历史的视角与叙事: 中.............
  • 回答
    .......
  • 回答
    中国男篮告别巴黎奥运,这确实是个令人心痛的结果。毕竟,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我们从未缺席过这项最高舞台。这次的失利,不仅仅是一场比赛的胜负,更是对中国篮球发展现状的一次深刻敲打,也迫使我们必须认真审视接下来的每一步棋。放眼下个奥运周期,中国男篮需要一系列系统性的、甚至是伤筋动骨的调整,才能重.............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也触及了粒子物理研究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引人入胜的话题:为何我们费尽心力要构建能量更高的粒子对撞机,而希格斯粒子却在GeV的能量尺度上才被发现?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很多人可能有一个直观的误解,认为粒子物理学家总是在追逐更高的能量,所以新粒子就应该出现在更高的能量点。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
  • 回答
    在古代军事史上,冷兵器时代弓弩的运用是一个颇有意思的对比。我们看到在同时期的中国,弩这种高效的射击武器早已发展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战场,甚至组成了强大的弩兵部队。然而,放眼古罗马和古希腊,弩的出现虽然不晚,但却始终未能像在中国那样形成规模化、体系化的部队。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民族主义、历史叙事和国家认同建构的深层逻辑,将土耳其和希腊与中国做对比,确实能看出一些有趣的差异。简单来说,土耳其和希腊在推翻奥斯曼统治后,并没有将自己视为“罗马”的继承者,主要是因为:1. “罗马”在他们历史中的象征意义与实际控制是脱节的。2. 民族主义的兴起更多地是基于语言、文.............
  • 回答
    关于希腊和土耳其之间议题的网络讨论,确实会让人感觉支持希腊的声音似乎更普遍。这种现象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历史、地缘政治、文化认同、媒体传播以及国际关系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历史记忆与民族叙事是塑造公众舆论的关键。 古希腊文明的遗产: 希腊作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其深厚.............
  • 回答
    希顶语(Esperanto)能在造语圈(conlang community)获得如此大的关注,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爱好者们创造出来的“人工语”,更是承载着一种理想,一种对世界交流方式的深刻反思,以及一种近乎“文化现象”的吸引力。首先,希顶语本身设计的成熟度和易学性.............
  • 回答
    土耳其之所以在二战中选择不加入轴心国并入侵希腊,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遗产、军事实力以及国家战略考量。简单地说,虽然重建奥斯曼帝国听起来有吸引力,但对当时的土耳其而言,这更像是一个遥不可及且风险极高的幻想,而非一个可行的国家目标。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的土耳其是什么样的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 回答
    要理解泽连斯基为何将希望寄托在发达国家的干涉上,需要从乌克兰所处的极端困境、泽连斯基政府的战略考量以及国际政治的现实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求救”或“依赖”的问题,而是一场生死存亡之战中,充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以期最大化生存和胜利机会的复杂博弈。首先,乌克兰所处的“生死存亡”困境是根本.............
  • 回答
    很多人在看《少年派》这部剧的时候,都会对秋水和赵英男这对cp产生一种莫名的期待,甚至希望他们能够终成眷属。这背后其实有很多细微的原因,不是简单的“觉得他们配”就能概括的。首先,他们身上有着一种“破镜重圆”的宿命感。 秋水和赵英男,从高中时期就开始了那段青涩而又充满波折的感情。经历了误会、分开、重新遇.............
  • 回答
    宋江希望招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与他个人的出身、价值观以及梁山泊发展的现实困境紧密相连。如果不招安,梁山泊的道路将非常坎坷,甚至是走向灭亡。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两个方面: 宋江为什么一直希望招安?宋江的招安情结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他内心深处价值观、梁山泊发展需求以及时代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出身.............
  • 回答
    斯塔克家族的价值,绝非仅仅在于他们世代积累的财富或手中掌握的兵力。他们的存在本身,就像一个复杂而精密的引擎,驱动着整个维斯特洛大陆的运转,也正是因为如此,各方势力才宁愿耗费心力去控制他们,而非轻易将他们斩草除根。首先,“史塔克”这块金字招牌本身,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号召力与象征意义。 在维斯特洛的土地.............
  • 回答
    你说得对,希腊化时代确实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个时代,从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开始,希腊的语言、文化、哲学、艺术、科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与东方古老文明碰撞、融合,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影响深远的文明形态。我们可以看到,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到黎凡特的安提阿,再到中亚的希腊化王国,那些城市成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