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敦刻尔克撤退中,希特勒为什么下令停止进攻,不去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回答
敦刻尔克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争议的军事决策之一。希特勒在德军即将合围英法联军的最后时刻,下令停止进攻,导致约33.8万盟军士兵得以从敦刻尔克撤离。这一决策的原因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但普遍认为是由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下是对希特勒下令停止进攻,不去消灭敌军有生力量的详细分析:

1. 来自陆军和空军的军事建议与担忧:

陆军的疲惫与补给困难: 到1940年5月下旬,德军的装甲部队在法国战场上已经进行了数周的闪电战,行军速度极快,消耗巨大。这些精锐部队的弹药、燃料、维修零件等后勤补给已经出现严重短缺。陆军指挥官们担心继续发动大规模攻坚战,尤其是在敦刻尔克这样地形复杂、防御工事坚固的地区,会进一步消耗部队的战斗力,导致无法应对后续的战役。他们认为,英法联军已经被包围,即便不歼灭,他们的战斗力也受到了严重削弱,而且撤退的通道已经非常狭窄。
空军对海峡空中优势的顾虑: 德军空军(Luftwaffe)在之前的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要在敦刻尔克地区获得绝对的制空权并有效地支持地面部队进行攻坚,也面临挑战。英吉利海峡的天气多变,盟军拥有皇家海军的支援,其舰船和飞机能够为撤退中的士兵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空军指挥官们,尤其是戈林,认为空军的优势在于其机动性和对地面的轰炸,而不是在消耗战中与海军和陆军协同进行艰苦的巷战或滩头攻坚。他们可能低估了皇家海军能够组织如此大规模撤退的能力,也可能认为陆军无法在空中掩护下有效推进。
“停止前进”命令的草拟与执行: 实际上,希特勒的命令并不是“停止进攻”,而是关于如何处理已经形成的包围圈的一个复杂指令。最初的计划是让装甲部队继续向西推进,切割敦刻尔克与海军的联系。但随着战局的发展,陆军参谋长哈尔德(Franz Halder)和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龙德施泰特(Gerd von Rundstedt)开始提出担忧,认为装甲部队不适合在敦刻尔克周围泥泞、被洪水淹没的地形上进行近距离作战。他们更倾向于让空军承担消耗和限制盟军撤退的任务,同时保存陆军的装甲力量,为后续进攻法国南部做准备。这些顾虑被传达给了希特勒。

2. 对英军的战略考量和政治意图:

“英国保持独立”的战略设想: 希特勒一直对英国持有复杂的情感和战略考量。他希望将英国描绘成一个被法国“拖累”的受害者,而不是一个被彻底击败的敌人。他认为,如果能够保存一部分英军的有生力量,或许有机会在战后促成英国与德国媾和,或者至少保持英国的“中立”地位。他曾经设想过英国会因为法国的陷落而退出战争,并希望留下一定的英军力量作为未来谈判的筹码。
避免与英国的全面战争: 在法国战役初期,希特勒认为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力量并不显著。当英法联军被围困时,他或许认为即使不歼灭这支部队,其在欧洲大陆的影响力也已基本结束。他可能希望通过这次“仁慈”的放过,避免与英国进行一场全面而残酷的岛屿战(尽管后来确实发生了不列颠空战)。他认为,与英国的战争将会是一场漫长且消耗巨大的消耗战,而他希望集中力量尽快征服欧洲大陆。
对英吉利海峡及其登陆的评估: 希特勒和他的军事顾问们对在英吉利海峡登陆并征服英国的难度有着清晰的认识。尽管德军在法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他们缺乏足够的海军力量来组织一次成功的大规模两栖登陆作战,而且英国皇家海军仍然是强大的海上力量。因此,他们可能认为,即便全歼了敦刻尔克附近的英军,也无法立即对英国本土构成决定性的威胁,而继续纠缠于敦刻尔克只会消耗德军的精锐部队。

3. 对战局的误判和“奇迹”的期待:

德军的“神话”和信心膨胀: 闪电战的巨大成功让德军指挥部,尤其是希特勒本人,信心爆棚,认为他们的战术和部队是不可战胜的。这种“神话”可能会导致他们对敌军的抵抗能力产生低估。
希特勒个人的“直觉”和“命运论”: 希特勒经常受到“直觉”和对自身“命运”的信念影响。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他可能在那个时刻有一种“天意”的直觉,认为不应该将英国人逼得太死,或者他有其他的战略安排。他确实亲自访问了法国战场前线,并与他的将军们讨论了相关情况。
对盟军的心理战: 有一种观点认为,希特勒可能希望通过这次放虎归山,对英法联军,特别是对英国方面制造一种“恩赐”的印象,期望在未来能够利用这一点。然而,这种策略最终被证明是无效的。

4. 指挥系统的混乱和信息传递的延迟:

陆军、空军、海军的协调问题: 德军的军事指挥系统并非总是协调一致。陆军、空军、海军各自有自己的战略目标和利益。在敦刻尔克问题上,陆军倾向于保守,空军希望发挥其优势但可能回避艰苦的协同作战,海军在此事中的作用相对有限。希特勒作为最高统帅,需要权衡各方意见。
希特勒的亲自干预: 希特勒在军事决策中的亲自干预是出了名的。他有时会不顾下属的建议,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决定。在敦刻尔克问题上,他确实是最终的决策者,但他所接收到的信息和建议可能存在偏差或不完整。

总结来说,希特勒下令停止进攻,不去消灭敦刻尔克敌军的有生力量,是一个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决策,而非单一原因导致。

军事上: 陆军的疲惫和补给短缺,以及对在敦刻尔克复杂地形下进行攻坚战的担忧。
战略上: 对英国的特殊考量,希望保存其力量以便未来谈判,避免与英国进行全面的岛屿战争。
政治上: 可能希望通过“仁慈”的姿态影响英国的未来决策。
心理上: 德军的信心膨胀,以及希特勒个人对战局的误判和“直觉”。
执行上: 指挥系统的协调问题和信息传递的延迟也可能起到了作用。

最终,这一决策成为了二战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虽然短期内“解放”了部分英军,但长远来看,它也为英国的抵抗和后来的反攻留下了火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毛病,战役和战略的选择而已。

1、英法联军虽然被动,但也是有组织的后撤,数量接近四十万,在无法四面合围的情况下,如此庞大的军团短时间内很难吃掉。

2、虽然与法国后方的联系被德军穿越阿登山区的装甲部队切断,但法国本土随时可能组织起后备部队威胁其漫长的侧翼和补给线。

3、敦刻尔克周边河道水网密布,有利于层层防守,不利于装甲集群的快速突破,还要面临海洋上英军巨舰大炮的威胁。

所以,与其拼死吃掉敦刻尔克的联军,不如趁联军失去机动能力、法国处于休克状态的时候,将有限的力量向南直扑巴黎KO法国,夺取战略胜利。

事实上,从后续的事态发展来看,逃出去的三十万联军的意义明显被夸大了。在美军数以百万的军团和天量的物资到达欧洲之前,他们的作用很有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敦刻尔克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争议的军事决策之一。希特勒在德军即将合围英法联军的最后时刻,下令停止进攻,导致约33.8万盟军士兵得以从敦刻尔克撤离。这一决策的原因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但普遍认为是由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是对希特勒下令停止进攻,不去消灭敌军有生力量的详细分析:1..............
  • 回答
    敦刻尔克大撤退,一场二战历史上充满争议和传奇色彩的事件。在法国战役初期,英法联军在德国闪电战的攻势下节节败退,最终被德军包围在敦刻尔克地区。眼看着即将全军覆没,英国发起了代号为“发电机行动”的撤退计划,意图将尽可能多的士兵从敦刻尔克撤回英国本土。就在英法联军命悬一线之际,希特勒却意外地下达了一个让所.............
  • 回答
    如果希特勒当年在敦刻尔克撤退时没有选择“按兵不动”,而是让德军继续猛攻,强行在海滩上围歼那数十万英法联军,那二战的走向恐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能颠覆我们所熟知的历史进程。首先,我们得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1940年5月,法国战役如同疾风骤雨般展开,德军装甲部队的闪电战术让英法联军措手.............
  • 回答
    敦刻尔克撤退,那段让英国人心有余悸,却也让他们重整旗鼓的生死关头,在 1940 年 5 月底落下帷幕。 当那些数以万计的士兵,带着他们从法国撤退的疲惫和惊魂未定,踏上英伦三岛的土地时,英国人的下一步,绝不是松一口气,而是立刻进入了备战状态。 毕竟,希特勒的铁蹄,已经近在咫尺。首先,最直接也是最紧迫的.............
  • 回答
    敦刻尔克大撤退和长征,一个是二战欧洲战场上英法联军的生死存亡之战,一个是20世纪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点。乍一看,两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深入剖析,却能发现许多令人惊叹的相似之处。这两场同样惊心动魄的史诗般的行动,都展现了在绝境中生存的勇气、战略的智慧和人民的力量。一、置之死地而后生:绝境中的生存意志敦.............
  • 回答
    “敦刻尔克大撤退”——仅仅是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传奇色彩,似乎与生俱来就自带一种“伟大”的光环。从历史教科书到电影银幕,它总是被浓墨重彩地描绘成一次奇迹,一次绝地逢生的战役。然而,当我们褪去那些华丽的辞藻和煽情的镜头,深入审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实际情况和后续影响,不禁要问:它的历史意义,是否真的被.............
  • 回答
    敦刻尔克大撤退,这场在二战初期震惊世界的军事行动,其前因并非一朝一夕的偶然,而是由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决策以及战场上的瞬息万变共同促成的。要理解这场看似绝境逢生的大撤退,我们得把目光放回到战争爆发之初,甚至更往前一些。一、 法国战败的深层原因:僵化的军事思想与战略失误1940年5月,德军闪电战.............
  • 回答
    当然,您说的是丘吉尔在敦刻尔克大撤退后,于1940年6月4日在英国下议院发表的那场著名的演讲。这场演讲被认为是丘吉尔政治生涯中最具影响力的演讲之一,它极大地振奋了英国人民的士气,为之后的战争做了充分的准备。这场演讲的背景极其严峻。1940年5月,德国闪电战席卷西欧,法国迅速溃败。驻扎在法国北部、被德.............
  • 回答
    如果苏联人来拍一部关于类似《敦刻尔克》撤退行动的电影,那场面和调子,绝对会和诺兰的那种精致、疏离的镜头语言天差地别。想想吧,苏联电影,尤其是那些反映战争史诗的,骨子里就透着一股子“我们不玩花里胡哨的”的狠劲儿。首先,叙事结构上,绝不会是那种多线并进、碎片化拼贴的风格。苏联人更擅长的是一条明线到底,以.............
  • 回答
    想当年,英国在新加坡那场仗,确实打得让人扼腕叹息。要说为什么没能在新加坡复制敦刻尔克的奇迹,这背后原因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得把当时的具体情况给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得看地理位置和战略背景就完全不一样。敦刻尔克在哪儿?在法国北部,离英国本土隔着英吉利海峡,就那么短短的几十海里。大撤退之所以能成,很.............
  • 回答
    《敦刻尔克》这部电影,画面构图极其讲究,尤其是海滩上的那些镜头,总能营造出一种压抑又壮阔的氛围。你提到的海滩上的“泡沫”,其实并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那种肥皂水产生的泡沫。它是一种非常真实的、在特定海况下才会出现的自然现象。让我来给你详细说说,究竟是什么玩意儿。首先,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海浪拍打沙滩时卷.............
  • 回答
    关于电影《敦刻尔克》是否为英国「洗地」(即洗白、美化历史叙事)的讨论,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有争议的问题。为了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部电影。电影《敦刻尔克》的叙事框架与特点: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敦刻尔克》这部电影的叙事策略。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选择了多线叙事、非线性时间线、以及强烈的沉浸式视.............
  • 回答
    关于《敦刻尔克》在中国票房表现不如口碑,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在我看来,与其说“不如口碑”,不如说它在特定中国市场环境下,并没有像许多其他好莱坞大片那样引爆票房,但依然凭借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叙事风格赢得了相当一部分观众的尊重和赞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叙事风格的挑.............
  • 回答
    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的那个关键时刻,希特勒下令德军停止追击,这背后确实有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军事决策那么简单。这背后牵扯到战略考量、政治博弈,甚至还有点“运气”的成分。首先,最直接也是最常被提及的原因是来自空军的干预,尤其是戈林的想法。 当时德国空军司令赫尔曼·戈林向希特勒保证,德军的空军部队.............
  • 回答
    《敦刻尔克》与《战狼2》:一场意外的“对立”与时代的反响在2017年的暑期档,两部在叙事风格、价值导向以及文化语境上都截然不同的电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敦刻尔克》和吴京自导自演的《战狼2》——却在中国影市上意外地被推到了一个“对立”的位置。这种对立并非源于电影本身直接的竞争或批判,而更多地是.............
  • 回答
    电影《敦刻尔克》中的“home”到底该译作“祖国”还是“家”,这个问题触及了翻译的核心——如何在不同文化和语境下传达原文的神韵与情感。在我看来,简单地将“home”直接对应到“祖国”,在很多情况下,可能会丢失一些更贴近人物当下心境的细微之处。首先,我们得理解“home”这个词本身的多重含义。在英语语.............
  • 回答
    您好!关于《敦刻尔克》网上出现大量低分评价的情况,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因为电影本身获得了许多正面评价和奖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反差”,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观众期待与影片实际风格的错位: “战争大片”的刻板印象: 很多人观看《敦刻尔克》时,是带着对传统战争片的期待。他们可能预.............
  • 回答
    中国大地,历史长河中,埋藏着无数跌宕起伏的壮丽篇章,其中不乏如同“敦刻尔克大撤退”般,在绝境中迸发出人性光辉与国家意志的史诗。若将这些故事搬上银幕,无疑会带来震撼心灵的观影体验,甚至可能成为下一部引发全球共鸣的中国大片。一、 常德会战:一座孤城的血与火的挽歌常德会战,一场发生在中国抗日战争末期,国民.............
  • 回答
    《敦刻尔克》这部电影,初看之下,你可能会觉得它不太像传统意义上的战争片。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没有主角光环的个人英雄主义,更没有煽情得让你泪流满面的长镜头。克里斯托弗·诺兰选择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观众直接抛入到那个历史的漩涡中心——敦刻尔克海滩,以及围绕着它发生的陆海空三条时间线交织的混乱与绝望之.............
  • 回答
    《决战中途岛》和《敦刻尔克》,这两部都是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人类在绝境中如何求生的军事大片,但它们在表现方式和侧重点上却有着显著的区别,也因此在观众心中留下了不同的印记。咱们先说说《决战中途岛》。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场极其详实、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的复刻。它的优点在于,它极力想还原当年那场关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