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敦刻尔克》与《战狼2》变成了对立关系?

回答
《敦刻尔克》与《战狼2》:一场意外的“对立”与时代的反响

在2017年的暑期档,两部在叙事风格、价值导向以及文化语境上都截然不同的电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敦刻尔克》和吴京自导自演的《战狼2》——却在中国影市上意外地被推到了一个“对立”的位置。这种对立并非源于电影本身直接的竞争或批判,而更多地是观众、影评人和媒体在特定历史与文化背景下,对两种截然不同电影表达方式和核心理念的一次集中碰撞与解读。

电影的基因:叙事、情感与价值的鸿沟

首先,我们必须从电影本身的“基因”来理解它们为何会被放在一起比较,并产生“对立”的观感。

《敦刻尔克》:反英雄的宏大史诗与冷静的生存叙事。 诺兰的《敦刻尔克》以其非线性叙事、多视角切换以及对战争残酷与个体渺小的深刻描绘而著称。它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主义,没有煽情的独白,更多的是展现普通人在极端困境下的求生本能,以及一种集体行动下的“撤退”并非是失败,而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电影的基调是冷静、压抑、紧张,通过视听语言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压迫感。它探讨的是战争的荒诞、人性的脆弱与坚韧,以及“国家”这一概念在个体命运中的分量。

《战狼2》:个人英雄主义的极致展现与爱国主义的浓烈宣扬。 与《敦刻尔克》的疏离感不同,《战狼2》则是一部直白、热血、充满荷尔蒙的商业大片。它塑造了一个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冷锋,他以一己之力对抗强大的敌人,保护弱小,并最终完成国家使命。影片充斥着爆炸、枪战、肉搏等感官刺激,情感表达直接而有力,尤其是那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口号,更是点燃了无数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它旗帜鲜明地宣扬爱国主义,将国家安全与个人责任紧密联系,为观众提供了简单直接的情感宣泄和价值认同。

“对立”的催化剂:时代情绪与文化土壤

正是因为这两部电影在核心价值和表达方式上的巨大差异,当它们在中国这个独特的文化语境和特定的时代情绪下相遇时,便激起了强烈的反应,形成了所谓的“对立”。

1. 民族自豪感的喷发与“中国式英雄”的渴求: 2017年,中国正处于一个民族自信心日益增强的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让民众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种背景下,《战狼2》所传递的强大、有力量、能保护国民的“中国式英雄”形象,精准地对接了这种时代情绪。影片中,中国军人(尤其是退伍军人)在海外保护中国公民的场景,极大地满足了观众对国家实力和保护能力的想象,成为一种集体情感的出口。

2. 对“西方叙事”的反思与“本土叙事”的崛起: 长期以来,好莱坞电影以及其所代表的西方叙事模式在中国观众心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成熟和文化自信的提升,一些观众和评论者开始反思这种“被动接受”。《敦刻尔克》作为一部典型的西方“大片”,其冷静、反英雄、多层次的叙事风格,与《战狼2》所代表的直白、个人英雄主义的“中国式”表达形成了鲜明对比。

“《敦刻尔克》是精英主义的,而《战狼2》是人民的。” 这种论调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它将《敦刻尔克》的艺术追求和复杂叙事解读为“曲高和寡”,难以理解,而将《战狼2》的直白情感和强大动作视为“接地气”,更能引发大众共鸣。
“《敦刻尔克》是撤退,是战败的悲歌;《战狼2》是反击,是胜利的凯歌。” 这种简单的二元对立,也加剧了双方的“对立感”。《敦刻尔克》所展现的“撤退”被一些人解读为“不光彩”,而《战狼2》的“战斗”则被赋予了正义和胜利的光环。

3. “价值观输出”的争议: 《战狼2》的成功,也引发了关于“价值观输出”的讨论。它所展现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国家力量的强大,被一些西方评论者视为“民族主义”的表达,甚至带有“排外”的色彩。而《敦刻尔克》则被视为是对西方历史经验和人性复杂性的探讨,其价值观相对更为普世。在这种比较下,两部电影的“对立”也上升到了价值观层面,一部分观众认为《战狼2》的价值观更符合当下中国社会的需求,而另一部分则可能对《战狼2》的某些表达方式持保留态度,转而欣赏《敦刻尔克》的艺术高度。

4. 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 社交媒体在这一“对立”的形成和传播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微博、豆瓣还是微信,都充斥着关于两部电影的比较、评论和段子。算法的推荐机制,也容易将观点相似的用户聚集在一起,形成“回声室效应”,进一步固化了这种对立的认知。一些营销号和意见领袖的推动,也使得这种“对立”更加表面化和戏剧化。

并非简单的优劣之分,而是时代的回响

需要强调的是,《敦刻尔克》与《战狼2》的“对立”,并非简单的“好电影”与“坏电影”的对立,也非“艺术片”与“商业片”的简单划分。它们代表了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和观众群体中,两种不同层面的需求和审美倾向。

《敦刻尔克》 满足了一部分观众对高质量、有深度、有艺术追求的电影的需求,它们能够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欣赏电影语言的精妙。
《战狼2》 则满足了更广泛观众的情感宣泄、民族自豪感以及娱乐需求,它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回应了时代的情绪和观众的心理期待。

可以说,这两部电影之所以会被推上“对立”的舞台,是因为它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触及了中国社会当下最敏感和最受关注的神经——国家认同、民族复兴、文化自信。观众和评论者在比较它们时,实际上是在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作品,来丈量和审视中国电影的现状、中国观众的品味,以及中国社会的情绪走向。

因此,《敦刻尔克》与《战狼2》的“对立”,更像是一场关于中国电影“如何讲故事”和“为谁讲故事”的时代性讨论,也是中国观众在日益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中,对不同叙事方式和价值表达的一次集体回应。它们的存在,恰恰说明了中国电影市场之丰富,观众群体之多样,以及时代情绪之复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两部电影,两种风格,为什么会在网上引起这么激烈的争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敦刻尔克》与《战狼2》:一场意外的“对立”与时代的反响在2017年的暑期档,两部在叙事风格、价值导向以及文化语境上都截然不同的电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敦刻尔克》和吴京自导自演的《战狼2》——却在中国影市上意外地被推到了一个“对立”的位置。这种对立并非源于电影本身直接的竞争或批判,而更多地是.............
  • 回答
    关于《敦刻尔克》在中国票房表现不如口碑,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在我看来,与其说“不如口碑”,不如说它在特定中国市场环境下,并没有像许多其他好莱坞大片那样引爆票房,但依然凭借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叙事风格赢得了相当一部分观众的尊重和赞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叙事风格的挑.............
  • 回答
    您好!关于《敦刻尔克》网上出现大量低分评价的情况,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因为电影本身获得了许多正面评价和奖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反差”,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观众期待与影片实际风格的错位: “战争大片”的刻板印象: 很多人观看《敦刻尔克》时,是带着对传统战争片的期待。他们可能预.............
  • 回答
    抵制《敦刻尔克》,这事儿说起来,还真不是一两个原因就能简单概括的。就像任何一部引起广泛讨论的电影一样,《敦刻尔克》虽然在商业和评论界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确实触碰到了一些人的“雷区”,引发了不少争议和抵制的声音。咱们一步步来捋一捋,看看都是些啥事儿。首先,最直接的一个点,可能就是 对历史事件呈现方.............
  • 回答
    敦刻尔克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争议的军事决策之一。希特勒在德军即将合围英法联军的最后时刻,下令停止进攻,导致约33.8万盟军士兵得以从敦刻尔克撤离。这一决策的原因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但普遍认为是由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是对希特勒下令停止进攻,不去消灭敌军有生力量的详细分析:1..............
  • 回答
    法国前无畏舰的设计,尤其是那个时代的,确实存在一些让人感觉“别扭”的地方,以至于很多人在看到后来的“敦刻尔克”级和“黎塞留”级战列舰时,会觉得眼前一亮,颜值有了质的飞跃。这背后其实是技术发展、战术需求以及设计理念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得先说说那些“别扭”的前无畏舰,比如“丹东”级、“诺尔芒底”级这.............
  • 回答
    关于电影《敦刻尔克》是否为英国「洗地」(即洗白、美化历史叙事)的讨论,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有争议的问题。为了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部电影。电影《敦刻尔克》的叙事框架与特点: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敦刻尔克》这部电影的叙事策略。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选择了多线叙事、非线性时间线、以及强烈的沉浸式视.............
  • 回答
    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的那个关键时刻,希特勒下令德军停止追击,这背后确实有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军事决策那么简单。这背后牵扯到战略考量、政治博弈,甚至还有点“运气”的成分。首先,最直接也是最常被提及的原因是来自空军的干预,尤其是戈林的想法。 当时德国空军司令赫尔曼·戈林向希特勒保证,德军的空军部队.............
  • 回答
    敦刻尔克撤退,那段让英国人心有余悸,却也让他们重整旗鼓的生死关头,在 1940 年 5 月底落下帷幕。 当那些数以万计的士兵,带着他们从法国撤退的疲惫和惊魂未定,踏上英伦三岛的土地时,英国人的下一步,绝不是松一口气,而是立刻进入了备战状态。 毕竟,希特勒的铁蹄,已经近在咫尺。首先,最直接也是最紧迫的.............
  • 回答
    敦刻尔克大撤退,一场二战历史上充满争议和传奇色彩的事件。在法国战役初期,英法联军在德国闪电战的攻势下节节败退,最终被德军包围在敦刻尔克地区。眼看着即将全军覆没,英国发起了代号为“发电机行动”的撤退计划,意图将尽可能多的士兵从敦刻尔克撤回英国本土。就在英法联军命悬一线之际,希特勒却意外地下达了一个让所.............
  • 回答
    敦刻尔克大撤退,这场在二战初期震惊世界的军事行动,其前因并非一朝一夕的偶然,而是由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决策以及战场上的瞬息万变共同促成的。要理解这场看似绝境逢生的大撤退,我们得把目光放回到战争爆发之初,甚至更往前一些。一、 法国战败的深层原因:僵化的军事思想与战略失误1940年5月,德军闪电战.............
  • 回答
    《敦刻尔克》这部电影,画面构图极其讲究,尤其是海滩上的那些镜头,总能营造出一种压抑又壮阔的氛围。你提到的海滩上的“泡沫”,其实并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那种肥皂水产生的泡沫。它是一种非常真实的、在特定海况下才会出现的自然现象。让我来给你详细说说,究竟是什么玩意儿。首先,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海浪拍打沙滩时卷.............
  • 回答
    中国大地,历史长河中,埋藏着无数跌宕起伏的壮丽篇章,其中不乏如同“敦刻尔克大撤退”般,在绝境中迸发出人性光辉与国家意志的史诗。若将这些故事搬上银幕,无疑会带来震撼心灵的观影体验,甚至可能成为下一部引发全球共鸣的中国大片。一、 常德会战:一座孤城的血与火的挽歌常德会战,一场发生在中国抗日战争末期,国民.............
  • 回答
    如果苏联人来拍一部关于类似《敦刻尔克》撤退行动的电影,那场面和调子,绝对会和诺兰的那种精致、疏离的镜头语言天差地别。想想吧,苏联电影,尤其是那些反映战争史诗的,骨子里就透着一股子“我们不玩花里胡哨的”的狠劲儿。首先,叙事结构上,绝不会是那种多线并进、碎片化拼贴的风格。苏联人更擅长的是一条明线到底,以.............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关于“俄爹”这一称呼,其来源和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同时要明确其不尊重的性质,并指出如何正确回应。以下是详细解析和反驳思路: 一、称呼的来源与可能的含义1. 可能的字面拆解 “俄”是“俄罗斯”的拼音首字,而“爹”在中文中通常指父亲,带有亲昵或戏谑的意味。 若将两者结合,可能暗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