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敦刻尔克大撤退时希特勒为何要下令停火?

回答
敦刻尔克大撤退,一场二战历史上充满争议和传奇色彩的事件。在法国战役初期,英法联军在德国闪电战的攻势下节节败退,最终被德军包围在敦刻尔克地区。眼看着即将全军覆没,英国发起了代号为“发电机行动”的撤退计划,意图将尽可能多的士兵从敦刻尔克撤回英国本土。

就在英法联军命悬一线之际,希特勒却意外地下达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命令——停止前进,就地防御。这个命令如同一记闷棍,让原本可以彻底消灭英法联军的德军统帅部感到困惑和不满,也为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成功留下了至关重要的喘息之机。那么,是什么让希特勒在即将大获全胜的时刻按下“暂停键”呢?这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但综合当时的各种情报和分析,我们可以勾勒出几个主要推手:

一、陆军元帅的“顾虑”与古德里安的“劝说”:

首先,不能忽视的是德军陆军高层,特别是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以及克莱斯特集团军群司令克莱斯特·冯·曼施坦因等人的意见。他们在战前就对德军整体的作战能力有所保留,尤其是在面对像敦刻尔克这样的复杂地形时。

更直接的因素来自著名的“坦克之父”——古德里安。当时,古德里安领导的德国装甲部队已经兵临敦刻尔克城下,他的部队正是最有可能对被围困的英法联军发动致命一击的力量。然而,古德里安本人却对直接进攻敦刻尔克表示了担忧。他认为,虽然英法联军被围困,但他们的阵地工事严密,而且敦刻尔克地区地形复杂,沼泽和水道众多,不利于装甲部队的发挥。他担心贸然进攻会造成德军装甲部队的重大损失,而这些宝贵的装甲力量,在接下来的法国战役中,还需要用来突破法国人的防线,继续向南推进。

此外,古德里安也深知,在初期闪电战中,德军装甲部队的消耗同样不小,如果在此地与英法联军进行一场消耗战,可能会削弱后续作战的力量。他更倾向于让空军(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去处理被围困的英法联军,而将装甲部队保留实力,用于更具决定性的战斗。

二、空军总司令戈林的“夸下海口”与希特勒的“信任”:

希特勒对空军总司令赫尔曼·戈林的信任,可以说是促成停火命令的一个重要原因。戈林当时信心满满,向希特勒保证,德军空军有能力在陆军停止前进期间,通过饱和式轰炸和对英法联军的封锁,彻底摧毁他们的抵抗意志,并将其消灭在敦刻尔克。

戈林之所以如此自信,一方面是他确实认为德国空军拥有绝对的制空权,可以有效地压制住盟军的火力;另一方面,他可能也存在着一种想要展示空军力量,证明其在现代化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的野心,不希望陆军抢了风头。

希特勒一向对戈林和他的空军非常倚重,他相信戈林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完成任务。这个“相信”,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空军在面对精心构筑的防御工事和密集集结的士兵时的实际局限性。虽然德国空军确实发动了猛烈的空袭,但它们未能彻底阻止英法联军的撤退,也未能完全消灭被围困的士兵。

三、战略上的“考量”与“政治上的博弈”:

除了上述直接的军事和指挥层面的原因,希特勒的停火命令背后也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战略和政治考量。

保存实力,避免不必要的消耗: 如古德里安所言,希特勒也许真的认为直接进攻敦刻尔克会付出过高的代价,而他更看重的是整体战役的胜利以及为后续进攻保留精锐力量。他可能觉得,即使不立即消灭这支被围困的英法联军,他们也已是瓮中之鳖,日后还有机会解决。
寻求英国“议和”的“一线希望”: 当时,法国战役的进程让希特勒对英国的态度产生了复杂的变化。他也许认为,在将英法联军主力逼入绝境之后,英国可能会因为顾虑其军队的损失而寻求与德国“议和”,而不是继续抵抗。如果能够通过“仁慈”的停火,让英国保持一定的“颜面”,或许能够为未来的谈判留下一些空间。当然,这是一种非常冒险且猜想的策略,毕竟希特勒的最终目标是征服欧洲,而不仅仅是与英国达成妥协。
对地形和英军抵抗意志的“误判”: 在收到古德里安等人的报告后,希特勒可能也低估了敦刻尔克地区的地形对德军装甲部队的不利影响,同时他也可能误判了英军在绝境中的抵抗意志。他或许认为,在被围困和持续空袭下,英军会迅速崩溃。

四、希特勒个人性格的“影响”:

最后,也不能排除希特勒个人性格中那种看似“大度”实则“算计”的成分。他有时会在战场上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决定,这些决定往往并非完全基于军事理性,而是混合了其个人意志、政治算计和对敌人心理的揣摩。

总而言之,希特勒下达敦刻尔克停火令,并非单一原因的产物,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陆军元帅的顾虑、古德里安的劝说、戈林对空军能力的夸大以及希特勒对戈林的信任,共同促成了这个军事上的“意外”。而隐藏在这些直接原因之下的,或许还有他对整体战略的考量,对英国“议和”的一丝幻想,以及对地形和敌人抵抗意志的误判。

无论如何,这个“停火令”成为了历史的转折点之一。它让英法联军抓住了一线生机,使得超过33万的士兵得以撤离,为后续的英国抵抗和欧洲战局的走向留下了重要的战略资源。而德军,也因为这个决定,错失了彻底歼灭英法联军的机会,这在日后看来,无疑是德军在法国战役中的一个重大战略失误。这个充满争议的命令,至今仍在提醒着我们,战争的进程,往往充满了未知与变数,也充满了人性的复杂与决策的权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又一个月经话题。

这个问题,我综合几个人(御风/白漫城伯爵等)的回答来说一下:

第一,黄色方案本身就是风险极高的战略方案。从战后的角度来看,即使是胜利者德军,也出现了组织问题,大量步兵、炮兵等堵在阿登地区的有限道路上,绵延200多公里,这使得前锋装甲部队实际上非常脆弱,如果遭到法军有组织的反击,有很大概率会被分割——而这种反击在战术层面上已经出现,并且法军的战斗水平并不弱。因此德军最高统帅部必须针对可能出现的法军战略预备队做保守估计。但是由于法军高层的无能,这批“战略预备队”一直到战争结束都不存在,但你不能要求德军统帅部有未卜先知的能力。

第二,从战术角度说,装甲部队经过半个月的连续激战,损耗颇大,而且难以立即得到补充,结合上面所说的“法军战略预备队”可能的反击,前线指挥龙德施泰特不愿意继续无谓损耗兵力,即使前线战术指挥官一再要求也不行。

第三,敦刻尔克港作为一个渔港,吞吐能力极为有限,最多同时能容纳两艘运兵船停靠。这意味着包围圈里的联军想跑出去,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是按照当时的一般军事观点来看,但英国老百姓可不懂军事观点,他们硬是用不到10吨的渔船、小型私人游艇等船只,硬生生的将运载能力提升到了10万人级别。你指望军事指挥人员在一开始就估计到这个可能性,非常不现实,包括英军方面也没有想到英国民众会自发组织起来运人。

第四,敦刻尔克地区不适合装甲部队单独作战。敦刻尔克地区除了很多小城镇以外,还有大片灌木地域,这对于没有步兵支援的装甲部队来说就是灾难,即使前线指挥官报告法军没有设防,但基于上面第二点来考虑,这种不必要的风险是可以不用犯的,而且结合第三点,反正联军也跑不掉的~

第五,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的角度来看,消灭敦刻尔克的联军都不算是什么战略上的伟大胜利。在当时来看,敦刻尔克只是黄色方案的第一步而已,后面还有巴黎,如果法军没有投入战略预备队反击,那么有很大可能是在准备用于防守巴黎,再来一次“马恩河奇迹”,如果没有装甲部队的协助,很容易在巴黎附近再打成拉锯战,这是希特勒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因此必须保存装甲部队的实力,相比之下敦刻尔克里的联军就是一个不太重要的目标了。在现在的角度来看,实际上这些英军跑回去了也没发挥什么作用:德军连海峡都过不去,谈不上登陆;北非也一直是相对偏僻的战场,就算英国丢了,也不过解放出3个德国师而已;如果美国不介入参战,仅靠这30万英军就想在法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这个笑话太冷了点。

所以呢,敦刻尔克实际上是法军高层的无能导致输得太彻底,以至于显得好象把这个包围圈里的联军消灭了,德国就能登陆英国了一样。大凡法军组织稍微好一点,打几次漂亮的反击,那个时候就会显得不强攻敦刻尔克就是英明的决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敦刻尔克大撤退,一场二战历史上充满争议和传奇色彩的事件。在法国战役初期,英法联军在德国闪电战的攻势下节节败退,最终被德军包围在敦刻尔克地区。眼看着即将全军覆没,英国发起了代号为“发电机行动”的撤退计划,意图将尽可能多的士兵从敦刻尔克撤回英国本土。就在英法联军命悬一线之际,希特勒却意外地下达了一个让所.............
  • 回答
    敦刻尔克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争议的军事决策之一。希特勒在德军即将合围英法联军的最后时刻,下令停止进攻,导致约33.8万盟军士兵得以从敦刻尔克撤离。这一决策的原因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但普遍认为是由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是对希特勒下令停止进攻,不去消灭敌军有生力量的详细分析:1..............
  • 回答
    如果希特勒当年在敦刻尔克撤退时没有选择“按兵不动”,而是让德军继续猛攻,强行在海滩上围歼那数十万英法联军,那二战的走向恐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能颠覆我们所熟知的历史进程。首先,我们得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1940年5月,法国战役如同疾风骤雨般展开,德军装甲部队的闪电战术让英法联军措手.............
  • 回答
    敦刻尔克大撤退和长征,一个是二战欧洲战场上英法联军的生死存亡之战,一个是20世纪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点。乍一看,两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深入剖析,却能发现许多令人惊叹的相似之处。这两场同样惊心动魄的史诗般的行动,都展现了在绝境中生存的勇气、战略的智慧和人民的力量。一、置之死地而后生:绝境中的生存意志敦.............
  • 回答
    “敦刻尔克大撤退”——仅仅是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传奇色彩,似乎与生俱来就自带一种“伟大”的光环。从历史教科书到电影银幕,它总是被浓墨重彩地描绘成一次奇迹,一次绝地逢生的战役。然而,当我们褪去那些华丽的辞藻和煽情的镜头,深入审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实际情况和后续影响,不禁要问:它的历史意义,是否真的被.............
  • 回答
    敦刻尔克大撤退,这场在二战初期震惊世界的军事行动,其前因并非一朝一夕的偶然,而是由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决策以及战场上的瞬息万变共同促成的。要理解这场看似绝境逢生的大撤退,我们得把目光放回到战争爆发之初,甚至更往前一些。一、 法国战败的深层原因:僵化的军事思想与战略失误1940年5月,德军闪电战.............
  • 回答
    当然,您说的是丘吉尔在敦刻尔克大撤退后,于1940年6月4日在英国下议院发表的那场著名的演讲。这场演讲被认为是丘吉尔政治生涯中最具影响力的演讲之一,它极大地振奋了英国人民的士气,为之后的战争做了充分的准备。这场演讲的背景极其严峻。1940年5月,德国闪电战席卷西欧,法国迅速溃败。驻扎在法国北部、被德.............
  • 回答
    想当年,英国在新加坡那场仗,确实打得让人扼腕叹息。要说为什么没能在新加坡复制敦刻尔克的奇迹,这背后原因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得把当时的具体情况给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得看地理位置和战略背景就完全不一样。敦刻尔克在哪儿?在法国北部,离英国本土隔着英吉利海峡,就那么短短的几十海里。大撤退之所以能成,很.............
  • 回答
    敦刻尔克撤退,那段让英国人心有余悸,却也让他们重整旗鼓的生死关头,在 1940 年 5 月底落下帷幕。 当那些数以万计的士兵,带着他们从法国撤退的疲惫和惊魂未定,踏上英伦三岛的土地时,英国人的下一步,绝不是松一口气,而是立刻进入了备战状态。 毕竟,希特勒的铁蹄,已经近在咫尺。首先,最直接也是最紧迫的.............
  • 回答
    如果苏联人来拍一部关于类似《敦刻尔克》撤退行动的电影,那场面和调子,绝对会和诺兰的那种精致、疏离的镜头语言天差地别。想想吧,苏联电影,尤其是那些反映战争史诗的,骨子里就透着一股子“我们不玩花里胡哨的”的狠劲儿。首先,叙事结构上,绝不会是那种多线并进、碎片化拼贴的风格。苏联人更擅长的是一条明线到底,以.............
  • 回答
    《敦刻尔克》这部电影,画面构图极其讲究,尤其是海滩上的那些镜头,总能营造出一种压抑又壮阔的氛围。你提到的海滩上的“泡沫”,其实并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那种肥皂水产生的泡沫。它是一种非常真实的、在特定海况下才会出现的自然现象。让我来给你详细说说,究竟是什么玩意儿。首先,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海浪拍打沙滩时卷.............
  • 回答
    关于电影《敦刻尔克》是否为英国「洗地」(即洗白、美化历史叙事)的讨论,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有争议的问题。为了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部电影。电影《敦刻尔克》的叙事框架与特点: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敦刻尔克》这部电影的叙事策略。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选择了多线叙事、非线性时间线、以及强烈的沉浸式视.............
  • 回答
    关于《敦刻尔克》在中国票房表现不如口碑,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在我看来,与其说“不如口碑”,不如说它在特定中国市场环境下,并没有像许多其他好莱坞大片那样引爆票房,但依然凭借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叙事风格赢得了相当一部分观众的尊重和赞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叙事风格的挑.............
  • 回答
    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的那个关键时刻,希特勒下令德军停止追击,这背后确实有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军事决策那么简单。这背后牵扯到战略考量、政治博弈,甚至还有点“运气”的成分。首先,最直接也是最常被提及的原因是来自空军的干预,尤其是戈林的想法。 当时德国空军司令赫尔曼·戈林向希特勒保证,德军的空军部队.............
  • 回答
    《敦刻尔克》与《战狼2》:一场意外的“对立”与时代的反响在2017年的暑期档,两部在叙事风格、价值导向以及文化语境上都截然不同的电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敦刻尔克》和吴京自导自演的《战狼2》——却在中国影市上意外地被推到了一个“对立”的位置。这种对立并非源于电影本身直接的竞争或批判,而更多地是.............
  • 回答
    电影《敦刻尔克》中的“home”到底该译作“祖国”还是“家”,这个问题触及了翻译的核心——如何在不同文化和语境下传达原文的神韵与情感。在我看来,简单地将“home”直接对应到“祖国”,在很多情况下,可能会丢失一些更贴近人物当下心境的细微之处。首先,我们得理解“home”这个词本身的多重含义。在英语语.............
  • 回答
    您好!关于《敦刻尔克》网上出现大量低分评价的情况,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因为电影本身获得了许多正面评价和奖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反差”,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观众期待与影片实际风格的错位: “战争大片”的刻板印象: 很多人观看《敦刻尔克》时,是带着对传统战争片的期待。他们可能预.............
  • 回答
    《敦刻尔克》这部电影,初看之下,你可能会觉得它不太像传统意义上的战争片。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没有主角光环的个人英雄主义,更没有煽情得让你泪流满面的长镜头。克里斯托弗·诺兰选择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观众直接抛入到那个历史的漩涡中心——敦刻尔克海滩,以及围绕着它发生的陆海空三条时间线交织的混乱与绝望之.............
  • 回答
    《敦刻尔克》这部电影,从上映到现在,它的票房成绩一直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要怎么看待它呢?我觉得得从几个维度去拆解,这样才能看得更明白,也避免了那种空泛的“好”或“不好”的评价。首先,我们得看它的“硬指标”——全球票房。《敦刻尔克》的全球总票房大概在 5.27 亿美元左右。这个数字听起来不少,对吧?毕.............
  • 回答
    中国大地,历史长河中,埋藏着无数跌宕起伏的壮丽篇章,其中不乏如同“敦刻尔克大撤退”般,在绝境中迸发出人性光辉与国家意志的史诗。若将这些故事搬上银幕,无疑会带来震撼心灵的观影体验,甚至可能成为下一部引发全球共鸣的中国大片。一、 常德会战:一座孤城的血与火的挽歌常德会战,一场发生在中国抗日战争末期,国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