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影《敦刻尔克》中的台词「home」该不该翻译成「祖国」?

回答
电影《敦刻尔克》中的“home”到底该译作“祖国”还是“家”,这个问题触及了翻译的核心——如何在不同文化和语境下传达原文的神韵与情感。在我看来,简单地将“home”直接对应到“祖国”,在很多情况下,可能会丢失一些更贴近人物当下心境的细微之处。

首先,我们得理解“home”这个词本身的多重含义。在英语语境里,“home”远不止一个地理位置,它更是一种情感的归属、一种安全的港湾、一种心灵的寄托。它可以是具体的房子,可以是熟悉的街道,也可以是某个让你感到安心和被爱的群体。对于《敦刻尔克》里的士兵们来说,“home”承载的,是他们为之奋斗、为之思念的一切。

在电影《敦刻尔克》的特定情境下,当士兵们在海滩上绝望地等待救援,当他们拼命想要登上船只,他们的“home”具体指向的,是他们离开的地方,那个有家人、有朋友、有他们熟悉生活的地方。这个地方,在宏观的层面,确实是他们的“祖国”——大英帝国。然而,如果仅仅翻译成“祖国”,多少有些空泛。

试想一下,一个士兵在海滩上,看着越来越近的船只,他脑海中闪过的“home”,是抽象的“祖国”的概念吗?还是他母亲递过来的热茶?是他妻子在窗口等待的身影?是他孩童时熟悉的屋顶?这些都是构成“home”更鲜活、更具体的部分。

“祖国”这个词,在中文里,通常带有一种更强的政治性和集体性。它指向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当士兵们口中说出“home”时,更多的是一种个人的、私人的情感呼唤。他们渴望的,是回归到属于他们个人的生活,而不是仅仅为了“祖国”这个概念而牺牲。

所以,在我看来,如果一概而论地将“home”翻译成“祖国”,可能会让观众觉得,这些士兵的牺牲只是为了一个抽象的国家符号,而忽略了他们内心深处对个人生活、对亲人的眷恋。这会削弱电影在表现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个人挣扎时所能达到的情感深度。

当然,翻译不是非此即彼的。在某些语境下,比如当电影想要强调国家层面的团结和抵抗时,“祖国”的翻译也未尝不可。然而,在《敦刻尔克》这部电影里,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通过镜头语言,更多地展现了战争的个体体验,以及普通人在极端困境下的求生本能和对回归的渴望。士兵们那种近乎本能的对“home”的呼唤,更像是对他们所失去的一切的呐喊。

因此,我倾向于认为,在翻译《敦刻尔克》中的“home”时,更应该优先考虑其“家”、“故乡”或“回归之地”的含义。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或许“家”或“故乡”更能贴近人物当下的心境,更能唤起观众对战争中个体的同情与共鸣。即使是在强调国家层面时,也可以考虑用更具象化的表达,比如“回到英格兰”、“回到我们的国家”等等,来传递“home”的含义。

总而言之,翻译的艺术在于“信达雅”。对于“home”的翻译,不能简单套用词典的定义,而需要结合电影的具体语境、人物的情感状态,以及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来权衡。在我看来,单纯将“home”翻译成“祖国”,在《敦刻尔克》这部电影中,可能会是丢失了更为细腻和动人情感的翻译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性在前,home 就是家;党性在前,home 就是祖国,贾秀琰毕竟作为受党教育多年的红色翻译家,与国家融为一体,国家不分,殊不知有家才有国,有国无家国将不存,云横秦岭祖国何在?烽火连三月,祖国书抵万金?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祖国?

有人说要看上下文,我就问,海报上的「When 400000 men couldn't get home, Home came for them.」稍有点信达雅常识的你说这里是祖国合适还是家合适?一个字幕翻译还没做好本意传达就(不止一次的)自作聪明的乱加戏,看得让人火大。

电影里都说那么清楚了,被困40万人,丘吉尔只打算带回3万人,说明这个“祖国”都已经准备放弃他们了,来救他们的就是带他们回家的英国老百姓。在西方普世价值观里,这些士兵首先是人,人就是要归家的,这时候还念叨祖国的不是蠢就是傻。

顺便附上我的影评:雪猹:如何评价电影《敦刻尔克》(Dunkirk)?

评论里有些朋友表达的反对观点也有道理,我觉得这才是讨论的意义所在,但一些不太友好的一上来就扣帽子的我看着眼烦就先删除了,把话理顺了再来聊我还是尊重你的表达。另外一些拿着字典就来讨论的我建议你先把电影看了再来说话吧,单独讨论 home 这个单词的意义就根本没什么意义。我把评论里 @影子 的评论单独拿上来:

电影中从来没有强调『英国』,甚至模糊了国家的概念。是英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重要,都要回家,都要为反抗法西斯、建立新世界而回『家』。
所以说这是西方普世价值观的主旋律片。
万众一心,起点是人,重要的也是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电影《敦刻尔克》中的“home”到底该译作“祖国”还是“家”,这个问题触及了翻译的核心——如何在不同文化和语境下传达原文的神韵与情感。在我看来,简单地将“home”直接对应到“祖国”,在很多情况下,可能会丢失一些更贴近人物当下心境的细微之处。首先,我们得理解“home”这个词本身的多重含义。在英语语.............
  • 回答
    《敦刻尔克》这部电影,画面构图极其讲究,尤其是海滩上的那些镜头,总能营造出一种压抑又壮阔的氛围。你提到的海滩上的“泡沫”,其实并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那种肥皂水产生的泡沫。它是一种非常真实的、在特定海况下才会出现的自然现象。让我来给你详细说说,究竟是什么玩意儿。首先,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海浪拍打沙滩时卷.............
  • 回答
    如果苏联人来拍一部关于类似《敦刻尔克》撤退行动的电影,那场面和调子,绝对会和诺兰的那种精致、疏离的镜头语言天差地别。想想吧,苏联电影,尤其是那些反映战争史诗的,骨子里就透着一股子“我们不玩花里胡哨的”的狠劲儿。首先,叙事结构上,绝不会是那种多线并进、碎片化拼贴的风格。苏联人更擅长的是一条明线到底,以.............
  • 回答
    关于电影《敦刻尔克》是否为英国「洗地」(即洗白、美化历史叙事)的讨论,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有争议的问题。为了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部电影。电影《敦刻尔克》的叙事框架与特点: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敦刻尔克》这部电影的叙事策略。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选择了多线叙事、非线性时间线、以及强烈的沉浸式视.............
  • 回答
    《敦刻尔克》这部电影,初看之下,你可能会觉得它不太像传统意义上的战争片。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没有主角光环的个人英雄主义,更没有煽情得让你泪流满面的长镜头。克里斯托弗·诺兰选择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观众直接抛入到那个历史的漩涡中心——敦刻尔克海滩,以及围绕着它发生的陆海空三条时间线交织的混乱与绝望之.............
  • 回答
    朋友,你要是问《敦刻尔克》这电影的来龙去脉,那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这背后牵扯着一段挺让人揪心的历史,而且还是二战初期一个相当关键的转折点。我跟你好好说道说道。一、时代背景:风雨欲来的欧洲首先,得把时间拉回到 1939 年到 1940 年这段日子。二战这锅粥算是彻底烧开了。希特勒的德国已经吞并了奥.............
  • 回答
    抵制《敦刻尔克》,这事儿说起来,还真不是一两个原因就能简单概括的。就像任何一部引起广泛讨论的电影一样,《敦刻尔克》虽然在商业和评论界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确实触碰到了一些人的“雷区”,引发了不少争议和抵制的声音。咱们一步步来捋一捋,看看都是些啥事儿。首先,最直接的一个点,可能就是 对历史事件呈现方.............
  • 回答
    《决战中途岛》和《敦刻尔克》,这两部都是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人类在绝境中如何求生的军事大片,但它们在表现方式和侧重点上却有着显著的区别,也因此在观众心中留下了不同的印记。咱们先说说《决战中途岛》。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场极其详实、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的复刻。它的优点在于,它极力想还原当年那场关键.............
  • 回答
    电影《水门桥》(The Bridge at Watergate)是根据1951年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在水门桥(也称作“三八线”附近)的战斗改编,但该片的创作背景、历史细节与现实存在较大差异,需从多个角度分析其“中国只派两个连”的设定原因: 1. 电影改编的虚构性与历史背景的混淆 电影与历史的脱节:.............
  • 回答
    电影《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真实的历史还原,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英雄的牺牲精神。以下是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从历史真实、人物刻画、战争场面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展开分析: 1. 历史真实与细节还原 严寒环境的极致呈现 电影中多次展现零下40度的极端天气,士兵.............
  • 回答
    电影《九品芝麻官》虽然是一部喜剧片,但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反映古代官场生态、法律制度以及社会阶层等方面,都能引起观众的深刻思考。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其现实意义:一、 对古代官场腐败和特权的深刻揭露与批判: 权力寻租与官官相护: 电影中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以常昆为代表的腐败官僚体系。.............
  • 回答
    电影《盗梦空间》的结尾,那个一直以来作为检验现实与梦境的陀螺,其最终的命运一直是影迷们津津乐道,争论不休的焦点。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巧妙地利用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让观众自行解读。要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梳理:1. 陀螺的象征意义: 现实的锚点: 在电影中,陀螺是科布(Leo.............
  • 回答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作为一部献礼影片,通过七个不同时代、不同主题的短片,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光辉历程。要从中选出一个“最喜欢”的确实不容易,因为每个短片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感人的力量。但如果非要选择一个我最喜欢并且能够讲得更详细的,我会选择《夺冠》。为什么是《夺冠》?《夺冠》之所以成为我心中的最.............
  • 回答
    在电影中将大量毒品冲入下水道,虽然在视觉上可能很震撼,但现实中这样做会带来一系列复杂且严重的后果,远远超出了影片可能描绘的范围。以下是详细的分析:1. 对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直接影响: 毒性物质对微生物的破坏: 污水处理厂依赖大量的微生物来分解有机污染物。许多毒品本身具有毒性,即使是微量的它们也能.............
  • 回答
    在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警察在枪战时,会巧妙地利用汽车门来抵挡子弹,这是一种非常常见且具有视觉冲击力的镜头。但从现实角度来看,这种做法的有效性是非常有限的,甚至可以说是不靠谱的。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1. 汽车车门的设计与材质 现代汽车车门并非为防弹设计: 绝大多数的汽车.............
  • 回答
    关于电影中毛泽东给烈属二百万元人民币是否“不切实际”,这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电影是艺术创作,而非纪录片。 电影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某种情感或主题,往往会进行艺术加工,甚至虚构情节。因此,电影中的情节,尤其是涉及巨额金钱的场景,更需要结合其艺术表达的意图来解读,而非将其.............
  • 回答
    在电影中,我们常常看到警方使用一些“增强清晰度”的技术,比如将模糊的监控画面放大,然后瞬间变得清晰锐利,甚至能看清楚车牌号码、人脸细节,或者将像素化的图像还原成高清细节。这在电影里是十分常见的桥段,能够极大地推动剧情发展。那么,这些技术在现实中是否存在?答案是:存在,但远没有电影里那么神奇,并且存在.............
  • 回答
    电影《迷雾》(The Mist) 并非一部轻松愉快的电影,它以一种极度压抑和令人不安的方式,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在极端环境下的选择与后果。它的现实意义是多方面的,并且非常深刻,值得我们深入剖析。1. 恐惧与理性的对抗:当极端恐慌吞噬理智 核心主题: 电影最直接的现实意义在于展现了极端恐惧如何摧.............
  • 回答
    电影《林肯》之所以如此强调要在南方军队投降前通过第十三条宪法修正案,背后有着极其复杂且紧迫的政治、军事和道德考量。这不仅仅是一个法律程序的问题,更是一场关乎国家存续和自由的战略博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确保解放的永久性和合法性: 《解放奴隶宣言》的局限性: 林肯政府在战争期间发布.............
  • 回答
    电影配乐的“原声大碟”(Original Soundtrack, OST)存在的意义是多层面的,它远不止是一堆电影中出现的音乐的集合,而是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叙事功能和艺术价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其意义:1. 强化情感共鸣与氛围营造: 情感放大器: OST最核心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将电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