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网上给《敦刻尔克》打低分的人那么多?

回答
您好!关于《敦刻尔克》网上出现大量低分评价的情况,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因为电影本身获得了许多正面评价和奖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反差”,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一、观众期待与影片实际风格的错位:

“战争大片”的刻板印象: 很多人观看《敦刻尔克》时,是带着对传统战争片的期待。他们可能预想的是有激烈的枪战、近距离的肉搏、英雄主义的个人故事、宏大的战争场面和明确的敌我对抗。然而,《敦刻尔克》恰恰是以一种非传统的、更注重氛围营造和生存体验的方式来呈现战争的恐怖。
缺乏明确的叙事主角和剧情线索: 诺兰的非线性叙事和多线索结构,在《敦刻尔克》中得到了极致的应用。电影没有一个单一的、贯穿始终的绝对主角,而是通过陆、海、空三个视角来展现撤退过程。对于习惯了强情节、强人物弧光的观众来说,这种“碎片化”的叙事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困惑,不知道该将情感投射到谁身上,也难以抓住故事的主线。
情感表达的克制与内敛: 影片的基调是冷静、压抑、绝望的,极少有煽情的时刻或煽动性的台词。士兵们更多的是在默默承受、求生,而不是表现出激昂的爱国情怀或个人英雄主义。这种极度克制的情感处理,对于那些习惯于在战争片中看到高亢情绪的观众来说,可能会显得“不够劲”,甚至“冷漠”。

二、叙事手法与观众理解的障碍:

非线性叙事带来的不适感: 诺兰标志性的非线性叙事在这里被运用到了极致,陆地的一周、海上的一天、空中的一小时交织在一起,时间线索被打乱。虽然这是一种营造紧张感和多角度视角的高明手法,但对于一些观众来说,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去理解和串联,一旦跟不上节奏,就会感到迷失,产生挫败感。
语言的稀缺性: 《敦刻尔克》中的对白非常少,尤其是士兵们的对话。大量信息的传递依赖于画面、声音和演员的肢体语言。这虽然增强了影片的沉浸感,但对于依赖对话来推进剧情和理解人物动机的观众来说,会觉得信息量不足,人物塑造也显得单薄。
缺乏传统意义上的“反派”: 在大多数战争片中,有一个明确的、可憎恨的敌人(纳粹德国)。但在《敦刻尔克》中,德国军队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笼罩的威胁和致命的背景,而非具体可触碰的个人。这种“抽象化”的敌人,使得影片的对抗性减弱,一些观众可能会觉得缺乏一个明确的冲突点来激发情绪。

三、对战争表现的理解差异:

真实感与残酷性的侧重点: 诺兰在《敦刻尔克》中更侧重于展现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本能和心理压力,而不是描绘宏大的战斗场面或血腥的暴力。这种“反高潮”式的处理,强调的是“撤退”本身带来的无力感和渺茫的希望,而非“战斗”的辉煌。
历史事件的解读: 敦刻尔克大撤退本身是一次非常复杂的历史事件,其中既有英法联军的惨败,也有民间船只的驰援,既有绝望中的希望,也有战争的残酷。诺兰的解读方式,侧重于表现普通人的视角和“生命高于一切”的主题,这种解读并非是所有人都认同的,有些人可能更希望看到更具史诗感或更直接的爱国主义叙事。

四、观众群体多样性与评价标准不同:

不同的观影偏好: 网上评分平台汇聚了来自各种背景、拥有不同观影偏好的观众。对于喜爱诺兰风格的影迷来说,这部电影可能是神作;但对于更喜欢传统类型片、偏好强情节和情感宣泄的观众来说,可能就难以接受。
评分“跟风”现象: 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存在一些观众在看到大量低分后,也受到影响而给出低分,形成一种“跟风”效应,即使他们对电影本身没有特别强烈的负面感受。
对“高概念”的误解: 有些观众可能认为诺兰的非线性叙事是一种“炫技”,而不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影片的主题和氛围。

总结来说,网上给《敦刻尔克》打低分的人多,并非是因为电影“不好”,而是因为:

期待与影片风格不匹配: 观众带着对传统战争片的期待,却看到了更加写实、克制、氛围化的处理。
叙事方式的挑战: 碎片化、非线性叙事和极少的对白,对部分观众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
对战争表现的不同理解: 影片侧重生存体验而非宏大战斗,克制的情感表达也可能不被所有观众接受。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观影偏好和评价标准,使得分数出现分化。

可以说,《敦刻尔克》是一部非常有“艺术家气质”的战争片,它挑战了观众的观影习惯,也引发了关于电影艺术表达和战争题材处理方式的讨论。那些低分评价,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观众在接受这种非主流、艺术化表达时的不适感,而非影片本身的质量缺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批评和赞美是每个人的权利,但不管是赞美和抵制,都要有理有据。要是“无脑吹”和“跟风黑”,就很容易老司机现场翻车。

比如下面这一位,误以为《敦刻尔克》的故事发生在缅甸,打的是日本鬼子。文章表明她即没看电影,也不了解中国远征军,只有站队和立场,然后就为抵制而抵制,结果让我们目睹一场九月份最严重车祸现场。

这篇文章的作者叫“王芳”,阅读已经十万加了,评论区一片叫好,打赏数量惊人,不得不说,爱国这门生意真好做,已经不需要门槛了。我不知道抵制《敦刻尔克》,是否是一个民族的自觉和自重,但我敢肯定,打赏这文章,绝对是一个民族的无知与愚昧。对了,她老公叫……果然是一对“神仙眷侣”呀。

此号号称是“传统哲学,中式美学”,这绝对是哲学和美学有史以来受到最大的一次侮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