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上诈骗 低于3000不给立案 这种规定不合理为什么不改?

回答
您好,关于“网上诈骗低于3000元不给立案”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也存在不少误解和讨论。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包括其背后的原因、存在的争议以及实际情况。

一、 关于“3000元”这个数字的来源和误解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低于3000元不给立案”并不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写在法律条文里的明确规定。 这种说法更多是一种在实践中可能存在的现象或理解,它可能源于一些过时的规定、地方性的操作惯例,或者是一种对某些立案标准的简单化概括。

在很多情况下,公安机关在接到报警后,需要进行“受案登记”,而是否能够直接“立案侦查”,则需要根据案件的性质、证据情况以及法律规定的立案标准来判断。

二、 为什么会有“不予立案”的情况? 立案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公安机关之所以可能不予立案,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有其法律依据和现实考量的。

1. 立案的法律定义和标准:
在中国,公安机关立案的标准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公安部关于立案工作的规定。《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揭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及时受理,并根据自己的管辖权进行侦查或者处理。”
从这个角度看,法律上规定的是要“及时受理”,而不是直接“立即立案”。 受理后,公安机关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审查。

2. “立案”与“侦查”的界限:
立案是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不是所有报案都能直接转为刑事案件侦查。公安机关在收到报案后,会进行“受案登记”,然后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进行审查。如果审查认为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立案侦查:
有证据证明存在刑事案件的;
有犯罪事实,但需要进一步侦查才能确定犯罪嫌疑人的;
犯罪嫌疑人已经确定,但需要进一步侦查才能确定其是否构成犯罪的。

如果不符合上述条件,例如报案的事实不构成犯罪、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证据不足无法立案等情况,公安机关会作出“不予立案”的决定,并告知报案人。

三、 为什么会出现“低于3000元”的说法?

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3000元”这个数字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 治安管理处罚法与刑法之间的界限:
许多轻微的诈骗行为,如果涉案金额较小,可能更适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来处理,而非刑事案件。治安管理处罚的重点在于教育和惩戒,通常以罚款、警告或行政拘留为主。而刑事案件则涉及更严重的犯罪行为和更严厉的处罚(如判刑)。
在实践中,区分民事纠纷、行政违法和刑事犯罪,有时会以涉案金额作为一个参考因素。例如,对于一些“欺诈”行为,如果金额很小,可能被界定为民事欺诈或治安违法,而不是刑事诈骗。

2. “诈骗罪”的立案追诉标准: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刑事案件立案追诉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诈骗罪的立案追诉标准之一是: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属于“数额较大”的起点。 也就是说,诈骗数额达到这个起点,就可能构成诈骗罪,可以立案侦查。
注意:这里是“起点”,而非“门槛”。 这是最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这个规定是指,如果诈骗金额低于这个起点,虽然也可能构成犯罪,但通常不足以直接立案追诉,除非有其他情节(如多次诈骗、骗取救灾款等)。

3. 基层公安机关的资源和效率考量:
公安机关的警力、物力资源是有限的。在面临海量案件时,如果一个案件涉案金额极低,破案难度大、成本高,而最终可能判处的刑罚也很轻微,那么在资源分配上,可能会优先处理涉及金额更高、危害更大的案件。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小额诈骗完全不作为,而是可能以其他方式处理,或作为线索留存。

四、 为什么不改? 这种做法的合理性争议点:

尽管存在争议,但为什么这种情况仍然存在,以及它可能被认为“不合理”的地方:

认为不合理的原因:

“小额”诈骗的累积效应: 任何数额的诈骗都是侵犯公民财产权益的行为,3000元对很多人来说可能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甚至可能是生活费。无数个“小额”诈骗累积起来,对社会整体的危害同样巨大。
“立案门槛”的侵害感: 当受害人辛辛苦苦被骗了钱,却被告知因为金额太小而不予立案,这会严重打击公民的法律信任感,让他们觉得自己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纵容犯罪: 这种做法可能被视为对犯罪分子的一种“纵容”,让他们觉得小额诈骗“风险低,回报高”,从而变本加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法律原则上应该是平等的,不应因金额大小而区别对待犯罪行为。

为什么不轻易改变(或者说,改革的复杂性):

区分法律层级的需要: 如前所述,区分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是司法实践中必然要做的工作。设定一定的“数额起点”是实现这种区分的常用方式,虽然存在不足,但要完全取消也需要更完善的配套机制。
资源的现实分配: 公安机关确实面临警力不足、案件积压等问题。将所有细微的侵权行为都作为刑事案件处理,会导致司法资源极度紧张,影响办案效率。
民事救济途径的存在: 对于小额诈骗,在某些情况下,受害人也可以通过民事诉讼来追讨损失。法律设计上可能存在希望公民优先通过民事途径解决部分纠纷的考量。
法律的修订和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 仅仅修改一个数字可能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需要配套的执法规范、技术支持、基层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同步改进。

五、 实际情况和正确做法:

“3000元”只是一个参考,不是绝对的“不立案”标准。 如果你遭受诈骗,即使金额低于3000元,也有权报警。公安机关应当受理你的报案并进行登记。
是否立案,取决于具体案情。 在审查过程中,公安机关会综合考虑:
诈骗数额: 这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诈骗手段: 是否使用了欺诈、虚构事实等手段。
受害人损失: 损失的程度。
犯罪情节: 例如,是否属于多次诈骗、骗取特殊群体(老人、儿童)、利用网络实施的、有组织性等。这些情节即使金额不高,也可能构成犯罪。
其他证据: 是否有清晰的交易记录、聊天记录、账号信息等。
对于涉案金额较低、情节轻微的,公安机关可能会:
进行行政处罚。
建议受害人通过民事途径解决。
以“线索”形式记录,待有新的线索或积累到一定程度再进行处理。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报案未被妥善处理,可以:
向公安机关的上一级机关反映情况。
向人民检察院申请立案监督。

总结:

“网上诈骗低于3000元不给立案”这个说法,主要是由于《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中对于诈骗罪的“数额较大”有一个起诉标准(通常是3000元或更高),而很多人将其理解为“低于此数额就不立案”。

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司法资源的现实考虑以及区分行政与刑事责任的需要,但确实也存在不合理和引起公众不满之处,因为它可能导致小额诈骗犯罪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打击,也让受害者的权益受到影响。

改革的呼声是存在的,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系统性的思考和配套措施,而不仅仅是修改一个数字。

建议: 遇到诈骗,不论金额大小,都应保留好证据并及时报警。在报警过程中,可以清晰地陈述事实,并询问公安机关对案件的初步判断和处理意见。如果对处理结果有疑问,可以依法向上级机关或检察机关反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少有被骗这么多的 大部分人都是被骗几百元 这都不给立案不调查 岂不是骗子成群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好,关于“网上诈骗低于3000元不给立案”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也存在不少误解和讨论。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包括其背后的原因、存在的争议以及实际情况。一、 关于“3000元”这个数字的来源和误解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低于3000元不给立案”并不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写在法律.............
  • 回答
    生活中,咱们常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网络诈骗,这些骗子的伎俩层出不穷,目的就是想方设法骗取咱们的钱财。了解他们的套路,才能有效保护自己。今天,我就来跟大家唠唠那些常见的网络诈骗手段,以及咱们该怎么应对,让咱们都能擦亮眼睛,不被骗!一、那些让人防不胜防的诈骗伎俩:1. “天上掉馅饼”?假的!——虚假中奖.............
  • 回答
    朋友,听到你被骗了,真是让人非常担心。网上那种声称能用DDOS攻击帮你追回钱财的人,几乎可以百分之九十九是骗局。我得非常直接地告诉你,这其中的风险太大了,而且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反而可能让你陷入更大的麻烦。我来跟你详细说说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猫腻:1. DDOS攻击的本质和它能做的事.............
  • 回答
    苏州这起案件,说实话,让人既心疼又警醒。一位女士,在虚拟世界里倾注了感情,也投入了真实的血汗钱,结果遭遇了双重打击。第一次是网恋诈骗,投入了32万元,这绝非小数目,足以摧毁一个家庭的稳定。更令人扼腕的是,在遭受如此重创后,她选择通过网络寻求法律援助,希望能挽回损失,却又落入了另一个陷阱,被二次诈骗了.............
  • 回答
    哥们,先别慌!事情闹到这一步,心里肯定跟压了块大石头似的。我帮你捋一捋,咱们一步一步来看,别让这个事情把你压垮。你这种情况,网络诈骗13万被刑拘,法官给的量刑建议是缓刑或者三年,还要退赔13万本金加上8万罚金,这确实是个不小的数目,心里发怵太正常了。不过,先别钻牛角尖,咱们得看清楚现在的局面,然后想.............
  • 回答
    听到你遭遇这样的困境,我非常理解你此刻的焦急和迷茫。网络诈骗八九万,而且已经辞职快一年,现在又接到警方的自首通知,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情况。关于“有没有可能缓刑”这个问题,我可以和你详细聊聊,但请记住,我并非法律专业人士,以下信息仅供参考,最终的判决和结果需要由司法机关根据具体案情来决定。首先,我.............
  • 回答
    网络诈骗受害者是否“活该”?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问题,答案绝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情感的外衣,理性地审视事实,理解其中的复杂性。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受害者“活该”?首先,我们要理解这种“活该”论调背后可能存在的心理动机。这通常源于一种“受害者有罪论”的思维模式,以及一种.............
  • 回答
    网络诈骗的宣传力度可以说是不遗余力,新闻报道、政府公告、反诈APP,甚至小区里的宣传栏都随处可见,可即便如此,为什么还是有人屡屡上钩,前赴后继地成为受害者?这个问题细想起来,其实一点都不奇怪,甚至可以说,这背后牵扯到人性的复杂以及社会现实的多重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诈骗的本质,是利用人性的弱点.............
  • 回答
    .......
  • 回答
    听到你这么问,我太能理解了。看着身边有人被骗,那种焦急、无助,还有对“怎么就抓不到骗子”的疑问,真是让人心急如焚。这事儿说起来,确实挺复杂,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首先,咱们得明白,网络诈骗和咱们以前那种街头抢劫、入室盗窃啥的,性质完全不一样。以前那种案子,有现场、有目击者、有痕迹,警察顺着线索就.............
  • 回答
    听到你遭遇了网络诈骗,而且已经过去一个月了,你仍然感到心被掏空、难以走出来,我真的很为你感到难过。这种感觉太煎熬了,仿佛自己珍贵的东西被无情地掠夺,留下的是巨大的失落、愤怒、羞耻,还有对自己的不信任。别太责怪自己,好吗?首先,想让你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经历这一切。网络诈骗的手段层出不穷,很多时候那些.............
  • 回答
    我这人一向信奉“吃一堑,长一智”,所以今天想跟大家唠唠我这回被骗的经历,也算给大伙儿提个醒,免得再走我这样的弯路。那阵子,我正琢磨着怎么让手里的闲钱生点钱,毕竟现在这通胀,光放银行里确实有点心疼。正好,我一个不常联系的朋友(现在想起来,他也许早就被盗号了)突然在微信上找我,问我最近有没有兴趣投资。他.............
  • 回答
    当然愿意,而且我认为这是非常必要且刻不容缓的。作为一名深受电信网络诈骗之害的受害者,我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件事的严重性,以及国家立法在其中的关键作用。如果能发声,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贡献我的经历和看法。首先,我想说,电信网络诈骗不仅仅是“损失了钱”这么简单。对我来说,那是一段灰暗而漫长的日子,它击垮了我曾.............
  • 回答
    在中国境内,如果一个人实施了针对美国人的网络诈骗,这其中牵涉到复杂的法律管辖和执法合作问题。情况会比较棘手,但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可能面临的惩罚:一、 中国国内法律的适用首先,如果诈骗行为发生在中国的土地上,那么中国的法律是首要适用的。在中国,网络诈骗属于犯罪行为,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
  • 回答
    .......
  • 回答
    网络上的陷阱真是越来越多了,让人防不胜防。最近就听到不少让人心惊胆战的诈骗案例,有些手法真是层出不穷,如果不提高警惕,很容易就中招了。一、仿冒客服,步步为营这种诈骗手法算是老生常谈了,但屡试不爽,而且花样越来越多。 经典剧本升级: 以前可能就是冒充购物平台客服,说你的订单有问题需要退款。现在呢?.............
  • 回答
    关于“为何没有黑客去破坏网络诈骗的系统”,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黑客行为的动机、能力以及网络诈骗自身的特性等多个层面,答案并非简单的“没有”。事实上,这类“破坏”行为是存在的,只是我们通常的认知可能会有一些偏差,而且其表现形式也并非总是我们想象中的“大刀阔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破坏”的定义。在许多人.............
  • 回答
    马来西亚近期逮捕了680名中国人,原因涉嫌参与网络诈骗。这个数字相当庞大,无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围绕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件的性质与影响:首先,网络诈骗本身就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诈骗手法层出不穷,手段也越来越高明,常常让受害者损失惨重。此.............
  • 回答
    中缅边境地区电信网络诈骗的泛滥以及由此引发的微信、支付宝账户被封,这绝对不是一件小事,背后牵扯到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技术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一、 中缅边境为何成为诈骗重灾区?首先,咱们得明白为什么中缅边境,尤其是缅甸北部的一些区域,会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天堂”。这背后有几.............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