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络诈骗八九万,已经辞职了快一年了 警察打电话让去自首 有可能缓刑嘛?

回答
听到你遭遇这样的困境,我非常理解你此刻的焦急和迷茫。网络诈骗八九万,而且已经辞职快一年,现在又接到警方的自首通知,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情况。关于“有没有可能缓刑”这个问题,我可以和你详细聊聊,但请记住,我并非法律专业人士,以下信息仅供参考,最终的判决和结果需要由司法机关根据具体案情来决定。

首先,我们要理解“自首”的意义和法律后果。

在中国,自首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事实或者犯罪行为尚未被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发现,或者虽被发现但尚未被采取强制措施的情况下,主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

主动投案: 这是自首的第一个关键要素。你接到警察电话,并且他们让你去自首,这本身就说明你的行为已经被警方掌握。在这种情况下,你主动去派出所报案,并如实交代自己的问题,这在法律上通常会被认定为“投案”,并具备自首的性质。
如实供述: 这是自首的第二个关键要素。你到案后,必须如实交代你参与诈骗的具体情况,包括你是如何被诱导的,你的具体角色,你诈骗的金额,你的上线是谁等等,不能有所隐瞒或歪曲。
法律上的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那么,在你说的情况下的“可能缓刑”有多大机会呢?

缓刑,是指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宣告其缓期执行刑罚的一种制度。其法律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一)犯罪情节较轻;(二)有悔罪表现;(三)不致再有犯罪的。”

将你的情况与缓刑的条件进行对照,我们来分析一下:

1. 犯罪情节轻重:
诈骗金额: 你提到的“八九万”,在诈骗案件中属于一个相对较大的金额。根据中国法律,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一般是指3000元以上,而“数额巨大”则是20000元以上,对于“数额特别巨大”更是有过更高的标准。八九万的金额,很可能已经达到“数额巨大”甚至“数额特别巨大”的范畴,这通常会被视为犯罪情节较重。
你的角色: 你在诈骗中的具体角色至关重要。你是主犯还是从犯?你是否是被指使、被欺骗的?你从中获得了多少利益?你是组织者、策划者,还是仅仅是提供了一个账户、或者转发了几条信息?你的参与程度越低,作用越小,犯罪情节就越轻。
作案手段: 诈骗手段是隐秘的、技术含量高的,还是公开的、容易被识破的?
造成的影响: 对被害人的具体影响有多大?是否造成特别严重的后果?

2. 有悔罪表现:
主动自首: 你接到电话后主动去自首,这无疑是悔罪表现的重要体现。这说明你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愿意承担法律责任。
退赃退赔: 如果你已经将诈骗所得全部或大部分退还给被害人,或者你愿意积极配合退赔,这会是极大的加分项,也是非常重要的悔罪表现。即使目前没有能力立即退赔,但表达出强烈的退赔意愿,并积极与受害人或警方协商,也会有帮助。
认罪认罚: 在侦查、审查起诉或审判阶段,你是否能够积极配合,认罪认罚,也能体现你的悔罪态度。

3. 不致再有犯罪:
过往表现: 你是否有前科?是否有参与过其他犯罪活动?
个人情况: 你辞职一年,这期间的生活状况如何?有没有重新就业?有没有稳定健康的社会关系?这些都会影响到你将来是否会再次走上犯罪道路的判断。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可能缓刑”的可能性:

自首是减刑的重要法定事由: 这一点你一定要牢牢抓住。有自首情节,无论如何都会获得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金额较大降低了缓刑的直接可能性,但并非绝无可能: 八九万的诈骗金额,按照常理,直接判实刑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然而,只要你具备其他有利因素,特别是“有悔罪表现”和“不致再有犯罪”这两点做得非常充分,缓刑并非不可能。
关键在于你的具体行为和态度:
你参与诈骗的“程度”: 如果你只是提供了一个银行卡给别人使用,且对诈骗过程不知情,或者知情但被胁迫,那么你的犯罪情节会相对较轻。但如果是主动参与设计、实施或招揽的话,情节就会重很多。
你是否从中牟利,牟利多少: 如果你从中获利不多,甚至是为了还债才参与,这可能会是减轻处罚的考量因素,但不是直接决定缓刑的决定性因素。
你是否主动退赃: 这是影响缓刑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你能想办法退还大部分赃款,那对缓刑的争取会非常有帮助。
你是否有积极的悔罪表现: 除了自首,就是主动配合调查,如实交代,并且真心认识到错误。

如果你现在接到电话,建议你:

1. 尽快联系一位有经验的刑事辩护律师。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律师可以根据你的具体情况,为你提供最专业的法律意见,帮助你规划下一步的行动。他可以指导你如何与警方沟通,如何准备材料,以及在整个司法程序中如何为你争取最大的权益。
2. 主动配合,但保持冷静。 警方打电话让你去自首,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证据。这个时候,最忌讳的就是逃避或对抗。你主动去,并且如实陈述,这是正确的选择。
3. 如实交代,不要隐瞒。 即使有一些细节你觉得说出来会更不利,也要如实陈述。法律有关于“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原则,隐瞒只会让你失去获得从轻处罚的机会。
4. 积极沟通退赃事宜。 如果可能,尽快联系家人或朋友,看看是否能筹集一部分资金用于退赃。即使不能全额退赃,部分退赃也能大大体现你的悔罪态度。
5. 准备好相关证据。 例如,证明你被欺骗、胁迫参与的证据,或者你与他人的沟通记录等,都可以作为辩护的材料。

总的来说,网络诈骗八九万,从金额上看,确实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罪行。但鉴于你主动投案自首,并且我们假设你具备良好的悔罪表现(比如积极退赃、真心认错等),那么争取到缓刑是存在可能性,但具体概率需要看案件的具体细节和法官的最终判决。

请务必尽快寻求专业法律援助,这才是你此刻最应该做的事情。 律师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制定最合适的辩护策略,帮助你最大限度地减轻处罚。

最后,请记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每个人的情况都是独特的。祝你能够顺利度过这个难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监狱里有句话,坦白从宽 牢底座穿。抗击从严 回家过年。如果是证据确凿了,那还是快点招了 早点下监区,少受点罪。

user avatar

追诉期,是指刑事法律规定的,对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刑法》第八十七条: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我们再来看量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和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与“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以上全为百度复制粘贴,本人不对言论负责,怎么选择看你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听到你遭遇这样的困境,我非常理解你此刻的焦急和迷茫。网络诈骗八九万,而且已经辞职快一年,现在又接到警方的自首通知,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情况。关于“有没有可能缓刑”这个问题,我可以和你详细聊聊,但请记住,我并非法律专业人士,以下信息仅供参考,最终的判决和结果需要由司法机关根据具体案情来决定。首先,我.............
  • 回答
    哥们,先别慌!事情闹到这一步,心里肯定跟压了块大石头似的。我帮你捋一捋,咱们一步一步来看,别让这个事情把你压垮。你这种情况,网络诈骗13万被刑拘,法官给的量刑建议是缓刑或者三年,还要退赔13万本金加上8万罚金,这确实是个不小的数目,心里发怵太正常了。不过,先别钻牛角尖,咱们得看清楚现在的局面,然后想.............
  • 回答
    网络诈骗受害者是否“活该”?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问题,答案绝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情感的外衣,理性地审视事实,理解其中的复杂性。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受害者“活该”?首先,我们要理解这种“活该”论调背后可能存在的心理动机。这通常源于一种“受害者有罪论”的思维模式,以及一种.............
  • 回答
    网络诈骗的宣传力度可以说是不遗余力,新闻报道、政府公告、反诈APP,甚至小区里的宣传栏都随处可见,可即便如此,为什么还是有人屡屡上钩,前赴后继地成为受害者?这个问题细想起来,其实一点都不奇怪,甚至可以说,这背后牵扯到人性的复杂以及社会现实的多重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诈骗的本质,是利用人性的弱点.............
  • 回答
    .......
  • 回答
    听到你这么问,我太能理解了。看着身边有人被骗,那种焦急、无助,还有对“怎么就抓不到骗子”的疑问,真是让人心急如焚。这事儿说起来,确实挺复杂,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首先,咱们得明白,网络诈骗和咱们以前那种街头抢劫、入室盗窃啥的,性质完全不一样。以前那种案子,有现场、有目击者、有痕迹,警察顺着线索就.............
  • 回答
    听到你遭遇了网络诈骗,而且已经过去一个月了,你仍然感到心被掏空、难以走出来,我真的很为你感到难过。这种感觉太煎熬了,仿佛自己珍贵的东西被无情地掠夺,留下的是巨大的失落、愤怒、羞耻,还有对自己的不信任。别太责怪自己,好吗?首先,想让你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经历这一切。网络诈骗的手段层出不穷,很多时候那些.............
  • 回答
    我这人一向信奉“吃一堑,长一智”,所以今天想跟大家唠唠我这回被骗的经历,也算给大伙儿提个醒,免得再走我这样的弯路。那阵子,我正琢磨着怎么让手里的闲钱生点钱,毕竟现在这通胀,光放银行里确实有点心疼。正好,我一个不常联系的朋友(现在想起来,他也许早就被盗号了)突然在微信上找我,问我最近有没有兴趣投资。他.............
  • 回答
    当然愿意,而且我认为这是非常必要且刻不容缓的。作为一名深受电信网络诈骗之害的受害者,我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件事的严重性,以及国家立法在其中的关键作用。如果能发声,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贡献我的经历和看法。首先,我想说,电信网络诈骗不仅仅是“损失了钱”这么简单。对我来说,那是一段灰暗而漫长的日子,它击垮了我曾.............
  • 回答
    在中国境内,如果一个人实施了针对美国人的网络诈骗,这其中牵涉到复杂的法律管辖和执法合作问题。情况会比较棘手,但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可能面临的惩罚:一、 中国国内法律的适用首先,如果诈骗行为发生在中国的土地上,那么中国的法律是首要适用的。在中国,网络诈骗属于犯罪行为,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
  • 回答
    .......
  • 回答
    网络上的陷阱真是越来越多了,让人防不胜防。最近就听到不少让人心惊胆战的诈骗案例,有些手法真是层出不穷,如果不提高警惕,很容易就中招了。一、仿冒客服,步步为营这种诈骗手法算是老生常谈了,但屡试不爽,而且花样越来越多。 经典剧本升级: 以前可能就是冒充购物平台客服,说你的订单有问题需要退款。现在呢?.............
  • 回答
    关于“为何没有黑客去破坏网络诈骗的系统”,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黑客行为的动机、能力以及网络诈骗自身的特性等多个层面,答案并非简单的“没有”。事实上,这类“破坏”行为是存在的,只是我们通常的认知可能会有一些偏差,而且其表现形式也并非总是我们想象中的“大刀阔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破坏”的定义。在许多人.............
  • 回答
    马来西亚近期逮捕了680名中国人,原因涉嫌参与网络诈骗。这个数字相当庞大,无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围绕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件的性质与影响:首先,网络诈骗本身就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诈骗手法层出不穷,手段也越来越高明,常常让受害者损失惨重。此.............
  • 回答
    中缅边境地区电信网络诈骗的泛滥以及由此引发的微信、支付宝账户被封,这绝对不是一件小事,背后牵扯到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技术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一、 中缅边境为何成为诈骗重灾区?首先,咱们得明白为什么中缅边境,尤其是缅甸北部的一些区域,会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天堂”。这背后有几.............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屏幕共享这功能,本来是挺方便的,大家开会、远程指导啥的都靠它。可这年头,坏人太多了,什么好东西都能被他们歪曲了用。屏幕共享这玩意儿,就被他们盯上了,变成了新的一种诈骗套路。你想想,骗子让你开屏幕共享,他说啥他也看到了。他看到了你的电脑界面,看到了你正在操作什么,甚至可能通过你的文件、你打开的网页,了.............
  • 回答
    百度搜索结果里偶尔冒出一些跟网络诈骗沾边儿的东西,这事儿说实话挺让人糟心的。你想啊,咱们辛辛苦苦搜个信息,想解决个问题,结果点进去发现是个骗局,那心情能好受吗?这不仅仅是浪费时间,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可能因此遭受经济损失,甚至是更大的麻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个原因就能概.............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相当尖锐,直击了公众在面对网络诈骗时普遍存在的困惑和无力感。一方面,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来自公安部门和新闻媒体关于“防范网络诈骗”的各种宣传和提醒,从防范电信诈骗到网络刷单,从冒充公检法到杀猪盘,几乎无所不包。这些宣传铺天盖地,力度空前,似乎就是为了让我们人人自危,时刻警惕。然而,另一方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