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公安、新闻光强调网络诈骗要预防,真正解决的却寥寥无几?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相当尖锐,直击了公众在面对网络诈骗时普遍存在的困惑和无力感。一方面,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来自公安部门和新闻媒体关于“防范网络诈骗”的各种宣传和提醒,从防范电信诈骗到网络刷单,从冒充公检法到杀猪盘,几乎无所不包。这些宣传铺天盖地,力度空前,似乎就是为了让我们人人自危,时刻警惕。

然而,另一方面,当我们真正遭遇网络诈骗,或者身边有人受骗时,现实的解决过程往往令人沮丧。被骗的钱款追回的可能性渺茫,而诈骗分子却如同幽灵一般难以捉摸,逍遥法外。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我们如此强调“预防”,但“真正解决”的案例却少得可怜?

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

一、 预防的“易”与解决的“难”:双方的现实考量

公安部门的角度:
预防是“广撒网”的低成本高效益策略: 公安部门的职能是维护社会治安,而网络诈骗的泛滥无疑对其构成严峻挑战。在有限的警力和资源下,通过大众媒体进行广泛的“预防性”宣传,能够触达最广泛的人群,提高全民的防范意识,从而降低整体受骗率。这是一种“成本相对较低,但覆盖面广”的策略。打个比方,就像鼓励大家戴口罩是为了预防病毒传播,比事后治疗成千上万的病人要容易得多。
“抓现行”与“追损”的难度系数天壤之别: 及时出警、抓获正在实施犯罪的嫌疑人,相对来说是公安部门比较擅长的领域。但网络诈骗的特点在于其虚拟性、跨地域性甚至跨国性。诈骗分子通常利用虚拟身份、境外服务器、层层转账的“洗钱”链条,使得追踪和逮捕极其困难。而且,即使抓到了人,被骗的钱款可能已经挥霍一空或被转移到难以追回的地方。因此,对于公安来说,与其耗费巨大精力去追回那些可能追不回的钱,不如将有限资源投入到更具威慑力的“打击源头”或“预防性”工作中。
“证据链”的复杂性: 网络诈骗的证据往往分散在网络世界,涉及大量的聊天记录、转账凭证、IP地址等。要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并最终定罪,需要投入大量技术和人力资源进行侦查,且往往涉及多个部门甚至跨境合作,过程复杂且耗时。

新闻媒体的角度:
“警示教育”的职责所在: 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渠道,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向公众传递社会风险和安全警示。网络诈骗是当前社会突出的安全问题,媒体报道这类事件,尤其是报道成功案例,能够起到警示作用,唤醒公众的危机感。
“吸引眼球”与“传播速度”的考量: 相比于“案件侦破过程”这种相对枯燥且专业性强的报道,关于“如何防范被骗”的提醒更加直观易懂,也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和转发。而且,诈骗案例层出不穷,媒体也需要快速地将新的诈骗手法传播出去,以便更多人了解并避免。
“细节披露”的禁忌: 对于正在侦办的案件,或者涉及受害者隐私的细节,媒体的报道往往需要谨慎,以免影响侦查或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而“预防”的内容相对来说就比较“安全”,不会触碰敏感的法律或隐私界限。

二、 网络诈骗的本质决定了“解决”的困境

虚拟世界的匿名性与隐蔽性: 网络为诈骗提供了天然的匿名保护伞。诈骗分子可以轻而易举地注册虚假账号、使用VPN隐藏真实IP地址、甚至利用技术手段伪造身份信息。这种虚拟性使得追踪和定位困难重重。
技术壁垒与灰色地带: 诈骗分子往往是利用了现有的技术漏洞、网络平台管理不严的灰色地带,或者直接利用境外非法技术支持。要突破这些技术壁垒,需要公安部门具备顶尖的网络安全和侦查技术,并且需要与电信运营商、互联网服务商等进行深度协作,这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产业链化与分工明确: 现在的网络诈骗早已不是单打独斗的个体行为,而是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从“技术开发”(提供诈骗话术、工具、网站)、“话务推广”(寻找受害者)、“洗钱团伙”(处理赃款)、到幕后操纵者,各环节分工明确,且常常在境外运作。打击其中的一个环节,并不能根除整个犯罪链条。
跨境作案的巨大挑战: 大量网络诈骗团伙盘踞在境外,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差异、司法协作的壁垒进行犯罪活动。一旦犯罪分子身处境外,国内公安部门的执法权就受到了限制,需要通过国际司法协助来追捕和引渡,这个过程漫长且复杂,成功率不高。
资金转移的“瞬时性”与“链条化”: 诈骗所得的资金往往在极短时间内通过多个账户进行层层转移,形成复杂的“洗钱”网络,甚至兑换成虚拟货币。当警方介入调查时,资金可能早已被转移到海外或被消费殆尽,追回的难度极大。

三、 公众的认知与行为偏差

“我不会被骗”的侥幸心理: 尽管宣传铺天盖地,但很多人仍然抱有“我不会被骗”的侥幸心理,认为自己足够聪明、警惕性高,不会落入俗套。直到自己或身边人真的被骗,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信息过载与麻木: 每天充斥在各类媒体上的诈骗预警,久而久之也可能导致信息疲劳,公众对此的敏感度下降,更容易在不经意间放松警惕。
“不愿麻烦”的心态: 即使发现可疑情况,一些人也可能因为觉得麻烦、不确定是否真的被骗,或者不相信能追回损失,而选择不去报警,错失了最佳的侦办时机。

总结一下, 公安和新闻媒体之所以“光强调预防”,主要是因为:

1. 预防是成本相对较低、覆盖面广的“广撒网”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全民意识,降低整体受骗率。
2. “真正解决”——特别是追回赃款和抓获所有犯罪分子——面临着网络诈骗固有的匿名性、技术壁垒、产业链化、跨境作案以及资金转移速度快等巨大挑战,是极其困难且耗费资源的工作。
3. 媒体的职责是传递风险信息,而“预防”内容比复杂的案件侦破更容易传播和被公众理解。

这并不是说公安部门不作为,实际上,公安部门在打击网络诈骗方面一直在努力,投入了大量警力和技术资源。但网络诈骗的顽固性和复杂性,使得“根治”和“完全解决”成为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我们作为普通人,除了期待更有效的技术和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更应该深刻理解“预防”的重要性。每一次的宣传,都是一次风险提示;每一次的警惕,都可能避免一次损失。与其抱怨为何解决的寥寥无几,不如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如何不成为那被统计到的“少数”。这才是当前环境下,我们每个人最应该做,也是最能做到的事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亲身经历过,可以明确的告诉题主,公安部门真的有在努力。

那次的经历真的很震撼,以至全程细节现在还历历在目。

去年的某一天中午,我媳妇接到一通陌生电话。

该电话上来就问:

“请问是xxx么?”(以下xxx指代我媳妇的真实姓名。)

“这里是公安***反诈骗中心,请问你认识yyy么。”(这两个星号是因为媳妇和我都没听清,以下yyy指代我母亲的姓名。)

我媳妇当时是一脸懵逼,且有点害怕的,因为对方的身份无法确认真实性,只是个没他人标记过的座机号,但对方却对你的名字,以及你的关系者的名字知道的一字不落。

所以一边听着,一边赶紧弄醒了正在睡午觉的我,并打开了免提。

对方接着说“yyy在接听一个诈骗团伙的电话,由于我们没法通过打电话联系到她,所以我们就一个请求,如果你方便的的话,请尽快赶到yyy处于她取得联系,如果她已经准备要去打钱,请一定想尽办法阻止。”

听到这里,我一咕噜爬起来,并迅速开始穿衣服。因为我注意到这个请求几乎没有任何设置陷阱的可能,就算被骗,答应这个请求,目前阶段最多是浪费时间白跑一趟。(由于我和我母亲关系并不融洽,可能会添堵,但骗子要连这个都知道,那可真厉害,但恶心我还是没什么好处哇。)

穿衣过程中,对方似乎察觉到或知道这种电话本身会造成接听者的不安,继续跟我媳妇解释:“如果你对我们的身份有疑问,可以打110核实一下我们的电话号码,但希望你能尽快过去与yyy实际接触,我们实在无法联系到她。”

出于小心,全程我没吭声,这句话说完我用眼神和动作示意媳妇同意并尽快结束通话,而我的衣服也超快穿好了。

电话挂了之后我一边往门口走准备穿鞋,一边对媳妇快速解释下思路:虽然存疑,但目前的要求并没什么坑,不妨照做。如后续有坑,见招拆招。

穿好鞋出家门到坐电梯下楼的时间里,我试着拨打我母亲的电话,手机-通话中,座机-占线。

出了电梯,接着打给我父亲(我家电梯运行到3-4楼时100%没信号,只能出了再拨。),通了。

简短的说明情况后,确认我父亲不在家里,母亲一人在家,就挂了电话。

接着打110,确认那个电话号码,110说需要去核实,一会拨回来。

爸妈家离我家不远,普通快走步行十分钟就到,但因为矛盾很久没去了。

打完110,这路程走了大约1/3,走到大约1/2的时候,我手机响了,竟然也是那个号码。

接通,还是那个人,接通上来第一句话:

“请问是彭友城么,这里是“这里是公安**反诈骗中心。”

我心里当时“卧槽,难不成全家的电话你都掌握了,而且名字准确,我怀疑甚至还有关系也是清楚的?打完我媳妇电话,接着就是我?”,说实话我着实又吓了一跳。

但基于刚才的判断,以及我并不想浪费时间再听一遍一样的话,我回到,“刚才打给我媳妇的电话,我已经在边上全程听到了,我正在往那边赶,大约3-5分钟就赶到。”同时不忘鸡贼的加一句“110那里我也打电话核实了,正在等回复电话。”

对方可能感受到了我的不信任,可并没重复说之前说过的内容,而是解释跟我说:

“这个诈骗团伙我们已经盯上了,有老人被骗了十几万,该团伙通常在拨打要骗的人手机时,会用ip电话反复拨打被骗人的其他电话,用程序控制在电话铃没开始响就挂断,这样反复拨,目的就是让被骗人处于孤立状态,他人别说用电话警告了,连普通来电打断被骗人与骗子之间谈话都做不到,除了实地联系警告不要被骗,几乎没有别的好办法。”

逻辑上没问题,要求没变,信任多了几分,我当即表示,刚才试了,的确打不通。

同时电话那头再次强调:

“如果她要出门转账,请尽一切办法阻止,因为一旦转账过去,钱几乎瞬间转往海外,我们基本上没能力追回。”

这时我已经快走到爸妈家了,于是说了句,我快到了。

电话那头说,“那先挂了电话快去看看情况,如果需要帮助,随时可以拨这个号码。”

拿钥匙直接开门,刚好我母亲刚挂了电话。她似乎也有诧异我怎么来了。

我直接问,刚才是不直接到诈骗电话了?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于是我就把来龙去脉,以及那个电话里所描述的诈骗团伙的作案手段说给她听了。

然后,我母亲拿手机给我看了一个网站,是个仿冒公安部门的网站,上面一个通缉令,清楚的印了几乎我母亲身份证上包含的所有信息,包括和身份证上一致的照片,而且照片不包含身份证上那种纹路,感觉应该不是来自于身份证被偷拍或扫描。

然后母亲跟我说,说到半截就意识到是骗子了,对方说自己公安局的,然后你犯了什么经济犯罪被通缉了,之类那套。。。就不赘述了,网上这类骗局能查到。

确认没有损失,于是我又嘱咐一通然后迅速逃出爸妈家,免得节外生枝。(对于我母亲我坚决不多聊,聊多必进入吵架环节,避免自己添堵。)

路上接到110的回电,我告诉110已经解决了,我母亲的确在接诈骗电话,并表示感谢后挂了。

之后忘记是我打过去那个反诈骗中心,还是对方打过来给我了,总之确认没事了并对他表示感谢后,也就结束了通话。

整个过程前后也就20分钟。

最终我连这位公安同志的姓都不知道,也许不知道为好吧。(信息太少想不出该如何称呼,只好用公安同志了)

在我印象中,公检法大部分时候都是事后处理的机构,而在诈骗发生时就尽力避免,这已经在某种意义上非常努力了。

那也是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电视上新闻里在说防范诈骗真的国家真的有在切实的行动。

我也是第一次知道网络电话除了呼死你之外还有电话铃不响,但别人就打不进这种骚操作。

我也是第一次切身体会到,真正的诈骗团伙的手段,远比听来的更严密,周到,狡猾。

当然,也第一次切实感受到,每个人的信息似乎国家都有非常充足的把握,虽然有些觉得有点...毫无隐私,但在这样的事件上去使用这些信息,我并不反对。

当然,这也是唯一的一次。

最后想对题主说,题主,国家真的是有在行动。

您的家人被骗,我真的很同情。

但同时我也相信,你的反映应该也不是无效的,也许已经引起注意并记录在案。也许因为不只你一人反映,这个团伙正在侦破中,但种种原因,目前无法回应你或承诺你什么。当然也有可能真的是忙不过来,无暇顾及。

我理解家里出现重大损失的焦急心情,但为此就说国家或公安什么都没做是非常不公平的。

最后提醒,电视和网络上看来的很多案例也说了,很多诈骗骗到的资金转移到海外是非常快的,一旦转账到海外,追回的可能性就非常低了,请做好这部分心理准备。当然,也不一定百分之百追不回来,但做好心理准备,毕竟日子还要过下去。

而且,我家也仅仅是幸运而已,一方面我母亲没相信骗子,另外那天我刚好在自己家,距离父母家很近。

对于我母亲我会不会被骗,在我赶到之前我是没有信心的。因为她是一个非常强硬,过度要强,过度自大,且越亲的亲人越不相信的人。(旅游不要买珠宝,我已经说了千万回了,她只会认为是我不好,这种地步。)

我甚至准备好跟她打一架拖时间,以及把最近派出所的直接联系电话在手机里准备好,以便及时求援了。

而那天我刚好是打算休息一天,之前的四五天一直都在外面跑,万一接电话的时候我离的远呢?

如果上面两个都成立,我的亲人也会遭受严重的损失,我只是幸运点罢了。

最后祝你早日能追回损失。

user avatar

我有个同事,刚毕业没两年的小姑娘。


某天公司来了两个警察,说要找这位同事,因为她涉及某个诈骗案。我们都震惊了,原来她…………然后警察叔叔说你们想多了,快把人叫出来。当面一谈,原来是警方破获了某个诈骗团伙,缴获了大量个人信息和电话号码,都是骗子买来准备实施诈骗的,其中就有这个同事。而且诈骗团伙是在贵州破获的,这个信息被通知给了深圳警方,于是深圳警方的两个警察就上门来做这个沟通工作。


这服务够不够到位,当然还有个原因是派出所就在公司隔壁,直线距离也就10米。

user avatar

因为警察解决这个是越权了

真要解决这个得靠人民解放军,以及中央军委

当然我们亲爱的蔡英文同志的努力也是不能少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