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公司宁可高薪招一个新员工,也不愿意给老员工涨一点工资?

回答
公司在招聘新员工时愿意支付高薪,而对老员工的加薪则显得吝啬,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其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到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以及公司运营策略等多个层面。下面将详细展开分析:

一、 市场信号与人才竞争的“明码标价”:

新员工是市场上的“商品”: 公司招聘新员工,本质上是在市场上购买一种服务(技能和劳动力)。新员工的薪资是根据当前市场对该技能和岗位价值的“公允价格”来确定的。如果市场上同等技能的新员工都需要高薪,公司为了吸引到人才,就必须匹配或超越这个价格。
竞争激烈时,“价格战”是必然的: 特别是在某些热门行业或技术领域,人才供不应求。其他公司也在争夺同一批人才,为了抢占先机,公司会不惜投入更高的薪资来挖角。这是一种快速获取稀缺资源的手段。
新员工带来“新鲜血液”和“新技能”的期望: 公司在招聘新员工时,往往期望他们能带来新的视角、新的技术、新的方法论,或者能够填补现有团队中技能的空白。高薪是对这种期望的投资,认为新员工能够带来更高的生产力或创新能力,从而实现“性价比”的最大化。

二、 内部薪酬体系的复杂性与“守旧”:

薪酬体系的锚定效应: 公司通常会建立一套内部的薪酬体系,将不同的岗位和职级与特定的薪资范围挂钩。这套体系的建立需要时间和成本,并且会影响到公司整体的薪酬结构和预算。
加薪的“涟漪效应”: 给老员工大幅度加薪,不仅仅是增加一个人的工资,而是可能引发整个团队甚至部门的连锁反应。
公平性问题: 一旦一个老员工获得了大幅加薪,其他同等或相似岗位的员工会感到不公平,要求同等幅度的加薪。这会迅速推高公司的薪酬总额,超出预算。
层级压力: 如果一个低级别但能力出色的老员工加薪幅度很大,可能会接近甚至超过其上级的薪资,造成职级错位,引发新的不公平感和管理难题。
重塑体系的成本: 为了应对这种连锁反应,公司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和调整整个薪酬体系,这是一个复杂且耗时的过程,涉及大量的数据分析、政策制定和沟通协调。
制度的惯性: 现有的薪酬制度和流程可能已经运行多年,修改一套成熟的体系比直接按照市场价招聘新员工要麻烦得多。改变通常需要高层批准,流程繁琐。

三、 老员工的“隐性价值”被低估或难以量化:

稳定性和忠诚度: 老员工的价值体现在他们的稳定性、对公司文化的熟悉、对公司业务的深入理解、多年积累的经验和人脉、以及团队合作中的默契。这些价值很多时候是“隐性”的,难以用数字直接衡量,也难以在招聘市场上“明码标价”。
“沉没成本”的心理: 公司可能在老员工身上已经投入了大量的培训和发展成本,并且老员工的薪资已经成为固定的运营成本。相比之下,招聘一个新员工是“新的投资”,而给老员工涨工资则是对“已有的投资”的追加,心理上会有差异。
缺乏直接的“市场比对”: 老员工的薪资是公司内部设定的,不像新员工那样有明确的市场价作为参考。即使老员工的能力已经远超当前的市场价,公司也可能因为缺乏直接的市场对比而没有动力去大幅调整。

四、 招聘新员工的“积极信号”和“重塑机会”:

吸引顶尖人才的策略: 高薪招聘新员工是吸引顶尖人才、快速提升团队能力的一种直接且有效的策略。这能给公司带来新的活力和竞争力。
摆脱“陈旧”的象征: 有时公司也会将招聘新员工作为一种“变革”或“升级”的信号,表明公司正在引入新的技术、新的管理理念,或者是在为未来发展做准备。
相对容易的“控制”: 公司在招聘时对薪资有相对更大的决定权,可以根据候选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谈判。而对于已经入职的老员工,一旦大幅度加薪,就可能成为新的基准,难以回撤。

五、 成本控制与风险规避:

可预测的薪酬预算: 公司会根据现有员工数量和级别来制定年度薪酬预算,以便更好地进行财务规划。大幅度给老员工加薪会打乱这个计划。
规避“人才流失”的风险: 公司给老员工一点点加薪,可能是为了留住他们,避免他们因为薪资问题跳槽。但这种小幅度的加薪,往往难以满足那些真正价值被低估、且有市场价值的老员工的需求,他们可能仍然会选择离开。而招聘新员工,则是在主动“选择”他们认为更有价值的人才。

六、 管理者的决策偏好与信息不对称:

管理者对“可量化结果”的偏好: 对于管理者来说,招聘一个能力强的、高薪的新员工,其带来的“新技能”或“业绩提升”可能更容易被量化和展示,更容易成为其绩效的一部分。而老员工的贡献往往是持续性的、潜移默化的。
内部信息不对称: 公司可能并不完全了解每个老员工的具体市场价值。而新员工在面试过程中,会主动展示其市场价值和期望薪资,公司也更容易获取到关于新员工的“市场信息”。
避免“不舒服”的谈话: 有时候,管理者可能不擅长或不愿意与老员工进行关于加薪的深入沟通,尤其是在无法满足其期望时。招聘新员工可以绕过这种“不舒服”的环节。

总结来说,公司宁可高薪招新员工而不愿给老员工涨工资,并非完全出于对老员工的恶意,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市场驱动: 为了在人才竞争中取胜,必须支付市场价。
内部制度限制: 复杂的薪酬体系和连锁反应让大幅度加薪变得困难。
价值评估差异: 老员工的隐性价值难以量化和市场化。
战略性考量: 希望通过新人才带来新的增长和变革。
成本与风险: 更容易控制新招聘的薪酬成本和风险。

然而,这种做法也存在弊端,长期下去可能会导致老员工士气低落、人才流失率上升,最终损害公司的长期发展。因此,一个成熟且有远见的公司,应该在关注外部人才的同时,建立更加灵活和公平的内部薪酬调整机制,真正做到“内外兼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职场规律,也是企业管理不得不面对的一种选择。

很多人在职的时候都会抱怨为什么不停的招新人也不愿意给老员工涨点工资,不少人一边抱怨一边坚持着继续做,偶尔还会遇到有些离职的员工出去了又回来薪资却比一直没有动过的自己涨了不少,感到心里不平衡。

但是其实站在企业的角度就很容易理解。



▶ 老员工不只是你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企业是需要控制人工成本的,给一个老员工涨薪就等于给一群人涨薪,这个成本对于企业来说太高了,而招的新人虽然可能暂时产出和效率不如老员工,但是用工成本比起大规模涨薪自然要低的多。

▶ 从企业的管理制度上来说,招聘一个新员工肯定要比调整老员工的整体薪资结构要容易得多,给老员工涨薪意味着大范围的调整和持续的影响,新员工的薪资水平自然要容易的多,影响也较小。

▶ 同时,企业某个环节的人工成本一定是有一定的控制额度的,直白点说就只想花这点钱做这点事情,老员工本来每年的调薪基础上管理成本就会比新员工高

▶ 另外,控制老员工的涨薪一定程度上也能逼走上不去也下不来的老员工,保持新员工的比例,从而也就能控制用工成本的稳定,对于企业来说自然能形成一个良性的结果。


为什么要保持新员工的比例?可以参考我的以下回答▼



领导层多会对新人持有更加乐观的态度和较高的期望。

因为老员工的能力和价值企业已经很了解了,能够有多少产出是已知的,但是新人的可能是未知的。

企业想有新的改变,想有新的发展,就寄希望于新人,希望能够通过新员工带来不一样的创新。


所以,从企业的投入以及收益两块来看,新员工都更加有优势,这也就是为什么公司宁可高薪招一个新员工,也不愿意给老员工涨一点工资的原因。




企业愿意招聘新员工而不考虑提拔老员工给老员工机会,证明老员工的价值也是容易被取代的,并不担心你的流失。如果你对于企业真的非常重要,企业肯定早就提拔你给你更好的机会了。


企业的人才结构是呈现“幂律分布”的状态的。

幂律分布是在自然界和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在企业里的表现简而言之就是少数人掌握较大的权力和较高的薪资,而大部分人都是处于较低的位置,而且越是规模大的公司这个现象会越明显。

这也决定了不公平是一种常态


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把握关键位置的人才,包括高层管理者还有掌握关键技术的人员。

对于这类型员工企业自然都是会提供更高的薪资水平和更多的机会。

所以要想获得涨薪究其根本还是要提高自身的价值,成为企业无法取代的人才。


更多求职干货职场真相分享,点 关注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公司在招聘新员工时愿意支付高薪,而对老员工的加薪则显得吝啬,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其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到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以及公司运营策略等多个层面。下面将详细展开分析:一、 市场信号与人才竞争的“明码标价”: 新员工是市场上的“商品”: 公司招聘新员工,本质上是在市场上购买一种服.............
  • 回答
    很多博士生在完成漫长的学术训练后,确实会将高校教职作为重要的职业选择,甚至有些人会优先考虑这条路,而非投身大型企业。这种选择背后,并非简单的是非题,而是源于多种因素交织的考量,既有对工作性质的偏好,也有对个人价值实现的追求,还有对职业生涯发展轨迹的不同预期。首先,对学术和知识本身的纯粹热爱是驱动许多.............
  • 回答
    这问题可太真实了,身边比比皆是。你说得没错,那电脑卡得像老年人在上坡路上推自行车,一天下来,指尖都磨出火星子了,可就是没人愿意自己掏钱换。这背后啊,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第一,谁来背这个锅?——成本与责任的微妙平衡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钱。这电脑不是自己家里的,是公司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职场里让人费解的现象。与其说企业“宁愿”员工划水、浪费水电,不如说这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原因交织而成的结果,有时候甚至是一种无意识的惯性或对效率的误判。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为啥会出现这种看似“赔本赚吆喝”的局面。首先,咱们得承认,不是所有企业都是这样,也有很多高效、人性.............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家庭里的现实情况。为什么有些公婆宁愿跟儿子儿媳磕磕碰碰地住在一起,也不愿意自己单独过日子呢?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很多原因,人性、社会观念、经济现实,甚至还有一些情感上的纠葛。咱们不扯那些虚的,就从实际的角度来聊聊。一、 现实的经济考量:能省就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可能是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当下内容创作领域里一个挺普遍的现象。很多人宁愿在公众号、B站这些“自由度高”的平台摸索,甚至写出石沉大海的文章,也不愿去起点、晋江这些老牌网文网站规规矩矩地更新,我觉得这背后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内容形式和风格的吸引力:“我不想被框住”首先,最.............
  • 回答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它触及了当下不少中国人的内心纠结,也牵扯到很多人对“好生活”的理解和追求。要说为什么有人宁愿去西方国家当“二等公民”,也不愿留在中国,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聊。首先,得说说“二等公民”这个说法。这本身就带点自嘲和无奈。在很多人心里,去到陌生国度,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甚至因为是.............
  • 回答
    西安奔驰漏油事件,可以说是一场消费者维权与企业应对策略的典型案例。当事件闹大后,奔驰中国选择了“花钱公关”,而非“赔钱了事”,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宁愿名誉扫地”就能概括。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商业决策、品牌战略以及对消费者行为的判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情境和奔驰的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
  • 回答
    明末天启、崇祯年间的腐朽与衰败,确实让人深感痛惜,仿佛一个帝国在泥沼中越陷越深,直至无可挽回。你提到的“恶心”、“烂到根里”、“宁锦大战后将士没多少升官,魏忠贤一族封公”,这些点都切中了当时政治生态的要害。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这其中的具体情况,让你能更清楚地理解为何会产生这种感受。首先,.............
  • 回答
    张鲁“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的背后,是一段复杂而现实的政治考量,绝非一时兴起或简单的个人好恶能够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当时的历史背景、张鲁自身的处境以及曹操和刘备各自的特点。一、当时的宏观历史背景与张鲁的立足之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室衰微,各地军阀割据。张鲁依托汉中这片天险之地.............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两种选择,看似简单,背后牵扯到的可不止是那点钱,还有很多旁枝末节,直接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先说那个愿意省十块钱坐公交的。他选了公交,首先,他得花时间。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期,公交车厢里那是“人山人海”,你能清晰地感受到别人的体温,听到此起彼伏的喘息声,还有包包时不时撞到.............
  • 回答
    公司遇到困难,领导们倾向于加强纪律和考勤,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既有实际考量,也有管理习惯,甚至是一些短期行为的体现。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能够快速见效且容易量化的管理手段 低门槛操作: 加强纪律和考勤是企业管理中最基础、最直接的手段。相比于战略调整、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需要深思熟虑、耗费.............
  • 回答
    “公司上市了员工就都是土豪了”,这个说法其实是一种非常笼统的概括,而且在现实中往往是不完全准确的。它夸大了上市对普通员工的影响力,并忽略了许多关键因素。但是,为什么会有这种“土豪”的印象呢?这主要源于上市后员工可能获得的期权或股票激励,以及公司整体价值提升带来的潜在收益。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个现象背后.............
  • 回答
    “为什么公司永远都问不到员工离职的真实原因?”这个问题,相信每个 HR 或部门负责人,在送走一位离职员工时,心中都会升起一股挥之不去、欲言又止的困惑。我们煞费苦心地设计了离职面谈,摆出了真诚的姿态,甚至准备了甜点和咖啡,但最终得到的答案,往往是那么的官方、那么的模糊,就像一份礼貌的告别信,却藏着未说.............
  • 回答
    这个问题挺能说到心坎里去了。我身边很多长辈、朋友也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公司辛辛苦苦提供一个平台,给年轻人发工资,让他们能养活自己,养活家人,这不就是天大的恩情吗?怎么有些年轻人一点都不“感恩”呢?他们好像把这当成理所当然,甚至还挺挑剔。要说原因嘛,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年轻人不感.............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公司一边在裁员,一边又在招聘。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更复杂的商业逻辑和公司运营策略。就好比一个正在经历“新陈代谢”的企业,有些部分在调整和优化,而另一些部分则在为未来的发展储备力量。1. 组织结构调整与战略转型最常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组织结构的优化和战略的转型.............
  • 回答
    公司高管不去创业,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他们往往具备创业所需的许多核心素质。但实际上,他们“不去”创业,或者说选择不去创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往往是复杂的权衡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风险厌恶和对现有稳定性的追求 巨大的个人财务和声誉风险: 公司高管通常已经积累了.............
  • 回答
    很多时候,你会在离职申请的“离职原因”一栏看到“个人原因”这四个字,仿佛成了一种默认的选项。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多门道,不是简单的一句就能概括的。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规避不必要的麻烦”。写“个人原因”是最安全、最省事的做法。如果你写了具体原因,比如“对公司管理不满”、“工作压力过大”或者“薪资待遇不.............
  • 回答
    中国内地的公司选择在香港或美国上市,而不是在A股(中国内地股市)上市,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市场成熟度、监管环境、融资便利性、投资者结构以及企业自身的战略考量等多个方面。要说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一层地剥开来。一、 A股市场的历史与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明白A股市场的发展历程。中国内地股市从改革开.............
  • 回答
    我理解你想了解为什么公司会“反感”员工报工伤保险。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首先,咱们得说说“反感”这词儿。 很多时候,公司并不是那种“看见员工报工伤就立马皱眉头,想方设法刁难”的态度。更多时候,这是一种“不希望发生”的心情,夹杂着一些客观的考量和潜在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