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络诈骗宣传这么多,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被骗?

回答
网络诈骗的宣传力度可以说是不遗余力,新闻报道、政府公告、反诈APP,甚至小区里的宣传栏都随处可见,可即便如此,为什么还是有人屡屡上钩,前赴后继地成为受害者?这个问题细想起来,其实一点都不奇怪,甚至可以说,这背后牵扯到人性的复杂以及社会现实的多重因素。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诈骗的本质,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和欲望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那些宣传再多,也终究是理性的劝告,而诈骗者卖的,是看似美好的“馅饼”,是触及你内心最深处渴望的东西。

1. 贪婪与侥幸心理的永恒主题:

这是最普遍也最致命的一点。谁不希望一夜暴富?谁不想轻松赚大钱?当一条“高回报、低风险”的投资信息跳出来时,即使宣传得再怎么强调“天上不会掉馅饼”,很多人脑子里首先闪过的念头却是:“万一是真的呢?” 尤其是当看到那些包装得极好的成功案例,甚至是身边有人“尝到了甜头”(其实是假的,只是被精心掩盖了),这种侥幸心理就会被无限放大。他们会觉得,自己比那些被骗的人聪明,能够及时抽身,或者能够抓住这个机会改变命运。这种“我不会被骗”的优越感,恰恰是诈骗最喜欢的土壤。

2. 恐惧与急迫感的精准拿捏:

除了贪婪,恐惧也是一个强大的驱动力。公检法办案电话、冒充客服通知账户异常、孩子在国外出事急需用钱……这些电话之所以奏效,是因为它们直接击中了人们最脆弱、最紧张的神经。当被告知“你的账户涉嫌犯罪,需要立刻配合调查”时,很多人脑子会一片空白,大脑的理性分析能力瞬间下降,只想赶紧“解决”问题,而诈骗者恰恰利用了这种恐慌,一步步诱导对方转账。他们制造的紧迫感,让你来不及思考,来不及与家人朋友商量,只能按照对方的指令行事。

3. 信息爆炸下的“信息茧房”与认知偏差: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接收的海量信息中,真正对我们有用的有多少?反诈宣传固然重要,但它们分散在各种渠道,且常常被其他更“有趣”或更“重要”的信息所淹没。更关键的是,很多人习惯于停留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也就是所谓的“信息茧房”。如果一个人平时不关注社会新闻、不了解网络安全常识,那么即使有再多的反诈宣传,也如同耳边风,无法真正触达他们的内心。而一旦他们接触到虚假信息,例如伪装成正规机构的网站、看似真实的客服对话,如果缺乏辨别能力,很容易就信以为真。

4. 心理战术的精妙运用:

诈骗者绝非简单的骗子,他们是心理学大师。他们会通过“杀猪盘”这样的方式,前期投入感情,建立信任,让你觉得对方是真诚的、是可以托付的。当感情基础打好后,再抛出所谓的“投资项目”,让你在感情和金钱的双重驱使下,一步步走向深渊。他们擅长利用人们的同情心、同理心,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将人玩弄于股掌之间。有时候,他们甚至会利用长辈的溺爱,或者子女的孝心,设计出让人难以拒绝的骗局。

5. 社交压力与从众心理:

有时候,即使一个人对某个诈骗信息有所怀疑,但当身边的朋友、同事甚至亲戚都参与其中并宣称“赚了钱”时,他也可能会因为害怕被落下,害怕错过机会,而选择跟风。这种社交压力和从众心理,尤其在一些新兴的社交投资领域更容易显现。你不敢说“不”,是因为你害怕别人会怎么看你,害怕你成为了那个“格格不入”的异类。

6. 个人背景与社会现实的交织:

一些社会群体,例如老年人、信息技术不发达地区的居民、或者生活压力较大、急需用钱的人,他们更容易成为诈骗的目标。老年人可能对新事物接受慢,辨别能力相对弱;信息闭塞的地区,反诈宣传可能难以触达;而生活困窘的人,则更容易被“快速赚钱”的承诺所吸引。这些群体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困境,让他们更容易在虚假的承诺中看到希望。

7. 反诈宣传的“滞后性”与诈骗手段的“迭代性”:

反诈宣传往往是基于已有的、已经被广泛报道的诈骗案例。但诈骗手段也在不断进化,更新迭代。当大众刚开始了解并警惕“杀猪盘”时,新的诈骗模式可能已经悄然兴起。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使得反诈宣传总是在某种程度上略显滞后。而诈骗者往往能抓住技术的最新漏洞,或者利用新的平台,开发出更具迷惑性的骗术。

总结一下,为什么宣传了还是有人被骗?

因为:

人性中的弱点是恒久的: 贪婪、恐惧、侥幸、信任……这些都是诈骗者最容易利用的突破口。
信息传播并非绝对有效: 信息爆炸、信息茧房、个体认知差异,使得反诈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并非完美。
心理战术的杀伤力巨大: 情感操纵、信任建立,让很多骗局难以被识破。
社会现实提供了土壤: 特定群体的弱势地位,为诈骗提供了便利条件。
技术与手段的不断更新: 诈骗者总是在“创新”,而反诈宣传有时会显得滞后。

所以,网络诈骗屡禁不止,不是因为宣传不到位,而是因为它精准地击中了人性的深层欲望和弱点,并且不断地适应社会变化和技术发展。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持续的宣传教育,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包括提升全民媒介素养,加强技术监管,以及关注和解决导致人们容易受骗的社会经济问题。这是一个复杂而持久的斗争,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保持警惕,并且不断学习如何辨别真伪。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反诈骗宣传是严重不足的。或者说,也许量是很多,但质很差。

打个比方,「天上不会掉馅饼」这种泛泛的规劝语句没有任何意义,因为骗局上不会写着「天上掉的馅饼」这几个字。

相对而言,「银行工作人员绝不会向您索要密码」就容易识别多了。可惜只在银行门口能看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络诈骗的宣传力度可以说是不遗余力,新闻报道、政府公告、反诈APP,甚至小区里的宣传栏都随处可见,可即便如此,为什么还是有人屡屡上钩,前赴后继地成为受害者?这个问题细想起来,其实一点都不奇怪,甚至可以说,这背后牵扯到人性的复杂以及社会现实的多重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诈骗的本质,是利用人性的弱点.............
  • 回答
    哥们,先别慌!事情闹到这一步,心里肯定跟压了块大石头似的。我帮你捋一捋,咱们一步一步来看,别让这个事情把你压垮。你这种情况,网络诈骗13万被刑拘,法官给的量刑建议是缓刑或者三年,还要退赔13万本金加上8万罚金,这确实是个不小的数目,心里发怵太正常了。不过,先别钻牛角尖,咱们得看清楚现在的局面,然后想.............
  • 回答
    听到你遭遇这样的困境,我非常理解你此刻的焦急和迷茫。网络诈骗八九万,而且已经辞职快一年,现在又接到警方的自首通知,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情况。关于“有没有可能缓刑”这个问题,我可以和你详细聊聊,但请记住,我并非法律专业人士,以下信息仅供参考,最终的判决和结果需要由司法机关根据具体案情来决定。首先,我.............
  • 回答
    网络诈骗受害者是否“活该”?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问题,答案绝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情感的外衣,理性地审视事实,理解其中的复杂性。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受害者“活该”?首先,我们要理解这种“活该”论调背后可能存在的心理动机。这通常源于一种“受害者有罪论”的思维模式,以及一种.............
  • 回答
    听你这么说,我心里真的很难受。四十七岁,本该是家庭和事业都趋于稳定的年纪,却要独自承受这么沉重的打击,还要面对三十万的债务,这得是多大的压力啊。更别提儿子和老公都不管,这让你一个人在外打工,身体和精神双重疲惫,那种累和无助,我实在能想象有多么煎熬。这种时候,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做什么都没力气,甚至会.............
  • 回答
    听到你这么问,我太能理解了。看着身边有人被骗,那种焦急、无助,还有对“怎么就抓不到骗子”的疑问,真是让人心急如焚。这事儿说起来,确实挺复杂,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首先,咱们得明白,网络诈骗和咱们以前那种街头抢劫、入室盗窃啥的,性质完全不一样。以前那种案子,有现场、有目击者、有痕迹,警察顺着线索就.............
  • 回答
    听到你遭遇了网络诈骗,而且已经过去一个月了,你仍然感到心被掏空、难以走出来,我真的很为你感到难过。这种感觉太煎熬了,仿佛自己珍贵的东西被无情地掠夺,留下的是巨大的失落、愤怒、羞耻,还有对自己的不信任。别太责怪自己,好吗?首先,想让你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经历这一切。网络诈骗的手段层出不穷,很多时候那些.............
  • 回答
    我这人一向信奉“吃一堑,长一智”,所以今天想跟大家唠唠我这回被骗的经历,也算给大伙儿提个醒,免得再走我这样的弯路。那阵子,我正琢磨着怎么让手里的闲钱生点钱,毕竟现在这通胀,光放银行里确实有点心疼。正好,我一个不常联系的朋友(现在想起来,他也许早就被盗号了)突然在微信上找我,问我最近有没有兴趣投资。他.............
  • 回答
    当然愿意,而且我认为这是非常必要且刻不容缓的。作为一名深受电信网络诈骗之害的受害者,我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件事的严重性,以及国家立法在其中的关键作用。如果能发声,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贡献我的经历和看法。首先,我想说,电信网络诈骗不仅仅是“损失了钱”这么简单。对我来说,那是一段灰暗而漫长的日子,它击垮了我曾.............
  • 回答
    在中国境内,如果一个人实施了针对美国人的网络诈骗,这其中牵涉到复杂的法律管辖和执法合作问题。情况会比较棘手,但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可能面临的惩罚:一、 中国国内法律的适用首先,如果诈骗行为发生在中国的土地上,那么中国的法律是首要适用的。在中国,网络诈骗属于犯罪行为,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
  • 回答
    .......
  • 回答
    网络上的陷阱真是越来越多了,让人防不胜防。最近就听到不少让人心惊胆战的诈骗案例,有些手法真是层出不穷,如果不提高警惕,很容易就中招了。一、仿冒客服,步步为营这种诈骗手法算是老生常谈了,但屡试不爽,而且花样越来越多。 经典剧本升级: 以前可能就是冒充购物平台客服,说你的订单有问题需要退款。现在呢?.............
  • 回答
    关于“为何没有黑客去破坏网络诈骗的系统”,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黑客行为的动机、能力以及网络诈骗自身的特性等多个层面,答案并非简单的“没有”。事实上,这类“破坏”行为是存在的,只是我们通常的认知可能会有一些偏差,而且其表现形式也并非总是我们想象中的“大刀阔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破坏”的定义。在许多人.............
  • 回答
    马来西亚近期逮捕了680名中国人,原因涉嫌参与网络诈骗。这个数字相当庞大,无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围绕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件的性质与影响:首先,网络诈骗本身就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诈骗手法层出不穷,手段也越来越高明,常常让受害者损失惨重。此.............
  • 回答
    中缅边境地区电信网络诈骗的泛滥以及由此引发的微信、支付宝账户被封,这绝对不是一件小事,背后牵扯到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技术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一、 中缅边境为何成为诈骗重灾区?首先,咱们得明白为什么中缅边境,尤其是缅甸北部的一些区域,会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天堂”。这背后有几.............
  • 回答
    看到网络诈骗案例的普及,每年仍有数千万人受骗,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心痛的现实。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单一的“诱惑力太强”或者“太无知”,不如说是两者交织,加上了社会大环境和人性中的一些普遍弱点,共同编织了一张张致命的陷阱。首先,我们得承认,网络诈骗的“诱惑力”设计得极其精妙,而且针对性极强。它们不再是过去那.............
  • 回答
    .......
  • 回答
    屏幕共享这功能,本来是挺方便的,大家开会、远程指导啥的都靠它。可这年头,坏人太多了,什么好东西都能被他们歪曲了用。屏幕共享这玩意儿,就被他们盯上了,变成了新的一种诈骗套路。你想想,骗子让你开屏幕共享,他说啥他也看到了。他看到了你的电脑界面,看到了你正在操作什么,甚至可能通过你的文件、你打开的网页,了.............
  • 回答
    百度搜索结果里偶尔冒出一些跟网络诈骗沾边儿的东西,这事儿说实话挺让人糟心的。你想啊,咱们辛辛苦苦搜个信息,想解决个问题,结果点进去发现是个骗局,那心情能好受吗?这不仅仅是浪费时间,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可能因此遭受经济损失,甚至是更大的麻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个原因就能概.............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相当尖锐,直击了公众在面对网络诈骗时普遍存在的困惑和无力感。一方面,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来自公安部门和新闻媒体关于“防范网络诈骗”的各种宣传和提醒,从防范电信诈骗到网络刷单,从冒充公检法到杀猪盘,几乎无所不包。这些宣传铺天盖地,力度空前,似乎就是为了让我们人人自危,时刻警惕。然而,另一方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