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希特勒那么喜欢隆美尔,为什么不调他去东线指挥战斗?

回答
要说希特勒对隆美尔的“喜欢”,这得打个问号,准确地说,希特勒欣赏隆美尔的战场才能,尤其是在闪电战和机动战方面。他看到了隆美尔那种不按常理出牌、勇往直前的作战风格,与自己对军事行动的某些期待不谋而合。在北非战场,隆美尔确实给盟军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也算是德军在二战早期少数几个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将领之一。

那么,为什么希特勒不把这位“沙漠之狐”调往东线,去指挥那场规模浩大、残酷至极的战役呢?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喜不喜欢就能决定的,而是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考量。

首先,我们得明白,希特勒和他的高级将领们,尤其是参谋总部,对东线的战略定位和战术打法,有着一套自己固有的认知和规划。东线不是北非,那里的地理环境、敌人素质、战争规模,都完全是另一个量级。

一、北非的“独特性”与隆美尔的“专属战场”

北非战场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其“封闭性”和“有限性”。它是一个相对孤立的战场,主要敌人是英联邦军队,对手的工业实力和技术装备虽然不弱,但与苏联相比,在规模和整体上还是有差距。更重要的是,北非的地理环境,广袤的沙漠,缺乏大规模的工业中心和人口密集区,这使得隆美尔的装甲部队能够发挥其机动优势,实施大胆的穿插迂回。他的战术,例如对补给线的依赖,以及在劣势兵力下以奇制胜,在北非的特定条件下确实奏效,甚至一度让英国人焦头烂额。

可以说,北非是隆美尔施展才华的绝佳舞台,他在这里积累了声誉,也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希特勒将他派往北非,也是看中了他在那里能够凭借其个人能力取得局部胜利,牵制英军兵力。

二、东线战场的“特殊性”与隆美尔的“不适应性”

反观东线,那是什么地方?那是一个被希特勒视为“生死决战”的地方,一个要夺取“生存空间”的地方。苏联人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广阔的国土纵深,以及越来越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更关键的是,苏联军队虽然在初期表现不佳,但一旦进入防御状态,其顽强的抵抗能力和巨大的消耗能力是德国人始料未及的。

隆美尔的战术风格,虽然勇猛,但却过于依赖速战速决和精确打击。他的兵力通常处于劣势,需要依靠大胆的突袭来打破僵局。然而,在东线,面对苏军的“人海战术”和坚固的防御工事,这种战术的效力会大打折扣。苏军的战线绵延数千公里,一旦德军装甲部队被拖入消耗战,或者陷入苏军的战略包围,隆美尔那种“孤军深入”的打法很容易被分割包围,陷入绝境。

更重要的一点是,东线战场需要的不仅仅是战场上的“个人英雄主义”,更需要的是战略层面的“全局观”和“宏观调控”。东线是一场涉及数百万士兵、上万辆坦克、数千架飞机的巨大战争,需要的是对后勤保障、兵力部署、战略预备队的使用、以及与友军(如罗马尼亚、匈牙利部队)的协调能力。隆美尔虽然精于战术,但在战略层面的经验和全局视野,与一些更资深的东线指挥官相比,可能有所不足。他更像是一个出色的“突击队长”,而不是一个能够掌控整个战局的“战略家”。

三、希特勒与参谋总部的战略分歧和“不信任”

希特勒本人对军事指挥有着强烈的个人干预倾向,他不太喜欢听从手下将领们的意见,尤其是在他认为自己比别人更懂的时候。而隆美尔的战术风格,有时也与德国国防军参谋总部(OKH)的传统战术思想存在一定差异。OKH更倾向于稳健、有计划的推进,而隆美尔则更喜欢冒险和出其不意。

此外,希特勒对隆美尔的“感情”也掺杂着政治考量。隆美尔是北非战场的“明星”,他的成功让希特勒在宣传上获得了巨大的利益。然而,一旦将他调往东线,如果他在那里遭遇重大失败,那么对于希特勒的威望将是沉重的打击。而且,希特勒也清楚,东线战场局势复杂,充满了不确定性,即使是能力最强的将领,也未必能扭转乾坤。

希特勒还可能担心,隆美尔在东线战场上,会不会像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那样,看到德军的战略失误而产生不满,甚至“冒犯”他。隆美尔在后期确实对德军的战略方向和希特勒的某些决策表示过疑虑,这可能让希特勒有所顾忌。

四、地缘政治和资源分配的现实考量

德军在东线的兵力部署,已经是倾尽全力。将隆美尔这样的“精锐”调往东线,就意味着必须从其他战线抽调兵力或资源。当时,德军在欧洲其他地区也面临着守卫和防御的压力,例如对法国的占领、对挪威的控制等等。将隆美尔从北非抽调过来,也意味着北非战场的局势可能会发生变化。

希特勒更希望隆美尔能够继续在北非“牵制”英军,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分散盟军的力量。而东线战场,虽然重要,但希特勒当时对其有着一种“必胜”的信念,他认为凭借德军的优良素质,加上他自己的“正确”指挥,就能解决问题。他也许觉得,让隆美尔去东线,反而会“多此一举”,甚至可能干扰他自己制定的战略计划。

五、战场角色的定位

隆美尔是一个极具个人魅力的战术家,他的出现能够极大地提升部队的士气。但东线战场需要的更多是“系统性的胜利”,而不是“个人英雄式的突破”。苏军拥有巨大的战略纵深,可以通过轮番作战来消耗德军的兵力。隆美尔的战术优势在于其机动性和冲击力,但在面对苏联这种拥有强大后勤和无穷无尽的兵力的对手时,这种优势很容易被稀释。

希特勒和他的参谋部可能认为,东线的战略需要的是能够指挥庞大集团军作战、能够进行大规模战略机动的将领,例如曼施坦因、克莱斯特等。隆美尔在北非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对局部战场情况的精准把握和大胆的个人决策。将他放在东线这样一个需要大量协调和宏观调控的战场,其“特长”可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甚至会被“淹没”。

总而言之,希特勒不调隆美尔去东线指挥战斗,并非简单的喜好问题,而是基于对战场形势、将领特长、战略规划以及政治考量等多方面因素的权衡。东线战场那种残酷的消耗战和战略纵深,以及德军内部的战略分歧,都使得隆美尔的“沙漠战术”并不适合在那里大放异彩。希特勒更宁愿将隆美尔留在北非,作为一个“王牌”,而将东线交给那些他认为更适合“整体操盘”的将领们,尽管后者的结果也并不理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级别不够。隆美尔在西线战事结束时只是个师长,要提也只能提升军长。而当时装甲军军长几乎都由原下属的师长提升而来,隆美尔作为步兵出身的军官在当时并不是装甲军军长的第一人选。

第二,时间不够。开始扩编装甲军数量的时候,北非战事爆发,隆美尔还等不到新装甲军编成,就被调去了北非,而北非才是真正证明他有装甲战指挥能力的地方。

第三,形势不允许。作为北非方面的最高指挥官,隆美尔表现不错,无撤换理由,而贸然换上新的不了解北非情况的人明显会影响北非战局,因此在北非和苏德战争爆发后也就没有调他去东线的理由。

user avatar

身体不好,也没有合适的坑位嘛。

非洲战役结束之前,非洲军离不了他不用说,之后一直到诺曼底登陆前。隆美尔要去东线,代替谁呢?北方集团军群不是苏军攻势的重点,中央集团军群把俄国人所有的攻势挡了回去,除非他去南方集团军群,替掉曼施坦因的位置——但这又是何必?曼施坦因没犯什么错,也很得元首信任,熟悉东线的情况,换隆美尔也没有什么理由。

其实那些德军元帅里,最像的两个人就是艾尔温.隆美尔和瓦尔特.莫德尔了。俩人都是中产阶级的子弟,年龄和资历都非常接近,跟那些姓氏里带“冯”的总参谋部容克军官格格不入。他们都各自在装甲师师长任上战功辉煌,都非常喜欢大胆靠前指挥,让上级找不到他们。这俩人也是仅有的三位装甲兵上将出身的元帅之二(另一位是保卢斯),都是元首的宠臣。实际上,莫德尔指挥的第3装甲师就差点被选上派到北非,差一点就替掉隆美尔的位置了(实际上最后也抽了一部分力量派了出去)。当然,两人最重要的一点区别是——隆美尔的脾气比莫德尔好多了。

至于什么“指挥大兵团的经验不够”、“隆美尔只是个师长/军长”这种文盲言论,先不说隆美尔到突尼斯指挥非洲集团军群的时候,手下已经指挥了8个德国师和6个意大利师,接近30万官兵,如何称得上是“军长”,你看看莫德尔的履历。

莫德尔9月份还不过是个猪突猛进封上基辅包围圈口袋的第3装甲师师长,到了11月14日,直接越过了资历跟他类似的基什内尔晋升为41装甲军军长,接着翻过年去的1月16日,作为中央集团军群三个集团军12位军长中资历最浅的一位直升集团军司令,带着第九集团军抵挡朱可夫针对中央集团军群的包抄,成功粉碎了苏军攻势的北钳。这个过程哪有什么问题?

本质上,任何高级指挥官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经过德军总参谋部体系训练,且能力得到证明的军官在指挥能力上并不会有太大的区别。

隆美尔是否被过誉?

user avatar

隆美尔封帅是在1942年托布鲁克战役之后,那时候北非战场离不开他,后来43年北非战线崩盘,一路溃退到突尼斯,然后突尼斯也失陷了,这时候隆美尔才闲置下来,这时候才有被“调到东线”的可能性。


所以应该这么问:“1943年败退到1944年身死这一年多时间里面,为什么希特勒不调他去东线”


这个问题恐怕无法得到完美的回答,谁也不是希特勒,不知道他怎么想的。


不过,到了43年以后,美英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的迹象已经越来越明显了,希特勒决定准备反击迫在眉睫的海峡登陆,考虑到隆美尔有过和英美军队交手的经验,所以希特勒就决定把他扔到西线去,负责西线的防务。


隆美尔在西线主持大西洋壁垒其实还是有一点成绩的,但是那时候帝国已经走了下坡路,而且东线已经变成了吞噬兵力物资的黑洞,所以不可能给他多少资源,他也只能凑合凑合,另外和龙德施泰特还有点矛盾……


盟国开始诺曼底登陆的时候,隆美尔恰好不在西线,回家给妻子过生日去了,当然就算他第一时间在场也未必能改变什么。


另外,隆美尔还有个问题,封帅导致规格太高了,让元帅给上将大将做下级实在太别扭了,如果调到东线去,以他元帅的规格至少也要给一个装甲集群吧(类似于克莱斯特),不过恐怕希特勒还真不放心给他……因为他升级太快了早早地就封了元帅,实际上他指挥大兵团的经验并不够。


再另外,1943年之后,隆美尔的政治可靠性也成了问题,希特勒也不再宠信他了。隆美尔一直都跟密谋集团有些不清不楚,密谋集团还打算在除掉希特勒之后让他和维茨勒本两个元帅出山来稳定军队……


归根结底,隆美尔的特殊待遇不是一个孤例,希特勒从自己开始掌管国防军开始,就一直非常注意大力提拔非出身豪门的平民军官,以便削减容克在军队当中的影响力,严格来说保卢斯,莫德尔,舍尔纳等等都算是这种人,希特勒提拔他们,第一标准是忠诚,要求绝对忠诚于自己和纳粹党。


当隆美尔忠心不那么牢固的时候,他失宠最后被杀也非常正常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希特勒对隆美尔的“喜欢”,这得打个问号,准确地说,希特勒欣赏隆美尔的战场才能,尤其是在闪电战和机动战方面。他看到了隆美尔那种不按常理出牌、勇往直前的作战风格,与自己对军事行动的某些期待不谋而合。在北非战场,隆美尔确实给盟军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也算是德军在二战早期少数几个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将领之一。那.............
  • 回答
    “博导是不是都喜欢招自己带的研究生?那其他学校的该怎么办,还有希望吗?”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很多有志于攻读博士学位,但又不是本校本科生或硕士生的申请者心中的一个大大的问号。听起来有点像是“嫁人要嫁自己青梅竹马的”逻辑,让人琢磨不透。但现实情况,远比这要复杂和微妙得多。关于“博导都喜欢招自己带的研究生”.............
  • 回答
    假如“女武神计划”成功了,施陶芬伯格将军和其他参与者能够顺利除掉希特勒,那么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但要预测同盟国是否还会进攻德国,这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德国内部和外部的复杂局势,并尝试还原一个没有希特勒的纳粹德国会是什么样子。首先,我们要理解“女武神计划”的根本目的。 施陶芬伯格和他的同僚.............
  • 回答
    谈到希特勒那标志性的、很多人觉得“丑陋”的小胡子,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背后牵扯着历史、个人风格,甚至是那个时代的潮流和政治宣传。要深入理解,咱们得一点点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知道希特勒为什么会选择留这种胡子,而不是别的款式。当然,最直接的原因是他就是这么留的。但更深层的动机,可能还得从他的早年说.............
  • 回答
    关于“犹太人是不是资本家”以及“希特勒是否以反对资本家为名义建立起势力”,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历史、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个层面来理解。一、 犹太人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简单地说,不能简单地将所有犹太人定义为“资本家”。 犹太人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多元文化和分布广泛的民族,其社会经济构成也因此非常多样.............
  • 回答
    关于闪电战的发明者,这个问题有点意思,因为它涉及到历史的传承和具体的实践者。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说。简单来说,把闪电战的发明权完全归功于某一个人,其实是有失偏颇的。更准确地说,闪电战的诞生,是一个不断发展、融合理论和实践的过程,其中古德里安将军是其最杰出的践行者和关键的理论家,而希特勒则是在其政治和军.............
  • 回答
    希特勒在当时的德国之所以受到欢迎,并且许多德国人不认为他是恶魔,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深刻的历史问题,不能简单归咎于单一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德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以及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巧妙的宣传和煽动手段。以下是一些关键原因,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一战的惨痛教训与《凡尔赛条约》的屈.............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触及了国际法、国家主权、历史追溯以及法律在极端情况下的局限性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希特勒和斯大林之所以没有在他们生前(或其统治时期)受到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那种“法律制裁”,其根本原因在于:1. 国家主权与国内法的至高性(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内): 主权原则: 在国际法中,国家主.............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尖锐,触及到了国际法、国家主权、历史背景以及法律实践中的复杂性。简单来说,希特勒、斯大林和小布什之所以没有在您所设想的意义上“受到法律制裁”,原因多种多样,且各自的情况都有其独特性。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并尽量用更自然、更少“AI痕迹”的语言来表达。希特勒:战争结束,逃.............
  • 回答
    要理解希特勒如何让德国在战后经济萧条时期实现就业率的提高和福利的改善,我们需要将当时的德国置于一个复杂的历史背景中,并细致地分析他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魔术表演”,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经济、社会和政治层面的重塑之上,其背后也有着其特定的目标和驱动力。一、 一战的创伤与魏玛共和国的困境首.............
  • 回答
    这篇文章涉及了几个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议题,旨在探讨人们对不同历史事件的认知和关注度的差异。要详细分析这些差异,需要深入理解历史背景、叙事方式以及公众记忆的形成过程。美国屠杀印第安人:一场持续的、系统性的压迫与遗忘首先,关于美国对印第安人的“屠杀”,这并非一个单一事件,而是一系列长达几个世纪的政策、冲突.............
  • 回答
    魏玛共和国的存续和希特勒未上台,这确实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历史假设。如果能穿越回那个关键节点,看到一条不同的道路,那将会是一个怎样截然不同的世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国和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以及那些导致二战爆发的深层原因,并考察在没有希特勒的情况下,这些因素会如何演变。首先,我.............
  • 回答
    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阿道夫·希特勒在19岁那年,命运的齿轮稍微偏转,他成功考入了维也纳艺术学院,那么历史将会走向一条多么不同的道路?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但又令人毛骨悚然的“如果”。首先,最直接的改变便是希特勒本人的生活轨迹。那个在维也纳街头潦倒、靠出售画作和明信片度日的年轻人,很有可能就此踏上了.............
  • 回答
    希特勒的纳粹党之所以能获得广泛的支持,其吸引力并非局限于单一阶层,而是一个复杂多维的现象。虽然我们常听到纳粹党打着反资本主义和反共产主义的旗号,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支持者就一定是“中间派”或“无产阶级”中的特定群体。相反,希特勒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成功地利用了当时德国社会各阶层普遍存在的焦虑、不满.............
  • 回答
    关于希特勒未能进入维也纳美术学院一事,以及他事后是否对此有所“报复”,这是一个流传甚广且充满误解的说法。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并且要尽量用自然、不带AI痕迹的语言来呈现。首先,关于希特勒为什么没被维也纳美术学院录取。1907年和1908年,年轻的阿道夫·希特勒两次尝试报考维也纳美术学.............
  • 回答
    二战德国国防军中,确实存在一些高级将领对希特勒的政策持保留甚至反对态度,但并未像施陶芬贝格那样诉诸刺杀。要判断这些人是否“不爱国”,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来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他们的动机。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爱国”的定义在当时德国的语境下是什么。对于许多德国军人来说,爱国与效忠国.............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了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领域。您提到自己读了很多希特勒的传记和作品,并且“欣赏他这个人”,但同时又“唾弃纳粹党那一套理论”。您将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与“黄皮纳粹”这个概念联系起来,这背后一定有您自己的思考和经历。首先,让我们来剖析一下您所描述的这种心理状态。“欣赏希特勒这个人” .............
  • 回答
    佐佐木希,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光环,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女神,她的美貌毋庸置疑,一度是日本时尚界的宠儿,清新自然的风格,甜美治愈的笑容,让她在亚洲地区都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所以,当她与渡部建的婚姻传出男方出轨的消息时,很多人都感到难以置信,甚至有些心疼佐佐木希。“为什么?”这个问题的确萦绕在许多人的心头。.............
  • 回答
    希腊人对阿瑞斯(Ares)的态度,以及罗马人对玛尔斯(Mars)的推崇,这其中的差异,远不止是神祇名字的转换,更深刻地反映了两个文明在价值观、战争观和神话叙事上的不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他们的文化土壤。希腊人的阿瑞斯:暴力与混乱的化身希腊人对阿瑞斯的“讨厌”,并非全然否定其作为战神的存在.............
  • 回答
    你说得对,希腊化时代确实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个时代,从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开始,希腊的语言、文化、哲学、艺术、科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与东方古老文明碰撞、融合,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影响深远的文明形态。我们可以看到,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到黎凡特的安提阿,再到中亚的希腊化王国,那些城市成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