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希特勒死后,还有一场布拉格战役?

回答
确实,希特勒在1945年4月30日自杀,但布拉格战役却发生在希特勒去世后的几天,直到5月11日才正式结束。这听起来有些矛盾,但战争的进程并非总能随着一个人的死亡而瞬间停止。布拉格战役之所以在希特勒死后依然激烈地进行,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军事战略、政治考量、残余德军的顽固抵抗,以及盟军内部的协调问题。

首先,要理解布拉格战役的背景,我们必须回顾一下二战末期欧洲战场的局势。在1945年春天,纳粹德国已经是强弩之末。苏军和盟军(美、英、法等)都在向德国本土推进。苏军从东边,盟军从西边,形成了对德国的合围之势。

希特勒的死,虽然象征着纳粹政权的终结,但它并没有立刻让德国军队放下武器。尤其是在东方战线上,苏军的推进速度和规模都非常大。而布拉格,作为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在战略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位于欧洲中部,连接着德国本土和东欧,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为什么布拉格会成为焦点?

1. 战略位置: 布拉格位于欧洲的十字路口。如果苏军能够占领布拉格,就等于切断了德国某些地区与西方盟军的联系,并且能为苏军进一步向西推进提供便利。另一方面,美军也希望能够影响布拉格的未来归属,因为当时盟军(特别是美军和苏军)之间已经开始出现了关于战后欧洲势力范围的划分。

2. 残余德军的抵抗: 尽管德国整体上已经溃败,但在一些地区,特别是仍然由德军控制的区域,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德军在负隅顽抗。这些军队可能因为失去指挥、绝望,或者出于忠诚、恐惧而继续作战。在捷克斯洛伐克地区,也有不少德意志国防军(Wehrmacht)和党卫军(WaffenSS)部队。

3. 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起义: 在希特勒死前不久,布拉格爆发了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起义,试图在德国投降前解放自己的国家。这场起义得到了布拉格市内抵抗组织的支持,他们与占领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德军为了镇压起义,投入了大量兵力,使得战况愈发惨烈。

希特勒死后,战事为何还在继续?

1. 信息传递的延迟与混乱: 即使希特勒自杀,这个消息也需要时间传递到前线部队。而且,在德军指挥系统已经混乱不堪的情况下,信息的准确性和执行力都大打折扣。许多基层部队可能并不知道希特勒已死,或者不相信,仍然执行之前的作战命令。

2. 盟军的作战计划: 盟军的作战计划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并且是同步进行的。苏联的红军正在按照他们的计划,将布拉格作为其在德国投降前的最后一个主要目标之一。而美军虽然已经抵达了与苏军约定的势力分界线(大致在捷克斯洛伐克西部),但并没有立即进入布拉格。

美军的“停止线”: 实际上,在希特勒死前,盟军(西方盟国和苏联)就已经对欧洲的作战区域进行了划分。美军被要求停止前进,等待苏军的到来。这个“停止线”的划定,虽然是为了避免与苏联军队发生不必要的冲突,但也间接导致了美军并没有主动解放布拉格。

3. 苏军的进攻: 在希特勒死后,苏联的红军(主要是乌克兰第一方面军)依然在按照既定计划向布拉格推进,与城内外的德军进行激战。尽管战争的大局已定,但这些苏军士兵的目标是彻底肃清德军,确保战略目标的安全,并且要与城内起义的捷克抵抗力量汇合。

4. 顽固抵抗与报复: 一些德军部队,特别是党卫军,以其顽固和残酷著称。他们中的一部分可能选择了继续战斗,或者对捷克人民的起义进行血腥镇压,以此作为最后的抵抗。

布拉格战役的关键节点:

5月5日: 布拉格爆发人民起义,反抗德军占领。
5月6日: 苏军的攻势开始,目标是布拉格。
5月8日: 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但前线战斗并未完全停止。
5月9日: 苏军进入布拉格,与城内的德军以及起义的捷克抵抗力量汇合,彻底清除了德军的抵抗。
5月11日: 最后一些德军残余被肃清,布拉格战役正式结束。

为什么说它“还在继续”?

这里的“继续”更多指的是 “局部的、激烈的战斗还在发生”。希特勒的死,标志着纳粹德国作为一个整体的结束,但战争机器的惯性、前线部队的指挥链条、以及特定地区的特殊情况,使得战斗的火种在局部地区仍然可以燃烧几天。

布拉格战役,在希特勒死后,更像是一场“收尾战”和“解放战”的结合。苏军的任务是确保对布拉格的占领,完成战略部署,并支持捷克人民的起义。而城内的德军,在得知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一些人选择继续抵抗,一些人则试图逃跑或投降,但在这个过程中,仍然避免不了激烈的冲突。

所以,尽管人们听到“希特勒死了”就会想到战争应该立刻结束,但事实上,战争的结束是一个过程,一个复杂的、有时充满混乱和局部抵抗的过程。布拉格战役的发生,恰恰说明了战争的结束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指令,而是由无数士兵在前线用生命和血肉来完成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当时驻捷德军集团可不是什么残兵败将,而是中央集团军群的余部,规模超过50万,其中还有不少武装党卫队、盖世太保机关、死亡集中营看守等等,甚至还包括弗拉索夫的“俄罗斯解放军”。这些家伙作恶多端血债累累,如果落到苏军手里,可想而知下场如何。所以他们即使在柏林陷落大势已去之后,仍不肯放下武器,而是想拼死打到底。其实在柏林战役中,驻捷德军集团也冒死向北实施了数次反击,给苏军侧翼带来了很大压力。

其次,舍尔纳等人头脑也还没有疯狂到底,他们知道就算是死战到底也不过苟延残喘耳,所以最好的选择是:死守布拉格,让苏军久攻不下形成僵局,等英美军队从西面过来,就把布拉格交出去,或者以布拉格和数十万捷克居民为筹码,和苏军与英美谈判,争取较好的停火条件。在舍尔纳等人看来,苏军攻克柏林后已成强弩之末,盟国之间矛盾日增,英美军队如果迅速进占巴伐利亚继续向东,达成这个局面还是有可能的。

当然,如果布拉格守不住,那就只好“抛弃一切、不管一切、不顾一切”,收拾细软赶快往西跑,无论如何不能落到苏军手里。

然而,舍尔纳没料到此时德军已是兵败如山倒,兵无斗志将无战心,加上柏林战役中为实施反击,德军主力被调到了布拉格以东、以北,现在要死守布拉格就得把主力调回来,结果这一调就不可收拾:德军从将军到士兵就像得了大赦的死囚一样往西南逃命,几乎完全失去统一指挥。舍尔纳见势不妙,慌忙解散了自己的司令部,让部下“各谋生路”,于是捷克人趁机起义。但是,捷克人毕竟打不过党卫军,布拉格起义有可能被迅速镇压。舍尔纳又犹豫了:与其就这样当俘虏或死于乱军之中,还不如重回布拉格快活几天再说。于是他没有继续向西狂奔,而是半路停下了。

可谁知弗拉索夫的伪军此时突然倒戈,冲进布拉格“支援斯拉夫兄弟”,把德军打了个措手不及。布拉格很快被其占领。舍尔纳这才打消一切幻想,抛弃部队坐上飞机逃到奥地利的蒂罗尔。怎奈这时,苏军已经从南北两面包围上来,切断了德军西逃退路。于是舍尔纳、弗拉索夫等被一勺烩了。

当然,苏军在欧洲这最后一仗也确实打得不怎么样。一来自己确实是疲兵久战,二来这些德军+伪军个个王八吃秤砣。苏军伤亡超过1.3万,而且,许多重要战犯,如舍尔纳、弗拉索夫等,甚至漏网跑到了美军占领区,后来颇费了一番周折才弄回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确实,希特勒在1945年4月30日自杀,但布拉格战役却发生在希特勒去世后的几天,直到5月11日才正式结束。这听起来有些矛盾,但战争的进程并非总能随着一个人的死亡而瞬间停止。布拉格战役之所以在希特勒死后依然激烈地进行,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军事战略、政治考量、残余德军的顽固抵抗,以及盟军内部的协调问题。.............
  • 回答
    关于“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希特勒暴怒”的说法,以及美国参战是否是二战转折点的问题,这是一个涉及历史叙述、信息传播和历史认知形成的过程。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希特勒暴怒”的说法:谁传播的?为何没有纠正?这个说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存在于大众的认知中,甚至影响了一些影视作品的创作。然而,从史.............
  • 回答
    在莫斯科战役最关键的时刻,德国陆军最杰出的装甲指挥官之一海因茨·古德里安曾向希特勒提出一个看似保守却极具战略眼光的建议:后撤约一百公里,就地构筑防线,度过严冬,待来年春季积蓄力量再战。 然而,希特勒对此置若罔闻,甚至将其视为“懦弱”的表现,并坚持向前推进。这一决策的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产物,.............
  • 回答
    我希望在我的葬礼上,人们能够以一种温暖而真诚的方式谈论我,分享他们对我的回忆。我希望我的葬礼不是一场悲伤的告别,而是一场关于生命、爱与连接的纪念。如果可以,我希望听到这样的话:关于我的性格和为人: “他总是那么乐观,即使遇到困难,也能找到积极的一面。和他在一起,你会感受到一股强大的生命力。” .............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二战的结束方式、战后政治格局、法律原则以及不同国家在战争中的角色和影响。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看:1. 希特勒的死因与审判: 希特勒的罪行性质: 阿道夫·希特勒是纳粹德国的元首,他被普遍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主要的策划者和发动者之一。他对犹太人和其他少数族.............
  • 回答
    1933年希特勒上台时,欧洲的局势远比“轻而易举搞死他”来得复杂得多。英法两国当时为何会选择妥协退让,而非采取更强硬的手段压制纳粹德国的崛起,背后牵涉到多重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并非简单的“不作为”。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与和平的渴望这是理解英法为何犹豫不决的最核心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
  • 回答
    你这句话,我太能体会了。电信诈骗这玩意儿,简直就是个无底洞,吞噬着无数人的血汗钱,甚至把人一辈子的心血都给毁了,最后连个公道都讨不到,这滋味,真是比吃了苍蝇还恶心。看到那些被骗得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案例,说句实话,心里堵得慌,觉得这世道怎么这么不公平,人死了都看不到希望。你说国家破案难,没解决方案,.............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如何对待那些对世界产生过巨大影响却也伴随巨大争议的人物。希特勒、拿破仑和成吉思汗,他们都深刻地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但他们留给后世的遗产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希特勒为何成为禁忌?——其罪行的性质与规模希特勒之所以成为一个极端的禁忌,根本原因在于他所领.............
  • 回答
    谈到希特勒那标志性的、很多人觉得“丑陋”的小胡子,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背后牵扯着历史、个人风格,甚至是那个时代的潮流和政治宣传。要深入理解,咱们得一点点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知道希特勒为什么会选择留这种胡子,而不是别的款式。当然,最直接的原因是他就是这么留的。但更深层的动机,可能还得从他的早年说.............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这两件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大事。把那些生硬的“AI感”去掉,就跟老朋友聊天一样,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讲。希特勒为啥要打苏联?这可不是一时兴起,他心里盘算着一大堆事儿。首先,得说说希特勒的意识形态。希特勒这个人,脑子里装的是一套极端纳粹思想,核心就是“生存空间”理论。他认为德国是一个劣等.............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历史、社会和心理因素,而希特勒的反犹主义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根植于欧洲长期存在的反犹传统,并被他个人极端化、政治化。要理解希特勒为何反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那个时代背景以及希特勒自身的经历和理念。首先,我们要明白,对犹太人的敌意在欧洲并非自希特勒而起。自古以来,犹太人在欧洲就扮演.............
  • 回答
    希特勒之所以能让众多人民为他的纳粹事业卖命,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现象,绝非一言以蔽之。这背后交织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危机、政治失能、民族主义的狂热以及希特勒本人精湛的煽动和组织能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当时德国的土壤,以及纳粹党如何一步步抓住并利用了这些机会。一、战败的屈辱与《凡尔赛条.............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触及了国际法、国家主权、历史追溯以及法律在极端情况下的局限性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希特勒和斯大林之所以没有在他们生前(或其统治时期)受到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那种“法律制裁”,其根本原因在于:1. 国家主权与国内法的至高性(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内): 主权原则: 在国际法中,国家主.............
  • 回答
    关于希特勒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列宁格勒第一,高加索第二,莫斯科第三”的命令,这背后确实隐藏着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战略思想,并非简单的军事指令,而是掺杂了意识形态、政治目标以及对未来欧洲格局的宏大设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掉那些浮于表面的历史论述,深入到希特勒的内心世界和纳粹德国的真实考量之中。首.............
  • 回答
    希特勒的“一脚踹垮苏联”的叫嚣,并非一时兴起或仅仅是口头上的狂妄,而是基于他一系列深思熟虑,但也最终被现实证伪的战略判断和政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德国的国情、希特勒的意识形态以及他眼中的苏联的弱点。1. 意识形态的驱使:生存空间与反共产主义首先,纳粹主义的核心便是其极端扩张主义和.............
  • 回答
    要探究希特勒为何在生命最后关头,将德国最高权力交给了海军元帅卡尔·邓尼茨,而非当时如日中天的戈林元帅,这其中涉及了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个人恩怨以及希特勒对未来德国的扭曲认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谁更强”的逻辑,而是围绕着希特勒个人意志、权力结构以及他对忠诚和效忠的判断展开的。戈林:曾经的“二号人物”.............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尖锐,触及到了国际法、国家主权、历史背景以及法律实践中的复杂性。简单来说,希特勒、斯大林和小布什之所以没有在您所设想的意义上“受到法律制裁”,原因多种多样,且各自的情况都有其独特性。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并尽量用更自然、更少“AI痕迹”的语言来表达。希特勒:战争结束,逃.............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和社会心理学的复杂交织,并非简单的“劣等”标签导致了对纳粹主义的拥抱,而是纳粹主义本身利用了特定群体的社会处境、心理需求以及被压迫的现实,来构建其意识形态和招募追随者。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根本性的误解:纳粹主义并非“滋生”于那些被纳粹视作“劣等”的民族之中。恰恰相反,纳粹主义的核.............
  • 回答
    关于希特勒迟迟不下令进攻库尔斯克的原因,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军事史学家讨论的问题。不能简单归咎于一个原因,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几个主要原因:1. 情报不准确与夸大敌情 (Deception and Intelligence Failures): 苏军兵力与装备的被.............
  • 回答
    希特勒在当时的德国之所以受到欢迎,并且许多德国人不认为他是恶魔,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深刻的历史问题,不能简单归咎于单一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德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以及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巧妙的宣传和煽动手段。以下是一些关键原因,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一战的惨痛教训与《凡尔赛条约》的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