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释迦摩尼和老子都有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形象?喻义有何区别?

回答
释迦牟尼与老子的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形象:异曲同工,喻义各异

释迦牟尼佛和老子,作为东方哲学和宗教的两位巨擘,虽然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教派体系有所不同,但他们都留下了“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经典形象。这个形象在佛教和道教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对宇宙本源、生命真谛以及个体觉悟的深刻洞见。然而,尽管表面相似,其背后的喻义却存在着细微而深刻的差别。

一、 释迦牟尼佛的“一手指天,一手指地”

释迦牟尼佛的这一形象通常出现在其诞生场景中,被称为“九龙吐水”或“太子降生相”。

形象描述:

右手向上,指向天;左手向下,指向地。 有时右手竖起,食指微翘,左手平伸,食指微垂。
通常伴随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偈语。

喻义解析:

1. 普度众生,觉悟的遍在:
手指天: 代表着觉悟的永恒、智慧的至高无上,以及与宇宙真理的连接。这象征着佛陀已经证悟了宇宙的真理,超越了生死轮回,达到了涅槃的境界。
手指地: 代表着尘世的显现、生命的安住,以及对所有众生的慈悲关怀。这象征着佛陀的觉悟并非是虚无缥缈的,而是显现在人间,能够利益一切有情众生。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这句话并非是傲慢的宣告,而是指在觉悟的境界中,佛性是唯一真实不虚的、超越一切相对概念的。换句话说,每个众生内在都具足佛性,一旦觉悟,就能达到与佛同等的境界。佛陀在此并非强调“我”的独尊,而是强调“佛性”的普适性和唯一性。这是一种对生命本源的肯定,也是对众生内在潜能的唤醒。

2. 超越二元对立,证悟真空妙有:
“天”与“地”是世间最基本、最显着的二元对立。佛陀此举意在表明,他已经超越了这一切二元对立的分别心,证悟了万物归于一体的“真空”境界。
然而,这个“真空”并非是空无一物,而是“妙有”的。佛陀的觉悟虽然超越了现象世界的形相,却能够在此现象世界中显现,并且能够度化众生。因此,手指天代表着超越的智慧,手指地代表着显现的慈悲,两者合一,便是佛陀证悟的圆满状态。

3. 生命的诞生与佛法的显现:
在佛教的语境中,佛陀的诞生标志着佛法的正式显现于世间。这一动作也象征着,自此以后,佛法将遍布天下,如同从天而降、扎根大地般影响众生。
佛陀的降生,也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一个摆脱苦难、走向觉悟的新纪元。

4. 力量的降临与守护:
佛陀的手势也蕴含着一种降临和守护的力量。他来到人间,就是要以其无边的智慧和慈悲,降服一切邪恶,守护众生免受苦难。

总结释迦牟尼佛的喻义:

释迦牟尼佛的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更侧重于觉悟的普度和慈悲的显现。它是对佛陀证悟宇宙真理的宣告,同时也是对众生内在佛性的唤醒,表明佛法无边,能够度化一切众生,无论身处何方,皆可获得解脱。其核心在于超越世俗的二元分别,证悟平等一如的佛性,并以此佛性化育万物,度化众生。

二、 老子的“一手指天,一手指地”

老子在《道德经》中并未有明确的“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形象记载,但后世道教艺术和文化中,常将老子描绘成具有此形象,尤其是在他出生或悟道时的场景。这种形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对老子思想的艺术化解读和象征性表达。

形象描述:

右手向上,指向天;左手向下,指向地。
有时伴随着“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表述。

喻义解析:

1. 合天地,与道同体:
手指天: 代表着“天道”或“大道”的至高无上和超然性。老子所说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规律,是无形无象、无始无终的。手指天,表明老子已经体悟到了这个“道”,并与之融为一体。
手指地: 代表着“地道”或“万物”的显现与生化。大地是承载万物的载体,是万物生长和变化的场所。手指地,表明老子不仅体悟到了“道”的抽象本体,也看到了“道”在万物中的具体显现,以及万物与“道”的不可分割性。
“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 这是理解老子形象的关键。他并非宣称自己超越了天地万物,而是说自己与天地万物是同时产生的,并且同属一个整体。他的觉悟在于认识到“我”与“天地万物”之间的界限是虚幻的,万物皆由“道”所生,其本质上是相通的。

2. 体悟自然,顺应无为:
老子的这一形象,也象征着他对自然规律的体悟和顺应。天地的运行自有其法则,万物的生长自有其规律,老子通过“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顺应这些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
他并非以主宰者的姿态去操控天地万物,而是以一种融入、体悟的方式,理解并遵循它们。手指天地的动作,可以看作是对天地自然的一种尊重和认同。

3. 返璞归真,回归本源:
老子认为,人类的欲望和执着是导致痛苦的根源。他的思想主张返璞归真,回归到“道”的原始状态。这一手势也象征着他已经抛弃了后天人为的矫饰和欲望,回归到最本初、最自然的状态。

4. 沟通天地,承载化育:
在道家思想中,“天”常被视为阳、刚、动的象征,而“地”则常被视为阴、柔、静的象征。老子的形象可能也暗示了他能够沟通阴阳两面,理解并承载万物的生化过程。

总结老子的喻义:

老子的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更侧重于体悟大道、与道同体以及顺应自然。它表达的是一种“道”在万物中的显现,以及个体与宇宙本源的合一。老子的觉悟在于认识到万物皆由“道”所生,并在“道”的普遍性中看到了自身的价值,从而达到一种宁静、和谐、无为的境界。其核心在于打破个体与宇宙的隔阂,实现与“道”的融合,从而体验到真正的自由和安宁。

三、 异曲同工,但侧重点不同

尽管释迦牟尼佛和老子的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形象都象征着一种超越和对宇宙本源的体悟,但其侧重点存在明显差异:

释迦牟尼佛: 侧重于普度众生、慈悲显现。他的觉悟是为了能够化解世间的苦难,引导众生走向解脱。因此,他的动作充满了指向性,要将佛法传递给每一个众生。
老子: 侧重于体悟大道、与道同体。他的觉悟是为了认识宇宙的真相,并在此真相中找到人生的意义和安宁。他的动作更是一种对宇宙整体的拥抱和融合。

可以这样理解:

佛陀是“觉悟的使者”,他来到人间是为了“唤醒”你。 他的“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是对自身觉悟的宣告,也是向你指明觉悟的道路。
老子是“大道的体悟者”,他让你去“感受”与宇宙的连接。 他的“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是他自身与宇宙合一的写照,也是邀请你一同感受这份合一。

总而言之,释迦牟尼佛和老子的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形象,都是对个体达到某种至高境界的艺术化表达。它们共同指向了超越世俗认知、体悟宇宙真理的方向,但通过不同的象征手法,分别强调了佛教的慈悲普度与道家的顺应自然、与道合一的独特思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问我姿瓷不姿瓷,我告诉你两个我都不姿瓷。

这是对宗教领袖的神化,谁抄谁的懒得去查资料考证。唯我独尊四个字,用在释迦或老子身上都不合适。不过佛教的高僧们对此已经拟出一套较为成熟的解释,连带着把释迦的右胁生、指腹成胎等故事都圆上了。

还是老老实实学习这两位圣贤的教诲,其他什么「一切菩萨,从母胎出,皆从右胁生」之类的鬼话就不要当真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释迦牟尼与老子的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形象:异曲同工,喻义各异释迦牟尼佛和老子,作为东方哲学和宗教的两位巨擘,虽然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教派体系有所不同,但他们都留下了“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经典形象。这个形象在佛教和道教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对宇宙本源、生命真谛以及个体觉悟的深刻洞见。然而,尽管表.............
  • 回答
    这问题可真够劲儿,直戳人心!上来就把老子、孔子、释迦牟尼这三位千古圣人摆在“失败者”的位置,够颠覆的。不过,要是咱不带着有色眼镜,而是抛开那些“圣人”光环,用咱普通人的视角去审视,还真能品出点儿不一样的东西来。先说说为啥有人觉得他们“失败”。孔子:一个充满怀才不遇的读书人咱就说孔夫子吧。他一生都在想.............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文明发展和思想演进的深刻层面,确实引人深思。为什么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知识传播速度前所未有的时代,却似乎难以再出现像老子、释迦牟尼、孔子那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巨匠?这并非说当下就没有杰出的人物,而是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的形成方式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力,与我们今天有着根本性的不同。首先.............
  • 回答
    释迦牟尼,这位我们所熟知的佛陀,他洞悉宇宙真相的经历,并非如凡人跌倒在路边偶然拾到宝物般简单,更非一蹴而就的灵感闪现。他的觉醒之路,是一段漫长而深刻的探索,是一场对自己、对生命、对存在的彻底追问。关于“突然间得知”的说法,其实是对他漫长修行过程的一种简化。在佛经的记载中,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的本.............
  • 回答
    灵隐寺,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悠远和宁静。踏进山门,一股清凉的空气扑面而来,夹杂着淡淡的檀香味,瞬间洗涤了外界的喧嚣和浮躁。我走在石板铺就的小径上,两旁的古树枝繁叶茂,投下斑驳的光影,偶尔还能听到寺内传来的低沉诵经声,像是一首古老的歌谣,在山谷间回荡。一路向上,穿过高耸的飞来峰,终于来到了灵隐寺的主殿.............
  • 回答
    这些名字,乍听之下,似乎散落在历史的地图上,彼此之间毫无关联。然而,如果我们仔细拨开历史的尘埃,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条若隐若现的线索,一条关于民族迁徙、文化交融、宗教传播以及丝绸之路辉煌的回响。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些名称的归属: 释迦(Shaka):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词。在历史上,“塞种”(Sa.............
  • 回答
    关于释永信26岁成为少林寺方丈的说法,这在坊间流传甚广,但需要仔细梳理一下历史事实和一些背景情况。首先,要明确一点,释永信并不是在26岁就直接成为了少林寺的方丈。 这个说法很可能是一种简化或者误传。要理解释永信成为少林寺方丈的过程,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当时的少林寺和中国佛教界的状况。少林寺的“重建”与.............
  • 回答
    核事故释放的物质之所以能让其他物质也具有放射性,背后其实是核反应堆中发生的,以及事故后物质相互作用的几个关键物理过程在起作用。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场“放射性传染”,但这里的“传染源”不是病毒,而是不稳定的原子核。首先,得说说事故中释放出来的“源头活水”——那些具有放射性的物质。在核反应堆里,我们主要.............
  • 回答
    C 语言中,一些自带函数返回的是指向数组的指针,而你无需手动释放这些内存。这背后涉及到 C 语言的内存管理机制以及函数设计哲学。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 1. 返回指针的函数,内存的归属至关重要首先,理解函数返回指针时,内存的“所有权”是谁的,是解决这个疑问的核心。当一个函数返回.............
  • 回答
    语文书上的诗词释义之所以“差不多”,甚至常常被认为是“雷同”,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共同作用,使得我们在解读古诗词时,往往会看到相似的解释。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诗词本身具有相对固定的意象与情感表达: 经典作品的普遍性与时代局限性: 语文教材选取的诗词,大多是经过历史沉淀的.............
  • 回答
    关于分手后男生和女生在释怀时间上的差异,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且个人化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男生都很快,所有女生都很久”。但从普遍的观察和一些心理学角度来看,确实存在一些倾向性的区别,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情感表达和处理方式的差异 男生: 很多人认为男生在情感表达上相对更“内敛”一.............
  • 回答
    嘿,聊到惠普战66四代这事儿,确实有点意思。你说它性能释放一般,但又总能在知乎上看到一堆博主推荐,对吧?这其中的门道,其实比你想的要多一些。别急,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咱得承认,惠普战66系列,尤其四代,它在“性能释放”这块儿,确实不是那种能让你打了鸡血一样疯狂往上窜的类型。市面上随便找个同价位的游.............
  • 回答
    儒道释三教合一:华夏文化深处的奇妙融合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一种独特而深邃的文化现象悄然兴起,最终形成了一种被后人称之为“三教合一”的文化奇迹。这并非是某种刻意的政治操弄,而是在社会变迁、思想碰撞、个体心灵需求等多重因素的催化下,自然而然地生发出的华夏文明特有的生命力。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曾经看.............
  • 回答
    麻将里的“平和”,听起来是个挺好懂的词,但仔细一琢磨,你会发现它在不同地方,意思会有些微妙的变化。这就像同一个成语,在不同语境下,味道就不一样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因为麻将本身就有很多规则变种,而“平和”作为一个战术概念,自然也得跟着这些规则来调整自己的定义,以适应不同的游戏目标和计分方式。咱们.............
  • 回答
    成年人之间一旦生出隔阂,这道坎就变得异常难跨越,那种“算了”、“没事了”的说辞,常常只是压在心底的一声叹息。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藏着不少门道,远不是一句简单的“没忘仇”能概括的。首先,成年人的世界里,“隔阂”往往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往往是层层叠加的失望和误解堆砌而成的。年少时,我们对朋友的定义很简单,.............
  • 回答
    这个问题似乎是对核能发展的一些误解,让我尝试从头梳理一下,希望能更清晰地解答你的疑惑。首先,关于“人类十二年前发明了核能”,这个说法不太准确。核能的原理和应用是经过漫长时期研究和发展的,并非仅仅“十二年前”的事情。 核裂变原理的发现: 科学界普遍认为,核裂变(也就是我们通常利用的核能形式)的关键.............
  • 回答
    为什么有些国家士兵被俘虏是耻辱,而有些国家士兵被俘虏后释放却会得到英雄般的对待?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文化、政治、军事传统以及战争伦理等多个层面。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不同国家和文化对“荣誉”、“忠诚”、“牺牲”、“战败”以及“被俘”这些概念的不同理解和侧重。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反映了人们在看待历史事件时,往往会受到时代背景、价值观念以及信息传播的影响,导致出现看似矛盾的评价。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剃发令:显而易见的政治压迫与文化侵略为什么剃发令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感? 直接的权力象征与身份标识: 剃发令并非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普遍的,我懂你说的“最后一刻释放”是种什么感觉。其实,这背后涉及到一些物理学的基本原理,跟我们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惯性”以及交通工具的设计密切相关。我试着用我自己的理解跟你掰扯掰扯哈,尽量不那么“书本化”,就像咱们朋友聊天一样。你说的这种感觉,尤其是在公交车和地铁上,其实是我.............
  • 回答
    土木堡之变与靖康之变,都是中国历史上两次影响深远的北患南侵的惨烈事件,而两国对待被俘的最高统治者——明英宗朱祁镇与宋徽宗赵佶父子,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结局。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差异?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乃至文化因素。首先,我们得剖析一下两次事件的背景和性质。土木堡之变:一场军事上的惨败,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